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汇编4篇 教案【汇集20篇】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汇编4篇 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浏览

1594

范文

855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精选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7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以利于知识积累。

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会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个性化朗读《小花鹿》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

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

“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

①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鹿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免费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6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有趣的发现》吗?它主要讲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细心观察研究岛上的昆虫,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和达尔文同样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伟大航海家,他就是哥伦布,那么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一下!

三、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

1、说说你对哥伦布的了解。

引出第一自然段

“哥伦布是16世界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

2、过渡:那当时的航海生活的条件怎么样?自读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概括成词组)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航海生活非常艰苦?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充满危险?

艰苦:只能吃黑面包和咸鱼

危险:浑身无力全身出血慢慢地死去

(2)是啊,当时的航海生活有两大困难,一是艰苦,二是危险,你觉得其中最主要的是思念困难?从哪里看出来?(“最可怕”“海上凶神”)

(3)出了这些还会碰到哪些危险?

(4)小结: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航海生活来说,“危险”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

再读“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要突出后面的“危险”)

3、在那么艰苦、危险的情况下,船员们随时都面临死亡。板书:面临死亡

可是,文中的最后却有了出乎意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板书:起死回生

第二部分

1、从一开始的面临死亡到最后的起死回生,故事情节可谓是跌宕起伏,而哥伦布的心情也随之不断变化。请大家读读3到6自然段,找找有关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语句。

2、交流,板书: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

3、精读课文,加深感情。

(一)(1)是什么让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

所以他眼里“噙着眼泪点了点头……”思考:哥伦布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他同意把病重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种做法你认为对不对?他是不是太残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

(2)当时哥伦布出于大局考虑,怕连累船上其他人,无奈之下只能出这样的决定。所以心情十分沉重。

(3)指导朗读。

(二)(1)是什么让哥伦布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哥伦布胜利返航应该是很值得高兴的,为什么心情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说明比前面更加沉重了)

(2)指导读好“越来越近……越来越沉重”

“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

(三)等哥伦布靠岸之后,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惊又喜)

(1)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指导读好“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分别用惊奇和喜悦的语气来读)

(2)分角色朗读对话。(看图片,观察他们的神情,体会他们的内心。)

第三部分

1、野果子竟然救了生病船员的命,假如你是哥伦布,会不会产生疑点?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2、第7自然段中“一……就……”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哥伦布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奥秘。

3、哥伦布为什么要这么急迫呢?

他解决了吗?(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命)

(看来,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是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之后,进一步探索研究后得到的。)

学到这里,你对哥伦布这个人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是的,所以我们也要向哥伦布学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

4、哥伦布后来才明白了,那些船员得的怪病叫什么?不治而愈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看来,这篇故事实际上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非常生动有趣,谁能把这一经过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外延伸:

截至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维生素a、b、c、d、e……不下几十种不同的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不断研究,今后将会发现更多的维生素。他们所起到的保健作用也是各不相同,课后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查阅资料,利用班队课举办一次有关“维生素家族”的活动,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更多的知识,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2课时

第一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讲读第一部分。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2、简要介绍爱斯基摩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浮冰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讲了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匮”的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这句话?

2、全班交流

3、再读第一部分

4、教师小结:因为遇险,饥饿和寒冷让他们难以忍受,死神正向他们一步步逼近,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后来“我”杀了爱犬尼玛克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

2、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2——7自然段)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直接表现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

“爱是真真实实的……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爱”、“又冷又饿”、“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2、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矛盾心理的呢?

三、讲读第三部分(8——18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思考: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尼玛克?

(2)在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矛盾的词,心理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4)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5)结合文本,再读课文

2、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这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学习的方法。

四、学习第四部分(19——21自然段)

1、齐读这一部分思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是什么在一闪一闪的?

