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推荐20篇)

2024年已经结束了,新的一年有新的挑战。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373

范文

1000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二年级《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1、识字、写字。

2、朗读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朗读3自然段。

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着重突出识字教学。如:

复现二类字;学文时识记“陡峭”。

一、复习生字词

字幕:

黄山石,形状奇,山峰巨,石盘立。

金鸡啼,有名气,仙桃石,天下奇,

小猴子,伸脖子,胳膊举,看仔细。

二、谈话学习第一段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而且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美地读课文,大饱眼福。

2、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3、指读、评价“闻名中外”“尤其”

4、过渡:

黄山奇石到底有多神奇、多有趣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黄山看看这些有名的怪石。

三、自学2~5自然段

1、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最喜欢那座怪石?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读,一会儿与同桌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四、全班交流:吸引你的是哪块就汇报哪块

1、“仙桃石”:

⑴ 指读、评价“飞、落”。

⑵ 师:为什么不说是像桃子,而说像仙桃?

⑶ 想像: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仙桃石从天而降。)

⑷ 师:真感谢作者地神奇想像,用一个飞、一个落两个词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神了,真有趣!

⑸ 过渡:

黄山地仙桃石真神奇,你们还要看哪块奇石?

2、“猴子观海”:

指读、评价。

⑴ “陡峭”:

① 记字型。

② 你走过你认为陡峭的山路吗?当时什么感觉?

③ 有感情地读。

(教师评价:还不够陡。好陡呀!)

⑵ “抱、蹲、望”:

① 师:三个词突出了猴子当时的动作。

② 读后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可爱)

③ 师:如果这是一只真猴,它望着翻滚的云海,会想些什么呢?

④ 指读,这“猴子观海”怎么样?

⑶ 教师小结:

一个抱、一个蹲、一个望就勾勒出了一个观望云海、调皮的猴子呀!我不禁夸奖作者的用词巧妙,更让人赞叹那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神奇景观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此时此刻我提议:让我们带着一种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

⑷ 齐声诵读第三自然段。

3、仙人指路:(略)

指读。

4、金鸡叫天都:(略)

指读“金光闪闪”。

5、六段:

师问:黄山的奇石就仅仅这七座吗?你从哪找到的根据?

(……这说明什么?还会有什么奇石?会是什么样的?)

五、扩展练说

小结:

这么多石头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姿态,真可谓是──“奇形怪状”了。

六、整体回归:放幻灯片

七、背诵导

你愿意把其中一块巨石永远的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吗?正好把奇石送给不能外出旅游的亲人好吗?练习背,检查背。

总结:

多么神奇的黄山呀!令人向往,其实黄山不仅仅有奇石,还有奇松、云海、温泉……这么秀丽神奇的景色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怎能不──“闻名中外”呢?在1990年12月我国的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写字:听写生词

(由于我已经把生字都处理了,只能听写。)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神奇

仙人指路 有趣

金鸡叫天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课文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荒: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的“北大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北大荒的秋天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2.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板书:原野、天空、小河)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一)原野之美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2)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

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4.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1)看到那么美的榛树,人们的心情怎样?

(2)(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

5.真不愧是“北大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二)天空之美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

(1)“一碧如洗”——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银灰、橘黄、血红”——流云的颜色 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一样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出示图片。

(三)小河之美

1.静之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动之美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

五.拓展延伸

1、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

2、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

3、让我们的用自己双眼发现了美,用我们的自己双手创造美。

板书设计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景美

原野 热闹非凡

大豆摇铃千里金 物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启示,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上节课同学们都说到,课题中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哪具词?“启示”。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再去钓一钓鱼,看能获得些什么启示?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了一遍课文,已经有一些启示了。上节课钓到的鲈鱼,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漂亮,大)这么鲜活这么漂亮的鲈鱼,我们到底该不该放呢?(各抒己见)

四人小组讨论,等一下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论时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句,我看谁的嘴巴是最了不起,能把对方说得贴贴服服(要注意有自信)

指导朗读:

同学们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赞成爸爸意见的同学举手,请一同学扮演爸爸,赞成我的`意见的同学举手,扮演我。只需要读对话,不用读旁白。(师:你有信心说服爸爸,让他同意你留下这条鲈鱼吗?爸爸,你会被孩子的乞求而动摇吗?)那可要通过你们读的语气来告诉大家。其余同学来当当小评委,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男女生比赛读

父亲的语气是怎么样的?难道面对这么大的诱惑,他一点儿也没动摇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默读第10自然段)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如果我把这条鲈鱼留下,我最大的益处是什么?(利益)

坏处呢?如果我把这条鱼留下,这是我从正当途径中去获得的吗?(从正当的途径获得的利益,我们就是违反了道德)在利益与道德面前,父亲选择了什么?

