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设计【汇集20篇】

《8、9的组成》这一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收获成功的笑容,回顾从研读教材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让我对今天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设计,望大家喜欢。

浏览

6012

范文

1000

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1.探索彩带的各种形态。

2.感受节日的快乐,乐意为大家表演。

将彩色的皱纸剪成长条,每位幼儿1-2根。

《美工》第21页

音乐磁带或cd。

一、以魔术的形式出示彩带,激起幼儿的兴趣。

1.“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老师表演魔术,变出由皱纹纸做成的.各色彩条在手中挥动。

二、教师舞动彩带,幼儿观察、跟学。

1.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象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老师适当加以提示。

2.老师变换挥动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让幼儿回答象什么,如水草、波浪、丝巾、绳子等等。

3.师幼一起舞动彩带。(重点)

三、表演彩带舞。

鼓励幼儿大胆地为大家表演自己的彩带舞的动作。

选择2-3中幼儿想象表演的典型动作,集体学习。

播放背景音乐《幸福拍手歌》,分批请幼儿来为大家表演,鼓励幼儿跟着歌曲的节拍做动作。(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课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百范文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正确读出“畅、磕、弧、翔”等7 个生字,会正确写出“径、畅、磕、绊”等9个生字。 小径、流畅、磕磕绊绊”等12个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能够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联系上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4.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30分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有关语句,教师配乐诵读。

2.谈话导入

有一个八岁的盲女孩,和海伦·凯勒一样,也心怀希望,用独特的方式触摸着属于她自己的春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课文———《触摸春天》。

(二)巩固字词,检查读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生字“瞬”。

(三)走进文本,用心感悟

1.认真听读,小组交流

听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没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2.全班交流感受 推荐读书方法

(1)交流阅读后的收获。

(2)推荐“有文字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3. 提出读书问题 感受全新体验

(1)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竟然”体会当时的神奇。

创设情景,体会人物内心。

师生同读,走进人物内心。

(2)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认真听读,用心体会。

展开想象,交流听后感受。

通过词语“扑闪”与“扑腾”的对比,体会用词的准确与巧妙。

4.读写结合 写话训练

此时安静仿佛还在对蝴蝶说着什么,仿佛还对自己说着什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5.相机总结 引读重点语句

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孩子,就是因为她心中有这种浓浓的爱,所以从她这简单的一拢一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也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所以,作者也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总结提升,拓展升华

同学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我们身边所有美好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心触摸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实践。

1.搜集海伦的故事。

2.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双手》教学设计认识-双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92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情境引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不会读的字词请百范文)

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

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

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粗——松木表皮粗糙

老——老松木

干、硬、色深、厚等。

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

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

“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用数字写手大有什么好处?如果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太空洞、太笼统)

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里?(7、8、9三段)这里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部,小的部位。哪些部位?说一说。

现在再来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里?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

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厚

手指特别肥大粗圆、三节老甘蔗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张迎善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大……)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手。张迎善的手丑不丑?[板书:丑(所见)]在你的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作者的眼中,张迎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2、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绿色宝库美不美?正是张迎善的“一双手”创造出绿色宝库的美。[板书:美(所闻)]

三、精读课文,品悟人物精神

那么,造成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齐读体悟。

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

(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际上美。)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不值?[板书:值(所感)]

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

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正是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也是这样。请看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

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五、小结: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值(所感)

丑(所见)——美(所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298 字

+ 加入清单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成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孩子接受。

《开满鲜花小路》是一个温馨浪漫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邮包,鼹鼠先生不知道里面一粒粒的籽是什么?就去问松鼠太太,到了松鼠太太的家,发现邮包里面是空的,松鼠太太发现了邮包上有个小洞,春天的时候通往松鼠太太的家有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的故事。该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人物对话简单洁明了,但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浪漫温馨的氛围,小路上,花朵簇簇,花香飘动,多美呀!这花是谁种的呢?富有悬念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孩子的注意,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孩子理解、记忆、学习。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孩子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指导要点提示以及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启发孩子有序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记住故事情节。学习词和词组:邮递员、懊丧、花朵簇簇、五颜六色。

2、能力目标:培养的观察能力,提高孩子想象力、感受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使孩子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物质准备:

