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杜富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精品20篇】

人物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可以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写人,可以直接写头发、画眼睛,使其栩栩如生,这叫直接描写;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写人,如通过第三者的转述介绍某人,通过描写第三者来反衬某人,以写景状物来烘托某人等等。根据描写人物的详略,轻重、着墨的浓淡,我们还可以将人物描写归纳为白描、漫画式勾勒、浓墨重彩细描等等。接下来,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杜富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浏览

6880

范文

1000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欣欣田间麦——徐淙祥

颁奖词: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

事迹:

徐淙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中央文明办发布12月“中国好人榜”,徐淙祥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2022年9月14日,“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植能手)在山东省乐陵市落幕。安徽的徐淙祥获得第一名 。2022年12月,被评为2022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2023年1月,获得“2022三农人物年度致敬种粮人”荣誉称号。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感悟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了解到周秀芳老师的支教事迹后非常感动:“她奔走在山区进行支教活动,地方教育部门起初并不是很了解情况,随着她的影响越来越大,爱心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向山区,我们感谢她为山区孩子付出的爱心。”肖国安认为,教育事业尤其需要社会力量来支持和推动,周秀芳老师的举动调动了溆浦当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热情,推动了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溆浦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严安民表示,3年来,周老师、孙院长走遍了溆浦的边远山区,却从来没去过溆浦的景区;他们积极联系资金,现场考察选址,来回的交通食宿费用却从来没来报销过。“在一次对淘金坪乡小学教学点进行选址时,周老师没有通知任何人,自己从县城汽车站坐上中巴车,颠簸了40多分钟赶到淘金坪学校,与校方联系后,她连口水都没喝又赶到村里,爬陡坡、钻草丛,这份劲头连年轻人都比不上。”

溆浦县领导: 溆浦人民永远把周老师当亲人

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溆浦县委书记蒙汉说,周老师从宁波鄞州繁华的都市来到溆浦边远的农村,牵线搭桥,捐资助学,把像“山果”一样的贫困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给予温暖,引人向善向上,这份情谊深似海,这种精神比金贵。我们要向周老师学习,不忘初心,不丢本色,汇集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脱贫攻坚,让像“山果”一样的贫困学生个个脸上绽放出幸福笑容。周老师把溆浦人民当亲人,溆浦人民永远把周老师当亲人!

溆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必军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东西扶贫协作”,周秀芳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周老师从东部宁波而来,到湘西溆浦爱心支教,开展教育帮扶,组建爱心团队,帮助溆浦贫困山区修建希望小学,事迹感人肺腑,感动湖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300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我们常常会提倡德艺双馨,中国对于品德是十分重视的,同时还究竟“忠”和“孝”。这也是杨振宁之前被一些根本不知情的人所诟病的地方,他们说杨振宁老了才知道回国养老,没有对国家做出贡献。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禁止国家”的名单当中划去了中国。于是,他立马申请回国,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学者。回国后,国家领导人接近了他,还和他谈了很久很久。从那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沟通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杨振宁呢?他拒绝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高薪职位,把美国唯一的房产卖掉,捐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同时把清华大学给他的工资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后来清华大学给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权,而没有要所有权。

除此之外,他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旅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给各大高校建造顶级的实验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现在已经是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他还为国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顶级的科研人才,比如:现在清华著名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是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无论是招募人才,还是募集资金建立一流实验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发起设立给科学家颁奖的各类组织,他5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同时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还帮助清华建立起了凝聚态物理系,在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并发表了多项成果。

而另一件让他进入公众视野的事情就是反对对撞机,实际上,他在刚回国时,就被邀请去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建立对撞机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当时参与会议的科学家中,只有杨振宁一直在反对建造对撞机。

他认为,当时中国很贫穷,能花钱建造的对撞机都是西方国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术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这些钱去发展计算机、芯片半导体、生物、机械工程方面的领域。

杨振宁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很难用一篇文章全部书写完。20__年度的“求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20__年9月22日,在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年华诞,国家也特意为这位伟大科学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杨宁个人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杨宁在走访群众中,发现残疾人潘健强因生无名毒疮,卧病在床无人照顾。杨宁到村委的第一天,即带他去医院看病,并为他交纳新农合费用,杨宁还到县城给他买好的药品,经过一个月潘健强已基本能行走了。

“她是好人啊!”该乡卧病在床下肢瘫痪的梁海春感动地说。几年前,梁海春因瘫痪症一卧不起,家庭的所有负担都压在爱人身上,小孩读书成了很大困难。杨宁知道后,决定从2014年起每月给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梁翠丽提供每月100元生活费,并在学习上给予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邓小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232 字

+ 加入清单

1962年9月9日,几架来自美国制造的侦察机深入到我国腹地,我军迅速做出反应,发射导弹击落了这些讨人厌的“苍蝇”。

几天后,当外国记者询问中国,是否用导弹击落了最先进的美国战斗机的时候,为了对我国军事实力进行保密,陈毅元帅举起右手向天一指,笑着回答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彼时在场众人哈哈大笑,既是对陈毅元帅巧妙回答的赞叹,也是对幕后英雄们的敬佩。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关于“竹竿英雄”的秘密,直到60多年后才得以揭秘……

少年壮志

“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他们落荒而逃。”

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年仅3岁的沈忠芳还不知道头顶上盘旋的飞机与炮弹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自己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恐怖的轰鸣声东躲西藏,年幼的他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们也要有这样的飞机!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面对山河破碎下只能做出最本能的反应,那就是逃离上海,躲避战火。

1939年,过了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一家人才重新回到了上海。

虽然温馨家园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重建家庭、购置物品都是笔巨大的开销,但父亲还是果断的将沈忠芳送到了附近的小学读书识字。

沈忠芳的表现却超出了父亲的预计,他本想着孩子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人就已经不错了,但儿子却是个能过目不忘的小神童。

不论多么复杂的古诗文,沈忠芳总是看过几遍就能一字一句精准的背诵下来,还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十分可爱。

沈忠芳会读书,但不死读书,抛开对学习的天赋不谈,课下的他也是个孩子王,还曾经带着其他学生给睡熟的老师脸上画熊猫眼。

惹得老师虽然生气,但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只得作罢。

高中时期,沈忠芳被送到了一所教会学校学习,在这里学习如果信奉宗教,那么就会有相当大力度的学费减免,对于沈忠芳来说,背下几篇诵文并不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为了减免费用而去信奉或者做个样子。