我本来再三请求,是希望能把鲈鱼留下来,可是父亲下了决定后,满怀希望的我心情会是怎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想想:作者得到了些什么启示?你又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句子来说说。(四人小组讨论)

诱人的鱼:这个鲈鱼是我从不正确的途径得到的,你说其它的可能会与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联系实际)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爸爸不在场,我会不会把鲈鱼拿走?连这么小的诱惑我也抵受不了,长大了,面对大的诱惑我还有勇气和力量去抵受诱惑吗?

道德的是与非:违背了道德(非) 遵守道德规范(是)

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相似的诱惑吗?

有什么名人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而成才的?(岳飞,华盛顿,列宁……)

尽管作者 “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决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一位名人曾说过: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们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语文《松鼠》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2129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文中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ppt课件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性格古怪的猫,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美丽又可爱的小动物——松鼠。(板书,指导“鼠”的写法)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能难住你吗?(出示文中词语)三人小组内交流读一读。

敏捷嵌着搽过油

苔藓遮蔽毛茸茸

榛子橡栗储藏

扒开缝隙连蹦带跳

2、请两个小组展示读准字音

3、齐读

4、理解词义

用“敏捷”造句;在哪里见过“苔藓”,它是什么颜色的;给“遮蔽”和“储藏”找近义词。

5、重点指导“捷、蔽”的书写。

1、两人小组内展示读课文,注意听清对方的朗读,随时做好小帮手。

2、指名分段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谁在预习时思考了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段:外形;第二段:活动;第三段:住(搭窝);第四段:吃)

课文中写到的松鼠的活动、住、吃也叫它的“生活习性”(板书:生活习性)。除了文中说到的活动、搭窝、吃以外,还包括游戏、睡觉、玩耍等都统称为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写动物类的作文时一般要写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一)第一自然段外形特点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再看看围绕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松鼠的外形,用方框标出来。

2、学生交流后指导朗读。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作者描写的这些方面吗?

3、作者说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如果在描写它的外形时只说“它有四条腿,小小的面孔,一对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还有一条大尾巴。”,你能感受到它的美丽吗?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美丽描写出来的呢?请你轻声读读课文,在有关的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4、学生交流。

预设:

“行动敏捷”写出了松鼠的活动灵活;“玲珑”写出了面孔的小巧可爱;眼睛虽小,但“闪闪发光”,而且还像是有意“嵌进去”的;灰褐色的毛本不算漂亮,但“光滑得好像搽过油”;大尾巴不但“毛茸茸的”而且“总是向上翘着”,就显得特别美丽了。

5、指导朗读背诵。

(1)朗读时注意这些描写的词语。

(2)用填空的方式练习背诵。(如果能准确填出来将奖励一组松鼠的图片)

(3)欣赏松鼠的图片,看着图片,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二)第二自然段活动特点

1、因为松鼠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所以它们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他活动时的机灵吗?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关联词“只要……就……”的恰当运用;“触动”的理解;松鼠的动作。

(三)第三自然段搭窝

1、如果我们在读书时能对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敏感性,你就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我们读一段时,重点抓住了描写松鼠外形的形容词,读第二段时重点抓住了一个关联词和一些表示动作的词。接下来我们自己来试一试怎么样?

2、第三自然段写松鼠怎样搭窝,你会对这一段中的什么词敏感?(搭窝动作的词语)

3、默读课文,用三角符号在文中标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的词语。

4、出示本段,学生交流,动作词变成红色。指名读。注意读好这些动词。

5、有个人也写了松鼠搭窝,他是这样写的(出示):

他们搭窝的时候,先弄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弄在一起,再弄来一些干苔藓弄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弄紧、弄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弄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你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吧。

7、作者在描写松鼠搭窝的过程时,用了这么多表示动作的词,作者又是怎样把它们有顺序地连接起来的呢?

(用了一组表示顺序的词:先——再——然后——还)

8、谁再来读这一段,这次让我们感受到松鼠搭窝的顺序。

9、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

看来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只要运用恰当都是可以的。以后,大家别忘了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使用啊。

(四)第四自然段“吃”

1、刚才我们从作者描写松鼠搭窝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在描写松鼠吃东西时,作者的用词也特别恰当,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请在文中画出来。

“坐、捧、送”这几个词都用得非常好,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松鼠吃东西时有趣的样子。相机指导读好这句话。

3、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你能找出来并说出每个“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吗?

