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数学教学设计意图模板(推荐20篇)

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数学教学设计意图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浏览

2811

范文

1000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诗人为何而忧愁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4.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批画读后汇报。)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师: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指名读)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的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江枫与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孤独、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把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小诗。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为什么对张继来说“夜愈深愈难眠”?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师: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生答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在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风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那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怎么办?那我们就读吧!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继落榜小故事》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好处上讲,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转换。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建立空间观念。为了便于两种变换的比较,我们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同时思考到二年级的学生理解潜力有限,所以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教学目标放到下一节课。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适切的。根据新教材的改革精神,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必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孩子身边选取超多熟悉的、唾手可得的学习材料,如风车、陀螺等玩具,文具盒、课本等学习用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舞蹈,鱼儿,本地寺庙大殿平移的新闻报道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在玩中体验平移和旋转,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透过有好处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齐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透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数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一难点,我们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鱼妈妈和鱼宝宝同时从同一齐点向右平移不同的距离(鱼妈妈移动后的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有三格的距离,鱼宝宝移动后与移动前头尾相连),在数鱼妈妈平移的距离时,多数学生误认为平移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为平移距离(即3格),紧之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数鱼宝宝平移的距离(平移距离为0,即没有平移),结果与学生实际看到的现象产生矛盾,从而否定原先的方法。然后再透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构成正确的方法。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宜人的“绿色”课堂生态环境和鲜活的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中,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舞蹈、动态的课件演示、真实的新闻报道、师生互融的自由对话、充分展示知识构成的细微过程,构成了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佳境。学生在此氛围中,受启发、激灵感,欣赏美、创造美,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节课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同行和专家们能不吝赐教,给予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负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1. 重点 :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第27课《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 古今异义

①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②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③ 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 )

④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 但知其一 (古义:仅仅,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2. 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 (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 ( 助词,的)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众服为确论 (认为)

3.词性活用

①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特殊句式翻译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 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指偶剧院

造型表现

学习手指玩偶的制作方法。通过折、画手指玩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纸工小舞台玩一玩,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喜悦。

小朋友爱操作玩偶,边讲边演,其乐融融。操作手指玩偶最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本课教学溶折、剪、画、讲、玩为一体。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制作过程的指导,而且还应引导学生玩得有趣,有意义。

抓住动物面部的主要特征,折、画能套在手指上的动物玩偶。

折、画出耳朵和面颊长短不一的动物玩偶。

手指玩偶范例若干个、教学课件、纸工小舞台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系统。

每人2—3张正方形纸、水彩笔或油画棒一盒、剪刀一把。

:2课时

第一节

施教时间:12月15日——12月16日

活动一:

激情引趣:

学生欣赏,初步感知美的形象

播放两分半钟《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观赏。

课件显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观看。

活动二:

交流探讨:

1、教师出示纸工小舞台,操作表演“老虎”玩偶,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1)出示动物玩偶纸折的步骤图,小组讨论,并讲一讲具体折法。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从第一步到第七步是怎么制作的。待会儿请小组的代表说一说。

3、学生折一折。

⑴学生回忆步骤图,比一比谁最快、最完整的折出。

⑵学生再次观察步骤图,解决第一次折纸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引言提问:“动物玩偶折好了。猜猜看,接下来做什么呢?”

5、教师出示动物玩偶范例,学生欣赏,并找出错误之处。

活动三:

欣赏、评价交流:

1、学生欣赏范画①和范画②,小组讨论两幅范画形象不同之处。

2、教师提问:“动物耳朵尖的、圆的、下垂的分别怎样制作呢?”

3、教师演示不同动物的头部画法,学生欣赏。

活动四:

发展阶段:

⒈学生折画动物头饰,师生相互交流。

教师出示纸工小舞台。

学生制作,师生共同探讨。

⒉学生通过纸工小舞台进行表演。

活动五:

学生欣赏,相互评价作品

⒈学生交换制作的动玩一玩,说一说。

⒉教师以“虎大王”的身份宣布全班同学制作的小动物都被招收到森林剧团。

第二节

施教时间:12月17日——12月19日

活动一:

教师宣布动物剧团开始演出。

各小组讨论自己组准备演哪一出戏并分配角色,大家一起讨论具体的场景和对话。

活动二:

各小组随着相应的音乐表演童话剧。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语气、动作进行表演,观众可以给予适时评价。

活动三:

交流参与这次活动的感想。

引导学生爱惜作品并在活动结束后妥善保存自己的作品。

1.对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感兴趣。

2.把美术课上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我用学生熟悉的《天线宝宝》的造型作了几个范作,找学生和我一同表演。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创作欲望,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很快的分好了组,合理的分配了角色并进行制作。提高了创作的效率。所以说教师在做范作时要多动脑筋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一定要作出能够感动学生的范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句式。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一、激趣导入

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及其影响导入。

二、介绍序的知识

三、初步读课文

1、学生单读课文一遍,注意字音和停顿等。

2、师范读。

四、梳理文言知识

1、重点实、虚词。

“次”、“极”、“信”、“或”、“由”等。

2、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觞喝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做一样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做相等

3、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①介词结构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能喻之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②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五、以学生读为主,探究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分别用文中一个字概括每部分作者流露的思想情感。

2、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说“信可乐也”?