2、提问:现在,我们学习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是什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生命合理吗?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3、讨论交流

五、教师小结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它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二年级,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1、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④全班交流。

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②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③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教案语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一年级,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体味文章意境。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作业:

1、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上册教案日记的写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日记,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35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学,去领会任务性格。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在读中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领会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们有重新的认识,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学习第三部分(打虎部分)。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2)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3)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①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的。)

(5)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第二部分(上冈)

1、指读提问: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部分并不是重点,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习第四部分(下冈部分)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矛盾?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五、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原因是——勇敢无畏,武艺超群。

4、武松能打死老虎,却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已经将力气用完了。

六、再读课文,总结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1、豪放性格特点: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

1、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生体会并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开始教学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作品的教学单元,引出《皇帝的新装》。

二、简介作者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简介童话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正字音

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骇人听闻hài钦差qīn更衣gēng(改换)

随声附和hè(“跟着唱”、“跟着说”)和好hé自称chēng(“说”)相称chēn(“适合”、“配得上)

圈定quān,(“画圆形”讲)猪圈juàn,(养猪的栅栏)

五、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或听朗读录音)。

根据“思考和练习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二)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欢穿新衣服,(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2至4段)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5至22段)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段至末尾)皇帝裸体参加_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三)口头复述故事。

要求:(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

(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四)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五)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案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

1.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6+x=14 36-7=29 60+23>70 8+x

x+4<14 ÷18=3 3x-12 5x+2x=63

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进一步巩固理解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整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试试看!(出示)

衣:妈妈带50元钱给我买了一件T恤后,还剩下26元。

食:小强去麦当劳,买了一袋薯条和一个l0元的汉堡,一共用了l5元。

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个人住一个房间,多少个房间能住102人?

行: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谢家湾站时,有13人下车,18人上车,车上还剩36人。

师:你想试哪一个?

生1:我想试“衣”。(生读题)

师:能用方程来表示吗?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

生2:x+26=50

生3:50-x=26

师:这是方程。

生4:X代表T恤的价钱。

生5:我想试“食”。 我是这样写的X+10=15,X代表的是一袋薯条的价钱。

生6:我想试试“行”。

师:你能直接口答吗?

生7:X-13+18=36,X代表的是车上原有的人数。

生7:我想说最后一个“住”。102÷3=X,X代表的是房间数。

师:习惯上都把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左边。也可以这样表示3X=102

师:刚才我们用方程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也可以用日常生活来描述方程。

2.(出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方程。

①+19=54

②X-14=36

③Z-13十15=37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说。

生1:我想说第2个,我有一些钱,买学习用品花了14元,还剩36元。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生2:我想说第1个,我有一些零花钱,妈妈又给了我19元,一共有54元。

师:要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生3:我想说第3个,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百货大楼站时,有10人下车,12人上车,车上还剩30人。

师:先下后上,文明乘车。

……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认为大家确实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学习了,很好!

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在教学中要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三)巩固新知:

1.出示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

小丽背80首古诗,小芳背x首古诗,小芳说:你比我少背5首

学生能够列出:小芳背古诗首数-5=小丽背古诗首数

或:小芳背古诗首数-小丽背古诗首数=5

即:x-5=80

或:x-80=5

学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订正。

2.出示自主练习3。

这是一个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意义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达标反馈

1.下列各式那些是等式?

①45+32=77 ②5÷X=12 ③3X-4=22 ④2×21=42

⑤a+b=90 ⑥÷6

2.按要求写一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鲁宾逊漂流记》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

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鹿和狼的故事》课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460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理念:

1、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鹿和狼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生态失去平衡的相关材料,并做简单整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同学们,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出示鹿的图片)狼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_”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可哪一天我们将狼赶尽杀绝时又会猛然发现: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学完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2、板书题目,齐读。

【课内外结合,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并设计悬念“为什么要引狼入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能读读这些词语(投影出示:字词积累)。

2、扫清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故事的?

【扫清字词的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过渡语: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用心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你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边读边体会,并找出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还可以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课文,)

交流: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段

1、感受被摧毁前的凯巴伯森林和谐美丽

①出示森林图片,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让学生说说感受。

②在想象的基础上读文章第一段,充分感受和谐美丽。

2、感受被摧毁后的森林的惨状

①森林里的鹿没有啊了天敌——狼,在数量上有了什么变化?(由原来的四千只迅速繁殖到十万只。)

师述:同学们,25年过去了,凯巴伯森林已变成这番模样(出示图片)课文是怎样描述的?一起读一读。

②曾经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如今面目全非,不再美丽,草地没有了,灌木没有了,小树没有了,仅存的大树也伤痕累累。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③两年以后,鹿群数量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师述:两年减少了6万只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至少有100只鹿在死亡。面对此情此景,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采用悟读、想象、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语言文字后面蕴含的思想内容】

