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楼梦读后感800多字汇总20篇

《红楼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所写,《红楼梦》的基调是一个悲剧,生动的刻画了贾府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红楼梦读后感800多字,仅供参考。

浏览

1534

范文

1000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声韵凄惋,销魂醉魄的歌声从电脑中飘出,我的心仿佛也随着曲子飞到了那镜花水月般的伤痛里。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感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完美。然而,正因生不逢时,正因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因此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爱他的。”因此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正因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感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而从书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曹先生的惊世才华,那凄凉柔媚的葬花词,即使是百炼钢也能变成绕指柔。“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杯具。

我是个感性的人,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呢,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我不懂,但我只期望宝玉和黛玉能在天堂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红楼梦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6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心得体会,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我阅读的前三回“甄氏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贵妇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的一些感受。

红楼梦前名《石头记》原来并不是无稽之谈,跟神话女娲补天竟还有渊源。女娲无材补天的那块石头竟然出现在宝玉出生时的嘴里。真是对应了第一回的“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在我看的相关书籍中有这样评价红楼梦的第一节的“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英莲——真应怜,霍启—祸起,娇杏——侥幸”为了更好的看懂剧情我还查阅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真是亲上加亲,门当户对啊。可是这在现代是罪不可赦的。

红楼梦的灵魂人物林黛玉一出场就带着一袭悲苦色彩,从小体弱多病不说,他的师傅也是个羡慕权贵,尔虞我诈的小人,就连母亲也在她年纪轻轻的时候去世了。而贾宝玉的出场也和他一生的性格与安排有很大的关系,从出生时含着的彩玉到周岁时抓的女孩子的脂粉相信都与后面的故事相呼应。

贾母史太君的出场让我首先感到她是一个心怀慈悲,处事大方善良且有权威的老人她对外甥女关怀备至对孙子宠爱有加。

泼皮辣子户王熙凤刚刚入场时就给人留下了泼辣飒爽的形象不说在众人丫头面前大声说笑,就连在老祖上面前也肆无忌惮的。

他们性格迥异,圣灵活泼。不管是老的少的这几个重要的人物在前三回中都以独特的开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楼梦读后感10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范文类型:读后感,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初读红楼梦,我只是对人物有一个概念;再细品红楼,被里面的爱情故事所打动。里面的爱情故事真是不少:最震撼我的,就是宝黛的痴恋。他们俩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中显得多么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纯洁。哪一个读红楼梦的人不被他们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感动?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在众姐妹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的葬花,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们都说你傲,你真的傲吗?在我的眼里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连才高八斗的贾妃都说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你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可也掩盖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注定了你孤苦无依的命运,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无奈着你“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词真的是你今天的结局吗?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说是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使地狱的烈火不断在每个人的身边燃烧,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火花在无情冷漠中熄灭,熄灭。黛玉的思想正在进步时,一场荒唐可笑的婚约把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宝玉的一句‘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浑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这光明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活生生被这黑暗的力量吞没了。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见不得悲剧,我也曾为黛玉的结局恼过,恨过,哭过。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是浪漫的,但一切就如烟花一样,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何必执着。有时候,短暂也是美丽的。

轻轻合上书本,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后感导读: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红楼梦》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人却又无可奈何,无法挽回这样的悲剧。正如那一僧一道告诫灵性已通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这种“乐极生悲,好事多磨”的变故情节,在《红楼梦》中数不胜数。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建筑、管理、道学、佛学、……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学术界公认的“百科全书”。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有的时候,想看《红楼梦》有多期待,就有多遗憾;《红楼梦》有多不完整,就有多完美,就能让人流连忘返。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

他把他的悲剧体验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可是好事多磨,《红楼梦》终究没有完整版本,这个缺憾可能恰恰成了“天不从人意”。即使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部分稿件遗失,之后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因贫病无医而逝。留与后世的只有八十回,我们默认的完整版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不只是著作《红楼梦》好事多磨,就连《红楼梦》里的无数人物都是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最后大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林黛玉整天为贾宝玉哭泣叹息,贾宝玉整天为林黛玉牵肠挂肚;林黛玉心里只有贾宝玉,贾宝玉他心里只有林黛玉。———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天不从人意的一条注脚,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

