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实用20篇】

2024年已经结束了,新的一年有新的挑战。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414

范文

1000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范读法、点拨法、动作演示法。

朗读法、自主感悟法。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当巴金爷爷游览完鸟的天堂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总结。)

二、分组学习,完成任务

师:哪些自然段写了榕树美,哪些自然段写了鸟的多?

(小组协商选择学习的内容。)

1、出示各组学习目标:

⑴ 学习榕树美的部分。

⑵ 学习鸟多、快乐的部分。

2、学习要求:

⑴ 默读课文:

标画能体现榕树美的语句并在句子旁批注感受。

⑵ 把你标画的语句用心多读几遍,感悟榕树的美。

⑶ 组内交流标画的语句,谈感悟。

三、交流汇报,深谈感悟

1、感悟榕树美的有关句子:

⑴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突出树的奇特。)

⑶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汇报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谈感悟。

师小结:大榕树不仅美丽,生命力也是如此旺盛,因此巴金爷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感悟鸟的欢乐场面的有关句子:

⑴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师:仅仅两句话作者就抓住了鸟的叫声、形状、颜色等特点,突出了一个众鸟欢腾的场面。巴金爷爷刚到这儿就看到这样的场面了吗?

(师生表演鸟儿一只只飞出的情景。)

⑵ 我们注意地看着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⑶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师:画眉鸟会唱什么歌呢?

(生汇报:歌唱环境美、生活幸福、人民爱护)

师总结:是啊,榕树因为有了鸟儿显得更加年轻,鸟儿因为有了榕树显得更加快乐,这里的人们很懂得爱鸟、互鸟,他们说: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于是一只小鸟飞来了,两只鸟儿飞来了,成千上万只鸟儿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思想渗透,激发情感

师:文章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想说,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展示学生的感悟)

每节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想用切身体会对我们的老师说:大胆地放开你的羁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空间吧!

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省点力气,因为以往的课堂,我细致入微的讲解换来的总是学生的昏昏欲睡,这节课我就决定少讲,看看这帮孙猴子有多大的能耐。课上我让生分组学习课文内容,并出示学习目标,让生自己标画有关语句写出感悟。任务下达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默读,有的已经开始标画语句,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但汇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还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如生1说:从一簇簇这个词让我感到了榕树叶子的多,而树叶真绿得可爱拟人的手法,让我感觉到叶子的青翠欲滴,我很喜欢这绿色。生2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感受到榕树叶子重重叠叠,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又使我感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活力,好像无数的精灵在跳舞。多精彩的发言,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彩的发言来自于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只有在无拘无束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松开羁绊,让我们的孩子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飞跃与遨游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评价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百范文,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弧形拱桥陡坡匀称惟妙惟肖

2、读了本文,你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征

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⑴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⑵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个小拱。

⑶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⑷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听写。

2、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获得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说明方法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一、课题联想,启动情感——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交流感悟——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3)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

三、潜心会文,品读感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有声琅读)

(2)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c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板书:舒缓——有力——激荡)

四、课后质疑——衍生课外学习

从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旋律是通过联想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动听、优美。兄妹俩完全陶醉其中。那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这种激情又是源于何处?

板书设计:月光曲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舒缓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有力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激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8个生字茫、桨、律、榕、隙、耀、暇、抛,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正确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1、课前师生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1、解决师留出的质疑:一共出现五次“鸟的天堂”,四次加引号的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的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2、你背的哪一部分,相互检查。

3、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1、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写得这么可爱,主要抓住“鸟”的什么来写。(动态)

2、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3、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4、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1、自己读描写“树”的部分,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2、交流:(体会静态描写的好处):抓特点,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34 字

