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设计合集20篇

《8、9的组成》这一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收获成功的笑容,回顾从研读教材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让我对今天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设计,望大家喜欢。

浏览

5981

范文

1000

季之美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如一幅美丽的画,令人陶醉,无法自拔。

瞧,一群“春天的使者”在屋顶上飞来飞去,它们有的正寻找旧的窝,有的在匆匆忙忙地叼泥,叼枝枝准备打一个新窝呢!是它们把春风带到了这美丽、丰富的世界,让风儿吹醒了正熟睡中的大地。它们到了哪里,哪里就有春的气息,迎春花俏丽的在枝头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小草偷偷的探出地面,在风中欢快的舞蹈;柳树姑娘随着微风摆动着她那嫩绿的“头发”,婀娜多姿;河面上的冰也慢慢融化了,河水们一起欢呼着手拉手奔向辽阔的大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燕子也给大地带来了春的讯息。

一片片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雷声由远而近,轰隆隆地在天空中作响,大雨倾盆而至。夏,如期降临!花儿还没从春天清醒过来,就让雷雨袭击的垂头丧气地趴在泥潭里了,路上的行人急匆匆地跑着躲雨,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转眼间就挂成了白茫茫的雨帘,地面上的水汇聚成了小溪,淙淙地流着,雷电交加。但过了一会儿,雷声由近而至远已经听不见了,雨渐渐停了,太阳从乌云里钻出来,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天晴了,空气也格外清新,花儿绽放了笑容,格外动人、美丽!

秋天,当落叶飘零的时候,正是菊花恣意开放之时,它绚烂多彩,悄然独立。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霜,有的像个巨大的龙爪;有的像五彩缤纷的烟花;还有的像漫天的繁星;一阵阵微风吹过,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这百花凋谢的季节,只有它们争奇斗艳,为金秋添上浓重的一笔。

朵朵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整个世界便银装素裹了,冬天向你招手了!河面上结了薄薄的冰,雪花落在了田野里,给田野盖上了一床厚厚的雪毯。雪停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在寒冷的日子里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四季的景色真是迷人,不管是春天的温暖,还是夏日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冬天的寒冷,它们都一样惹人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一、复习

7分米=()米3角=()元

9厘米=()分米1分=()角

二、新授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米0、5米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米0、4米读作:零点四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望洞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021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1.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2.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4.《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1)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2)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3)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4)“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投影片、挂图。

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一幅( )?学生答。

板书:梅花

2、喜欢梅花吗?你能说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3、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的特点有( )。指名答。

4、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多少文人、画家赞颂梅花。今天,老师配合大家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魂

5、齐读课题《梅花魂》。

二、探究本课学习思路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投影出示:

本课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读懂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

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讨论讲解重点问题

1、小组汇报:

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⑴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投影出示)

⑵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 自由读开头、结尾。

② 指名说。

③ 齐读。

⑶ 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在文中究竟指什么样的魂?

① 投影出示13节。

② 自由读。

③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④ 祖父保存梅花图,是为了( )?祖父爱梅花,就是( )。

⑤ 齐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心用情地练读。

2、自由读文,指名读(可范读)。

3、指导读13节:

⑴ 读这段应注意什么?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4、导读开头、结尾:

⑴ 学生说如何读。

⑵ 小组练读。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五、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读有关乡愁的文章。

2、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品格

梅魂花 灵魂 爱国心

骨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609 字

+ 加入清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分数。

2.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思维能力。

3.经历运用符号和图形描述二分之一的过程,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认识和感知分数和分数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师:五一长假,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

生:去了!

师:智慧老爷爷领淘气和笑笑也去旅游了。路上,智慧老爷爷给淘气和笑笑买了四个桔子、两瓶可乐,还有一个比萨饼。想想智慧老爷爷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分一样多,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一分、平均分。)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头像,取出四个苹果、两瓶可乐)谁愿意到前面帮他们分一下,请举手。(一名学生到前面分苹果和可乐。)

师:比萨饼怎样平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谁来分一分。(指名学生分比萨饼。)

师:让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结果,都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生:苹果每个人分2个,(板书2)可乐1瓶。(板书1。)

师:每人分一半比萨饼,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写出来吗?

