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的反思 教案及评价【优秀20篇】

在《8、9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8、9的加减法,通过经历“一图四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的反思 教案及评价,望大家喜欢。

浏览

2136

范文

1000

《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掌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1.统编教材:《掌声》

2.《你读我诵》:《掌声响起来》

3.《新主题阅读》:《举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

2.默读课文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3.以文带文,学法迁移,批注阅读。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听歌曲《掌声响起来》进入课堂,孩子们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

2.自由读《掌声响起来》。

3.男女生对读。

4.师生承接读。

5.板书课题。

1.上小学时的一天,老师让同学们( ),英子因腿脚残疾,内心( ),不敢上台讲故事,同学们给了她掌声之后,英子变得( )。几年以后,英子来信说,同学们的掌声( )。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

三、具体研习第二段

1、重点字词:

“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

2、特殊句式:

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

四、具体研习第三段

1、重点字词:

“一”“齐”“致”“斯文”

2、特殊句式: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

六、作业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生命将老 爱好将倦

生死随化 欢乐有尽

“一死生”虚诞

悲 “齐彭殇”妄作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启示,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2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诚信、公德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妥帖。

3、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德的对人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孩子们不知道你对钓鱼了解多少?钓鱼的目的是什么?想钓到鱼容易吗?如果掉到了会是什么心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钓鱼的故事——《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梳脉络,抓梗概。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不知道文中的这些生词你能否读准确?分组出示词语,认读。

组(1)读准字音

组(2)重点理解翕动

组(3)体会情绪变化

2、最后的这一组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他们同时出现在了一句话中,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3、一件钓鱼的事让作者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绪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一读课文,到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去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把你的感受标记在书中。

三、精读课文,品细节,抓言行。

(一)理解“兴高采烈”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具体找一找有什么值得作者“兴高采烈”呢?

(1)(钓的不容易、鲈鱼大)从哪些句子当中知道的鲈鱼很大?

指导朗读“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这条鱼很大,你从这句体会到什么?是呀,从你们的话中有惊喜、有自豪。……)

钓到这条鱼,就好比你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芭比娃娃,读——

钓到这条鱼,就好比你用上了期待已久的`电脑,读——

钓到这条鱼,就好比你终于考出的满分成绩,读——

(2)(钓的不容易)从哪些句子当中知道的钓的不容易?抓住“过了好长时间(联系上下文理解到底多久)、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慢慢地”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这对11岁的我来说可真是一份惊喜,我是多么兴高采烈呀。(板书兴高采烈)

(二)理解“无可奈何”与“沮丧至极”

1、(再次出示第十自然段过度),那“我”又为什么变得无可奈何甚至是沮丧至极了呢?

2、父亲为什么要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是因为他不喜欢鲈鱼吗?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父亲也喜欢这鱼,为什么他还要我放了它?

理由:“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3、是啊,正是出于对捕鱼时间的遵守,所以父亲才让儿子把鱼放回湖里。于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谁来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也就是课文的四至七自然段?(读后评价、指导朗读,同桌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4、虽然我哭了但此时的我还没死心,(课件出示下一句)我为什么还要向四周看一看?我的目的是什么?这乞求的目光让我们仿佛听到作者在对父亲说?

父亲听到了儿子的心声,却仍然沉着脸,这又是为什么?他似乎也在对儿子说?(课件出示)

5、这深更半夜,最后短短两个小时,就有那么重要吗?这条鱼就一定得放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生讨论:肯定大部分或全部都是说的应该放回去,关键是挖掘学生心中的诚实、良心、道德、诚信)

是的,要遵守规定,父亲更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然遵守规定,这说明什么?(父亲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而且父亲是让我亲手放掉这条鱼,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为了让我明白即使没有人看见,也要遵守原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当时“我”理解吗?是的,我不理解,是父亲的坚决致使我变得那么无可奈何,(板书无可奈何)我只好慢慢地——。(引读第九段后面放鱼的部分)我看着那条我喜欢的,很大的鲈鱼又走了,此时我真是——沮丧至极。(板书沮丧至极)。

四、联系生活,悟哲理,修品行。

转眼间34年过去了,我已经是纽约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引读“我再也没有……月光如水的夜晚。”

a.孩子们,这一句中“旅途”指什么?是呀,在“我”的34年生活中,(引用事例理解“诱惑人的鱼”。)事例1:记得一次深夜……,引读父亲的话。事例2:还有一次……,引读父亲的话。

b.孩子们,那无人的信号灯前,那购买设计图稿的巨款,不就是文中那加了引号的鱼吗?想想看这诱惑人的“鱼”还可能是什么?

c.正是因为34年前,父亲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然按照原则要求我,所以我才能抵挡这些精神和物质上的诱惑,一次次地舍弃那些诱惑人的“鱼”,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那我又得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填空“作者舍弃的是( ),得到的( )。”(板书:高尚品德)

五、总结全篇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曾说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课件出示)这句话是说人要以道德为行为准则,不为利益物质等所诱惑。这句话不正是这篇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吗?