“它”“他们”等这类词叫代词,指代前面已经点明的事物,我们在读书时如果能联系上文认真思考,就能准确地知道他们指代什么了。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

(1)可以先写动物的外形,再写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作顺序)

(2)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住、吃、游戏、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

(3)无论写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把他们的特点写具体。

2、掌握了这些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你就能写一篇非常好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07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 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预设: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64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重点: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

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

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

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

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

1、生成物只有一种

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实验比较成功,现象明显

2、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落实3、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语速过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1、学生事先准备好要送给好朋友的礼物。

2、老师准备课件、小熊头饰、词语卡片、纸船、风筝

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谁能读一下课题。(提示筝读轻声)

2、同学们,纸船在小溪里漂流,风筝在空中飘荡,他们两之间啊,发生了一个很美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请同学们竖起你的耳朵,听老师讲给你们听吧。(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3、这个故事美吗?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别着急,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

2、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些读书要求大家做到了吗,好,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3、出示带有注音的生字词。大家看,这些生字宝宝离开句子妈妈,和他的词语朋友来和我们见面了,谁认识他们。(指名读,领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去掉拼音还认得他们吗?

5、出示生字。加大难度,只剩下生字了,谁还会读。

6、同学们看,这三个生字穿上了红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抓、吵、受都是翘舌音,跟老师读,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下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识字的好办法,等会推荐给大家。

8、下面请同桌互相抽读卡片,读错了,一定纠正过来,并多读几遍。

9、做游戏。(老师随机抽卡片,学生读,并找出自己的卡片举起来)

10、指导书写

同学们,生字我们都认识,有两个生字宝宝说,他俩很特殊,你发现了吗?(生说发现,说道都是动作时,做动作),最后指导书写抓。

三、读句子,再读课文

1、同学们,生字宝宝和我们做了这么久游戏,累了。他们又回到了句子妈妈的怀抱,你还认得他们吗?句子能读好吗?练习读一读吧。

2、指名读,齐读。(主要评价读的通顺,字音读得准)

3、句子读的这么通顺,老师相信大家课文一定会读的更棒,同桌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的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四、书写幸、福

1、指导书写福

2、评价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具和课件,试图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扎实、有效。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学效果不错,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这篇课文比较长,饱含感情,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选择采用带着感情读,由感情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教法。本节课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为课堂增添不少亮丽的风景,为学生提供美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识字教学时,我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怎样学会生字,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帮助正音,再用考考你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会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记住它。学生学完生字后,我及时安排巩固识字的环节,抓住扎和抓重点指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的字跟手的动作有关,并让学生演示这两个动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提问的面不够广,这是因为这节课的密度较大,我一直担心上不完,所以不敢多叫几个人回答。其实平时在上课,我不是这样的。其次,课件上草莓的莓的拼音竟然加到了草的头上,我竟然没发现,真是粗心。通过这次讲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今后,我一定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1、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2、初步尝试沿记号进行撕纸活动。

1、教具:“母鸡下蛋”课件一份,大的草地鸡窝图一张,大的鸡蛋操作图2张。

2、鸡蛋操作纸若干、草地鸡窝图若干、糨糊13盒、抹布7块。

:一、以课件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母鸡叫)听,谁来了?

(一母鸡出来)猜猜这只母鸡到草地上来干什么?

看看它在干什么?(一母鸡下蛋,蛋都跑到草地上)。

师:母鸡生了很多蛋宝宝,可是蛋宝宝太调皮了,看,都跑出鸡窝了?鸡妈妈找不到宝宝很着急,我们一起帮它把蛋宝宝找回鸡窝好吗?

二、示范撕蛋、贴蛋

1、第一次示范

师:看,我找到一个蛋宝宝,它躲在盒子里,我来把它取出来。先把盒子撕捏住盒子,慢慢地撕,小手慢慢地移。沿着这上面的圆点点把蛋宝宝取出来。找到了蛋宝宝,我们应该把它送回哪里?(鸡窝)

师:沾点糨糊,涂在蛋宝宝身上,然后轻轻地送回鸡窝。

2、第二次示范

师:啊,我又找到一个蛋宝宝,我们一起把它取出来。小手伸出来,先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一手捏住蛋宝宝,一手盒子,慢慢地撕,沿着圆点点把蛋宝宝取出来。

师:把蛋宝宝送回鸡窝。(示贴在鸡窝上)这样贴对吗?(蛋宝宝会滚下来的)

(示贴在空中)这样呢?(掉下来,蛋宝宝会碎的)。

师:应该贴在鸡窝里。(示正确的方位)

3、师:还有很多蛋宝宝没有回家,鸡妈妈很着急,我们小朋友一起帮它找到蛋宝宝,送回鸡窝好吗?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沿着圆点进行撕纸。

2、提醒幼儿注意卫生,把撕下来的废纸扔在篮子里。

四、欣赏,评价

1、师:你喜欢哪幅图上的蛋宝宝?为什么?

