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通用20篇

浏览

4151

范文

528

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446 字

+ 加入清单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你!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狼》教学设计片段 《狼》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也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既不能像教读课文那样教学,也不能像现代自读课文那样放手,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朗读、品读、讨论及强化训练等方式,强化整体导读功能,注重文言词语积累。

一、课前导入

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就会想起它的狡诈和凶残。我们都学过《狼与小羊》,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回忆一下这个故事。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狼》,看看这其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注意:缀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尻 寐。

2、个别同学朗读,其它同学听,评字音,停顿。

3、全班齐读。

4、结合文中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注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

1、分析狼的特点,从文中找出描写狼行为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以“这是( )的两狼”来回答。

贪婪、凶狠:缀行甚远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小结:这么贪婪的两狼,它们想吃的不仅是骨头,还想吃什么?

(屠户。)

这么狡诈的两狼,结果有没有吃到屠户呢?

(没有。)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个屠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析屠户的特点:

从文中找出描写屠户行为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以“这是( )的屠户”来回答胆怯:怎么办?

投以骨,倒装句,以骨投之。

结果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个时候屠户心理怎样?

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机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具体分析,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勇敢、果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年刀毙之。

细心:转视积薪后……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小结:假如狼得到骨头后就停下来,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一开始屠户以为狼只是想吃东西,就给他骨头,当他意识到狼不仅想吃骨头时,还想吃人时,才奋起反抗,表现出他的机智与勇敢。换句话说,屠户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是被狼给“逼”出来的。

四、分析主题

1、对于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有没有进行点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

3、作者对狼特点的评价是什么?

黠。

结果呢?

顷刻两毙。

所以作者才会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言下之意是什么?

禽兽的欺骗手段并没有多少。

作者对狼的评价怎么样,是高还是低?

低。

4、狼其实也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可作者为什么给它们这么低的就的评价?

生思考,回答。

出示文字: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文字。结合这些文字,来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看看从中会有什么启发?

狼:欺压百姓的官吏。

屠户:与其斗争的百姓。

小结:看了这些文字,我们知道,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其写作背景去谈。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全文

1、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2、对于这篇文章,我把狼与屠户给分开来分析,各自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整个故事被我给割裂开来,这是本次课的最大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谜语:一朵红花头上戴,一身锦衣身上盖,一有成绩咯嗒叫,生怕别人不知道。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生答:母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母鸡的课文。板书课题:母鸡

1、默读课文

要求(1)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讨厌 尊敬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1、学习1-3段

(1)自读课文,你发现母鸡哪些地方让人讨厌,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4)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1) 要求:自读课文,用笔画一画,从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2)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母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究竟 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母鸡这么尽职,负责,慈爱呢?(是一种伟大的.母爱)

(4)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对母鸡的崇敬。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来谈一谈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吧!

小结:你们所说的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深受感动。是的,母爱像一滴滴甘露,让我们安然地享用着它,让我们带着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欣赏歌曲。

2、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石拱桥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探究说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点,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周密性。

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阅读法、问题解决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形态各异的桥的图片,同时设计了这样的述说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象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而“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过“桥”。桥是这么简单,但桥又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来体味桥的特点

这样的导入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自然、亲切的走进语文课堂,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二)、预习检测、诵读感知

1、发放导学案,完成字词拼写部分,并与同桌交换批改,请学生上台讲解易错字词,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开展说明手法数量大赛,将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找出的说明手法更好展示出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整体把握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中国石拱桥的总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读全文,前后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同时开展“我是小解说员”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解说赵州桥和卢沟桥,评选出最佳解说员,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及说明方法,让学生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2、细读关键段落语句

本环节以掌握本科的说明顺序和手法这一问题为核心,带领学生品读关键性语句,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二大题,辅之以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运用逻辑顺序说明的优点,通过不同方向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重难点。

(四)、巩固小结、升华情感

本环节侧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播放桥梁人背后的艰辛的视频,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进行解读,让学生体味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作业布置、斩获知识

