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案第二课时(精选20篇)
浏览
5268范文
1000麋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百范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 大数的认识教案人教版第一课时
1.明白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明白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白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大数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2篇大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2篇。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好处。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大数的认识 。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明白什么?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教案。
【设计意图:透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透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样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那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样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透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忙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能够继续用计数器数,也能够采用其他方式大数的认识教案大数的认识教案。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大数的认识教案 文章大数的认识教案 出自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能够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必须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篇2:草虫的村落教案导入 草虫的村落教案第二课时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进行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两课时。
一、导入
还记得我小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蟋蟀的住宅》,让我第一次走进了自然界的小生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带给我们更奇异的感受。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生字。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并大声地朗读。
3、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质疑、交流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2、交流反馈。
3、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4、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作者随着甲虫,来到了它的家──草虫的村落,作者说那里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快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精读课文,释疑
1、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⑴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⑶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到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4、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体会只有才用法。
6、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7、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三、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学生交流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或者是自然界中小生灵们,都可以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要用心去感受,去想像。
篇3: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第二课时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篇4: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
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
(四)、鉴赏
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清——静——悲凉
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内蕴
食之有味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不浓易饿 如秋之隽永
味美细腻 鲈鱼 大蟹 可大快朵颐
玲珑如意 跋涉千万里
剔刺而食 黄犬 骆驼 得秋之爽气
逗玩邀宠 有秋之辽阔
本文的结构:
总——分——总
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
第一幅图(出示幻灯片)
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老师给学生作配乐范读)
第二幅图(出示幻灯片)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篇5: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1、知识目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3、德育目标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词语
4、、本文中老王的职业(身份)是什么?三轮车夫
三、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为这个车夫撰文的?愧怍
2、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呢?你从文中读出了老王的哪些不幸?
单干户、有眼疾、蹬三轮、居破屋、无依靠.......
3、这样一个不幸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善良: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老实厚道、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知恩图报.....)
四、合作探究,品味老王
作者选取了这么多材料描写老王,记述最详细的是哪一件事?读这一部分,画出你认为描写老王的精妙语句,看看作者要通过这些描写突出什么?
学生自由找语句赏析,品味老王的善
四、深入探究,突破重难点
1、杨绛一家究竟做了什么,竟让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关心回报他们?
照顾他生意、再客气也要付给他报酬、送香油和鸡蛋不让白送、
关心他生计、女儿送他鱼肝油
2、作者一家对老王如此照顾,为什么老王去世后,会产生愧怍之情呢?
作者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
3、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关爱、善待不幸者
五、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将如何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六、知识反馈
1、《老王》的作者是,她的丈夫是我国著名
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的小胡同
②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
③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了
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⑤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地转过身子。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4、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个这样的老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记叙了科学课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本课教学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自主学习1—10自然段,勾出“我”理活动的句子。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然后又给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感受,因此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学习效果较好。
在体会学生不满情绪的时候,再次回到第一节科学课的课堂上,也就是回到第二自然段,再现当时场景,体会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体会作为老师的怀特森老师,故意把错误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真正目的,以及新怀疑主义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已有所感触,参与讨论的同学习兴趣盎然,运用比较教学,体会“正视”和“看”的区别,最后归纳为:“正视”表面意思是说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不躲避,不敷衍,深层含义是说学生有了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坦荡与毅力。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怀特森老师虽然只教“我们”科学课,但却使“我们”所有的学习活动乃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师生收益,从而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这堂课不仅学生收获多,我收益也多,要做一名启迪学生思维,并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篇7:九年级行路难第一课时教案 行路难级上册
1、知识与能力
(1) 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 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1、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 读准字音
金樽 zn 投箸 zhù 冰塞sè 川
1、(幻灯片展示《行路难》朗读节奏)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听范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4、指名配乐朗读。
5、 同学互评评价
6、全班齐读。
1、根据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自己理解不了的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协助)
3、小组组长推荐代表展示。(以后进生为主)
1、个人独立思考,画出疑难。
2、小组交流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3、教师指名回答。
(幻灯片出示):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朋友的做法表达了对李白的怎样的情感?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不舍和惋惜之情)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从哪些动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结合背景:仕途艰难)(停 投 拔 顾)
(3)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是虚写,是想象)(比喻,对偶)(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对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呢?
