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设计意图【合集20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设计意图,供大家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浏览

5920

范文

1000

篇1: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 教学设计方案的结构要素思维导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 ,那么我们就说 是 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 的倒数,也就是说 和 互为倒数.

和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 , ,……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 ,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 、 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能不能写成 ,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石榴红了……”散步的途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树上的石榴红了,原来秋天已经悄悄地来了,各种果子成熟了,树叶也变黄了,我们也随着季节的交替开始了新的主题。水果对于每一位幼儿来说是熟悉的、喜欢的。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水果是观察外形特征的对象,是手口一致点数和建构大小概念的材料。

1、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复习3以内的点数。

2、运用观察法比较苹果的不同特征,教幼儿学习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三个物体。

3、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

4、在游戏中能礼貌待人、乐于助人。

1、大小不同的苹果图两套,各种水果图片人手一份。

2、小刺猬胸饰1个、音乐磁带、投影机

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物体大小排队。体验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感知苹果的不同特征,学会给三个物体进行大小排序。

1、导入游戏(开火车)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刺猬),有礼貌地和刺猬打招呼。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我想邀请你们去采果子。好,那我们就开着火车车出发吧。(音乐起)

2、摘果子练习数数

小朋友,果园到了,瞧!好多的果子挂在树上呀,闻起来好香啊,你们想不想摘下来尝一尝呢?

(一)教师示范摘果子,念儿歌:果园里果子多,一个一个轻轻摘

(二)请幼儿摘果子(按老师的口令摘,摘完后放在自己的操作板上点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用食指从左到右有顺序的点数

(三)个别幼儿学习点数(纠正数错的幼儿)

3、游戏摘果子

今天老师也来摘摘果子,看老师摘了几个苹果?宝宝们仔细看看,这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这两个苹果和小朋友们一样,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苹果,小苹果。我们同他们打打招呼。宝宝们想不想到我的果树上摘摘果子呀?请幼儿比较和老师摘得得有什么不同?它也有一个名字,叫最大的苹果。

4、请幼儿给苹果排排队

三个苹果来我们班是想请小朋友帮他们排排队的,看老师今天还请来了谁?(出示标记图)看看它是用来干嘛的?(排队的)上面有什么呀?(红旗、横线),你们还记得以前是怎么排的?幼儿回答。

(1)、请个别幼儿上来给苹果排排队,记住要排整齐了。排好了讲给大家听听是怎么排的?

(2)、检查幼儿排的是否整齐,幼儿观察有什么规律。

(3)、师总结:排的象上楼梯一样,越来越大。这种方法叫做从小到大排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三个苹果,请宝宝们一起说说他的名字,他们也想请小朋友们帮帮他们排排队,他们想要排的和前面的苹果宝宝不一样,怎样排呢?请个别幼儿动手操作。

(5)、帮助幼儿检查是否排的和前面苹果宝宝不一样,是否整齐,观察有什么规律。师加以总结:排的象下楼梯一样,越来越小,这种方法叫做从大到小排的。

5、幼儿动手操作给各种水果排排队。要求幼儿同同伴讲讲自己是怎么排的?

6、作业讲评

把幼儿的操作图放在投影仪上进行讲评,让幼儿说出是给谁排队的?怎么排的?对排错的,请幼儿上来帮他纠正。

7、果子送刺猬

听到小刺猬的哭声:妈妈生病了,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启发小朋友送果子给刺猬。一起开着小火车把苹果运到刺猬的家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幼儿园大班《吹泡泡》科学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设计,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探索,知道有洞的材料能吹出泡泡,并且发现不同形状的洞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通过猜想和验证,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白板课件。

3、带孔积木、吸管,钥匙,树叶、玩具、铅丝、泡泡水、盆子、抹布等材料若干。

活动重难点:

通过探索,知道有洞的材料能吹出泡泡,并且发现不同形状的洞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与幼儿一起听《吹泡泡》歌曲进入活动室。

2、教师吹一个泡泡。

师:小朋友,你吹过泡泡吗?你是怎么吹的?

小结:哦!吹泡泡是要水里蘸一蘸,对着小嘴巴,轻轻吹一吹。但是,泡泡水对我们的皮肤是有伤害的,所以吹泡泡的时候要小心,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水,也不要对着小朋友吹。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吹泡泡,好吗?

二、实验探究,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实验一:猜想并验证,哪些东西可以吹出泡泡。

(1)猜想实验结果。

出示课件。

师:这里有一些材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出示记录表。

师:哇!这么多材料,猜一猜哪些东西是可以吹出泡泡呢?

