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课件热门20篇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题西林壁教学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浏览
2279范文
1000认识公顷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及评析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快速地回答下面的括号里应填上什么样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六峰山的总面积是54()
师:六峰山的总面积是54这里就填什么单位?
师:当土地面积较大时我们一般用公顷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这个单位。教师板书课题(公顷的认识)并叫学生打开课本81页。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很多的旅游胜地地和文明古迹,现在老师先带同学去看看,请看大屏幕,出示例1的四幅图。
师:看了外面的现在我们来看我们家乡灵山的风景也不错,请同学们看。出示灵山六峰山、双鹤公园,灵东水库的风景。
师:你们发现刚才这些图片上的各个地方的面积都用了什么单位?(公顷)
师:是的,当要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m,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一)检查预习情况,认识1公顷
师:对于公顷大家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关于公顷的知识?还有不懂的问题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预习提纲,跟同学说说你在预习中学到了什么,也把你没有弄懂的问题跟同学说一说,看能不能在小组里解决,如果还不能的我们就大家一起探索。
出示预习题纲
1、算一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自学课本81页,你能说说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吗?
3、你能结合实际说说1公顷有多大吗?
4、调查一下你的家有多少平方米?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100100=10000平方米
生1:可能会说知道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生2: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你们都能算出来吗?能算出来的同学说明你们很认真预习了,都能获得一颗预习之星。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也初步体会到1公顷挺大的,那1公顷究竟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具体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
(1)从实践活动中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师: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我们7个同学排成一排是10米,4排共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大?(面积是100平方米。)
师:推想一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呢?
生: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28个同学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10000÷100=100(个)。
引导: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才能围成一个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
(2)用计算器算一算要几所我们这样的学校,或教室,或家才是1公顷。
师:我们的教室长是约是9米,宽约是6米,算一算要多少个这样的教室面积才是1公顷。
任选一题来算
请大家算一算我们学校的面积约是平方米,要几所我们这样的学校才是1公顷?
如果操场的面积是约是420平方米,要几个这样的操场合并在一起才是1公顷?(大约24个)
我们的教室长是约是9米,宽约是7米
算一算人你的家的面积,再算一算要多少个你这样的家才是1公顷?
学生汇报
(3)从身边的环境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老师播放老师从学校去实验小学上面那个路口开始算,从那个路口出发一直往三小方向走到三小路口,再向平南路口方向走,再从平南路口往燕山路走回到燕山旅社再回到学校的视频让学生想像这里就是大约1公顷。
4、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师:算对的同学获得一颗探索之星。
三、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练习十四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那有谁知道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约是多少吗?(板书:960000000公顷)
你觉得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用公顷作单位合适吗?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84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公顷的认识
hm
100100=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后来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3.王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王羲之爱鹅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41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整体感知
1.放录音,辨识字词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激湍tuān
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嗟悼jiēdào
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七、课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八、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九、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期。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古义: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相关资料:《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xx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十、课文及翻译
1.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篇2:猫老舍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以读带讲,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文的理解过程中,我始终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品味句、入情体会,感悟语言的魅力,并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使学生将文本语言进行内化转变,再创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性与情趣,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由此我采用启发式和论式教学。通过自读自悟、质疑启思、读议领悟等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多方位、多角地展示课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感悟文本、体验文本、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的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享感悟,力求给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各作家笔下的动物,让学生具体感受各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猫》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进行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共有4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来写,前1—3自然段主要写猫的古怪性格,而第4自然段则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整篇课文作者以对猫的喜爱之情贯穿全文,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刻画的栩栩如生。
(三)学生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好奇,爱问,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让学生具体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可爱,感受作者与动物之间的那份和谐美好。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2)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古怪,小猫的淘气。
(五)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自读自悟,想象感悟等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教学用具: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分析文本,进行适合班情学情的教学设计,制作简单适用的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那你们对喜欢的动物了解吗?好,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做动作猜常见动物的游戏,愿意挑战吗?(幻灯出示游戏规则:一个同学上台做动作,其他同学猜动物名)真不错,看来咱们班同学真是动物的好朋友。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非常喜欢动物,他还特地为他的动物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呢!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老舍先生的《猫》。