明确:(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受挫折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在?)(反复,抒情)(对人生感到很担忧,很茫然)
(6)仕途受挫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此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 抓关键词
(2) 修辞方法
(3) 表达方式
(4) 情感
(5) 蕴含的哲理等
2、分配任务,几个小组赏析一句相同的句子,形成竞争组,比较哪组赏析的更全面,更准确。
(1)1、2、3组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4、5、6组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7、8、9、10组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小组中每个同学先自己赏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汇总意见,使句子的赏析更全面。
4、 小组组长推荐代表展示(以后进生为主)。
赏析同一句诗句的几个小组分别展示,其他组成员对这两个组的赏析做出评价,评价优点与不足。
明确: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采用典故的修辞手法,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委婉含蓄的表现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表现了作者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样,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幻灯片出示)
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1、 “掌一,坐二,蹲三,站四”四遍读法(读完第一遍,与同桌击掌,坐在座位上读第二遍,蹲在地上读第三遍,站着读第四遍。)
2、 分组竞争读。
3、 尝试背诵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基础:背诵默写。
提高:将本诗扩写。
(十)板书设计
行路难
唐 李白
篇8: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⑵ 理解上述词语。
⑶ 指名试读课文。
四、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上片四行:
⑴ 学生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 小结。
⑷ 齐读上片四行。
2、学习下片四行:
⑴ 指名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平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 小结。
⑷ 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⑴ 各人自练。
⑵ 同座位互讲。
⑶ 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篇9:云雀的心愿教案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4、有条理地叙说森林的环保作用,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1、理解森林的环保作用,并能用有条理的话叙说出来。
2、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幻灯片、小黑板、课件
师:上一节课,咱们初步学习了《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读准确了(出示灯片1)指导学生读一读。
(出示灯片,课文最后第二小节)指出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就让我们跟着云雀母子一起去走走,看看他们都遇到了什么事?
请学生读课文,告诉老师他们来到了哪里?如果课文不直接告诉我们,那你能通过哪个词也知道了?(黄沙漫天飞舞)(出示灯片)指导朗读。这样的沙漠你们能喜欢吗?小云雀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埋怨的语气。从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用一些词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是什么是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出示两幅对比鲜明的图,告诉老师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心疼)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2—4小节。此时此刻老师不禁想到了小云雀说过的一句话,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一起朗读。
告别了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今却是一片荒漠的土地,我们跟着他们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请同学自己读读第五小节,告诉我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见过吗?如果没有见过,你先闭着眼在心里想象一番这是怎样的场面。(放录像)刚才录像的比你想象得怎么样?指导朗读第五小节,请同学为录像配音。同学们,这是一条怎样的大河?(出示黑板,填空这是一条()的大河)多么令人心痛的场面啊,小云雀不禁紧紧地挨在妈妈的身边,不忍再看下去。(出示6-8小节)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听了妈妈的话,你有疑问吗?引出(9—10小节)妈妈耐心地解释给了道理,请大家也耐心地自己把第10小节看一遍。出示灯片,找出雨水流经的地方。出示灯片,展示雨水被大树拦截的图示。请同学互相之间说一说。再请同学扮演妈妈给大家再说说。出示两句话a你看,森林是一座大水库。b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体会二者的语气。如果我们的森林覆盖了这条大河的上游,你们猜,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啊。你们看那一定是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世界。你们还记得小云雀说的话吗?(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再读。
母子两人飞过了满目疮痍的大河和沙漠,带着惋惜、心痛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家有什么特点?(出示第11—13小节)同桌分角色念二者对话。这个家你们羡慕吗?现在咱们把小云雀请到我们教室里,请他为我们现场来解说他们家的秘密。(请学生现场表演)引导学生感悟“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跟着云雀母子走了这么一遭,我总算明白了小云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了。森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先别急着回答,你们看,又一列乱砍滥伐的伐木队伍进山了,大家快来阻止他们,你会怎么去说服他们呢?。你们能把我们课文中学到的来说服他们吗?
a)除了书上告诉我们的,你知道森林还有那些作用吗?
b)再次读第14-15小节
小云雀怀着一个多么美好的心愿啊,我们这次跟随小云雀母子的旅程也即将结束,你们还有怎样的心愿吗?