1、解说一下我们的校门。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

2、下节语文活动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进行现场解说,并录制成视频合集,相信以后一定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中国石拱桥

特点

顺序

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巨人的花园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内容,巩固识字。

3.让学生懂得美好的东西应该与别人共享。

1.认识11个字。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能够懂得美好的东西应该与别人共享。

游戏法、竞赛法、表演法

课件、生字卡

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名字叫《巨人花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不认识妈妈的孩子》,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出示读文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并在新词下画上横线。

2)数数本文有几段,在每段前依次标上序号,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听录音范读课文,再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宝宝。

1、在小组内自由学习生字。

2、汇报学习情况。(小组长带读生字、一字开花游戏、猜字游戏)

3、识字比赛。

四、将生字宝宝带到课文中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1。全班朗读课文。

2。游戏巩固认读生字。

二、细读课文。

1老师出示问题,学生找出相应段落,老师指导朗读。

1)巨人不让小孩来花园玩,他做了什么?

2)小孩子不来花园后,花园什么样了?

3)孩子们来了以后,花园又是什么样呢?

2比较朗读。(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请学生抓住花园里有孩子玩和没有孩子玩时景色不同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园里有孩子时的美丽与没有孩子时的荒凉。个人挑战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

3积累词语库,除了课后的,你还从课文中积累了哪些词语?选择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三、齐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宝宝。

三、学习田字格中的生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1、让学生对要写的字进行一字开花,并且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偏旁、音序。

2、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特点,并说说自己将怎样写好这个字。

3、指名上黑板田字格中板书生字。

4、老师指导书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5、学生在自己的田字格当中练习书写生字,并给生字组词,说句子。

6、老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优秀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要求会认得字。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图片、卡片、录音、小黑板

1.星期一早上,我们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都要做什么?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10,升国旗

(板书:升国旗)

3.在这课中你想学会写什么?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打所怎样去爱自己的领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拼音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边读课文边看图:

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分组合作:

把你刚才想到的告诉大家。

3.选派代表汇报,相机点拨:(1)我国的国旗是。

(2)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我们的祖国有这么美丽的国旗,你们高兴吗,自豪吗?

请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自豪的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程序:

(1)自由读:(有表情朗读)。

(2)教师范读,其余学生配与动作。

(3)抽读。

3.指导背诵:

方法:

(1)看图想内容。

(2)联系实际背。

(3)边比动作边背。

1.指导书写生字:(先让学生自学,提出疑难之处,加以重点指导)。

2.学唱国歌。

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我国的国旗是()。

(2)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我们的祖国有这么美丽的国旗,你们高兴吗,自豪吗?

请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自豪的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程序:

(1)自由读:(有表情朗读)。

(2)教师范读,其余学生配与动作。

(3)抽读。

3.指导背诵:

方法:

(1)看图想内容。

(2)联系实际背。

(3)边比动作边背。

1.指导书写生字:(先让学生自学,提出疑难之处,加以重点指导)。

2.学唱国歌。

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采用多种形式朗

读。

有表情朗读。

选自己喜欢的方

法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石拱桥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一、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四、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以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和准确运用语言的特点。

二、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时间上则从先到后。要学生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要在理清全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加以说明。

三、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必须结合课文有机地进行。

四、为增强感性认识,最好准备好赵州桥、卢沟桥的详细挂图,以便在课堂上边看图边分析。

五、布置预习,运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2.补充解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到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到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草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录音机vcd

留言卡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1、课文结构:

第一段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15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1、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2、初步尝试沿记号进行撕纸活动。

1、教具:“母鸡下蛋”课件一份,大的草地鸡窝图一张,大的鸡蛋操作图2张。

2、鸡蛋操作纸若干、草地鸡窝图若干、糨糊13盒、抹布7块。

:一、以课件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母鸡叫)听,谁来了?