(2)操作验证。

①师:……觉得积木、吸管等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有的小朋友说不可以,那我们就试一试。

②要求:记住!试一个记录一个,能吹出泡泡就在记录表上打“√”,不能吹出泡泡的打“×”。好!开始吧。

③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你们是不是跟他们一样?这个有的说能吹出泡泡,有的说不能,我们一起来试试。

小结:吸管、积木、玩具和钥匙可以吹出泡泡。

⑤师:这四样东西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有洞洞,泡泡是从洞洞里出来的,把洞洞完全放入泡泡水中,拿出来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3)尝试制作吹泡泡器。

师:树叶和铅丝不能吹出泡泡,因为它们没有洞洞,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也能吹出泡泡呢?想一想,然后用你的办法试一试。

师:你们的办法都吹出泡泡了吗?你的办法是什么?

小结:真棒!都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把树叶弯一弯或是戳个洞,铅丝弯一弯,绕个洞就变成吹泡泡的玩具了。

2、实验二:猜想并验证,任何形状的镂空物体都可以吹出圆形的泡泡。

出示五角星、爱心、方形和圆形的吹泡泡玩具,引发幼儿探究不同形状吹出的泡泡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1)猜想实验结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看看有什么形状?猜猜这些不同形状的玩具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呢?把形状画在记录表上。

师: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2)操作验证。

幼儿进行实验,教师观察。

师:有的小朋友说玩具是什么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就是什么形状的,那我们试试看,每一种材料都试试,把自己的结果写在记录表上,试一样记录一样,是什么形状就画上什么形状。

师:不同形状的玩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小结:哦!原来任何形状的玩具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三、活动延伸,拓展知识。

师: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开心吗?那现在我们去太阳底下吹泡泡,看看泡泡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快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花的勇气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主体是什么?

2、是啊,一条丑陋的毛虫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对于这节课你有哪些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来自生命的勇气吧!

1、齐读课题,文章的课题与19有什么不同?(略读课文)

2、学习略读课,我们平日都用什么方法?

3、读自渎提示,总结问题。

4、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1、今天我们继续用测试卷的方式来检验大家的自学能力,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基础知识(每答对一个空加5分)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泛滥(lànlà)厘米(líéi)

2、多音字

pū()

铺pù()

第二关内容理解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答对加10分)

2、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吃惊”──“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答对一个空加5分)

温馨提示: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躲藏的小花时,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关内容升华

1、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说出一个加10分)

2、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内心的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加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设计,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指导规范书写。

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同学回答,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文字解释)。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画杨桃》。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4、(出示课件)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示读准生字字音,通过并联系下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

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的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

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中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儿开始到那儿结束?(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下面每一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是我一生受用。

2、课文内容咱们这节课就学到这儿,大家来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大家来看看本节课要会写的字,那些字较容易写错,和老师一块儿来学习学习。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强调。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五、课外作业。

1、摘录老师与父亲说的相似的话。

2、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是就

和颜悦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植树问题一共分三种情况,教材在编排时将它们分成三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栽一端。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课时就将三种情况全部呈现,并且将重心放在探究只种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是只种一端,不管路是几米,间隔数和棵数始终相等,因为树和间隔始终一一对应。处理好了这层关系,理解了一一对应,那么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就可以根据对应思想,通过迁移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1、通过探究,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的规律,理解并掌握不同种法中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等能力,初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建立模型及“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

1、恰好3月份,植树节即将到来,因此在第一环节通过询问植树的好处,渗透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与生活。

2、第二环节我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通过小小设计师,将枯燥的解决问题转变成灵动的设计方案。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5米种一棵”什么意思,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只有两棵树之间的5米才是间隔,一边不种树的话那个5米就不是间隔,因此我将示意图这样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间隔。再引导学生猜测并画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第二层是本堂课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请学生展示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说的过程中询问学生分了几个间隔,为什么分4个间隔,它是怎么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三种画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每种种法的名称。然后将探究的重心放在只种一端的情况上,通过列算式,解释算式意义,并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猜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为探究埋下伏笔。有些学生虽然对树和间隔的对应关系有点了解,但难以用语言概括,因此我在课件中用不同颜色描出树和它对应的间隔,闪烁树和间隔,并用圈一圈的方法,便于学生区分和发现,之后安排学生对照着左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深化对对应关系的理解。因为本节课的规律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单靠一个例子是不科学,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增加了300米的小路种树,想象着种树的过程,理解为什么只一端种时,棵数始终等于间隔数。最后运用迁移,理解为什么一个加1,一个减1。

第三层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它们第一步都是先算什么?数学广角这类题目建模是关键,但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使课显得空洞,这一层主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策略:要知道一共有几棵树,必须先求出间隔数。接着通过例题,使知识得到一个巩固,最后展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感受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于生活。