2、师生一起写课题并齐读课题。
3、师:老舍爷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幻灯出示:认识老舍爷爷)
4、师:老舍爷爷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两大爱好:养花和养猫。那么他是如何把自家的猫介绍给我们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结合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在相关的句段旁边做上标注。(幻灯出示自学要求:a、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猫?b、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词或句子来概括。)
(二)、初读——感知猫的特点
师: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收获一定挺大的,现在来汇报一下吧。
预设:生:课文一共写了2种猫,大猫和小猫。(板书)
师:同学们第一遍没有白读,找的很准。接下来,请你们迅速浏览课文,能不能分分层次,哪几段写大猫,哪几段写小猫。
生:指名学生答。
篇3: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1课时
一、导入
师:秋天的雨,趁我们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它的脚步轻轻的,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注意标点符号要停顿。
秋天的声音可不容易发现,小朋友们可要认真用心去倾听,去想象。(再次齐读课题)
二、复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1、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在课题12的旁边有一个星号,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我们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
2、生随机回答:自学、借助阅读提示……
3、师:那我们赶快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对我们的自学提了几个要求,并用线划出来。
4、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要求:
(1)要有感情
(2)边读边想
(3)相互交流
(4)动笔写写
三、初读课文
1、师:阅读提示的第一个要求,大家赶快亲自去听听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2课,有感情读一读课文。注意了,要想读得好,必须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行。
2、生自由练读。
3、检查。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去听了听秋天的声音。现在,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一起去听一听呢?
(2)分小节朗读
(3)点评
()四、具体学习
(一)学习第1、2、3小节。
1、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谁能告诉我你从课文中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找一找。
2、师:找到了吗?谁来告诉我?师随机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嚁嚁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3、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再读。)
4、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5、朗读交流。
(1)第一小节
生读。
师: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师:说得真好,喜欢这“刷刷”声的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感受来读读一段。
(2)第二小节
生读。
师:可爱的小蟋蟀在说什么呢?
师:我们分小组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
分小组朗读。
(3)第三小节
生读。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也唱起了离别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大雁它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体会“叮咛”
师: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
师:是啊!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对你的关心和爱护,那大雁又会对它的好朋友留下些什么话呢?
师:留在这里的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又会对它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
师:我们也来学学大雁、秋风和我们的朋友说一说吧!(齐读)
6、师总结:1、2、3小节写了秋的声音有“黄叶道别的话音,蟋蟀告别的歌韵,大雁暖暖的叮咛,和秋风丰收的歌吟”。
(二)学习4、5、6小节
1、师:秋天的声音多奇妙。在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一起走进了秋,走进了这辽阔的音乐厅。这音乐厅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再好好去听听,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
2、指名说,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用“听听,秋的声音,……”句式来说。为课后的续写诗文打下基础。
3、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可还有好多好多…..秋的声音在…..(师引读第5、6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我们心中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再拿起书,一起快乐地齐读课文,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心中的喜悦吧!
2、齐读全文。
五、续写诗文
1、师:孩子们秋天把这么美妙的声音送给了我们,那我们是不是也该送分礼物给秋天,来赞美秋天!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来写一写吗?都来当当小诗人!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小花,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汗水,你会什么声音,你又会说些什么?
2、生写,并交流。
六、课外延伸
1、听到同学那快乐、喜悦的读书声,秋姑娘格外开心。她特意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朗读小诗。
篇4:猫老舍教学设计教案
对于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本文层次清晰,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这篇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总分段式。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表现猫的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法、圈点勾画品读法、学生朗读表演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并学会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大猫和小猫的性格。
第二课时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我是准备这样导入的,以学生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紧接着问同学们,谁家养过猫呀?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回顾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猫的,回忆一下,作者都写了什么样的猫以及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汇报:大猫————古怪小猫————可爱
(二)重点研读1———3自然段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质疑:大猫的性格特点到底怎么古怪呢?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儿?找出描写古怪的关键词语。
生汇报:
1、老实
学生汇报:猫的老实表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2、贪玩
学生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猫的贪玩,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它已经跑出去一天一夜还没有回来,此时老舍一家人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想象老舍一家人师怎样呼唤猫回家的。这就叫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在这句中,让学生多朗读几遍,并找出关联词语“任凭…。。也…。”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说明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
3、尽职。
学生汇报:猫的尽职表现在哪儿。
学生体会“屏息凝视”的意思。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聚精会神的看。
师:猫屏息凝视时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
学生结合自身遇到过的事情谈屏息凝视。
课件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它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
接着研读第2、3自然段,继续体会猫古怪的性格。
学生们自由的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描写猫古怪的词语。
汇报: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出示问题:温柔可亲表现在哪里?
