0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设计(实用20篇)

《8、9的组成》这一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收获成功的笑容,回顾从研读教材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让我对今天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设计,望大家喜欢。

浏览

6011

范文

1000

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负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简短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

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

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90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月饼实物图、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导语:“同学们,孙老师早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听问题出手势。)

师说问题。

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块?手势表示。

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块呢?手势表示。

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手势表示。

[第3个问题学生可能知道,但在用手势表示时可能不知所措。]

引导:我看到大家的手势有点乱,有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不能用手式表示出来,是不是这样呀?好,别急,先用语言告诉我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如果学生表述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

板书:一块月饼 一半

引导: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问:是这样分吧?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关键是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引导:把这块月饼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那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学生会回答:不能。

引导: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这就是刚才同学们不能用手式表示的原因。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学生能答出:二分之一。

板书:二分之一。

引导: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教师板演。

问:谁看清了老师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书写,适当指导。

引导:知道这是什么数吗?(生: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后一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所以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一半”。]

1.认识图形的。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出示一个圆形)老师这有一个圆形,谁能表示出它的呢?

指名尝试,用阴影表示其中的,并写在圆上。

引导这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的,加深学生的认识。

2.创造图形的。

引导: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想办法表示出它的。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

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问: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有一个词是很重要的,谁听出来了?

随学生回答重点标注“平均分”。

问: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呢?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判断: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表示对吗?

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学习新知中锻炼了能力。以游戏自创的形式折出不同形状图形的,建立的表象。巩固了对所学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1.认识。

引导:刚才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出示一个圆,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贴到黑板上)像这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色)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学生能答出。

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板书:四分之一。)

问:写成数字形式谁会写?(指名板书。)

问: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也是这个圆的呢?(学生上前指。)

2.探究。

引导: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从纸袋中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二是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

指名代表小组汇报、展示。

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应用刚才的得来,推导得到。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本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1.判断分数。

师:(指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那你们能不能判断下图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多少?

2.写分数。

下图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看分数涂色。

4.找分数。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课件出示主体图,指明学说,其他学生评判。)

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创分数。

引导:拿出长方形纸,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试一试。

6.动脑筋。图中的各涂色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结尾,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更是丝毫不能忽视。让学生疏理一下在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和收获。把课堂内容和课堂总结融为一体,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2~43页“6和7”。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18个圆珠、13根小棒。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他们是那个故事里的人物呢?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

板书:6。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乡愁席慕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

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

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时间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乡愁是……数量词叠词

我在这头……在那头优美的韵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伯父鲁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陆续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揭示课文题目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③老师小结。

(3)学习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2、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论《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表现人物

笑谈“碰壁” 爱憎分明 动作

深切的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神态

关心女佣 同情劳动人民 语言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意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05 字

+ 加入清单

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

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累。

1、(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图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真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时间游览了庐山,感受颇深,于是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读题、释题(课件出示墙壁诗)。

齐读题目,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苏轼。(课件出示简介)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要求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2遍,一遍读给自己听,一边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3、生自由朗读并背诵,师指名背。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该怎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诗句,看注释,百范文,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理解词、句,最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百范文,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学生4人一组自学,师巡回指导。

1、小组汇报在自学的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有何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课件出示岭、峰对比图)

3、讨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课件出示高低远近对比图)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5、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的方法。

师: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诗中,快快读吧。

6、朗读后两句,并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后两句诗连起来说一说。谁还能反过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7、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引导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小结: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是庐山的全貌。还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例如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过渡语:学了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庐山的美是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1、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优缺点全看)

2、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生评价)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吟诗,指名吟诵。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的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这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1、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2、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意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04 字

+ 加入清单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开学第一课语文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语文课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53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固体、气体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 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详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53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但由于学生学习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从课程的开始对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水垢加入食醋就可以去除?”、“工业污水是怎样净化的?”并展示图片。再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出微观粒子的反应,再通过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一)考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标志)知识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确立的。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实验探究归纳而获得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用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及展示工业污水的处理图片入手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授新课

(1)设疑用实验探究新课:

上节课已学习了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但如果从定义上引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所以在此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4、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和so4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和so4,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2)播放离子反应动画揭示反应过程

在做完探究性试验给学生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性实验的离子方程式,使微观的反应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难点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书写步骤,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

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气体、水仍写成化学式。”说明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为什么不全拆成离子?原因是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书写离子形式还是写化学式。

举例:caco3与盐酸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是离子。

设问:a、澄清石灰水中加盐酸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b、石灰乳中加盐酸呢?