④师深情描述:4000——10万——4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看到这样的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林毁鹿死,这场悲剧是谁造成的?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示罗斯福资料)罗斯福总统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这场林毁鹿死的悲剧。

【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句子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

(四)悟出道理,揭示主旨

过渡语: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可能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得到人类特别恩宠的他们,在人类精心为它们营造的自由王国里不光不能幸福生活,甚至还只有死路一条。其中缘由鹿不明白,你们明白吗?请默读课文7——9自然段。

1、鹿、狼、森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动手画画示意图。

补白:读到这里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创设情境多读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把道理告诉罗斯福总统听。(齐读最后一段)

(2)、只让罗斯福总统知道就行了吗?不,那让我们再响亮地读给人类听。(再读)

3、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罗斯福所愿意的,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练习:老师扮演记者采访罗斯福总统:“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读书,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和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根据人类的片面认识,好心干了坏事,为了让森林再次回到以前的样子,他们最终还得引狼入室――(出示美国政府“引狼入室”计划。)

2、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蛇与庄稼、青蛙与庄稼等)教师补充材料。

【让学生相互分享收集的资料,同时我也为学生提供短文作为课内教学的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3、体会写作方法:学完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个启示吗?(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

4、最后,老师也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尊重动物,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自己

5、为了不重蹈覆辙,为了让凯巴伯森林万古长青,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名师教案电子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河中石兽》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拓展阅读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归纳本文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356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设想】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绍。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其他】

1、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2、学生预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麻烦,而且森严,过了这一关,还不知道是否能过下一关,其考试内容多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那时取得考试资格的童试令人神往,正考的乡试、会试、殿试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试贴诗等令人胆寒。但是,读书又是步入官场、获得特权的最好途经,许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极大的魔力,令许多人趋之若鹜。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种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板书课题)介绍相关背景,扫除阅读障碍。

二、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明确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

1、学生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⑴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⑵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检查预习情况。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⑴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⑵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内涵。五、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课外拓展。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进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

后虚伪世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⑴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⑵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⑶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2、小结: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3、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了解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我们可以将范进与孔乙己进行,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扩展: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四、布置作业

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变色龙》的讽刺写法主要是对比与直接写实。它的直接写实就是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还借助于道具──军大衣,来增强讽刺的效果。而它的对比并非简单的前后对比,而是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每一次都与前一次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讽刺艺术的运用。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范进中举前:现世宝、尖嘴猴腮、啐

对比胡屠户

范进中举后:贤婿老爷、品貌好、千恩万谢

(趋炎附势、贪财庸俗的市侩)

夸张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写实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上册教案日记的写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日记,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890 字

+ 加入清单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329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六年级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六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六年级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六年级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六年级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六年级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六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六年级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六年级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六年级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六年级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六年级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六年级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六年级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六年级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六年级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六年级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六年级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六年级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六年级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六年级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六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六年级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个人,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相互提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重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领会读书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要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要领。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领会“长水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言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的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领会,明白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的文句。

三、出示自学引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畅通,记一记不了解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

(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6919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交流和了解童话,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2.能运用减一件的方法,认识“申、介”等七个生字,学习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3.认识口字旁的字,能了解三组带口字旁的字的字义特点。

4.认识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修改符号,了解三种修改符号的用法,会用三种修改符号,并在修改自己的习作时尝试使用。

5.朗读、背诵三组关于“理”的谚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谚语。

梳理童话,了解其特点及阅读好处;学习形声字;认识并会用三种修改符号;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理解和积累谚语。

有感情朗读句子,理解格言意思。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件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你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谈收获。

③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读了三个小朋友说的话,我发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学习童话的收获。

(2)交流第一个小朋友的话:童话真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会说话,而且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①小组学生围绕第一个同学的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了解的童话作品的写作手法。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第一个小朋友总结了童话的特点,即拟人化的写法。(板书 交流平台:童话采用拟人化的写法)

(3)交流第二个小朋友的话:这个单元的课文中,又会唱歌的鸟、聪明的蟋蟀、快乐的手推车、值得尊敬的蚁王,从他们的语言、动作中,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形象。