沈忠芳此时脑海中朦朦胧胧但又无比坚定的念头便是来自己与头顶上让人极度不安的飞机嗡嗡声,他还是个学生,但隐约觉得,或许这就是自己的使命——不再让自己的国家受制于空中力量。

因此,1953年,结束高中生活后的沈忠芳,毫不犹豫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并将飞机设计专业作为自己将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对于航空,现在的他还是个门外汉,对于未来的梦想还很朴素,那就是造出像苏联那样的战斗机,能够神气又威风的保卫着蓝色的领空,为国家的国防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越干越热爱”

在学校里,沈忠芳的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既是班上的尖子生,门门功课名列前茅;离开了课堂,他是个活力满满的小伙子,喜欢游戏足球,也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直到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成立了火箭导弹专业,这让一直将飞机制造作为目标的沈忠芳内心产生了思考。

恰逢60年代时期,苏联凭借制造的“萨姆-2”导弹在国际社会上崭露头角,这让沈忠芳开始考虑,仅仅有厉害的飞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厉害的导弹才能真正的保卫国家。

来自沈忠芳的火箭导弹专业转专业申请书很快通过了层层选拔,而他也成为了火箭导弹专业的一份子。

1958年,大学毕业后的沈忠芳被派往分院工作,这里条件比较艰苦,可以说是“要啥没啥”。白天干活工作,投入相关研究,晚上就挑灯夜战,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沈忠芳乐在其中,而他所交出的答卷也相当的漂亮。

在六十年代里,沈忠芳负责的红旗一号、红旗二号顺利研制成功,在1967年,红旗二号更是进入了实战——击落侵犯我国国防安全的U-2侦察机。

要知道,作为美国制造的王牌侦察机,U-2直到现在依旧活跃于前线,但在五六十年前,我们研发出来的导弹系统就已经可以将其击落了!

在70年代里,沈忠芳负责的型号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的考试,但沈忠芳并不满足,而是带领大家积极研发更加先进的对空防御系统。

对于这些累累硕果和赞誉,沈忠芳对自己的评价却显得格外有趣与谦逊,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电影导演。

在他看来,一个导弹的研发需要几百上千人的力量支持,从技术人员人再到别人眼中不起眼的后勤人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自己,就像是剧组里的导演,第一要务便是保证型号的完成时间以及决定好研发的节奏、途径,怎么将研发任务分给更合适的技术人员,又怎样将宏达的研发任务划分为一个个有条理的小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什么时间交给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但沈忠芳对自己的要求却又远不止于此。

他像一个导演,负责及时喊“3、2、1”和“cut”,对其他成员来说,他其实但更像一个大家长:他对每一部分的工作负责也对做这个工作的人负责,出一点差错都是他的失败;普通技术员找他倒苦水,希望能解决住房、孩子教育甚至于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他也会耐心的倾听、帮忙解决。

沈忠芳的想法很简单,他希望每个人都是最好的状态完成工作,他也不愿意空喊口号来“道德绑架”别人,总是尽力去帮助大家。

敢于拍板的勇气

沈忠芳历任三次的导弹研发任务的总指挥。

而他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偏爱”,也与他的“勇”脱不开关系。

许多人面对其他的事情还能够做出干脆利落的决定,但如果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能够拍板做决定的人寥寥无几。

毕竟,事情的成败与风险显而易见,看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并不难,难得是在看清风险后,依旧能够理智做出决定并将责任扛在自己肩头的人。

曾经有一次某导弹进行试验,因为客户提供的参数数据出现了错误,按照该数据进行调整发射时,导弹没有向前飞行,而是笔直的竖起来,方向也大相径庭。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导弹直接在空中进行自毁命令,四分五裂。

这时的指挥官沈忠芳,面前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第二发型号的试验,但可能会失败,不仅合作泡汤,沈忠芳的个人前途也会大受影响;亦或者是直接打道回府,先研究清楚其中的失误点,导弹本身是否有其他问题,然后经过层层上报后,再做决定。

无论怎么看,都是第二个选择更加稳妥。

但沈忠芳却大手一挥,选择了第一条路,放下豪言壮语:“成功了是集体的,失败了我个人负责”。

他并非鲁莽,作为总指挥管的沈忠芳比谁都清楚,这枚导弹的研发有多么严格,出现这样严重的事故一定是参数的问题,与导弹本身不会有关系。

他相信我们的导弹,更相信自己的同事和国家。

他的判断没有出错,第二枚导弹沿着预定的轨道成功发射了!

而像这样,带着整个项目的实施与研发方向的决定,他做过很多,也一次次将自己的前途至于整个项目上,也正面过一次次的“出了问题你们担得起吗!”

沈忠芳的回答让人敬佩:“可以处分我,也可以降级,罚款也行,我都接受”

研发工作中,成功与失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唯一困难的便是如何在一次次失败后,依旧不丧失尝试的勇气。

曾经某型号经历两次的起起落落,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签订意向合同,无经费、无技术的尴尬局面。

但沈忠芳接手了,没有资金,他就用纸笔开始试验、计算,硬是将该型号的技术研究了透彻,并等来了机遇,将所有努力换成了该型号的意向签订合同。

沈忠芳的“一肩挑”让许多成员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有这样的领头羊,路又怎么会走歪呢?

1994年,在沈忠芳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国防空导弹的研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国际社会上有了一席之地。

2009年国庆,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亮相阅兵式,观礼台上的沈忠芳热泪盈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强大我们的民族。

一面是威风凛凛的防空武器,另一面则是默默无闻的沈忠芳。

虽身在观礼台,但却极少有人知道,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是我国防空领域的中流砥柱。

直到88岁那年,沈忠芳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眼中,2022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这是导弹元勋应得的荣誉,更是国家对他的感谢!

