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设计【20篇】

浏览

976

范文

1000

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953 字

+ 加入清单

《啄木鸟》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语境中识记“木、林、虫、捉”4个生字;认识笔画“提”,并会按笔顺正确描摹汉字“虫、米”。

2、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朗读中初步了解儿歌内容,能按提示用完整的一句话说出儿歌内容。

3、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模仿老师读出儿歌中感叹号的语气。

4、学会拼读“shù、chú、zhuō”三个音节以及三拼音,正确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借助图片,认识“啄木鸟”,跟读“啄木鸟、捉害虫”。

师:图上的这只鸟你认识吗?谁能叫叫它的名字?(黑板上提前书写好“鸟”)

——(手举“啄木鸟”的卡片)

师:你知道它的名字,但没有把它名字的字音读准,请大家听听老师叫叫它的名字——啄木鸟(手举卡片)。跟老师叫——啄木鸟(开火车读一读)

师:谁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

——(手举卡片“捉害虫”)指名读。跟老师读——捉害虫

读准这两个词,男生读,女生读——(手举“啄木鸟”和“捉害虫”卡片)

2、出示课题,学习生字“木”。

师:啄木鸟是怎样捉害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3课啄木鸟,看老师写课题:

“木”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学生书空)

请大家在自己的手心里再写一个“木”。(学生应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

齐读课题:23、啄木鸟

二、听录音,读儿歌,学生字。

1、听课文录音,听清生字字音。

师:啄木鸟是怎么捉虫的呢?请小朋友听课文录音,要求字字过目,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播放两遍)

2、各种形式,朗读儿歌,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师: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自由地读读儿歌,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读,请你边听边看他有没有做到字字过目,字字音准。

(3)指名朗读,检查反馈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小朋友听听他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吗?

2、重点指导朗读带有感叹号三句句子。

(1)老师引读

师:你听,树林里传来了什么声音?——

那是啄木鸟在干什么?——

啄木鸟为树木,除害虫,日夜忙,忙不停——

(2)老师范读

师:再听老师读一遍,特别注意听清老师是怎么把这三句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读好听的?(媒体画面:三句句子变色)

◆模仿老师,自由朗读

◆指名读

师:我们请三位小朋友为大家读一读

◆找伙伴朗读

师:你们三位就是啄木鸟,捉了许多害虫,心里真高兴,赶快飞到树林里找到自己的伙伴,一起来读读儿歌吧!

◆齐读儿歌(找伙伴游戏朗读后,原地不动,进行齐读并看屏幕读)

师:让我们这些欢乐的小鸟们再来一起读读儿歌

三、再读儿歌,了解内容

1、听录音,了解儿歌内容

师:请小鸟们赶快飞回座位,仔细再听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想:

啄木鸟为谁干什么?(边说边写黑板)

板书:为??

2、学写生字“虫”

师:“虫”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它里面又一个新的笔画(出示卡片“/”),跟老师说“提”(边说边书空)

师:请同学们借助笔顺表来先了解“虫”这个字的笔顺。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说一说,写一写(书写在黑板的田字格内,学生书空说笔画)。

3、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儿歌内容

师:你能看着板书,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四、学习拼读音节

1、学习拼读翘舌音

师:这句话中两个生字的音节要学习拼读,请仔细看黑板,这个音节的声母是sh,韵母是ù,拼起来就是sh—ù—shù(手举词语卡片开小火车)

师:第二个音节老师请你试着自己读一读,声母——,韵母——,谁会拼?

(手举词语卡片指名拼)

板书:shù chú

为树木,除害虫

2、学拼三拼音

师:(手举带有拼音的词语卡片)这个音节和树、除不一样,一个声母带有两个韵母(手举三拼音的卡片),我们就称它是三拼音,跟老师读——

3、区别拼读“zhuó zhuō”

师:在这首儿歌里,有两个字音的音节非常相近(手举zhuó的词语卡片和zhuō的词语卡片)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同桌之间互相拼一拼这两个音节,特别注意读准声调。

变化形式读两张拼音卡片

4、再读儿歌,巩固字音。

师:读过了儿歌,学习了拼音,我们对每个字的字音应该读得更准了,一起来读一读(看书指读)

五、复习巩固,闯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闯三关

1、第一关:叫号游戏,巩固字音,识记字形。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用“木”来记“林”字的?

