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折纸船教学设计(合集20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折纸船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1649

范文

1000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003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手法。

诵读吟咏、欣赏。

一课时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诵读吟咏、欣赏。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近,(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意图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33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二课时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

衰绢侨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百范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百范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语。

3.百范文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抄词、读课文。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与能力: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认识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激发信息的爱师之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热爱自己的老师,将爱师之情真正转化为爱师之行。

尊敬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并向老师表达。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老师的爱。

(一)、谈话导入

生:背诵古诗《无题》

师:这首古诗中有一句被传送为千古名句,谁能快速找出来?

出示名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齐读)

师:那你们平时把这句话送给谁?(老师)其实老师也想成为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可是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谁能告诉老师?

(二)回忆师情

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

师:那么在你的小学生涯中有没有这样的老师?他(她)有什么特点?

生:各抒己见

(师板书: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回想,结合你所述老师的特点,这位老师的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事件)

出示课件:小组合作a、以“有一次”开头叙述一件事。

b、每组评出一位优秀者。

生:4人一组讨论,汇报。

老师指导(叙述完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板书

过渡语:同学们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那么此时此刻,你是不是有许多话说呢?请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开始吧!可以写诗、写对联……

(三)倾诉心声

出示课件:看看谁能表达出对老师的爱。

(生伴音乐写作)写完后,上台表达,送贺卡。

(四)小结:

老师谢谢大家的祝福,其实老师需要的并不多,平日里你们小小的进步,老师都会感到欣慰,提分优秀的作业将是送给老师最美的礼物。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可以帮你轻松的完成作业,老师期待大家优秀的作业,漂亮的字迹。

出示课件:写作小窍门

写人作文很简单,开头概括写特点。

围绕特点找事件,具体叙述一两件。

人物语言要逼真,动作描写要周全。

心理活动细腻写,真实感人是妙篇。

(五)作业:

将含有自己真挚话语的贺卡亲自送给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1、朗读,较准确地评价作品人物,体味人性美;

3、合作、探究学习,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能品味美文的语言。

4、写作短信,表述并感受浓浓的亲情。

朗读、品味、讨论、质疑。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朗读课文

三、课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它是以爸爸的口吻来叙述的,谁能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

四、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爸爸孝顺、有责任心奶奶仁慈和善良、爱孙子妈妈温顺明理,也孝顺我乖巧、懂事

五、请谈谈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和睦,温馨。互相体谅、关爱家人。这是个互敬互爱,充满着骨肉之情的家庭。这个家庭是非常团结幸福的,他们都能顾全大局,为他人着想。

六、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提示:从关键句、关键词入手,注意语言的品味)(学生读书,圈点、勾画,讨论。每个小组可由一人记录通过讨论所形成的问题)。

七、学生把有关问题提交上来,老师归纳组合,讨论发言,共同探究。

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九、迁移拓展,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以亲情为主题,发一条短信,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十一、结课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十二、布置作业

1、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2、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导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文明礼貌用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1.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宝宝,与老师同伴礼貌交往。

2.会使用“老师好”“老师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1.请大班幼儿与师进行情境表演。

2.幼儿画册。

1.看情景表演(一)。

幼儿从搭的门内走出来,走到老师面前鞠躬问早,又向家人说“再见”。

(1)提问:早晨小朋友来到幼儿园,看见老师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对家人说了什么?

(2)师小结。

(3)幼儿实践操作。

2.看情景表演(二)。

幼儿从搭的门内走出来,走到老师面前鞠躬说“再见”。

提问:下午家人来接宝宝了,小朋友对老师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语文

1、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并评议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轻描淡写的态度,激发学生争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情感态度。

3、 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 仿照课文续写诗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写诗歌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已经非常强了,他们在平时的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非常关注自己的感受。比如:课下做游戏时的输赢或喜或悲,捡起不是自己掉落的杂物时的不情愿,课堂上不举手随意说话时的洋洋得意… …等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他们在有意无意的抵触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他们在表现出以上行为时很少去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造成的影响。

为了快速而有效的改变学生们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决定利用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平时行为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也会影响到其他的人和事。学会按规则做人、做事,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中,作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歌的内容。在有朗读、有议论、有交流、有自我反思的学习活动中,把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自觉的遵守规则”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心理感受,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 乒乓球比赛规则。

2、 篮球比赛规则。

3、以上规则以幻灯片形式出现。

环节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规则的重要性。

本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运用得当,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在谈话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内容。