3、第三段说“岂不痛哉”,找出写“痛”的句子,并体会作者为什么“痛”?

4、第四段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

六、小结全文

七、课堂练习

八、作业

背诵并默写《兰亭集序》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体会小数的意义

课件

一、情境导入:

问:以一幅画为线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加入到学习的环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两个小朋友在量课画面的长和宽。长5分米,宽4分米。)

板书:5分米4分米

二、新知探索:

(一)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谈话:你能利用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师: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那4分米呢?

师:5/10、4/10这样的数,我们称为分数,那5和4是什么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我们称为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板书:分数、整数

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种数。板书:小数。

1、告诉:5/10米可以用小数0.5米来表示。

请仔细看0.5米怎么写,板书:0.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1、用不等式表示:

⑴ a是正数_____________ ⑵ b不 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

(3) y与4的和不小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选择题:

(1)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2x0 d.x2>0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初中数学设计意图套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设计,全文共 142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三、新课: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齐读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板书:

等底等高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表示什么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1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3、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4、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师:板书课题 赵州桥

师:注意州字的第一点是左点,其他是右点.

齐读课题

1.认读生字词语。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来考考你们.(出示词语)

赵县 安济桥 石匠 设计 参加 世界闻名

雄伟 全部 砌成 横跨 创举 减轻 冲击力 重量 节省

坚固 雕刻 智慧 美观 栏板 精美 图案 回首 遥望

才干 宝贵 遗产

前爪 爪子

①指读。②齐读。③去掉拼音,开火车读。4全班齐读词语。5多音字。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字很多,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真不简单,生字读准了,特别是第二句话,句子很长,他注意到了停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这里还有两句话。谁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横跨

师:有些词不仅要读好,还要会写,横在生活当中经常被写错,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容易错在哪?

生:中间由字容易写成田。生:第四笔不是捺,而是点。

师:这个字记住了吗?中间是一个由字。还有一句话。谁来读(生读句)

师:真是一个读书的小能手,这里有几个词都读准了,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领读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这座古老的桥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用~~~~~画出你认为赵州桥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学生读课文的句

▲图案美观。

师:图案各不相同,非常美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表现美观的句子。(生读)

师:读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你有问题要问吗?

生:刻的龙为什么会活呢

生:都是龙,为什么要用似乎?

生:是刻的龙为什么似乎像活的一样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前面的句子,从哪些词看出龙好像活起来一样呢?

生:相互缠绕、双龙戏珠、吐出

师:就是这些词语让龙好像活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些词语。(读词语)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段话,读了几遍以后都可背下来了,请同学们边听老师描述,边想像,好吗?(好)

师配乐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双龙戏珠的样子,两条龙不停这样的转,拼命要争到珠子

师:你想像很丰富。

生:我好像看到了龙相互缠绕的样子,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两条龙活了,还有吗

生:那些龙就在我的眼前游动

师:同学们,龙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怎样把活的感觉读出来呢,同学们自己看着课文先试一试。(生读)

师:能不能推荐谁来读,也可以毛遂自荐,请你来(生读)。

师:听着你的朗读,大家都陶醉,大家想不想把这栩栩如生的图案记下来,瞧──出示课件

师引读。

师:这不,我们已经把这美观的图案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赵州桥特别的美观还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吗。

生:……

师:还没想好,是吗?

