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203

范文

1000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全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中,教研,设计,全文共 330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主旨和人物形象。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课时。

品读法。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 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 (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 (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 (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开学第一课语文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语文课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53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91 字

+ 加入清单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夏字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你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那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季,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这样看来,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作家梁衡又是如何看待夏天的呢?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夏》。

二.交流预习

请二三位同学上讲台展示并交流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 或 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品味语言

[设计说明]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时机让他进行个别的朗读,也可以全班朗读某个片段。

四.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通过对描写夏天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并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1. 必做

1)寻找并阅读本册课本中以及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一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2)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选做

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

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季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由学生对秋季及夏季的感受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能否给本文重新拟定标题。

四.品味语言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让学生在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五.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通过对描写夏天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并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2. 必做

1)寻找并阅读本册课本中以及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一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2)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选做

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1、唱《采菱》

2、听《梦里水乡》《采红菱》

3、表现《采菱》

1、指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通过学唱和欣赏江南的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入到集体表现歌曲的形式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优美婉转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

1、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掌握

2、表现歌曲

:钢琴、多媒体课件、节奏卡片

1、教师创编:2/4 x xx x x︱ x x x‖

东 小 的同学 你 们好!

2、教师出示节奏卡片:2/4 x x xx x ︱x x x‖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描绘的哪里的风景?(出示课件)

2、(师)你们能用语言来赞美美丽的景色吗?

3、(师)如果让你们为图片配上音乐,你们会选怎样的音乐?(优美、婉转、抒情的)

4、听音乐《梦里水乡》,听一听老师选择的音乐。

5、过渡语:(师)江南确实太美了,人杰地灵,水甜,心甜,歌更甜,你们听一群孩子用动听的歌声在赞美家乡呢。

1、初听《采菱》,说说歌曲的情绪和歌曲的内容。

2、(师)你们采过菱角吗?看看老师是如何采菱的。(教师边唱边表演)

3、介绍“菱角”的生长过程,小伙伴们采菱时的心情。(出示课件)

4、学唱歌谱。(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教学生读一读。

(2)教师范唱歌谱,学生找一找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3)听唱法学唱部分歌谱。(唱准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4)师生接口唱,学生在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处接唱。

5、学唱歌词。(一字多音的唱法)

(1)教师范唱。

(2)听琴轻唱,说说难唱的地方。

(3)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教师在间奏处伴唱)

1、分三个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组:变化演唱形式;

第二组:创编动作表演;

第三组:创编歌词

2、分组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师)我们江南的音乐不仅好听,形式也很丰富,同样是采菱,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现,你们听(放音乐《采红菱》)(出示课件)

(师)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有诗句赞美江南,最后老师把这首古诗《忆江南》送给你们,大家也可以回去找一找其他的江南知识,下节课大家一齐分享。(出示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小学课文桥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

》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洪水肆虐,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势不可当”、“狞笑”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1、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我借助多媒体手段,着力渲染环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课文。

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见过很多桥吧!说说你见过的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木桥图片展示,加深认识。

(二)、再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1.过渡: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唯一的逃命桥、救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2.引导学生抓住“咆哮”“狂奔”“势不可当”体会洪水的声音大,速度快,来势凶猛。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

3.过渡:如果我们就住在那个村里,面对这突然袭来的山洪,会怎么做?(生说。)

4.讨论:如果,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三)、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过渡:是的,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一位老汉已站在木桥前,他是谁?他又是怎样做的?

1.直接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体会出了什么?(沉着、冷静)

2.过渡

:人们把生的希望托付给了像山一样的老汉,老汉是怎样指挥的?小结: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舍己为人的老汉,当山洪咆哮着,像一群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镇定得像一座山,他用沙哑的嗓音喊着

当洪水开始跳舞,木桥开始发抖,水已经窜上了老汉的腰,老汉威严如一座山,他冲上前

(四)、揭示课文悬念,领会“桥”的深刻内涵。

当人们已经顺利过桥,已经跨越死亡的时候,桥轰地一声塌了,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我不知道

哦,老汉!