2+

2—2+

2—2+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

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3、看来这些孩子都能说普通话,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可是这对老夫妻,年级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还只会说吴音,我们怎么和他们聊天呢?这样,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和他们二老聊聊?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寨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寨沟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二、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

1.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

2.五彩池美的原由。

3.瀑布的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相关课件 小黑板两块。

一、导入激情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在。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去品读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新授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读原句。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读原句。

c.一进入景区,象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童话世界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

(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 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细致体会感受: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针对重难点,话语在具体教学时可能有改动,顺序不一定如此)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c.朗读。练读,指名读。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a.学生交流体会。

b.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一读,讲一讲。 大大小小、颗颗——湖泊多;清澈见底——湖水清;色彩斑斓——湖石色彩多。

c.朗读。指名读,齐读。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a.说体会,找词语。

b.朗读。指名多生读。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a.这池水怎么是五彩的? 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水里。湖底有五颜六色的石头。

b.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c.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

a.指名读。

b.出示图片。师述: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瀑布顺地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高低错落。

c.谈感受。如果你站在旁边,会看到、听到、感到什么? 你最想用

哪句话来赞美这瀑布?

师述:真是水声轰响,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三节,配乐钢琴曲。

(5)积累内化。

a.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记记。

b.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起立朗读或背诵喜欢的句子。

c.朗读或试背全小节,音乐环绕于耳际。 过度:现在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去看一看吧。

4.细读第四小节。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金丝猴,羚羊(出示投影图片),大熊猫,小熊猫(学生用资料分辨)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小节。

a.出示学习方法。

a.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b.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

b.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学后成果。

喜欢金丝猴的有哪些同学,交流。 金丝猴——体态粗壮,攀吊,眨巴,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 朗读。指名几生读。

羚羊——突然窜出来,又消失了。 朗读。指名几生读。大熊猫——翰态可掬(是什么意思:朴实可爱) 朗读。指名读,要读的慢一些。

小熊猫——行动敏捷,美滋滋照镜子。 朗读。指名读。

(4)齐读该小节。

(5)同桌互读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句子。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们成为朋友。

(三)细读第三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在前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了“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由此可见,这一部分是对前文的总结。)

3、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一句和前面哪一句相呼应?

(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95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理解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从而悟出课文寓意。本课的板书将“井”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再采用对比的形式,将小鸟和青蛙的观点板书在“井”的相应位置,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寓意:所处的位置不同,认识的事物不同,看问题的态度也会不同。“坐井观天”一词置于井的底层,与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点明了课题,又告知学生青蛙认为天井口大的原因,真是一举两得。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1、学会本课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能活动的挂图。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谈话导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出示生字词卡片:(来和字宝宝打声招呼)指名认读——齐读。

(二)学生齐读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课文,深入了解大意。

让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

三、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出示对话)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结合理解:{渴(口渴,需要水);喝(喝水,要用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

(4)指导分角色朗读。(个别读——领读)

2、学习第二次对话。(出示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它相信小鸟的话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板书:天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板书:天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5)带学生体验:探头窗外,说说你平常看到的天有多大?指引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再请同学们用书本轻轻地卷成纸筒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6)男女分角色对读。(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小鸟:劝告的语气)

3、学习第三次对话。(出示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自信,愚蠢)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自以为是)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善意,真诚)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讲道德)(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指名分角色读后评价。

(6)分组再感情朗读。

(7)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说些怎么?(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课堂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3、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联系实际举例)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飞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4、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青蛙、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五、布置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任务)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续编“坐井观天”的故事。

(四)用你手中的画笔把“坐井观天”图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557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习将会非常投入的。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习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收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习7中有个练习: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习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习,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练习7中的补春联一题提了上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来讨论: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中的方框内该补个什么字最为恰当?意在让他们能够明白春联中用词要精当,一字变化,整个春联的韵味就完全变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吃了一惊。“老师,这里该填个‘润’字。”“为什么呢?”“这个说不上来,我是看到图上有个三点水,就想到了这个润字。”“你真聪明。那你再想想,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字好不好呢?”一阵寂静,接着一阵小声议论,有人自告奋勇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好。‘润’就是‘滋润’的意思,讲春雨滋润着花儿,花儿都开放了,春天来临了。而且‘润’在这里作动词,和‘拂’相对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没有人举手了。好象大家都觉得“润”字是最恰当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这样的话,不就缺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了吗?还从三点水入手,我引导学生:刚才那个同学由三点水想到了“润”字,那么还有其他三点水的可以用在这里吗?大家再想想。