师:(指1/2)这个数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请不认识的同学别急。这个数谁知道,怎样读?

生:它是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说对了,这个数正是老师要介绍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它是一个分数。(板书:1/2。)

师:读分数时要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半个比萨饼)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这个分数表示。

师:这个比萨饼中有几个1/2?

生:2个1/2。

师:2个1/2合起来就是……

生:1/2,就是整个一张饼。(师补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页“涂一涂”)我们的新朋友1/2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请同学们在这些图形中找到它并用斜线把它涂出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涂出它们的1/2 。(师指名学生到前面的题卡上涂。)

师:请其他的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涂一涂。(生练习,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他涂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的新朋友1/2看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气,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师:(指投影上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看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能用1/2表示,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这些图形的一半。

师:看来1/2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师:淘气、笑笑想和智慧老爷爷共同分享比萨饼,看来我们要重新分了。

师:(出示圆片)这回我们该把这个饼平均分成几份?

生:三份。

师:(将笑笑头像贴到其中一份里边)这块给笑笑的,同学们看笑笑得到比萨饼的几份?(生:1份。)

师: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1/3 。(师板书:1/3。)

师:为什么用1/3表示?

生:因为比萨饼被平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师:(把淘气的头像贴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气两人得到这个饼的几份?

生:两份。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2/3。(师板书:2/3。)

师:(在剩余的一份中贴上智慧爷爷的头像)智慧老爷爷问:“我们三人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3/3,也就是1个饼。

师:吃完了比萨饼,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玩折纸游戏。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纸,现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怎么折呢?快动手试一试吧!(学生自由折,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展示折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想想你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师巡视。)

生:我涂了一份,用1/4表示。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涂了一份,共涂了两份,用2/4表示。不过,我们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俩涂的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师:(惊喜地)真该为你们的发现鼓掌。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我们都该感谢你们!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涂出了这张手工纸的三份,用3/4表示。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想像他这样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

……

师:多么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让我们有了新收获,感谢你。

师:(指黑板)像1/3、2/4 、3/4、4/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分数吗?

生:7/8 、1/10、3/9 、16/17……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同学们,分数和我们身体各部分一样有自己的名称。如:(师用尺画横线写)3/4,写分数时我们要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这条横线的名称是分数线。然后写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的分数,名称是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分子。看3/4,谁能像我一样,介绍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师:(把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分数超市举办超市大赢家活动,答题赢购物卡。比一比哪队赢的购物卡最多,哪队就是超市大赢家。

(一)课件出示各种水果按钮,由各队自由选择,每个水果按钮链接一道必答题。

必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两张购物卡。

1.教材5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新认识的分数。

2.教材55页3题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明确分数要在平均分基础上产生。

3.教材55页第4题。

(二)课件出示蛋糕和果冻,后面链接抢答题。

抢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三张购物卡。

1.考考谁是火眼金睛?(下图中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两幅图通过移一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对学生渗透数学中转繁为易的思想。)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还知道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师:我们今天对这个新朋友还只是刚认识,随着今后的学习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熟练使用它。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起点远远高于我的预设,他们对分数并非一无所知,而我完全是站在从用“一半”引出“二分之一”,再到自己折出“四分之一”,步子跨得小,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充分放手,所提的问题缺乏挑战性,空间不够大。但也因为学生的起点高,节省了课堂时间,还使整个课堂生成了些许精彩。

2、折纸游戏认识1/4、2/4 、3/4、4/4。这一环节将折纸游戏局限在只折正方形手工纸。这样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也使教学的气氛不够轻松热烈,学生的兴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能够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那么,学生的兴致就会更高涨,教学气氛会更活跃,生成的课程资源会更多,学生的认知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旅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知识,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2/4=1/2,4/4=1。因为这种发现,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主动的建构。