2、第二关:摘果子,拼拼读读,区分平翘舌音。

师:苹果树上有拼音果,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请组内小朋友拼读一下,你能按照平翘舌音分到篮子里去吗?你能拼一拼,分一分吗?

3、第三关:小小播音员,朗读短文,巩固识字。

媒体出示:

老树生了病,啄木鸟飞来了。它用长嘴巴啄开一个洞,伸出长舌头,捉出小虫子。过了些日子,老树病好了,长出新叶子。(自读、指名读、齐读)

4、小结:祝贺大家闯关成功!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儿歌,认识了汉字,通过我们的努力,区分了平翘舌音,我们还当了回小小播音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案例 一年级音乐教学活动

一、创造"劳动"时的各种声音,启发学生想象校园劳动的各种声音。

1、请同学看图模仿出声音。

①修桌椅的声音(叮当叮当)②扫地的声音(刷!刷!)③擦桌椅的声音(擦!擦!)

2、让学生看图自己安排劳动声音出现的先后,最后汇合在一起,形成多声部的劳动节奏。

二、比较图谱"小人","掌握""×—"节奏

1、比较节奏×—,×,×

说明两个"走"是两拍,四个"跑"是两拍。一个"走欧"也是两拍。

2、请同学分成三组依次读出,再看教师指挥,形成三声部节奏声势,反复读,看手势结束。

三、学习歌曲《爱劳动》

1、组合节奏条①学生自由拍击节奏,并指导学生口读节奏,手拍节奏。②学生讨论,重新排列节奏条顺序,使之与歌曲节奏相符。

板书:

①__|_×|×0|×0‖

②____|_‖③_×

_×|_‖

__×—|×0‖2、跟唱旋律3、按节奏读歌词4、学习歌曲,指导学生用轻而蕴含力量的声音演唱《大家来劳动》感受,表现歌曲坚定有力的音调,演唱时要注意强调第一拍,使歌曲更富有动力感。5、运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木鱼、碰铃)请其他同学用拍手伴奏。【要求】做到两个乐器配合协调。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部编版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课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读课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看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些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备课资料中的图片、资料,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这些小朋友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介绍作者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好(hǎoh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hǎo

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如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如您好、安好。3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3容易.如好办、好使、好懂。

4完成,完善。如办好了。5表示应允、赞成。如好!你干得不错。

6很,甚,。如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7便于.如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小组合作,对话交流,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朗读、背诵。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学的结晶,也是让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熏陶、浸染的良好载体。《学弈》是一篇叙事说理性的文言文,言简意赅,用辞贴切,叙事有趣,阐理精微;诵若吟诗,品若章乐,似涓涓清泉,沁人心脾,启人悟理,是很适合小学生初学古文的启蒙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尽量体现以下理念:

一、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欣赏,感悟文章的内涵。

二、始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对话交流。

三、运用八环节语文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分层优化。

一、 逐层铺垫,设境激趣

1、 交流中国古代名言

有收集的古代的名言警句的同学请朝老师挥挥手!

2、 谈话:简介文言文,导入《学弈》

同学们收集的这些名言警句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文言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弈》就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

3、 释题

4、 了解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动物乐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物乐园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认识新的部首“鸟字旁”。

2、了解“反犬旁”的字,初步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记忆生字。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美好品质。

“老”字的笔顺。

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

一、导入。

大家知道动物乐园是什么地方吗?动物乐园里都有哪些动物,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观察画面。

1、说一说,你在动物乐园里都找到什么动物了?

