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素材精选20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徐淙祥先进事迹大家看过吗?2024年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徐淙祥先进事迹,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浏览

305

范文

247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洪战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事迹在 一夜之际感动了每个人,在一夜之际感动 了全中国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 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 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 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 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 仍然文弱,但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在他12岁那年,他爸爸神经病突发。一 向慈祥的爸爸突然无缘无故地发起火 来,他瞪着眼睛,任何人都阻挡不住他 砸碎了家里所有的东西。最可怕的一幕 出现了,爸爸突然抢过他疼爱的妹妹, 他妈妈哭叫着来抢妹妹,但是被他爸爸 一脚踹倒在了地上,然后将妹妹高高地 举过头顶,狠狠地摔了下来。 他妈妈不堪他爸爸的殴打。妈妈不见 了,家庭重担、丈夫的拳头让她不堪重 负,最后她选择了逃离。洪战辉哭喊着 和弟弟在周边村落寻找妈妈,夜已经深 了,妈妈那天没有回家… 就这样,他、父亲和他弟弟三人一起生 活,父亲的病情也不段反复。 在偶然的的一天,父亲捡到了一个婴 儿,她就是现在的“小不点”。 洪战辉带着妹妹去读书,年小的妹妹似 乎也知道哥哥的难处,很懂事。

洪战辉. 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段艰苦的生涯路, 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先进人物袁隆平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雷锋精神人物故事优秀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雷锋因共登上了从抚顺到沈阳的列车。你看他,以上车就忙个不停。他主动帮列车员扫地、擦玻璃、收拾桌子,给旅客倒开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人找座位。一会儿,就忙得满头大汗。别人叫他休息,他总说不累。

到沈阳站换车的时候,雷锋在车站内发现一位背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因丢了车票而焦急万分。他着急上前问明了情况,原来这位大婶是从山东来的,本想去吉林探望孩子他爹。雷锋就安慰她不要着急,并领着她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车票。大嫂接过车票,热泪夺眶而出。

又一次,雷锋到丹东作报告回来,早晨5点钟到沈阳换车回部队,过地下道时,他看见一位老大娘,拄着棍、背着大包袱,很吃力地走着。雷锋迎上去一问,知道大娘从关内来,是到抚顺去看儿子的。雷锋立即把包袱接了过来,一手扶着老人说:“大娘,我送你到抚顺去。”

老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上车后,雷锋给老人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老人身边。他问老人的儿子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老人说儿子是煤矿工人,出来好几年了,老人没有来过抚顺,还不知道儿子住在哪里。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雷锋。他看了信封上的地址,写的是“抚顺市__信箱”,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迫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找到儿子。”

“那敢情好!”老人高兴得眉开眼笑。

火车进站后,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帮助老人找到了儿子。母子见面,老人的第一句话是:“儿呀,若不是这孩子一路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老人的儿子拉着雷锋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一览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

王海(1926年1月—20__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20__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航天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叶光富,是目前中国航天员队伍里最年轻的面孔,但这并不是他的首次亮相。

2016年7月,欧洲空间局组织了一场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环境条件与太空高度类似,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6名航天员参加。

叶光富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担任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勘测任务,率小组成员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还获得了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

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怎么会呢?

每日身穿厚重的探洞服、头戴携有探照灯的安全头盔,再加上勘测设备,在地形复杂的洞穴中攀爬、升降、涉水行进……

不是“不知疲倦”,只是能够面对、克服、坚持罢了,而这,也是妈妈教会他的。

叶光富的原生家庭和翟志刚有些类似,父亲早逝,妈妈独自一人挑起养家的重担。

为了让儿子继续读书,妈妈承包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全部农活,除草、施肥、浇水……全都靠她自己打理。有次叶光富放学回来,看见妈妈挑水上山,原本就瘦弱的身躯更是被扁担压弯了腰。这个背影,刻在了儿子心上。

高三时,空军招飞,叶光富心向往之,却被50元的路费绊住了脚。妈妈没放弃,东拼西凑借了50元给他,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叶光富说,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想起妈妈艰难上山的身影,和那沉甸甸的50块钱。