一句话激起前层浪。“可以用‘滴’,雨点滴落在花儿上。”“和‘润’相比,哪个好呢?”“‘润’好。‘滴’只是落下来,感觉没有给花儿足够的水分。”

“可以用‘洒’。雨点飘飘洒洒下来。”“和其他的字比较一下呢?” “‘洒’比‘落’好,比较轻柔,春雨就是软绵绵的。但是没有‘润’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儿上的灰尘,让花儿更漂亮。”“但是没有‘润’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尘,滋润是一直到花儿体内的。”另一个学生给他评价。

“可以用‘沐’,花儿被春雨笼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觉得也没有‘润’好。”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会把花儿打坏的。”小家伙真细心。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还重。”

“可以用‘抚’,这个字就温柔了。”“对,‘抚摩’的‘抚’,春雨对花儿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飘’”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出来,全班同学都在叫好。“这个字好,春雨和花儿密不可分。”“他们多亲密啊!”……

一个空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尝试,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春联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有了补春联的基础,学生对写春联没有了担心。他们从用现成的词语组成春联开始练习:“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两个成语就是一副春联,看学生脸上的开心样,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百鸟争鸣,百花盛开。”

接着,学生开始自编春联了。“春风细雨入大地,桃红柳绿迎新春”。虽然还不够工整对仗,但这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龙腾虎跃迎新年,莺歌燕舞庆佳节。”“春风送暖佳节到,锣鼓喧天新年至。”

读着这一副副春联,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智慧,也体会到了他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风拂千条柳 雨润万朵花。春联,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06 字

+ 加入清单

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加强我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高素质的人才。特制定马场镇波那小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认真学习《小学德育纲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开展体验实践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推动我校德育工作取得新进步、新突破,为创造和谐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因而,全校教职员工、学校领导必须高度

重视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1、调整、充实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少先队、关工委、班主任、德育课程教师等组成,并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每学年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健全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认真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实行每周一上午的班会,每周一次班主任必上的班会课制度及班会备课制,做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班会课,逐步实现班会、队会活动规范化、系列化。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把德育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常规教育、专题教育、系列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为辅助,开辟多种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一、常规教育

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大事等,安排好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话内容。

2、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

3、继续推行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制度,让班级干部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

4、通过学校内外发生的好人好事,利用宣传画廊进行宣传,弘扬正气,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5、继续实行每学期期末评定学生品德行为和评选文明班级、先进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制度,利用学校大会的形式,表彰先进典型,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二、专题教育

1、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如 “清明节”祭奠,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七一”举办““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演唱会,激发学生对党的感情。国庆节开展“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和责任感。”一二〃九“举行专题报告会、革命历史歌曲演唱会,让学生了解历史,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志向。

2、结合集体主义教育,每年3月5日学雷锋,9月10日“教师节前后,学校围绕“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这个中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为社会、为学校、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自我教育,学会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开展法制教育,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交通安全、法制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努力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三、系列教育

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想向往水平、基本道德水平和意志行动水平,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四、主渠道教育

1、坚持德育为首,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是我校一贯做法,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德育意识,坚持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挖掘教育素材,各教研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教学计划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突出教材中显性教育因素,二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三是补充教材外的相关教育内容,四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渗透。各科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探讨渗透艺术,提高渗透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必然的、和谐的联系,努力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2、注意教学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小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有趣,蕴涵着做人的道理,其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我们要善于发现,找准切入点,进行思想教育。在作文中也可引导学生写“谈心日记”,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音乐课,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在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科学教学可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改造世界;技术教学可注意培养学生的勤俭朴素,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体育教学法可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守纪、互助、机智果断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突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结合教材、时事政治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录相、影片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

五、心理健康教育

1、举办专题讲座。

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卫生知识,使其学会想事做人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成立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校将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会等,较为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两只鸟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字与写字。

难点是体会文中重点的词句。如“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

唱”,为什么是“仿佛”而不是真的听见鸟儿的欢唱。

“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作者看到了什

么?你看到了什么?并能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鸟蛋实物等

教 法:情景导入法、实践操做法、启发引导法

学 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合理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引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出示几种鸟类的图片,对鸟类的外形简作描述,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美丽,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喜爱之情。

2.质疑引题:多么可爱的小鸟呀!在大自然中,鸟类是个大家族,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小鸟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出鸟儿是由鸟蛋慢慢孵化出来,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鸟蛋有关的课文,好吗?

3.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步感知,识字学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完成:(1)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小节;

(2)思考:这两只鸟蛋怎么了呀?

