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调查(汇编三篇)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本文是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的调查,欢迎阅读。

浏览

141

范文

3

篇1: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274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_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_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_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_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_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_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_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_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_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_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_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251 字

+ 加入清单

__市地处陕西省中东部,辖11个县(市、区),人口550万,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缓慢。但本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讯发达,资源富集,能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在“十五”期间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九五”时期高出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91.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3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大市、工业小市、城镇弱市、财政穷市依然是基本市情的重要方面。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__市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在全省来说,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快。目前以教育口、劳动口的公民办学校为主,共144所(其中:教育口公办19所、民办59所,劳动口公办7所、民办59所),在校生90000余人。1998年以前以为当地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为主,从1998年开始逐渐转变为以对外劳务输出就业为主,年平均输出约5000人。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作用

1、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推动劳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支掌握现代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大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2、职业教育是开发劳动力资源最重要、最主要、最关键的途径。

要使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合理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需要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劳动力得到较好开发。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已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需要,而且是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3、职业教育是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使广大青年掌握职业能力和实用技术,走出农村,带动了家庭脱贫致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同时,由于农民素质提高、生活富裕、子女就业,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就业和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问题

__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就其自身而言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问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经济对职业教育缺乏拉动力和支撑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1、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每年进入劳动适龄的人口多达2000多万,这些均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就__市而言,_年调查的44个村中,调查人口88232人,其中农技员仅2119人,仅占2.4%;农村劳动力中,职业高中毕业的仅占劳动力人口的2.6%,接受过短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7%。这都说明,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超常规发展。

2、办学分散、条块分割、资源浪费、效益偏低,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少。

(1)__市的临渭区、澄城、大荔、韩城、蒲城、白水、富平等相继建成了县级职教中心,但部门、行业分散办小校的现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体现不出规模效益,有些仍在无序竞争和内部消耗,职教资源浪费,没有真正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行业参与,教育协调,多校一体”的职教中心办学体系。

(2)从受益角度讲,职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应该付出相应的培养培训费用,但目前还做不到,企业只无偿地吸纳劳动力、廉价地使用劳动力,学校的培养费用没有从企业中来,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去。

3、职业教育投入太少,直接造成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实训基地缺乏。

1993年国家制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但是到2000年,教育投入实际只占GDP的3%,到_年反而下降到GDP的2.79%。而在1993年时,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已占到GDP的9%,发展中国家也达GDP的4%,世界平均达GDP的7%(中国当时为GDP的2%)。可见,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其中的职业教育更不必说了。

从教育投入结构看,20__年的投入比例小学:中学:大学=1∶1∶23,大部分投入都投向了大学。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学阶段教育的一部分,这个比项为“1”的投资,又能占到多少呢?从课题组调查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的“普九”和各种创建活动,这仅有的投资基本进了普通初高中,职业中学得到的更是少得可怜,虽用“九牛一毛”也不能言中。仅在20__年,__市16所普通高中创建活动中投入资金1.99亿元,每校平均达1243.75万元。从__市各县的情况看,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只负担了人头工资,有些县市的职校还有上缴财政的收入任务。

目前,__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90000余人,而普通高中达140000余人;中职平均学校建筑面积5555.5平方米,而普通高中平均学校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中等职业教育的校均设备价值仅20.8万元。职教与普教的办学条件差距足见明显。

由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中学、职业中专、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资金缺乏,办学条件与普通高中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国家级重点中职的条件远远赶不上省、县级重点高中的条件。同时,老牌的技校和普通中专,也由于缺乏资金,原有落后的实训设施得不到改造更新,难以训练出操作能力过硬的实用技术人才。

4、专业师资匮乏。

由于多数县市政府和人事部门招聘教师仅限制在师范类的本科生,加之职业学校教师得不到很好的培训,也没有“梧桐树”招引那些“金凤凰”,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从__市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数中,文化课教师占66.5%,而专业课教师仅占28.2%,实习指导教师少到5.3%;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为1∶24.9,实习指导教师的师生比为1∶131.9。更由于有些学校招生扩张,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78,实习指导教师的师生比为1∶257。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达标和职称结构也较低,在专业课教师中,大本占48.8%,大专占47.9%,中专学历及以下占3.3%;专业课教师中高级占仅6%,中级占仅13%。

