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通用20篇)

2024年已经结束了,新的一年有新的挑战。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404

范文

1000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个学生,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5个左右,而有三四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还相当于一年级,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及板书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家教,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去一个地方,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地方,有的同学可能很熟悉,而有的同学可能很陌生!那就是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2、请看图片。你能读读图片上的文字吗?

1、同学们,大家都预习过了,你能用一个词语谈谈对乡下人家的印象吗?乡下人家______________。

(及时纠正:瓜藤攀架,鲜花盛开,鸡鸭成群,夕阳晚餐,独特迷人)

2、谁能把刚才同学的发言连成一句话说说。

1、你从哪里体会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乡下人家风景独特在哪儿?请读第一节。

2、交流

3、相机出示: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装饰”是什么意思?

城市里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什么?

是的,城市里,高楼门前蹲着的是石狮子,竖着的是大旗杆,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装饰?(威严雕琢……)

那么乡下人家,用什么装饰小小的房屋?

为什么说这种装饰是别有风趣的?为什么说这种装饰比那高楼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你能联系上文体会体会吗?

4、生交流。

预设:(读第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你能想象得出瓜藤是怎样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瓜籽抽出瓜苗,瓜藤绕着架子慢慢上去、悠闲上去,争先恐后、一个劲地你体会到了吗?)

这是怎么样的装饰?

(有生命朴素有活力……)

这是有活力的装饰,而高楼门前一对石狮子是___________两根旗杆是___________。

5、引导想象:几场春雨过后,藤上开出了黄黄的小花,小点儿的,大点儿的,它们引来了翻飞的蝴蝶,嗡嗡的蜜蜂,装饰着乡下人家……渐渐地,当花儿落了的时候,接读第二句。

6、这会儿,你就在乡下人家,你来到小小的房屋前,你来到瓜架下,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瓜架上挂满了青、红的瓜,像可爱小宝宝似的,你真想——

吃?乡下人热情好客。抚摸?亲一下它,你不用想,你就伸出你的双手,你去摸摸,你凑过你的小脑袋,亲昵亲昵!

还有长长的藤,浓密的、挨挨挤挤、密密层层、葱葱茏茏的叶片,齐读,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这时候,你去看看高楼门前的一天到晚还是石狮子,一年到头还是两根旗杆。)

你又体会到乡下人家怎样的装饰?

7、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可爱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不可爱的,是呆板的。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自然、朴素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雕琢。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会变化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一成不变。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是亲切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不亲切的、威严的。

如果说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色彩绚丽的,那么城市高楼门前的装饰是色彩单调。

8、这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说——读最后一句。

9、听了大家的朗读,我忽然想到了这样三个词。

屋前檐下长长藤爬青红绿瓜

1、同学们,把书本读厚是一个本领,把一段话读成几个词语,这也是个本领,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读第二段,先读读,体会乡下人家独特的风光表现在哪里?再像老师一样试着把这段话读成几个词语。(同桌可以适当讨论)

2、交流:

3、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齐读句子:

预设:“时令”是什么意思?

哪些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你琢磨琢磨,朴素、华丽关系?相反?是病句不成?当然不是,你读读。

“朴素”,读出朴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小的房屋,长满青草的场地,木制的、竹编的桌椅,斗笠、捣衣、鸡鸭觅食,瓜架搭在屋前……)

“华丽”又是谁带来的?

4、不管怎么说,在这里,在乡下人家,朴素与华丽竟然达到了协调统一,达到了和谐。让我们再次去享受这份独特,“朴素中带者几分华丽”的独特,这份和谐的独特。

5、你读着读着,又把这段话读成了哪三个词?

板书:前门屋后,四季鲜花,修竹挺拔。

1、同学们,你用同样的方法,去自学三四两节。知道为什么把三四两节放在一起学习呢?(在板书上渗透:写作顺序)

2、交流:你说说什么是独特的、迷人的?

3、相机指导朗读:尽职尽责的母鸡,一群可爱的小鸡,还有那威武、神气的雄鸡组成了甜甜美美的一家子,齐读——第三节

就是附近石头上有妇女捣衣,“哒哒哒”声音亮遍乡下人间,瞧那绿枝条慢慢地摇,瞧那河水缓缓地流,鸭子悠悠地游,谁能舒舒缓缓地读——第四节

4、把这两节连着读,读成几个词?