把岗位“还”给年轻人

76岁时,沈忠芳选择了主动离职,连带着辞去了所有顾问、教授的称号。

他依旧热爱航空事业,但更想把未来还给年轻人们。

他曾经这样说:“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

话里的谦逊,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也是对我国国防力量的自信。

对于年轻人们来说,沈忠芳的付出让他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世界技术,而曾经为国家付出过的导弹功勋,也不应该被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大全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16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18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大全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颁奖盛典由白岩松和已经退休的敬一丹共同主持,下文为大家介绍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事迹材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人物事迹】

2017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7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17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1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17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7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雄心志四海】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7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7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7年时隔2017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7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人物事迹】

2017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弦歌感人肠】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7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7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天下英雄气】

【人物事迹】

2017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7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君子抱仁义】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号召。这不禁让人想起最近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情。

广西百色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毕业后本应有更好选择的她选择了回到家乡做驻村扶贫工作,就是这么一个年仅30岁的基层干部,在回驻村的路上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在印象中最深的是她所说的一句话: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正是这么一份“坚守、执着、勇敢”的初心,令所有人都铭记住她的名字,也正是她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对本心的笃定、对本源的坚守、对本初的执着;始终,即自始至终、善始善终,就是对初心的矢志不移、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对使命的坚韧不拔。黄文秀的初心和使命是建设家乡、报答乡亲。而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我的初心便是服务群众,扎根基层,不悔青春。黄文秀是百色本地人,当年得到教育扶贫资助就读于百色祈福高中,研究生毕业以后没有想着要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了家乡。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黄文秀积极响应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号召,投身到扶贫工作第一线。她坚持以村为家,把扶贫工作当成事业,驻村以后把几乎所有个人物品都搬到了村里。即便面临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她总是面带微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作为驻村书记的她是我们基层选调生的楷模,作为大姐姐的她是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牢记使命,方能致远。使命,是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诠释、对责任的担当。牢记使命,担当实干,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不断地奋斗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理想。黄文秀牢记脱贫攻坚的使命,为了全面掌握百坭村的致贫原因和现状,她坚持用土办法,对村内的贫困户开展遍访工作,认真查摆问题并听取民情民意。任第一书记的一年多来,黄文秀团结村“两委”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请专家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这些产业,如今已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621 字

+ 加入清单

连续几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都会有为我国国防、军事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今年也一样。那位前辈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华专注做了一件事,尽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但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他参与了研究氢弹,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经验的核武器研究权威人士,还被其他国家的人嘲讽,而且他还有即将研究成功的原子弹,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犹豫选择了毫无经验之谈的氢弹,他就是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他靠天分和勤奋为我国的氢弹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我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吧。

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师昌绪。他研究出来的空心涡轮叶片,被业内称为航空发电机第一关键阶,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但20xx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让我们为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谢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母爱是天底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此爱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的耳朵,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这一同桌就是20xx年,她陪儿子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如今杨乃彬已成为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母亲啊。在颁奖典礼上她笑说道,我陪儿子读书都比当年我自己读书时都认真。因此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辞是: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20xx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在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持续了39年的故事。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xx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xx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39年始终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辞。

除此之外还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队,十三年如一日守护父亲的朱晓辉,像一名战士一样治疗麻风病的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还有为我国新疆地区人命安定生活而坚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一生诠释了“仁智礼义信”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正能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向这些人物学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沈忠芳个人事迹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个人,人事,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事情,必须、也只能中国人说了算。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而天底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平地起高楼。

从地面上天,击中高速运动的飞机,这样的导弹,作用的机理是什么?沈忠芳也不是那么清楚。1970年,36岁的他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摆在沈忠芳面前的,除了落后的工业基础,还有很超前的工程设想。

工程的整体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导弹作用的机制是什么?不知道;工程所需的各种资源能不能跟得上,也不知道。沈忠芳和同事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事儿,不但得搞成,还得搞得漂亮。

“越干越热爱,越干越想干。”沈忠芳说。

沈忠芳和同事们在试验场

整个大地都震动了,漫天的火光像烟花一样。正陶醉间,头顶上纷纷掉落的碎片总是能让沈忠芳从深夜里惊醒……

1972年,三年攻关之后,二院进行了FJ型号第一次试飞导弹的试验。由于推力很大,加速度很快,点火后几秒钟,发动机就爆炸了。

沈忠芳带领着团队重新出发,不但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还给导弹穿了一身隔热服,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高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邓小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968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邓小岚女士于3月22日凌晨在北京天坛医院逝世,享年78岁。据了解,邓小岚是日前在马兰村接受采访时突然摔倒后入院的。

邓小岚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马兰村,18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2月,马兰村所在的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个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邓小岚的感人事迹由此再一次广为流传。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宁静的村庄,沐浴着阳光,唱起这歌谣,铁贯山笑了。马兰,早安!天空蔚蓝,阳光洒着泉水欢畅。”清冽冽的歌声,从马兰小区的一栋单元楼里飞出,飞过村庄,飞过山河,去向更远的地方。

光阴在四季里流转,歌声在四季里生长。与山涧鸟儿的鸣唱相和,与风中树木的婆娑相汇,天地之间奏响一支瑰丽的交响曲。

她说:“我相信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下,会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他们的一生都会自强自信,生活得幸福快乐!”

她还说:“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被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

如磐的信念、深沉的情感,令她痴痴坚守,执着筑梦。18年来,她手中那支不曾有半点儿想放下的“音乐魔棒”,点化了贫瘠、寂寥的山,冰冻、静默的河,和闭塞、羞怯的山里娃长长的未来。

冬日暖阳下,站在胭脂河畔、铁贯山下,她望向山顶,笑着说:“我们这里的山上每年会开出各种各样的花,山杏、山桃、杜鹃,可美啦!你们一定要来!”

她,邓小岚,“马兰后人”,村里老少都亲热称呼的“邓老师”。

寻根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

——《题马兰烈士墓》

1997年夏,邓小岚和妹妹一起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祭奠马兰烈士。

山深路绕,七岔八岔,邓小岚向路边的一名农妇问路。

“这是麻棚村,再往前走就是马兰村了。”农妇指着说。

“认识陈守元吗?”

“认识啊!”

“那是我干爹。”

听闻,那农妇上下打量着邓小岚,突然惊喜地喊道:“你是小岚子吧?”