篇10: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篇11:家人的爱教案第二课时
鲁荣飞
一、导课
1.展示一张印度的国旗的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多家的国旗吗?(印度)你们知道这个国旗是什么意思吗?(橙色代表勇敢,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表示信念,中间24根辐条的法轮代表神圣和真理。)
2.展示一张荷花的图片,问:这是什么花?(荷花)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在印度荷花的品种是非常多的。
二、教学新课
1.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印度,有没有人知道印度的由来?还有没有人记得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我们来了解一下古印度。(古代印度,又译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后来摩揭陀日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哪个国家?(印度)还有人记得印度的人口是多少吗?(2009年公布的数字是11.98亿)
2.看图,图上红色的部分是哪个国家?(印度)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印度处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南亚)读图找出印度的纬度位置(10--30)印度是一个半岛,那它三面患的是什么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分别位于印度的西南、东南和南面。看图找一找看看那些国家与印度接壤?(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缅甸、与斯里兰卡隔印度洋相望)
3.印度一共分为三个地方,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恒河)
4.看书上活动题2,看看印度从1951—2003年人口增加了多少?(7亿)你能总结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吗?(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那印度人口众多的原因是什么?(1、生产力水平低;(70﹪的农民)
2、教育水平低;(2.5亿文盲)
3、信仰印度教或者伊斯兰教;(鼓励生育)
4、森严的种姓制度;(鼓励生育)
5、早婚(21岁))怎样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我们来看书上表7.1看看印度众多的人口带来真名问题?你们知道印度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吗?298万平方公里。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印度的耕地面积为1.6亿那中国呢?1.28亿,由此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印度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那人口给印度带来了什么问题呢?(。)
(二)水旱灾害频繁
2.来看一下南亚的一月的风向(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旱季。)在来看一下7月的风向(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 陆地,为雨季。)完成书上38页的表格。
(三)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1.展示一张手抓饭的图片。问:从这幅图你的到一个什么信息?(印度的食物主要是米饭)阅读书上的文字,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2.什么是“绿色革命”?3.20世纪60年代实行“绿色革命”的原因?(1.水稻和小麦;对比印度的地形图和小麦水稻的分布图,得出:水稻:德干高原东北和西部以及恒河下游冲积平原。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中上游平原。)那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对比降水量图和小麦水稻的分布图,得出:水稻和小麦多分布在降水量角度的地方。
2.“绿色革命”(袁隆平)那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a、印度人口众多,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b、大国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基础。)
3.印度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a、人口增加过快;b、水旱灾害频繁;c、生产技术落后。)
4.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饮食习惯(图片,咖喱饭、恰巴提)
(四)发展中的工业
1.看书上文字部分回答:
1、传统产业;
2、现代工业部门;
-->
篇12: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重点: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找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突破方法:从母鸡动作、神态的句子中学习写作方法。
多媒体课件等
两课时
1、朗读课文,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2、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母鸡图片。请大声叫出它的名字吧!
2、用你喜欢的词来夸夸它。
过渡:在老舍先生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文章。板书:18母鸡(67页)
二、整体感知
1、按自读提示默读课文,并用“ ”划出作者对母鸡不同的两种态度。(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讨厌——→母鸡←————不敢再讨厌
三、自读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出原因。
1、学生汇报:
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板书
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板书
2、师问:它真是一只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怎么样的母鸡?生(讨厌)
3、学生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自然段。
四、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段落
1、一只如此令人讨厌的母鸡,又是什么原因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段话清楚的告诉我们,比比看谁先找到并画上“~~~”。(课件出示提示)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学生齐读这段。
3、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找出来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馈、交流
(1)、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1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指名回答(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2)课件提示“歪着、挺着、看看”。
引导理解: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它好象是在听什么?为什么要预备作战?它为什么还要到处看看?