环节二:自学感知,品读升华

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心理健康对应点,并内化于心,教师必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集中的地方。恰当的点拨给学生,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感染,内心引起波动,达到高层次领会。

在自学初读的前提下,我提出了思考题:“诗歌从几个事例来写生活中人们的不文明现象的?” 让学生在边读边悟的过程中,从人物的行为表现中找对应点,把握住人物的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通过读、想、议、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领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做人准则,使学生懂得规则是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要主动抵制不良习惯,不应被不良行为同化。

环节三:课后扩展

在充分掌握学习内容的前提下,通过仿写、讨论制定针对个人的规则、以及相应的家庭作业,来达到巩固和强化的目的。

用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平时行为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也会影响到其他的人和事。学会按规则做人、做事,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本课教学,有以下心得:什么叫规则?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者规则也。“规则”一词看似简单,其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规则的约束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方便和快乐。每一个文明的现代人都应当自觉地遵守规则。本篇课文为我们创设了四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告诉学生生活中不是没有规则,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的努力。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课件出示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我首先出个题目请同学们填完整。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父亲带我去爬山。通过这次爬山,我学到了()和()。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静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静体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1)“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这是什么季节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绿,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象一下?

师小结:不管季节如何变换,大山始终不变,这就是山的沉静。

(2)“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青山图播放音乐《天籁森林》,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读句子。)

(二)领略父亲的智慧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1)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

(学生每汇报一句,都用课件出示出来,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亲话语中蕴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说说“我”跟父亲爬山学到了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与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再各组派代表反馈。

2、带着感悟和体会,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板书设计

青山父亲

沉静智慧

征服自己尽心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寨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寨沟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683 字

+ 加入清单

上节课我们走近九寨沟,初步领略了它的动人风光,作者称它是一个?——(童话世界)还记得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我们欣赏到了九寨沟的那两个神奇吗?(指名说 自然风光、异兽珍禽 板书)

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随巴金先生一起走进那片神奇的土地——九寨沟。

(一)欣赏奇景,体会美丽

1.走近九寨沟就像到了童话世界,那里有怎样的美丽风光呢?

(1)先别急着回答,自己用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拿起笔,快速地找一找这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依次出示: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2)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呢?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处景色有什么特点?(生自读)

(3)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 湖泊和瀑布)

谁愿意把你喜爱的景色介绍给我们?(指名)

a. 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问:这些山峰有什么特点呢?(多、高、美)

答:“一座座”——雪峰很多,重重叠叠,连绵不绝

“插入云霄”——雪峰很高,高耸入云

“银光闪闪”——雪峰很美,覆盖白雪,银光闪烁

读:这里的雪峰海拔3000米以上,峰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象,能读好吗?(指名读,两位)(要读得雪峰高起来,读得峰顶亮起来。)

b. 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 、”五彩池”呢。

问:这里的湖泊有什么特点?

答:数量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___比作___ ___比作___

这大大小小的湖泊形状肯定各不相同,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呢?) 湖水清——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颜色多——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五花海、五彩池 (想象一下,在这幅图画中,会有哪些颜色呢?(预设:倒影、石块、水草、鱼儿、飞鸟……) 总:湖水竟有如此多的颜色,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 (课件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美丽的五花海、五彩池,感觉怎么样?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想象此刻你就站在五彩池边,让我们带着美

的感受齐读这段文字。

c. 森林: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问:这句话让我们了解九寨沟的森林怎么样?

答:数量多、分布广。

过渡:不仅如此,九寨沟还有更神奇的呢!那就是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d. 瀑布:(出示句子)自由朗读这段话,思考瀑布的特点。(自由读) 问:你感觉九寨沟的瀑布怎么样?

答: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问:从哪些词体会到?

答: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问:白练和银花是什么意思?