你的姓,你的名

你是一座山,

但我知道

一座镇定、刚毅的山,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一座深情的山。

哦,老汉

哦,老汉!

2你更是一座桥,

你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一座用血肉之躯架起的生命桥,

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一座党员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永远,永远!

写话练习。

学习本文的巧设悬念,文末揭提的结构,写一个小片段。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让读贯穿全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对比读、听名家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

另外,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声音和同类的文章等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安全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班会,教研,设计,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1、提高同学学校安全意识。

2、知道在学校里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3、一旦不安全的事情发生了,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明确学校不安全的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

觉悟方面:认识学校安全隐患存在的必要性,树立自我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同学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同学的学校安全观念.

遇到安全问题学会用怎样处理

导、读、议、评相结合

1、安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学校里也要时刻注意安全。

2、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故:

⑴ 高空抛物,砸到同学。

⑵ 在教学区打闹,撞到了同学,出现不应有的事故。

⑶ 攀爬护栏,摔倒楼下。

3、同学自由谈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故。

4、总结:在学校里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⑴ 上下楼梯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怎样做?

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下楼时用手扶着楼梯扶手下楼;不许向楼梯外探身,更不许打滑梯;上下楼梯不许跑,不许拥挤抢先;不许在楼梯内打闹、疯跑、做游戏、做体育活动;放学时,排队下楼,不许拥挤,不许在楼道上系鞋带、滞留等。

⑵ 在走廊里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怎样做?

轻声漫步,不跑不叫;不追逐打闹;不做游戏;不攀爬护栏;不向楼下吐痰、丢东西;无事不到其它楼层乱窜。

⑶ 在教室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呢?为什么?应怎样做?

轻声漫步,不跑不叫;不乱攀爬桌凳;不点燃垃圾,不玩火;不乱摸电器、电器开关;发现电器、电线、开关插座等有埙坏及时报告,不乱动;实验课,听从老师指挥,不乱动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

⑷ 在学校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怎样做?

不疯跑大叫;不到操场玩树枝、木棍、砖块等;不攀爬车棚、围墙;不在国旗台上及其周围玩耍;不做危险游戏(哪些是危险游戏呢);参加升旗仪式、文艺演出、做操等大型集体活动,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要求集合、行动、疏散、撤离;不携带、不玩易燃易爆物品和管制刀具(哪些是管制刀具)。

⑸ 在厕所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怎样做?

不追逐打闹做游戏;大便入坑,小便入池;不推不挤,不跑不叫,慢蹲慢起,严防跌倒。

⑹ 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活动,注意安全。特别是在一些争抢激烈的运动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1、师生共同回顾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2、同桌互相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3、将重点条目抄记在笔记本上。

写一篇学习心得,自己以后应该怎样来做。回家也可和父母再加以讨论,还有哪些应注意的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雨巷教学设计导入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003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手法。

诵读吟咏、欣赏。

一课时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诵读吟咏、欣赏。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近,(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季之美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如一幅美丽的画,令人陶醉,无法自拔。

瞧,一群“春天的使者”在屋顶上飞来飞去,它们有的正寻找旧的窝,有的在匆匆忙忙地叼泥,叼枝枝准备打一个新窝呢!是它们把春风带到了这美丽、丰富的世界,让风儿吹醒了正熟睡中的大地。它们到了哪里,哪里就有春的气息,迎春花俏丽的在枝头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小草偷偷的探出地面,在风中欢快的舞蹈;柳树姑娘随着微风摆动着她那嫩绿的“头发”,婀娜多姿;河面上的冰也慢慢融化了,河水们一起欢呼着手拉手奔向辽阔的大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燕子也给大地带来了春的讯息。

一片片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雷声由远而近,轰隆隆地在天空中作响,大雨倾盆而至。夏,如期降临!花儿还没从春天清醒过来,就让雷雨袭击的垂头丧气地趴在泥潭里了,路上的行人急匆匆地跑着躲雨,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转眼间就挂成了白茫茫的雨帘,地面上的水汇聚成了小溪,淙淙地流着,雷电交加。但过了一会儿,雷声由近而至远已经听不见了,雨渐渐停了,太阳从乌云里钻出来,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天晴了,空气也格外清新,花儿绽放了笑容,格外动人、美丽!