学生汇报:
1、用身子蹭你的腿,要你给它抓痒
2、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3、丰富多腔的叫唤
4、给自己解闷。
紧接着质疑: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蹭的动作?大猫在蹭主人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在出示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改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第二句把脚印比作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
课件出示:“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冷漠的表现。)
表现猫古怪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汇报:什么都怕——勇敢。
学生想象猫的各种叫唤:当猫遇到蛇的时候,它会勇猛的叫一声——————————喵
当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会心满意足的长叫一声—————————喵
当猫听到主人的叫唤,它会干脆利落的应一声————————喵
当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会粗声的吼一声—————————喵
当猫不想叫了,它就会——————————————咕噜咕噜
这就是老舍先生所说的丰富多腔的叫唤。
指导学生朗读
师总结猫在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表现和胆小与勇猛的矛盾性格,让我们了解了它性格中的古怪,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把这些特点写得细致、真切,可见作者对猫的亲近与喜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猫的可爱和淘气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了的猫性格古怪又可爱,简直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将猫的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能不能按照这种方法描写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呢?
篇5: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 1、通过游戏,锻炼反应力及身体动作的敏捷性。
2、培养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形式:小组
1.传球游戏:幼儿分成两队,分别从上和下传球。
2.三分之二的幼儿拿取皮球,然后提出要求:
有球的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球,没有皮球的孩子可以动脑筋把别人的球夺过来,每个人只能拿一个皮球。夺球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不能推拉别人或者硬抢。
3. 3.教师和无球幼儿一起来进行夺球游戏,教师可以先夺球,然后转换角色保护自己的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4. 4.放松部分:两人一组拍皮球,整理,回教室。
篇6: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米尺、彩带、磁条。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小数的意义。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教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探讨过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2:我知道了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3:也就是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7: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造型、表现
2课时
1.有重点的观察蜻蜓,了解对称对于飞翔的重要性。
2.创作一副以蜻蜓为主体的作品。
1.能否有重点的观察蜻蜓。
2.能否将观察到的蜻蜓特征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3.是否能够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
(1)实物投影仪、教室准备蜻蜓标本,图片,有关作品。
(2)学生准备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10月20日
通过实物投影观察蜻蜓标本。城市里的学生对于蜻蜓的记忆往往是模糊的、概念化的,农村的孩子虽然常看到蜻蜓但仔细观察的不多。因此,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显得非常重要。蜻蜓的色彩、姿态、样子,玲珑剔透的翅膀,都能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描述蜻蜓的外形特点,说说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在交流中,了解对称对飞翔的重要性。
欣赏书上绘画蜻蜓的作业,谈谈哪些画的精细、写实、哪些写意但又抓住了蜻蜓的特点。说说自己喜欢哪种画法。
谈谈自己认为绘画的蜻蜓周围可以添加哪些背景。
运用线条来描绘蜻蜓的身体和翅膀的细部。
以组为单位将画好的蜻蜓剪下来,贴到一张大纸上,共同添画背景。
10月21日——10月24日
出示折纸的蜻蜓,引起学生兴趣。
每一组发两只折好的蜻蜓请学生们拆拆看,自己研究一下该怎样折,同以前学过的“千纸鹤”的折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起来交流自己研究的折法。
学生随老师的演示学折蜻蜓。
教师在教师的展板上布置一朵油菜卡纸画好的荷花,制作一只立体的蜻蜓停在上面。蜻蜓翅膀上花纹用彩色笔描述出来。告诉大家这只蜻蜓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陪她玩,鼓励学生制作各种不同的蜻蜓铁道展板上。
蜻蜓可以用对折剪,再装饰的方法。鼓励学生制作与众不同的样式。
提醒孩子选择制作蜻蜓,需要强调它的翅膀的对称性。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并完成作业。
用学生们的纸折蜻蜓布置展板,鼓励做得快的学生再制作莲蓬和蝌蚪,充实池塘中的景色。最后教师为展板题词:荷塘秋色。师生共同体会创造的快乐。
上这一课时正赶上我们学校“班班创特色”艺术类二课小组成果展示。学校要求各班将成果展示在自己班的展板上。而二年级这三个班当中一个班是“折纸特色”一个班是“我爱大自然”另一个班是“诗情画意”。我充分利用了本节学的蜻蜓来布置展板:一班的折纸作品展中有各种不同质感、颜色的纸折的蜻蜓;二班直接将课堂作业展“荷塘秋色”利用了起来;三班的“诗情画意”中就有两幅画有蜻蜓的诗意图。学生高兴得说:“老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东西可真有用!”是呀,“学以致用”不正是我门这些美术教育者一直在追求的吗?