三、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堂中,教师本着扎实、有效的教学原则,合理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还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例如,课堂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超市大赢家”的形式,进行深化练习和巩固。在学生精神上已经有些疲乏的时候,练习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激起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践的兴趣。教师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地深入,知识的后继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为全课的点睛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4804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认识小数1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适当的压力催人奋进。“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本次赛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端正教学思想、埋头于工作都有积极意义。好之不如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1课时。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22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

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⑵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⑶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⑵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一课时。

录音机。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操场上》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38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4个字,会写“

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王、足、口、讠、亻5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认字写字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录音。学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踏步。

师:指挂图说:现在我们到了哪里?

生:(看图后齐说:现在我们到了操场上。)

师:指课题,说:“请读拼音。”操场上。(先写好课题)

请坐下。

二、看图。

1、师: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生回答一个,师就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先读拼音,小老师领读或听老师读,学生再读词语,最后词语贴到相应的图上。)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同学们同桌为小组,读一读52页的词语,不懂的可以借助拼音或部你的小伙伴。

2、师:把你的学习情况向小朋友汇报,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的字多。(轮火车)。

3、师:请同学们看上大屏幕。这六种运动有些字变成了红色,这就是我们今节音课要学的生字。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的光标读一读。哪个同学会读了?谁来试一试。(个别读)

4、师:在这些字当中有些偏旁是要我们认识的`。(足扌)

师:这些活动中有几个和手的关系密切,你能找出来吗?(渗透分类概念)(教师随机抽出“打、拔、拍”三个字)

师:这三个字可以做朋友吗?为什么?

生:它们可以做朋友,因为它们都有提手旁。

生:可以,因为它们都要用我们的手去做。

生:它们都与手有关。

师:你能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吗?把方法告诉你的同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办法识5师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个词并排贴在一起。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和脚有关。

师:谁来说说你是样记住它们的。(学生做动作)

师:我们继续往下学,把这些字放在一起,你们自己读,看哪个同学认得又快又准。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准。(学生对读)

师:词语中的生字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请小组相互读一读看哪个同学认识的字最多,是今天的识字大王。(学生小组对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出老师卡片上的生字。读得真不错。同学们在小伙伴和拼音宝宝的帮助下认识了今节课要学习的生字

板书:手

拍皮球踢足球

打球

跳高

拔河

跑步

三、课中活动:

1 2拍拍手,3 4点点头,5 6拍拍肩,7 8扭扭腰

2 2伸伸手,3 4摇摇头,5 6耸耸肩,7 8跳一跳9 10快坐好。

四、巩固生字游戏摘苹果

五、书写生字

1、学生观察笔画的位置和观察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过渡语:上节课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这些生字娃娃呀,都等不及了,都想和大家见面了。你们想它们吗?(想)

1、复习“扌”

①看看这三个字“打、拔、拍”(师边指卡片上边说)它们都是用手的活动,指名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如:“扌”加“丁”打打打。

②认识“球”字和“王”字旁。

2、出示“足”

(1)指名读“跳、跑、踢”请用脚的活动那边的词语。其他同学跟读

(2)那你们来做做动作看:师出示卡片,全体学生起立做动作。

(3)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旁。

(4)“足”字旁与“足”字比较

二、句子练习。

过渡语:我们下面的活动更有趣了,第一:要比一比看谁认识的字最多,

第二:要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要求: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要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词语。

三、学儿歌。

1、先齐读生字的拼音。(出示儿歌)

2、学生自己试读。

3、师领读、请小老师领读。

4、下面可要插红旗了,看哪一组能得到红旗。

5、小组读。哪组读得好,就给他们插上红旗。

6、练习背诵。

四、书写生字

五、进行积极锻炼身体的思想教育。

六、巩固练习。

连线。把图片与相应的词语连起来。

最后下课的铃声,学生起立一边踏步一边读儿歌走出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奇妙的博物馆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2460 字