秋天,当落叶飘零的时候,正是菊花恣意开放之时,它绚烂多彩,悄然独立。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霜,有的像个巨大的龙爪;有的像五彩缤纷的烟花;还有的像漫天的繁星;一阵阵微风吹过,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这百花凋谢的季节,只有它们争奇斗艳,为金秋添上浓重的一笔。

朵朵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整个世界便银装素裹了,冬天向你招手了!河面上结了薄薄的冰,雪花落在了田野里,给田野盖上了一床厚厚的雪毯。雪停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在寒冷的日子里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四季的景色真是迷人,不管是春天的温暖,还是夏日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冬天的寒冷,它们都一样惹人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博客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

3.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真问题,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经历操作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煤体课件,各种三角形,三角板,量角器,剪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怎么分类?按边的特征怎么分类?

2.信封中装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猜一猜信封中装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能确定吗?(露出一个钝角)现在能确定了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确定了?(有一个钝角,两个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中还隐藏着那些知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合件交流,操作发现。

1.(课件)你知道三角尺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吗?每个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度数之和都是多少度?我们能根据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就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吗?应该怎么研究?(应该把三角形中所有的类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课件出示学习单)。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三个人分别量一量,算一算一种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小组长填写学习单。老师巡视。①师:能不能只量出两个角的度数,不量第三个角的度数,就开始填表、计算?(我们的研究必须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测量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来不的半点马虎)。②同桌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①那个组说一说你们组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学生的计算不是正好180度时,问:大约是多少度?)②你们有什么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180度。③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我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在板书后面打上“?”),就需要我们验证,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学生通过折的方法剪拼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4.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难方法。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把“?”改为“!”。

5.操作总会有误差,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呢?(老师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应为:90°×4=360°。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割,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应为:360°÷2=180°;沿高可以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由于前面证明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180°×2=360°。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不属于分割前三角形的内角,因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360°-180°=180°。)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它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其中∠1=110°,请计算出∠2=( )°,∠3=( )°。

2.把下面这个三角形沿虚线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虽然大小发生了变化,可是内角和依然是180度,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无关)。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狮子与鹿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48 字

+ 加入清单

1、同学们看,老师今天把谁请到我们的课堂?

2、对呀,小鹿说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我们的课堂,见到各位同学,小鹿夸我们了,说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很精神,等会一定会表现很棒,那你也能夸夸小鹿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

3、小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这件惊心动魄的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鹿姐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吧。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吧。

(板书课题《狮子和鹿》)

1、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吧。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给出的读书要求:

(出示要求,师读:1、自由读课文,在拼音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2、读完后想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2、同学们读得非常整齐,而且有感情。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要考考你们了,敢接受挑战吗?那就先进入词语王国看看吧。这里有也接受老师今天带来了三个门,智慧门、快乐门、趣味门,这些词语都藏在这里面呢,你能读好吗?(出示“词语王国”)

欣赏,匀称,精美别致

抱怨,难看,撒开,挣脱,狮口逃生

3、同学们可真棒!把这三关都过了,你们都拥有了快乐、智慧和趣味,恭喜你们!可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哦,怕不怕?请看(出示“挑战之门”),谁能选用刚才三道门上的词语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的腿救了他的命。

4、同学们可真聪明,老师只讲了一次,你们就都记住了。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难看的腿救了他的命。于是鹿叹了口气说——

(屏幕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是啊,当鹿逃脱了狮口后,唉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美丽的角,有多美丽?难看的腿,有多难看?小鹿自己是怎样认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吧。

2、同学们,小鹿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出示图片)

小鹿把自己的角比作美丽的珊瑚。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鹿角确实很美!美丽的小鹿,当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那你就兴奋地夸夸自己吧!(再请生个别读)

啊,老师听出了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角。“多么……多么……”两个多么,可以看出小鹿是多么喜欢自己呀!你也能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吗?