香菱本来是一个乡绅甄家的大小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由于霍启看管的失误,导致香菱小小年纪被拐卖。霍启,就是“祸起”,暗示着香菱悲剧命运的开始。被拐卖的香菱,长大后被卖出当小妾,人贩子现将其卖给了冯渊,结果又将其偷卖给了呆霸王薛蟠。本想“好事多磨”,嫁到“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过上好日子。可是天不尽人意,被夏金桂虐待,最后因难产而死。

袭人对人和顺友善,善于体恤他人,做事稳重认真,在大观园中人人佩服。本来是大家默认的贾宝玉姨娘身份,可是贾宝玉的出家,就注定袭人的愿望破灭。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众人的苦恼,往往缘于“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人生如梦、如幻,让世人莫要执迷于人间的幻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正因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潜质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正因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但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正因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叮铛文中明确指出,宝玉是荣国府的当然继承者,这个观点是错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继承制度一向是嫡长子继承制。父亲的爵位等不可分的东西是由正妻的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的主要部分也都由他一人继承,其余兄弟只能分得一小部分而已。(您说不公平?我也觉得不公平,不过总算有明确的规定,比一笔糊涂帐要好些。)如果嫡长子不幸先死了怎么办?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所得,若他没有儿子,才轮到其他的兄弟,按先嫡庶,后长幼(女的不算)的原则顺次排序,冠军通吃,亚军没份。您可别小看了这规定,它可是封建社会能够存在两千多年的基石之一,历朝历代对这一点都是大力维护的。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再看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顾名思义,荣国府是荣国公的府第,贾赦(宝玉的伯父)继承了先辈的爵位和财产,成为第三任荣国公,并拥有荣国府的所有权。若贾赦去世,荣国公和荣国府的继承顺序是:贾链(贾赦独子),贾政(贾赦之弟,宝玉之父),贾兰(贾政嫡长子贾珠之独子),宝玉(贾政嫡次子),贾环(贾政第三子)。也就是说,宝玉在继承顺序中只排位第四,这还不算贾链随时可能生儿子(生一个他往后挪一位),忘了,贾赦也可能生(一样在他前)呵呵。在正常的情况下,贾链会有儿子,贾兰也比宝玉年轻,所以宝玉永远没有机会取得荣国府。祖母疼他,只不过多给他一点私房钱罢了。至于他姐姐是贵妃所以对他有利就更可笑了,元春是宝玉的姐姐不假,可她不也是贾兰的亲姑姑吗?贾兰从小没父亲,元春对他难道不会多一份同情吗?退一万步说,元春要帮宝玉,她能怎么帮呢?封建社会的铁律她一个妃子是改不了的,除非要她怂恿皇帝治贾链,贾兰的罪,这,可能吗?所以,再次强调,当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贾宝玉要取得荣国府,是接近不可能。

至于为什么有几个人看上了宝玉,非嫁给他不可,呵呵,我小人家对红楼不熟,不好瞎猜,能肯定的是,绝不是因为他是荣国府的继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2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本我爱读的好书,里面主要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段爱情故事。