山高水长,离别51年竟然还有乡亲脱口叫出她的名字,邓小岚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离“家”的游子,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此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1943年秋季,日军疯狂“大扫荡”。“在一次反扫荡转移中,为了不拖累部队,母亲丁一岚独自留在一处山洞中,拿着两个手雷防身,饿了吃土地庙里放的供食,渴了喝岩石缝里滴出的泉水。十几天后‘扫荡’结束,母亲在城南庄附近一间荒废的破屋子里生下了我,后又把我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老乡家里。”

往事悠悠,父母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干爹干娘倾尽所有喂养她的艰难时光,都铭刻进邓小岚的心里。“1946年我随父母离开阜平后,干爹还赶着毛驴车,走了两天两夜专门去看我。”

后来,父亲邓拓把与马兰浓浓的鱼水情镌刻进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马兰后人”,留给被马兰老乡哺育过的邓小岚。

2003年清明节,退休的邓小岚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再次回到马兰,为葬在胭脂河边的革命烈士扫墓。

那一天,恰逢村里的一群小学生也来扫墓。

“你们会唱歌吗?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问孩子们,孩子们羞怯地躲闪。

“《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会不会?国歌呢?”孩子们只是茫然地摇头。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邓小岚,“我本是随口一说,想和孩子们打个招呼,没想到却是这样的场面,顿时心里觉得特别凄凉,说不出的难受。”

“童年怎么能没有歌声?生活里没有歌声,该是多么苍白!”那一夜,尽管山里月光如洗,星空浩远,她却心绪不宁,辗转反侧。

“这是爸爸妈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我得做些什么。”回北京后,她做出决定,“我要回到村里,为缺失了歌声的孩子们带去音乐,让他们和音乐成为终身的朋友。”

播种

小杜鹃,小杜鹃,我们请你唱个歌;

快来呀,大家来呀,我们静听你的歌;

咕咕,咕咕,歌声使我们快乐!

——《小杜鹃》

邓小岚说,受父母的影响,她和弟弟妹妹们都热爱音乐。“小时候,妈妈会拿回一些歌片,我就跟着收音机学,也学唱妈妈唱的歌,‘春天里,百花香……’”她一边回忆,一边哼唱了出来。

中学毕业,她考进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并在大学音乐团拉了6年小提琴。

“音乐是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放弃,她就永远不会离开。”邓小岚说,动荡的年代、在异乡工作的岁月,都是音乐给予她力量,她深深地体悟到:“音乐,可以让粗粝的生活变得温柔静美。”

2004年的春天,藤萝花开的时候,邓小岚拎着行李箱再度回到了马兰村。

走进马兰小学,破旧的教室坐着十五六个孩子,“我来教你们唱歌好不好?”

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位“山外来客”。

“跟我学唱《小杜鹃》吧!”第一次,山村里有了歌声。

之后,邓小岚每次回到马兰村,会先到学校来。不管其他老师在上什么课,都会让出来给她上音乐课。她坚持正规的教学程序,先从五线谱开始教起,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和天赋,让邓小岚决定教孩子们学乐器。于是,她自费买、到亲友处“化缘”,手风琴、小提琴、吉他、曼陀铃等各式乐器,如蚂蚁搬家一样被她手提肩背地运到了马兰。

有个调皮的男孩看见这些乐器,第一天说想学吉他,第二天又说要学电子琴,第三天又变了,想改学手风琴。邓小岚抚摸着这个可爱的男孩,告诉他“学什么都要坚持”。

10岁的白梓慧说:“邓老师走时,怕我们忘了学的歌曲,就让我们把小提琴、吉他啊带回家练习。”这个女孩格外珍爱那把小提琴,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动,每次拿放都小心翼翼。

白梓慧的妈妈苏文红是马兰小学的老师,最早和邓小岚认识,她说:“当初寻思着邓老师待不长,没想到一下子坚持了这么久。”

“我不想让她回北京,想让她一直在村子里住着,这样我就能天天跟她学拉小提琴。”白梓慧插话说。

18年里,邓小岚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到马兰。

从北京到马兰300多公里,她早上8时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定州,再倒两班大巴到马兰村,每每日落西山时才能到达。即使现在全程通了高速,也需要多半天的功夫。

“邓老师,一重又一重的山,看不到村庄,您不觉得太遥远吗?有没有想过‘下次不来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问她。

“没有,看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我发现真像歌里写的‘山不转啊水在转,水不转啊云在转……’”回答着问话,邓小岚像孩子一样又欢唱起来。

山里的冬天,最难熬。以前住在老乡家,夜晚的温度零下十几摄氏度,邓小岚怕家里人担心,就常常谎报温度,实在冷得没法儿睡,她就用帽子、围巾把头和脸都箍住。

“您到底图什么?”记者问她。

“他们都听我指挥,我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玩儿!”拿着山里树枝做成的指挥棒,慈祥地看着跟她练歌的孩子,她如孩子王一样“宣示着自己的骄傲”。

常常一个人一出来就一个月,家里人总是很担心,劝她是不是停下来?邓小岚说:“我跑到70岁就回来。”近十年的时光倏忽过去,她“反悔”了,“我手脚挺好,不跑,没意思。还是教孩子们有意思。”“学聪明”的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不说跑到多大年龄了,跑不动就不跑了。”

就这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她不急不躁、不厌不烦地把音乐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在山石坚硬的太行山。经过时间的“孵化”,音乐在小山村生根发芽:课桌上粉笔画出了五线谱,山脚下、小河旁有了结伴练歌练琴的孩子……

11岁的席庆茹说:“我第一次见邓老师在‘音乐城堡’里。那里很漂亮,有古筝,有电子琴,墙上、楼梯栏杆上都是音符。从那时起,音乐的种子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到了二年级的时候,我跟着邓老师学音乐,她教会我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幼师毕业的苏文霞也跟着邓小岚学习钢琴,现在成了邓小岚在村里的助手,帮着照看督促孩子们练歌练琴。7岁的女儿王钰文参加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回来,开心地对她说:“妈妈,我不仅要学小提琴,还要学大提琴、低音提琴。”集训时还哭鼻子的小姑娘仿佛一夜间长大,她用稚嫩的笔迹在纸上写出:“我以后要当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像邓老师一样。”

花开

马兰是我家,盛开着马兰花;

大山是我家,我是那山里娃;

马兰花儿多,美丽映在阳光下……

——《我爱马兰》

2006年,6个孩子组成的马兰小乐队成立了。孩子们住在很远的山沟里,但只要邓老师在,他们风雨无阻坚持来演出练习。

黑黑的小手有模有样地弹起吉他,纤细的手臂拉起了手风琴,顽皮的孩子在田野里亮开了嗓,流萤、飞瀑、白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声、琴声和笑声。