2、18页的动物与19页的动物在同一个乐园吗?为什么

三、学习生字生词。

图文对照认字

1、自由识字。

2、游戏:给动物发名片。将动物图片与字词卡片相搭配,并读一读。

脱离图片,读一读卡片上动物的名字。

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比较法学习:“猫”“狗”“狐”、“狸”“猪”“狮”都带有“反犬旁”;猫——苗、狸——里、狮——师读音相似,是形声字。

2、鸡:联想法学习,鸟长着大翅膀就是鸡。书写:注意左窄右宽,“又”要写得小一些。

3、“蛇”:联想法学习,蛇像一条长长的虫子。

4、“兔”:刀字头、书空笔顺。书写:不要将小兔的尾巴“点”丢掉。

5、“老”:数笔画的方式来学习。重点指导“老”字的笔顺。除了“老虎”,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四、游戏。

1、找朋友

2、比一比,写一写。

3、谁是动物专家: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种动物,其他同学猜。猜对后找到黑板上的生字卡片读一读。

五、课后作业。

1、写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字。

2、找有关动物的成语及成语故事。

一、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在动物乐园认识了一些动物朋友,大家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说一说,你还知道动物乐园里居住着哪些动物?

二、处理课后题。

1、读一读

对生字的巩固练习。可运用幻灯课件做帮动物找名片的游戏进行练习。成语部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成语,以及课外找到的成语故事。

2、看图连一连

完成本课很容易。注意适当延伸出本课的动物或你喜欢的动物中哪些是食肉动物,哪些是食草动物。

3、讨论

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愉快地表达出来,教师适时指导和补充。从中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美好品质。

三、布置“综合学习活动”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猫老舍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9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本文层次清晰,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这篇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总分段式。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表现猫的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法、圈点勾画品读法、学生朗读表演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并学会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大猫和小猫的性格。

第二课时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我是准备这样导入的,以学生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紧接着问同学们,谁家养过猫呀?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回顾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猫的,回忆一下,作者都写了什么样的猫以及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汇报:大猫————古怪小猫————可爱

(二)重点研读1———3自然段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质疑:大猫的性格特点到底怎么古怪呢?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儿?找出描写古怪的关键词语。

生汇报:

1、老实

学生汇报:猫的老实表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2、贪玩

学生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猫的贪玩,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它已经跑出去一天一夜还没有回来,此时老舍一家人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想象老舍一家人师怎样呼唤猫回家的。这就叫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在这句中,让学生多朗读几遍,并找出关联词语“任凭…。。也…。”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说明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

3、尽职。

学生汇报:猫的尽职表现在哪儿。

学生体会“屏息凝视”的意思。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聚精会神的看。

师:猫屏息凝视时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

学生结合自身遇到过的事情谈屏息凝视。

课件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它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

接着研读第2、3自然段,继续体会猫古怪的性格。

学生们自由的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描写猫古怪的词语。

汇报: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出示问题:温柔可亲表现在哪里?

学生汇报:

1、用身子蹭你的腿,要你给它抓痒

2、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3、丰富多腔的叫唤

4、给自己解闷。

紧接着质疑: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蹭的动作?大猫在蹭主人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在出示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改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第二句把脚印比作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

课件出示:“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冷漠的表现。)

表现猫古怪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汇报:什么都怕——勇敢。

学生想象猫的各种叫唤:当猫遇到蛇的时候,它会勇猛的叫一声——————————喵

当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会心满意足的长叫一声—————————喵

当猫听到主人的叫唤,它会干脆利落的应一声————————喵

当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会粗声的吼一声—————————喵

当猫不想叫了,它就会——————————————咕噜咕噜

这就是老舍先生所说的丰富多腔的叫唤。

指导学生朗读

师总结猫在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表现和胆小与勇猛的矛盾性格,让我们了解了它性格中的古怪,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把这些特点写得细致、真切,可见作者对猫的亲近与喜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猫的可爱和淘气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了的猫性格古怪又可爱,简直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将猫的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能不能按照这种方法描写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井沿”“无边无际”;能用“一……就……”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动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青蛙”和“小鸟”图片,理解“井沿”。

(三)学习课文

1、用不同符号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名读,同桌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2、“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个问题:天有多大?(板书)

3、理解“无边无际”,学习“际”。

4、想象说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它看到了什么?