这不仅仅是儿子对妈妈爱的感念,更是妈妈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时,潜移默化中给儿子带来的榜样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素材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朱彦夫的颁奖辞。

如今,朱彦夫年事已高,由于右半身偏瘫,再加上做过两场心脏支架手术,导致他行动不便,说话含糊不清,但他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刚刚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也是朱彦夫关注的重点新闻,对一些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见解也头头是道。

“爷爷并不服输,他现在用自己的方式锻炼身体,右半身行动不便,他就做一些自创的扩胸运动。”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告诉记者,朱彦夫还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每日按点起床、按时吃饭,生活非常有规律。尽管右半身行动不方便,朱彦夫也经常写字练字,就在前两天还写下了“英雄二连”、“感动中国”几个字,“爷爷今年89岁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觉得自己还有用。”

现在,朱帅宗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工作,爷爷的事迹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每次讲给参观者时,他也经常声音哽咽、湿了眼眶。从小,朱帅宗就知道自己的爷爷与众不同,爷爷的故事也时刻激励着他,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信念不死,只要冲锋不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爷爷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干一件事情不是半途而废,一定要把它干好。”朱帅宗说,为了传承和发扬好红色基因,他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将爷爷的故事传递给了无数人。他认为,讲好爷爷的故事是自己的责任,将爷爷的精神传承好更是自己的担当。

在朱帅宗看来,爷爷的梦是让大家吃饱饭,爸爸的梦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少,他的梦是让朱彦夫精神闪亮小康路,帮助家乡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开辟帮助乡亲们增收的新途径。朱帅宗提到,“实际上我们都是一个梦,我们祖孙三代在不同的年代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梦,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爷爷,他也常常鼓励我。”

在朱帅宗的手机里,还保存着朱彦夫写下“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的照片,“爷爷的精神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标。”朱帅宗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功勋模范人物袁隆平个人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1779 字

+ 加入清单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彻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

6岁的袁隆平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素材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12月,刘伯明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次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任务更加复杂、艰难,挑战和考验也不会缺席。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刘伯明说。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刻苦的训练。

在加压后的训练服里,每一次“举手投足”都非常吃力;身着水下训练服模拟失重训练时,每次都要训练几个小时……

“每次训练完,吃饭连拿筷子都感到困难,困得吃不下饭,只想睡觉。”刘伯明说,但训练之后,还不能放松,要一遍一遍在脑子里过“电影”地熟悉程序。

面对考验,刘伯明总会想起读书时通往学校的那9公里无数次“摔倒又爬起来”的求学路。

“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铺就了飞天之路,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送上了太空。”刘伯明说,“我期待亿万国人随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

此刻,在被誉为人类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间站中,刘伯明或许正遥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著名的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坐中国船去上海

1916年6月,陈毅同志和其他几个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决定乘船从重庆去上海。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可供选择:一家是日本人办的,这家轮船公司给每个乘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他们给每个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了本,没有什么送给乘客。

大家在乘坐哪家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有的同学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点洋货,开开眼界。陈毅对大家说:“北京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重庆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北京爱国青年。在这种时候,我们怎么能为了贪图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雷锋精神背后的人物事迹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素材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完整版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3月5日,陆鸿告诉记者,多亏当地政府帮他解决了厂房问题,他的相册工厂才能做起来,甚至在疫情期间还新增了外贸业务,目前工厂各个渠道的网店有十几家,厂里的48名员工中,有35人是残疾人。2022年,工厂的营业额达1300多万元。“就像《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说的人生贵自强,一方面确实是我自强、坚持,另一方面,我也遇到了很多贵人,包括政府也协助我度过了很多难关。”

站上课堂分享创业经历 希望对这个奖问心无愧

十几天前,陆鸿就参与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录制,但回家后他仍旧全身心扑在工厂里。生活似乎没有变化,但陆鸿又确实发生了改变。他说,镇里之前就想给他开个课堂让他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但他一直犹豫着,录完节目回来后,他答应了。“镇里领导一直很重视,我想着我都感动中国了,还应该感动更多人,就胆子大了一把答应了。其实我还做的不到位,如果是我自己评,我不敢说自己感动中国,希望多做点事,对这个奖问心无愧。”