▲设计奇特。

生:这座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桥洞

师:你能读完整吗(生读句)。

师:这么长是多长呢?(37米)

师:那是河面,这么长的桥又是多长呢,你能找到吗(桥长50多米……)

师:作者用几个数字记录了桥的长和宽,让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读一读这几个数字。师引读

师:你们知道37米有多长,大概有几间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五间)

师:五十多米又是几间教室连起来呢?大约有七间教室,就快跟我们上课这个台子这么宽了,现在读你会怎么读这几个数字呢。(师引读)

师:谁愿意单读读一下(生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站在桥下,看到37米的河面上,横跨在50多米的河上: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么长的桥怎么不用桥墩。

师:这座桥非常的雄伟,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几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你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桥是很雄伟的?横跨

师:读出了气势

师:雄伟的气势读出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雄伟的气势。(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赵州桥的雄伟,再读读课文。

生读:“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说明设计者怕发大水时把桥给冲灭了,这样很遗憾。

师:你真会读书,注意到了四个小桥洞,这四个小桥洞可是最了不起。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是什么词(创举)板书

师:同学们,围绕着“创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他是怎么样的创举法

生:什么叫创举

生:就是一座桥,为什么叫创举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创举是什么意思

生:创举的意思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词典知道的。

师: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是个很好的办法,课文中说这个创举指的是什么呢

生:创造新的东西

师: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赵州桥

师:赵州桥哪一种设计? 生:很坚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补充一下除了很坚固,还有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你很厉害,创举指的就是四个小桥洞,为什么这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是一种创举呢?

生:因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的冲击力,又……

师:原来这四个小桥洞的作用这么奇妙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四个小桥洞的奇妙。生齐读

师:真是一举两得,怪不得洪水冲不垮他,地震威胁不了他,你们说这座桥怎么样,非常的 生:坚固(板书)

师:是不是有四个桥洞的设计都是创举呢,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看看桥的样子,出示课件,各种桥的设计。(独木桥,木桥,板桥,浮桥,砖桥,)到隋朝,李春就设计出了大桥洞上四个小桥洞的赵州桥,你们发现没有,李春这种设计以前从来没有过,所以说是一个

生:创举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真会读书,围绕一个创举我们感受到了赵州桥的特点,让我们再次走进赵州桥。

出示音像资料,配以师的解说:这就是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同学们,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

师:造桥的人们。所以说

出示句子: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生读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

生: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第二段表现了赵州桥的雄伟,第三段表现了赵州桥的美观坚固,这两段话之间课文用了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了,把它找出来是哪一句话呢?生找

师:找到了吗,哪一句话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有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是哪一句话

生: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继续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看老师留的作业:1.抄一抄生字词语。

2.想一想: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好在哪呢

师:好,最后我们还是在那首好听的的河北民歌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板书设计:

赵州桥

雄伟

古老 坚固

美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48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1、在观察、操作中感知各种动物的特点。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范图;各种小动物的拼图。

2、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观察完整的小动物拼图。

教师出示完整的小动物拼图。宝宝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认识它们吗?

引导幼儿跟每个小动物问好。

2、小动物变魔术。

教师出示小猴子拼图:小朋友们看,小猴子来变魔术了。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用神秘的变魔术的动作把猴子的身体故意变掉,贴在黑板后。变魔术的游戏可真好玩,其他两个动物:狗熊和大象也想来变一变。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把狗熊和大象的身体也变到黑板后。

呀,现在小动物只剩下头了,咦,他们的身体变到哪里去了呢?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我们再来变魔术,把小动物的身体变回来。

教师把黑板转过来:瞧,小动物的身体变回来了,可是,到底哪个身体是哪个小动物的,我有点搞糊涂了,小朋友来帮帮忙吧。

教师请个别幼儿把动物的头拼到相应的身体上,并进行集体验证。

3、幼儿操作活动

(1)幼儿操作幼儿用书44页,请幼儿把动物的头和身体连线。

(2)找找右边的一部分身体是哪个小动物的,并连线。

4、评价

检查自己的操作纸上的作业是否正确。

表扬书面整洁的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奇妙的博物馆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1、尝试助跑跨跳必须宽度的障碍物。

2、感知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

3、经过自选练习,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尝试助跑跨跳必须宽度的障碍物。

助跑要求中速、短距、自然放松、跨跳时单起单落。

引导幼儿自我尝试,探索正确的跨跳方法,教师正确引导。活动准备:箱子、皮筋、跨栏、四色标志物(红黄蓝绿)

一、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左右分队走

幼儿排成一队进入操场,听清教师口令进行左右分队走。

2、热身运动

听教师口令,活动四肢。(主要是压腿等下肢练习)

二、基本部分

1、探索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探索。(宽度:两个箱子)师:今日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游戏玩法是:面前的小圈为等待圈,第一个小朋友此刻能够进入等待圈,在前一个小朋友跑后,下一个小朋友进入等待圈。当跑到白色绳时,要从白色绳上头跨过去,然后继续向前跑,跑到对面的标志物时,再跑回来。

(2)加强难度,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探索。(宽度:两个跨栏)

师:大一班的小朋友太棒了,这次我要给你们加强难度了,我把宽度增加了,看看你们还能不能过去。

(3)讲解动作要领,进行自主尝试、探索(宽度:一个箱子、一个跨栏)