5、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一抬头就看见天。”说话“一……就……”。

6、小实验。

7、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笑了?

8、你认为谁说得对呢?

(四)扩展:劝青蛙跳出井口;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么,会说什么?想象第四次对话;故事寓意。

(五)表演课文。

(六)写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翁田文苑小学 张岸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字卡片,问题卡片,圆直筒,相关录音,彩景图,动物形象。

一、 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1.导入,板书课题。

2. 卡片出示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信、沿、抬、际、蛙、错、答、还),指名学生认读。

3.游戏激趣。

(1)出示图片,学生用圆纸筒观察。

师(过渡):今天,动物朋友来我们班做客啦!想不想知道它们是谁呢?

生:(想)

师:赶紧拿出圆纸筒,对准黑板,仔细看看谁来了?(师变魔术般在黑板上下对顶的两角落贴上青蛙、小鸟的图片。)

(2)指名说说看到了什么,比较“用圆纸筒看黑板”和“不用圆纸筒看黑板”,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吧!

二、 初读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为他们各自尾巴都有用处所以没有借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其中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上学期学生接触过这样的文章,另外学生在《比尾巴》一课又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和、姐等6个字。

2、运用猜读等方法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信息资料】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

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

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

(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

蛇是翘舌音。

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成功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⑴ 出示句子:

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⑵ 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

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学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学生书写,教师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对话平台

回忆: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

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

(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

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学写变、条两个字,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教学建议】

一年级学生排演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示范引导。另外,教师可在学生搜集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成长体验,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读

1、导语: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2、作家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现为全国作协委员,北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3、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4、积累词汇:

⑴读准字音:

嬉闹觅食驱除旧茬儿戳破撩逗

⑵解释词语:

厚实:富裕。

觅食:寻找食物。

嬉闹:笑着闹着。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撩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二、情节梳理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细节与成长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孤独之旅”的含义是: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四、环境与语言

1、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试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①鸭群: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的长大是杜小康成长的写照。

②芦苇荡:前部分那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制造了杜小康的恐惧与孤独。

后部分的芦苇荡衬托了杜小康的“长大”。

③暴风雨:给了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语言有的生动细致,有的意味深长。

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体会。

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鸭们也长大了”……

五、漫话成长

以“我的成长”为话题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全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中,教研,设计,全文共 330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主旨和人物形象。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课时。

品读法。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 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 (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 (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 (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沿、际、信”三个生字;会写“沿、际、信”等八个字。

2.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初步了解课文寓意。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和对话。

1.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

2.课文朗读和理解寓意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寓意,感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1.认识“沿、际、信”三个生字。

2.会写“沿、际、信、抬、蛙、错、答、还”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了解寓意。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自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进一步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完成的。

2.通过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3.通过摆一摆、演一演,读一读等适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进而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成语,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谁来说一说。(生答)教师相机肯定:学习到的知识就能记住,你们真棒!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成语故事,齐读课题。观是看的意思,用你的话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答:坐在井里看天。

设计意图】由已经学过的《识字四》的内容入手,引入到新课的学习。注意知识间的衔接。读题后,让学生解释课题,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直接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然后圈出生字,画出生词。标出自然段。

2.课文里有三个认读字,请同学们借助音节自己读读这三个生字。课件出示:带音节的本课生字。

3.去掉音节请学生带读这些生字。

4.开火车读词语。

井沿抬头青蛙弄错回答无边无际

5.再次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请七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什么事情?课文讲了小鸟和青蛙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

教师顺势出图:青蛙和小鸟。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一步步安排学生读字、读词语、读课文,达到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动笔圈画生字和自然段,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

1.请大家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学生贴图,帮助小鸟和青蛙找到它们的位置。

出示“井”图,学生贴小鸟和青蛙的位置。

2.理解词语井沿的意思。

师:井沿是哪部分,谁能指给同学们看?师顺势将“井沿”两个字写在井沿上。

师:大家看清楚怎么写这个“沿”字,三点水,注意右边的上半部分是“横折弯”,没有“钩”,不是“几”,下面再一个“口”。

写好后,指生齐读“井沿”一词,然后师拿起生字卡片“沿”字,再齐读。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利用书中放大的插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井沿”,弄明白了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位置并随机识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水调歌头教案中班 水调歌头教案板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269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每组几条蚯蚓、放大镜、一只浅水碟、一张白纸小棍