1、根据《孩子用书》中的图片制作的大图书。

2、多媒体课件。

3、黄狗邮递员、鼹鼠先生、松鼠太太、狐狸太太、刺猬太太等得头饰各一,有洞的包裹一个。

4、《哇哈哈》音乐。

(二)、知识准备:知道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能生根发芽,有的还会开花结果。

(一)说教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当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音乐激趣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提问法。

1、音乐激趣法:

《纲要》中指出:发展孩子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孩子的经验。我通过《娃哈哈》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让孩子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像花园一样的美丽景象,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直观教学法:

观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选择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故事所蕴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图片有助于孩子仔细观察画面,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能给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课件则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可以分段播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3、讲述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共识,引导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角色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当鼹鼠先生发现包裹空空很沮丧时,我就放慢语速,降低音量讲述;当狐狸太太、刺猬太太、发现通往松鼠太太的家有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就用欢快高昂的语气讲述。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理解角色形象,并能较好地集中孩子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4、提问法:

提问是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事物,要求孩子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孩子积极思维的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孩子对故事有了初步的完整的感受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从邮局到鼹鼠先生的家一路上住着哪些朋友?鼹鼠先生收到的邮包为什么是空空的?春天来了,刺猬太太、狐狸太太发现路上有什么?用什么词来描述?等等。在提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设计问题的难易也不同,如:比较容易的问题让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来回答;需要孩子描述的问题就让能力较强的孩子来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就让能力最强的孩子来回答。这样,在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欣赏法、讲述法。

1、观察发现法:

教师提供适于孩子进行观察发现活动的材料(如:图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发现知识,感知故事内容。在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观察、想象讨论故事中的情节、角色对话等。通过观察、提问和孩子讨论,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欣赏法:

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使孩子获得美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浪漫气息的情节,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让孩子体验作品中各个角色的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3。讲述法:

主要让孩子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活动中,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和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和方法为孩子讲述提供了空间,启发孩子用宏亮的声音大胆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为每个孩子创设了讲述机会。

(一)导入部分:音乐激趣导入活动:

让孩子欣赏欢快活泼的音乐《娃哈哈》,让孩子感受祖国像花园一样美丽的景色的意境,为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老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内容,不用任何教具,依据孩子无意注意站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只运用丰富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几个简单的问题:故事的名称?有哪些角色?通往松鼠太太的家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

2、出示根据孩子用书上的图片制作的大图书,引导孩子按数字顺序观察画面,老师根据画面再次讲述故事,接着老师提出问题: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了什么?学词:邮包。鼹鼠先生把邮包给谁看?邮包里面有什么?鼹鼠先生是什么表情?学词:奇怪、懊丧。刺猬太太、松鼠太太都看到路上的鲜花是怎么说的?鼹鼠先生怎么回答的?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样的?学习词组:花朵簇簇、花香飘动。请你猜一猜,这花是谁种的?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讨论,并充分想象讲述。此环节鼓励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抓住教学的重点。

3、完整播放课件,让孩子边完整观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老师根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进行启发式提问: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的是什么?为什么邮包是空的?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到底是谁种的?你们觉得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美吗?让孩子体验生活中不经意间创造的美带给的我们温馨浪漫的感受。次环节重在揭示故事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它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请孩子单独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讲述故事,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此环节主要让能力较强的孩子讲述,不要拘泥于老师教的词汇,鼓励孩子大胆发挥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词汇来生动讲述,给了孩子一个拓展的空间。

5、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分组进行故事表演。这个环节旨在给孩子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三)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德育。

根据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让孩子谈谈生活中有哪些自己感到美的事物,怎样做我们会生活得更美。如:你喜欢我们周围生活得环境吗?你喜欢我们的孩子园吗?怎样让我们生活得环境变得更美?怎样做我们的孩子园会变得更美?等等。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孩子交流时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由于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分角色地扮演文中的人物,大家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学习效果比较理想。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尼、艄”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2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了解小艇和威尼斯的关系,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重难点)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难点)

1、单元主题导入,板书课题《威尼斯的小艇》,齐读课题。

2、分类检测词语预习情况:

第一组(与“小艇”有关):小艇翘起船艄皮垫

第二组(与“人”或“人的活动”有关):保姆祷告雇佣哗笑

学生认读,检测读。

3、识记多音字“哗”:根据字义区分字音。

4、指导书写“翘”:“尧”上部斜中求正,竖弯钩充分右伸。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按照三星标准进行自评。

1、借助第一自然段,补充资料,了解“威尼斯”水城的概况。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做好批注。

3、交流分享:“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三个方面。

一、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一: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指名读句子,学生交流:本段从“长度、宽度、深度”、“样子”、“行动”三个方面介绍了小艇的外形特点。

2、通过对比两个句子,感受比喻句带来的表达效果: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点。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3、齐读此段,小结“小艇的外形使它能够适应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并不宽阔的环境,符合成为威尼斯主要交通工具的条件”。

预设二: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1、梳理第四段的结构:总-分

2、指名读句子,学生交流:梳理出船夫驾驶小艇时的三种情况。

3、抓住“动词”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很好

(1)理解“操纵自如”,抓住“毫不”,感受船夫的镇定、娴熟、自信。

(2)抓住动作描写“左拐右拐地挤”,感受船夫的从容不迫。

(3)抓住“平稳”、“速度非常快”、“急转弯”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4、抓住“飞一般地倒退”、“忙极了”等夸张和侧面描写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5、齐读此段,小结“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常好和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关系。

预设三: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1、借助表格梳理出课文中的人物和活动。

时间

人物

活动

白天

商人

做生意

青年妇女

高声谈笑

孩子、保姆

去郊游

老人

祷告

夜晚

看戏的人们

看戏

2、观察表格,自由读第五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如何写出“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

3、小结:作者通过列举每种人物、每种活动都与小艇紧密关联的情况,来突出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二、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1、分组读第3、4、5、6(前两句)段,感受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小艇带给了威尼斯无尽的情趣和活力。

2、学生画出威尼斯静态描写的句子,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感受威尼斯的“静寂”之美。

3、教师总结: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

三、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读“阅读链接”,思考三个文段在“内容”、“写作方法”、“感受”这三个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内容写作方法

感受

都写了小艇

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热爱和赞美【板块五推荐作业】1、阅读《威尼斯》、《威尼斯之夜》全文,感受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威尼斯故事会”:结合文章内容,想象自己在威尼斯一天的生活情景,并把这段经历讲给你的家人听。

18威尼斯的小艇

动态描写翘

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

静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负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简短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教学负数,是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它的知识只涉及到负整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第二,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第三,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基于此,本节课我力求达到以下几点: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如:转入、转出学生;盈利与亏损……等等,既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在例题的处理上抓住重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首先介绍温度计中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并通过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3)分层次探究,由简入繁,由易入难。

先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借助温度计、海拔高度等来理解和认识正、负数,尝试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帮助学生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最后通过适当的生活应用练习,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不足之处是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1、唱《采菱》

2、听《梦里水乡》《采红菱》

3、表现《采菱》

1、指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通过学唱和欣赏江南的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入到集体表现歌曲的形式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优美婉转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

1、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掌握

2、表现歌曲

:钢琴、多媒体课件、节奏卡片

1、教师创编:2/4 x xx x x︱ x x x‖

东 小 的同学 你 们好!

2、教师出示节奏卡片:2/4 x x xx x ︱x x x‖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描绘的哪里的风景?(出示课件)

2、(师)你们能用语言来赞美美丽的景色吗?

3、(师)如果让你们为图片配上音乐,你们会选怎样的音乐?(优美、婉转、抒情的)

4、听音乐《梦里水乡》,听一听老师选择的音乐。

5、过渡语:(师)江南确实太美了,人杰地灵,水甜,心甜,歌更甜,你们听一群孩子用动听的歌声在赞美家乡呢。

1、初听《采菱》,说说歌曲的情绪和歌曲的内容。

2、(师)你们采过菱角吗?看看老师是如何采菱的。(教师边唱边表演)

3、介绍“菱角”的生长过程,小伙伴们采菱时的心情。(出示课件)

4、学唱歌谱。(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教学生读一读。

(2)教师范唱歌谱,学生找一找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3)听唱法学唱部分歌谱。(唱准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4)师生接口唱,学生在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处接唱。

5、学唱歌词。(一字多音的唱法)