+ 加入清单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上星期五主任告诉我,校长下个星期要听我课,当时我懵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上了一年的课,来到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有两个月了,也学习了不少,但想到第一次要在新的环境中给领导上课,心里难免有几分的焦虑。我赶紧翻开三年级的语文书,琢磨琢磨我该上那一节课呢?老师们现在已经上完了第四单元的课文了,那我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得去讲第五单元的课文。就《孔子拜师》吧,我马上和小琳姐商量起来,因为我心里想着,上年我在莞城的制度化学研中,我学习了不少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吧。在这时候小琳姐差异第望着我,说:“你真的决定上《孔子拜师》啊?上《赵州桥》吧!这一课简单,况且说明文好讲!我思考了半刻,不,我还是不想上说明文。我在座位上又仔细地琢磨着这个单元的编排,分析了一下三年级学生的状况,我把第五单元的课文整体地浏览了一遍,后来我终于决定了《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值日回来的时候,小琳姐问我:“决定上那一课没?”我说:“就定了《盘古开天地》,我这个星期把教案整理出来,星期一就试教!”星期五我走得特别晚,我把课文看了一遍又一遍,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上一节好课,除了钻研教材就是钻研教材"这个几个星期我看了崔峦老师对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的阅读教学观摩的点评,他在会议上强调了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当时我受益匪浅,我也开始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到底什么叫语文?在语文课上到底让学生学些什么?如何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口头语言就是听和说,书面语言就是读和写。新课程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它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吉春亚老师指出语文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能力。言语形式就是要辨清每一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比如说明文和童话,他们的言语形式就是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言语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应该要经历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第八届语文阅读观摩刚刚过去,我们的教育者又不禁地思考,阅读教学的方向已经把握了,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中,发现年段目标不明的现象。这不禁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三年级阶段,应该定位在词句篇的教学,初步学习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初步能概括主要内容等。那么中年级的字词教学是逐渐放轻,但不是说放手。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尤为重要。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教学设计名词解释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684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和“然、则、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3.学习并理解孟子善辩的语言艺术。

本文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第二课,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具体做好:一、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二、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整理一词多义,把握虚词,归纳句式,总结一定的文言规律;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课拟用两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移其粟(lì )于河内 弃甲曳(yè )兵 鸡豚(tún ) 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g)者 数(cù)罟 洿(wū)池

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g)序 饿殍(piǎo)

d.数(shù)口之家 不可胜(shèng)食 牲畜(chù) 狗彘之畜(xù)

解析:a粟sù c食shí 悌tì d胜shēng。

答案:b.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a.颁——斑、b涂——途、莩——殍、d无——毋

答案:c.

3.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数罟不入洿池

答案:①数目②几,若干③屡次④密

(2)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①发射②派遣③打开④花开

(3)直

①中通外直

②直不百步耳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答案:①不弯曲②只是,不过③通“值”,价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草木皆兵

答案:①兵器②战争③军队④兵士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①能承受②尽③胜利④超出⑤优美的

5.翻译下列句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1)(征调百姓服役)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2)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6.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及背景材料:

(1)作家、作品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背景材料: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7.思考题:(1)文中梁惠王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2)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又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3)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见下一环节)

二、课堂互动

(一)预习交流。

(见预习1—5题)

(二)导入新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千百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鞭策多少明君圣主研习孟子主张的“君道”。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他的“王道”主张。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后质疑。

(四)师生课堂讨论(完成预习题第6题)。

(1)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

第三部分(后三段)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

(2) 文中梁惠王提出怎样一个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梁惠王先申述自己尽心尽力地治理,其“用心”已超过了邻国。可是,其邻国的百姓并没有被他的政治吸引而投奔过来,于是提出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

孟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在比喻中,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再设喻之后,揭示了寓意,回答了问题,意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3.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教化百姓、使民心顺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4.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仁政”,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好多少;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又使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五)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孟子说理雄辩的气势。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三、课堂检测

(一)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五十步笑百步

2.饿莩载道

3.弃甲曳兵

答案: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⒉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

⒊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答案: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政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像人而用来殉葬。(用像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

a.弃甲曳兵而走

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a古义为“兵器”,今义是“士兵”;b古义为“称王”,今义是名词,“君王”;d古义为“穿”,今义是“衣服”。

答案:c.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解析: abd中“请”均可解释为“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只有c中“请” 解释为“请对方做某事”。

答案:c.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解析:ab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c没有活用。

答案:c.

4.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填然鼓之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是谁之过与

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

答案:b.

5.找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对于,b到,d在, c和例句都是介词,意思是“比”。

答案:c.

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cd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式。

答案:b.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屡次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c.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能承受

解析:a项“数”义为“细密”,c项“兵”义为“兵器”,d项“胜”义为“尽”。

答案:b.

8.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

答案:d.