①教师请一名动作清楚、规范的`小朋友和一名动作不太规范的小朋友,上前面来示范,让幼儿自我评析,找到跑得快、能跨过去的动作要领。

②教师小结:听清教师口令快速起跑,跑动中单脚起跳,用力蹬地,在空中瞬间滞留前弓步,后退落地后,不要停止,继续快跑。

③调整宽度,变为由易到难的顺序,为不一样程度的幼儿供给不一样难度的训练,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练习。

2、分组比一比。(宽度:两个跨栏)

教师:请幼儿分为四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进行比赛,比一比那一队的小朋友跑的又快,动作又规范。

三、结束部分

1、放松运动。

2、收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板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41 字

+ 加入清单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满江红》

导入:一曲《满江红》荡气回肠,抒写了岳飞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报效君主的耿耿忠心。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李贺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2.解题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不讲究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3.背景链接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年仅17岁。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诗韵

1.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2.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3.教师范读,你给老师评价一下。

(二)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读,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归纳板书: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三)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读出紧张、悲壮、慷慨、激昂、豪迈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写此诗时李贺17岁: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勤勉写诗、扬名诗坛、热衷功名、桀骜不驯。

明确: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这首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17岁的李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是难能可贵。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再读诗歌,品味特色

点拨: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1.请同学们自选角度,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话,感受诗中形象,描述画面,理解作者的感情。

2.小结: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对比鲜明强烈,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五、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表现在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说出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总结: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总结升华

爱国之情有多种形式,山河破碎,誓死报国的孤臣情,海外赤子的桑梓恋,外敌入侵的亡国恨。我们今天如何爱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七、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附板书:

雁门太守行李贺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浴血奋战——忠君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金钱的魔力教材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不差钱》里面有一句话叫“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活着,钱没了。”

看来,世人对金钱的喜爱不一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带领下,更深入地走近它,感受它的一种特别力量。

学生读课题。

1、读了课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学生接话)。这里的鬼肯定不是真的鬼,而是指一种人。在这篇文章中,谁是所谓的鬼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鬼”抓出来,并圈出来。可以一目十行。

(学生读书,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托德、老板、我)

2、他们是被什么联系在一起的?(钱)那在金钱的魔力下,他们都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课件:因为没有钱,我 ,托德 ,老板 ;

因为有了钱,我 ,托德 ,老板 。

学生自由说。

1、说到这儿,你的脑海中一定冒出了几个形容托德和老板特点的词语。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他的这个特点的,把句子划出来,然后在旁边写上你想到的词语。

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找学生上台写词语。

2、分析托德的笑。

(1)“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他真的觉得“我”带着大票子吗?这叫什么(反话)。指导朗读。

(2)“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

指名学生读句子。

这段话写托德的什么?(笑)。平时我们说到笑的时候,一般会用到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说:微笑、大笑、讥笑、傻笑、皮笑肉不笑……)托德属于哪一种?

生活中你有见过这种笑吗?没有见过的真是幸福又幸运。我本想从网上搜一张这种笑容的图片,不过没有找到。我不甘心,又找呀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张,想看吗?

出示图片。 老师再次引读句子。

(3)“当他向那张……熔岩一般”

师:“当托德看清这钱的数额时,表情起了极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他的表情又是怎样的?

指名学生读。

“你见过熔岩吗?”

展示熔岩图片。

“你再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那样一张脸的样子。

这样一张脸好看吗?虽然托德在笑,但我们会觉得怎样?

3、马克吐温先生在写托德的特点时,主要是抓住什么来写的?(神态、语言)他把托德的笑容形容成(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熔岩)用上了什么写作方法?(比喻)

相似的东西之间是比喻,但是火山熔岩和人的笑容并不相似呀,他还用上了什么方法?(夸张)

师:是啊,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他抓住托德的笑容,用上夸张讽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托德刻薄、以貌取人,见钱眼开的势利眼小人形象。

4、分析老板。(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

“伙计是这个样子,老板看到这张钞票又是什么表现呢?”