绿树荫下成群鸡鸭快乐安家

1、自学

2、交流

3、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

4、配乐引读:

这会儿,你就在乡下人家,你就已经在乡下人家了,生活滋滋润润的,引读:你和家人把桌椅——你就——你就——舒舒坦坦地坐在门前吃起晚饭来,你往远处看,_________________,吃得热了,你解开衣襟感受那_________________,你往天上看,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天高地阔”!

5、他们都是你的好友,还有谁也是你的好友?

(那屋前的瓜架、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鲜花,鸡的一家子,水中的戏鸭……他,他,他们也都是你们的好友。你们就这样_________________地吃起来,那份清静、自然,那份生气,那么恬淡,那份和谐,让我们一起享受吧!

6、继续引读课文: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

那歌声——赛过——

7、交流:夏天秋天微风晚霞生活如画

1、让我们随着乐曲,一起美美地吟吟咱们自己的新诗经——板书。

2、同学们,真不简单!给自己鼓鼓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负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田家四季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田家四季歌教学设计部编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的农事活动,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辛勤劳动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

2.了解农民在四个季节里的主要农事活动。

2课时

一、解题入境

1.读课题,理解课题中词语的意思。

2.你怎么记住“季”这个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的。

3.再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初读诗歌,学习17个会认字

1.听教师范读课文,听准会认字的字音。

2.学生自读诗歌,不认识的字要根据拼音把字音读准。

3.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1)后鼻音的字:桑、农、场。其中“桑”读sn,平舌音;“农”的声母是“n”。

(2)多音字:“了”在文中读“lio”,意思是完毕,结束。

4.读本课的词语卡片,积累词语。

四季蝴蝶 麦苗 肥胖 农事 蚕桑 归来

谷粒 黄金 上场 虽然 辛苦 喜洋洋 农事了

三、学习诗歌,朗读感悟

1.请四个学生再读诗歌,大家边听边画出表示四个季节的词语。

2.每人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把相关的诗歌小节读给大家听。

3.大家评议。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一起讨论。

5.找出描写农民心情的词语。

喜洋洋 笑盈盈

你能仿照这样的形式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6.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识字4 田家四季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的农事活动,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辛勤劳动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

2.了解农民在四个季节里的主要农事活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家四季歌》,现在我们来“唱一唱”,背一背。

2.背诵诗歌。

3.开火车读生字。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1.老师范读诗歌。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想一想:你读的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它?

第一节:春季(春风、花、草、蝴蝶、麦苗儿、桑叶儿)

第二节:夏季(采蚕桑、插秧;早起耕作、戴月光)

第三节:秋季(稻谷粒粒香,心里喜洋洋)

第四节:冬季(棉衣暖又轻,大家笑盈盈)

3.怎样读才能读出每个季节的特点?才能表达你的心情?

第一节可以读出轻松、舒畅的感觉。

第二节可以读出忙碌、踏实的感觉。

第三节可以读出喜洋洋的感觉。

第四节可以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4.赛一赛。小组赛读,要求读出季节特点,读出自己的情感。

5.找一找。

(1)你从哪儿看出农民劳动很辛苦?

(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2)找出写农民心情的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思考:他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喜洋洋、笑盈盈?

三、学写本课的生字

1.拼读会写字。

2.自主记字,交流方法。

3.指导书写。

(1)季、吹、农:注意撇、捺的书写,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2)忙:注意“竖心旁”的书写,先写两点,再写竖。

(3)辛:注意笔画中的三横,中间一横最长。

(4)年:笔顺是“”。

4.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讲评学生书写。

四、拓展运用

1.读一读,记一记下列词语。

播种 插秧 耕田 采桑 除草 割麦 打谷 积肥

这些词语都和农事有关。

2.练习用生字组词造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一年四季小朋友们都有什么活动。

4.自编《儿童四季歌》,培养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例如:春季里,鸟儿催我上学早。夏季里,六一节里编舞蹈。

秋季里,同学们忙着扫落叶。冬季里,滑冰堆雪人真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启示,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a 与学生交流:“启示”怎么理解?对课题有什么疑问?相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

b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让学生领会到本文的写作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c 拿起笔来把“钓鱼的启示”画出来。(生画,师指名读画的句子。)

读了句子有什么问题呢?相机引导学生回到故事的`开始,从头品读故事,从而使学生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

1、师引导:我为什么不想把鱼放了,而父亲坚决要我把鱼放回湖中,你同意他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4、深入品析:

设问:“我”钓到鱼了吗?心情怎样?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

(1) 指导读好重点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多媒体出示: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启发: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 要读出惊喜之情),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

(2)启发:“过了好长时间”,联系上下文,过了多长时间? 钓上大鲈鱼,我们心情如何?当父亲一定让我放回湖中,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和孩子的对话。

(3)启发:就在这时候,到处……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学生发言、小组讨论:

启发:等了那么长时间才钓的鱼,却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坚持下,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你认为这条鲈鱼该不该放?此时父亲心里是怎么想的?下面结合实例,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1)、[课件]播放:关于鲈鱼的资料,猜想父亲让我放鱼的真实想法。

(2)、假设拿回鱼后,今后的做事态度,猜想父亲让我放鱼的真实想法。

(3)、你认为怎么做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猜想父亲让我放鱼的真实想法。(无论有没有人看到,都应该遵守道德)

(4)、读写结合:此时父亲什么也没有说,他心里想:

1、启发:从一件小事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以细微之处见真情,从日常小事得到锻炼,必将走向成功。转眼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现在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2、激发学生发言

启发:作者希望我们也勇敢地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出示名言)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师:让我们一起努力,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理解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学生思考,动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为中华崛起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情境教学法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702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读“魄、抑、颓”等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碌、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

3、分析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从中体会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4、分析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1、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从反复出现的词句中感受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2、分析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和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用恰当的语言描写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龟”这个多音字,重点指导会写字。会认字中的“魄、抑、颓、纫”特别容易读错,“龟”是多音字,容易读错,重点强调和指导。12个会写字中,有的容易读错,如“抑、嗓、碌、脊、龟”;有的笔画比较多,字比较难写,如“碌、脊、酸”。教师要指导读法、写法、用法,最好是把字放到词语、句子里去学习和理解。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想办法识字,如百范文、询问他人,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2、阅读理解。

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了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学习本课要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中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地方,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的深意和情感。找出反复出现的词句段,剖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找出文本中在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3、表达运用。

落实读写训练点,以读促悟,悟出真情,再情感迁移,联系实际,写自己生活中曾经“鼻子一酸”的经历。

1、预习提纲

(1)搜集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搜集作者梁晓声的资料。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读准字音,会写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组词书写。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会认“魄、抑、颓”等10个生字,读准“龟”1个多音字,会写“辞、抑、碌”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压抑”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

3、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初步感知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游子吟》,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唱得太投入、太有感情了,从这首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写的一篇表现母子情深的文章——《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师板书:慈母情深)

音乐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教师用音乐深情导入,切中主题,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学生课前总结,教师点拨,当堂识记)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魄、抑、颓、龟”等。

(2)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互相评价)重点指导“辞、抑、碌、脊、酸”的书写,教师要强调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中篇小说《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以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均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这是对同学们预习成果的检查,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同学们有了成就感、收获感,才会更愿意预习。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突出重点,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注意形象性和直观性,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熟。

1、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轮读、小组内读、分角色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熟读课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体现以读促悟的理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哪些特点。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3、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瘦弱、勤劳、善良、慈爱的人。

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训练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能力,为后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布置作业。

1、读写词语,小组内交流记忆本课生字的方法。

2、想一想:母亲平时是怎样疼爱、关心你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写一写。

1、品读课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从中体会母亲的勤劳、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2、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布置了一项作业——想一想:母亲平时是怎样疼爱、关心你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写一写。下面请同学们讲述一个母亲疼爱你的情节。(生讲述)

师:同学们都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表现出了母亲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也写了一些小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哪些小事。

这样导入新课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密切、自然,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二、细读课文,讲述情节。

1、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小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课文先写“我”渴望买一本《青年近卫军》。然后写家里太穷,“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母亲工作很艰辛、劳累。再写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我”却用钱给母亲买了罐头。最后,写母亲又给“我”钱买书,“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过渡:在这些情节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深沉?最能表现“我”的感恩之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此环节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进一步训练同学们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三、分析细节,感受母爱。

1、学生仔细朗读课文,思考:在这些情节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深沉?最能表现“我”的感恩之情?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适当引导出示: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1)从这一细节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了“我们”家连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我”的家境实在太贫寒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母亲“掏”钱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家很穷,家庭困难,这钱来之不易,母亲很珍惜这为数不多的钱。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3)这四个“立刻”说明了什么?