第三环节中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二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主要为了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隐藏信息的能力,接着通过变式,隐去一座房子又会怎样种。其实在画图时会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那一端空在那不种树,而这道题目可以给出很好的说明,有时候在解决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作为新教师,对于这类课我是比较难把握,数学思维如此缜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

1、语言不够精炼,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话。在讲解只种一端的时候,学生对一一对应还是明了。

2、评价语有些生硬,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不能及时得做出点评。

3、探究得太少,自己说得太多。使课堂不够开放。

4、本节课虽然渗透了解决的方法,先求间隔数,但没有明确间隔数的求法。应该在板书上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教科书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1.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直尺、学习纸。

1.师:同学们,记得上一次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除了一个谜语,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谜语。

师说谜语,学生回答(手)

师:真厉害!现在举起你们的右手,手心向我,尽量把五指张开,大家看,每两个手指间都有一段?(距离)。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一段距离就叫做一个间隔。(板书:间隔)5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4个),4个手指呢?(3个),3个手指呢?(2个),2个手指呢?(1个)。好,同学们可以把手放下了。

2.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前5位同学站起来,站起来的这5位同学之间有没有间隔?(有)。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一共有几个间隔呢?(4个)后面一位同学也请站起来,现在有几位同学?几个间隔呢?(6位,5个),再站起来一位,现在是?(7位同学,6个间隔)。好,请坐,谢谢你们。

手指之间有间隔,刚才站起来的同学间有间隔,我们在植树时,树与树之间也要有间隔,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探讨与间隔数有关的问题。

:植树问题

1.出示例题:植树节到了,同学们要在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理解题意:

师:在这道题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回答(总长度100m,5m一棵)。课件演示。

师:每隔5m一棵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m,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长度。

师:还要注意哪些重要的信息?生:一边。师:一边是什意思?路有左右两边,只要在一边栽树,另一边不栽。生:两端要栽。师:路的起点和终点都要栽。

课件演示。

3.学生猜想:

师:你们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谁来说说。

生回答。怎样得到的。师板书:100÷5=20(棵)等等。

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哪一种猜想是对的,我们要检验一下,你们认为怎样检验?(画图)100m的小路每5m画一棵,5m画一棵,这样画下去你们觉得?(太麻烦)。为什么麻烦?(100里面有20个5m),怎么办呢?

像这样数据大、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选择100m中的一小段,如果是15m的小路,可以栽几棵?20m呢?

4.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我们用线段表示小路,把小路的长度缩小100倍,学习纸上15cm的线段表示15m的小路。20cm表示20m,我们用5cm一个间隔表示5m一个间隔。可以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示一棵树。画好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操作。师巡视。画好的互相检查。

5.学生汇报:

师:请一个同学汇报一下结果,15m的小路?生:3个间隔,4棵树。

师:同意吗?我们来演示一下栽的情况。首先起点处栽一棵,隔5m栽一棵。

第3棵树时,师问:还要栽吗?(要)为什么?(两端都要栽)起点栽一棵,终点也就是末尾也要栽一棵。

大家看,15里面有几个5m?(3个),也就是3个间隔。1、2、3,3个间隔,1、2、3、4,4棵树。3个间隔4棵树。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20m的小路?(4个间隔,5棵树)。我们来看,(课件演示)还是5m一个间隔,终点还要栽一棵。20里面有几个5m?(4个)几棵树?(5棵)。4个间隔5棵树,回答正确。

6.尝试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画图,你知道25m要栽几棵树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列式。汇报,师板书:25÷5=5(个间隔)5+1=6(棵)

学生说列式想法:5m一个间隔,25m里有几个5m就有几个间隔,求出的是间隔数,棵数比间隔数多1,所以要加1。

师:为什么要加1,你怎么知道棵数比间隔数多1(从刚才表格得到的规律)你们同意吗?(同意)。

7.理解规律:

如果说5个间隔就栽5棵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5个间隔就是5棵树,这样栽完了吗?(没有)为什么?(末尾没栽,这是一端栽一端不栽)5个间隔栽5棵树行吗?(不行),应该栽几棵?(6棵)。

要使两端都栽树,棵树和间隔数有一个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班散文诗听雨教案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散文诗听雨说课稿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幼儿园,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象声词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像、创编。

3、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多媒体课件、沙锤、盒子、袋子。

一、猜猜想想,引出主题“雨”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地上看不见”

2、提问: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下雨可以滋润大地,当小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时,还会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欣赏诗歌,理解内容。

1、幼儿欣赏诗歌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听雨》,请你们跟我一起说说题目《听雨》。

(2)提问:散文诗的题目是什么?小雨刚才都发出怎样的声音?

2、幼儿再次欣赏诗歌

师:当小雨发出这些好听声音的时候,它都落在哪些地方呢?我们再来听听

3、幼儿观看课件,理解内容

(1)刚才小雨落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

(2)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它在和树叶干什么?