篇8:木兰诗 教案 木兰诗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3)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1)zhùtièké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
jìjiūzhuó
(3)“帖”通“贴”“火”同“伙”
(4)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2.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篇9: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2页。
1、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材编写特点:
简化了小数意义的叙述重视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加强了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研究的空间。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关键: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基本活动经验:
在老师引导下,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合理安排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教学时,学生必须依托分数和整数的相关知识,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整数掌握小数的结构特征。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时,必须联系生活中的货币、长度或者重量等理解小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式: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把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意义形象地展示出来,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内容的丰富表象,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这些知识概念的感性认识;最后对表象进一步加工,形成概念,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显示原型多角度的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过程与方法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动作表征”、“直观表征”、“符号表征”的循序渐进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构建知识的能力、迁移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4、教学过程
1、已知导入、情境感知
师:(出示教室场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
师:是哪?
生:我们的教室
师:我们的教室,这是黑板的高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黑板的高度是1米(课件出示黑板的高度是1米),你有办法知道课桌和讲台的长度吗?
生:我知道了,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有1米多。
生:我知道讲台的长度跟1米差不多。
生:可以用重叠法
生:可以把黑板的高度那里,对直画一根虚线下来,再看
师:课桌的长度是1米多,具体多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展开,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接着去测量。
师:谁还来说说......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拿多余部分去跟1米比较(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你们看看,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将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放在1米的下面测量)
生:是的。
师:接下来,谁有办法?
生:用多余部分去比,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那么长。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再比较。
师:比不出来啊,谁有办法?
生:1个1个去比,看看几个那么长正好是1米。就用除法解决。
师: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
生:是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1个,2个,3个......正好10个这么长是1米。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把已经知道的1米的刻度标记出来,再继续测量,先用多余部分去比较,发现正好10个那么长就是1米。所以多余部分是10份中的1份,也就是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它的长度正好是多余部分,所以多余部分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测量或者计算时,我们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
师:那现在知道怎么具体表示了吗?说说我们刚才的思路。
生:因为老师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10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正好是1米,也就是说每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写成小数的话是0.1米。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
生: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正好是10份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的部分正好是这10份中的1份,也就是1/10,1米的1/10是1/10米,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那你们知道小数0.1的意义了吗?
生:0.1表示的是十分之一。
师:你还能在1米(用手比划)中找到其他的小数吗?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0.3米(学生说,老师点课件,并根据课件演示,学生说意义)
师:那0.3里面有几个0.1呢?表示什么
生:0.3里面有3个0.表示十分之三。
师:还找到了其他的小数吗?