宝玉本是女娲补天留下来的一块玉石,黛玉本是一棵绛珠草,他们木石前盟后,就各自转世投胎了。宝玉投胎到贾家,黛玉投胎到林家,最后他们又碰到了一起,彼此相爱了。

他们经过了凤姐、贾母、宝钗、贾政的重重考验和刁难。可是最后黛玉死了,宝玉也为了黛玉出家了,他们的爱情也就此结束了。

我觉得要是黛玉能相信宝玉,和宝玉一起守护他们的爱情,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如果我可以穿越到古代,我一定会去告诉黛玉,让她不要这样的;并且我也会去古代劳动、做事的,亲自体验古代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寒假《红楼梦》读后感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红楼梦》的成就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极高评价。的确,《红楼梦》被称为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峰,它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孤身一人来到贾府后,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却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和封建制度的阻碍,让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致林黛玉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社会毁灭了多少人。可仔细一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们,结果和命运都是注定的,都是无法改变的。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来到贾府,无依无靠,在这里能够给他温暖的就是贾宝玉的温柔以待,他们彼此喜欢,却又因为世俗的眼光,封建的迷信,而无法在一起。《红楼梦》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一边喜,一边悲;一边欢笑,一边哭泣;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死气沉沉。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我对当时黑暗的封建制度更加痛恨。我一直觉得有段文字很经典:“眼泪是什么。眼泪就是情,至情,上帝造人的时候造出了人类发达的泪腺,于是变成了晶莹的酸苦的或冷或热的泪珠。谁得到的情多,谁的情多,谁的眼泪就多,谁得到的眼泪越多,就证明谁不是枉世一生。”有情的人生,就是这么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她的性格一直都是因为身世所敏感,在我心中她一直都是纤尘不染的仙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许有人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谁又懂得林黛玉是把花比作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孤零零地落下,没人过问。一曲红楼饱藏了多少人的悲欢情仇,让多少人留下惋惜的泪水。春风依旧,花落仍在,如果那姑娘还在,是不是也会笑着喝茶?赏花?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生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楼梦读书笔记1-5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600字高中

范文类型:读后感,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我时常在想,如果宝玉和林妹妹最后成亲了,那结局是不是会好许多。

但他们明明是青艮峰下的一颗石头和一株草,林妹妹还完眼泪便应该走了,这是前世的情缘,又如何能够改变呢?

而最后宝玉和贾兰一起考取功名,一举成名考取了第七名,却已经跟赤脚和尚出家而去。把我为林妹妹的忿忿不平全部消灭,却为宝钗而感到委屈。

在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中便提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

一本书看完下来,其实重点不在于黛玉宝玉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如何,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如何。反倒是每个人角色中,我们都可以在他们所说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人性的多样化。贾母的慈悲与透彻,王夫人邢夫人一等被儒家和封建礼教浸泡出来的女性的卑微和扭曲,贾琏家珍贾蓉一等大家族子弟的世俗和无度,周瑞家王善保家等佣人的势利和多疑,每个人物都在这个时代的`大熔炉下被锻造出不同的样子,每个人都几乎都是身不由己,由出身、家庭环境、机遇锻造成或善或恶的模样,多少人挣扎无果,唯有一死明志,多少人屈服其中,却犹如行尸走肉。但在同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大抵是没有好人坏人,只有真人。

每个人看红楼梦都会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在书中看不到对命运的抗争,只看到命运的捉弄,我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只看到被消磨的纯真。读后感于我而言,红楼梦像是一本讲佛法的书,书中出家人不在少数,红尘不是看破的,而是在历经劫难之后发现红尘本来就残缺不堪。我阅读期间,曾有一些烦恼和困惑,如果用上辈子所欠的情缘来解释,便可以释怀一些。

李诞最近很红,他也是一个喜欢佛学的人,我看了一半他的《宇宙超度指南》,感觉他的point我都get到了。很多人觉得“人间不值得”是一句特别悲观的话,认为秉持“人间走一遭”的观念的人是彻底的消极主义者,其实不然,这是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楼梦》读后感和人生启示

范文类型:读后感,启示,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假过了多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总算读玩了。红楼梦不愧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我读了慨叹万千,觉得非常风趣,但最令我伤感的是书中人物生命的软弱,里边的太太小姐令郎们都是养尊处优,略微受点风寒就会大病不起,严峻的乃至会失掉生命。

显现落魄令郎贾瑞,见了王熙凤起了色心,却不识王熙凤不是好惹的,成果受了王熙凤的经验,大冬季深夜受了凉,得了风寒,加上自己想念成疾,终究竟然梦想致死。然后是秦钟,也是受了风寒,加上心思冲击,没几天就没了命,惋惜他一表人才,正处花样年华。