四、检测评讲

(根据学生完成检测情况灵活处理)

五、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文中加横线处,答案写在括号内。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 或: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这个谋划)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或:不是我能够想得出来的)。无已(不得已 或:没有办法),则有一焉:凿斯池(这个护城河)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奉献出生命 或:舍生相报)而民弗去(离开),则是可为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变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之类。)

1.比较下句中四个“非”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不得,则非①其上矣。不得而非②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④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2. 比较下句中四个“乐”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乐①民之乐②者,民亦乐③其乐④。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答案:a.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正确意思”是( )

a.乐在天下,忧在天下

b.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c.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

d.依照天下的情况来乐,依照天下的情况来忧

答案:b.

4.对选文及课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是孟子阐明实行王道应施行仁政的道理,这一段是孟子阐述实行王道应与民同乐的道理。

b.“施行仁政”是从治国者的治理措施角度来谈的,“与民同乐” 是从治国者的思想境界的角度来谈的。

c.所谓“与民同乐”,就是国君在自己享受快乐的时候,也要让老百姓一起来享用,否则就不享用。

d.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答案:c.

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c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6.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河东凶亦然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屋舍俨然

d.太后曰:“然。”

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

答案:c.

7.下面句中“则”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解析:义为“却”,表转接;其他三项义为“就、那么”,表顺接。

答案:b.

⒏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移其民于河东

b.君知其难也

c.勿夺其时

d.吾其还也

解析:d是语气副词,“还是”;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答案:d.

相关资料:

附一: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何也?”

(二)分析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

不违农时(谷)

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三)解决措施(5-7) (发展生产)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树之以桑(衣帛)

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食肉)

勿夺农时(无饥)

谨庠序之教(孝悌)

附二:类文荐读《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一、二、四章

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奉信‘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

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参考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奔跑飞翔的鸟兽,惬意地问道:“德高望重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具有享受这样一种快乐的素质,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愉快也是无法享受的呵!譬如,《诗经大雅灵台》里说:‘刚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劳作,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没费多少时日便大功告成。王说不要心急,老百姓却更卖力地干活。王到鹿苑里去,看到了母鹿安详地憩息着,鲜肥光洁,白色的鸟儿羽毛秀丽。王在灵沼边上,看见满池子的鱼跳跃游弋。’这说明周文王虽然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构高台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将建筑的高台称为灵台,将挖掘的深池称为灵池,并且还很为文王拥有许多野兽而高兴。这是因为周文王愿意与百姓一道快乐,所以他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之相反,《尚书汤誓》中记载了老百姓憎恨夏桀的怨歌;‘太阳(夏桀以太阳自譬,曾说太阳什么时候消亡,我才什么时候死去——译注)呵,你什么时候毁灭呢?我们情愿跟你一道去死!’ 夏桀作为一国之王,竟然使广大人民怨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地步。那他即使拥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又怎么可能独自享受而不受影响呢?”

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道:“我这个平庸的人非常高兴得到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和锋利的刀杀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用刀杀人和施行暴政而置民于死地,这两者比较起来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孟子又反问道。“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孟子于是指出:“现在您厨房里搁满鲜肥的肉,马圈中有许多骠悍健壮的马,但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许多人因饥饿而暴尸野外:这实质上是在上位的人任由禽兽去吃人啊!兽类自相残杀,人类尚且觉得可憎,而主持政治做老百姓父母官的,却不能避免任由禽兽去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造土偶木偶用来殉葬的人,真该断子绝孙呵!’就是因为‘俑’很象人形却用来殉葬,(以至于后来发展成殉葬活人的坏风尚。用人形的‘俑’殉葬都使孔子如此愤慨,)又怎么可以使那些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提示:这三章可作为《寡人之于国也》的助读材料。第一章孟子初次谒见梁惠王,便直陈言利之害,仁义乃治国安邦的万全良策。本着国家利益这一前提,谈“仁政”之策,使得看起来迂阔不实的安政之策有了现实这一土壤的安托便显得切实之行了。第二章孟子引经据典,通过文王与百姓同乐和夏桀远民独乐的对比,极言仁政之利,讽劝梁惠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第四章梁惠王虚心接受指教。在前三章不断的交流沟通中,梁惠王颇为孟子所言动心,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仁政之策。孟子直陈当前弊政,言辞锋利,与《寡人之于国也》末段相承。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对“始作俑者”这一成语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搭船的鸟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本课会认的生字,会写会写的生字,背诵喜欢的段落。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件,生字词卡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是一只小鸟,它叫——翠鸟。了解翠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词语宝宝被大家的读书声吸引,跳出来在课后排好队等着我们和它们交朋友呢。

4.翠鸟抓鱼,认识生字。出示生字,学生齐读。交流认字好方法,学生互助识字。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型,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按结构分类。

2.认真描红,试写。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3.点评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争当“小小书法家”。

(四)、再读课文,深入品位。

1.刚才大家生字掌握得真好!现在自己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翠鸟为什么要搭船?