篇10:季之美教学设计
四季美,嫩绿的新春,火热的盛夏,金灿的深秋,雪白的隆冬,这美的踪迹,让我的心,我的情融入了四季自然之美。
春,美在风,春风柔和、温暖。春天来了,春风像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吹绿了草原,吹红了红杏枝头,吹黄了娇嫩的迎春,吹皱了残血,吹起了波纹。
你看,那远处的森林,春风再与它们嬉戏,春风像一双充满爱的手,她抚摸世间大地万物,抚摸那颗沉睡的心,使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勃。
夏,美在雨,夏雨豪放,美丽。
夏天来了,调皮的雨点打下来,像上帝随手扔下的钢珠,打到窗户上。霹雳啪啦,咚咚作响,雨点打在湖中心,画出一个一个大大的音符,演奏一曲专属夏天的优美曲子。
这曲子吓跑了赶上水面观景的小鱼,打碎了水平如镜的湖面,雨还在下,如一幅巨大的珠帘,把前方的景物与天空变得灰蒙蒙,自己倒形成另具一色的美景,令人神往,扩大心胸。
秋,美在霜,秋霜冰冷、洁白。
秋天来了,秋霜也跟随秋姑娘来到这个收获的季节,让自己来染白这个金黄的世界,清晨,玻璃上结了一层小小的霜,它晶莹剔透,有着雪花似的冰薄,放眼望向窗外,白花花一片,洁白无瑕,那雪白的地上,有时也能看着一点一片花色的装饰,它们交相辉映,把大地妈妈点缀得更美。
冬,美在雪,冬雪寒冷、宁静。
冬天来了,冬雪也像个小小跟屁虫,和冬妈妈游逛大地,冬天在那,那就寒冷,冬雪在那,那就落下一片片小小六边形小花,雪花跟它团结一致,为冷得瑟瑟发抖的大地披上一件厚厚的外衣,世界被白雪覆盖,琼枝玉叶,粉妆玉砌,好一派瑞雪丰年的景象,平时骄阳似火,而今却冷得颤抖躲在云后,不肯出门。雪花纷飞,它们留恋于翠绿的青竹,停在那飘香的梅花枝头,又落到小孩冻得发紫的嘴唇上,调皮的它们无忧无虑地纷飞在大地,直到又一年的春天来临。
爱你,四季美,爱你的风霜雪雨,爱你的春夏秋冬,爱你这多变的景色。
篇11: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金钱的魔力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英国的莎士比亚也说:“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美的,错的变对的,卑贱变成高贵……”。金钱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如果一个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揣着一张巨额钞票,来到一家高级成衣店,这金钱又会产生怎样的魔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去感受那“金钱的魔力”吧!读课题。
1、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在金钱的作用下,托德、老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
“我”掏出钱之前,托德_________,老板__________。
“我”掏出钱之后,托德_,老板________。
2、交流:
预设:
(①掏出钱之前,托德看不起我,老板对我不理不睬;掏出钱之后,托德见到我眉开眼笑,老板对我应勤招待。)
说得真好,看来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②掏出钱之前,托德一脸刻薄的表情对我,老板根本就不屑于走出来;掏出钱之后,托德殷勤的招待,老板亲自给我找衣服量尺寸。)
(③掏出钱之前,托德恨不得把我赶出去,老板不出来见我;掏出钱之后,托德马上由刻薄变得热情,老板更是殷勤的招待我并把我送出门。)
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同样的答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3、掏出钞票之前与之后,托德与老板的态度真可谓是——(天壤之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大相径庭)
1、这样大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掏出钱之前托德的表现吧!快速浏览1~4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
篇12:夏字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魅力,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1、感受文章语言描写的魅力
2、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诵读法、探究法、分组分别讨论法、对比赏析法、
1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他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是温暖的、美丽的、温柔的、可爱的、充满生机的,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夏天,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板书)
夏梁衡
二、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请喜欢夏季的同学,给大家谈谈自己对夏天的感悟或印象。
给出句式: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的,我们可以。
(三四个同学发言之后,总结在同学们眼里夏天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继续导入,那么,在作家梁衡先生笔下,他眼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三、朗读课文,思考夏天的特征:
1、根据课件的字词注音,校正刚才朗读中的读音问题。
2、请同学在学案上完成,夏天的特征有些什么。
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蓬蓬勃发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黄金的季节。
总结:这些特征和我们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特征有了明显的区别,我们只注意到夏日的炎热和浓绿,而作者要描写的却是田间地头、劳作者眼中的夏季。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夏天的特征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作者是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特征的呢?我们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并和周围的同学研究讨论,每个段落通过写了什么事物表现了夏天的什么特征。
(朗读、讨论、完成学案:我研读了文章第段,这一段通过描写了,表现了夏天的特征)
三个小组的同学发布自己的研讨成果,教师带领大家具体分析。
热烈:草木繁盛、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
承前启后:收获已有、希望未尽;夏正当春花求实之间
蓬蓬勃勃:棉苗、玉米、高粱、瓜秧农作物迸发的旺盛活力
紧张、急促、繁忙:农民割麦、打麦、追肥、浇水;“五月人倍忙”
课件展示具体的画面
从板书归结出的夏天的特征:
热烈、承前启后、蓬蓬勃发、紧张急促繁忙、色彩金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对夏天的热爱,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全部齐读全文最后一段!
五、品读课文,模仿写作。
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典型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的特征,而且语言描写优美而有诗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阅读,一起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手法!”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几种夏天的典型景物、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除了分析法、换字法,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这句话,那我的表达和作者表达比较起来,作者的写法好在哪里,语言为什么比我的优美!
