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案【推荐14篇】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浏览

6741

范文

1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3191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1、2、3题。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3、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你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特点等。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斑马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1课时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

bm=mc,

∽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节课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下节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判别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学好它可以为将来初三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在理论上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显得相当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初二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鼓噪无味的数学课堂。根据认知理论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记忆)阶段、应用(迁移)阶段的发展实现的,知识的掌握如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也应遵循认知迁移的规律,逐极展开。

1、知识和技能目标:

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3.情感和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1.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建立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师:刚才我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课件展示刚才的问题: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师:学过比例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一会,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第(1)题,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

生2:第(2)题,20×4=80,5×1=5,乘积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

(二)。

4、总结方法,辨析概念

师: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生:两种,一种是利用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来判断;另一种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能够构成内项与外项的两个数的积是否相等来判断。

师:(惊喜!)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生1: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生2: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生3:比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不同,比的项分别叫做前项和后项;比例的四项,有两个叫做外项,有两个叫做内项。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你们真的很棒!

师:把你们回答的内容总结一下,边说边展示课件: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设计意图:以上比例基本性质的教学,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师: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活用知识点与拓展天地两个部分,其中活用知识点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而拓展天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天地的这个问题要想写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需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难度比较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1.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正确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在充分操作、交流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三角性的唯一确定性,从而明确的指向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本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一、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一)三角形的唯一性

1.我们用若干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摆一个三角形,再摆一个三角形,再摆一个三角形;摆一个四边形,再摆一个四边形,再摆一个四边形。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摆出的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猜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可能相同)那我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就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我们可以把摆出的三角形移动,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也就是无论怎么摆,摆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2.我们把摆出的四边形移动,发现它们不能重合,也就是摆出的四边形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角度发生了改变,形状会随之发生改变。

3.看来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我们用手拉三角形,使劲拉也拉不动,我们用手拉四边形,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已经确定下来,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会完全确定了,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四边形由于角度会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二、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见到过三角形和四边形。比如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篮球架的框架是三角形,伸缩门的框架是四边形。人们把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框架等做成三角形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把伸缩门的框架做成四边形是运用了四边形的易变性。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我们通过用长度相同的若干根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只要确定下来,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会完全确定了,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四边形由于角度会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会随之改变,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三角板、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一、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特点,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架。

引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二、新课讲授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4、做一做: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示范作高两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提问:老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标出与高相对应的底。

提问:三角形可以作出几条高呢?

学生动手尝试,讨论回答。教师请学生指出每条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底。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他的高和底,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

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家邮局学校第二条:家学校

第三条:家商店学校

师:哪条路最近?

生:家学校的路最近。

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近。

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观察情境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家商店学校呢?

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材例3先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要求学生求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然后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通过提示“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让学生联想到分数基本性质类比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学生理解.得出比的性质不会太难。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相等的比,哪一个更简单一些”。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对本节课具有直接的真正迁移作用的仅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分数.比的基本性质在句式上是一致的,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过程来说,分数的化简和比的化简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学生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化简比,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3.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来建构比的基本性质和探索化简比的方法;在化简的过程中,加深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正确地化简比。

难点: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1、出示例3的表格

2、分析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3、分析、讨论表格中的数据,并尝试把表格中的比分类。

小结: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比分为一类。

1、讨论一:如果第五瓶溶液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4/5,你觉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会是几比几呢?为什么?

2、讨论二:可以写出多少个比值是4/5的比呢?

3、讨论三:小组用比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下,第一瓶、第二瓶、第四瓶以及第五瓶液体为什么分为一类/这些比中哪一个最简洁?

先尝试独立完成“练一练”,再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难点:添加合适的辅助线.

复习提问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_角?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20°,求它的顶角度数.

引入新课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5cm和6cm的两部分,求这三角形各边的长.

学生可能利用算术的方法,计算出腰长为10底边长为1.也可能算不出来,这里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在图1中,ab=ac,d为ab的中点(即ad=db),设 ad=xcm,则 ab=ac=2cm(中线定义).由ac+ad=15cm,得

2x+x=15.

解得 x=5,……

本题是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得的,此法对于某些几何计算题来说,简捷而有效.

新课

例2 已知: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欲求三角形各角度数.只需求出∠a度数,把∠a度数作为一个未知数x,则∠a=∠1=x°,∠2=∠a+∠1=2x°,∠abc=∠c=∠2=2x°.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于△abc,求出方程所对应的几何等式:∠a+∠abc+∠c=180°,即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

例3 已知:如图3,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要作af⊥bc即底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这是证明的关键所在),并告诉学生这是等腰三角形中一种常见的辅助线.利用这条辅助线就很容易证得结论.并说明,这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的题目.