2、师介绍一幅撕的光滑,构图到位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累计38节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新世纪新一代少年,让我们一同去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去感受梁启超先生字里行间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实现先辈寄托的让伟大民族复兴的热望。“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简介梁启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1、读课文,把字词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

本文赞颂了什么?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

1、学生读生字,记忆生字。

2、学生练写生字,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累计39节

1、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一文。

1、说说课文是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什么?

2、有感情地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对偶等表达方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课文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二者有什么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3)联系课文,想象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生汇报。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激情。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

5、指导背诵

反复朗读,达到熟读背诵。

梁启超在文中集中使用比喻手法,使得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为了我们中国的未来更美好,作为中国的少年,你们想要怎样做呢?

1、在日记里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2、背诵课文。

3、积累喜欢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少年中国——作者的理想

中国少年——实现理想的希望

盼望祖国繁荣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8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1课时

ppt,作业纸

一、品读师恩的难忘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感受经历过很多“情”(板书:情),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情吗?(相机板书)(这些情,是有阶段性的。)

(交流)

师:亲情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伴随我们成长了,爱情是等我们长大后会遇见的,有一种情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哪种?(指答:师生情)是的,师生情也是刻苦铭心的,它不仅伴随着你们成长,同时也让教师深深烙刻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对师生,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板书:1师恩难忘)

师:一起读题。(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出难忘的味道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师:这篇课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名字叫--《老师领进门》,你们知道下句是什么吗?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的名字改成这个?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是的,改了名字之后,能更好地突出“难忘”(“难忘”加点)

总结: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让刘绍棠难忘至今,可是他真的普通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读了两遍没有?读三遍的呢?其实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你们的书有没有读好,而是你们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姥姥炊烟歇歇脚念叨恍如惊醒滋润拐杖)

注意:“念叨”中的“叨”读轻声,“醒”的写法。

指读,齐读,描红

师: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好好地读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板书“叩拜”)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指名读,再齐读)

师: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板书“戛然而止”)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注意“戛”这个字,看它与哪个字差不多。

预设

生:“戛”与“嘎”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师板书“嘎”)

师:“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个口突然就没有了。(擦掉口字旁)

你能猜到“戛然而止”的意思吗?

师:对,“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的意思。“戛然”就是突然的意思。一起来读这个词语。(指读、齐读)

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默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的思绪会戛然而止。

生交流

师: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田老师或者是田老师课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是的,每当作者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手势示意学生读词,生齐读)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师: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夸张。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目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生自由练写,三四分钟后)

师: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交流,师评价)

板书:1师恩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课的点面结合、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整理脉络

师:同学们,昨天是开学第一天,课文中的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课文中用了这些词直接描写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板书:直接描写)那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

师:在这里,作者用他自己的入神烘托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呢?(板书:侧面烘托)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给这篇课文分分层,你能依据什么来分?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开学第一天的事的。

生:第3~6自然段。

师:他说第3~6自然段,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生纷纷举手)

师:但是第8自然段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慢一点,你要读出东西来。

(范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生:(齐)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这说明前面都是作者的---

生:回忆。

师:课文第3~7自然段应该是写小时候上学的事,8、9自然段是写40年后的事。这样,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好。

二、感受师恩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请你们先练读一遍,稍后我找人读,看谁能读好。(生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读的人要尽量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就像在听田老师讲课一样。听的人也要会听,怎样才叫会听呢?如果你能把人家读的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把那一段话变成一句话,最后再说出来,那么你就是最会听。你最先举手,好!第一个读的机会被你抓住了。

(多名学生读书)

师:我现在想问一问,你把这几段话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难度大了,会不会听就在这地方显出来了,本领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好的,请你先说。

生: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田老师的口才很好,而且文笔也很好,课上得也很好。

师:真会听,你听得好,说得也好。

生: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到田老师非常会教书。

师:对,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觉到这位老师口才非常好,非常会上课。还有谁,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个能力要锻炼的,我们会听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最后把一段话再变成一句话。

生:田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每上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师:那么作者在田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得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告诉我究竟学到了什么?(生无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是一首诗,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年级。

师:这首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什么?