(一母鸡出来)猜猜这只母鸡到草地上来干什么?

看看它在干什么?(一母鸡下蛋,蛋都跑到草地上)。

师:母鸡生了很多蛋宝宝,可是蛋宝宝太调皮了,看,都跑出鸡窝了?鸡妈妈找不到宝宝很着急,我们一起帮它把蛋宝宝找回鸡窝好吗?

二、示范撕蛋、贴蛋

1、第一次示范

师:看,我找到一个蛋宝宝,它躲在盒子里,我来把它取出来。先把盒子撕捏住盒子,慢慢地撕,小手慢慢地移。沿着这上面的圆点点把蛋宝宝取出来。找到了蛋宝宝,我们应该把它送回哪里?(鸡窝)

师:沾点糨糊,涂在蛋宝宝身上,然后轻轻地送回鸡窝。

2、第二次示范

师:啊,我又找到一个蛋宝宝,我们一起把它取出来。小手伸出来,先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一手捏住蛋宝宝,一手盒子,慢慢地撕,沿着圆点点把蛋宝宝取出来。

师:把蛋宝宝送回鸡窝。(示贴在鸡窝上)这样贴对吗?(蛋宝宝会滚下来的)

(示贴在空中)这样呢?(掉下来,蛋宝宝会碎的)。

师:应该贴在鸡窝里。(示正确的方位)

3、师:还有很多蛋宝宝没有回家,鸡妈妈很着急,我们小朋友一起帮它找到蛋宝宝,送回鸡窝好吗?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沿着圆点进行撕纸。

2、提醒幼儿注意卫生,把撕下来的废纸扔在篮子里。

四、欣赏,评价

1、师:你喜欢哪幅图上的蛋宝宝?为什么?

2、师介绍一幅撕的光滑,构图到位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蜜蜂》一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一、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几乎、大概、阻力、推测、迷失、沿途、陌生、超常”等词语。

二、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积累语言。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两课时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亲身经历作者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生字词卡片。

二、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三、多媒体展示台。

用多媒体展示台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接龙认读:

试 验 证 阻 测 括 误 途 陌 超

最近咱们班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指名上台书写课题。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分享吧。

一、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二、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

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第三、四、五自然段: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23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

1、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真与美。

课时

一、导入设计

我们大家刚刚走过一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可这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与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教师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要对郁达夫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为了解的内容)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曾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满腔热情地回到祖国,面临的却是失业和居无定所的现状。当时中国的黑暗环境与个人的不得志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所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唯真唯美”,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二、鉴赏课文

1、总体概括感知课文:

师: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

生齐答:清静悲凉(板书)

师:作者把这清静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明确(板书):

秋晨院中赏秋图

晨起观落蕊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2、欣赏画面,体会“物我合一”的“真”与“美”。

⑴ 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

生答,师明确: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蓝朵秋草

师:我们来具体看这些物象的特征。

问:天色是怎样的?

答: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问:这样的天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高远洁净

问:这与故都秋景的哪个特点相符合?

答:清

问:鸽声是什么样的?晴天下驯鸽的飞声。

问:这与故都秋景中的哪个特点相符合?

答:静以闹衬静

问:再看日光、牵牛花、秋草,还有那屋、墙又是什么样的?

答: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的蓝朵最好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破屋残垣

师:给人带来几分寒意的日光,冷色调的牵牛花,生命即将终结的秋草,还有那破屋残垣和小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答:像北国的秋天一样:清静悲凉

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美。)

2、欣赏第二幅画面:

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同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联系作者遭遇)

答:对前途感到困惑,内心悲愁,苦闷。

总结:作者又是融情入景,以景语寄情语。

在这两幅画面中出现的这些物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故都之秋的实。由此,我们不禁又想起马致远笔下的秋景。

天净沙 秋思 仿写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破屋浓茶小院

小桥流水人家 漏光鸽声碧天

古道西风瘦马 秋草蓝朵残垣

夕阳西下 槐蕊铺地

断肠人在天涯 落寞人在故都

3、欣赏这三幅画面:(采用问答式,以问代讲,学生讨论回答)

问:这三幅画面中的主要物象是什么?