一路走来,陆鸿身上体现着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他常说“干就行了”,“所以我们结合他的自强故事,推出‘陆鸿·Gan课堂’,线上线下融合分享他的创业奋斗经历,感动鼓舞更多的人走好自强人生路。”接下来,当地还计划让“陆鸿·Gan课堂”走进校园、社区,激励更多青年、创业者、残疾人等群体。

3月3日,陆鸿第一次站上了这个课堂,给镇上的约80名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他说自己起初特别紧张,但他明白一定要走出这一步,“我讲的时候,下面好几次响起了掌声,有的人还流泪了。”陆鸿开始相信,自己的经历确实能激励一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航天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从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到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从战国时期的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四十七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空中的尝试。今天,悠远沧桑的历史,遥远的飞天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个航天英雄杨利伟带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期待开始遨游太空。

航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归来,不仅圆了中华儿女的千年之梦,而且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利伟的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踏访太空的国家。在航空技术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时,全世界都会从杨利伟--这位航天英雄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发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中国,这发展中国家,曾被多少外国人歧视、嘲笑,使我们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受到了侮辱,失去了尊严。但我们中华民族却站起来了!这次,我们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以及中国航天技术的先进,为我们换回了我们的尊严,赢得了外国人羡慕的眼光。“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成功,证明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说明了中国科技发展已经远远领先继俄、美之后的国家。中国已经渐渐强大起来了,渐渐换回了异国人的尊敬。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中国已经进步起来了。飞速的发展,辉煌的成就,中国已不再落后,终会赢得全人类的赞叹。

这是一项科技的奇迹,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将永远记载在历史的光荣册上,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都来学习杨利伟的好精神,让每个中华儿女都为这位航天英雄而骄傲,而自豪!

然而,在杨利伟成功的背后,在杨利伟成长的道路上,感人的故事数之不尽。幼时的杨利伟文弱、内向、胆怯,连仅有不到十五米的木梯都不敢爬。而今,这个不敢爬梯子的孩子竟能乘坐飞船遨游太空。为了锻炼杨利伟的胆量,杨爸爸经常带他去爬树、爬山、游泳。夜以继日的训练,每一步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杨利伟也用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难关,突破成为了一个勇敢、坚强、刚毅、不畏艰难险阻的爱国航天英雄。

幼时的梦想是他成功的根源。每当听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他就会对太空产生许多出乎意料的遐想。他的好奇、他的幻想,使他如今成为赫赫有名的“航天英雄”,人们敬仰他,崇拜他。人们为他的成功而自豪,祖国为他的成功而骄傲。

杨利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了个辉煌的开端,为中国航天历史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他勇敢,他无私,他爱国,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好榜样。杨利伟冒着巨大的风险,为中华民族续写了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苏炳添,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打破10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代表中国队以38秒01勇夺亚军,创造了亚洲田径的历史。

男子100米,9秒99,亚洲本土选手首次进入世锦赛决赛。

男子4X100米接力,37秒92,决赛获得银牌。20__年8月,在北京鸟巢举办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往在世界大赛上默默无闻的中国男子短跑选手迎来爆发时刻,连续创造历史。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角,苏炳添成为继刘翔之后中国田径的又一个标志性人物

田径,一向被称为“体育运动之母”。而在田径的各个项目中,男子100米的地位堪称第一,因其代表着人类在速度上的最高极限,被称为“竞技体育皇冠上的宝石”。尽管中国田径在女子中长跑和竞走等项目达到过世界领先水平,刘翔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一度称霸更是成为国人骄傲。但是,代表绝对速度的男子短跑一直无法进入世界前列。由于人种的差异,这项运动几乎成为黑人选手的天下,黄色人种之前在世界大赛上尚未进入过男子100米的决赛。因此,苏炳添在鸟巢的突破,意义堪称重大。其从预赛到决赛的比赛录像也被媒体反复播放。