生:我们学到了知识。

师:对,这首诗对作者来说,就是知识。因为在这之前作者不会这首诗,现在会了。还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道理。

师:从哪里看出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道理吗?

师:对,要爱护环境,要爱护花草树木。正因为大家的爱护,这儿后来成了--大花园

师:有两个句子,我建议同学们一起读一下:你折一枝,他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生读)还有“后来,这儿的花”---

生: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人人都要爱护花草。

生:我知道这儿后来能成为一座大花园,是因为有了人们的爱护。

师:还有呢,在田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知识、道理,还有什么?

生:还有文学,课文中说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是的,同学们请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自由地读读这一句。(生自由读)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

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用上“如果……那么……”说一说。

师: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们的心田,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在密密的春雨中,在细细的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再来读。

师:同学们,在这里,作者写道刘老师给他讲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故事?

师: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点面结合)在写人物时,如果把什么事都写下来的话,你能记住吗?对的,所以要有所选择地写一两件典型的示例,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

师: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田老师的教导分不开,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讲的故事,那是感激,那是幸福。读“我在田老师那里”---

师:40年来,我不能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所以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田老师,仍像---

师: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作者40年后见到老师,仍像小学生一样向他敬礼。我现在想问问你们,假如,你将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你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假如你将来成了江苏省的省长,你见到了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一切都在这深深一躬里。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听到你们这些话,我们做老师的该感到欣慰。同学们,让我们真诚地对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好,下课。

板书:1师恩难忘

点面结合

直接描写

侧面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四季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学会两种笔画,认识四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识字、写字、朗读。

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通过学习,除了认识本课生字外,还附带认识具有四季明显特征的事物,在正确流利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能模仿课文创作儿童诗,展现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件(卡通形式的课文插图)、具有明显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细铁丝一条、诗歌创作纸。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激趣,初步识字

1、展贴具有明显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柳树、荷叶、菊花、梅花、蝌蚪、知了、大雁、雪人、草芽、谷穗、桃花、桔子、麦苗、杨梅等),让认识的学生上来指认。

2、齐读有关生字,读准字音。

3、把以上图片按四季分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导入:有叔叔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选了一些事物,编了一些很好听的儿童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课件展示,配乐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课文,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4、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生字,再重点出示,让学生认读,让学生自己想起办法记生字。并结合教学让学生认识四个偏旁(方框,禾字旁,雨字头,月字旁)。

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调和感受,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借助课件图片来指导学生背诵。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歌

1、让学生模仿课文形式选用刚才学过的带有四季显明特征的事物在创作纸上写诗歌。(作业纸形式附后)

2 、有能力的在自己的诗歌每节配上插图。

3、展示自已的作品:上台朗诵,同学交流。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复习生字。

2、运用铁丝认识笔画“竖弯钩、横折弯钩”,再让学生在四个生字(七、儿、九、无)中找出此笔画描红,接着点明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字描红,再书写。

六、作业

浏览网上下载有关四季的图片,朗读有关四季的儿歌(附后)。

【板书设计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手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70 字

+ 加入清单

新授课

1、知识目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寓言小故事、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篇目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除了个别伟大的人和事,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而这些平凡的事物也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像我们前面认识过的顶碗少年和那一棵棵桃花心木。我们常常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收获耐人寻味的启示。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课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手指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3、小结问题,依照课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点填写自读思考题中的表格,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总结该单元——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

2、生动地给学生讲述《断手指的国王》的寓言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并交流发言。

断手指的国王

从前,远方有一个很会治理国家的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丞相,每当国家有什么重要大事的时候,他都会谦虚地向丞相请教,但无论国王问什么事情,这个丞相总爱说“好”。这令国王非常生气,他要找个理由治治丞相的这个毛病。

有一次,国王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连忙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断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国王陛下。”这个回答使国王满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为罪名将丞相关了起来,并问丞相:“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国王说:“既然你觉得好,便在牢房里多住几天吧!”