答:秋蝉秋雨秋果

问:作者是怎样描述秋蝉的叫声的?

答: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

这一“啼”一“嘶”不禁是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样的诗句。

问:这是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答:悲凉

问: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奇有味更像样

问: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学生听本段录音找出相应内容)

答:人,人的穿着,人的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问: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悲凉

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以说枣树是北方之秋的硕果。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目睹了那淡绿微黄的枣子,享受那一年中最美好的 golden days,享受那一份清凉与寂静。

作者正是借助这五幅画面形象地描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作者为什么只喜欢这样的秋呢?读十二段找出相应的两个句子。

正因如此,才有第十四段的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挚爱,作者特意选取了江南之秋作为参照,那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呢?(与第二段照应)

三、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不禁感叹,生在北国的我们十几年来怎么就没有秋的这种味道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经历和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孤独的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观情啊!

四、作业

通过描写雨来表达自己或喜悦,或悲伤,愤怒,惆怅的感情。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景 图 情

清晨院中赏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47 字

+ 加入清单

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网查找李白的另外两首离别诗并抄写下来,并用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第二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板书: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之语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包诗之举寄情于水

之诗

附:李白诗二首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二年级《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2408 字

+ 加入清单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黄山是……

[影]

旁白:同学们,这里就是黄山风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而闻名中外,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可见黄山之神奇魅力,那里风光秀丽,山峰险峻,怪石林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欣赏黄山怪石的奇趣。

板题:黄山奇石

1、人有名字,黄山的石头也有名字,请大家默读课文p131,2—5段,看看课文介绍几块石头?叫什么名字?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望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2、多有趣的名字(出示图),你们看这是什么石?

3、你喜欢哪块石头?请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1、边看图边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块石头?为什么喜欢?你觉得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同位交换意见)

2、指导学习“猴子观海”一段。过渡:很多同学都喜欢“猴……”这块石头,现在让我们先欣赏这块神奇有趣的石头吧。

①示图,指名读。边听边思考:你认为这块石头奇在哪?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

②理解:陡峭翻滚 板书:抱蹲望

③演示:朗读背诵小结: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外形像猴子的石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多么神奇而有趣。

3、下面我们继续欣赏其它三块石头,汇报。

仙桃石:把一块大石头比作大桃子、很形象逼实,一个“飞”一个“落”就把仙桃写活了,说不定还是孙悟空偷吃仙桃时掉下来的一个桃子呢!板书:飞落

仙人指路:

①(动作演示)怎样指?

②板书词语:站伸指

③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仙人指路”的动作,神态非常生动、有情趣。

金鸡叫天都:

①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

②这只雄鸡是怎样叫的?(动作演示)板书:伸着 对着 啼叫

③这几个词形象地写出雄鸡啼叫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是奇妙极了。

4、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四块奇石,你觉得它们奇在什么地方?(形状奇怪有趣,能引起别人的想像)

过渡:在黄山像这样有趣的石头多得数不清,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呢?

5、齐读最后一段

1、出示: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你能根据这些名字展开想象,用几句话说说这些怪石的样子吗?(自选自说,指名说)

2、在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很多,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

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

必做题: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选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向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

3、根据黄山奇石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4、找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山奇石》,并且学习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们还记得吗?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呀?那里景色如何?

(引导联系第一段回答,板书:神奇、有趣)

这节课,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黄山那有趣的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好吗?

(一) 整体感知

首先,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的相关画面,同时留心观察:课文中介绍了哪几处奇石?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

(二) 分层学习

1、学习第二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仙桃石?翻开书找一找。(出示图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仙桃石是什么样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看着图说一说)

(3)仙桃石这么大,又在这么高的地方,它是怎么来的呢?加上想像说一说。

(4)指导朗读

说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稳稳当当的放在了石盘里,像招待客人一样。其实这是谁的功劳呀?对,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让我们读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吧!