(一)谜语引入

上课前咱们先猜一猜,读,是什么?(看见过蚯蚓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昨天我们布置了去寻找蚯蚓,你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今天蚯蚓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欢迎他们。通过今天我们对蚯蚓的细致观察,可能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二)实验1:蚯蚓的身体和运动

1、在认识《蜗牛》一课时,我们探究了关于蜗牛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天你希望了解蚯蚓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板书边板书边回忆蜗牛的运动,食物等)

2、认识一个人首先看他长什么样。怎么就首先看看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运动的。

3、你会观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还可以借助一些东西观察,比如:棍碰放大镜

观察的顺序可以是:

然后我们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记录。组长领记录表。

4、看记录表的要求,你能抓哪些是关键词。(可以画图,标注各部分名称真实)

5、请男士将蚯蚓轻轻放在白纸上,开始观察。

6、学生观察,教师巡视纪律,指导记录。10分钟

7、展示:看一生画的蚯蚓。画得很细致。有哪几部分,跟你标注的一样吗?两端很相似,怎样区分头尾?环带有什么用吗?可以繁殖。

8、怎样运动的?跟蜗牛一样吗?可以动作模仿。伸缩运动

9、还有什么发现吗?对刺激有反应、

(二)实验蚯蚓的反应

1、蚯蚓会游泳吗?猜一猜有什么反应。

2、试一试,请女生轻轻将蚯蚓放在水中,看有什么反应。(不用担心,他不会伤害人。勇敢)

3、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由此可看出:

4、观看一段视频。现在你知道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来了?

(三)课外延伸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蚯蚓的外形、运动以及反应,可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你有什么办法?(饲养,观察,记录,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观潮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951 字

+ 加入清单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669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1、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习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平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习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平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平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平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平乐·村居》。

板书: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季之美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采摘夏夜里的数颗星,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拘起冬季里最纯的半捧雪。一年四季的景色尽收眼底,也时不时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感觉。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风抚摩着我的心里。远远望去,小麦是绿油油的,好像是在给大地穿上一件绿衣。它们是农民栽下的结晶,在春光下茁壮成长。不仅如此,百花争艳,显现出它们的不同而美丽的一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朵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花中飘出一阵阵浓香,为到来的春天添彩。花美树也美,棵棵大树挺拔着身躯,好像是边防战士。妩媚的柳树飘奕着长发,姿态优美,令人喜爱。

夏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之上的一艘大船。大自然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来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的花儿。荷花虽不能做百花之王,但我对荷花有一种默名的好感。树叶间,蝉儿在一声声地长鸣,它是夏天里的天然音乐。太阳烘烤着大地,好像炉子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夏夜的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你还可能会误以为是萤火虫。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在田地里收莸自己汗水浇灌的宝石。市场上的水果摊上都是秋天的果实。是秋姑娘提着篮子将果实抛向大地的。秋天也是万物沉睡的开始。大树脱去黄色的叶子,一种如同仙境的感觉。枫树叶是红色的,大地上是一片红中带黄,黄中带红的一份美景。

冬天里也有它独有的风景,虽是一片寒冷,但在寒冷中有坚强。梅花看上去如此动人,它却是冬天的一员。松树在面对寒泠,它不屈服。最妙的就是下雪,梅花树和松树上的雪花给它们镶上一道银边。曰落之时,微黄的阳光印在雪花上,那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面对四季之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人生如同这景色,丰富多彩,享受人生每一刹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太阳课件资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知道太阳是个大火球,能发出很强的光和大量的热;初步懂得太阳与人、动物、植物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兴趣。

墨镜、涂上墨汁的胶片若干;放大镜、火柴棒若干;

一、集中活动

1、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太阳:太阳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墨镜看太阳?