8月23日晚9点15分,苏炳添站在男子100米决赛的第二道,作为东道主选手,唯一一个黄色人种的他收获了最多的掌声和欢呼。因为体力下降,苏炳添以10秒06的成绩获得第9,但对亚洲田径而言,历史已经翻到了新的篇章。

男子100米跑获得惊喜之后,苏炳添和队友们迎来了赛前寄予更大希望的男子4.100米接力上来。在预赛中,苏炳添跑第三棒的中国队以37秒92创造亚洲纪录获得小组第三,进入决赛。此前,中国队进入决赛还是28年前的1987年罗马世锦赛,那一次,中国队获得第七名。基于苏炳添之前的神奇表现,人们有理由对接力的结果心存期待。

8月29日夜晚的鸟巢,中国观众的欢呼声响彻北京夜空,由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四个小伙子组成的中国中国男子接力队创造第九道奇迹,第三个冲过终点。由于美国队犯规被取消名次,中国队摘得银牌,再次创造亚洲田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当年,邓拓任报社主编,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没有一天停止过,这里曾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就是马兰人。”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村里的情况,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通过努力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1999年邓小岚退休以后,回到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她还为马兰小学捐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义务为学生们上课,教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带着马兰小乐队成员参观过鸟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航天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1978年,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职工家里再添新丁。因为出生在冬天,父母就给这个男孩起了个直白的名字——陈冬。

打小,陈冬就喜欢看《上甘岭》《地道战》等战争影片了。“每每看到电影里军人手握钢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场面,心里就特别崇拜他们。”他说,从军报国的梦想种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田播种。

1997年高考季,陈冬填报的志愿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春飞行学院。

成绩喜人,他如愿穿上了帅气的空军蓝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可兴奋的感觉还没持续多久,就被深深的挫折感替代。

刚入学时,陈冬的身体有些虚胖,单杠双杠和1500米跑的成绩还不能达标。学校规定,任何一项不过关就要被淘汰。

陈冬说,他绝不会放弃驾驶战机飞向蓝天的梦想。

每次早操,他都要比别人多跑一圈,腿上再绑上沙袋。晚上熄灯后,他还要单独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3个月里,陈冬瘦了10多斤,各项成绩不光达标,还都达到了优秀。

1999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一年,他成功驾驶教练机飞上了蓝天。

“记得第一次升空是盛夏时节,从驾驶舱看下去,庄稼茂盛,大地一片绿色。真是太震撼了!”他说。

就在他首次驾机直冲蓝天的几个月后,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升空。

那个时候,陈冬还不知道,已经有一群飞行员前辈秘密集结,正在以超人的毅力进行各种训练,目标直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1年,陈冬毕业分配到空军某团。在那里,他以“空中铁拳、舍我其谁”为战斗格言,天天苦练精飞本领,年年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看着航天员杨利伟为国出征的画面,陈冬心潮激荡:“我能不能飞得再高点,飞出大气层会是什么样?”

2008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陈冬的脑海里,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在他心田生根发芽。

第二年,陈冬正带领飞行大队在西北某地参加演习。演习间隙,团长给他打电话,说部队正在进行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体检,由于你们还在执行任务,上级决定你们不参加选拔。

放下电话,陈冬望着天空发呆许久。那一刻,天空是蓝色的,他的内心却是灰色的。

演习结束,本以为错过一次人生重要机会的陈冬回到部队,发现机遇之门再次打开——参加补检。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奔向更加寥廓的宇宙。

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刚开始的转椅训练,每次转完他都会身上出冷汗,头也是晕乎乎的。他在家买了一个可以旋转的电脑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让妻子推着转。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8个g,即人体自重的8倍。这是挑战人体潜能的一项“魔鬼训练”。陈冬说:“你会觉得这8个g压在你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你的脏器都临时‘位移’,透不过气来。你明明没有哭,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6月,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拿到进入太空的“入场券”。10月17日陈冬开始了自己的首次飞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梦想成真的感受:“爽!”