2.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3.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两只鸟蛋给大家带来了很多词语宝宝呢。(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词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小老师领读。

5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合作展示。

6.出示生字。同学们认字可真快,现在只剩生字宝宝了,你还会读吗?以“送生字回家”的游戏,分别认读各个生字。

7.最后,卡片认读,巩固识记。

(三)走进诗歌,重点探究

1、出示实物:a 教师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猜猜这是什么?

摸鸟蛋的感觉(小小的、凉凉的)体会着读一读。

b 比较“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

c 教师出示:一个又大又红苹果,一只香蕉试着说一说。已达到巩固的目的。

2.请你去读一读课文,小男孩喜欢这两只鸟蛋吗?你从哪儿知道的?指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理解、朗读出它的好玩。读出男孩对它的喜爱之情,读出自己对鸟蛋的喜欢之情。

3.那鸟蛋是怎样在鸟妈妈的呵护下变成小鸟的呢?播放短片,配以简单的旁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曼妙。小鸟出生了。我终于从蛋壳中钻出来了。好想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瞧,我的身上开始长毛了,妈妈每天都陪着我,喂我吃饭,我的毛也一天天变多,我的翅膀也一天天变硬了。我也长成了一只漂亮的小鸟,像妈妈一样可以欢快唱歌的小鸟了。通过短片,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两只鸟蛋就是两只

小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鸟妈妈,你的宝宝不见了,你会怎么想?”指导学生体会鸟妈妈的焦急不安,并指导朗读。

4.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引出下文,课件出示。并让学生通过自读之后进行表演,来体会第三小节的重点词。“小心地”“连忙”“轻轻地”你为什么这样做?一个问题贯穿整个小节,每一个重点词,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换位思考,理解文本。同时通过朗读、表演,体会男孩是如何送还鸟蛋的。

5.课文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理解的一节。

师:当小男孩把鸟蛋送欢了,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

生:心情好,高兴,一定在感谢他。

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鸟儿长大,唱着歌儿,飞向高远的蓝天。

师:同学们想一想,小男孩是真的看见鸟儿长大了吗?没有。

师:那句中的“仿佛”可以换成那个词,使句子意思不变。开动小脑筋想一想。

引导学生理解仿佛和好像一个意思。

“把目光投向了高远的蓝天”时,小男孩看到的是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在我范读时,我会同时将课件中插入许多飞翔的小鸟,并伴有鸟儿的鸣叫声,以给学生创设情境。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睁开眼睛你们看到了什么?只要我们都去保护鸟类,我们将会在这片蓝天上看到更多更美的鸟儿。

6.最后提问:你喜欢这个男孩吗?为什么?

7.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惜小鸟、珍惜生命的小男孩,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像小男孩一样和动物们交上朋友吧!齐背课文,向鸟儿表达我们的决心吧!

(四)、板书设计

9、两只鸟蛋

“我” 取——————送

鸟妈妈 焦急不安————欢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728 字

+ 加入清单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后来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3.王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王羲之爱鹅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41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整体感知

1.放录音,辨识字词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激湍tuān

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嗟悼jiēdào

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七、课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八、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九、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期。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古义: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相关资料:《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xx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十、课文及翻译

1.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会认的生字12个,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2、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3.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1、通过随文识字,会认12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1、指导写好新笔画及带有这个新笔画的生字

2、课文较长,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山吗?高高的山峰什么样子?爬过山吗?(请爬过山的小朋友谈一谈爬上山顶时的感受)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

板书课题:爬山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要认真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经历。

2.自读

让学生自由地读全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标出自然段,用笔把会认的字圈画出来,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记住它们。根据拼音,自己拼读生字,把自己拼读不出来的字点上点儿。

三、随机指导朗读,并进行文中学字。

1.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2.随文识字,积累词语

要认识的字可以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学习,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生字,并想办法解决字音。

3.分段读课文,认识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爬山”。

(1)自读句子(或齐读)。

(2)指名学生读,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宝宝“星期”讲解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带音节读。指名读字,读词,齐读生字,读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指名读第二段内容,随文识字“(到欢路鸟叫加、油、花”)

(4)老师拿生字卡片,找学生带音节读字,开火车读,齐读,

(5)到文中去找这些字带出来的词语

拿出笔,把刚才学过的生字带的词语画上横线、自己练习读词。 (指名读词语,来到、欢迎、山路、小鸟、欢叫、加油、野花)从读词中进一步熟记生字(师拿词语卡片)

4.再回读第二段文字

5.读第三段文字,学习生字“顶”词语“山顶”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准确。

7.读第四段文字,学习生字“心”词语“心里”