答:白练——瀑布像白色的绸带一样。 银花——飞溅下的水花。

(出示图片1)同学们看,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瀑布顺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高低错落

(出示图片2)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下面,请大家结合图片,自由练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如果此刻你就站在旁边,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

小组讨论交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瀑布之壮观。

(随机)总述:同学们,九寨沟,山美、树美,水也美,让我们齐读第三段,把这美丽的童话世界留在心中。(配乐)

(二)亲近动物,感受神奇

自然风光是这样迷人,别忘了,一些珍稀动物正等着我们去交朋友呢!快速浏览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异兽珍禽。(指名回答 多媒体出示)

1.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圈出一个最能表

现它特点的词语。(自由读)

2. 汇报交流

(1)金丝猴

a .读句子

b.问:它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体态粗壮)

遇到你时它是怎样做的?(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

能不能做一个窥视的动作?——真是一只机灵可爱的金丝猴。

(2)羚羊

a. 读句子

b. 它有什么特点?——善于奔跑

从哪句看出来的?从哪一个字最能看出快呢?—蹿,蹿是什么意思?——一下子蹦出来(可真算是一个赛跑冠军啊!)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你试试看?指名试

(3)大熊猫

a.你为什么喜欢大熊猫?——很可爱

b.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可爱呢?——憨态可掬

看它这幅模样确实很可爱,让老师也忍不住要来读一读了,看——(范读)

(4)小熊猫

老师还看到了一只小熊猫呢,谁来读一读?(指名)它有什么特点呢?——行动敏捷。这个词我们应该要读的?——快一点(再指名读,齐读)

这天真的小熊猫还很爱美呢!他在?——(美滋滋地照镜子)

3. 喜欢这些小动物吗?来到九寨沟,我们一定能看见这四种动物,是

吗?(不是)为什么?(前面用的“也许”)去掉行不行?(不行,因为它们住在?——林深叶茂处)

4. 九寨沟的珍禽异兽可远远不止这四种,你可能还会看到些什么动物

呢?同桌讨论

出示:也许,________

想象力真丰富!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展示)

5. 这么可爱的动物,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情不自禁

地赞叹道——(出示句子,生齐读)

问:这段话只有一句,是否可以把它省去不写呢?——不能

说明这句在文中起这很重要的作用,谁来说说看?——总结全文,首

尾呼应。

问:这段中,那个词最能总结九寨沟的特点呢?——人间仙境(板书)(随机)这六个小圆点里还藏着九寨沟的哪些神奇呢?你能说上几个吗?(奇花异草,青山秀水,鸟语花香,溪流清泉,奇峰怪石)

总:不愧是人间仙境,再读

1.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就要离开九寨沟了,在离开之前,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题,( )的九寨沟,你想在前面加什么词?(任意说)

2.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一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这美丽的九寨沟也忍不住高歌一曲,最后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九寨之行,请听《神奇的九寨》

1.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一首小诗《美丽的九寨》

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银光闪闪)的雪峰,

这里有(色彩斑斓)的湖泊,

这里有(古木参天/五彩缤纷)的森林,

这里有(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瀑布。

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

金丝猴(正在向你眨眼) ,

小羚羊(跑来跑去/飞快地奔跑),

大熊猫(憨态可掬/咀嚼着鲜嫩的竹叶),

小熊猫(美滋滋地对着湖水照镜子)。

假如我来到这美丽的世界

我要()

2.以九寨沟美景作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课后搜集一下,举行“九寨沟美文朗读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1、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谚语,体会谚语中包含的道理。

3、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多种形式,热爱民间文学。

4、按要求搜集资料,在搜集中培养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

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找到一本章回小说

1、基础练习

a形近字组词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给句子排序

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然后排序。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谚语

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谚语。

互相学习

看谁一口气背的多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从中你学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收集谜语,谚语,歇后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48 字

+ 加入清单

1、板书“匆”,读什么?什么意思?

2、板书“匆匆”,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3、“匆”表示匆忙,“匆匆”表示非常匆忙。意思有差别,读的时候节奏也不一样。齐读课题:匆匆。

4、匆匆,春去秋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题为《匆匆》的文章是谁写的?(朱自清)

5、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尤其他的散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匆匆》就是朱自清先生在24岁时写下的一篇抒情散文。

6、预习过课文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时间、日子……)

7、课文只有短短的六百多字,“日子”一词出现了10次。文章中还有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两次,找一找。

(出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8、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灵魂。(学生齐读)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它们往往和文章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第一自然段。

1、我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一段。(指名读)

2、(生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教师插话)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能重新再来)

3、生继续读: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教师插话)我们的日子的特点是什么?(一去不复返)这句话中有个破折号,谁能把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再读得更进一层?

4、抒情散文往往就是诗歌,我们把这段话换成诗歌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5、自读,指名读,齐读,感受节奏感。

6、背诵。老师给一点提示,有信心背下来吗?(出示)

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是有人偷了他们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二)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我们也用诗歌的形式来呈现。(课件出示)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

而泪潸潸了。

2、指名读。理解“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朱自清为什么头涔涔,并泪潸潸呢?