出示句式: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校园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3、小鹿可喜欢这两只美丽的角啦!可四条腿他就——不喜欢了。

那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腿是难看的呢?

(出示: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仅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带着怎样的表情呢?(师示范撅嘴、皱眉,生模仿)

好,谁能带着这样的表情来说说这句话?

瞧你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这就是抱怨。谁也来抱怨一下。

(再请生个别读后齐读)

4、小鹿的腿确实难看,可是就在他抱怨的时候。

(屏幕出示第5自然段,生齐读)

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小鹿逼近,看来一场狮鹿大战是不可避免了。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到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对于弱者来说,那可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鹿能不能逃脱狮子的追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和第六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呢?

多紧张的场面啊,你能把这种紧张的逃生气氛给读出来吗?

好,请大家把自己置身于这茂密的大森林里,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追着你,试着读读这段。

5、小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杀吗?

那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接下来,请小组内讨论讨论,等会小组代表来说一说,开始吧。

(小组内进行讨论)

是呀,小鹿的腿虽然难看,可是却灵活、有力、迅速。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出示“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眼看狮子就要追上了,鹿用尽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

6、是呀,危急时刻,小鹿就是靠他有力、灵活、快速的腿躲过了这一个劫难,此时此刻,你觉得小鹿的腿怎么样?还是不是只是难看啊?

同学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小鹿也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认识,它跑到小溪边,停下脚步,叹了口气,说——

(出示句子:“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同学们,小鹿姐姐的故事讲完了,其实小鹿姐姐今天来我们的课堂可不单单是来看看我们,它还特别希望同学们能从它的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那你知道,小鹿姐姐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吗?

是呀,同学们,就像你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老师很高兴,小鹿姐姐也非常高兴,同学们能从这个寓言故事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同学们,今天学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伊索寓言》,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呢,比如《狼和小羊》、《狐狸和蝉》、《狼来了》等等,请你在课后读一读这本书,老师相信,读完它你一定会变得更聪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45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3.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两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夸赵州桥。

第二课时:

正确抄写词语、背诵相关段落、领悟作者写作方法。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板书:赵州桥(提醒学生注意州字三点的写法)。

3.齐读课题。

1.认读生字词语。

①自由汇报在预习中碰到的难读记的生字词。

②学生相互提醒读音,交流识字办法。

③教师相机点拨。

④去掉拼音,全班齐读词语。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自由试读课文,要求做到:①正确(不添、不漏、不改);②流利。

3.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

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设计奇特。汇报第二自然段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设计之雄伟、坚固,从而感受它的神。

①随机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②自由读一读,说说赵州桥神在哪儿?

③学生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重点抓住全部、没有桥墩、横跨、37米多宽等重要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a指名试读。b评价促读。c师生合作朗读。

▲图案美观。

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图案栩栩如生的特点。

①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②从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入手,启迪学生思考: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龙活了?(缠绕、抵、望、戏)

③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④指导个性化朗读。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它读出来。(在评读中加深学生的独特体验)

⑤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到这儿,你想怎么夸夸赵州桥呢?

1.想一想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搜集赵州桥的其它资料。

1.屏幕出示词语。

2.男女生赛读。

3.抄写词语。

①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

②教师范写。

③选择自己认为较难写的词在作业本上写。

④展示、赏析、评议。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不要求全面,尊重学生个人的感悟)。课文主要抓住赵州桥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一)认识过渡句。

1.数一数。这句话共有几个字?引导学生感受它语言简洁,但表达清楚。

2.比一比。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另外一句话,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妙用。

a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b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

3.读一读。通过读再次感受过渡句的好处。

(二)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1.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围绕这句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喜欢什么内容?(内化课文内容和语言)

2.你想怎样把它更快地背下来?(交流背诵方法)