指名回答(它好象在听是不是有抓小鸡的坏蛋接近发出了声音;为了保护小鸡雏做好准备作战;它还不放心所以到处看看是不是真的来了抓小鸡的坏蛋。)
3)师问: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负责)板书
4)小互动:老师读,学生做母鸡的动作。
5)看到一只这么负责的母鸡你们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它不仅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还是一只慈爱的母鸡,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了母鸡的慈爱?指名汇报
出示句子2慈爱: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1)课件提示“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
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
指名回答(啄一啄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吃;放下是为了让小鸡吃。)
2)课件提示“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引导理解:它为什么消瘦了?
指名回答(因为它把吃的都让给了小鸡雏,自己还饿着,所以消瘦了。)
3)师问:母鸡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自己挨饿,很明显的让我们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慈爱)板书
4)所有的女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5)身边有一只那么慈爱的母鸡你们还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它负责、慈爱还很勇敢,哪些句子能体现它勇敢呢?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3勇敢: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来了黄鼠狼。
1)课件提示“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引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指名回答(因为为了让小鸡能吃饱,它敢和大公鸡拼命,所以大公鸡怕它。)
2)课件提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
引导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指名回答(顶是很、非常的意思;为了小鸡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3)它的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你们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勇敢)板书
4)带着这种感受,男同学读上一句,女同学读下一句。
5)师问:身边有一只如此勇敢的母鸡你还能讨厌它吗?(不敢)所以作者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它不但负责、慈爱、勇敢,而且十分辛苦,那一句最能体现它辛苦?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3辛苦: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
1)课件提示“多少多少”。
引导理解:多少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为什么一天要教鸡雏这么次?它累不累?
指名汇报(很多次、无数次;它很累。)
2)它为了儿女,任劳任怨,你感觉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辛苦)板书
3)带着这种感受,学生比赛朗读。
4)看到如此辛苦的母鸡你还忍心讨厌它吗?(不忍心)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
指名汇报(前一句好,因为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6)、师问: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崇敬的?
指名回答(因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带着崇敬之意分男、女角色朗读这一句。
(7)、小结:是啊,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的品质的最好浓缩。
(8)、返回到课件: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小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问:当你读到“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时难道你还仅仅认为作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
学生一起回答(赞美母亲)
五、拓展文本升华母爱
1、说说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让学生自由说)
2、你们还想听有关母爱感人的故事吗?(想)那就静下心来好好听吧!
课件出示:地震中的感人图片2张,边看边讲。
3、指名说说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母爱伟大)板书
4、师引: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儿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当灾难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儿女活的希望,如果一定要给母亲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你们一定会说——(课件出示齐读):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分组读,再齐读。
5、最后我提议大家说一句赞美妈妈的话。(让学生自由说)
课件出示:
1)说说赞美妈妈的话。
2)把赞美妈妈的话誊写在精美的卡片上,送给自己的妈妈。
板书设计:
18、母鸡
没结没完负责、慈爱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勇敢、辛苦
母爱伟大
篇13: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两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篇14:《手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13手指
各有所能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根根有力
篇15:语文课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百范文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正确读出“畅、磕、弧、翔”等7 个生字,会正确写出“径、畅、磕、绊”等9个生字。 小径、流畅、磕磕绊绊”等12个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能够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联系上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4.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30分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有关语句,教师配乐诵读。
2.谈话导入
有一个八岁的盲女孩,和海伦·凯勒一样,也心怀希望,用独特的方式触摸着属于她自己的春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课文———《触摸春天》。
(二)巩固字词,检查读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生字“瞬”。
(三)走进文本,用心感悟
1.认真听读,小组交流
听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没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2.全班交流感受 推荐读书方法
(1)交流阅读后的收获。
(2)推荐“有文字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3. 提出读书问题 感受全新体验
(1)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竟然”体会当时的神奇。
创设情景,体会人物内心。
师生同读,走进人物内心。
(2)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认真听读,用心体会。
展开想象,交流听后感受。
通过词语“扑闪”与“扑腾”的对比,体会用词的准确与巧妙。
4.读写结合 写话训练
此时安静仿佛还在对蝴蝶说着什么,仿佛还对自己说着什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5.相机总结 引读重点语句
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孩子,就是因为她心中有这种浓浓的爱,所以从她这简单的一拢一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也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所以,作者也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总结提升,拓展升华
同学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我们身边所有美好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心触摸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实践。
1.搜集海伦的故事。
2.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篇16:草虫的村落教案导入 草虫的村落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篇17:孤独之旅教案两课时 孤独之旅教案板书设计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品味人生
一、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正如歌曲中所说:阳光中在风雨后,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2、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课件展示。)
请一位同学读出四句话,体会情感。
赏析人物的语言我们要注意两点:一.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二.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1)赏析第一句话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二自然段。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鸭的原因?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示了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的态度?