2008年10月,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木雕长廊前举办了小型音乐会。当孩子们唱起邓拓作词、邓小岚谱曲的《题马兰烈士墓》时,曾经在马兰战斗过的耄耋老人们老泪纵横。

为了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邓小岚带着马兰村小乐队参加了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和央视的《我要上春晚》节目,还到上海、湖南、浙江电视台录制节目。

马兰的孩子们不仅喜欢弹唱《小放牛》《山楂树》,也喜欢弹唱《欢乐颂》《雪绒花》,更喜欢弹唱把家乡和他们写进去的“马兰村歌”,《美丽的家园》《心愿》《马兰童谣》……在美妙歌词旋律的浸润里,孩子们和邓小岚一起爱着家乡,恋着家乡,憧憬着家乡。

“音乐就像一个大大的灯泡,照进镜子里,又反射出欢乐。”

“音乐像鸽子一样,托起你飞向天空。”

“音乐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变平等了。”

“音乐让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更美丽了。”

“音乐,是可以开智的!”

孩子们说,家长们说,邓小岚说,认识马兰村孩子们的山外人说。

这些年里,马兰小乐队的成员像山上的花儿开了一季又一季,前后有200多人跟着邓小岚练歌练琴,已经有20多个孩子相继走进大学校园,其中3人考取了音乐相关专业,其他的学习经济、电子、会计、园林等。“好几个到大学后都参加了学校里的文艺社团,都是文艺积极分子。”他们唱着歌、弹着琴弦奔向自己的理想,邓小岚很欣慰。

春节是大小孩子们放假的日子,每年一过初六,邓小岚就要回村。新老队员聚在一起,他们击鼓传花,唱歌弹琴。记者采访时,见到了已经考上河北体育学院的梁一,他给小弟弟小妹妹们伴奏,一起复习唱歌。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女儿刘明明评价母亲,“她用音乐给予了孩子们生命中不一样的色彩。”

2022年的春节,革命老区阜平县山欢水笑。44名城南庄的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两度登上冬奥会的舞台,用希腊语两度唱响《奥林匹克颂》,溪谷、山岳、海洋、橄榄枝,孩子们用纯净的眼神、空灵的声音传递友谊与和平,也诉说中国的山乡巨变。

这其中有马兰小乐队的8名孩子。

坐在“鸟巢”看台上的邓小岚,迎接孩子们凯旋的邓小岚,由衷地赞叹:“我们的孩子,从太行深处的山村,走到了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真了不起!”

太行烂漫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清晨的花朵永远的童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

过去的马兰,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老百姓看天吃饭,在石头缝里打牙祭。

邓小岚回忆:“路坑坑洼洼,散落在山沟里的人家住着裂缝的黄泥墙房子,看着很心酸。”

2004年驻村后,邓小岚号召弟弟妹妹捐款4万元,先把破旧的4间小学教室翻盖成了7间校舍;在村口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60年前被日寇杀害的19名马兰村乡亲;接着,又协调资源让小学生吃上免费营养午餐;帮助村里修路、改造旱厕……

2012年12月29日,_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在这里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马兰的脱贫致富,路在何方?

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说:“邓老师可惦记村里了,一直在想办法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村子里的发展,我们要听听邓老师的意见,一起谋划。”

集思广益,马兰村定下了发展的新“基调”——打造出一个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

2013年8月,草木葳蕤,邓小岚发起的“马兰儿童音乐节”在村外的山谷里精彩启幕。

邓小岚带记者看第一届音乐节举办的旧址,回忆起8年前的“盛况”依然激动:“7种颜色制作出一条舞台横幅——‘马兰儿童音乐节’。孩子们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团体轮番演出,歌声、琴声、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你看,这块平整出来的地方,很适合唱《小放牛》,可以让孩子们从那边牵一头牛走上来,自然的、原生态的,多好玩儿!”邓小岚开心地设想。

在筹备这次演出时,在现场的邓小岚被一辆电动车砸倒,腿骨裂。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遥控指挥舞台的搭建、布置。本来放假的孙女准备来村里小住,可儿子迟迟得不到她的准信儿,儿子要求视频,她谎说电脑坏了。半个月后,70岁的她架着双拐又回到村里,带着孩子们继续排练。

2015年10月,在马兰村学校旁的山坡上,一座三层小楼“拔地而起”。房间里,花草、乐器和五线谱的装饰相映成趣,成为孩子们最爱的乐园。“孩子们喜欢童话小楼,我就给他们建个小城堡。”像宠溺孙儿的老祖母,邓小岚自筹资金、亲自设计。

“我想用音乐铺路,把我们村的旅游做起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来到马兰。”邓小岚说。

2021年10月,又一艺术建筑在马兰村外的山谷里“亮相”。这是一座建在胭脂河边的“月亮舞台”。

8年前萌生的“梦想”终于成真。邓小岚站在“月亮舞台”前,向记者描摹着美轮美奂的一幕:“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孩子们在台上唱歌,人们在山坡上、山坡下观看,多美啊!”

“马兰儿童音乐节”至今已举办了四届。“今年就能在这里举办音乐节了!”邓小岚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她给“月亮舞台”的设计师刘阳捎话:“我们的‘月亮’要升起来了,让全世界看到它的光芒!”

“理想主义的花,终将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

如今的马兰,绿水青山,风景如画。山上,核桃、板栗一片又一片;地上,蘑菇大棚一个又一个;村里的男人女人都有了新工作;易地扶贫搬迁,让更多的村民住进了带电梯的新楼房。邓小岚亲历、见证、参与了“家乡”的蝶变。

采访结束时已是深夜,记者请邓小岚唱一首最想唱的歌,她不假思索地唱起了《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

甜美的声音,轻柔的旋律,穿过黝黑的山谷飞向星空,飞向黎明,融汇到宏大的时代发展序曲中。

马兰,早安!春天来了,太行烂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具体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232 字

+ 加入清单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3日讯据央视新闻消息向阳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当中最闪耀的瞬间,无时无刻不在感动中国

3月3日晚,《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郴州女孩江梦南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同获感动殊荣的还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于江梦南来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为在三年前装上人工耳蜗之前,她什么也听不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她,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而且一路考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士。

江梦南: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时间回到29年前,在小梦南半岁时,因为肺炎误用药物,她的左耳损失了大于105分贝,相当于直升机起飞时声响的听力,而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临床上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