“立刻”一词反复使用,说明了母亲工作非常辛苦,挣钱很不容易,完全没有喘息的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感悟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初步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4)师:母亲掏钱的动作和说的这句话,与家境的贫穷、劳动的艰辛形成强烈的对比,表明母亲在子女的学习上很慷慨,她爱自己的子女,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有出息。

小结: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过渡:母亲无私地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感受到母爱了吗?孩子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母亲的形象和对“我”深深的爱,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感悟中品味文字,习得语感。

4、“我”对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指名朗读,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说明他当时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既感到悲哀、辛酸、心痛,又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慈爱、美丽与伟大。)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这是“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我”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为不能替母亲着想,加重母亲的负担而感到惭愧,“我”知道了要感恩母亲,感恩母爱。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1:慈母情深。

生2:母爱是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爱。

生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学会知恩、感恩。

四、精要总结,收束课堂。

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齐背《游子吟》)

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篇周记,记录母亲关爱你的事情,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2、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由人及己,课堂延伸,感受母爱,唤起学生的感恩之情。

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场景和细节描写,利用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学生的回答很有个性,见解独特。学生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很多精彩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从学生课后的周记练习中我看到了学生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的共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我没有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没有让学生了解当时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状况,没有让学生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让学生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母亲毅然给钱让“我”买书,足见慈母情深。

在解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句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说出他们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做到台下、台上互动,凸显“教育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

这堂课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还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夜的工作教案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08 字

+ 加入清单

1、读顺课文,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读文的独特体验。

周总理的有关资料

(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总理的这一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课文哪一句话概括地写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简朴,劳苦)

对于总理的这一夜,我们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但光有这点感受是不够的,让我们再走进总理的一夜看看你是从文中那些语句体会到总理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劳苦,边默读课文边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画一画,同时可以记下自己的体会。

1、好,看来同学们都已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对总理这一夜的简朴感触特别深?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

(1)出示: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a、自由读:找的很准,让我们都来读读这位同学了不起的发现。(板书:摆设)

b、体会读:你是抓住哪个词体会到总理生活简朴的呢?

预设:极其简单:

①你从“极其简单”这个词想到了什么?

②他可是新中国的总理啊!室内陈设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张——

③他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啊,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他的办公室里你觉得应该摆放些什么?

还有什么词感受到总理的简朴?(一个、两把、一盏)

师: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啊,这些可都是他生活的必需品呀,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着读读这句话-------你们的眼神告诉老师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们的心中涌动,谁愿意把你的感动用朗读告诉在坐的老师和同学?--------“如此而已”就这么多了,再没有别的了,谁还想读出你的感受-------

(2)出示:(这时候……可以数的清颗数)

a、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b、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师:你能想象出一国之总理应该吃些什么吗?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周总理应该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他吃的竟然是花生米,而且还数的清颗数,来,自己体会着读读这句话-------谁想读出你的理解-------

2、总结

过渡: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呀,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总理依旧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忘我的工作。那么你又是从文中哪体会到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呢?

1、出示: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自由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抓住哪个词体会到周总理工作认真的?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板书:认真)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总理工作的认真、劳苦。

(1)你知道总理这样工作了多少时间?

总理这样批阅了多少稿子?(理解“一尺来高”)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

(2)工作量这么大,周总理却批阅得这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周总理是怎样工作的吧。创设情境引读:

①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②夜很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审阅着他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③夜更静了,我们只听到时钟上“嘀嗒嘀嗒”的声音,总理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又拿出了一份文件审阅起来,只见他——(生接读)

④东方发白,晨曦微露,天就要亮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拿出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3、师述:这是怎样的一夜啊?这一叠厚厚的文件,摆在总理的面前,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总理去思考,需要总理决定。如果你就是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

4、当作者亲眼目睹这一切后,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想到了什么呢?自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作者想对自己说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自豪、爱戴。)

②作者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豪。)

③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指读,齐读。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把这些发自内心、振奋人心的话语烙在我们的心坎上吧!

指名读:谁想骄傲、感动地告诉全世界,我们有这样的一位好总理!