①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段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了解的童话作品里“人物”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他们生动、鲜明的形象。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第二个小朋友是从写法方面交流的。说童话故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板书 交流平台:童话的想象很丰富)

(4)交流第三个小朋友的话:读童话,能交到很多奇特的朋友,经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还能获得很多启示。(板书 交流平台:童话给我们启示)

①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段话进行交流,探究从奇特的朋友,不可思议的事情中获得的启示。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第三个小朋友从读童话故事的收获和童话的作用来谈的。

2.练一练,学运用。

(1)回顾课文,了解“拟人”。

①《去年的树》中的“拟人”:从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从鸟儿第二年春天飞从南方飞回来找不到它的朋友感受到他的忧伤和惆怅。

②《那一定很舒服》中的 “拟人”:从大树变成手推车等的感受到小推车为人类服务的快乐。

③《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拟人”:从一只不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的经历中感受到红头由绝望、悲痛到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后对朋友的感激的感情变化。

④《一块奶酪》中的“拟人”:从蚂蚁队长带领自己的队伍搬运粮食的事中感受到蚂蚁队长复杂的感情变化。

(2)回顾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①《去年的树》中的“人物”形象:从鸟儿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鸟儿的可爱、可敬。

②《那一定很舒服》中的“人物”形象:从大树的语言、动作中了解到大树的优秀品质。

③《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人物”形象:从青头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青头对朋友的关爱。

④《一块奶酪》中的“人物”形象:蚂蚁队长带领队伍搬运粮食不受奶酪渣诱惑,以身作则。

(3)回顾课文,交流收获。

①读《去年的树》的收获:读故事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②读《那一定很舒服》的收获:从一粒种子的经历获得了奉献教育,明白了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③读《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收获:从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懂得了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④读《一块奶酪》的收获:从蚂蚁队长带领自己的队伍搬运粮食的事中懂得了在集体活动中要以身作则,严守纪律。

3.我拓展,我积累:你觉得还有哪些与童话有关的话题和同学交流?

(1)小组同学围绕童话进行交流,记录大家普遍感兴趣的某一方面。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①我觉得童话故事还能陶冶情操,比如读了《在牛肚子里旅行》我知道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读了《去年的树》我明白了好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

②我觉得读童话故事一定要发挥想象,如读《去年的树》我边读边想象知道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它们真是好朋友啊!

③学了《蚁王》我还和同学表演了童话故事,真有趣!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出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探究交流了解童话中拟人的写法,使得交流的内容不再空洞,变得形象可感。】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读一读,比一比,认一认。

伸——申(申请) 界——介(介绍) 踪——宗(祖宗)

忆——乙(乙方) 招——召(召开) 教——孝(孝顺)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读这些生字,你发现了什么?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①读了这些生字,我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是由熟字减掉偏旁变成的新字。

②第二个字都是第一个形声字的声旁,每组的前后两个字读音相近。(板书 识字加油站:第二个字都是第一个形声字的声旁 每组的前后两个字读音相近)

(5)理解字义。

①举例指导:“孝”字可以组成词语“孝顺、孝敬、孝行、孝道”等,联系身边孝敬老人的行为,可以理解“孝”的意思是表示对长辈的孝顺尊敬。

②小组交流,理解其他几个生字。

③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6)巩固生字。

①出示生字,采用随机抽读或开火车读的形式检查巩固。

②鼓励学生用生字拓展组词,丰富词语积累。

申:申请、引申、重申、三令五申

召:召集、召唤、号召、应召、召见

宗:宗旨、正宗、宗亲、祖宗八代

介:中介、介绍、媒介、一介书生

乙:甲乙

孝:孝敬、孝顺、孝敬、披麻戴孝

2.练一练,学运用。

从这些生字中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伸 申

(1)老师( 伸 )手接过了我写的要参加足球队的( 申 )请书。

界 介

(2)老师指着地图给我们( 介 )绍说:“这里是祖国的边( 界 )。”

招 召

(3)我( 招 )手叫弟弟过来,神秘地告诉他今晚要( 召 )开家庭会议。

乙 忆

(4)爸爸回( 忆 )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到底是甲方得了冠军还是( 乙 )方得了冠军。

孝 教

3.我拓展,我积累。

(1)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熟字能变成新字吗?