5、职业教育缺乏拉动力,目前仍走在单一的外向型就业路径,增加了职业教育成本,也无益于当地企业经济的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拉动力主要依靠企业。__市的企业经济虽然有所发 展,但由于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然小得可怜,用人与东南沿海相比真是小巫见巫,工资待遇也较低。

20__年经济普查中,__市基本经济单位总数为22707个,第一产业的39个,占0.17%;第二产业的2995个,占13.19%;第三产业的19673个,占86.64%,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了6688个单位,占到第三产业的34%。单位就业总人数为52.84万人,第一产业占0.48%,第二产业占42.40%,第三产业占57.12%,其中公共管理9万余人,占第三产业的32.06%。可见,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太大,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产业太小。就各企业大小而言,第一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66人,第二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82人,第三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14人;就港澳台和外资企业而言,到20__年底,__市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仅3个、外商投资企业19个,分别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05%和0.30%;仅就工业而言,20__年底__市工业就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48%。以上这些都说明,__企业总体规模与个体规模均太小。

由本地企业规模太小,对中职人才吸纳无力,因此,各职业学校的毕(结)业生基本都输往外地就业,走在单一的外向型就业路径。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看,23个专业中有21个是面向省外就业,主要就业去向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和京津地区。这无疑增加了职业教育成本,也于当地企业发展不利。一是学校要去更远的地方考察就业企业,学生要去更远的企业就业,增加了交通费、考察费、中介费、就业跟踪服务费等,职业教育成本增加;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举办实训基地,或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的可行性降低,学校不得不在本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或到省外更远的企业实训,职业教育成本也相应增加;三是技能型人才外流,不利于本市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6、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失衡,普通高中热高烧不退,中等职业教育普遍招生困难,在校生偏少。

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中规模较大,而职业高中规模较小。许多县(市、区)中职与普高招生的比例达不到2∶5,有的甚至达不到1∶5。初中毕业生挤着上高中,也有许多直接输出就业。一些家长,孩子中考仅考了100多分,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硬是寻情钻眼要上高中!一些家长因为经济困难或急功近利,孩子初中毕业就让出去打工挣钱,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到头来又要求办个假证,全市每年输出的数十万人次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的是其主体。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些家长怎么了?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

7、民办职业教育仍不规范。

近年来__民办职业学校风起云涌,但多数学校存在设施条件差、规模小,甚至没有自有校园,教学训练不规范,招生及专业无序竞争等。

8、机制、体制、政策和观念,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这可能是造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困境的`根本原因。目前社会主流仍把职业教育看做“二流教育”,不得已才接受的教育;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仍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不相配套、不相适应,有关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政策还缺乏“矫枉过正”的魄力和勇气,使职业教育在改革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后的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劣势,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

四、改革、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基础,谋求经济发展或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从经济发展、群众脱贫、社会和谐的角度,考虑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始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政策配套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必须牢牢抓住和套紧职业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加速,提高产业水平。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先进管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民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2、坚持一条总体思路。

规范运作,适度超前发展,由外向就业逐步向以内向就业为主转变;落实就业配套政策,优化企业素质,逐步与本地产业结构对接,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3、坚持五项基本战略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原则;

(2)坚持多元化办学、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规范运作的原则;

(3)坚持国民待遇、依靠公平竞争的原则;

(4)坚持与本地企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原则;

(5)坚持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原则。

4、集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

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不足、设施落后、资源浪费、生源较少、效益不高等困难和问题,在资源有限、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尽快集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是当务之急。各县(市、区)集中办好一所职教中心(职业中学)。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分担、利益相通,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100亿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拿出8亿元资助贫国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陕西省投入5亿元,__市政府已经作出了每年投入职教专款500万的决定。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要增资补欠,迅速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是在原有投资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中、省专款支持,同时在市设专款的基础上设立各县(市、区)职教专款,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条件和师资培训,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迅速赶上或超过普通省级重点中学;二是解决人力投入,加强职业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畅通非师范类工科院校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的渠道,缓解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三是有效的政策投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扶持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等。

6、建立和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监控的长效机制。

据北京市的一份调查,_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公共职介机构共接待务工人员35376人次,其中无技术特长的占76.09%;据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20__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国务院研究室_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陕西和__的劳动就业也存在同样问题,许多初中毕业和高考落选的学生,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而外出打工;浏览各地招工的广告、启事、简章及电视信息,可以发现很多没有提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条件和要求。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政策,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均有利,可以“一石多鸟”:对职教、对经济、对劳动者素质提高、对城乡发展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要对此制订出实施方案,在几年内分步实施。劳动、人事、工商、技术、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