3、作者笔下的八千多日子,正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24年,作者为什么不用24年,却用八千多日子呢?(说明逝去的岁月多,更让人觉得惋惜)

4、奖励回答问题好的学生再读这段话。

(一)第三自然段。

1、八千多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不知不觉,匆匆而过,那如果是一个日子呢?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2、从早上起床、洗手、吃饭、默默、遮挽到睡觉,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流过。请读一读这一连串描写日子脚步的词语。

挪移、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

3、你发现了什么?(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快)

4、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个日子过去的匆匆吧。(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5、有的同学可能说了,我们的日子不单单是这样过的,我们的日子也是这样过的——(出示课件,请学生补充完整)

读书的时候,日子;写作业的时候,日子;

唱歌时,日子;

弹琴时,日子。

6、读书、写作业、唱歌、弹琴,这样的事情多有意义呀,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偏要写起床、吃饭、睡觉等等这些看着很俗气的事情呢?(今年流行问“时间它去哪儿了”?用每天都做的这些事情,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习惯得不能再习惯的事,更能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时间真的是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多么令人无奈,令人惋惜,令人惆怅,还有些淡淡的哀愁呢。

1、朱自清先生善于将同一句式进行反复吟咏,我们看第四自然段。师范读。

2、读书是需要去品,去悟的。这段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赤裸裸。意思一样吗?请大家用心品读这段话,一会儿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品读感悟,然后交流。(意思不一样。第一个赤裸裸来到世界,还是婴儿,什么也没带;第二个赤裸裸是指自己对社会毫无贡献地离去。)

4、想知道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社会背景吗?(课件出示)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5、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不甘心虚度年华)

朱自清先生不甘心这样虚度年华,他想告诉世人,我们不要白白走这一遭!所以,他在文中反复地问——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生齐读)

所以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生齐读)

6、朱自清先生深感生命的匆匆,时间的可贵,正是如此,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再来看看写下这篇文章之后,他的生命历程:(课件出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7、带着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再来用心品读他的散文名篇《匆匆》吧。(学生自读全文)

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留下了什么痕迹呢?我们的人生又该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我们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94 字

+ 加入清单

1、会认8个生字。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附近”和“旁边”的意思。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蜜蜂图)瞧,它是谁?谁来和蜜蜂打个招呼?蜜蜂的“蜂”是一个后鼻音,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吧。

2、现在呀,请同学们拿起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把小蜜蜂请到黑板上,让我们再一起叫它一声吧。

3、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有什么本领吗?

(1)跳圆圈舞。(2)能认路。(3)喂养幼虫和蜂王。

(4)采花粉、酿蜜。

4、这么能干的小蜜蜂,今天还有新的本领呢,他会……板书:引路,什么叫引路?就是为人们带路。课文中的小蜜蜂为谁引路呢?那就让我们随着可爱的小蜜蜂飞进课文吧!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1)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真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读书的姿势也非常正确,现在啊,老师想听你们读一读,好吗?谁愿意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你请吧。

(2)出示第一段: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a、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太容易读,里面有好多生字宝宝,谁能看着大屏幕再读一读?

b、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自由读)

c、谁想读?(自由读)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吧,老师指一个,你们读一个。(齐读)

d、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随机点拨)

莫、斯、附、派、聊。生字障碍我们已经清楚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第一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读着读着,我们从文字里发现了一个人物,他是……(列宁)你们知道列宁是谁吗?出示图片。

5、谁愿意响亮地为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他什么地方读得好?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继续往下读。第三自然段很长,谁想挑战?最后一个自然段呢?

6、课文读通顺了,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三个自然段讲了列宁的一件什么事吗?那简单地说,就是讲了列宁利用蜜蜂来……(指着课题说:引路的事)

三、细读课文,研读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1、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和题目的意思相近呢?谁先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句子:

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1)你很能干,找对了,谁还想读?

(2)为人们带路的人我们称为……(板书“向导”并齐读词语)

(3)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它的意思和我们课题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找对了,一个是“导”,一个是“领”,它们都可以和“引“组成朋友,谁会说?愿意积累吗?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板书:引导引领)

3、那真的是蜜蜂带的路?列宁究竟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那就让我们小朋友都来当当小列宁,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4、小列宁们,你们一边走一边看,都发现了什么呀?(你发现了花丛里有小蜜蜂,谁还发现了其他的?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5、摆路线图:

(1)画路:小列宁们,这是你们刚才走过的小路,那你们发现的花丛在哪里呢?是啊,就在路的边上。(贴图)那房子和园子在什么地方呢?好好地去读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2)谁读懂了课文里的话?你来摆?