六、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景物描写要表现出景物的特征,语言描写要优美,那么现在请大家试着写一小段练笔,选取一些典型事物描绘出某个季节的一个特征来。(完成学案的最后一个片段练习)
篇1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优质课 原子及其结构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1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
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
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
讨论结果:
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
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
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
篇14:乡愁教学设计导入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投影片、录音机.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篇15: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教案板书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描写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抓住了其 “绿”、“深”、“清”、“幽”的特点,接着以“最有趣的,当然是……”笔锋一转,由静而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活泼、调皮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一照,其越加色彩斑斓,妩媚动人。不知不觉,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课时。
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泉水,对于没有亲眼见过泉水的学生,如果有条件,可以让他们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向他人求教。教师可准备有关泉水的课件或一些图片资料。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配乐教师范读。
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⑵ 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述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预习课文: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 检查预习,查字词,教师抽读。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4、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是否正确流利)。
5、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6、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1、请说说你印象中的泉水?(指名)板书:泉
2、课件出示:资料袋中的三大泉的图片。(配乐)
3、教师引言:同学们旅行开始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珍珠泉走走!(补充课题:珍珠)
4、再读课文。
⑴ 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珍珠泉?(指名猜测,由此引水泡)
⑵ 课文的哪小节写了“水泡”?
1、自由读第三小节,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2、交流(指名畅谈)。随机出示讲解以下句子:
⑴ 出示“最有趣的…水泡了。”这个句子和图片。
① 说说你认为这句话写的成功之处在哪?
②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状 色泽 动作 声音 饱满 晶亮 冒 一嘟噜
③ 课件随机演示声音,形状,色泽,动作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受。
④ 拓展练习:
你还想说这是怎样的水泡?填空:( )的水泡。
⑤ 通过朗读表示可爱的,喜欢的语气。
⑵ 出示“有时候…多像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① 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美感。
② 指名朗读,评议。
③ 解“筛”(配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为什么用这个“筛”字。
⑶ 以上两句为这小节的的重点句,其他句子如果学生有提出重点为朗读。或者四人小组讨论。
3、朗读第三小节。
1、引入:
珍珠泉的水泡美(板画水泡)那水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读。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清 深 绿
3、齐读描写珍珠泉的水的特点的句子。(带图片)
4、练习说话,出示句式:
水是那样清,清得( )。
水是那样绿,绿得( )。
水是那样深,深得( )。
任选其中一句。
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1、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珍珠泉。
2、另外补充吴然的两件作品《一碗水》和《歌溪》。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
(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4、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更多有关珍珠泉的学习资料
附:简洁过程设计一则: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自由读,给文章分段。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2、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读第二段:
⑴ 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⑵ 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
(排比)
⑶ 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
(人)
⑷ 讨论:
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⑸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突出“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整堂课教学做到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与思紧密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篇16: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28~3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1、把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篇17: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刘洋溢
教学目标: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段,知道鸟蛋是怎样的?
教学重点: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鸟蛋是怎样的并能有感情的读好描写鸟蛋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趣的儿童诗,它写得是一个小男孩和两只鸟蛋的故事。请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板书课题:两只鸟蛋师边写边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
2、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你们瞧!这是什么(一个信封),里面装着许多礼物呢,你们想要吗?想要得到老师的礼物可不是这么容易的哟,因为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三个任务。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把老师的任务完成的最好的、最棒的,老师就把礼物奖给他,你们说好不好?那赶紧来看看老师的任务是什么吧。
1、课件出示三个学习目标(老师读,学生听)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那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吧。
2、出示学习提示一:(1)、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碰到不认识或者难度的字可以借助拼
音宝宝来帮忙。
3、学生自
由朗读课文,并圈出生字,自己轻轻地读三遍
三、学习生字词语
师:看着小朋友圈得这么认真,文中的生字宝宝也着急的想和大家见面呢!你们看,老师把他们请到了大屏幕上。
(一):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1、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谁愿意第一个挑战的?
2、指名读(分层次抽3个学生,并适时指导比较难度的词语“仿佛、捧着、投向”)
3、开火车读
4、齐读
(二)、出示去拼音的词语
师:老师把拼音宝宝请回家了,你们还会读吗?