(3)小雨落在伞顶上,发出滴滴答,它在伞顶上干什么?

(4)小雨钻进花蕊,发出吱溜溜的声音。为什么会发出吱溜溜的声音呢?

(5)小雨落在窗玻璃上,发出叮叮叮的声音。在和窗户干什么?

4、幼儿完整欣赏,感受诗歌优美意境

师:小雨的声音多好听!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静静地“听雨”吧!

5、幼儿朗诵

师:这首散文诗美吗?现在我们用最美的声音一起来朗诵一遍。

三、创编诗歌,大胆表达

1、提问:调皮的小雨除了落在树叶、伞顶、窗玻璃上,它还会落到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

2、幼儿大胆创编,并在集体面前表达。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雨乐器

1、出示沙锤

师:今天老师给小雨带来了一位朋友,(沙锤)。谁来学学这个声音!

2、出示盒子

师: 听! 谁来学学这个声音!好象小雨落在了哪里?

3、出示尼龙袋

师: 这是什么?它能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谁来试试

五、结束――小雨音乐会

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当小乐器,发出像小雨一样的声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这些有趣的乐器!来开一场小雨音乐会好吗?

附:散文诗《听雨》

下雨啦,下雨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沙沙沙,沙沙沙,小雨在和树叶玩耍呢。

滴滴答,滴滴答,小雨在伞顶上翻跟斗呢。

吱溜溜,吱溜溜,小雨钻到花蕊里拉。

叮叮叮,叮叮叮,小雨在和窗玻璃打招呼呢。

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小雨在唱一首多么有趣、多么动听的歌呀!

反思:

《听雨》是一首优美而又童趣的散文,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想象丰富,它把雨点拟人化,将雨点落在树叶、伞顶、花蕊、窗户上的动态都描绘的有声有色。其中“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等象声词的运用增加了散文的动感。不仅能让幼儿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同时又易于幼儿模仿、仿编。

我认为这篇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难点是运用恰当的象声词,按散文中的句式仿编

在活动中,幼儿基本能够认真倾听教师朗诵散文,感受了散文的意境美。但我觉得对散文的理解还不够。如雨点落到不同的地方发出不同的声音,雨点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声音。为什么落到树叶上是“玩耍”,而落到伞顶上是“翻跟头”。在仿编这一环节难度大,而卧的指导也不到位。如一个幼儿是这样编的:嘶嘶嘶,嘶嘶嘶,小雨在和河水打招呼呢。可以看出这个幼儿的创编中出现了问题:雨点落在水面的声音不符实际,幼儿基本是凭空想象,雨点落在水面所做的事也不合理。仿编既要要求幼儿了解雨声的象声词,又要与雨点落在的地方相对应,还要编一句雨点在相应的地方干什么。这样难度很大,尤其是之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应该课前应带幼儿亲自去观察一场雨,聆听一场雨,丰富幼儿的经验,这样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幼儿园中班交通安全教案小结 幼儿园中班交通安全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设计,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1、让幼儿知道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行驶时都有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规则。

2、使幼儿懂得人们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3、引导幼儿理解各种交通标志。

1、环境布置:

①小环境布置一幅“热闹的马路”的主题墙饰。

②室外创设一条“模拟马路”。

2、知识准备:

①幼儿对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有了初步的感性理解。

②幼儿已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3、物质准备:马路范图一张,小老鼠开车卡片一张,常见的交通标志一套,“人、汽车、自行车”等标志人手一个。

1、故事引入。以故事《乡下老鼠逛公园》引入话题,教育幼儿理解各种标志。

2、理解标志。以帮小老鼠的忙,逐一出示交通标志,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画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3、游戏:我指你说。老师指出某一交通标志,让幼儿说出该标志所代表的意思。

4、游戏:过马路。让幼儿挂上各种交通标志,(人、或车)扮演各种交通工具,在模拟的马路上亲自体验各种交通标志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幼儿小班教学设计案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1、初步理解画面的主要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

2、了解救生圈的作用,认识常见的会游泳的动物。

3、乐意参加讲述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ppt,小狗、公鸡、小鱼图片、背景图人手一份。

一、图片(救生圈)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这是什么?救生圈有什么大本领?

小结:救生圈可以帮助不会游泳的人游泳。

二、感知理解画面的主要情节,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讲述。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讲一个有关救生圈的故事。请你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告诉我们,好吗?

图一提问:谁来了?小猫去干什么?