(3)交流

6、小列宁们,你们刚才观察得可真够仔细,(板书:仔细观察)那谁愿意再来当当小列宁,来说说你刚才发现的经过呢?(诶,你就是小列宁啊,怎么说?引导改成“我”。)(指名读)让我们都来当当小列宁,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吧。(齐读)

7、小列宁们,你们刚才在观察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写什么呢?

“我”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

“我”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8、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不但进行了仔细观察,还开动了小脑筋,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板书:认真思考)那结果和你们想的是一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9、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那个养蜂的人。

(1)哪个词语证明结果和你们想的一样?(果然)

(2)是啊,当你看到的事情和你事先想到的情况是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果然”来形容。

(3)找到了养蜂人,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谁来读?你读出了列宁的开心,你读出了列宁的高兴。我们一起读吧。

10、课文学到这里,小朋友,你们认为仅仅是因为蜜蜂引路,当了向导,才使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吗?

四、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用心,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喜欢吗?自己读读吧,让我们一起打着节拍读吧。

(小蜜蜂真勤劳,飞到东来飞到西,采完花蜜把家回。列宁同志真聪明,仔细观察善思考,寻得主人笑开怀。小朋友,学列宁,身边小事别错过,争做生活有心人。)

2、结课:同学们真是聪明,老师真心地祝愿小朋友今后越来越聪明,好吗?下课!

板书:

蜜蜂引路

向导

仔细观察,引领

善于思考,引导

(画一条路)

小房子图

园子图(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29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关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小艇的样子

外:二三十英尺,像独木舟,像新月,行动时像水蛇

内:皮垫子,窗帘

船夫的技术好

在极快时操纵自如

在拥挤时总能挤

在极险窄地方总能穿

与人们的关系

商人做生意

妇女坐船娱乐

小孩游玩

老人祷告

作业设计、安排:

抄写词语、多音字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

朗读课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初知课文内容。

威尼斯在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特点?

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这个美丽的水上城市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1.边读边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①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②拼读生字表,找出易错的字。

③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思考: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1.读音要准:祷、泊。

2.注意字形:梁与粱、艄与梢的区别。

3.哪个词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4.区别形近字:

艄()梁()

梢()粱()

5.说说: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练习分段。

2.课文主要写的什么?

投影选择:

①威尼斯是个美丽的水上城市。

②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③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

④威尼斯的市民爱坐小艇。

选择①和③,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

1、了解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小艇与威尼斯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朗读课文。

说说威尼斯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板书:水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城,河道就是街道,一出门就是水,它就是这样一座城市。那么小艇与威尼斯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威尼斯同其他城市是不一样的,水城的特点和它的重要交通工具小艇就构成了威尼斯的独特风光。(板书:独特风光)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一起来欣赏威尼斯的独特风光,欣赏小艇的样子。

刚才我们通过看录像领略了威尼斯的独特风光,欣赏了小艇,那么小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小声读第2段思考。(注意作批注。)

①用一个词概括出小艇的特点。

板书:样子奇特

②解释“奇特”。

③你从哪儿体会到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读有关句子,谈你的理解。

指名到前面画一画新月的样子。

④小艇除了奇特还有什么特点?(还很漂亮。)

看到这样奇特漂亮又舒适的小艇,你会有什么感受?(板书:喜爱)

⑤朗读第2段。(要读出对小艇的喜爱。)

同学边听边想。

①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

②威尼斯人为什么把小艇装饰得既奇特漂亮又舒适呢?

2.这么令人喜爱的小艇由谁来驾驶呢?对船夫的技术又有什么要求呢?

①小声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下来,齐读这句话。(板书:船夫技术好。)

②你从哪儿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默读划出重点词和句子。(板书:操纵自如)什么叫操纵自如?

注意侧面描写的两句话所起的作用。

③看到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高,这么棒,你会怎么样?(板书:赞叹)船夫的技术为什么会这么好?

④指名读第3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船夫技术好的。

3.奇特舒适的小艇由技术高超的船夫来驾驶,那么都有哪些人乘坐呢?

①默读思考:哪些人坐小艇?(用“△”标出)再想一想这些人去干什么?