2.出示第一句话。读一读,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3.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多么美丽的小鸟啊!”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想怎么读这句话?引导学生一边想小鸟的样子,一边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4.作者是怎么把翠鸟写具体的?指导写作方法: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

5.课件出示翠鸟图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积累语言。

(五)、品读翠鸟捕鱼,学习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师指导朗读。

2.翠鸟是怎么捕鱼的,圈出动词。

3.这些动词能不能换?为什么?

4.总结:作者运用连续动词写出了翠鸟捕鱼时动作娴熟。

5.仿写,小动物活动的情景,用上连续动词。

(六)、积累

1.学生背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92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雨》是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了秋天的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秋天的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正确读会“清凉、留意、扇子”等词语。

2、能力训练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去感受秋雨的美妙神奇。

3、德育渗透点:喜欢秋天,能通过写句子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学会模仿课文里的重点句写话.

1、抓住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文本。

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重视“疑难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在质疑解疑中启发思维,为训练语言打开通路。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

本节课中,我主要围绕“小作者对秋天的雨有着怎样的感受”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在设计“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小作者对秋雨有什么感受?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学生把小作者对秋雨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在学生交流反馈后,我出示了5句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欢乐的歌。这几句句子是分别是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也是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又让学生自己读句,再教他们一起提炼出重点词,逐一板书出来。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有了基本了解。

接着,我又依托板书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呢?”“为什么说它还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以这2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分别来统领1、2自然段的教学。例如,在自由读完第1段后,学生找到“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个答案后,我又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秋天的雨,在边读边体会中得到“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慢慢走来”的感受。

又如,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后,找找“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的答案,学生先得到“秋天有许多颜色的答案。”我接着让他们找到写颜色的词语,并逐句进行理解。在学习、理解重点句时,我通过“比较句子”、“欣赏图片”、“练写句子”等多中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句意。从句子中,学生知道了秋雨把颜色给了很多朋友,从而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

这节课中,我在每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后,马上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寻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层层走入课文的深处,最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由引疑而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2、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本节课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旨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1)理解重点词句,在反复朗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本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巧妙抓

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给谁,怎么样”进行了朗读指导,并拓展说话写话的迁移训练。2)重视朗读的层次指导。

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每一次读都有目的和要求,层层推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句子“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先让学生读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果实很多时,我再请学生体会: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果实很多呢?适时理解:你挤我碰。这时再让学生欣赏图片,在获得视觉上的感受后,我说:“看了这些有趣的果实,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能把果子的有趣读出来了。

本节课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朗诵,让学生结合获得的生活体验,进行阅读感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调动孩子观察秋天,了解秋天的积极性,从而上升到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3)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我以秋雨的声音导入课文,通过丰富的秋天画面诱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把孩子们带到秋天的雨中,体验秋天的美好。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后再与文本的对话,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并把它世代传颂。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游戏法、竞赛法、朗读感悟法。

制作课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神话故事,同学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吗?

那我们今天学习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32课《大禹治水》。

2、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学生评价。

3、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组词、说话。

4、小老师上台教读生字,扩词。教师正音。

5、教师带读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6、玩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三、送生字宝宝回家,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火眼金睛游戏、找朋友游戏。

3、学习词语库: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理解词义。重点指导“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不辞辛劳”、“顶风冒雨”、“世代相传”。

3)在这一课里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

二、精读、品读课文。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

2、细读课文,品其内涵,学生质疑。

(1)出示“有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想象一下:他的心为什么被牵动?此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出示“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让学生演一演,此时大禹心情复杂,他会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想象一下,他身边的人会说些什么?他回答些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表演课文。

二、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一字开花”游戏。

3、仔细观察生字,发现生字书写的特点。

注意指导:火字旁的书写以及“贺”、“姓”的书写。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

5、进行组词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33 字

+ 加入清单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首先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原有的经验,学生学起来必然亲切、易懂。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思维、联想、类比、迁移等数学活动。再者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做到合理的安排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谨慎作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听得专注,做的投入。最后用所学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中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平均分”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

6.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趣味故事贯穿教学始终,从趣味故事开始导入,以趣味故事的发展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探究,又以有趣的故事情节展开课堂练习。

首先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学中通过有趣的猪八戒吃蛋糕导入,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1/2。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以1/2为例,进一步提问:“认识了1/2这个分数,你想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个1/2吗?”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紧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几分之一。问:一张长方形纸条我们可以用1表示,把这1张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那你还能在这张纸条上创造出几分之一呢?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故事引出:你们组认为哪种吃得最多?怎么表示1/2?哪种吃得最少?怎么表示1/8?