+ 加入清单

日常活动中废旧的报纸和彩色的布条随处可见,如何废物利用结合物品的特点让幼儿玩出自己的创意与特色是幼儿园户外游戏教学中的一大课题。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户外游戏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特别是对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游戏很感兴趣。在及时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之后,设计本次户外游戏活动,充分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让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1、练习快跑和躲闪的动作,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能在游戏中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废旧报纸条彩色布条音乐游戏光盘

1、队列练习

列队成四路纵队,听口立做动作:立正、稍息、向前看齐、齐步走、左右转弯等

2、听着音乐做热身运动

教师自编,上肢----下蹲----体转-----腹背----踢腿-----整理运动

1、请幼儿想想两人怎样玩布条。

请幼儿自由找一朋友,分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请幼儿示范玩法,把布条塞进裤腰,让对方揪出布条。

教师讲解玩法规则:两人面对面站立,数一二三,同时开始左右挪动,瞅准机会揪对方的尾巴,但不得推拉,先揪下对方尾巴为胜,幼儿进行游戏。

3、教师提问:怎样不被对方捉住尾而自己却能捉住别人的尾巴?鼓励幼儿快跑躲闪身体灵活动作要快。幼儿再次练习揪住尾巴的为胜利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布条除了有这些玩法,还有其他什么有趣又好玩的方法吗?自己去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2.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发现的新玩法。

3探索用报纸条玩揪尾巴的游戏。

将幼儿探索的.新玩法用报纸条玩揪尾巴的游戏,利用晨间、户外活动鼓励幼儿自由组合玩游戏,回家后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继续探索报纸条的玩法,共同体验游戏的快乐。

今天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活动主要是训练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和快跑中快速躲闪的动作。通过本次活动的训练幼儿在游戏中还是比较灵活的。整个活动中放开地让孩子玩,让孩子自主探索。孩子在玩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户外活动的历史,最早可追述到18世纪的欧洲。据史料记载,法国著名科学家德·索修尔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登上阿尔卑斯山顶峰(在法国境内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第一高峰)。他于1760年5月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夏木尼镇贴出一则告示:“凡能登上或提供登上勃朗峰之巅线路者,将以重金奖赏。”直到26年后的1786年6月,夏木尼镇一位名叫巴卡罗的医生揭下了告示,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与当地山区水晶石采掘工人巴尔玛结伴,于8月6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户外活动的历史,最早可追述到18世纪的欧洲。1787年8月3日,由德·索修尔本人率领、巴尔玛做向导的一支20多人组成的登山队,再次登上了该峰,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在整个登山过程中,他们进行了有关人体生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取得了许多高山科学的宝贵资料。后来,人们把登山运动称为“阿尔卑斯运动”,把1786年作为登山运动的诞生年,把阿尔卑斯...

2、体育(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3、热身运动(warm-up)又称准备运动,前者因生理反应而得名,后者则属一般性概念。热身运动,是某些全身活动的组合,好的热身运动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在主要身体活动之前,以较轻的活动量,先行活动肢体,为随后更为强烈的身体活动做准备,目的在于提高随后激烈运动的效率,激烈运动的安全性,同时满足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锻炼之前,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因而需要通过热身调整运动状态。运动热身是任何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身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损伤的风险系数。一个有效的热身包含很多重要的元素,这些组成的元素共同作用才使得运动的损伤风险降到最低。热身是身体活动之前进行的运动,有很多的益处,热身的首要作用是让身心做好准备接受艰苦的训练。帮助身体增加身体的核心温度,肌肉温度,肌肉温度的增加可以使肌肉更松弛,更灵活。有效的热身可以增加心率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与频率。增加血液流量和血液氧气和血中营养...