天马行空的33天里,他把地面上所练的内容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他的搭档、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这样评价:“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2019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入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并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是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素材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袁隆平老先生的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完整版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残疾人认为自己没用”

记者:咱们工厂在疫情期间营业额还实现了增长,这是怎么做到的?接下来有没有扩招残疾员工的计划?

陆鸿:我平时有个爱好,就是买设备,然后把它改造得适合我们的残疾员工操作。每年投入几十万元,但有时设备买回来也没用。疫情期间,义乌一些企业的外贸业务停了,就有外贸公司找过来,我们的设备刚好能做,就发展了外贸业务。另外,疫情期间,我看电视上有人做口罩辅助带受到启发,就自己研发了一款,也卖得不错。我现在主要就是负责设备维修、改进、新品研发和经验分享。

目前,我们在各个平台总共有十几家网店,每天营业额大约五六万元,好的时候能达到十万元,也希望我们的生意能稳步增长,让员工放心在这儿干,也多带动一些残疾人就业。

我们厂里的残疾员工,有的就是过完年刚来的。我的员工总说要为我过生日,我经常说我要是60岁了还在这里干,到时候就一起给我过个大生日,小生日就不过了。这样的大生日我其实在梦里过过好几次,身边有很多残疾人为我过生日,我也希望厂里的残疾员工越来越多。

记者:一路走来,您觉得哪个阶段最难?

陆鸿:困难特别多,但印象中没有哪个特别重,因为我爱回顾爱珍惜,我分析发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去想办法,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残疾人认为自己没用,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帮助更多残疾人。有句话我说了可能会被指责,我还是想说,我觉得残疾人应该把自己当成残疾人,再针对自己的缺陷想办法弥补,然后找到自己能做的事就先练,顺手了之后再反过来继续训练自己薄弱的地方。因为我原来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不觉得自己多残疾,是你们没有帮助我,针对我,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就“踩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人物经典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__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__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刘洪峰,_年进入山东征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通过跟热处理车间师傅们不断交流、认真学习,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公司于2011年引进新设备,刘洪峰被调入新的岗位进行学习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设备运行工艺当中有一点小缺陷,导致每次工艺运行都会有一小时辅料消耗,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车间辅料消耗节省开支。20_年节假日值班时,因设备电机由冷水冷却运行需要人员值班看守,他纠结如何才能解决电机冷却问题,后经多方了解探讨,将电机冷却水改变成变压器冷却油,得到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_年因设备淬火有部分管件损坏,导致淬火油里进水无法正常运行,后经多方了解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将原有设备水冷却,改变成风冷却,使生产需求得到了提升。_年,因工作需要,刘洪峰被调入发兰工序,因后期人员紧缺,他发现零零碎碎的小产品总是会占用一名工作人员一到两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不能干其他工作,经过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他设计出一款新式工装,我们把它叫做滚筒式发兰筐。

20_年,刘洪峰迎接来工作中的再次考验,公司对外开放加工处理产品,与我公司现有产品大不相同,发兰质量得不到客户认可,经过与各个相关人员探讨,进行反复实体操作,终于得到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对我们质量的信任。20_年6月,由于外协加工产品增加,发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经协商增加一台设备。但是根据原有设备炉丝组数无法提升效率,后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改变炉丝组数,增加底相加热达到提升效率,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2020年6月,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喷砂工作大量增加,因设备老旧只能由人工将工件摆到需要喷砂相应位置费时费力。从而激发他对喷砂机改造的想法,后经多方交流,调查资料,一个新的构思提上日程将原有设备底部改装成旋转托盘式构造,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多用炉碳势监测用氧碳头,成本高,寿命短,1万多元一支,寿命10-12个月,他通过半年多的摸索钻研成功延长氧碳头使用寿命,平均每个氧碳头多用2-3个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上万元。压力机成型夹头时由于中频加热工件进入锻压完不容易出模,他经过反复思考,历经1个半月时间终于成功改进了设备,研发出了脚踏式顶料工装,经过与原来班产量比较,效率倍增,提高人工效率,为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