父母会抱着她坐在镜子前,让她观察别人和自己说话的口型,进行发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纠错。

江梦南:一个字,念一万遍我能够学会,父母都已经很开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附近感受这些气流。花,有气流,瓜,没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馈,才可以慢慢练成这样一个肌肉记忆。

常人很难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小梦南是如何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读唇语的。梦南没有上过一天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她父母坚持要让女儿去公立小学读书,但没有一个正常小学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学年龄,无学可上的梦南又多上了一年学前班。

江梦南:有一个场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学前班跟我的小学,他们中间有一段台阶,小学在台阶上面,我的学前班在台阶下面。我站在台阶上,看到其他同龄人都去顺着台阶往上爬去读小学,我自己顺着台阶往下走,我当时在台阶上就哭了。

江梦南:父母安慰我,告诉我,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这点。

于是,在学校里,梦南靠着坐在教室前排,读老师口型“听课”,并凭借惊人的努力和记忆力,发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甚至,为了补上学前班多读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级暑假自学了五年级所有的课程。

就这样,好强的梦南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为了测试自己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掘,三年前装上了人工耳蜗。终于,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听到了这个世界。

江梦南:冷不丁的哪一天会听到我以前从来没过的声音。我开始听见了鸟叫,听见了青蛙在叫,或者听到了一些很美好的声音。

但是,新的困难接踵而至。为了建立耳蜗里听到的声音跟文字之间的联系,梦南还需要不断持续进行听力训练。而且,清华的学业压力大,每天面临大量专业的讨论,梦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女排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她们喊我‘魔鬼’‘周扒皮’,半夜鸡叫。”张桂梅笑道,因为要求严格,她被学生们起了许多外号。

张桂梅不是校工,而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她的这所学校很特别:学生大多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而且都是女生。这就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从东北到云南,命运让她与这里的学生紧紧相连

张桂梅祖籍辽宁,从东北来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余生的归宿,然而天不遂人愿。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害怕触景伤情,申请从大理调出,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从大理调到华坪不到一年,张桂梅被查出子宫内有一个近五斤重的肌瘤。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几乎所有积蓄,张桂梅决定放弃治疗。后来,县里得知了张桂梅的病情,县长告诉她:“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为此,县里开妇代会的时候积极动员大家给张桂梅捐款,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仅剩的五块钱路费。

“我没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为他们干些什么。”张桂梅回忆起那段往事,依然哽咽。

再次回到校园,张桂梅发现,华坪的教育环境和她以前所在的大理相差甚远。张桂梅任教期间,民族中学里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时不时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

读着读着就不来了,是什么原因?张桂梅跑进大山,开始找那些退学女生做家访。和家长们一谈,张桂梅明白了: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被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张桂梅不甘心,拦不住的,就找到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家里太穷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她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女孩子们带回去读书。

20__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民族中学和儿童之家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桂梅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次家访时,她发现有户人家的儿子才读初二,便可以进县城参加补习班,而他的姐姐已经高三了,却要被家长留在家里干活。那一刻,张桂梅心里觉得,就算再难,她办女高都是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朱丽华,女,生于1957年10月,1994年10月入党。现任浙江省盲协副主席,嘉兴市盲协主席,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四十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同时,她坚持做慈善,从1991年到20__年,朱丽华捐助的资金已达373万元,帮助了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说:只有奉献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11月,谢海华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20__年,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户籍所在地怎么填写?户籍所在地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按照户口登记管理条例,公民填写户籍所在地,应该填写到户籍管理机关所在地,即城市户口的应该填____省____市(县)____区;农村户口的应该填____省____县____乡。一般在填写户籍所在地时,只填写到县就可以了。)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20__年11月,谢芳夫妇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谢海华也在敬老院当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抱着感恩的心,谢海华利用当兵时学会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还热心地做一些水暖、电工、勤杂、园艺等杂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300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航天追梦人:赤心贯苍穹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颁奖词】

发射 入轨 着陆

九天探梦一气呵成

追赶 并跑 领跑

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

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

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

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中国航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及颁奖辞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兰谷遗芳远

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颁奖词】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女排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令人期待的《感动中国20__颁奖典礼》落下帷幕,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心中五味杂陈,几度眼眶湿润。

获奖者,有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洋;有为雪域高原送来温暖的邮递员吉美多吉;有身在市井却只身勇斗歹徒的吕保民;有捐出千万积蓄只为家乡发展的马旭夫妻;有坚守海岛32年尽职尽责的王继才夫妇;有临危不惧冷静应对绝境的民航机长刘传建等等。

平凡的生活中亦可见不凡,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本心,坚持信念,因而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正如钟洋所说“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人民。”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几年,而是一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将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人。

虽然他们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温暖人心,使人观后心生感动。看了他们的事例,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相较下感觉我们好像生活在温室,生活中遇到的些许痛苦便不值一提了。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感触最深的便是临危不惧,冷静面对困境的刘传建。20__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驾驶室右侧挡风玻璃爆裂脱落。

巨大的气流将人牢牢束缚在驾驶座,驾驶室温.度骤降至零下五十多度。在此绝境下,刘传建心系全机的119名乘客,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术带领机组成员进行了紧急处理,最终终于成功平安降落在成都机场,确保了机上一百余人的安全。

每一个传奇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感动中国”已陪伴我们十几年,十几年来不断为我们带来感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它为我们介绍了生活中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让我不免感到自己有些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生活中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以此来感动身边之人,进而感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杨宁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泉水西瓜的秧苗都种下去了吧?可千万不要耽误了!”正是春耕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最近正忙着帮村民平整土地、育苗播种,挨家挨户督促进度……

2010年,刚从广西大学毕业的杨宁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从当初的大学生村官到如今的江门村发展“第一责任人”,杨宁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家乡,十二载青春年华一路奋斗,带领家乡人民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回来,坚信一定能做出成绩”

“回到家乡,是我从小就有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始终刻着这样一幅画面:那时我刚刚考上重点初中,要去县城里上学;我和童年的小伙伴们一起站在村里最高的山坡上,望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庄约定:将来有机会一定回到家乡来。”杨宁说。

这样的想法,与杨宁的成长经历有关。江门村位于大山深处,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土地贫瘠。“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杨宁说,因为奶奶身体不好,村里人多有帮衬。