虽然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可是这样一个千金小姐,整日人参药丸当饭吃,却仍是受了冰冷郁闷而终。

他们的命太软弱了,经不住一点风雨的冲击。咱们不要做这样的人,咱们不要做温室里的阳光,咱们要做户外生命力坚强的小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楼梦》小学生读后感3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学生,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的闰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也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大百科书》中说道“《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还有在《大英百科》中提到“《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是一部天书。”《红楼梦》也被我国列入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有很多章节,而我最喜欢也最难以忘记的是两章节内容是:林黛玉病死,贾家衰落,贾宝玉考中进士到最后看破红尘落发为僧,和其他两个和尚一起飞升、成仙。在我看完这两章节内容后,发现我泪水已经悄悄落下,让我感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却不能相守,和所爱的人阴阳两隔的情景,也让我感到当时社会的陋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楼梦读后感主题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151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早年经历富贵繁荣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贫困。他有感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在评定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后来,乾隆年间进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保留了贾府被抄,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等悲惨结局,但贾府又终于复兴,则违背了原作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以后,感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无异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正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而刘姥姥则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把贾府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更加客观的披露了贾府的奢靡腐败之风。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对众多人物成功的塑造,而每一个人物又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凤姐精明能干,办事有条有理,但一生作恶多端;贾母体贴周到,和蔼可亲;贾宝玉自由散漫,痴情重情;薛宝钗知书达礼,美丽大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内慧外秀、惹人怜爱、楚楚动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而且还体现在才华横溢和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有一张利害的嘴,正如薛宝钗所说:“共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很多人认为,这是林黛玉“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表现,但我觉得,这不过是林黛玉借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已,更显示出她纯真、耿直的个性。

鲁迅曾经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而在我眼下,却看见了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悲剧,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红楼梦》包罗万象,生动的为我没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的沉淀在吟唱:到书里去吧!《红楼梦》的精彩之处实在太多了,值得我们读百遍!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很美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楼梦》个人读后感

范文类型:读后感,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杯具为主要资料,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杯具。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此刻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梦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构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楼梦读后感400字 红楼梦读后感30字左右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性格决定选择。一个人,他的性格选择了什么样的思想,每天面对自己和别人选择什么样的情绪,一切取决与性格。

人生在红尘中云游,命运在性格中行走,“喜笑怒骂,倜傥风流,兴衰荣辱,成王败寇,浮华如烟云,可看不可留;往昔死云烟,伤怀阑珊后。狂年幼,贻笑传遍天下口;悲白首,银丝万丈织成愁。远虑近忧,枉然如酒,岁月酿,漫心头……”红楼梦,亦是如此,人生的悲欢离合,坎坷相伴,如泪,数不清;似水,柔无骨。

回望清,宝玉“面若中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性”明明……可惜了清静,天石乃仙之通灵也,何图恋凡俗浊气?人生非安非乐非清也。叛逆,世俗,对照以世俗男性为主导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和卑微的女子们的聪明与愚蠢,纯真与腐朽,洁净与污浊,天真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

腐朽的年代!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的飘零,身为贵妃贾元春的内心悲痛苦楚,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和罪恶虚伪。

是叛逆,是脱俗,是善感,是才华,是思想造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娇弱才女林黛玉,本是想用一生的眼泪去回报他,但未想凄婉而去,“不离,即离,未世乐”,明明了解自古女子的悲哀,未想重复,却自了。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可未否定君权,族权。他发展着自己的叛逆思想,倾向并支持被压迫者,他支持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地要求婚姻自主,这一切是由于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所以他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是他所仰仗的;他反对的,是他所依靠的,因为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但他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最后只能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去。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现实生活的出路,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的否定,可他这种叛逆却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色彩。贾宝玉的叛逆虽然无比失败,但让《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无比成功。