老师希望你们记住这句话,今后

在学校,当老师给你的考卷多算了分数时,请你记住——(引读“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请你记住——(引读“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面临抉择时,请你记住——(引读“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板书:

兴高采烈

无可奈何 钓鱼的启示 道德抉择

沮丧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班美术心愿卡教案反思与评价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美术,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1.能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良好的心愿

2.学会用简洁的线条、鲜明的色彩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1.一张画有树轮廓的“心愿树”背景图、《新年好》音乐磁带、录音机。

2.幼儿作画工具、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1.组织讨论:在新的一年里,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和幼儿一起种“心愿树”,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1)出示“心愿树”,引起幼儿的兴趣。

(2)提出“种树”的要求:幼儿可以画出自己的心愿,然后贴在“心愿树”上。

3.动手画,教师及时指导。

(1)提醒幼儿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心愿。

(2)注意色彩鲜艳、丰富。

(3)画好后沿轮廓剪下,在背面涂抹少许胶水,布置在“心愿树”上。

4.欣赏“心愿树”。

(1)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心愿。

(2)数一数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心愿。

活动反思

1、创设愉快的气氛,鼓励幼儿在集体前大胆说出自己的心愿。

2、引发幼儿的同情心,懂得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鼓励”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3、懂得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

电脑课件。

今天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欢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跟掌声有关,你们想学吗?

相机板书:

掌声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⑴ 通过预习,哪个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这个故事中,同学们在一节课上鼓了几次掌?两次掌声前,英子表现是怎样的?两次掌声之后,英子又有哪些表现和变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⑵ 分段读文。

2、抽读句子,检测生字。

1、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自读。

2、指名朗读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⑴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指导揣摩带点词语,体会掌声的不同寻常,朗读好句子。)

① 学生试读、抽读、评读。

② 看到英子站到讲台的那一刻,教室里的掌声为什么热烈而持久?

板书:

鼓励

⑵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引导自找重点词语,读好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生质疑,师生交流。

板书:

赞美

3、指导朗读描写英子表现的句子:

师:在这两次掌声中英子有哪些表现呢?

⑴ 学生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掌声之后英子表现的句子。

⑵ 师生交流。

⑶ 比较句子: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抓住“终于”一词,体会英子心情,读懂犹豫原因。)

②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抓住“泪水流了下来”,揣摩英子内心。)

③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深化:当英子讲完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英子怎么做呢?从这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如果你是英子的话,你会说什么?

1、朗读诗歌《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2、在课文当中我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在我们生活当中爱又可以怎样表达?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呢?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忆读书教学设计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时出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有-段时间,我很为我白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

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有大学的专家来听我的语文课。学校领导提醒我“要注意教学设计”、“专家可能要看教案的”。

我对这个任务并不陌生,我已经习惯于上所谓的“公开课”了。

但是,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我意识到我所有的得意与大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汁”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似乎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拓展“两翼”教材中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井、观”2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

1、认识“一主两翼”教材中的20个生字,正确书写“井、观”2个生字。

2、分角色感情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一)积累成语,激趣导入

坐井观天》整体识字课

1、齐读《你读我诵》中的《成语(一)》、《成语(二)》,不认识的字用“”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男女生对对读。

3、成语释义读。

4、解题引入新课,用“三点图释法”指导书写“井、观”2个字。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坐井观天》整体识字课

2、用“”圈出本课生字,同桌合作学习,认识生字。

3、检测识字。(a字卡检测、b游戏闯关、c随文识字……)

(三)再读课文,训练朗读。

1、批注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几次对话内容。

2、分角色朗读对话,训练不同标点符号句子的读法。

3、用我们积累的成语评价一下青蛙和小鸟。

(四)背诵成语。

1、多种形式读成语。

2、挑战背诵,奖励评价。

12坐井观天

版画词卡

练习规范书写生字:“井、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年级《假如》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美术请你告诉我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设计,美术,全文共 2762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一个小朋友要用神笔给小树以阳光雨露,给小鸟以米粒,给不幸的西西一双好腿的强烈心愿,表现了新一代儿童关爱他人,希望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和人文情怀。

这首诗共有4节。前3节每节内容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仿。第4节只有一句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使本课内容意味悠长,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整首诗内容浅显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浓郁动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极好教材。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1.随文本情境认读“缩、健康、遥远、操场、哭泣”等生字,指导书写“良、食”两个字。

2.在梳理作者的心愿时发现、积累并学习“的字短语”。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发现诗歌“分行”的特点,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

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的字短语”。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分行”的特点;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

活动一:看图猜人,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图,猜人物和事件。

2、出示马良图

师:这是谁?来叫叫他的名字。(随机学习生字“良”,出示卡片指名读,齐读)。你们是怎么知道他是马良?(圈出“神笔”)所以人们又叫他——神笔马良。

3、了解神笔的“神”,引题

传说,马良的这枝笔可神奇了,他画了小鸟,小鸟飞了;画了公鸡,公鸡喔喔地叫了;画了一座金山,金子全变成真的了。你们想拥有这枝神笔吗?有个小朋友也想拥有这枝神笔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儿童诗——《假如》。(板书课题)齐读。

活动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作者有哪些心愿呢?让我们打开书,读课文找答案。

(2)指名四人分小节读课文。

2、学习新词

(1)第一小节里有个生字缩:正音,缩着身子做动作。人在什么时候会缩着身子呢?(冷、害怕)

(2)猜猜它是哪个生字?(出示“泣”最初的文字写法)

你是怎么猜的?“泣”字代表一个人站立在那哭,可见,泣就有哭的意思,那它的好朋友哭也有泣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还是哭的意思,真有意思。像这样的词,两个字的意思一样,这一小节里还有呢,你能找到吗?