“其实,当时南宁也有几家公司给了工作机会,工资待遇也不错,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回来,坚信一定能做出成绩。”杨宁说。

然而,真正回到村里,现实和杨宁的想象大不一样。当时村里的办公条件很简陋,村委会只有一台老式电脑,还是乡政府淘汰下来的,所有的办公文件都靠手工抄写。

这些没有难倒杨宁。交通不便,让她更贴近群众??每次出山都顺路搭乘老乡的摩托车;村里电脑不行,就用自己上学时的电脑;到村里的第一年,杨宁将所有的文件材料都电子化归档,让村委会实现无纸化办公。宣传防火防盗、帮村民填表格……通过给村民办的各种小事,村民们逐渐认可了杨宁。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能够贡献一己之力是我的荣幸”

“过去的江门村很穷。有一次,我到镇上,看见村里的阿婆带着两个娃到镇上卖山货,三个人点了一碗粉吃,吃完后再用粉汤泡着自带的冷米饭,分着吃才填饱肚子。”杨宁回忆。后来她了解到,阿婆一家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00元。

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杨宁一直以来的目标。杨宁开始尝试着带领乡亲们创业改善生活。正当此时,脱贫攻坚战打响,“如同久旱的大地迎来了甘霖。”杨宁说。产业发展有了希望,政府出台了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村民只要发展产业就能领到产业奖补;交通设施有了改善,村里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以前通摩托车都费劲的村里能进出汽车了;村委会办公条件有了改善,电脑更新换代,连打印机、复印机都装上了……

恰好这个时候,杨宁的6年任期到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能够贡献一己之力是我的荣幸。我选择留下。”2016年,杨宁当选村党支部委员,次年当选村委会主任。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突破口,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口袋才能鼓起来,对此,杨宁思路清晰。“杉木、土鸡、高山优质稻,都是立足我们大苗山的实际定下来的扶贫产业,只要大家跟着干,不仅产品包销售,还能领产业奖补。”

可还是有村民不放心,“种不好、养不好怎么办?”“到时候突然不回收了怎么办?”……面对各种疑虑,杨宁决定自己带头。“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并向村民承诺,如果出了问题,损失我们来兜底。”杨宁说。村民被打动了,选择跟她一起干。

产业发展有成效。江门村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品质格外好,泉水西瓜成了江门村的招牌。杨宁组织村里留守妇女成立“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西瓜,每亩地的收益从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带动十几户贫困户脱贫;她还带领江门村60多户农户种植香糯,通过“稻+鸭+鱼”共生的模式,每亩增收1500多元……2020年,江门村实现94户326人全部脱贫,杨宁也当选了江门村党总支书记。

“我无悔当初回乡的选择,农村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

机器轰鸣,人影晃动,晚上11点多,江门村腊味加工厂二期工程仍在紧张开工……“村里的腊味加工厂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预计也很快建成。村里还规划了乡村振兴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区,已完成了选址。”杨宁说。

“脱贫只是起点,乡村振兴是新的战场;我们要加快推进,让乡亲们过上更好、更富足的生活,我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继续贡献青春力量!”杨宁说。

“随着村里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升,电商服务中心也会进一步升级发展,这个平台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杨宁说,2016年起,她联手融水县的6个大学生村官成立电商服务中心,至今已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

从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到如今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看着家乡的变化,杨宁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无悔当初回乡的选择,农村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杨宁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来,有人才才有未来。

“我家是江门村脱贫户之一,杨书记的辛苦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正是受到杨书记的影响,当大学毕业时,江门村村民合作社聘请我回村,我毫不犹豫同意了。”2021年回到江门村工作的梁樱林说,“我们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江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工作突出的杨宁,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些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让我深感自身背负的职责使命,我要更加脚踏实地,开启全新征程。”杨宁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素材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朱彦夫的颁奖辞。

如今,朱彦夫年事已高,由于右半身偏瘫,再加上做过两场心脏支架手术,导致他行动不便,说话含糊不清,但他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刚刚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也是朱彦夫关注的重点新闻,对一些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见解也头头是道。

“爷爷并不服输,他现在用自己的方式锻炼身体,右半身行动不便,他就做一些自创的扩胸运动。”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告诉记者,朱彦夫还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每日按点起床、按时吃饭,生活非常有规律。尽管右半身行动不方便,朱彦夫也经常写字练字,就在前两天还写下了“英雄二连”、“感动中国”几个字,“爷爷今年89岁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觉得自己还有用。”

现在,朱帅宗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工作,爷爷的事迹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每次讲给参观者时,他也经常声音哽咽、湿了眼眶。从小,朱帅宗就知道自己的爷爷与众不同,爷爷的故事也时刻激励着他,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信念不死,只要冲锋不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爷爷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干一件事情不是半途而废,一定要把它干好。”朱帅宗说,为了传承和发扬好红色基因,他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将爷爷的故事传递给了无数人。他认为,讲好爷爷的故事是自己的责任,将爷爷的精神传承好更是自己的担当。

在朱帅宗看来,爷爷的梦是让大家吃饱饭,爸爸的梦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少,他的梦是让朱彦夫精神闪亮小康路,帮助家乡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开辟帮助乡亲们增收的新途径。朱帅宗提到,“实际上我们都是一个梦,我们祖孙三代在不同的年代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梦,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爷爷,他也常常鼓励我。”

在朱帅宗的手机里,还保存着朱彦夫写下“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的照片,“爷爷的精神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标。”朱帅宗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体会400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2011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间烙上它最深的痕迹。在心头跃动的,是灵魂的音乐,是生命的音符。

刘伟,一个失去了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上天不让他自由飞翔,他就给自己插上隐形的翅膀。于是,汗水托起了他的身形,坚忍成就了他的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然而,与命运的抗争并没有到此为止。疾病缚束了他游泳的梦想,却缚束不住他拼搏的心。他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并最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留下了那不朽的旋律。

“我只有两条路,要么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用他的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生命的旋律,刘伟,是坚强中的感动。

然而如今,这份坚强,这份感动却在某些人的血脉中渐渐淡化。有人为情所困,只求一死来获得解脱,有人为生计所扰,为几万元钱就轻易放弃生命;有人为病所缠,经受不住生活的打击,命运的无情而愤然离世……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