②除了书上写的这些人,还有很多人坐小艇,这么多人都需要坐小艇,说明了什么?(板书:作用——离不开)

4.指名读第6自然段。

①从对夜景的描写你看出什么了?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动→喧闹停→静寂)

②看到小艇的作用这么大,你想到了什么?

③朗读体会。

1.速读全文想一想每段的意思,然后结合投影选择段意,说说为什么。

2.结合板书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城关系密切?

小结:以前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欣赏了不少祖国的风光,今天又欣赏了世界风光,说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美丽可爱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来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594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热爱和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师生共同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生活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通过百范文等方法弄懂意思。

3、写有作业的小黑板或课件。

一课时

1、自由的朗读诗歌,解决生字生词。

多音字组词: 乐 弹 发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 )的大海 ( )的教室

( )的沙漠 ( )的脚步

( )的草地 ( )的课桌

( )的战舰 ( )的坦克

( )的导弹 ( )的地雷碎片

3、我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能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本文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 )的视角,揭示了 ( ) ,发出了( )。诗歌的前四节序数结构形似,将( ) 与( )加以对比,表达的意思是( ),最后,作者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诗人( )。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图片: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的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二、初步感知,扫清障碍。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同桌互相检查。

提醒学生注意:“弋”读“yì”,不要读“ɡē”。“茵”、“频”的韵母均为前鼻音,“祈”读第二声。

2、师: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自己百范文。

3、教师检查。

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海鸥、蜥蜴、甲虫

三、细读第一部分(1—4小节),了解战争。

1、默读课文1到4小节,全班汇报,检查。

⑴、说说大海原来是什么样的?

(大海是海鸥的乐园,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⑵、谈谈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呢?

(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蜥蜴和甲虫的梦幻;频频发射的导弹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散落着的地雷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⑶、把原先和现在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

⑷、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3、师: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在每节末尾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吗?

(围绕战争的罪恶回答)

4、指导朗读:你觉得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

5、师:作者在课文的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让我们带着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来朗读1到4小节。

四、激情朗读第五小节,升华情感。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小节。

2、师: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的体会,读出你的情感。

(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读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指导朗读: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是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高声朗读第五小节吧!

4、师:在1986年,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5、出示《儿童和平条约》,全班齐声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五、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1、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我们希望,我们祈盼,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这美好、无限的希望,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平”。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六、布置作业。学完了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单元内容办一张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本课教学设计中,阅读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感情朗读、补充材料和展开想象三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的。

1、通读。开始,我让学生把全诗读通顺读流畅,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里的内容。在读中我注重到一些生字的读音,如“弋”字,我出示了拼音“yì”,学生很快就读准了这个字的字音。我还及时纠正了学生读错的字音,所以这一遍学生能读得通顺、流利。

2、品读。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再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描写春天美好的语句品读。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多样,我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个性化朗读能让学生体现了个体的特点。

我又让学生自己交流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又将我自己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看。很快,一张张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肢体不全的无辜的儿童的照片,还有一列列令人惊心的数字,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强烈的撞击,然后我选择了一组图片“战争中读书的孩子们”,就这么出现在孩子们眼前,而那一个个确凿的数字,一个个真实的图片就此印入他们的双眸,继而定格在心,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色彩,没有欢笑……我这时就问:“面对此情此景,你希望什么,你祈盼什么?”学生立刻回答:“和平”。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再享春天”的学习。这时,学生感受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使儿童受到极大的伤害,激发了孩子们的悲伤、愤怒和祈盼之情。孩子们开始朗读了,我也开始朗读了,声音和平时很不一样,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激情,共同抒发了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喜爱和祈盼之情。最后体会到省略号的用法,诗歌省略了什么?学生回答多种多样,但呼声最高的是:“和平!”我马上板书:“享受和平”。“那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了《儿童和平条约》让学生自由读。

3、诵读。最后我让学生再读诗歌时,学生情绪高涨,读得铿锵有力。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重新对阅读课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情朗读、拓展材料、展开想象,无疑是学习阅读课文的很好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品读课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1、随文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读课文培养学生早起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早上,太阳公公醒来了,它从山顶探出半个脑袋朝下面大声喊:“孩子们,快起床跟爷爷做早操呀!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丁丁、冬冬听到了,赶快爬起来跟爷爷一起做早操。同学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操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儿歌吧!