(交流:遥远、等待)那“寻”该找谁做朋友呢?

齐读词语:哭泣遥远等待寻找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活动三:梳理心愿,品味悟情

1、默读课文,梳理心愿

(1)孩子们,现在你知道小姑娘要给谁画什么了吗?默读课文,拿起笔,画出小姑娘的心愿吧!

(2)汇报交流并出示心愿的三个句子: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2、学习“的字短语”

(1)多么美好的3个愿望啊,(板书: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

健康的身体)。读短语。

(2)指导读好“的字短语”。

读好这样的词语,有个小秘密。(出示红红的太阳,师范读。)

生看文字听范读找到朗读的秘密.(练读)

再出示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练读,齐读。

(3)谈发现。

孩子们,看着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有“的”字,前面都是什么的……)评:你发现一个共同点了,还有共同点吗?

像这样表示怎样的什么的词语,我们叫它“的字短语”,你能试着再说几个吗?

这样的的字短语,诗歌里还有很多,瞧,老师都把它们画出来了。(出示课文里的的字短语)在平时的写话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所以的字短语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哦。(齐读)

3、品味吟诵,读中悟情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姑娘的第二个心愿吧。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1)自由读;播放第二节录音对比读。

(2)体会分行的节奏,指导读法

诗歌里藏着一个秘密呢!

出示长句子: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自由读这些长句子,什么感觉?(再课件演示把它分行)

方法指导:把一句分成两行,就叫分行,我们读到分行处,可以稍稍停顿一下,吸口气,这就是读好诗歌的秘诀。练读掌握了秘诀,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3)出示句式:鸟妈妈飞过(怎么样)的(地方)。

小结:小鸟飞过高山,飞过森林,飞过很多很多地方,就是遥远的地方。

(4)再次想象说话

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呆在家里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小鸟呆在家里。

指导读好:鸟妈妈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5)此时的小鸟最需要什么啊?(课件出示谷粒)这就是小作者美好的心愿。引读:有了这么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

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6)播放配乐生齐读第2节

这美好的心愿,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把这种美好心愿通过朗读传递下去。(齐读)

活动四:指导书写

1、出示:良食,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两个“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食”中的“良”将捺变成点,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字中有两笔捺,必须有一笔捺要变成点,这样的字才漂亮。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书写,作业讲评。

板书设计:

23.假如

红红的太阳

好吃的谷粒

健康的身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让学生模仿课文写话,不失为写话起步阶段一种有效的方法。两课时学完这首小诗后,孩子们对小作者的诗文兴趣浓厚,对结尾的“……”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仿写练习,充分激发其表达的欲望,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我说,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用它画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的写法,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于是孩子们驰骋在想像的天空,用自己稚嫩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学着写诗歌。孩子还真的是天生的诗人,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是模仿,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每一个句子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童真童趣,这就是进步。

对低年级而言,模仿就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学习课文读得琅琅上口,受到一定熏陶感染后,启发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激发表达的欲望,可以说,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有时比课文还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设计教案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美术,设计,全文共 1042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活动,幼儿会根据七星瓢虫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画,并会涂上恰当的颜色。

2、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和正确运用学具的能力,另外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唤发幼儿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树立幼儿尊重自然,爱护昆虫的思想感情。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重点:按一定的顺序画不同动态的七星瓢虫。

难点:涂色。

学具准备:七星瓢虫背景图、绘画纸、画笔、蜡笔。

一、欣赏与讨论

(一)看背景图,让幼儿数一数这个瓢虫身上有几个小圆点,几个大的,几个小的,都长在哪里。

(二)看七星瓢虫身上有几种颜色,都是些什么颜色。

二、画结构

1、画身子,画一个大圆。

2、画头部,形成另一个小半圆;

3、画触角;

4、画背部,也就是把大圆从脖子到尾部一分为二画一条直线;

5、分布背部圆点,对称的装饰性强;

6、如果上色,注意色彩的明暗过渡,深红/大红/橘色/桔黄色过渡。

三、分辨深浅色

(一)瓢虫生活在叶子上,瓢虫是小小的、红色的,叶子是大大的、绿色的,很美丽,在图画上只有大红和翠绿,颜色太少,怎样使合并这两种颜色。

(二)找出合适的红色涂上。

(三)涂上恰当的绿色

四、观察后修改

(一)注意瓢虫造型,认真判别位置,腿的方向要向后身体两边各三条腿,头部和尾部没有腿,提醒幼儿注意黑点的数量和对称。

(二)引导幼儿按画面已有的瓢虫的大小、位置确定画面安排。

(三)用黑色蜡笔画好轮廓、涂好黑色后再去涂水粉色。

(四)先用红色水粉色涂瓢虫的翅膀,鼓励幼儿选用各种红色,并注意画面上的深浅配合。

(五)最后用绿色水粉涂画叶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已基本会画七星瓢虫,并能涂上颜色。!、星星、教案网!只是我发现有个别幼儿画的不太精确,比如:画圈画的不好看,颜色图的深浅不一等。不过,画的都挺像的。