7、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内部结构调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要加大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调整高中阶段内部教育结构,利用政策杠杆、经济杠杆适当控制普通高中规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同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办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基地建设改革、教材改革以及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8、制定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和计划。

要像应对金融危机时出台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那样,制定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和计划。如:

(1)不要将中等职业教育只看做“终极教育”和“纯纯的就业教育”,建议国家在不影响高校招生规模的情况下,把大专和高职招生计划指标的90%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给中职学生发展的一片看蓝天;

(2)制定高职学生可以考县、市公务员,中职学生可以考国家给予生活补助的村官和乡镇公务员的政策;

(3)由于目前在普通重点中学,教师的待遇一般是职业学校的2倍以上,所以为了使职业学校留住好教师,建议职业学校的教师可以评“正高”职称,并且职业学校所有教师的工资标准适当高于普通高中,同时畅通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渠道,若能这样,用不了几年时间职业学校的师资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4)在国家给与困难中职学生助学金的基础上,对在农村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与城市职业学校区别对待,实行学费全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27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通人教[200*]*号文件通知精神,我们于9月上旬,对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听取了市广电局作的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实地视察正在建设中的市广电中心,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

*市广播电视局(台)是市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为“五科八部”,即:人秘科、行政科、宣传科(总编室)、事业科、社会管理科、广播新闻节目部、广播专题节目部、电视新闻节目部、电视专题节目部、广告部、播出部、工程建设部、网络电视、有线电视四种传输手段。广播自办节目呼号为“*市人民广播电台”,实行有线广播,调频广播(频率fm兆赫)同步传输,全天播音12小时,其中自办节目7小时;电视自办节目呼号为“*市电视台”,开办一套节目,分别组合播放,以无线、有线两方式传输,全天播出时间10小时,其中自办节目5小时。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达85%,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23个镇,用户7万户,入户率达6.6%;广电中心初步建成,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内部设施设备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近年来,我市的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抓宣传质量、事业发展、改革创新和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科学、协调、健康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改进宣传手段,提高节目质量,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力量。

1、完善采编播手段,宣传能力全面增强。多年来,广电部门坚持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立足现实,自我加压,更新宣传手段,提高宣传水平,在*地区率先开办电视“天天新闻”,电视专题节目数量多,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每天播出总时间22小时,播出电视节目30套(无线1套、有线29套)。广播新闻一周节目抽查连续4年获省先进。广播节目《农村天地》被评为*市名栏目。自200*年以来,重大战役报道日渐增多,现场直播日渐增多,异地采访日渐增多,这“三多”尤其是现场直播多可以说开创了县(市)组台的先河。

2、实施精品战略,宣传质量不断提高。我市的广电宣传队伍紧紧围绕中心活动,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捕捉闪光点,弘扬主旋律,把增强理论宣传的感染力、说服力作为改进宣传的重要任务,把坚持“三贴近”原则作为改进宣传的根本途径,把党的意志和群众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制作出一系列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净化荧屏声屏,真正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00*年以来,我市共有105件作品获各级各类奖项,其中8件获省级奖,83件获*市级一二等奖,广播电视节目创优数在省、*市领先。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每年在上级台用稿数量名列县(市)级台前茅,21个电视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卫星有线网播出。广播新闻节目在省、*市广播电视新闻抽查评比中,连续4年获得省先进,电视新闻节目连续2年获得*市先进。

3、强化日常管理,宣传效果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市广电工作通过强化宣传管理,保证了所有节目的高水平播出。一是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导向正确。完善节目审查制度,加强导向把关,开展监听监看,确保节目宣传中心突出。二是狠抓节目创优,提高导向水平。近年来,以节目创优、上发稿、争创“三名”(名记者、编辑,名播音员、主持人,名节目、栏目)为龙头,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整体上改进和提高宣传质量,使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不仅有效地宣传了*市,而且提升了广电部门自身形象。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设施建设步伐,凸现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后发优势。