2、分别让幼儿站在阴暗处和阳光下感受太阳的温暖

3、户外聚光实验:放大镜在阳光照射下,慢慢向上或向下调整,直到聚成一个小光点,然后将火柴头放在光点下,看看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讨论活动

1、请幼儿将自己实验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2、讨论太阳与人和动植物的关系。

3、小结:如果没有阳光,植物便无法生长,动物便会缺少事食物,也就无法生存,所以动物也需要太阳,人和动物一样也离不开太阳,人体晒了太阳才会更健康。

4、介绍太阳能用具,鼓励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好好学习,开动脑筋,以后长大了让太阳能的作用发挥得更大。

三、学习儿歌:《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悯农教学设计一年级 悯农教学设计幼儿园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一年级,幼儿园,全文共 1842 字

+ 加入清单

《悯农》这首诗语言简洁通俗,琅琅上口,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炎炎夏日看到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1、学会认本课:农、午、汗、粒、辛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课件、生字卡片

1、教学重点是会认五个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古诗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1、创设情境,诱发动机。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一个学生饶有兴趣的诗歌,引出课题,进而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深情范读,激发情感。《悯农》这首诗,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感情真挚朴实。教学中,利用课件饱含深情的范读,使学生能在学习之前,有一个整体感知,受到熏陶、感染。

3、品读感悟,读有感情。现在孩子过于娇惯,很多孩子挑食,饭菜不合胃口就大哭大闹,不想吃就扔掉,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对于这首诗的把握,除了感受古诗的魅力,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地强加给学生,而是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句,从饱含深情的朗读中去细细感悟,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熏陶。

一、情境导入,激趣。

1、师描述: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想不想?(好)那咱们赶紧去听一听吧!(课件播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音乐。)听了以后觉得怎么样?好不好听?

2、好吧,今天老师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悯农》(贴上卡片)揭示课题,认识生字农,(出示农的带拼音生字卡片),强调读准后鼻音。齐读课题。

二、范读古诗,激情。

1、出示课件:(本首诗的插图)老师描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李绅写的。李绅呀是当时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地里干活,不由得随口吟诵

2、播放课件:配乐朗读古诗。

三、初读古诗,识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古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要求会认的生字做上记号。

3、小组同学合作读生字。

4、反馈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2)去掉拼音帽子认读生字,齐读。

(3)现在该把它们送回家了。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

四、逐行读诗,品味。

1、指导朗读1、2行。

(1)下面让我们跟诗人一起到田间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一个夏天的中午老农在田间锄禾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课件出示第1、2行诗)这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老师相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课件范读)你们愿意像这样读吗?赶紧练一练吧。(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是啊,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多热呀!如果是你,你想做什么?而这位老农呢?(指名读)

(4)谁能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男女生读)

(5)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表演读就更好了。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表演读、全班读)

(6)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指名说)

(7)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里,多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齐读1、2行)

2、刚刚我们大家都读得很不错,为了表扬和鼓励大家,播放一段小故事给大家看好吧?好!

(1)观看小故事。(认真地看,仔细地听,一会儿我要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2)请同学说说刚刚乐乐和他的爸爸说了些什么?

(3)学习最后两行(刚刚乐乐的爸爸告诉乐乐要注意爱惜粮食)

(4)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3、4句。(也就是告诉我们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课件出示读3、4句。

(6)指名仿课件读。

(7)读了这两行诗后,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吃的粮食是怎样来的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乐乐和爸爸对话的插图。

(乐乐的爸爸也告诉了我们大家这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3、听一听大屏幕里面是怎样读的,我们跟着一起小声地读,学一学。(听大屏幕里配乐朗诵古诗)

4、跟音乐一起读。(请一个同学起来跟着音乐一起读全诗)

5、全班跟音乐齐读。

五、诵读比赛,展示。

1、分小组演读。

2、师生评议,鼓励表扬。

六、课外延伸,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悯农》还有另外一首诗,同学们课外时间去读一读,学一学。

悯 农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籽。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