师: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病的那最后一段日子吧。

出示“周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的繁忙与劳苦,激发学生的敬佩、爱戴之情。

此时此刻,我们的同学有多少话要对敬爱的总理说呀,说吧,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把你想抒的`情吐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根据提示抒情。)

提示:望着您专心致志地工作的情景,总理啊,我想对您说,()。

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极其崇敬的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限爱戴的诗!(师有感情的诵读)《你是这样的人》

1、写一首献给周总理的小诗。

2、继续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任务重

工作劳苦时间长

13、一夜的工作很认真

陈设

生活简朴

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麋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麋鹿、了解麋鹿,更可以在学习中认识到麋鹿是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词,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4、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幻灯片,录音

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让我们一起认识它。(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 字,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②百范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悄然无声 遁入 雌鹿 跋涉 每胎 撰文

杀戮 公爵 别墅 乌邦寺 已逾千头

颠沛流离 轻纱 《封神榜》 棕红色 饲养

选自 销声匿迹 例外 惨遭厄运 厘米

②了解下列词意掌握情况。

滩涂 遁入 沼泽 跋涉 传奇 厄运 销声匿迹

a.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讲意思。

b.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明白,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②讨论分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94 字

+ 加入清单

1、会认8个生字。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附近”和“旁边”的意思。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蜜蜂图)瞧,它是谁?谁来和蜜蜂打个招呼?蜜蜂的“蜂”是一个后鼻音,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吧。

2、现在呀,请同学们拿起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把小蜜蜂请到黑板上,让我们再一起叫它一声吧。

3、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有什么本领吗?

(1)跳圆圈舞。(2)能认路。(3)喂养幼虫和蜂王。

(4)采花粉、酿蜜。

4、这么能干的小蜜蜂,今天还有新的本领呢,他会……板书:引路,什么叫引路?就是为人们带路。课文中的小蜜蜂为谁引路呢?那就让我们随着可爱的小蜜蜂飞进课文吧!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1)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真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读书的姿势也非常正确,现在啊,老师想听你们读一读,好吗?谁愿意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你请吧。

(2)出示第一段: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a、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太容易读,里面有好多生字宝宝,谁能看着大屏幕再读一读?

b、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自由读)

c、谁想读?(自由读)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吧,老师指一个,你们读一个。(齐读)

d、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随机点拨)

莫、斯、附、派、聊。生字障碍我们已经清楚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第一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读着读着,我们从文字里发现了一个人物,他是……(列宁)你们知道列宁是谁吗?出示图片。

5、谁愿意响亮地为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他什么地方读得好?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继续往下读。第三自然段很长,谁想挑战?最后一个自然段呢?

6、课文读通顺了,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三个自然段讲了列宁的一件什么事吗?那简单地说,就是讲了列宁利用蜜蜂来……(指着课题说:引路的事)

三、细读课文,研读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1、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和题目的意思相近呢?谁先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句子:

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1)你很能干,找对了,谁还想读?

(2)为人们带路的人我们称为……(板书“向导”并齐读词语)

(3)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它的意思和我们课题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找对了,一个是“导”,一个是“领”,它们都可以和“引“组成朋友,谁会说?愿意积累吗?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板书:引导引领)

3、那真的是蜜蜂带的路?列宁究竟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那就让我们小朋友都来当当小列宁,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4、小列宁们,你们一边走一边看,都发现了什么呀?(你发现了花丛里有小蜜蜂,谁还发现了其他的?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5、摆路线图:

(1)画路:小列宁们,这是你们刚才走过的小路,那你们发现的花丛在哪里呢?是啊,就在路的边上。(贴图)那房子和园子在什么地方呢?好好地去读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2)谁读懂了课文里的话?你来摆?

(3)交流

6、小列宁们,你们刚才观察得可真够仔细,(板书:仔细观察)那谁愿意再来当当小列宁,来说说你刚才发现的经过呢?(诶,你就是小列宁啊,怎么说?引导改成“我”。)(指名读)让我们都来当当小列宁,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吧。(齐读)

7、小列宁们,你们刚才在观察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写什么呢?

“我”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

“我”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8、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不但进行了仔细观察,还开动了小脑筋,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板书:认真思考)那结果和你们想的是一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9、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那个养蜂的人。

(1)哪个词语证明结果和你们想的一样?(果然)

(2)是啊,当你看到的事情和你事先想到的情况是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果然”来形容。

(3)找到了养蜂人,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谁来读?你读出了列宁的开心,你读出了列宁的高兴。我们一起读吧。

10、课文学到这里,小朋友,你们认为仅仅是因为蜜蜂引路,当了向导,才使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吗?