二、感知课文,认识生字

1、老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小组帮助学习。

3、指名读,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课文。

4、哪个小组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识字的,认识了哪些字?(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相机出示这个生字的卡片,并带读几遍。)

5、“开火车”检查认字的情况。

6、给自己喜欢的字宝宝找个好伙伴组成词。

三、课堂调节,保持兴趣

播放歌曲《健康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四、读文感悟,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2、小合作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各组推选一名同学参与朗读竞赛,其余同学充当评委。

3、边看画面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背诵课文。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

2、配上动作背诵课文。

二、拓展训练,培养创新

1、你能把下面四组词语连起来吗?

小露珠跳来跳去

小鸟儿滚来滚去

小蜜蜂跑来跑去

小学生飞来飞去

2、动脑筋,编儿歌

还有哪些动物会做早操呢?你能像课文那样也编一首儿歌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6个生字,学生认读。

2、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全班交流,总结出较好的识记方法。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这些字应该怎样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教师相机教学新笔画“竖钩”)

4、描摹6个生字。

5、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西门豹治邺》教学课件 《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38 字

+ 加入清单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探究性强,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个性体现,对于本课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的情节,学生们一定会感兴趣。

教学建议:

为了指导学生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叙述故事的表达顺序,可设计“初读——熟读——精读”的环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足智多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主人公言行的句子去默读体会、朗读感悟。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交流来逐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言行巧妙之处。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文时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另外,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为让学生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可以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的实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西门豹的为人、搜集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会质疑。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课文题目导入

1.(出示题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

2.老师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人。

3.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及自学生字的方法,认清字形,注意汉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百范文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解决问题:西门豹是干什么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注意:①“扑腾”在句中读轻声。②读准“麻烦、收成、跪下”的轻声。

(2)认清字形。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

2.文章着重讲西门豹做了哪几件事呢?(第一件:与老大爷谈话,调查邺田地荒芜原因。第二件:西门豹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第三件: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3.你能把西门豹做的每一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4.自由读课文,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你能将文章划分层次吗?(起因:第1~9自然段,调查摸底。经过:第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结果: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5.分组朗读,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谈谈理由。(文章的起因与经过是重点内容。由于调查清楚,摸清了情况,才有了西门豹巧妙破除迷信的办法。)

四、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西门豹如何摸清底细,采用什么办法破除迷信将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西门豹治邺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教学目标:

1.知道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之处。

2.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以小标题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今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了解西门豹这个人物。

2.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呢?

西门豹是(一位好官;一位不迷信的人;一位善于观察、了解民情的人;一位敢于同迷信斗争的人……)。

3.现在我们要自主探究,看看细读课文后,你们对他又会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感悟人物品质

1.探究调查摸底。

(1)自由朗读第1~9自然段,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分组学习,深入思考。

(3)汇报学习成果。(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向老大爷进行了精心的调查,从而摸清了底细,胸有成竹地想出了好办法。)

(4)追问:西门豹是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的?他的调查结果又如何?(小组讨论)

小组一: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闹的。)②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的?(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选。没钱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拉走。因而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小组二:西门豹的调查弄清楚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①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百姓钱财,使得有女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

②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5)点拨:面对着自己掌握的情况,西门豹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即采取措施,他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呢?(他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表面上赞同给河伯娶媳妇,实际上他已识破巫婆和官绅骗取钱财的诡计。)

(6)小组朗读西门豹的话,感悟人物品质。你能用成语来评价西门豹吗?(将计就计,明察秋毫,明察暗访)

质疑:西门豹是被派到邺的官员,他明明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要参加“婚礼”呢?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办巫婆和官绅的以及这样做的妙处。

2.探究破除迷信。

(1)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第10~15自然段,想想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揭穿骗局,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

②找到描写他是怎么说的句子,你能体会出什么呢?

③你认为他的办法妙在哪里?是否还有更妙的办法?