熟字去掉偏旁能变成许多新字,如:

摔——率(shuài) (率领) 惜——昔(xī) (昔日)

惹——若(ruò) (若干) 渣——查(chá) (检查)

例——列(liè) (排列) 挑——兆(zhào) (兆头)

(2)我拓展,我了解。

①了解形声字: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②了解形声字的分类。

a.左形右声:伸 招 忆 b.右形左声:攻 颈 削

c.上形下声:界 管 芳 d.下形上声:架 案 斧

e.外形内声:固 病 园 f.内形外声:闷 问 闻

g.形在一角:裁 载 栽 h.声在一角:醛 渠

③了解识字方法。

部件识字法:所谓部件识字法,即是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换掉字的偏旁,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形声字和部件相同的字。如,记忆请、情、清,利用已学过的“青”字加上“氵”就成了“清”,再联系“清澈的河水”就知道了“清”与“水”有关,又理解了字义,“请”,人要用嘴,所以就有一个言字旁;情,与心情有关,所以加上“竖心旁”。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识记字,既利于掌握汉字的声,又利于掌握汉字的形和理解汉字的义。

(3)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几组文字的分析,引出对形声字分类的复习和部件识字法,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相同偏旁的字。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咬 叼 嚼  叫 喊 嚷

咽 啃 口 吼 吵

吞 含  啼 唤

啪 哗 吱 嗡

嘟 鸣 嘀

①小组交流: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代表汇报,教师小结:这些字都带有“口”字,都与“口”或声音有关系。

a.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和口有关的动作:

与吃的动作有关——咬 叼 嚼 咽 啃 吞 含 (板书 词句段运用:与吃的动作有关)

与叫唤的动作有关——叫 喊 嚷 吼 吵 啼 唤(板书 词句段运用:与叫唤动作有关)

b.我发现这些字都是模拟声音的:

与声音有关——啪 哗 吱 嗡 嘟 鸣 嘀 (板书 词句段运用:与声音有关)

2. 练一练,学运用。

比一比,给下面的字组词。

吞( ) 吵( ) 呜( ) 叼( )

含( ) 咬( ) 唤( ) 啼( )

3. 我拓展,我积累。

(1)小朋友,你还知道木字旁的字吗?

杆 杖 标 栋 棵

梅 枝 椅 柱 楷

柳 柏 松 槐 树

椿 枸 杞 桂 桔

(2)你还知道哪些偏旁的字?交流举例。

提手旁:扎 扒 打 扑 扔 托 扫 扩 扣 扛 扱 扬 执 扙 抛 扭 拟

心字底:忌 忍 忐 忑 忘 志 忽 念 怂 态 忠 急 怒 思 怨 怎 总

三点水:汉 汇 汁 池 汗 汲 江 汤 沟 沪 沥 没 汪 浅 沮 泪 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口字旁的几组字都具有相同的偏旁,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了在分类中鉴别的方法,增长了知识。】

(二)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读一读,找规律。

(1)谈话激趣:人生了病就得去看医生,那句子生了病也要去看医生,谁愿意成为帮它们治病的医生?看看,你们都愿意成为为句子看病的医生,多有爱心的孩子啊!不过,当医生光有爱心还不够,还得有过硬的本领。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当一名名副其实的句子“医生”。

(2)认识病句,学习本领。

①了解病因——认识常见病句的类型。

a.句子不完整。例如:小明是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的。

b.用词不当.例如:我们要热爱花草树木。

c.前后矛盾.例如:今天早晨,全班同学都来了,只有李晓雨还没有来。

d.重复累赘.例如:这道题最后终于被他解答出来了。

e.词语搭配不当。例如:我的家乡是北京人。

f.次序颠倒。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我很喜欢它。

g.常识性错误。例如:春天,湖里的荷花开了。

②学习医术——寻找病因。

a.认真读句子,了解句子本来的意思,理清关系。

b.反复默读后就得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根据症状进行分析,找出病因。

c.给句子看病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以最简要的方法修改。

③学习医术——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a.“加”。对于“句子不完整”的句子,可以用“加”的方法,把句子补充完整。例:小明是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可改为:小明是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b.“换”。对于“用词不当”的句子,可以用“换”的方法,把用错的词换成该用的词。例:我们要热爱花草树木。应把“热爱”改成“爱护”。