另外,在这节美术活动中,我尽可能提供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同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当孩子们都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放在一起看的时候,我和全班孩子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美了。我们好像看到这些七星瓢虫都在翩翩起舞,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画鸡蛋》教学反思与评价 画鸡蛋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学生上了一堂课,希望达到的目标并不大,只求能从容站在讲台上完成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我觉得我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尤其是比较好地克制了紧张的情绪。

一节课四十分钟我没有上满,这是我漏掉了一些环节和进行的速度过快所致,重难点分析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设计到实际教学,都在担心评价问题的处理,结果在评价机制上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本堂课我一开始就设立加星大组竞赛,由于怕自己紧张忘记加星还特意告诉学生可以提醒我,这也造成了我后来由于加星问题被学生牵着走的局面,尤其是我还不懂得引入减星的技巧。最后仓促结束课堂竟也忘了一开始设立的初衷,没有给“星星”的评比画上一个句号。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很不到位,评价时应该先说其优点再告知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下子就跑了出来,达·芬奇的简介内容是学生不太熟悉的,这时候就不适合让学生自己来读,我请了班上优秀的学生也还是读得不流畅。分段朗读课文时我设计学生读完一段就进行评价和字音纠正,其实打断了其连贯性。因为是选读课文,所以并没有设计字词教学部分,但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字词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重点教学设计一开始就不突出,对于达·芬奇他老师说的话应该再深入讲解,四句话可请四个学生读再分别分析,并可进行句式训练,其中“角度”一词的理解可以形象化。分角色朗读达·芬奇与其老师的对话时,学生在读第二遍有没有跟上来的情况,这是我疏忽了叙述者讲的话的原因,设计时其实只要加上一句就可解决——“我读叙述者的话??”。课堂的延伸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但是效果却没有出来,延伸应该做出来才会有深度,当然这跟个人经验不足与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关。最后的推荐部分由于设计不到位没有突显出其意义所在,感觉与课文脱节,应该从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才对。

说到随机应变的能力,我一直是个比较迟钝的人所以这节课也不意外地没有处理好一些突发情况。出示达·芬奇画像时学生会注意画像是素描的问题,都喊着说那是素描的,我却不知如何应对选择直接忽视,事实是我完成可以从容地告诉学生那就是一幅素描像而且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学生读简介有读错的音“复兴”的“兴”,这个字出现多次我都没有纠正而是待其读完才指出,这时其他学生对这个字已经有了印象再纠正其实已经晚了,在以后的时间里可能就会下意识地读错。请学生回答达·芬奇画鸡蛋的句子有哪些,有学生说到老师的话去了,我同样直接忽视之,下一个学生又回答,我则告诉她这是我们待会要讲的问题,其实我下一秒就要说这个部分了。学生作为学生的主体,教师有时就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去教学,何况这样并没有打乱我的教学设计。进行到学生想对达·芬奇或是自己说些什么的部分时,有的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深度可是由于不在我的设计之列我却忽视了对其进一步的延伸,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堂延伸总体没有深度的后果。从达·芬奇学画鸡蛋应该上升到我们学习、做人的层面上来。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他一直举手我也没有叫他回答问题,这是我紧张变得茫然的缘故,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另有学生由于我写字不规范说我的字有待加强,如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书写规范是必要的,一笔一画都应该写清楚写工整。

有听课的同学评价我的教态不错像个老师样儿,我看不到自己的表现觉得遗憾为此还是怀疑自己。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站起来”,不只是姿态的站立也要精神的站立,我想我两方面都没有做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会多加努力提升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操场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些汉字朋友,看看哪位同学认识它,看看谁是今天的识字冠军。

出示汉字看看那位同学认的汉字多。

师生评价,为什么你能认识这么多汉字?介绍经验、方法。

每天早上来到学校我们会看见操场上有许多同学在干什么?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

指导看图:

1、我们以前学过应该如何看图?

2、说说操场上的同学在开展哪些活动?相机出示有关词语。

1、今天我们要认识许多生字宝宝,他们都藏在这一课的词语和儿歌里,请同学们读一读,再用笔圈出来,看看谁读得好,读得准,圈得快。

2、把画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3、重点读词语。学习九个生字。

4、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5、同桌互学、互考,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6、分类识记:

⑴ 那么多有趣的词语都藏在组长的信封里,请小组一起动脑筋,给这些词语分类。

⑵ 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⑶ 结合回答,引导识记

① 打球、拍皮球、拔河都是用手的,所以都有个“提手旁”。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提手旁。

② 跳高、跑步、踢足球,跟脚有关,所以都有“足字旁”。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足字旁。

7、游戏找朋友。(把偏旁和部件分开,请小朋友找到它们的朋友,合成一个字)

8、小结有“提手旁”的字经常和手的活动有关,跟脚的运动有关的,经常会有“足字旁”。“足字旁”由“足变化而来,当他做偏旁时腿一缩,多有礼貌。

打球 拔河 拍皮球

跳高 跑步 踢足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二年级《雷雨》教学反思与改进 二年级雷雨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雷雨》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闪电雷鸣,声声蛙鸣,美丽彩虹……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和课件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有机结合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先展示动画、图像,然后追问: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里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可见,紧密联系视听效应体会词语,学生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教案《感恩的心》教学反思 感恩的心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06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一个绘本故事《感恩的笑脸》。文中的妈妈教育孩子说:“即使是在你肚子饿的时候也能找出十个感恩的理由。”反思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会“感恩”吗?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幼儿形成高尚的情操;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因此我确立班会主题为《感恩的心》。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设计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都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阳光雨露,感谢身边所有的人和事。我想孩子们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更幸福!