4、灵活性是指具有灵活的能力,它与原则性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组织的原则性是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灵活性是指:1)在某原则适合范围之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艺术性。2)遇到某原则难以适合的新情况,要探索新对策。两者矛盾,却可以结合。原则是基础,灵活是发展,原则是灵活变化的界限,灵活是在原则限制范围内的灵活,又反作用于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方法,将组织的灵活性与原则性处理好,将会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的原则开始时期可能不周全,而灵活性的发展可以推动原则的发展。事例:结合公务员的工作实际:当个人意见与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遵守纪律、服从领导——这是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该首先考虑按照领导的要求处理问题。但是对于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机会,以委婉的方式向领导表达,与领导沟通,这就是工作中的灵活性了。当然,如果发现有明显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即使是自己的领导,也要勇于提出,因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原则,这时就没有任何灵活性可言了。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其颜色、图案、种类及用途;能熟练、准确地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学会简单使用人民币,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等。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通过活动对幼儿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1、重点:认识100元、50元、20元、10元等八种不同面值的纸币和1元、1角的硬币,了解它们的颜色、图案。

2、难点:练习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家乡特产,。

多媒体课件、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幼儿人民币学具若干套、压岁包一个。

共两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1、安静律动《请你像我这样做》。

2、谈话,揭题。

(师出示压岁包)小朋友们,请猜一猜这是什么?我们再来一起看看里面有什么?这么多的钱、钞票,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人民币”。

3、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并引导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民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什么情况下用到它?你能说出它们是多少吗?

师小结:看数字可以判断人民币的面值,其实在我的数学奇妙屋里还有很多的方法,快跟我来一起看看吧!

4、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其颜色、图案及种类。

①、认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正面、背面图案、颜色及数字。

100元红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人民大会堂

50元绿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布达拉宫

20元棕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桂林山水

10元蓝黑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长江三峡

5元紫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泰山

1元橄榄绿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西湖

5角紫色正面:国徽苗族壮族人物头像

背面:国徽

1角棕色正面:高山族满族人物头像

背面:国徽

②、了解人民币的种类。

长方形,像纸张一样的人民币叫纸币;圆圆的、硬硬的、金属材料做成的叫硬币。

③、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

5、游戏:看谁说得快又准。

师手里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从中随便抽出一张,让幼儿快速、准确地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6、赞家乡,买特产。

刚才大家在看到人民币上那些美丽的风景时都很激动,其实我们的家乡洋县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不信,就快快坐上我的“快乐大巴”一起去瞧瞧吧!注意,今天还有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哦!let’sgo!

①、逐一了解家乡的各个景点。

梨园景区开明寺宝塔—蔡伦墓—华阳

②、了解家乡的特产。

黄金梨、香菇、紫薯、五彩米、土蜂蜜、枣糕馍等。

③、帮助外国小朋友购物,正确使用人民币。

幼儿每人一套人民币学具,按照每种特产的价格快速地找出相应的人民币。

7、小结幼儿的收获,并教育幼儿不但要爱护人民币,更要节约开支,不乱花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40 字

+ 加入清单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淘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诗人于德淘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大概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04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学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理解课文,书读课文,学会背诵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课前准备:课件

一、听音乐,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问:看图,你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生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师谈:一个人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舍去懒惰,得到勤奋;舍去玩耍,得到知识;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大海,容纳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大家平时有何爱好?(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看这个人的爱好是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他们在下棋。

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学奕)

三、 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师:“奕”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学奕”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 教授课文内容:

一、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读,弄不懂得语句;

2、小组合作,互读找不足;

3、派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 理解大意读通顺。

1、找学生读;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齐读;

4、老师范读;

5、师生互读。

三、抓关键语句,分析

师: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划出,默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学生答)

再次指读此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五、 背诵,抽查。

六、 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谁来背诵课文?(学生举手,叫起两位学生)

师:如果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到结果吗?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也。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他们的老师不同吗?他们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两位学生又是怎样的人?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师: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三心二意的事吗?说给大家听。从这个事情当中你有何认识?