8.回读第四段。

四、学生拿手里的卡片问同桌,同桌互查,强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当小老师,你指我认,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五、律动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宝宝,真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顽皮了,他们现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准确地把他们读出来吗?(生字用彩笔写)

(1)星期三,我去公园玩。

(2)放学的路上,我听到小鸟在欢叫。

(3)我为妈妈加油。

(4)山顶上的野花开了。

谁会读了?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

还有一组扩词(课件)

七、指导写字

1、心:新笔画卧钩,与“飞”字中的横斜钩比较,强调第一点的走向和后面两点的位置。

2、鸟:知道里面的点是鸟的眼睛,不能丢掉。

3、在:第三笔是竖,不能丢掉

4、花: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表示与草本植物有关,下面的“化”字表示读音。

看着老师写一个,提醒学生观察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复书空练习笔顺。在本上写一个字头。

练习书写,教师纠正,注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范字,对比发现自己的字哪写得好,哪还需要改进。

写字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八、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2个字,会写了4个字,通过读文,我们感受到了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1、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

2、通过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材和教学,有机渗透“实践第一”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概括小数的意义,认识其计数单位和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与小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请学生测量自己周围的物体,如课桌、黑板、门窗、大幅挂图等的长与宽(或高),整理收集好数据。

一、导入

1、我们数学课本的定价是多少元?(板书:5.10元)小明的身高是1.21米,小兰的体重是38.2千克(板书:1.21米、38.2千克)。你们知道这些都叫什么数吗?我们在哪册课本中学过?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2.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

3.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板书:小数的产生)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着重研究它。

二、新授

1、3分米是怎样写成小数0.3米的呢?同学们请看(出示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总长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把1/10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的数位上写什么?(板书:0.1米)

那么,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板书:3/10米、0.3米)7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最后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也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分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米的数,可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板书:一位小数)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小格,这1小格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把它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写什么?(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启发学生类推:谁能说出3厘米、6厘米各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同时让学生在书上的括号里写出来,并指名一生板演填空)各有几位小数?3和6写在小数点右边的哪位上?(再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厘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米的数,有几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板书:1毫米)(用投影仪显示1厘米中的“毫米”小格)这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怎样写成小数?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指名一生板演填写,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6毫米、13毫米怎样写成分数和小数?小数点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三位上。各表示几个1/1000米呢?

引导小结:把毫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怎样的分数?能写成几位小数呢?(板书:三位小数)

(布置学生将收集到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然后互相检查评改)

4、如果继续分下去,得到1/10000、1/100000……的数。能写成几位小数?你会写吗?试一试,再互相检查。

5、归纳概括。用投影仪显示下列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些分数都能直接写成小数,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多少?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它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如:1/10里面有多少个1/100?)与整数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且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的分数,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

因为整数左边数位上的数是右边相邻数位上的数的10倍,所以小数数位也可以从左到右由高位到低位排列,在整数与小数部分之间用小圆点(小数点)隔开来。

小数的 计数单位有哪些?同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内容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然后回答)

6、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后,完成课本上“做一做”的练习,最后让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测量得到的数据是怎样写成小数的?

三、全课总结、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口答:在5/10、1/2、1/100、1/15、1/80等数中,哪些分数能直接写成小数?为什么?写成的小数是多少?

2、口答:判断对错,错的要订正。

(1)11/1000写成小数是0.011米。

(2)0.18是18个0.1。

(3)0.33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4)0.57表示百分之五十七。

3、抢答。(看到小数答相等的分数,看到分数答相等的小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课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57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理念】

1.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

2.个性化阅读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3.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信信息的能力。

【教材简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第二课时

1.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

2.观后谈感受: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

3.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旁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1)出示“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①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奇迹?

②有什么感受?读读,希望你读得流畅!

(2)比较句子:

①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②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读一读,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

③出示“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指名学生读后,问:“我”喊出声来了吗?为什么不喊出声?请怀着作者同样的心情读一读。

(3)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自由读读这个句子。

②“竟然”什么意思,安静本想拢住什么?“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可以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③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跟着老师的声音来做动作,想象。“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停顿片刻)你体会到了什么?“神奇的灵性”指什么?

再来一次,这一次要边做边想边跟老师一起说。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提醒学生联系课题进行想象。)

④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自由读这句话。读后谈感受。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话题,抓住课文中最为关键的词句或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匹配、重组,从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再用融入了自己理解和情感的语言去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

1.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2.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请随着轻松的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

3.教师巡视,相机向全班推荐。

4.出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齐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想象、思维和个性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伴随着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写一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