7.教学媒介

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喜欢看西游记吗?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啊?

生:喜欢,最喜欢孙悟空,他很聪明勇敢。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今天是猴王的生日,请了很多的好朋友来助兴,就是没有请猪八戒,猪八戒可生气了,冲到水帘洞,大声叫道:“猴哥,这么多好东西吃,怎么可以少了我呀?”孙悟空说:“请你吃可以,但你必须回答我三个问题,并且只能用手势表示。”小朋友们,咱们和猪八戒一起用手势回答孙悟空,好吗?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用手势回答2个。

师:把2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用手势回答1个。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生:半个不能用手势表示。

师:那你能想办法表示这“半个”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

生:我把手指伸一半表示半个。

生:我用小指表示半个。

……

师:咱们班同学挺有创意的!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来表示“半个”。在数学王国里用了一种新的数表示这“半个”(板书:分数)对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48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个学生,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5个左右,而有三四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还相当于一年级,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安排这样的教学过程:

出示居里夫人的图片,导读: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当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宣布他们的一项惊人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时候,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然而,居里夫人的远远不只是她的形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品格。

1、学习居里夫人“发现和提炼镭的精神”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自然段,写出主要内容,找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原因。

②学生自由读书。

③交流自读效果,随机板书。

2、学以致用,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①学生自读第4、5、6自然段,体会居里夫人的品格。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③集体交流,随机板书。

1、启发理解课题:

①作者写这篇纪念文章时,正是居里夫人发现镭一百周年。

②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以及科学的贡献超越时空,永垂不朽。

2、总结全文。

第一位上课的老师是邵健炜老师,邵老师第一个环节采用复习生字,听写生字的进行引入,这个复习环节用的时间较多,那么后面的时间抓得较紧。于是我们对这个环节进行修改。第二位上课的老师是叶丽嫦老师在引入方面这个环节做得比较好,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导语用得较自然,能吸引学生,只是个别词语指导得不到位,第三位是我上,在叶老师的基础上我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导,理解词句意思,第四位上课的老师是叶丽芳老师,叶老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双基落实到位。最后陈伟飞老师向全校展示这个一节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课,能达教学效果。如果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教学设计名词解释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模仿课文编儿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模仿课文编儿歌。

课件、图片。

一、导入,交代任务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四季》。板书课题。我们都知道四季包括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四个字。

2、把代表四个季节的图画分别贴在字的下面。

3、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另外我们还要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模仿课文编儿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任选课文四小节中的一个小节练习读。

2、汇报:

了解四季的特点,巩固“春夏秋冬”四个字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春草芽尖尖(用手做手势)

夏荷叶圆圆

秋谷穗弯弯,鞠着躬(看课件)

冬雪人大肚子一挺,顽皮(做动作)

3、练习读全文:

⑴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⑵指名读,自己评价读的情况。

⑶全班齐读,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画一面小红旗。

4、试背课文:

⑴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练习背诵。

⑵指名戴头饰背诵,其余同学愿意背诵可以站起来和他一起背诵。

⑶看图试背全文。

三、扩展课文内容

1、通过朗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四幅图,请学生模仿课文练习编儿歌。

3、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把它们画出来。集体进行交流。

4、朗读课外的儿歌,积累词句。

四、作业超市,请学生任选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把它画下来。

2、把课外的儿歌或课上编的小儿歌写在画的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36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2课时

发散思维课(第一节)

学生通过预习,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对整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肯定

2、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为辐合思维课做准备。

1、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分析评价、理解感悟。重点分析评价本文在记叙时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在此基础上,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引导。对文章遣词造句提出三处质疑,对文章内容提出两处质疑。

一、作者写作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整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杨绛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2、教师做适当补充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作者对老王的刻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能力)

1、由学生勾画出课文中对老王生活的刻画的语句,上黑板板书。再由教师对所找出的语句做总结归纳(投影展示板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谋生手段“旧时代”期间载客的三轮被取缔,他的生