2、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刚才老师引导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样子,加上丰富的想想体会了它的神奇、有趣,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猴子观海”的呢?(出示图片,指名朗读。)

(2)你从哪儿体会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请你们小组四人先一块儿读一读,然后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从样子、位置来引导。)

①、哪句话写出了猴子的样子?看看图,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②、哪几个词写出了猴子的动作?(变红)请你坐在凳子上学一学。有趣吗?

③、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干什么?(看云海)

(欣赏云海: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能看到这么美的云海,是因为黄山太高了。)

④、课文中哪个词也讲了黄山高呢?(陡峭)(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多么有趣的位置,多么有趣的猴子,你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吗?

3、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猴子的样子和它所在的位置感受了“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接下来,老师请你们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两处奇石中选一出你喜欢的,自己读一读,然后看看图从它的位置、样子加上想象说一说它的神奇、有趣。(出示自学指导。指名回答,抓住一出体会到位,多请人补充。)

(1)“仙人指路”

①、仙人在什么地方?(学一学动作)

②、仙人是什么样子?

③、仙人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金鸡叫天都”

①、金鸡在什么地方?

②、它是什么样子?

③、金鸡在叫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

(3)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练好了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

谁来背一背?

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放音乐和画面)

5、学习第六段

同学们,黄山的奇石何止这四种啊,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只提到名字的奇石有哪些?(出示第六段)

(1)自由朗读,找一找。

(2)请你选一处,模仿着课文的写法,想一想: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加上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练习,指名说)

(3)黄山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奇石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起个名字,好吗?

(依次出示:仙人下棋、天鹅孵蛋、骆驼峰)

(4)指导朗读。

你们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黄山奇石有趣极了,下面,咱们来共同体会它的多、奇、趣吧!(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年级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4 字

+ 加入清单

三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的。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设计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辨别东西南北,第二部分设计在室内进行地图上的辨认东西南北。

在设计室外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如介绍校园、转方向、指方向等,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丰富了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在教学方向的相对性这一环节时,设计了从室外转入室内,产生对幼儿园楼不同的位置描述,矛盾的出现,促使学生不断地质疑、解惑。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方向的相对性。

在室内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这一环节,是在使学生获得具体想象感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的设计本着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设计了活泼可爱的卡通动画,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熟练对东西南北的认识。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我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16 字

+ 加入清单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插图、语言环境及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好—吵架—和好的过程,体会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

一、 导入

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纸船、风筝)那我们几天的故事就和这两样东西有关(课件出示课题:纸船和风筝)谁会读?(指导读出“筝”字的轻声)

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读得真好,一会在课文里这个字也要读轻声。那纸船和风筝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现在打开书92面,请你首先自由的读一读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下面的大枫叶,把每个字都读准确,好现在开始吧。

二、 学习文中生字

1、刚才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那老师现在要来考考大家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哪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松鼠和小熊)那现在老师手上有两座房子,左手的这一座是小熊家,右手上的这一座是小松鼠的家,谁能把它们的家放到正确的位置上。(请生把两者的家贴到黑板上正确的位置上,理解山顶和山脚的概念)他贴对了没有?谁能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告诉同学们为什么他要这么贴呢?