出示课件:“老板望了一眼,……自言自语似的”

是什么让老板这么高兴?(钱)你觉得这个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再读读老板的话,能不能用上一个成语来形容老板的这番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天花乱坠……)

他这么做,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机动:指导朗读。

师: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让我享受了从魔鬼到上帝的过程。金钱的魔力就有这么大。还不仅仅是这些,以我们的社会来说,科技的发展,国家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金钱。莎士比亚有一段话(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

其他人又是这样评价金钱的。出示课件,学生读。

“学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金钱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几句话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数学教学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小学,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小黑板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数学乐园的 数学乐园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三天适应性生活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取名它为《数学乐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而且一下子进入寄宿式学校会非常不适应。在三天适应性生活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对以前的学习生活有个过渡,对以后的学习习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所以,《数学乐园》活动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为内容,提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活动目标:

1、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2、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周围事物、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

3、渗透礼貌、有爱心的教育,体现数学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活动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理念,本课设计了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玩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在活动设计时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题材数学化,尽量使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时间弹性化,并遵循了实践性、自主性、学科性等原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数学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想玩游戏的小朋友必须会数1到10,你们会数吗?

学生数1、2、3……10。老师说:恭喜你们,顺利过关,我们开始游戏吧。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报数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

1、四大组中,每一大组中,奇数小组的小朋友依次起立按顺序报数,报到3的小朋友不说,拍拍手,说自己的名字。旁边偶数小朋友做裁判,手势表示对错。

2、其他组小朋友监督

先请4位学生示范,再开展活动,最后评比,全对的得五星,错一个少一星。

活动二:投沙包游戏

介绍投沙包游戏规则:

1、请男生和女生分成两队

2、每队选两名小老师当裁判,组员谁投中一个,那个队就的一个标记o。

最后进行评比,最多得4个星,少得3星。

(三)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靠自己的努力,在数学乐园玩了玩,你们开心吗?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

上课开始导入,创设学生要在乐园游玩的情境,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活动一:起立游戏让学生感到既紧张有轻松,这一活动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起立为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到起立中也有数学,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活动二投沙包游戏让孩子门感到很兴奋,通过参与让孩子们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个数多少的方法。这一活动将课间活动与数学活动整合起来,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并有意识地渗透统计思想和比多少的问题资源,拓展了学生“玩”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获得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玩中乐的情感体验。

最后做一下总结,对以后数学课的衔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金钱的魔力教材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金钱魔力》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发言人。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板: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课外阅读《百万英镑》。

2、背诵第6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1、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

2、通过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材和教学,有机渗透“实践第一”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概括小数的意义,认识其计数单位和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与小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请学生测量自己周围的物体,如课桌、黑板、门窗、大幅挂图等的长与宽(或高),整理收集好数据。

一、导入

1、我们数学课本的定价是多少元?(板书:5.10元)小明的身高是1.21米,小兰的体重是38.2千克(板书:1.21米、38.2千克)。你们知道这些都叫什么数吗?我们在哪册课本中学过?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2.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

3.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板书:小数的产生)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着重研究它。

二、新授

1、3分米是怎样写成小数0.3米的呢?同学们请看(出示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总长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把1/10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的数位上写什么?(板书:0.1米)

那么,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板书:3/10米、0.3米)7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最后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也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分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米的数,可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板书:一位小数)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小格,这1小格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把它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写什么?(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启发学生类推:谁能说出3厘米、6厘米各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同时让学生在书上的括号里写出来,并指名一生板演填空)各有几位小数?3和6写在小数点右边的哪位上?(再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厘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米的数,有几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板书:1毫米)(用投影仪显示1厘米中的“毫米”小格)这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怎样写成小数?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指名一生板演填写,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6毫米、13毫米怎样写成分数和小数?小数点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三位上。各表示几个1/1000米呢?

引导小结:把毫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怎样的分数?能写成几位小数呢?(板书:三位小数)

(布置学生将收集到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然后互相检查评改)

4、如果继续分下去,得到1/10000、1/100000……的数。能写成几位小数?你会写吗?试一试,再互相检查。

5、归纳概括。用投影仪显示下列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些分数都能直接写成小数,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多少?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它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如:1/10里面有多少个1/100?)与整数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且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的分数,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

因为整数左边数位上的数是右边相邻数位上的数的10倍,所以小数数位也可以从左到右由高位到低位排列,在整数与小数部分之间用小圆点(小数点)隔开来。

小数的 计数单位有哪些?同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内容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然后回答)

6、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后,完成课本上“做一做”的练习,最后让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测量得到的数据是怎样写成小数的?

三、全课总结、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口答:在5/10、1/2、1/100、1/15、1/80等数中,哪些分数能直接写成小数?为什么?写成的小数是多少?

2、口答:判断对错,错的要订正。

(1)11/1000写成小数是0.011米。

(2)0.18是18个0.1。

(3)0.33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4)0.57表示百分之五十七。

3、抢答。(看到小数答相等的分数,看到分数答相等的小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4876 字

+ 加入清单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2008年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作用: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步骤:描点 标数 连线

20__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统计的定位是这样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因为,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内容。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习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习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动态地展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