叛逆是种精神,是青春不死的见证,是推动砾石前进的车轮,是张扬个性的资本。每一种叛逆的命运都是传奇,永远在文明的长河里演义。因为多彩的世界不只是苍凉的黑白,所以是皆不论成败。

《红楼梦》是自古的悲伤之爱,是心中的真是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楼梦》优秀读后感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题记

又是一个九月。

秋风萧瑟肆意在人间来往,每到这时总会有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感。

漫步在大街上,我不禁又想起那曹公笔下伤春怀秋,才华横溢的女子——林黛玉。

这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女娲补天时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单剩下了那一块石头。被那神瑛待者灌溉雨露,要来还他一生的眼泪的绛珠仙子。那与贾宝玉有缘无伤,空劳为他“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夏年年”的林黛玉。

初见时,宝玉与黛玉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她只能葬花时独自抹泪呜咽,只能将心寄托在给宝玉的帕子和其中的题帕三绝。

还好,还好宝玉与她情投意合,志趣相同,厌恶那黑暗的社会,向往那自由的人失,他们一起共读西厢,赏花品茗,结社联诗!那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

但木石前留的单薄无力怎又敌得过封建卫道士的迁腐呢?

王熙凤的偷龙转凤,让贾宝玉娶了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子——薛宝钗。他们认为他们成就了金玉良缘,但他们错了。自宝玉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妹妹已经逝去后,竟选择了出家,从此脱离了这莽莽红尘。

在这儿,我竟十分感谢高鹗、感谢他让黛玉先走一步,没有经历贾府抄家,不然她那样如清荷一般孤傲好会怎样呢?是被卖为女奴,从此尝尽世间悲凉?还是不愿受这般耻辱,自缢身亡?我不敢想像。

不知道黛玉临去时有没有想起那宝玉为晴雯作的《芙蓉女儿诛》,也不知道宝玉后有没有忆想自己当时的一语成谶: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

才发觉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何会被传唱至今。我们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当初的黛玉也不会明白以后的结局便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但初见时是那样美好。她就宝玉眼中那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妹妹。

秋风依旧,花落仍然。

如果那位少女如今还在,不知道是不是会笑着呷茶赏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

范文类型:读后感,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丰富课外阅读经验,充实自己的寒假生活,寒假期间我通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第一次阅读我看到的是贾黛的爱情,第二次阅读,我了解到了家族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通过这次寒假看了第三遍,我才慢慢品味到文字的魅力,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其意义主要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在书中曹雪芹以一种伤感的情绪叙述故事,对社会环境进行了讽刺。

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诗词,阅读起来特别押韵,朗朗上口,而且符合当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情,通读全书有一种悲伤的美感,书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便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总有哀愁萦绕在她的身边,这种性格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她身在贾府看似衣食无忧,但是寄人篱下的现实让她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以至于最终忧郁而死。林黛玉的悲剧是当时封建家庭的制度所造成的。在书中,林黛玉任性爱哭,又多愁善感,但是看似柔弱的她却时而敢于反抗家族给她的安排,她内心保守却又向往自由,让她在黑暗中创造了一丝光明,也带给她一些可贵的品质,我觉得我应该想她学习,反对世界的一切不公,发表出自己的意见。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从贾府中看到当时封建家庭的腐朽,而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我更是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的整体黑暗,初次阅读的时候,在我心中林黛玉特别的狭隘,她总是以柔弱自居对别人,周围的人几乎都不入她的眼,而且心眼特别小,不允许宝玉谈论其他女孩子。不过通过阅读后的总结反思,我对林黛玉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环境下人性有了更深的总结。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没来由的,她的感情接近人自由和美的本质。林黛玉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所以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她以降珠草的身份,冲击反抗那个黑暗封建的环境。即使有着一些封建人物的批评,但是她勇于同时代抗争的反抗精神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面对那样腐朽的家庭,我深深体会到我能拥有现在这般幸福的家庭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我要更加珍惜这样的家庭。