四、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用心,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喜欢吗?自己读读吧,让我们一起打着节拍读吧。

(小蜜蜂真勤劳,飞到东来飞到西,采完花蜜把家回。列宁同志真聪明,仔细观察善思考,寻得主人笑开怀。小朋友,学列宁,身边小事别错过,争做生活有心人。)

2、结课:同学们真是聪明,老师真心地祝愿小朋友今后越来越聪明,好吗?下课!

板书:

蜜蜂引路

向导

仔细观察,引领

善于思考,引导

(画一条路)

小房子图

园子图(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基础点:音难字“翠、悄、鹦鹉、捕”;多音字“啦”;形难字“搭、翠、嘴”。

诵读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颜色的词语,感受其外形之美;品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捕鱼动作的词语,感受其动作之快。

思考点: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训练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

拓展点:课外阅读推荐《发现最美的鸟》,找生活中的一种动物观察其外形、动作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基础点、诵读点、思考点。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在生活中做一个乐于观察、发现美的孩子。

一:揭题导入

(一)直呼导入,识“搭”音、形、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穷人》教学设计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内容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难点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拟定两课时达成目标:

第一课时安排自主学会生字,初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贫困。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则安排为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重点语句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他们能有所感悟,但难免流于浅表。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前也有所接触,但要他们灵活运用这种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想以本篇课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练笔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我准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则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顾所学,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再安排练笔,仿照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写法续写故事。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步、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

第三步、感情朗读对话,体会渔夫品格。

第四步、展开合理想象,续编《穷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83 字

+ 加入清单

1、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第二课时。

这篇文章被誉为有史以来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地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围绕我们课题《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研究》展开设计

1、让学生读中感悟。充分地读,不同层次地读,在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

2、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平时积累方法,学会灵活运用,样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神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有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与震撼力。

一、创境导课,感知”神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去了一趟西雅图,这个被作者称为“神圣”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与小组的伙伴一起分享,一睹西雅图的芳容吧!

2、同学交流,教师巡视。

3、谈感受,说收获,指名学生回答。

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啊,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片耕地,都是那么神圣,那让我们这节课再一次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板书)。

二、读中感悟,理解“神圣”

1、全班默读4~8自然段,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出示课件)边读边动笔画一画。

⑴“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板书:善待河水。)出示课件。

指名朗读这句话,问:这句话来自课文哪里?对这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⑵“你们要照管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板书:照管空气)出示课件。

让生质疑:这句话有问题吗?(它是谁,为什么用品尝,为什么要照管好它呢?)

可以让学生屏住呼吸,感受一下没有空气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悟出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既然空气对我们如此重要,谁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过之后你品尝到了一种怎样的味道?让这种味道弥漫在我们这间教室。(全班齐读)

⑶“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板书:照管动物)出示课件。这次老师要请教大家了。”为什么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呢?”提醒学生思考问题有两种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②联系生活实际。

注:这三部分属并列关系,随着学生的思路随机调整。

2、是啊,面对这么美丽圣洁的土地,我们应该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却将被迫背井离乡了,尽管心中怀着万千的不舍与留恋,假设你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如果要你放弃这片圣洁的土地,你最想对前来开发的白人们说一句什么话?生可能会:⑴用自己的话回答。

⑵可能会用“请你们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

⑶也可能“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当学生回答③时,就顺势引入:是啊,当年的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就是这样谆谆告诫白人的,在文中找出,放声读。读后:假如我就是那位白人首领,你们就是西雅图,你准备怎样对我说?(分角色读:男生,女生齐读。)

小西雅图们,假如你面对着来开发的白人首领,你准备怎么说?(女生读)

假如你面对的是全美国人民,你又将怎样大声疾呼呢?(男生读)

西雅图就这样一遍遍地呼吁。(齐读)。

3、过渡:

西雅图的声音深深打动了我们,但这还不够,他还要告诉他的子孙后代,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9~11自然段。

⑴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在文中标注。

⑵交流理解。

⑶齐诵全文。

三、总结

1、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在白人开发下的西雅图是怎样的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多么美丽和谐的画面啊!这是由于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崇敬,所以,我们大家要行动起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和谐。

2、欣赏歌曲《多情的土地》。

四、拓展延伸,深化“神圣”(出示课件)

1、必做题:把这篇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当个环保小宣传员。

2、课后选做题。

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渗透感情的熏陶。整节课读得非常流畅,有感情,让学生真正从中受到震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注重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但指导学生用完整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得还不够,以后要多注意学生的语感培养。

善待河水

神圣照管空气热爱土地照顾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思路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志趣美。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雨巷》教学目标 雨巷教案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362 字

+ 加入清单

1.2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

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13 字

+ 加入清单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xx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门豹治邺》教学课件 《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和抓住人物言行来重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领悟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

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

1、收集资料(课文历史背景、身边的迷信活动)

2、学生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感知大意

4、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问题,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记号,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一、读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西门豹治邺,(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豹的写法)

导入: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用心读了就一定有收获。

“邺”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会这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子:“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结合上下文相机理解两个“闹”的不同意思。

4、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治理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西门豹是怎样来理治“邺”这个地方?