3.小组比赛背诵。

寻访家乡的古建筑,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并把它写下来。

赵州桥

雄伟

古老坚固

美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歌曲:大鼓和小鼓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及图标四张。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教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

1. 掌握“纽约、交涉、肖像、大洋彼岸、恬静、矜持、璀璨”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对照插图,理解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学习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事,对于艺术,学生很难说有多高的领悟与造诣,因此,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整体感悟——对照插图,多读多看多思考,随着作者的描写去体会、想象,以此来感悟世界名画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交流研讨,毕竟,对于艺术的理解,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的描写部分,感受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2. 学习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前面的两课,我们沉浸在俞伯牙与贝多芬的琴声里,不能自拔……今天,请大家从琴声里走出来,一起来欣赏这幅世界名画(出示画作),谁能告诉我:关于这幅画,你了解多少?(生介绍《蒙娜丽莎》及达·芬奇)(板书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二、出示目标,自读课文

1. 看142页课前导学部分,明确学习目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找出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对照导读部分要求,找出体现名画魅力的描写,给关键的字词句做上标记。

3. 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简单讲解(如“肖像”“肖”的读音,“恬静”、“矜持”的含义等)。

4. 说说课文各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生答)

小结归纳:作者先是介绍了展览的由来以及人们对这幅名画的期待(1-4自然段);然后用了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这幅画(5-7自然段);最后总结了自己观看这幅画的感受(8自然段)。

三、熟读精思,感受魅力

讨论一: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生答) 预设一:5-7自然段中的描写句 5自然段中“泛着红光、垂落双肩;柔和明亮,真的流动”等;6自然段中“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等;7自然段中“双臂、双手、褐色衣服、山峦石桥流水树丛”等。依次引导对上述描写进行归类: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景色描写。 预设二:1-4自然段中“队伍像一条龙”,“队伍慢慢移动着”,“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等,以上句子没有直接描写蒙娜丽莎美丽的容颜,但从侧面表现了她的魅力,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课时。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指名说)

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1、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

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

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1、师配乐读古诗:

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1、出示挂图:

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1、自由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1、看图:

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1、个别读。

2、评读。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 振 捕 闭

小池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操场上教学教案设计 操场上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是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足、口、讠、亻”4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重点指导:翘舌音“真、身”,平舌音“足”,三拼音“跳、响”

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

挂图、词卡、生字卡、小红花、录音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小朋友,课后你们喜欢玩什么活动呀?在哪儿玩呢?

生回答:(在操场上)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习词语。

1、师出示挂图,学习整体感知画面。

2、学生观察图画,各抒己见。

3、小组讨论:图上画了什么?

4、学生自由表达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如:有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师赞扬他完整的表达,给予鼓励,但不出示词卡)

有学生说:有些小朋友在踢足球(此时出示词卡)

5、读词语:

a.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词语,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b.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带着拼音)

c.学生读的较熟的基础上,交换顺序读,去掉拼音读。

d.检查词语,读音。

师随音出示词卡,生抢答或开火车朗读。(读得好,发给小红花)

三、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生站起来齐读词语,边读词语边做动作。

2、选派做的好的两名学生上台来,其余学生读词语,他们做动作。

师问:通过你们自己做动作,和两个同学演示动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讨论得出结论:

打球、拔河、拍皮球都是以手为主的活动,都带有“扌”,

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以脚为主的活动,都带有“足”。

3、认识“足”,师强调足的写法,足作为单个字,最后两笔是撇、捺。而作为偏旁部首时,最后两笔是竖、提。

4、找找生字中带“足”字的字,说说你怎样记住他们。

四、找朋友(游戏)

把六组词语打乱,用找朋友的方法分成两类。(一类是手部运动,一类是足部运动)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师范读,生跟读。

2、指导书写“八”和“入”

a、比较“八”和“入”的异同。

相同点:撇低捺高不同点:“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

b.“入”与“个”字撇捺相接的比较。

c.师范写,生描红练习,师巡视,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卡

2、用“打、拔、拍、跳、跑、足”组词

二、学习儿歌

1、师出示挂图,同时放录音朗诵儿歌,让学生感知一下课后操场上热闹的场面,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的情趣,。