图二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猫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刚刚看了两幅图,我们知道了,小猫去河边钓鱼,它发现了一个救生圈。

图三提问:小猫看见了谁?它会怎么对青蛙说?青蛙又会怎么回答?想想青蛙会怎么游给小猫看?请你学一学。

小结:小猫问小青蛙:“这是你的救生圈吗?”小青蛙说:“谢谢,不是,我会游泳,不用救生圈。”说完,小青蛙“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河里。

图四提问:小猫又看见了谁?它会怎么说?乌龟又会怎么回答?

小结:小猫问小乌龟:“这是你的救生圈吗?”小乌龟说:“谢谢,不是,我会游泳,不用救生圈。”

图五提问:小猫又碰到了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小猫问小鸭:“这是你的救生圈吗?”小鸭说:“谢谢,不是,我会游泳,不用救生圈。”

图六提问:这到底是谁的呢?看看谁来了?它怎么了?他们会说些什么?

小结:小鸡着急得赶来了,小猫问:“小鸡,这是你的救生圈吗?”小鸡说:“是的,谢谢你,这是我丢的。”

图七提问:小鸡在干什么?小鸡怎么会游泳的.?

小结:戴上救生圈,小鸡也会游泳啦!

总结:你们看着图片讲的故事真好听呀!我们把这些图片连起来,再来听听这个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谁的救生圈》

二、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

1、现在,你知道这个救生圈是谁的了吗?

2、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谁是会游泳的?谁需要救生圈?

三、迁移新的知识经验。

1、师:除了小鸡,还有谁也需要救生圈呢?

2、游戏:谁的救生圈。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小动物,它们是小狗、公鸡、小鱼(出示小动物的图片),我这里也有一个救生圈,会是谁的呢?请把你觉得会游泳的动物贴到河水里,不会游泳的,贴在草地上!自己动脑筋哦!去后面的桌子上试一试吧!

3、引导幼儿迁移故事中的语言来问一问,说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认识时钟》大班教案设计意图 认识时钟大班教案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各种钟若干 有趣的钟表 ppt 水彩笔若干支

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认识整点时钟,在故事的情节中,帮助幼儿了解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游戏的体验、初步感受时间的宝贵。

1、听,什么声音?(钟表声)(出示钟宝宝)

2、钟上有些什么?钟上有哪些数字?数字式怎样排列的?

总结:从12-1这个方向叫顺时针,如果倒过来这个叫逆时针。

3、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教师拨针6:00)现在几点了?

总结:时针走一格,长针就走一圈,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代表6点整。

4.、训练幼儿拨整点:7:00、9:00、11:00 、3:00 、4:00 ,我们来看看分针和时针有什么不一样呢?寻找上面的整点,并把钟宝宝一一对应的挂在绳子上

总结:我们认识了这些时间,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了。钟宝宝走累了,我们让它休息一会吧!

1、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钟宝宝呢?(幼儿讨论)

2、进钟表店,分别认识:挂钟,台钟、落地钟、并欣赏手表、卡通钟。

总结:其实啊,人们给钟起名字很方便,挂在墙上的就叫挂钟,放在桌上的叫台钟,放在地上的叫落地钟,但有的时候人们觉得还不方便就会把钟变成小小的表挂在手上就叫做手表(出示:手表)

叔叔们真聪明,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钟,为了吸引我们小朋友从小就学会看时间,人们还设计了很多的卡通钟(出示:各种各样的卡通钟)

1、老师给你们介绍了这么多不一样的钟,你们喜欢吗?你们喜欢钟表,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钟表,看,就是他(出示国王)

2、这就是滴答滴答国的国王,这个国王啊有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钟表,所以人们叫他《喜欢钟表的国王》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教师利用ppt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1)国王把钟表全拿走了,人们没有了钟表,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

(2)这个国家的国王一到中午12点就到大街上巡视,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欢迎他?

(3)最后国王决定了什么事,你们知道吗?

总结:如果我们没有钟表,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上学,吃饭,你觉得时间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

1、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吗?是长还是短?

2、如果我给你一分钟,让你做一件事,你可以做什么事?(幼儿说)

3、体验一分钟长: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 我们利用一分钟来做个游戏"憋气"谁来说说,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体验一分钟短:你觉得一分钟很长对吧,那我们再来试试,米老鼠想请我们给它设计一些漂亮的卡通钟,送去它的钟表店,我们还是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设计一个漂亮的卡通钟。现在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有的时候觉得一分钟很长,有的时候觉得很短,是因为我们做的事情不一样,时间就分配的不一样。

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能够爱上钟表,学会看时间,珍惜每一分。设计各种各样的卡通钟(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318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故事。

2.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精彩的图片,大家想看吗?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这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

板书课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齐读)

3.释题:追日(追赶太阳)让生质疑: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章。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波浪线把能解答三个问题的有关语句画下来。

2.交流画好的句子。(顺便检查画的是否准确,读得是否准确、通顺。随即指导读词“虞渊”“瀚海”“渭河”“颓然”)

为什么追?——每天夜里,……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为什么?)