幼儿刚刚进入大班,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限,他们处在长辈的呵护状态之中,导致他们形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总想自己主宰他人,却很少去读懂父母的爱,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爱别人。(当然有部分幼儿在感恩父母这方面也是做得很好的。)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有“自私、冷漠、孤僻”的一面,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学会感恩对孩子至关重要,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要让幼儿学会感恩,首先要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本节班会活动,我以萌发幼儿具有感恩品质为目的,激发幼儿产生初步的知恩,感恩,报恩的心理,培养具有较强爱的感受和爱的表达能力的幼儿,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目标预设为以下几点:

1.知道我们应该对别人的帮助和付出表示感谢。

2.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谢意。

3.体会到感谢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1.重点选择:我觉得通过本节班会课的学习,重点应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感恩,知道对别人的帮助和付出要表示感谢。

2.难点突破:我们现在的孩子几乎都生活在一种家庭溺爱当中,他们很少会去体会什么是“爱”,因此就很难从心底去接受什么是“感恩”了,我认为这便是我们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我认为首先还是得从“爱”谈起,因此,我通过幼儿感兴趣的的故事和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去打动幼儿、感动幼儿,从而达到难点的突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次成功的班会,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结合本节班会活动所需,我作如下准备:

1.情感准备:(1) 活动前,加强感恩宣传,营造活动氛围。

(2) 做问卷调查:《大班幼儿感恩行为习惯养成调查表》。

(3) 谈话:谁帮助过我,并收集爱心小故事。

(4) 已听过故事《感恩的笑脸》。

2.物质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

(2) 笑脸贴画若干张。

为使班会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我预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活动:

1.故事引导法: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和感谢别人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建构式教学法:利用一些图片、音乐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体验、讨论,大胆地表达心中的感谢。

3.其他教学法,如游戏法等等

本节活动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故事欣赏、感恩同心圆、情感体验、感恩的笑脸。

第一环节:故事欣赏

1.教师播放ppt课件,生动地讲述故事《小熊旅行》。

2.按照故事情节提出三个问题:

①小熊旅行时都遇到了哪些事情需要帮助?

②当大家帮助小熊后,小熊是怎样说的?

③大家为什么都愿意帮助小熊呢?

因为幼儿刚刚进入大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限,因此以故事的导入方式更易于孩子接受和理解,欲先动其心,必先动其情,先要在情感上引起幼儿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感恩同心圆

以故事引入本节活动的主题,

教师提问:

①在你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人帮助过你?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说出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帮助,如家人、老师、同伴、医生、警察、清洁工等等。

②在这些人当中,你觉得谁对自己的帮助最多?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同心圆,请幼儿对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行一个简单的排序。通过两段视频“感恩父母”和“感恩老师”,以促动心弦的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告诉幼儿我们生命当中首先要感谢的是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其次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

父母对孩子不求回报的爱,让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本环节设计了一个排序小游戏,通过图片与音乐的结合,加上老师的讲述,让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再现,激起幼儿心中的那份感动。为下一个环节的情感体验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情感体验

此时课件画面为同心圆。

教师指着画面进行三个问题的提问:

①有这么多人给了我们帮助,那么现在你特别想对谁说声“谢谢你”?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声地说出心中的那句谢谢。

②感谢别人不是光靠嘴上说说,还要拿出实际行动。那你会怎么做去感谢帮助过你的人?

这个问题的提出,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内心的想法,鼓励他们说出多种表达谢意的方法,如做到不挑食,感谢幼儿园厨房里的叔叔阿姨;做到上课认真听讲,感谢老师;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感谢爸爸妈妈等等。并请幼儿站到照片前,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③刚才大家在感谢别人的时候,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小结:原来不仅被别人帮助是件开心的事,感谢别人同样也是一件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呀!你也这样认为吗?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这个部分的情感体验,主要让幼儿自己主动说出谢谢,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感谢,三个问题的提出让幼儿逐步感受到感谢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达到既定的预设目标。

第四环节:感恩的笑脸

师:(课前对幼儿已讲过故事《感恩的笑脸》,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

还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感恩的笑脸》吗?

妈妈告诉詹尼就算是肚子饿的时候,也能找到十个感恩的理由。今天老师也准备了很多笑脸,请你仔细地想想,从早上到现在有什么让你感恩的理由呢?想到一个就在自己的手指上贴一个笑脸。

因为幼儿很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想法多做反思,一般是过去就忘了,所以只有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上一环节,幼儿已经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过感恩,但感恩的事件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在这个环节就提供给幼儿一个思考的空间,请每个幼儿都去回忆今天发生了哪些值得感恩的事情。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能做到有一个感恩理由贴一张感恩的笑脸,及时让幼儿进行反思,告诉幼儿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感恩。

教师看看幼儿贴满笑脸的小手,用夸张的口气说:哇,就一天的时间,就有这么多值得去的感恩的理由呀。感谢别人,我们也能收获快乐。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班主任作总结:感恩是一种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地帮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把你抚养长大;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教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学会感恩,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如果你还没有对帮助过你的人说过“谢谢”,那就从现在开始。