过了两天,国王又想外出打猎了,他不想释放这个倔强的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出发了。没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国王很快迷了路,并且掉进了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是当地的一个食人族部落挖的。当天晚上,食人族的几名大汉把赤身裸体的国王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然后堆满了木材,准备吃烤人肉。一名巫师引导着众人举行了祭礼,他把清水喷到国王身上,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指时,这个巫师开始摇头叹息。检查完毕,巫师向酋长报告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个人断了一根指头,是个不祥之物,我们不能吃他。”酋长不得已,只好放了国王。

国王白白捡回了一条命,非常激动,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监牢里看望丞相。他流着泪说:“现在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条命,我错怪了你。”稍后,国王又心有不甘地问丞相,“我把你关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呢?”

丞相回答:“好,很好!”

“为什么呢?”国王问。

“我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一定会随从您去打猎,我们会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为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呀!”

国王听后,顿觉茅塞顿开: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和坏是随时可以转换的呀。

1、阅读推荐文章,促进课外阅读;

2、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哲理的短文。

5、手指

团结就是力量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的五根手指( ), 各有不同的姿态, 渺小:形容貌小。

然后分别具体写( ), 各具不同的性格, 附庸:泛指依附其他事物存在的事物

最后总结写( )。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的乐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的乐园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我的乐园”,要求学生能留意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写自己在某个地方的快乐生活,并与他人分享其中的快乐。

本次习作编排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教材以一句“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点明了本次习作的主题,然后用图示的方法,启发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教材提供的习作内容角度很丰富:有私人区域——满是玩具的房间,有公共区域——学校的班级图书角和篮球场;有大自然里的河边草地,也有自家的院子和爷爷的菜地。从多个角度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教材连用三个问句,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表达的重点:乐园的样子、自己在乐园中最常进行的活动、自己在这个乐园中的感受。其中,“这个乐园”的“这个”一词,提示了学生选择乐园要聚焦,要集中在一个地点展开回忆。然后,教材用列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填在表格中,以便起草习作时,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清楚。

第三部分是习作后的交流。教材鼓励学生将习作跟同学分享交流,要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这个要求提示学生在习作时,可运用本单元课文用关键语句表达情感的方法,将自己的快乐融入习作,清楚地表达出来。

1.能把自己的乐园介绍清楚。

2.能写好自己在乐园中的活动,和同学分享。

能把自己的乐园介绍清楚。

能写好自己在乐园中的活动,和同学分享。

2.评价任务

1.通过表格,学生能把自己的乐园介绍清楚。

2.通过亲身经历,学生能写清楚自己在乐园中的活动,并和同学分享。

3.预习任务(可附预习单)

完成课本12页习作的表格。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1.谈话导入。

2.分享交流欢乐的事情。

1.交流理解“我的乐园”。

2.出示思维导图,明确自己的乐园。

3.出示写作提示。

4.出示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1)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

(2)你最喜欢在那儿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5.学生自由交流:本次习作要求写些什么。

1.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2.学生讨论,指名交流。

1.出示学习叶圣陶的《荷花》。

2.自由阅读,说说叶圣陶是如何写自己的这个乐园的。

3.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乐园,引导学生注意方位顺序。

1.交流在乐园,你最爱做什么?

2.根据指导,完成习作。

1.没有完成习作内容的,完成习作。

2.完成习作后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我的乐园

乐园是什么样子的?

乐园进行的活动?

谈感受

5.作业设计

一、根据习作要求,完成自作:我的乐园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评、议,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2.能主动与同学分享习作,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评、议,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主动与同学分享习作,感受生活的快乐。

2.评价任务

1.通过读、评、议,能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2.学生能主动与同学分享习作,感受生活的快乐。

3.预习任务(可附预习单)

完成习作《我的乐园》,并修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一、佳作共赏,巩固表达方法。

1.梳理回忆习作要求。

2.展示优秀习作片段。

3.学生自由点评,教师点拨。

二、问题习作诊断。

1.出示问题习作,师生共同诊断。

2.交流:你觉得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教师小结。

4.同桌互评,自我修改。

5.誊抄习作。

三、布置作业。

1.预习第5课《琥珀》。

2.完成预习练第5页。

板书设计:

我的乐园

读、评、议

5.作业设计

完成学习巩固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争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04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同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í)妒(dù)”的“嫉”不要读成“jì”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地”。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ōu”,不要读成“dū”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á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āi)着我”、“挨(āi)家挨(ā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ù)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 不是“击”;“毕竟”的“竞”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

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

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膘。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膘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海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切“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说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二)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二)按课后“练笔”要求,练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做“以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为题材的片段练笔。

三、教学过程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思考·练习”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内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绽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因。“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他是个好人。)

2.他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和学之间友爱的字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列举片段范例供大家参考。