二、分角色朗读,自主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注意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角色,读出感情。

人物说话时,课文都没有写他们的神态,请你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2、请同学们自己默默地读1-9自然段,静静地想一想西门豹问的这四个问题及背后的意图。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弄清真相

三、抓关键语句,深度感悟

过渡:西门豹该怎么办?

1、学生默读课文10-12,勾画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交流并反复朗读。

2、“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请同学们透过西门豹的言、行,体会他当时真实的想法。在勾画出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

3、学生先读描写西门豹语言行为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说自己的理解,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

4、问题探讨:

a、思考:从西门豹表面的言行上看,他也相信有河伯,有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用课文中的语句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的探讨交流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将计就计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既惩治首恶,又教育百姓

b、你有什么其他好办法解决西门豹遇到的这个问题?

c、这个故事发生在人们普遍相信有鬼神的古代,遗憾的是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迷信活动。你的身边有哪些?西门豹的做法或许给了你启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破除这些迷信?

5、造成“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还有一个原因,西门豹又是怎样解决的?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相机板书:开凿渠道

四、情景写话,表情达意

1、请同学们轻声地通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西门豹治邺的整个过程。

2、根据以下情景,选择一题完成。

a、西门豹刚到邺看到的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几年后,邺这个地方又是怎样的景象?

b、一年后的某一天,西门豹又与那位老大爷见面了,他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请发挥你的想像,写一写。

c、假如西门豹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教师参与指导。

4、交流。

西门豹治邺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弄清真相

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开凿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统编版《松鼠》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以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学习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导入

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松鼠。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如果是你来写松鼠,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写它呢?咱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来写这美丽的可爱的松鼠的。

2、自读课文,画出课文生字新词,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问老师和同学等方式来解决,也可以在课文中做一个标记,在课文的进一步学习中慢慢体会,慢慢解决。边读边想一下作者都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

3、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指名领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抢读等方式进行。)

4、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读完后让学生讲价一下学生读得怎么样。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课文都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你喜欢对松鼠哪部分的描写?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对不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个问号。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解,具体可涉及到的内容是:

⑴描写松鼠的外形的部分(第一自然段):

①这部分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概括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谁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重点词:美丽,讨人喜欢)

②你能读一读描写松鼠美丽、讨人喜欢的句子吗?

(朗读指导:读的时候要读出那种喜欢的语气。)

③ 总结板书: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围绕着它的美丽,它的讨人喜欢,作者写了松鼠的玲珑的小面孔,闪闪发光的小眼睛,灰褐色的毛,毛茸茸的大尾巴。

④知识积累:

指导背诵:这一段里共有5句话,依次写了:

a、松鼠的美丽,讨人喜欢。

b、四肢灵活、行动敏捷。

c、小面孔上的小眼睛。

d、毛。

e、尾巴。

⑵让喜欢的学生读一下喜欢的段落,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或者喜欢其中的具体的哪一点或者哪一句。

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出它的灵活机敏:

(读的方式:指名读,范读,男女分句接读。)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到树枝底下,或是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

⑷第3自然段着重让学生读一下松鼠怎样搭窝,体会松鼠搭窝的有条理性:

(读的方式:齐读,指名读。)

先再然后还(师小结语:多么有心机的松鼠呀,把窝搭得这样细致,考虑得这样周密,这样的窝就不怕风吹雨打了,这样的窝多暖和,多安全呀!)

⑸第4自然段(读的方式:指名读)要读出松鼠的聪明有趣: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直着身子坐用前爪捧着往嘴里送。

秋天,塞;冬天,扒开。

3、集体总结:

松鼠这篇课文作者都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四、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你喜欢作者对哪部分内容的描写,读一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

五、积累运用

1、你喜欢哪些句子或词语,请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回家观察一下,仿照本文作者的写法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麋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百范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