(1)教师范唱。

(2)听琴轻唱,说说难唱的地方。

(3)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教师在间奏处伴唱)

1、分三个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组:变化演唱形式;

第二组:创编动作表演;

第三组:创编歌词

2、分组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师)我们江南的音乐不仅好听,形式也很丰富,同样是采菱,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现,你们听(放音乐《采红菱》)(出示课件)

(师)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有诗句赞美江南,最后老师把这首古诗《忆江南》送给你们,大家也可以回去找一找其他的江南知识,下节课大家一齐分享。(出示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63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投影仪。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52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50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2、教材的编写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用三角板、五角星、小雨伞和小棒,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算理。

三、学前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过多个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习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有一小部分不能很好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减法的算理。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

(略)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5、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乘法的知识,在新课的导入时,我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有关乘法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从各个方面说,首先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了解。其次为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个环节放的有点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紧,这说明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太了解,就这一点也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足球教学设计方案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体验加法含义,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能够正确看图列式。

计算机、实物展台、投影。

教师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红色铅笔,右手在盒子里拿出2枝黄色铅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起来,问学生一共是几枝粉笔。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看课件学着试一试。师:一共有几枝铅笔?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加号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2.摆圆片。教师出示幻灯片课件,演示摆桃子的过程。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生:1+3=4。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参照课件演示,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4+1=5,3+2=5两种情况,教师在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4.说一说,算一算。(利用信息技术演示课件,出示小明一家的图画。)

(1)学生独立观察图,找出同一类型的东西把他们合并起来,如凳子和凳子合起来,梨和梨合起来,花盆和花盆合起来。

(2)这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符合图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63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认识2教案反思 认识2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韵文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组织成一组组词串,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同时课文配以插图,图文对照,让学生不仅识字,还理解词语,认识事物。

由于学生还刚刚接触汉字,所以本课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承诺过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边看图边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认识词语和理解词语的教学中,插入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词语来说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扩展词串,从而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快乐。

由于学生刚接触汉字,因此教授学生学习写字非常重要,要手、脑、口并用,先学习基本笔画,再学会笔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充分利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记住,如教学“鸟”字时,对学生说上面的撇是鸟头上的羽毛,里边的点是鸟眼睛,千万要点上,下边的鸟身体要宽一点,学生听了,兴趣很高,很容易就记住这个字了。再如“太”字,从学生熟悉的大字入手,大字下面加一点就是太,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为写好汉字做好准备,最后在习字册上仿影,让学生边写边记。

由于学生年级低,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也很难一直做端正,因此,课上我经常表扬鼓励一些听的认真,做的端正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一听,马上做得端端正正,同时有些学生太爱说了,说的天马行空,因此给他们一些提示,可以围绕哪一点来说,有些学生太胆小,就鼓励他们,勇敢一点,即使声音有点轻也表扬一下,让他心里体验发言的快乐。

刚开始教学汉字,虽说就那么几个简简单单的字,但教起一年级的孩子却不是那么容易,今后的写字教学还应花更多时间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首先通过商店购物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买东西要用人民币,又分两个层次展示了1元和小于1元的纸币和硬币,供学生认识。在购物活动中教学1元=10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想1角等于几分。在“试一试”中通过换钱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认识。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换钱和模拟购物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在购物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难点:在取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上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知识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初步感知1元以内的人民币,然后通过换钱游戏,购物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1、课始,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我注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换一换、买一买、说一说,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3、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1、老师出示一枝自动笔,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出示商场图。

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日常用品。你想买些什么吗?那用什么去买呢?(用钱去买)

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板书:人民币)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小朋友,你们一定自己买过一些东西吧。你都用过哪些钱呀?

拿出你所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小组内的同学认一认。

(2)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贴出相应的人民币图片。

(3)小朋友们真不简单,认识这么多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你认识吗?把同学们没有介绍的人民币图片贴在黑板上。

(4)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乱啊!你能把这些钱按规律分一分吗?

学生们进行分类。

教师问:你是根据什么分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第一种,纸币、硬币:第二种,元、角、分。

小结:人民币按形式分类,可分为纸币和硬币,按单位分,可分为元、角、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元、角、分。(板书:元、角、分)

2、元、角、分的关系

(1)元和角的关系

我们平常用得较多的是元和角,那么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吗?