1、同桌互读
2、抽读(一组)
3、男女赛读
(三)、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棒,声音也很响亮,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观察一下这两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预设一:你观察得真仔细,一眼就看出来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那可
以请你做一做“取下”这个动作吗?
预设二:你们刚刚说得都对,但是有一个小秘密你们还没有发现哦,是什么呢?想知道吗?那就仔细看着老师,老师在干什么?(老师做“取下”这个动作)
1、捧着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着老师,老师在干什么?谁能用黑板上四个动作的词语当中选一个词来表达老师的动作,你能完整得说一句话吗?(老师捧着一本书)
2、投向
师:老师问问你们,平时有投过什么东西吗?(投球、投硬币)
3、抬头
师:你们学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不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了,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抬头、抬脚、抬手、、、、、、、、)
4、做课堂作业本
师:我们不仅能正确地朗读这些词语,还理解了他们的意思。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把课堂作业本翻到20页做第四题。
四、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师:老师把这些词语宝宝送回课文里了,我们再比一比看,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
1、抽读(叫3位同学)
师:这篇课文总共有4个小结,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只叫三位小朋友吗?
老师要把这个机会让给刚刚都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请你们站起来。
(师评:你们不是也读得很好吗,为什么不举起你的小手呢?下一次,老师希望看到你们那自信的小手)
(二)学习第一段
师:这节课我们学得是两只鸟蛋,那两只鸟蛋是怎样的呢?请你快速的看课文,把文中描写鸟蛋是怎样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二:鸟蛋是怎样的?)
1、课件出示:小小的鸟蛋凉凉的
板书:小小的 凉凉的
师:你来说一说,这两只鸟蛋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2、朗读指导
师:我们说鸟蛋是凉凉的,也可以说是凉凉的鸟蛋,请看这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鸟蛋凉凉的 凉凉的鸟蛋)
(1)齐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那你能来读一读吗?现在竖起你的耳朵仔细地听老师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师范读
师:你听出来了吗?老师为什么要把后面的读重一点呢?
(3)抽读
课件出示:小路长长的长长的小路
杨树()( )杨树
(4)男女赛读这三对词语
3、指导读:小小的鸟蛋凉凉的
师: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再回到这一句话,谁能读得比刚刚好?
(1)抽读
(2)齐读
4、读第一段
师:这么可爱的鸟蛋你们喜欢吗?课文中有个淘气的小男孩比你们更想得到这两只鸟蛋呢?赶紧来读读吧
(1)自由读
(2)抽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3)齐读
五、书写生字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学得可认真了,有两个生字宝宝也夸我们学得认真呢。你们看,他们是谁呢?
1、出示生字“听、唱”
2、齐读
3、仔细观察(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都是口字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学生描写 (请一生上台来写)
5、师生共评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班的小朋友学得都非常认真,下课后来老师这里拿礼物。
七、板书
两只鸟蛋
小小的 凉凉的
篇1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等奖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灵魂。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灵魂。
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内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本教案设计为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居里夫人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她是谁?(生:居里夫人)
谁来说说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答:美丽、端庄、沉稳、年轻漂亮)。
师:有人说她美丽,有人说她端庄,每个人的印象都不尽相同。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的。
[出示课件]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生齐读。(板书:容貌美)
二、品读课文,解读“美丽”。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跨越百年的美丽》,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仅仅靠美丽的容貌能跨越百年吗?(生:不能)那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好的,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生:不屈的信念、孜孜追求、献身科学)(板书:献身科学)
师:请同学们站在欣赏的角度,认真诵读第3自然段,看看哪件事情上体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灵魂?
师:读完了吗?都读完了吗?谁来说说吧。(生答,适机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你们都找到了吧!魏老师也把这段文字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一字一句地去品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就这样,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这几段文字。同学们,你看看居里夫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炼出了镭,环境恶劣吗?工作艰辛吗?那就请各位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片段吧!或用生情并茂的朗读声或带动作演一演或背一背都可以。
(学生展示表达。)
我想不仅仅是环境恶劣,实验复杂,而且生活在女性受歧视的社会里,外界的人可能会怎么说她,会怎么看待她?同学们想象一下。(指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有想象力,即便是这样居里夫人也没有放弃提炼镭。
过渡:同学们,他们从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的时间?(生:三年又九个月)
[课件出示]
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答:时间长、失败多次、来之不易、很艰辛、镭少、执著、)。
师:是呀!成吨的矿渣是多少?0、1克镭又是多少?你们看看笔尖上的那一小点,那一小点就是0、1克。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对比)那大家就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吧。(生齐读)
过渡:请同学们再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灵魂还表现在哪里?(指生答、齐读)对呀!难怪作家梁衡先生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师:齐读!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居里夫人的眼中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接下来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居里夫人在镭发现25周年纪念日上的一段讲话,请认真倾听。[播放录像]
生:无私奉献、献身、为科学而努力、为人类奉献
师:是啊,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居里夫人不仅仅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转变,你看!