……

我望着对门窗台上那盆平顶凤仙,花红叶绿的,真喜人,它是张童种的。再看看自己窗台上的这盆,又瘦又长,叶子不绿,花儿还没开一朵。都是清明节后一块地种的,那花也偏心眼,在他那儿就长得水灵。我跟妈妈说:“开学就要评‘园艺能手’奖了,张童准能评上。”妈妈说:“你就取取经,问问他是怎么侍弄得那么好。”

“哼,我才不呢,显得我多熊!”我说着朝对门努努嘴儿。

第二天清晨,窗外一阵窸窣声音,我推开窗子,啊,只见张重蹲在窗下收拾我那盆平顶凤仙呢。

“张重!”我不知所措地叫了一声,跑出去,不好意思地蹲下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脑门上渗出了汗珠,关切地说:“你这花儿缺肥,可水浇得倒挺多。”说着,用小铲把盆土翻了翻,从塑料袋里抓了一把花肥,撒到周边。又拿起剪子“喀嚓喀嚓”把老长的枝叶剪掉一半,浇了点儿水,胸有成竹地说:“过一个星期看,你会满意的。”

“谢谢你!”我不好意思,“我好好培养,要是比你的那盆强呢?”

“那园艺能手就是你了。”张重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不过,记着,浇水要间干间混肥料要少施勤施。好,祝你成功!”说罢,把塑料袋扔到我怀里,拍拍手上的土,又眯着笑眼径直朝对门走去。

……

质疑问难后,布置片段练习。

28.争吵

“我”: 不安、后悔 知错认错 太丢脸(没有勇气)

克莱蒂: 悲哀 跟上来、走近我 “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微笑着 两手拨开尺子 “再不吵架了”

温和地 两只手搭在我肩上

谅解的表情 宽容的动作 友好的语言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争吵—教学设计,争吵—教学实录,争吵—教案,争吵,希望对你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11 字

+ 加入清单

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读出作者的心声。

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的感慨导入新课,并通过有感情地品读作者的心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第二幅插图。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设计意图:语文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扎扎实实学语文。)

1、闭目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百范文、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轻松自然地渗透表达方法的学习,学生既学文又学作文,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精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质疑能力。)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设计意图:“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精心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引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深化了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设计意图:以自己是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导游词,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热情。)

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

(傍晚)[静]

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

(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门豹治邺》教学课件 《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用2课时

(1)整体把握课文,疏通文意,有复述故事情节。

(2)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虚实词;

(3)学习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4)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用智慧辨真假善恶的能力,二是树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文章寓褒贬于尊重史实的叙事当中的写法。

一、导入:由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故事生动有趣,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复述故事情节。

三、问题研究:

1.西门豹为什么不明令惩处官绅、巫婆,禁止祭河伯?(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一个有勇有谋,有民本思想,又有远见卓识的封建时代官吏;

2.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巧妙在哪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结合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了解古人为人处事出的方法。)

3.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人物之讨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找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明确本文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

1.三个通假字:趣、娶、傍

2.两个词类活用:浮,使动用法。乐,意动用法。

3.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好顾

4.虚词主要强调“为”,为在本文中的三个意项。

五、拓展作业:搜集古代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1课时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你对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草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的交互运用,发现现代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课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3)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1)对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自学”环节,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歌曲、图片等资料,便于学生自由查阅,理解课文内容。

(2)第二自然段配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使学生感受“涌出”,“蹦跳”,“跨”,“追赶”,等词语的鲜活、灵动。第三自然段配以蒙古歌手腾格尔的《梦》一曲的前奏音乐,使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意会“回荡”的意境。

(3)学习资源中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有关草原风俗民情的视频资料是本课的拓展延伸,也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网络教学课件,交互式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小朋友们,喜欢听歌曲吗?老师为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准备了两首歌曲,请你点击歌曲按钮。自于兴趣,课前欣赏歌曲,(学生戴上耳机边听边欣赏边感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欣赏完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自由兴趣,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汇报)说的太好了!你觉得草原美不美?意境,而且引发了学生的你们知道吗,草原的早晨更加美丽,想不联想,自然地导入课文的想去看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学习中去。

2、早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让咱们一起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乘着网络的快车,到大草原上去看看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请进入第二页点击视频资料“铺满新绿的精彩生动的视频信息,草原”,“涌出圈门的羊群”,“羊儿像朵朵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白云在飘动”。(学生自主查阅视频资料)学习方式,从感性上更你能谈谈自己对大草原的感受吗?