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苦

居住条件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

生理缺陷有一只眼睛是瞎的

2、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老王与作者的交往的片段,教师做适当引导,学生能通过引导自己总结出老王的性格特征(投影展示板书):

①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现心地善良

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交往片段 老王性格纯朴仁义

③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知恩必报

蛋,表示感谢。

三、质疑(可针对发散思维课中,学生所提出重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进行分析讨论)

1、为什么“连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荒唐。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为什么会被“取缔”

分析:结合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车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也可了解老王“苦”的社会根源。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但是当时作者一家同样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为什么她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分析: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等等,从这些来看,作者显然是比老王要幸运的。

四、作者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提取信息能力)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再由教师作适当补充:

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不让老王白送香油和鸡蛋。这些事情中也反映出作者是个善良的人。但即使如此,作者仍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人人平等”的观念,人无论境遇好坏,都应该尊重他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完成每课三件事:抄写生字词及难写易忘字词

抄评优美精彩段落

写“一课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负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金钱的魔力教材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课前介绍《百万英雄》的故事概括。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谈话:

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者笔下的人。

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者马可·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出示课题:

金钱的魔力

3、自由读课文,思考:

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4、课堂交流。

5、让学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只要学生分析的有道理,都要予以肯定。

2、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在课文中划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在旁边注明理由。

3、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推先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4、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5、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想一想:

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人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1、介绍作者──马可·吐温。

2、在《百万英镑》这篇小说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49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重点:负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截然相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王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五月上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朗玛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朗玛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四季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在课中的四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2、聆听青海民歌《四季歌》及陕西民歌改编的《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1、演唱歌曲,体验欢乐情绪,进行曲式创作活动。

2、欣赏乐曲,体会音乐的变化,发展联想,提高三度创作能力。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歌曲《童心是小鸟》

1、歌曲范唱,设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情绪是怎样的?

2、你怎样理解歌名?

3、听老师再次范唱,请你找出与第一乐句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说它们热闹系统与相似之处并唱一唱。

4、跟着老师的伴奏唱曲调。

5、把歌词按节奏朗读。

6、完整地演唱歌曲。

7、设问:你能否在歌谱上标上力度记号,表达你对欢乐“童心”的处理想象?

8、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演唱。

二、歌表演。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童心是小鸟》

二、欣赏《四季歌》

1、介绍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2、初听有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

3、再次复听这一段,请学生看谱跟唱,体验青海“花儿”的风格。

4、欣赏全曲,设问:《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请用力度记号把她记录下来。

5、再次聆听全曲

(1)全曲在音色上有什么变化?能说出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吗?

(2)从力度于音色的变化上,你能否体验出每段的情绪变化,从而与“四季”联系起来,说说你的想象。

6、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三、总结。

第三课时

一、学习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1、导入:在夏天的某一天,三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上了一阵大雨,其中一位同学有伞,如果你是那位有伞的同学你回怎么做呢?

2、聆听范唱,思考:三位学生在大雨中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3、用2/4的指挥图式来感受前一部分的效率。

4、跟着老师的伴奏,学唱前一部分旋律。

5、思考这段曲调有什么特点?在节奏上有什么规律?能找出跨小节的切分音吗?

6、自己哼唱。

7、自由学唱够一部分旋律。

8、学唱歌曲

(1)完整地、欢快地唱好曲调。

(2)朗读歌词,把歌词填入,试唱歌曲。

(3)完整地唱好歌曲。

三、歌表演

1、思考:怎样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分小组讨论。

2、自由讨论

3、各组展示。

4、师生互评。

四、音乐活动

1、创作条件与要求:按书上以知道两个小节,要求用模仿重复方法创作发展成4小节。

2、讲解范例,复习模仿方法要求。

第四课时

一、 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老师范唱

2、学生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3、师生讨论歌曲的情绪及内容。

二、 欣赏歌曲

1、初听,感受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形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形旋律有关系?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主题a)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

4、讨论: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想象。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象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雷电颂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军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理解作品的内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体会屈原的深切的爱民之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录音机、投影仪。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的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1、戏剧知识简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1、学生听录音机范读,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

2、投影仪出示有关剧情及结构:

⑴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的奸臣铲除政治异已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⑵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

(希望通过舞台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3、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剧中的情景,以精炼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体味文章炽烈语言的同时,感受屈原英勇无畏的精神,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

明确: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方面。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