本节班会课我们要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我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体会,去感悟,而不在于老师有多少乏力的干预和空洞的教化。因此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而教师只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成效。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做到系列化,一节短短的班会课也许只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一丝感悟,所以这还需要长期的巩固和引导,做到家园共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2680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鱼的梦教案反思 小鱼小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很有幸观看了太仓教育信息网上的第三届百节好课评比活动视频。老师们精彩纷呈的活动给我的思想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给引发了我很多新的思考。下面我将结合吴颖颖老师执教的大班音乐活动《小鱼的梦》谈谈我对好课的一些看法:

清澈的河水、微风吹拂似动而动的柳树、碧蓝的天空……这样的生动又幽静的夜晚情境出现,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随着活动的深入,老师又巧妙的在天空中出示了云彩与星空,并为鱼宝宝盖上“珍珠被”,使得整幅夜晚景象美不胜收,给了孩子们美的意境熏陶。

在熟悉歌词时出示的图谱,教师运用了不同颜色的彩纸凸显歌词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整洁而且美观。

《指南》中提出要: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我想,孩子们对于美的发现和表现并不是仅仅依靠某几节活动的开展就能达到的,而在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如吴老师这般精心创设美丽意境、整洁美观的摆放材料,孩子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表现也会越来越丰富。

这首歌曲的歌词意境很美、乐曲的旋律很美,但让孩子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新授的歌曲怎么样让孩子们在更好的感受中,逐渐学会歌曲呢?吴老师的设计很巧妙。首先是环节上的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在第一次让孩子们自由倾听,说说自己对乐曲情绪的理解与感受——第二次倾听中加入动作,在生动的动作提示下,帮助幼儿猜测歌曲中发生的事情——第三次倾听中加入教师范唱,初步熟悉歌词。——第四次倾听中以 “听一听这首歌曲一共有几句?这些照顾小鱼的朋友是在哪一句出现的?”等提问 ,学唱前三句歌词。——第五次倾听中引出最后一句歌词。这样的环节设计,每一次都有新的要求,再加上老师机智的提问与追问,孩子们都很陶醉与歌曲的旋律中也逐步理解并记住了歌词。

感受是活动的重点,那能用声音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则是活动的难点了。吴老师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业很巧妙。先提出“比比谁的声音最能表现出小鱼心里的感觉”的要求,让孩子们有表现歌曲情绪的愿望。而这时孩子还不太会唱,则带孩子们一起梳理出歌词中的重复部分,在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歌词,并再次完整的进行演唱。接着,老师尝试让一半孩子唱,一半孩子听的方法,让孩子们相互倾听、发现问题,并能更好的进行演唱。最后让孩子们欣赏几位小朋友的表演,激发幼儿对歌曲的喜爱。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歌声变得越来越甜,动作也变得越来越美。

音乐素养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小鱼的梦》这节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孩子音乐素养培养的关注!首先,是反复且有目的的倾听与感受,这是对音乐最直观的理解与体验。然后,是对节奏的重视与把握。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节奏,唤醒了幼儿对于三拍子节奏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幼儿建立对节奏的把握。接着是演唱形式的变化,采用了一半唱、一半听、几个幼儿表演唱等方式,这样有目的地引导,有利于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演唱形式。最后是适当的点评,让幼儿能够专注的倾听,并更更好额进行点评也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素养。只有在每节活动中都用心的思考对于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孩子们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老师运用了“朋友们照顾孤单小鱼“的故事情境,紧紧扣住了孩子们的心。

陪鱼儿玩耍、给鱼儿盖上珍珠被、唱摇篮曲 ,这样细腻的语言描述出了和谐友爱的画面,让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纲要》上指出:幼儿的艺术活动的能力实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从这节活动中,我能深深的体会到老师对于这一要求的诠释,也更奠定了我不断努力学习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注重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我借助教材设计,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种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摆小棒活动之中,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计算起来怎么样,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这样,使计算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没有对教材进入深入地研究,比较其他版本教材,择优设计教案,选择教法。上完课,通过课堂效果,反观教材,发现在乘法概念的引入时,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苏教版主题图先让学生列连加算式,然后通过比较找相同点体会“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再把例1的摆小棒活动作为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可能更清晰明了,课堂也更效。

2、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新知探索的摆小棒活动所用的时间太长,学生摆出的图案个数比较多,浪费了时间,使课堂不够紧凑。上课的激情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比较沉闷。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以前备课只是为了教课本而教,并不懂得从纵向——整套教材中理解所要上的课程的位置作用,以及从横向

上研究教材,比较各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择优而教。就自身来说,也做不到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用心教学。今后应当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5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⑴、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⑵、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⑴、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⑵、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⑶、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教学本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缺乏朗读。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比较成功,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想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依旧把握不准。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三年级学习来看,生字词的把握仍是一个重点,课堂中还需花些时间。由于个别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全完成,整个课堂不完整,倒不如将基础安排在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而对字词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急走教案,不给学生留机会。

当我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时,最浅显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孩子们很容易找到,这和我预想的相符,这时我就急忙进入了教学,根本没让孩子再发表其它意见,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或许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层次的爱,我却剥夺了孩子们发表感受的时间。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写自己的老师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开学就临近教师节,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篇关于“随文练笔”的文章,再一联系马上要到的教师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个练笔的切入点:

一、进行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练笔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一类细节进行描写。”有的说:“要写和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还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神态。”我说:“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随后我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写一写最让自己感动得老师。正好,我是新换的老师,原来的语文查老师从一年级把他们教到四年级,和孩子们有很深厚的感情。孩子们觉得查老师关心他们的事例有很多,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写作。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我一看,这次作文的效果很不错:首先,学生知道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其次,孩子们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中心,应该表达一种感情{不管写的是那一位教师,孩子们都表达了对他的爱};最后,学生还收获了描写人物外貌时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才。

二、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第二个切入点。我找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先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都去当当“田”老师,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改编的兴致同样也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出了童子和作者之间有趣的对话;有的写出了寻者在寻访之前高兴得心情和寻访之后遗憾的感受……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抓住了文本信息,对学生进行了随文练笔。我认为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发挥课文的优势,实现读写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与评价 燕子妈妈笑了教案和配套课件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204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天,该上新课《燕子妈妈笑了》,课文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便于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我决定在黑板上贴上冬瓜和茄子的图片,于是,去菜市场买冬瓜和茄子,这样就会特别精彩。我先到附近的市场去转,很快就买到了柄上长小刺的茄子。

该买冬瓜了。因为教材上谈及的冬瓜和茄子的区别中,提到了冬瓜有细毛,而茄子没有。所以我想尽量买一个完整的冬瓜,但是走了很多菜摊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但冬瓜外表皮光滑,什么毛都没有。摊主说:“这个时候是春季,就没有那种带细毛的冬瓜,要到了秋天打了霜以后才会有带毛的冬瓜。再说带毛的冬瓜是以前的老品种了。”我一听,教材上既然写冬瓜皮上有细毛,就应该是这样,怎么冬瓜还分季节、分品种呢?我又到别的摊上去问,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只让学生看看茄子吗?不行,我还得去找找。但是我找遍了整个市场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怎么办呢?只好先买个冬瓜让学生观察,然后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我回到办公室里,心想,现在不是产冬瓜的季节,冬瓜又换了品种,根本就没有带细毛的冬瓜,教材里却写着冬瓜长有细毛,要是把带细毛的冬瓜换成别的时令蔬菜,那或许更合适。这说明教材里也有不严密的地方。上课时,当学生们发现冬瓜皮上没有细毛该是一种什么情形呀?

第二天,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当我将冬瓜抱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与茄子的区别时,有的说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青一个紫。于是,我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仔细观察有“细毛”的冬瓜和柄上长小刺的茄子。杨光上来了,满脸自豪地说:“这个茄子的柄上确实有小刺,这个冬瓜皮是光滑的。”他一说,班上哗然了。我正准备解释冬瓜为什么没有细毛时,就见马宇飞的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觉得好惊讶,连忙请他站起来,他说:“因为皮上有细毛的话就会扎手,就没人买了,所以卖冬瓜的叔叔就把细毛刮掉了,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就特别漂亮了。”学生心里竟然有这么美好的想法。这时贾雨萧说:“春季的冬瓜是不长毛的。”田国兴又说:“我叔叔告诉我,现在的冬瓜品种就是不长细毛的。”呀!他们竟然把答案说出来了,把我的担忧一下就解决了。别的同学也由衷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们,此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当我把冬瓜和茄子的图贴到了黑板两侧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也很高兴。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我问:“你们谁告诉我,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就说:“冬瓜大,茄子小。”“那谁愿意勇敢地将‘大’和‘小’两个字分别写到冬瓜和茄子下面?”学生们一听,顿时来了劲儿,个个将手举得好高。两个学生很骄傲地走上讲台,写下了“大”和“小”两个字,再看看那些没有上台的同学,满脸写着遗憾。我想,机会是太少了,应该让全班同学都动动笔,我就让大家把“大”、“小”两个字写到课本的插图旁边。到了该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发现一向不爱举手的王楚月举起了手,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我也想写”。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上来。看她写得有模有样,还真不错,于是,全班同学将掌声送给了她。她回到座位后,脸上露出笑容,并坐得直直的,我真为她的进步而高兴。

这是最后的一个大环节,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组带来的两种不同的蔬菜,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我来到赵仕牧所在的小组,只见他们观察的是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西葫芦,蔡治同学拿起了画笔,把不同的外形画出来,这个想法不错。我正想夸夸他,哪知道丁博拿起西红柿咬了一口,说:“我知道西红柿可以生吃,酸酸的,甜甜的,西红柿里面是红的,而且有些小籽儿。而西葫芦是不能生吃的。”她说完,别的同学就笑了,我一看,这怎么成,这个西红柿是用来观察的,不是吃的,怎么能咬了一口呢,我一下就火了,正想批评她。

忽然又一想,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她刚才是从品尝味道这个角度才吃的,而且还发现了西红柿内部的“奥秘”。同时她还发现了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吃的方面有不同之处。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请她将品尝的结果告诉同学。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班的同学比小燕子观察得还仔细认真,不仅看到它们外形的区别,还能从品尝味道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可真棒。”学生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丁博,她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课后,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买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上是没有细毛的,上课时,再有学生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就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这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非常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说,学会了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新型玻璃》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我们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新型玻璃面具、皇冠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许多玻璃,那么你们见过哪些玻璃呢?