2、小松鼠看到大家这么认真啊,她很高兴,你看她放了好多只纸船,随着小溪流了下来,每只纸船上都载了一个生字宝宝,你能来读一读这些生字宝宝吗?请你先自己练习来读一读。

3、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这些生字?指名读出老师指到的生字。开火车读

4、挑战都成功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好吗?生齐读生字

5、那老师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记一记这几个生字,呆会啊,老师会出一些生字的部件让大家来回想一下我们今天都学了哪八个生字。(课件出示部件,让学生填完整)

6、在这八个生字里,老师觉得有一个生字是最难写的(课件出示“幸)这个字读什么呀?请你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幸字,说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才能让同学们把这个字写得更好。(上面一个土字,写得扁,下面是羊字少一横,四横中第二横最长,第三横在横中线上,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两个

三、 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看到小朋友们学得这么好,我们的小熊和小松鼠可高兴了,可是他们遇到了一点麻烦,请大家看这四幅图(课件出示),他们的顺序打乱了,谁能按照故事的顺序把他们排列好吗?(请生排列)

他到底排对了没呢?他说了不算,老师说了也不算,我们还得请教我们的课本,那么我们先来听一听小熊和小松鼠是怎么样成为好朋友的吧?(听课件朗读录音)

2、谁来说说是什么让小熊和小松鼠成为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

3、大家看小熊这是什么表情啊?(课件出示小熊)(高兴)你是怎么知道他很高兴的?(抓乐坏了)乐坏了你是怎么理解他的意思的?那小熊为什么乐坏了呀?(因为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门口,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4、如果你是小熊,交到了小松鼠这么一个好朋友,还收到了这个好朋友给你送来的祝福,你的心情怎么样?谁能来当一当高兴的小熊?(指名读,评价)?你愿意也来试试吗?那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3自然段。

5、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看到了好多乐坏了的小熊,(课件出示小松鼠)那现在小松鼠又是什么表情呢?(高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笑得都合不拢嘴了)那她为什么这么开心呢?(因为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上面写着祝你幸福)你能找一找课文里那两个自然段是描写的这幅图吗?(4-5)指名读。

6、我可爱的小松鼠们,你们也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还收到了小熊放飞的风筝和风筝里小熊写的祝福的话,你们能不高兴吗?那我们来读一读第4~5自然段吗?请大家拿好书

7、课件出示飘和漂,请学生把两个字填到正确的句子里。你是怎么知道这样填的?(因为飘旁边有个风字、而漂是三点水旁,风筝在空中被风吹起来,而纸船是在水里漂的)

四、 学习课文7~11自然段

1、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继续来听这个故事。(听课件朗读录音)

2、小熊和小松鼠怎么拉?(吵了一架)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他们吵架了?(7自然段)他们吵架了是不是就不折纸船和风筝了呀?如果你跟你的好朋友吵架了,他下课不再和你一起玩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那他们现在的心情是不是也很伤心、难过呢?哪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很难过?(8-9)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看看是小松鼠比较难过还是小熊比较难过。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都觉得很难过。读词语:飘荡漂流,课件出示句子:可是有一天,他们……,谁能来说说这两个词语分别应该填在哪里?(学生填空)你填得真准确,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生齐读)

五、 拓展

小熊和小松鼠后来到底和好了没有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学习。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熊或是小松鼠,你还会给你的朋友写上什么祝福的话呢?回家请同学们自己折一只纸船,并把你祝福的话写在里面,明天来送给你的好朋友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写自己的老师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开学就临近教师节,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篇关于“随文练笔”的文章,再一联系马上要到的教师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个练笔的切入点:

一、进行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练笔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一类细节进行描写。”有的说:“要写和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还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神态。”我说:“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随后我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写一写最让自己感动得老师。正好,我是新换的老师,原来的语文查老师从一年级把他们教到四年级,和孩子们有很深厚的感情。孩子们觉得查老师关心他们的事例有很多,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写作。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我一看,这次作文的效果很不错:首先,学生知道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其次,孩子们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中心,应该表达一种感情{不管写的是那一位教师,孩子们都表达了对他的爱};最后,学生还收获了描写人物外貌时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才。

二、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第二个切入点。我找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先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都去当当“田”老师,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改编的兴致同样也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出了童子和作者之间有趣的对话;有的写出了寻者在寻访之前高兴得心情和寻访之后遗憾的感受……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抓住了文本信息,对学生进行了随文练笔。我认为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发挥课文的优势,实现读写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