1.列方程解几何计算题是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解法,在这种解法中,寻求几何等式(如例2中∠a+∠abc+∠c=180°)是基础,把几何等式的各项转化为未知数x的代数式是关键(如∠a=x°,∠abc=∠c=2x°).

2.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要灵活运用.

练习:略

作业:略

思考题:例3中辅助线改为△abc的顶角平分线af,写出证明过程.

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灵活、综合应用,防止依赖于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思维定势.

2.要防止“三线合一”性在应用中出现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定义,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每个学生都准备好用塑料小棒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有点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带着红领巾),这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代,你们愿意和我这个大姐姐做朋友吗?(拿下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板题: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以前我们就认识过三角形,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集体评价。

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你能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三角形吗?(课件出示定义)

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重要?(指名说)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出示边,顶点,角)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有几个角?(板书: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小结: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从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三角形吗?学生自由说(课件出示图片)

3、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看,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广泛,想一想:为什么设计师在设计这些事物的时候都要用上三角形呢?三角形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稳定)

拿出学具袋,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板书:具有稳定性)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许多建筑框架上要用到三角形的原因了吧。现在我想请大家帮老师一个忙,昨天我发现我的办公椅有点毛病了,老是晃动,谁能帮我修修?指名说。瞧,学好数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一幅图片,这是一座吊索桥。里面有三角形吗?(课件出示)绳子和桥面组成了三角形,塔与桥面也构成了三角形。如果想知道塔顶与桥面之间有多高?该怎么办呢?学生说。(课件演示从塔顶到桥面之间的垂线。)

那你能画出像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高吗?同学们边画边思考: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几条高?小组内学生画高,讨论,展示汇报,集体评价。(课件出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三条高。)

三、总结

看来,我们班同学学习都很认真,回想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认识?学生自由说。

四、作业

练习十四1、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教育部审定·数学》四年级下册p59—61页。

认识三角形和认识三角形特性在四年级中属于较为简单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因为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画垂线,所以给三角形画高能起到很好的迁移。

本班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本班的每个学生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但是有一半的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差生占50%。是本校数学成绩中等的一个班。他们不仅计算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也差。因此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我还精心制作了一些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会在三角形上画高。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给三角形画高

一、激趣定标

1、出示埃及金字塔的和桥的资料图。

2、你从图中发现三角形了吗?

3、展示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三角形,上台展示。

2、出示以下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三角的定义。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

5、小组合作阅读60页,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自己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一个三角形的有多少条高、

7、生活中的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举例子

8、如何增加椅子的稳定性?

三、测评训练。

完成课文65页第一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学习卡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让学生指出图上的三角形。

3、让学生讨论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来变个小魔术。

2、生上台前拉教具: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3、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交通警示牌等)

5、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具有什么作用?

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4人为小组画三角形,理解含义。

2、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生板演完成习题: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生齐读)

4、概括定义: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指名说)

5、辨一辨:(出示幻灯片)它是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6、师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四、画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图形:看这是老师课前画的三角形,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画的与你们画的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指出,师引导出高和底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形式。

3、学生分组讨论练习画三角形的高。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你是如何画的。

5、幻灯片演示画高过程。

6、学生板演画高。

五、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知道了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2、巩固练习(课件演示学生修椅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3079 字

+ 加入清单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电视转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课件,让学生观察寻找出其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动手作出这个图形,并裁下来,动手折叠,发现规律。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ツ芰δ勘辏耗芙岷暇咛迩榫撤⑾植⑻岢鑫侍猓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ト醚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锉炅废(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ネü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ソ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己有的知识、技能、经验。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好复习题,能使学生己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设计了铺垫练习,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好准备。我先是用填空题的训练,给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要求学生把填空题两小题改成比的形式。这样设计复习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寻求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建构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建构概念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具体的图形或数字间寻找内在的规律。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概念的表象。本课中,抓住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把一组除法等式和一组分数等式改成二组比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①5:4=15:12=30:24 ②2:3=4:6=8:12这两组等式,通过寻求等式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

所谓“思维构造”是指主体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意义。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本课中,引导学生观察了两组比的特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起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比、思考、重组等思维活动,概括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其实就是进一步巩固概念知识。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本课中,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方法不只一种,不管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合符规律,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随后还安排了综合性练习,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这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核心内容价值和功能:比这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用来指导生活,所以这章把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1、由于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带的,所以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很了解,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基础比较扎实,而该部分内容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较紧密。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即每学年都会学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基础上的深化和加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五年级时候本班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上,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理论准备,所以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候没问题的,可以轻松掌握。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最大障碍应该在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的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两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给学生认真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掌握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培养学生做事、待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