(2)学生间讨论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是为了找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他这样说是故意装着认真的样子,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

小组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麻烦”表面上是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要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

质疑:官绅们见巫婆和官绅头子没有回来,西门豹又说让他们去催催。他们磕头求饶,西门豹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惩办他们吗?(“再等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了,制服了他们,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

小组三:西门豹利用假戏真做的办法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及官绅们。这个做法很巧妙,巧妙之一,安排周密;巧妙之二,不动声色;巧妙之三,假戏真做;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3.西门豹一开始调查摸清底细,并没有把巫婆、官绅们抓起来杀掉,而采用这种将计就计、假戏真做的办法。你们知道他的用意吗?再默读这一部分,在读中感悟。(彻底破除迷信,关键还是在于让老百姓们从这件事中真正明白迷信的危害。巧妙地惩办,深刻地教育,这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所在。)

4.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老百姓们有什么变化。(老百姓在西门豹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年年都有好收成,再也不迷信了。)

5.在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中,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机智过人,胸有成竹,不露声色……)

三、总结全文,整体理解

1.在西门豹一步步实施惩办巫婆和官绅们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办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2.你此时最想对西门豹说什么?(你的办法真妙。真的很佩服你。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事要有策略。……)

四、发散思维,角色体验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很巧妙,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进行角色表演。

(1)以课文为主要内容,注意要有层次。

(2)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给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如官绅等)加上语言。

(3)注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有恰当的表情。

3.小组表演。

4.小组汇报演出。

5.小组间评议:最佳表演组,最佳人物创新奖……

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尤其是惩办巫婆的部分,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先找到这些句子,读懂意思,再进行语言的转换练习,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并借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实施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感悟深化

2.教学重难点

这篇小说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主要写少年的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成长,是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在逐步推动杜小康的成长,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心理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因此教学难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带分析,以想象促理解。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一)教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孤独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鸭子也渐渐长大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鸭群在暴风雨的夜晚失散了,杜小康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成熟勇敢有责任感,从容而冷静)反复品读这个句子,感受杜小康当时的心理。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天气状况吧!指名读第36段,感受暴风雨的可怕。同学们,在这样的天气你敢一个人出门吗?那么杜小康是否害怕呢?他是怎么做的?(读第38段、44段、48段,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哭”)明确:经历暴风雨——不怕风雨,战胜孤独——坚强、成熟有责任心

⑷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受考验的杜小康父子二人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听,杜小康在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杜小康(激动、喜悦)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杜小康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只是因为他可以再上学了吗?明确:鸭子下蛋——激动、喜悦——长大了⑸初到芦荡时的杜小康还吵着要回家,而此时,他却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勇敢担当责任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看看杜小康有什么样的变化。(屏显展示几组对比的句子,老师和学生合作读,交流体会)

教师小结:短短的四句话,让我们鲜明的感受到了一个男孩杜小康的成长,所以我们可以说,放鸭之旅,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大家能结合他的经历说说,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吗?(独立、担当责任、能为父母分忧等)

四、读出自我,享受孤独

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在放鸭之旅中饱尝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单调和精神生活的孤独痛苦之后,用稚嫩的双肩帮父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假如你是杜小康,回望旅程,你觉得杜小康会怎样看待在芦荡中放鸭的这段经历呢?(感谢磨难,感谢孤独)

屏显曹文轩的名言,与同学们分享属于自己的“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进行环境描写的体会与品析,让学生阅读经典中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衬情的写作方法。

一、体会本文题目的妙处。

文题可以改为“放鸭之旅”或“成长的故事”吗?

二、走进芦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景烘托人物心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蜜蜂》一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一、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几乎、大概、阻力、推测、迷失、沿途、陌生、超常”等词语。

二、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积累语言。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两课时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亲身经历作者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生字词卡片。

二、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三、多媒体展示台。

用多媒体展示台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接龙认读:

试 验 证 阻 测 括 误 途 陌 超

最近咱们班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指名上台书写课题。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分享吧。

一、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二、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

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第三、四、五自然段: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20 字

+ 加入清单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意深刻。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人物成长历程,又能激发学生丰富情感,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因此教读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继《故乡》之后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同体裁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深意的基本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

1、诵读法

2、讨论法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xx年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公布了20xx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名单。最终,来自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他曾说过:“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看看主人公历经了怎样的成长历程。本文选自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积累“厚实、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教师归纳:例: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三、探究理解

1.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学生速读有关杜小康的选段,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获取信息,交流归纳: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他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何理解杜小康找到鸭群后“哭了起来”师生讨论交流,总结: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激动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学生诵读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师生交流归纳。

例: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②.“这才是真正的芦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③.“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以鸭子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④.“一早上,??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作者对暴风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可怕的`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鸭们也长大了,??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归纳: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4.深层感受“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师归纳:一路走来,面对孤独,杜小康经历了最初的害怕胆怯,然后不再恐慌,不再逃避,最后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起来。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更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这才是“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四、课堂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五、作业设计: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2.阅读《草房子》3..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六、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

成长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