怎么追?——于是夸父拿着手杖……夸父就追到了

追到了没有?——第三节、第四节有关语句。

3.能不能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连起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三、品读第一段,感受夸父追日的强大精神之柱。

1.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段,划出句子。

2.交流:

课件出示:“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指名读。

引读:

师:是呀,夸父对光明是那么的渴望,当夜幕降临,夸父看到西沉的太阳,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夸父久久不能入睡,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同学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读出夸父的心声,呼出他对光明的渴望?

生齐读:“我不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课件出示:我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勇敢

向往光明)

四、品读第2~5段。

过渡:是呀,在字里行间,我们不禁被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感动了,更被这些神奇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让我们再次随着这些神奇的语言文字走进故事2~5节。

1.默读2~5节,边读边思考夸父还神在哪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句子一:

课件出示:“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跑步速度快)

⑵抓“一眨眼”“像风似的奔跑”体会夸父速度快:

爸爸的汽车在告诉公路上行驶,如果以每小时100公里来计算,两千公里得开多少小时。(20小时)

整整要开20小时,可是夸父一眨眼就跑完了,真神啊!把这份感受读出来吧。

⑶还有哪里看出夸父跑得快。

(像风似的奔跑)

⑷此时,所有的感受只在一个“读”,来,一起读出夸父跑步的速度。

⑸创设情境:

夸父,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这么急?

预设:因为太阳就要落山了。

3.是呀,因为夸父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目标:

课件再次出示: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生齐读)

4.不知不觉中,一个“神”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夸父还“神”在哪里?

“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⑵拓展黄河、渭河资料,抓关键词“霎时间”体会夸父之渴。

⑶指导读。

5.是呀,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他不顾疲惫去追赶太阳,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支撑着他。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6.夸父还“神”哪里:

出示:“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⑴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

(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⑵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

(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⑶引导:孩子们,传说夸父是古代部落的一个首领,这个部落特别奇怪。一年中只有两个月,天上是有太阳,其余的十个月,人们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夸父是那么想把太阳留住。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

(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

⑷指名读。

⑸难怪大地和山河在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连太阳也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送给这位追求光明的勇士。让我们带着满心的敬意读读夸父的最后一瞬间。

(齐读)

⑹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一抛还抛出了什么?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7.练笔升华:夸父,我想对你说……

写一两句话,佩服夸父的决心及毅力、还有做事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永远秉持着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艰难的精神;追求光和热,契而不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生命不息,追赶不止;学习上也应该有夸父不断追赶的精神,使自己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

1.《夸父追日》这则神话故事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想学看看这本书中是如何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读一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古文的意思。

2.以晋代诗人陶渊明称赞夸父的古诗作结: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幼儿园数学教案小班 幼儿园数学教案按宽窄排序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生成背景:

在上一节《圆形贴贴》的课时,我看到了小朋友对圆形非常的好奇,所以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看看小朋友能把那些图形拼贴成什么。

活动名称:图形贴贴

教案目标:

1、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幼儿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2、引导幼儿将图形拼贴起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教案准备:大大小小,色彩各异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活动重点:让幼儿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教案过程:

1、先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样子拿出,让幼儿认识。

2、让幼儿说说我们身边有什么是这些图形的(旗、太阳等等)。

3、老师将自己贴好的样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看看当中贴了些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4、将图形、铅画纸、胶水发下去,和小朋友说:可以贴成和老师一样的,也可以自己想象。老师在一旁指导怎么涂胶水。

5、小朋友涂完后,先让孩子将东西收起,然后叫小朋友把自己贴的图案拿上来,让小朋友说说自己贴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6、让幼儿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的作品。

活动反馈:

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认识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还让幼儿知道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种图形,让孩子乐于去发现。还让幼儿知道了,原来这种图形也可以黏贴成很多好看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穷人》教学设计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324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

3.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同时,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兵”教“兵”,给学生一个和谐、民主、多元的对话情境,使学生充分交流感受,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这些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有关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师: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高尚品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2、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的一篇短篇小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利用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课题,引出作者,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既让学生认识了作家,也引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认知铺垫。)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导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扫除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百范文和联系上下文推想的方法理解,记下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在小组内交流,并共同合作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十分钟后,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师: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同学边看边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好符号,待文章读完后提出来订正。

(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3)学生纠错,正音释词。

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定),预设如下: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张罗:zhānɡ luo

(4)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字词方面,已有一些自己学习字词的方法,恰当运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段意。

(2)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感受。

(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

预设学生交流:

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渔夫的妻子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3—11):写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

第三部分(12—27):写渔夫回来,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而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与同伴交流感受,使感受更真实,更有意义,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后教”阶段进行解决。)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学习课文,感悟“穷”字。

1、教师导言: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

导学提纲:

(1)读课文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有着什么品质呢?