红楼梦真是一本精彩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楼梦》章节内容读后感精选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春趣》节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红楼梦》一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三角恋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一群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闺阁女子的生活百态。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而《红楼春趣》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犹如观看书中人物游玩休闲的日常Vlog。

《红楼春趣》讲述了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说起黛玉,她是最受我青睐的金陵十二钗之首。她——善良却又常常变身“柠檬精”;聪明却又常常因一点与自己不相关的小事涕泪俱下、哭湿罗帕。正如薛宝钗说的那句话“黛玉真是叫人恨也不是,喜欢也不是”。但是在《红楼春趣》这个片段中,她却让我刮目相看。

比如:当紫鹃、探春和宝玉因为竹梢上的风筝要起争执的时候,黛玉笑着说:“把我们风筝也拿出来,也放放晦气。”这样不动声色的打圆场,可真是个双商高的小宝贝!还有后边宝玉因为风筝飞不起来而生气时,她笑道:“那是顶线不好。叫人拿去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犹如和风细雨般的安慰,让宝玉的心情舒缓,又有了和大家一起玩的兴致。还真是印证了那句诗“心较比干多一窍”。

在很多人心中,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的代名词,但《红楼春趣》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不同的、善解人意的黛玉。就像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轻易给别人贴标签,因为,人的性格可能是多面的。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范文类型:读后感,全文共 3118 字

+ 加入清单

《石头记》,即原《红楼梦》的书名,说的就是刻在那块补天顽石上的文字。

石头是与宝玉寸步不离的,那么《石头记》就是以贾宝玉为出发点记叙而成的。然而《红楼梦》这个题目,相比起原题来说更有味道。红楼,我想从字面可以有两种诠释。它可以指即指宝玉所居怡红院;也可以解释为金陵十二钗的居所,因为红在古时多指女性,红颜薄命,南柯一梦,这样也可以更加突出本书特色,就是注重对于基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刻画。

由此可以连想到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对于全书来说,想必起到的是“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的效果。他将警幻仙姑的教诲置于脑后,光被“醉以美酒,沁以仙茗”,与可卿柔情缱倦,沉迷于幻境之风光,却终坠入虎狼迷津。这就是对于宝玉一生的影射。

在本回中更值一提的是《红楼梦》曲词。本身词韵凄婉,文本还描写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更是凄凉,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宝玉的天真、宝玉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十多首曲词每曲都是悲哀伤感,与大观园之中人人寻欢作乐,繁荣富丽的景象产生极强的反差。我将结合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红楼梦判词和自己读本书的感悟,对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多位女子进行简单分析。因为红楼梦判词丁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已经比较透彻了,我主要来讲讲判曲、宝玉和这些薄命女子的生平。

这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想必是曹雪芹对于金陵十二钗和贾宝玉怜惜之情最直白、露骨的表现,因为在全书中作者很难找到机会将自己的情感完完整整地穿插在情节中。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的感受到作者的悲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里的雪与林所指非常明确:薛宝钗与林黛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对黛玉倾心,而这首诗中,“雪”暗指“薛”,金也指的是宝钗;“林”即是黛玉。从诗中可以做出判断,宝玉最后并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白头到老,而是落得个“到底意难平”的结局。诗中“齐眉举案”原本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表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这侧面的描述即出宝玉的宝玉却始终惦记着“世外仙姝寂寞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忠诚,也可以看出他对圆满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纵然这种忠诚是值得钦佩的,但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宝钗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子?看来即便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宝玉也不能做到那好了歌中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因为他始终执着于黛玉而忽视了身边一个同样优秀并一心为他好的女人。纵使他对爱情的忠诚是值得读者们赞叹的,可是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们从未品尝过生活真正的味道,因为身边的一切琐事都可以让下人们去解决。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是别人,只会吟诗作画的是他们。他们,包括宝玉,把生活和爱情过于理想化了,一点不圆满就终日惦记着,终生悲叹着,枉自蹉跎。也包括生性敏感多疑的黛玉。