c.“删”。对于“重复累赘”和“前后矛盾”的句子,用“删”的方法,可以把多余的词语或矛盾的部分删去。例:这道题最后终于被他解答出来了。可将句中的“最后”和“终于” 删去其一。今天早晨,全班同学都来了,只有李晓雨还没有来。“全班同学都来了”和“只有李晓雨还没有来”删去其一。

d.“调”。对于“次序颠倒”的句子,可以用“调”的方法,把不合理的词语顺序予以调整。例:语文对我很感兴趣,我很喜欢它。将句中的“语文”和“我”调换一下位置即可。

e.“改”。“词语搭配不当”和“常识性错误”的句子可以用“改”的方法,使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例:春天,湖里的荷花开了。把“春天”改为“夏天”就行。

(3)学习下面的修改符号,并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①认识三种修改符号: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板书词句段运用:修改符号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

②观察一下,这三种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③你知道怎样利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吗?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改正符号是对句子中有错别字、词的改正;增补符号在增补字词时使用,是对文句中漏掉部分的增补;删除符号在多余部分的删除时使用。

(4)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①课件出示:

老师以经走了。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一顶蓝色的帽子。

菜园里种了很多蔬菜,有土豆、黄瓜、西瓜和西红柿。

②这道题是指导我们修改病句的。要想修改病句,首先应该找出病因。(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

a.第一句使用别字。已经表示过去了用“已”。

b.第二句用词不当。衣服可以用穿而帽子只能用戴。

c.第三句分类不当。西瓜是水果类的不是蔬菜。

③学生交流,修改病句,教师小结:

老师以经走了。

老师已经走了。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一顶蓝色的帽子。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

菜园里种了很多蔬菜,有土豆、黄瓜、西瓜和西红柿。

菜园里种了很多蔬菜,有土豆、黄瓜和西红柿。

④找到病因后,我们再看书中运用了什么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我们从中认识了表示改正、表示增补、表示删除的三种修改符号。

2.练一练,学运用。

(1)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家离学校很进。

②今年爷爷家种了玉米、麦子、大豆、高粱、松树等粮食作物。

③我们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

学生读句子,用修改法号完成修改,相互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练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

鲁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他身穿一件黑棉袄,戴一顶旧棉帽,仍旧保持着艰苦朴素。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推起小车为前线运送小米、小麦和粮食,不知走过多少城市和村庄?他曾经被评为“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他经常对我们说:“他经历过两个新旧社会,深知今天辛福生活来得不容易,你们一定要爱护它啊!”

修改如下:在“朴素”的后边用增补符号加上“的优良传统”;用删除符号把“小米、小麦和”删掉;把“?”用改正符号变成“。”;用删除符号删掉“的光荣称号”;把最后一句话中引号中的“他”用改正符号改为“我”;再把“辛”改正为“幸”,再用改正符号把“爱护”改成“珍惜”。

3.我拓展,我积累。

(1)小组交流,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修改符号还有很多,常见的有:

(4)教师总结:修改病句对我们三年级学生来说,虽是刚起步,但只要大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再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巩固、加深,那么,“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的类型;能指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改正”也就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病句、寻找病因、学习修改、认识符号、学会运用、典型练习,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与练习中使学生掌握了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方法。】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①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

②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③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读一读这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深入体会。

(4)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我发现这几句都是关于明理的谚语。(板书 日积月累:明理的谚语)

(5)理解谚语的意思。

①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谚语的意思,并交流受到的启发。

②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a.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

意思:灯不时常拨弄就不明亮,道理不经过辩论就不明晰。

启发:只有去做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道理要分辨才能明白!

b.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意思: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无道理任何地方都行不通。

启发:指人的言行必须有理可循。

c.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意思:一时的强弱在于谁的力量大,但长远的胜负还得看谁更讲道理。

启发: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6)学生自由朗读,背诵积累。

2.练一练,学运用:选择上题中的谚语填空。

(1)小刚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明,小明气呼呼地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咱们找老师评理去。”