刘伟这个用精彩成就人生,用坚强铸就不朽的年轻人,正是这些软弱的,徘徊在生死间的可怜虫们的榜样。

愿人人都坚守纯真,人人都保有坚强,不管身处何处,坚强总能带来希望,坚强总能传递力量。是感动,消融了心墙,是真情,凝筑了精钢,愿感动长在,愿真情永驻。愿每一个有梦的人,都能从这份感动里汲取一份力量与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学生观看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学生,全文共 288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创始人伍淑清

在香港商界,伍淑清颇具传奇色彩:她创办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因创建了注册编号为“001”的合资企业,刚过而立之年的伍淑清,得名“001小姐”。

伍淑清是香港最大的饮食集团——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之女,生于1948年她即将年满71周岁,至今未婚,身边的人都称她为“伍小姐”;她还曾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届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是她摸着石头过河,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先河,拉开了我国招商引资的大幕。

日前,在她赞助的香港中华基金中学校园内,年过七旬的“伍小姐”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讲述自己和家族参与、助力国家发展的家国情。

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是广东台山人,1947年毕业于当时的广州岭南大学,后移居香港。伍淑清8岁那年,伍沾德兄弟创立了美心公司,之后逐步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饮食集团,目前美心集团已占香港饮食业市场份额的10%以上。

少女时代的伍淑清读于香港的教会学校,严苛的管理令她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只休息四小时,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工作。这个“生物钟”已经保持了几十年。

从教会学校毕业后,伍淑清留学美国,23岁学成返港,她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我跟妈妈讲,不用麻烦您再给我介绍男朋友了,我要利用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978年,伍淑清30岁。就在那一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伍淑清,也是在那一年12月,第一次来到内地。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通航事宜开始提上日程。然而,中美通航面前摆着一个重大难题:长达几十个小时的飞行时长,中国当时没有能够提供专业航空食品的企业。

通航谈判中,美方明确提出,中美航线的配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可当时的首都机场,为航班提供配餐的是民航北京管理局下属的一个只有30多人的配餐间,盛放餐食的是保温桶、暖水瓶。伍淑清曾对媒体回忆,她第一次坐中国民航的班机时,食物是冰冷的,空姐提着开水壶走来走去给旅客冲茶,同机的香港人纷纷抱怨。

“后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王匡找到我爸爸说,国家希望您到内地做航空食品。”伍淑清回忆,于是她来到内地,想亲眼看一看内地的发展。伍淑清坦言,当时的感觉是“很落后”,但同时,她也敏锐地看到了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感觉到了有做事情的空间。

1979年这一年,对于伍淑清和她的父亲伍沾德来说,格外忙碌。由于1980年5月,是中美两国计划通航的日期,伍淑清和父亲多次往返京港两地,就合资创办航食公司进行谈判。当时除了美心集团之外,与中国民航局进行谈判的还有来自日本、欧洲和新加坡的企业。

伍淑清回忆,当时日方提出的要求是日本航空在首都机场的优先起降权,不管其他飞机上的乘客是什么人都要为其让路。最终,中国政府决定选择华侨出身的伍家作为合作对象。

“那个时候,内地还没有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伍淑清回忆,当时很多合作细节都是从零谈起。他们就把香港的企业法、工商业法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拿到北京去谈,最终签署了意向书。

然而,由于无先例可循,上级部门迟迟没有批复合同。伍淑清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当时对他的父亲伍沾德说,“伍先生,因为中国没有审批中外合资企业的先例,审批还需时日。我们先握握手,一言为定。”听到这番话,伍沾德说:“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相信邓小平先生宣布的改革开放政策。”于是,双方握手为约。

1979年11月,距离中美通航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伍沾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自己垫付500万港币购置设备开工,再等待批复合同。

“500万港币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可以在香港楼价最高的中环买下好几层写字楼。但是我们有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国家好,也都相信改革开放一定会让国家有大发展,所以我们彼此信任,甘愿为此冒险。”伍淑清说,因为父亲是华侨的后代,所以希望看到国家强大,当时不是抱着做买卖的心态,而是为了给国家做贡献的情怀去做这件事。

伍淑清回忆,父亲做这个决定时,曾背负了不小的压力。“当时很多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去北京做生意’,伯父也曾警告他‘有问题要自己承担责任’。”然而她的父亲,并未退缩。

筹到资金后,北京工厂随即开建,但挑战再度来临。航线对航空配餐要求严格,要达标就需要进口欧美设备。在当时,欧美仍对中国实施禁运,伍沾德就以个人名义,从美国购买设备,在香港订货付款,设备运到香港后,再想办法将运回内地。到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终于拿到审批许可时,工厂已经开始生产,伍淑清将这比喻为“先有蛋,后有鸡”。

1980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当年5月1日,北京航食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49%。北京航食因享有“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编号,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

作为合资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北京航食在成立之后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回望过去,伍淑清认为:“当时引进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还包括整个企业合作的理念和模式。”

伍淑清曾对媒体回忆,当时他们与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的合作伙伴不断革新,从合资企业的法律条文、股份制概念、复式记账法、打卡管理制度等细节入手,一步步将001号合资公司塑造为行业领军企业。

“我们需要重新培训员工的概念,比如刚开始时,很多员工不愿意打卡,觉得这么做是不是瞧不起他们”,如今这些早已司空见惯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曾面对旧思维的挑战。伍淑清说,当时自己每两个星期都要去一次北京,落实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她的弟弟则直接在北京工作了9年的时间。

如今,北京航食占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70%的配餐市场,实现了38年连续盈利,累计纳税超过16亿元。

001号企业填补了行业空白。随后,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形式出现的三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截至20__年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近40万个,实际使用港资9147.9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1.7%。

伍淑清说,改革开放之初,港资帮助内地企业了解市场经济、培养人才,扮演了“辅导员”的角色。而目前,在港资份额占据内地引资“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其角色应适时转变为“服务提供商”,吸引更多外资进来,带领内地企业“走出去”。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伍淑清,也开始从其他方面参与祖国建设,从1988年开始,伍淑清先后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见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在香港回归前,伍淑清还曾担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回归做了许多工作。

1997年7月1日,49岁的伍淑清在香港见证了五星红旗升起。香港回归后,伍淑清参与了大量推进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合作工作。如今,伍淑清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在她看来,香港的青少年要同时具备国家的概念和全球的视野,由她赞助的香港中华基金中学的学生,曾多次到内地进行交流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