2、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有哪几种新型玻璃?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还想弄清什么问题?(指名读、两人读、小组读、女生读、齐读)。

2、学生提出问题,从中提炼出:新型玻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3、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填空:------玻璃,有------特点,起------作用,可以独立研读,可以小组研读,也可以戴上面具找自己相信的伙伴共同研读,可以弄清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当然更欢迎弄清多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朗读,有的默读,有的和同学讨论得聚精会神,有的戴上面具表演得津津有味。

4、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认真,老师真不想打扰你们,那么你们喜欢哪种玻璃呢?为什么?可以戴上面具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那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生:我喜欢夹丝网防盗玻璃,我朗读给大家听,因为这种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能自动报警,可以防盗。

生:我喜欢吸热玻璃,因为它使房间东暖夏凉,可以阻挡强光和冷气。

生:我喜欢变色玻璃,因为它发射阳光,改变颜色,可以调节室内光线,称为自动窗帘。

5、小结过渡。

三、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师:通过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语?

生:我积累了以下词语:安然无恙、藕断丝连、东暖夏凉。

师:谁能用你积累的词语说一句话?

生:我能用藕断丝连说一句话。

生:我能用安然无恙说一句话。

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佳句?读给大家听。

生:我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希望大家能喜欢。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

生:我把我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在炎热的夏天,在严寒的冬天,

师:你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句话吗?

生:下课了,你可以跑步,可以跳高,可以跳皮筋,也可以做作业。

师:谁能说得更精彩。

生:我能。

四、拓展思维,课外迁移。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型房子、桥梁、道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学们听。(老师这里有许多皇冠,谁讲得好,谁就可以得到它。)

生:我想发明一座象金箍棒一样的桥,让它大它就大,让它小它就小,我回外婆家时,如果有这样一座桥就不会再翻山越岭了。(教师随机奖给皇冠)

生:我想发明一种清洗垃圾精,当我们走到大街上看见到处是垃圾,我想只要把这种清洗垃圾精往垃圾上一喷,垃圾马上消失,变成新鲜空气,这样我们的环境多好啊!清洁工也不必那么辛苦了。

生:我想发明一种可大可小的汽车,上学时,汽车变大,我驾驶着汽车来到学校,回到家,汽车变小,我可以和伙伴在一起玩汽车。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老师真想一直听下去,由于时间有限,课外老师再听你们讲吧!

评析:这是一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示范课教案,整节课体现以下特点:

1、教师的启发谈话,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2、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的喜欢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4、教师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扮演新型玻璃”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5、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不给学生加以束缚,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特体验。

6、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知识,采用奖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美术教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美术,教研,设计,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1.初步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利用所学掌握设计的技能。

2.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相关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的形态、功能和原则。

3.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提高对设计艺术的关注度,感受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重点: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掌握设计步骤。

难点:分析设计在形态与功能上的特点,独立完成创新型设计作品。

形式各样的铅笔、设计家作品图片、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各种造型各异的椅子组成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这些椅子和我们平时坐的椅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设计感强、造型新奇、制作材料各式各样、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设计充满着我们生活,每天享受着设计提供给我们的舒适便捷、优美愉悦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变身设计师,踏上设计的旅程吧!引出课题《设计与生活》。

活动二: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丹麦设计师克里斯汀﹒维德尔作品图片《可调节儿童椅》,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什么是设计?这个儿童椅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把某种计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图片中可调节儿童椅构造简单,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半圆形椅身的两侧有五个缝隙可以调节高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对幼儿的磕碰,而且节省材料,体现出“经济、简单、实用”的设计理念。

活动三:具体分析

1.教师播放一组形态各异的铅笔图片,提问:相信大家都用过这些铅笔,谁能试着分析铅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圆形——出棱——加橡皮——自动——笔头扁平——橡胶铅笔;可以看出铅笔在发展过程中,从形态、功能、材料、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教师继续以铅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铅笔为什么要发生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铅笔的棱面可以防止手握时打滑;铅笔头添加橡皮,方便涂改;自动笔的特点是方便,还能避免铅芯折断;扁平的笔头方便考试时填涂机读卡;橡胶铅笔中装有软笔芯,可以卷折,非常时尚有趣。铅笔的发展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大屏幕中这款旅行用品组合套装,是怎么解决旅行中携带洗漱用品问题的?这样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造型和结构设计上,将分装不同洗漱用品的小瓶组装成一个圆柱体,这样的设计方便携带,同时还节省了空间;这个是来自我们生活随处可见的设计,恰好反映出设计是通过设计功能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样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实用、美观大方、操作简单。

4.教师讲解: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设计就来源于生活,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是设计的源泉,设计正是通过设计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接着提出问题:那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为人服务的,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创造或改变事物,实现为其所用的价值和目标。

一个好的设计主要从两方面判断: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只有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高度统一,才能成就好的设计作品。

活动四:拓展阶段

1.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书包发展历程的视频及设计步骤,并提出要求:以“灯”为主题,进行设计创作。

2.展示讲评:

交流想法,师生共同评述赏析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与教师总结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以下列为准:

(1)是否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设计上是否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3)形式是否多样、美观大方、新颖独特。

3.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设计作品图片,并附上简要的创意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