①1角1角的数,数到10角。

猜一猜,10角是几元?(板书:1元=()角)

②换钱游戏

知道了1元等于10角,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

1元可以换()张1角

1元可以换()张5角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2)角和分的关系

知道了1元等于10角,那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角=10分)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人民币,并且知道了元、角、分的关系,下面老师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课件展示有:笔记本等物品的货架图。

(1)鼠标点击笔记本问:笔记本1元,你可以怎样付钱?

小组讨论,说出几种付钱的方案。

(2)鼠标点击小刀问:小刀5角,可怎样付?

(3)1元钱可以买哪几件物品?

可以按不需要找钱和需要找钱的两种情况,也可以按只买一样东西,买两样东西,买三样东西的顺序,引导学生交流。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以后,陪爸爸妈妈去商店购物,自己去收银台付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奇妙的博物馆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童谣,理解童谣内容并学习创编童谣。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从小爱护青蛙。

活动准备:视频 玩具蛤蟆 蛤蟆的叫声 歌曲《数蛤蟆》

活动过程

一、放录音,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听一听是谁在叫?

二、放视频,请幼儿欣赏。

1、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2、教师小结:青蛙还有一个名字叫蛤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会捉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

我们要爱护它,别伤害它。

三、引导幼儿学习童谣。

1、出示一只蛤蟆,请幼儿说说蛤蟆的特征。

(1)提问: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一段童谣。

2、出示第二只蛤蟆。

(1)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完整说第二段童谣。

3、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诵读整首童谣。

四、引导幼儿创编童谣。

1、出示第三只蛤蟆

提问:现在是几只蛤蟆?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2、引导幼儿把创编好的童谣连起来朗诵一遍。

3、引导幼儿给童谣取名字。

五、复习童谣。

1、引导幼儿复习童谣一遍,教幼儿用方言说一遍童谣。

2、小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蛤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还学会了朗诵童谣,又有了新的本领,你们真棒。

六、结束部分

放音乐《数蛤蟆》,师幼一起边朗诵童谣边表演。

附童谣:数蛤蟆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雨巷详细教案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1课时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诵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①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

②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③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3、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

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

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6艺术特色(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结合前面学的新月派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死水》来分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二)配乐诗朗诵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规、实物投影仪、计算机软件。

一、复习导入

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7(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2(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

二、新课教学

1、实物举例。

一年级的时候,咱们已经初小认识过圆了,谁来说一说,除了车轮是圆的以外,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哪里还有圆?

圆和咱们原来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什么围成的。(曲线)所以,我们就把圆叫做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咱们前面已经研究过了。

而作为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来说也有自己的特征,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为了便于咱们研究,咱们先来画一个圆,大家会画圆吗?(会)

谁能到黑板前快速画一个圆。(评价。你能敢上来画一个圆,已经很好了,请回。)

看来只用一只粉笔,是不太容易把圆画好的,想画好,咱们就得借住工具。下面就请大家拿出圆规试着画出一个圆,如果你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就打开课本108页,看书是怎样说的。

(学生用圆规画圆。)

请大家坐好,谁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用圆规画圆。

(让学生总结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教师适当补充。)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针尖固定的这一点我们就把它叫做圆心,也就是圆中心的一点,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一条线段。像这样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谁来说一下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

大家看,我在圆里再画一条线段,注意观察,我是怎样画的?

也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

像这样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板书:"直径d"。

谁来说一下,什么叫直径?(评价:很好很完整。)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下,什么叫直径。

4、分组讨论圆的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咱们画圆的过程,讨论一下在同一个圆里(板书)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各小组开始讨论一下。(指导学生讨论。)

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说一下。(同学反馈。)

评价:你们组讨论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很好。其他同学又做了补充。

过渡:刚才大家讨论出了这么多圆的特征,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看屏幕。(计算机演示特征。)

大家看,计算机演示的和大家讨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并且所有半径的长度都怎样?(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也就是说,直径也具备这些特征。(完成板书。)

刚才大家还讨论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你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d=2r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共2课时。第1课时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最近几年,我们家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习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看看。请同学们猜一猜: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景点,景点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①地图上怎么确定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方向?

师: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4)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说清各种算法的算理。估计会出现多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离,二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路程要比实际距离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师: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