总结: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干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七、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倒数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倒数》的教学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这节课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是一节简单、清晰的课。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课的标准,我认为好课不应该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跟他们一起走,让他们能够放松心情、畅所欲言,而我们就只要细心呵护,静待花开。

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个人的教学设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通过出示一组分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乘积都是1从而引入倒数,这样的安排承上启下,很自然,但是就是太“顺”了,有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

自己的设计

师出示口算题:① 4× ,② × ③2—1④6÷6⑤0。25×4⑥ +(生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师:大家想一想,这组题有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第二册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1、完整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能边唱边表演,并能自编动作。

3、为歌曲自由配伴奏。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能富有表情的表演唱。

2、唱准休止符。

3、自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看屏幕(定格)。

这些小朋友她们表演的是什么?这些小鸭子好像在干什么?(注意说完整话)

2、完整的欣赏歌舞《数鸭子》。

3、(1)这群小鸭子多可爱呀!谁听到了这群小鸭子在什么地方游泳呢?

(2)快,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鸭子?

(3)为什么不是按顺序1、2、3……来数,而是2、4、6、7、8这么数,说明了什么?

二、授新

1、老师范唱歌曲《数鸭子》。

2、学生跟琴完整听唱歌曲。

3、强调本课的休止符,唱准旋律。

(1)手指着书上的格子,一拍一次指读。

(2)指读,休止符在心里读“停”。

(3)请学生演唱“咕嘎”,纠正错误的,对的给予鼓励。

(4)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看屏幕,注意模仿动作。

5、学生跟琴自由创编动作。

6、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7、全体同学跟音乐边唱边自由表演动作。

三、我们学了三角铁和双响筒请学生在这两种小乐器中任选一种为歌曲写伴奏谱,可以模仿《一对好朋友》。

2、师在黑板上演示双响筒的画法“t”,三角铁的画“ ”。

3、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怎样敲击。

4、请同学到场地中间按自己画的示意图用乐器敲击为同学们伴奏。

5、请学生边敲边唱,没有乐器的同学边唱边跳。

1、《数鸭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很多孩子学前就会唱,在教学中加快学唱的时间,为后面的配器延长时间,使学生可以充分准备。

2、让学生为歌曲写伴奏谱是本课教学中教师的尝试,孩子们的反馈超出老师的预料,他们大胆而又比较优秀的完成了老师的教学尝试。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尝试奠定了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学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一、激趣导入。

1.老师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

2.(出示媒体文言文《掩耳盗铃》)读读这段话,想想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方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所区别,有些字的读音和意思跟现代的不同,而且语言简略,意思深刻,多读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

(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段文言文,并以猜谜的形式引导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一下子就集中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文言文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什么意思?

2.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小结学生的问题,归纳板书:谁跟谁学下棋?怎样学的?结果如何?

三、看图了解故事梗概。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媒体出示文中插图)

2.学生自己练说图上内容。

3.指名交流画面内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理解很困难。为了降低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

四、读准、读通课文。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同时,学习古文的难点,也在于会读。下面,老师先读给大家听一听。(播放音乐)

(伴随着一段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

2.学生交流:读文言文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结:读文言文停顿多,但停顿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

4.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出停顿的地方。(媒体出示画好停顿的课文)供学生参考。

5.按照停顿,自由练读,然后在小组里读。

6.(出示加着重号的句子)指导读通几个长句子。

“惟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五、理解课文内容。

读通了课文,是否能读懂呢?文后提供了许多的注释,大家可以把这些注释放到文中试着理解。

1.结合注释,自学课文。

2.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情况,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3.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个问题:

(1)谁和谁学下棋?弈秋是个怎样的人?

(2)两个小孩分别是怎样学弈的?