1、这么美的草原,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容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情况。

草原的早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看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大屏幕展示早晨铺满新绿的草通过“草原的早晨”视原)现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频资料地展示,“鞭声”地由发挥,说出他们的感受。)插入,帮助学生理解“铺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满新绿”的意思,感受草板书“铺满新绿”原的“宁静”,体会“醒来现在的草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宁了”的情景。把观察读书静、睡着了)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老师放录音)“啪、啪”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该怎样读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指生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来,老师要进行范读指导)。

1、学生自读,感知本段内容。

2、(老师大屏幕展示羊儿涌出圈门,牧以欢快的乐曲,让学生感民们追赶羊群的视频资料。)从“一只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草原。”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内容,体会了课文的意境。

3、(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82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匪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课时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匪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

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

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猫教学设计一等奖 《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使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的喜爱之情。

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古怪的猫可爱。

课件、图片。

同学们,谁见过猫?谁来说说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猫的性格古怪

满月小猫可爱

1、猫的性格古怪:

⑴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能从哪些词句看出猫的性格古怪?画出相关词句。

⑵小组交流并填空:

猫既( )又( ),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⑶指名汇报。

⑷重点体会“温柔可亲”:

①小梅花指什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说猫爪印是小梅花?你有什么体会?

②同学们听过猫丰富多腔地叫吗?你能从中听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

⑸浏览这一部分:

看看课文从几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课件。

⑹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见过的猫有哪些古怪的表现?喜欢它吗?为什么?

2、满月小猫可爱:

⑴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用你的读让大家听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⑵指名读,体会,评议。

⑶小猫把老舍先生辛辛苦苦养的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为什么绝不责打它们?你有什么体会?

⑷出示句子:

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⑸满月的小猫这么可爱,咱们一起把小猫可爱的形象深深记在脑海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给同桌听。

⑺师生共背第四自然段。

看看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喜爱

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猫,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1、背熟第四自然段。

2、选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

(可写、可画、可拍照、给同学家人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门豹治邺》教学课件 《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师:围绕课题,在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3、师:谁能结合提示说说西门豹为什么要治邺?

出示课件:

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面对这里( )、 ( )的景象,他的心中产生了疑问,在和老大爷的交谈中,他了解到了( ),( ), ( ),( )。

师创设情境: 在生活条件落后的年代,科学还不发达,人们还不懂得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生活现象,所以人们相信迷信,听信巫婆和官绅头子的话,给河伯送新娘,那么是西门豹怎样的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更加精彩的部分。

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9—12自然段,划出体现西门豹做法巧妙的句子或词语,做简单批注。

2、在小组内交流。

三、对话交流,挖掘阅读期待

1、结合自己找到的句子谈谈体会

(一)“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课件)

师:你怎样从西门豹的这句话体会到了他方法的巧妙呢?

学生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此时,我们都是漳河边的百姓,谁来扮演西门豹,说说这句话。

生读。

过渡:西门豹主意已定,看来河伯娶媳妇那一天有一场好戏看了。你们从哪些语句体会到西门豹方法的巧妙呢?

(二)“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课件)

学生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师:找一个漂亮的借口,不直接戳穿骗局,西门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把罪大恶极的巫婆被投进了漳河,害人者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真是大快人心啊!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读这句话。

(三)“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朗读:师:真是个天才的表演家!西门豹的方法很巧妙,一举两得,那么我们要怎样读好这句话呢?谁能试试?

(四)“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师:西门豹又是怎样惩治其他官绅的?

“催催”?他是真的想把官绅们都投进漳河吗?

学生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五) “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学生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师:提了西门豹的话,官绅们会怎么想?

生谈。

师:老百姓们又会怎么想?

生谈。

2、师:学到这里,有的同学心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西门豹是魏王派来管理邺这个地方的,他的权力大着呢,为什么不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为什么不直接派兵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起来砍头,绳之以法,还要费那么大劲去送新娘呢?

生谈。

师:是呀,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的作法巧妙在哪呢?

生谈。

3、师:让我们在一起读一读他说的这番话,体会他作法的巧妙吧!

师生合作读。

4、师:就这样,西门豹救下了新娘,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如果你当时就在漳河边,你会想些什么?

(课件)请你选择以下你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角色,写写当时的感受:

你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侥幸活命的官绅,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生自由说。

5、师:一心为民的西门豹还为百姓们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16自然段,引读。尊重科学,开凿渠道,兴修水利,年年丰收。

读了课文,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的人?

生自由说。

师: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

1、请你为西门豹写一封表彰信,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2、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依旧存在,请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