1、建成动圈音箱市。为了巩固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的传播质量,199*年,我市加大动圈乡镇建设的推进力度,全年新发展动圈喇叭12万只,总数达29.9万只,全市动圈化率达89%,建成动圈音箱市,成为全省第9个动圈音箱市,步入全省先进行列。为此,我市市广电局被国家广电总局社会司、省广电厅评为事业建设特等奖。为了巩固农村有线广播的通响率,200*年9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稳定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意见》,督促各镇乡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进一步落实了人员、经费、管理等事宜,全市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通响率明显上升,入户率、通响率分别稳定在85%和99%以上。

2、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作为事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矢志不移,历尽艰辛,不懈努力,迈出了坚实而厚重的步伐。199*年,进行城区有线电视扩容改造。199*年实现市乡光缆联网。199*年开始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制定了全市有线电视发展总体规划,并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纳入市委党建工作考核目标。200*年上半年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计经委、建委、国土局、财政局、地税局、公安局、审计局、供电局等部门组成的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线电视发展工作。20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电网络建设,把发展有线电视作为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接轨上海的重大举措。研究制定了“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强势推进、两年到位”的总体要求。成立了市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总指挥部,由曹斌市长任总指挥,各镇(乡)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强势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今年8月份,市政府组织各镇乡分管领导到如东县考察学习了有线电视推进工作经验,并召开了现场推进会,目标在今年底全市除启隆乡以外的23个镇328个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光缆“村村通”,全市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必须达到25000户以上。

3、异地兴建广电艺术中心。广电艺术中心是我市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完善我市广电硬件设施的标志性工程。广电艺术中心的建设纳入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十六项工程”之一,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市城建总指挥部统一组织实施,通过盘活资产、整合资源、整体规划,全面实施广电中心建设。去年5月22日,新的广播电视塔打下了第一根桩基,6月8日,进行了开工典礼,目前,造型独特、风格迥异、灯光别致、功能俱全的广播电视塔已扮靓我市西大门,广电广场作为市区最大的城市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大型文艺演出的主阵地。10月8日,市广电局已搬迁完毕,广电艺术中心正式启用。随着广电艺术中心的建成,我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全面建设电视非编网、硬盘播出网、广播制作网和内部局域网,逐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4、做好网络多功能开发。在调整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体制、重点发展有线电视基本业务的基础上,我市先后开通了电话电视点歌和数据广播等有线电视增值业务,开通了市、乡电视会议系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作了有益的尝试。

(三)完善经营体制、创新运作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强化队伍管理,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1、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广告经营创收水平。近几年来,市广电局通过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创亲朋经营模式,实行广告经营公开竞标、风险抵押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要求广告创收部门在内部管理、广告策划、节目制作和拉引客户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运作,执行好广电总局17号令,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经营创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2、深化内部改革,实现管理规范高效。近年来,市广播电视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机构改革上,在*地区率先完成了三台合一、局台合一;对广电服务公司实行企业化改革,市场化运作。在人事制度改革上,通过对广电局   (台)事业人员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和对工作人员全员竞聘、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精简分流。通过改革,广电系统形成了“优者先、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功者奖、过者罚”和比学赶超、奋发向上的氛围,激发了广电事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广播电视队伍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意见

我市的广播电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广电事业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从我市广电事业发展情况看,发展水平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同上级要求、先进县(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事业发展差距大,有线电视发展不平衡;节目编播水平、宣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广电队伍素质有待增强。对此,我们建议市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广电事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我市广电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提以下几点建议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广电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播电视事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广电事业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广电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广电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政府在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等方面多作思考,加强协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科学制订广电事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适合广电事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扶持广电事业发展。

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广电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广电事业规模的壮大和社会对广电工作要求的提高,我市的广电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同样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市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广电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宣传质量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根据文教电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对广电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采取适合广电产业特点的较为灵活的管理手段,鼓励广电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广电产业。

一是以中广有线*分公司成立这一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搞活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对全市有线电视网络实行全程全网统一管理和统一运作,大力度推进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实现有线电视用户20万户,入户率达50%,建成省有线电视先进县市的目标;深度开发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尽快建立广电数据平台,开通党政数据网。二是继续完善广告业务承包责任制,切实组织经营创收,实现广告收入以年均15%的幅度递增。三是以全市第二轮事业单位改革为抓手,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考评、考核、检查、督促、奖罚等一系列措施,锤炼队伍素质,塑造广电形象,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广电队伍,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财富总结简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