(3)标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2、学生自学,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情。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随机板书)

预设关键句:

(1)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地填饱肚子。

(4)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能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通过自学与交流,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穷人生活的穷苦、艰辛,体会人物勤劳的品质,提出的不懂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教师在“后教”环节对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解决,可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五、当堂检测

1、师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自学了生字词,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通过听写来检测检测。听写:魁梧 撕破 裹住 抱怨

教师边听写边巡视学生情况,选定一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生听写。

2、集体评价指导

师:写完的同学坐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位同学听写的词语对不对。

教师拿红笔在投影下全班批阅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魁”这个字出错较多。(也许是“撕”“怨”等,教师依情况而定,提醒学生注意易错字)

师:刚才听写,全对的同学有哪些呀?

师鼓励:这么多全对的,真棒!请这些同学在自主学习本上为自己的成功积一颗星。没对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现在就把你出错的字在听写的下面改正一个。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在“先学”与“后教”之后,安排一些小检测,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地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出一道数学题考考大家,谁来解答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板书:5+2=

师:其实可能很多同学心里都在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早知道我就举手回答了。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自信、勇敢、而又有准备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好好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这道数学题在数学里答案里唯一的,但在语文里它的答案却是多种多样的。

2、说说本课讲一件什么事?

3、导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课前的预热“5+2”,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不简单的教学思想,既告诉孩子们要把握好机会,因为六年级学生通常不大喜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又能引导学

生深入地体会这7的真正含义,还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的学习,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导学提纲:

(1)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划划,从哪里可以看出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

(2)小组里合作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关键句,适时指导朗读: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2)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4)门嘎吱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设计意图:抓住“忐忑不安”这个词语开展了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朗读、合作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等,把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不但理解了忐忑不安的`意识,更加理解了主人公的心情,进一步体会到她行为背后精神的崇高,为后面更深入地解读人物心理做好准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导学提纲: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省略号,想象一下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预设学生交流:

1、从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够渔夫受的了,我读懂了桑娜在担心丈夫……

2、省略号的作用是说话断断续续。

3、我感受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设计意图:1000多字的文本,要体现“高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样样求全的弊端。我们应该采取的是“长文短教”的策略,抓住了标点符号有特点的、能解决桑娜的心情为什么忐忑不安这一问题的段落进行品读,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桑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以学定教、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样的长文短教,简而不单,让人耳目一新。)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师过渡语: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出示导学提纲:

(1)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12—27自然段。

(2)出海捕鱼的渔夫深夜平安回来,桑娜本应很高兴,可在谈话中,他们却两次沉默了,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呢?

(3)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在忧虑什么呢?

(4)“熬”字可以换成什么字?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从文中提取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进行品读,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和渔夫提出把孩子抱来决心熬过去的话语,利用多种形式朗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效率高,学有所得,真正达到高效。)

四、当堂检测

1、口头练习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桑娜宁可( ),也要( )。

2、学完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桑娜一家接下来的生活,续写《穷人》。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安排了口头练习和续写故事,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升,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先学后教的最后目的。)

五、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师:文章的结尾是泪水中透着微笑,微笑中含着泪水,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预设学生交流:等于更艰苦的生活;等于美好的心灵;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等于同情心……

2、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穷人他们其实不穷,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是美丽的。

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的处理前后呼应,通过对算术题“5+2”的理解,更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对于课文的理解多元化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说教,但很显然我们的孩子已经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达到了很深的程度。)

穷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加法教学设计意图 加法教学设计一年级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一年级,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时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幼儿园中班交通安全教案小结 幼儿园中班交通安全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设计,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1、知道在马路上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2、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重要性,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3、体验模仿游戏的快乐。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1、事先安排家长带孩子观察马路上的车、交通设施和标志等。

2、布置马路场景:马路的十字路口、红绿灯信号牌。

3、课件视频:汽车过十字路口。

4、拟人化的红灯、绿灯(在两个长方形纸板上分别贴上圆形的红、绿色蜡光纸,画上眼睛)。

5、音乐"我是小司机"、方向盘若干。

(一)导入活动

1、游戏"我是小司机"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扮小司机,你愿意扮就选一个方向盘吧。播放"我是小司机"的音乐,幼儿手持方向盘在十字路口自由开车,发生冲撞后停止音乐,游戏结束。请幼儿到座位上坐好。

2、讨论:

(1)、请幼儿说一说刚才小司机为什么会发生冲撞。

(2)、请幼儿说一说十字路口的汽车为什么不会发生冲撞。

(二)、红灯绿灯眨眼睛

1、教师出示教具红灯绿灯提问:"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它有什么用途?"引导幼儿说出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讨论:如果没有红绿灯会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红绿灯就会像开始我们小朋友扮小司机乱撞那样,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放课件,看视频——汽车过十字路口

引导幼儿讨论:

"汽车和行人什么时候停下?什么时候才能走?"