(3)结果怎样?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会有不同结果?能用一些成语来说说两个人学习的情况吗?(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4)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朗读、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以手舞足蹈地读,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里相互读。

(3)出示重点句、难句,指导有感情地读。

(4)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可配上表情动作读)

(5)(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2.配乐背诵。

(媒体出示重难点句,师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得到提高。配乐齐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保持了高涨的学习激情,使朗读到达了最佳水平。)

七、学用文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读来意味无穷。其实,我们平时在说话或写作文时偶尔用上些文言,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哪些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石拱桥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1、学习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1、重点:

(1)说明事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难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段;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看课文前面的彩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赵州桥:

1、位置;

2、形态、

3、结构、

4、材料、

5、周围环境、

6、给人的感觉和联想、

7、有关赵州桥的故事。

请几位同学说话。

读课文说明赵州桥的文字:

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这座桥有什么了解

1、建筑位置、

2、建筑时间、

3、使用时间、

4、长度宽度、建筑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惊人的杰作?

1)历史悠久;

2)非常雄伟;

3)制造奇特;

提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总结赵州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读课文说明卢沟桥的文字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关卢沟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试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点

整体把握课文

一、通过对赵州桥以及卢沟桥的说明文字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讨论第三段以及第九段的内容以及作用

第三段总领着两座石拱桥的说明文字;总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九段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那么1~2段说明了什么?最后一段呢?

通读全文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什么认识?

自由发言。

二、研究说明的语言的特点

处理课后联系第二题

再读课文找出语言准确的另外的例子再加体会。

三、对你所了解的世界名桥加以介绍。

四、介绍你的家乡的一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67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的特点,懂得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的美。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朗读课文、学会用渐渐说一句话。

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喜欢吗?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板书: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说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老师范读课文

想: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的什么?

板书:天树叶菊花果子庄稼

(一)、学习第一节。指名读。

问:这节有几句话?你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二节,指名读

1、问: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你感觉怎样?

2、板书:高蓝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节,各自轻声读

1、的树叶怎么样?有什么变化?

板书:红黄落

慢慢渐渐各是什么意思?

2、谁会用渐渐说一句完整的话?

归纳:第一句话得很具体慢慢渐渐

发红变黄秋风一吹,就、、、、、用词到三正确准确、写出树叶的变化。

3、读比喻句:

(1)问:把飘落的叶子在做什么?

(把落叶飘下来的样子比做蝴蝶飞舞)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把什么比做什么叶做比喻句。

(2)这样写写出了落叶的什么?

(3)落叶这样美我们应该怎样读?

(4)指导读句子老师,指名读

它们/像一中时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学习第4节,提名读

1、菊花有什么变化?

板书:黄白紫

2、风一吹怎么样?

3、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5节,指名读。

1、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苹果柿子

2、各写了苹果,柿子的什么?(颜色形状)

3、你是从哪些词里看出来的?

4、笑是写人的表情的,作者写苹果笑红了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拟

人)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6、计柿子的句式?

问:这是什么句式?

把什么比做什么?

一个个说明什么?指满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

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

(六)学习第6节,指名读。

1、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从什么地方看出庄稼熟了?

板书:稻子玉米豆子金黄

3、理解:一片金黄

过渡:,天高气爽,树顺有红,有黄,菊花五颜六色。果子,庄稼都丰收了,所以说是什么季节,什么画卷,我们一起读第7小节。

(七)齐读第7小节。

1、问:为什么说是丰收的季节?

为什么说是美丽的画卷?

2、指导学生观察插科。

小结:本课以天空,树叶、菊花、水果、庄稼在的特点,描绘出一幅的美景,使我们了解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八)、指导朗读全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样子,练习读出自然段停顿。

天高蓝

树叶红黄落丰收

菊花黄白紫美丽

果子苹果柿子

庄稼稻子玉米豆子金黄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苹果()的叶子

()的柿子()的天空

()的画卷()的季节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来了,天那么(),那么()。树上的叶子有的慢慢()了,有的渐渐()了。菊花开了,()的、()的、()的,散发出阵阵(),果园里,()的苹果笑红了脸,()的柿子像()小灯笼挂满枝头,田野里()熟了,()、()、()一片金黄。

2、用渐渐写一句话。

如;小树渐渐长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通过回忆周晔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为别人做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黑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之情。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河小学 何凤茵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讯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