[出示课件]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齐读。读了之后你发现它是一个什么句子?(指生回答:排比)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这句话,请大家注意听:
[出示课件]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因为她开创了放射学这门新的学科,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提炼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后来以她的名字做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不断地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师:同学们,居里夫人取得的成就大吗?你崇拜她吗?是呀,这就是为什么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就把你对她的崇拜读出来吧。(齐读)
师:这么好的句子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呀?(生:想)开始吧!
师:指名试背。
过渡:课题中的美丽除了献身科学的灵魂之外,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默读5、6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生答: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体会到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
生: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师:还从哪儿能看出她淡泊名利?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请再看这一资料:
[师补充资料]:镭放射出的射线能破坏人体内的恶性组织,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所以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三、回归整体,升华“美丽”。
师:你们看,这就是居里夫人,她不仅仅有着美丽的容貌,而且还有着奉献科学的美丽,有着淡泊名利的美丽。同学们,这样的美丽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吗?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甚至应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板题:永恒)
[出示课件]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师:是啊,居里夫人不仅人美,她的人格更美。(板题:人格美)
师:魏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和我一样,一定会铭记这份永恒的美丽。请看课题,读一读。不!这应该是——跨越永恒的美丽。请大家用心大声的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书写“美丽”。
师:亲爱的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想对“美丽”的居里夫人或自己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下你真挚而美丽的话语。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让我们来分享你的体会。(指名说)
师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用你们的青春,用你们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吧!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居里夫人,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居里夫人,魏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居里夫人自传》,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美丽。下课!
【板书设计】
篇19:积极应对挫折,活出生命精彩 积极应对挫折教学设计
——题记
成长的道路上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平静的海面有时也会波涛汹涌,那是狂风给予的挫折;新生的小草顶着倾盆的大雨,那是挫折经过的痕迹;而对于身为学生的我们来说,考试的失利便是我们最大的挫折了吧。
“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妈妈的声音震耳欲聋,但对于坐在电脑前的我似乎没有什么杀伤力,我依旧玩着我的游戏,听着我的歌。突然,屏幕黑了,我想我已知道怎么了,转身一看,果然如此,妈妈把手中的电线扔到一旁。这下我来气了,“妈,你干什么啊?”我吼叫道。妈妈也提高嗓门说道:“你看看你现在这样子,自从期末考不好以来,每天都坐在电脑前玩玩玩,你这样玩能玩出好成绩吗?”其实我也知道,妈妈说的一点也没错,可叛逆的我就是仍不住顶嘴,我依旧理直气壮的回了句:“你懂什么啊,你凭什么看到我贪玩的瞬间就否定我努力的`过去。”
听到这,妈妈停了一下,眼里分明闪着泪花说:“是,我不懂,我的女儿为什么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堕落成这样;我不懂,明知道过去那么努力的你,现在却不愿再加把劲;我不懂,初三的你本应该像别人一样为中考忙得焦头烂额,可现在却沉迷于虚幻的游戏,现在才发现,我如此不了解我一直引以为傲的女儿。”我无言以对,望着妈妈失望的背影,嘴贱的我连一句对不起都说不出口。妈妈走到门口,停下脚步,背对着我说:“人生不应该颓废,积极面对挫折那才叫生活。”说完,便扬长而去,留我一人坐在电脑前,望着黑屏幕中模糊的我,顿时才发觉,一直以来最无知的人始终都只有我!
泰戈尔曾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痛哭时,你便错过了满天繁星。当你为一次不起眼的挫折而堕落时,你便错过了拼搏的另一个机会。
人生不应该颓废,积极面对挫折那才叫生活。
篇20: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小学课文桥教案设计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可挡”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