(2)我和弟弟闹矛盾了,爷爷耐心地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凡事都要讲道理。”

(3)今天的辩论会开得很成功,老师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真是(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3.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谚语?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朗读积累:

①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②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③天下的弓都是弯的,天下的理都是直的。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通过所学课文的具体句段,帮助学生理解童话,交流童话,更具有说服力。修改病句,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也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较快地了解修改病句的方法,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引导学生认识病句、寻找病因、学习修改、认识符号、学会运用、典型练习,层层推进,减低难度,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课堂练习过于单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于乐,把枯燥的练习,变得好玩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松鼠》教案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1.明确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学会围绕主题写演讲稿。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文本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明确汇报形式,完成口语交际。在演讲时要注意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还要学会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1.学会写演讲稿,练习演讲。

2.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教师:课前搜集演讲活动的视频,搜集几篇优秀的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与此话题相关的一些演讲稿、演讲视频。

2课时

一、看一看,感受“演讲”

1.播放青少年或名人的优秀演讲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演讲的魅力。

导语:同学们,看了这几段演讲视频,你们是不是觉得演讲的人都特别有魅力?他们的语言很有感染力,他们的动作也充满着自信,但很多同学肯定会想: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好可怕呀,我可不要做什么演讲!其实,一次优秀的演讲背后都需要非常细致的准备。准备好了,自然就有自信,在大家面前演讲就不会那么紧张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2.学生交流演讲感受(做过演讲的/未做过演讲的)。

二、学一学,认识演讲稿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发表意见,讨论问题。

(1)什么是演讲稿?

(2)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1)演讲稿:一般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

(2)结合视频中的演讲及优秀演讲文稿,归纳演讲稿的特点。

①具有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演讲是为了以思想情感、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来打动听众,因此,它必须要有针对性。

②具有可讲性。由于演讲稿是为了“讲”,所以要以易说能讲为前提。

③具有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和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并以此引起听者的共鸣。

三、想一想,确定演讲话题

1.读课本上的话题,看是否感兴趣,也可以认真想一想,确定其他话题。

2.选择话题。

提示:若感兴趣的话题较多,可先用纸笔记录下来,再列一列简单的提纲,写一写该话题可以谈的主要内容,看哪个话题可说的内容最多,就选择哪一个。注意还要站在听众的角度去考虑,即除了可讲性之外,还要能激起听众的兴趣。

3.根据选定的话题,拟定题目。题目要直观、鲜明,能体现演讲的主题。

四、探一探,学写演讲稿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1)开头:明确是对谁演讲,写上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

(2)中间(正文):围绕一个主题,用具体的材料,分几个部分表达真实情感,说清楚观点。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结合例子,重点学习演讲稿的主体部分的写法。

过渡:演讲稿最难写的就是第二部分——正文。这是演讲的主要内容,一篇演讲成不成功,关键就在这个部分。我们先来看一段以祖国发展历程为主题的演讲稿的片段吧,同学们先听我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上,我看祖国是一摊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世界的东方,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孙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讨论:

①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祖国饱经磨难却依然坚强。)

②演讲者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这个观点?(磨难:圆明园被毁,邓世昌殉国;坚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几位伟人的事迹。)

明确:演讲稿的观点要鲜明突出,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3.结合例子,学会写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以《读书的快乐》为例:

(1)号召式结尾:雄鹰要到广阔的碧空中搏击风雨,鱼儿要到浩瀚的海洋里劈波斩浪,我也要到丰富的书籍里去获取精神食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让我们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境界吧!

(2)总结式结尾:书教会了我许多道理,给了我很多快乐。书里面真的蕴含着许多在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书将永远伴随我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陪伴我!我也会永远保持读书的好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4.学生尝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交流,修改演讲稿。

五、说一说,自信演讲

1.在正式演讲前,学生可先自己练习一下,试试怎样演讲更好。

2.教师指导演讲时的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情,上台前可以深吸一口气。

(2)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3)要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以增强表达效果。语言不能太平淡,要生动、有感情,这样才能打动听众。

(4)听众要保持安静,对演讲精彩的地方可以用掌声来表示鼓励和赞扬。

3.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学生上台演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