"红灯亮了,汽车会怎样?绿灯亮了,汽车又会怎样?"

"红灯亮了,行人会怎样?绿灯亮了,行人又会怎样?"

3、教师小结:马路上有很多的车和行人,因此在十字路口设置了红绿灯,不管是车还是行人,看见红灯都要停下,看见绿灯才能走,这样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引导幼儿说出:看见红灯停一停,看见绿灯向前行。

(三)、玩开汽车游戏,练习遵守交通规则

教师讲解游戏玩法:请2-3名幼儿当小司机,其余幼儿当乘客,乘客愿意上谁的车就把手搭在谁的肩膀上。教师用红绿灯指挥交通。

1、开始游戏:红灯亮了,汽车停下;绿灯亮了,汽车前行。看一看小司机是不是遵守交通规则。

2、变换角色,反复玩游戏:幼儿轮流当小司机,不限制汽车数量,让幼儿当信号员用红绿灯指挥交通。

(四)、活动延伸

1、观看有关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图片。

2、请幼儿家长带领幼儿到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是怎样指挥交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班数学教案数一数 小班数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1.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感受在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1.与幼儿共同收集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球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1.以游戏的口吻,请“小羊”(幼儿)帮助“村长”(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师提要求:请“小羊”给鞋子找朋友。

(2)“小羊”分散找朋友,“村长”也可参与活动,以游戏的身份指导。

2.讨论

(1)你是给鞋子找到朋友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梳理小结:两只鞋子的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3.游戏:对对乐

(1)“小羊”自己随意拿一只鞋在手中,然后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手中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羊”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4.依据配对的方法,“小羊”再次收拾鞋子,并放入鞋柜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分组进行)。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5.“村长”带“小羊”出去玩一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设计,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条形统计图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比较高矮教案小班 小班数学比较高矮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高矮,知道比高矮的标准,值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

2、有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重点: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平面上。

难点:知道与不同对象比有不同的结果,感知高矮相对性。

三种颜色大插塑积木若干;操作小方块积木若干3欢快、轻松的音乐;气球二只。

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必备知识,幼儿也具有认识初步量的知识的可能性。

依据素质教育及新纲要的要求,通过创设相应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用积木搭高比赛、找朋友比高矮等,引导幼儿自己去体验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即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高矮的量概念。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1、情景感知

(1)出示悬挂着的气球。

请两位幼儿来拍气球,引导其他幼儿观察:一人拍到,一人拍不到。

(2)引导讲述:为什么××拍到了气球,××拍不到?

――引出“高矮”比较,初步感知“高矮”。

2、体验理解

(1)请两位幼儿同时在桌面上进行大插塑积木搭高比赛:

听到信号后马上停止,比比谁搭得高。

(2)请两位幼儿同时在桌面和椅子上进行搭高比赛:

引导判断:“谁搭得高?能比出来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不在同一平面上”。

“要比出高矮怎么办?”

――“都放在桌子上,或都放在椅子上”。

(3)请三位幼儿同时在桌面上进行搭高比赛:

“××比××高,又比××矮”。

――引导讨:x×一会儿说是高的,一会儿说是矮的,那么它到底是高还是矮呢?(引导感知,高矮是相对的,与不同的对象比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4)集体搭高比赛:

用小方块积木进行搭高比赛,先二二结伴比高矮,再在一组中比出最高和最矮的.。

3、内化迁移

(1)随着轻松的音乐找朋友,找到

朋友后比高矮。

(2)二二结伴比,也可三、四个同伴一起比,找出最高最矮的朋友。

(1)弟弟、妹妹幼儿分两大组,按个子从矮到高排好队后到户外活动。

(2)教室中的用具亦可比高矮,如组合柜最高。

四五岁的幼儿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在比较高矮时,引导幼儿感知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理解高矮是相对而言的,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外部,而数理逻辑知识来源于入的内部。因此,幼儿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主要来源是幼儿自己本身,即数概念是每位幼儿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结合数学教育这一特点,我创设了相应情境,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体验理解,并内化迁移为自己的概念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p68―69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并初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

图片

一、引入课题。

小明妈妈到农贸市场买鱼

甲商贩:二块八一斤

乙商贩:10元钱四斤

问:你认为小明的妈妈应该到哪个商贩处买鱼?为什么?

小结:有关小数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

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购买情况如下表:

品种 数量/千克 总价/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