“只好”一词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当他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害怕恐惧)为什么害怕恐惧呢?(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
你们知道放鸭之前的杜小康的生活状况吗?找一位看过《草房子》的同学来介绍一下。(看幻灯片)
总结:家境富裕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现如今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从这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2)(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读出这么多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的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言依据。
a赏析第二句话,你从第二句话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从说话的环境和心理去理解)
找出说这句话的环境:读21自然段,在这样空旷陌生前途未卜的环境里杜小康的心情怎样?(害怕恐慌)
但这时的杜小康并没说要回家,那是在什么时候?(孤独想家的时候)勾画出写孤独的句子。
指导朗读29至31自然段,变换人称,将杜小康改为“我”体会孤独对杜小康的威胁。
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这年幼的杜小康,终于在晚上梦到母亲说出了这句话。与第一句话比较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是一个有点懂事,逐渐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能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b那么你从第三句话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一个成熟的,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夜雨找鸭的情形能说明杜小康长大了,“分头”一词体现杜小康成熟了)
老师范读夜雨找鸭的38自然段,同学们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总结:头上如万辆战车般在滚动,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以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
然后读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能把”吧“去掉,把句号改成问号吗?为什么?(这样才能突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
文中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杜小康的成熟,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些都说明了杜小康的成熟和勇敢。
c第四句话,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
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体现了激动不已惊喜的心情。
总结: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每句话都鲜明的表现了杜小康当时的性格,请同学们在读这四句话,读出情感。 三品味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孤独)
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资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他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也这样说(看幻灯片)
总结: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让我们再次品味孤独。(看幻灯)齐读这段话。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说道“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四看幻灯片,拓展训练。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附板书: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幼稚(不懂事)
懦弱(逐渐懂事)
坚强(成熟勇敢)
激动(长大)
篇18: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选编意图,《母鸡》教学设计以阅读方法的训练、表达方法的习得为主,在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以阅读方法的深化为延伸点,组织课后拓展性阅读。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制作ppt课件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母鸡叫声,引入课题。
2、通过《猫》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响亮地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与难读的词语的读音,了解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鸡雏 一撮儿毛
2、默读阅读提示,明晰学习任务。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感知,了解感情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画出。
师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辨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打上小问号)(预设: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他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快速浏览,理清条理
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老舍先生讨厌母鸡?(1——3自然段)哪些段落写他不敢再讨厌母鸡(4——10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通过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本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抑后扬,这两个句子是课文板块划分的线索,抓住了这样的关键句,提纲携领,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5、学法迁移,小组自由选择内容,研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板块学习。
○(选择第一部分)自主读书,找找作者讨厌母鸡原因,在小组中交流。
○(选择第二部分)自主读书,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在小组中交流让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的关键。
四、小组交流,品评长短,体会感情
(一)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讨厌之处
1、把母鸡的罪状一一列举出来,以“这是一只( )的母鸡。”的句式。
罪状一: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老舍先生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的叫声?引导重点理解“如怨如诉”,感受母鸡“无病呻吟”的形象。
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板书:拟人),
这一组描写动物的文章都用上了这样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罪状二: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它欺谁?怕谁?