这让我想起2010年一部很红的电影《社交网络》,是以facebook创始人的经历进行改编的。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天才小伙子,因为女友的分手而伤心愤怒,发泄性的创建网站,另整个学校的网络几近崩溃。在这过程总他的才能被人意外发觉。而在经历是非纠葛、朋友背叛的过程中他也越来越富有,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在影片快要结束时,镜头对准了打开facebook的男主角,找到当初分手的女孩的主页,犹犹豫豫加了她为好友,再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刷新页面……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几乎拥有了一切。名气,财富青春……却无法挽回一个女孩的心。生活就是由各种缺憾所组成的,完美的人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令宝黛二人的情感、令《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别看一座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繁华与享乐都只是表象。倘若抽去像凤姐这样支持家族的骨干,大观园整个内里就像被蛀空了一样不堪一击的。下人们是勾心斗角,公子少爷是寻欢作乐,而其余的人也过着天仙一般的生活。当灾难不幸地降临,又有几个人能自我保全呢?说他们是可怜人也好,说他们可恨也好。其中宝黛二人是最为无辜纯洁的,脱离世俗的,他们的爱情是最悲哀的牺牲品。他们是被物质光鲜亮丽的表象蒙蔽了的,就像书中提到宝玉对银两这样的东西都没什么概念,面对生活的悲剧、求黛玉不得的痛苦怎能自我合理地调解呢?在本书第五十七回中,黛玉的丫鬟紫鹃“试忙玉”,说黛玉将回家去,害的宝玉失魂落魄,伤心落泪。这的确是宝玉对黛玉深情款款的体现,但是在了解到时代背景,包括大观园里暗里的争斗,不难发现,这段情感是单纯的,盲目的,过于理想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水中月,镜中花”。宝玉的执迷不悟的确是给本书的悲剧色彩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想必《红楼梦》中最能体现贾探春心机抱负的就是她对赵姨娘,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所说的一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九省检点了。”本是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想问探春讨些下葬的银子。而探春不仅不给,话语中还透露出她才是主子,并想把自己的庶出身份撇的干干净净的意思。在二十七回中,她甚至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想法评价为“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在以“孝”为至高美德的古代,这些岂不是彻彻底底暴露了一个没有管教、不懂尊重的丫头的形象吗?而我们再来看贾环,发现这对姐弟还真是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心中的不平衡感促使他故意弄翻烛台,烫伤宝玉,在与丫鬟玩乐吃亏了时还大哭:“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可见,在当时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了吧。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固然是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忘本的,而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探春对王夫人是敬爱有加。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所以也可以算是她半个母亲了吧!而一向心高气傲的探春也一定不会甘于自己庶出的地位而会去努力争取的。这是探春挺可爱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探春难得担当了一回管理者的角色,也是办事利落,精明强干,掌握着主动权,在七十四回中更是痛痛快快的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骨气。就是这样一位女子获得了“红玫瑰”的称号,美丽动人而浑身带刺。可惜,这朵玫瑰却也未能躲过命运的捉弄。这一曲“分骨肉”描写的就是探春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唉,谁知道这朵玫瑰是否已在风雨之中凋零了呢!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婆,上结着长生果。”

这写惜春的“虚花悟”同她几位姐姐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其中也不能说是有悲剧。因为惜春“将那三春看破”,完全放弃了三位姐姐曾经经历过的繁华生活,而只求自己的一片清净。从书中看,探春这个人就是请冷清冷的个性,待人接物也提不起什么大兴致来。相比起她的三位姐姐来说她的存在感是相对低的,因为她基本不习惯成为人群的中心,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呆在旁边看着罢了。她也很少出席诗社的活动,在父亲贾敬的葬礼上也几乎不露面。在抄大观园的那一回中,她冷冷地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这样一位冷漠厌世的姑娘,最终是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召唤,也说不出是幸还是不幸。

几位女子,一段繁华,成一场魂牵梦索的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