罪状三:这是一只爱炫耀的母鸡。
它是怎么炫耀的?能通过读把这只爱炫耀的母鸡展现在我们眼前吗?
2、小结写法:这一部分作者先说——齐读第一句,再用具体事例写出讨厌的原因,(板书)这种围绕中心句的写法,就叫——总分式写法,你在哪篇课文中也见识过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本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都涉及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讨厌”板块的设计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勾联前三篇文章学习的内容,结合本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相似之处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本组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
(二)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尊敬之处。
1、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2、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找出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3、学生交流反馈有体会的句子。
a:第5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这几个动作的词来体会“负责”。
b:第6自然段吃食的情景,将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体会慈爱。
c:与抢食的大鸡作斗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勇敢。
d:从夜间啼叫体会母鸡的负责辛苦。这是一位为了自己的孩子日夜操劳的鸡母亲。
理解词义:这里再一次具体地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这是怎样的叫声?联系上下文想想这里的“顶”是什么意思?
想象画面:透过这两个“顶”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鼠狼来了,鸡妈妈顶尖锐、顶凄惨地叫些什么?黄鼠狼朝小鸡们扑来啦,鸡妈妈又会怎样?)
回旋引读:孩子们,是什么让母鸡这样无怨无悔,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付出呢?是啊,这都是出自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呀!(板书:母爱)难怪老舍先生赞叹道:“它伟大,因为它是——。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这样的母亲让人感动,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这样的母亲让人尊敬,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出示麻雀喂食图)请学生用上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把从图上看到的、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写,巡视指导,指名说,评议。
深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对于母鸡夜间啼叫的段落,教师采用精读课的精教细讲,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提供保证。而对于板块中的其它段落,则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解疑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在最后,教师抓住文章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这一写作特点,设计了写话练习,运用写法,感受母爱,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五、总结写法,比较异同
1、辨析《猫》和《母鸡》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2、那么除了情感表达方面,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还用上了哪些方法?(围绕中心句、用具体事例、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本组中的《猫》与《母鸡》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难得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六、推荐阅读:
许多作家描写动物的佳作也都各具特色,值得我们去阅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一篇《麻雀》,这也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回家仔细读读,想想它与《母鸡》这篇文章有何不同,相信你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写动物,如何表达情感会有更多的收获。请小组长将文章分发给大家。(出示作业:阅读《麻雀》)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麻雀》与《母鸡》的共同点是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不同点是由于作者是外国的作家,所以在语言、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这样的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利益。
篇19:《陶罐与铁罐》教案 《陶罐和铁罐》教案第一课时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小学语文第7册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也乐于与人交往;一部分学生只能初步认识一些客观事物,用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连朗读课文都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我放手学生自读自悟,并创设了情景表演,让学生们置身于故事中,使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问、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让学生仿造课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思维。
1、学习用抓住人物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感悟陶罐和铁罐的形象,体会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来表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分角色有感情地演读课文。
3、抓重点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变化后的情况,了解铁罐无影无踪的原因。
4、表达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做几道算术题,好吗?
学生开火车口算1+1=? 2+1=? 3+4=? 4+9=? 5+7=? 6+8=?
师:同学们算得很准确,而且速度也很快。但是,有一个人她算出的结果啊----都等于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估计学生会笑这个人是傻子,觉得这个答案是荒唐的,)
师:如果用算术中的正常定理去看,这个答案是可笑的,但是,若换另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你就会发现——出示课件(学生应该会恍然大悟,并赞叹)
师小结:其实,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万花筒,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因此看问题不能用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在阅读课文时,也往往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变换视野,那样,你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另一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以口算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复习回忆,感知文本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陶罐和铁罐》。昨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新词,瞧,它们都跳到老师的大屏幕上了,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影无踪了。)
篇20:母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