2、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指导学生朗读儿歌。

a.借助拼音读正确,读准后鼻音“铃、声、响、场、上”

b.让学生自由读,教师正读音。

c.要求学生带着欢快而愉悦的心情朗读。

小组读个别读师生评议集体读

5、展示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会读,读的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个小伙伴一起把儿歌读给全班同学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67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使学生了解到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二、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到此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当代军人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三、通过对阅兵式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一、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二、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其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和休止符的作用。

三、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其旋律中的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此曲便于传唱,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此曲中休止符运用的妙处。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上一节欣赏课,首先,老师想请每组前面的五名同学到讲台前面来,我们随着音乐原地踏步,其他的同学在座位上随音乐拍手、拍腿,好吗?播放《一二三四歌》《我们多么幸福》两首歌曲。

生:随音乐踏步,拍手,感受音乐的情绪及节拍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随音乐走路或拍手时,大家在听到哪首歌曲时的步伐整齐,哪首歌曲时步伐零乱了呢?

生:第一首整齐,第二首乱了……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生:因为节奏和速度变了。

师:对!第一首歌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二三四歌》,而第二首歌曲大家还记得吗?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我们多么幸福》,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做完早操回教室时要听《一二三四歌》而不是听《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吗?

生:因为《一二三四歌》节奏鲜明,适合走路,能使队伍走的整齐……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因为《一二三四歌》是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所以适合队伍的行进,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进行曲吗?学生汇报有关进行曲的知识,讲授进行曲及其特点。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进行曲风格的乐曲,感受一下进行曲的魅力。

三、新课教学:

(一)欣赏国庆xx周年阅兵视频。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生:欣赏视频。

师:这是一段建国xx周年的国庆阅兵视频,同学们能说一说你们在看了这段视频后的感受吗?

生:激动,振奋人心……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每当老师看到这段视频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每次看到时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份激动不仅来自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也来自于背景音乐带给我的感动!大家听到阅兵现场的背景音乐了吗?这首乐曲的就是今天老师要跟大家共同欣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刚才同学们可能是被阅兵式的恢宏气势所吸引而忽略了背景音乐,不要紧,我们再来欣赏一段由军乐队演奏的这首乐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一下乐曲带给我们的激动人心的情绪,好吗?

(二)欣赏军乐队演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师:欣赏了由军乐队演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通过欣赏这首乐曲,我们仿佛看到了解放军战士飒爽的英姿,感受到了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首乐曲是由军乐队演奏的,同学们知道军乐队中的四件主奏乐器是什么吗?

生:汇报军乐队中的四件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

师:我们了解了军乐队中的四件主奏乐器,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首乐曲,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三个问题。

生:欣赏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或歌曲时,首先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只有掌握了这最基本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一部音乐作品。

(三)介绍作者: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的欣赏,充分的感受到了乐曲的魅力,每当听到这首乐曲,我们的心都随着激动不已,那么这么优秀的作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对吗?

生:汇报作者生平简介

(四)赏析、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赏析歌曲:

师:同学们听此曲后的有什么感受

生:振奋人心

师:听完这首歌曲后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是哪段音乐(最容易哼唱的部分)?

生:开头: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师:分析开头的旋律:同音重复(只有一个音ⅰ组成)

不加任何节奏的演唱和加人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比较二者的区别,感受加上附点和切分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具有号召性,节奏铿锵,振奋人心)

全曲大量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目的是想表现什么?(音乐丰富了,表现力强,更能表现军人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2、填歌词,找出旋律的特点

(重复和变化重复、旋律位置比较低,旋律语气化,便于记忆、传唱)

3、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两处最为精彩的地方(老师示范演唱),哪两处能引起你的注意?(“听”)

比较“听”的后面用休止符和变成用拖拍,其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听众能有更好的空间去想象各种场面,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听众,摒住呼吸,此时无声胜有声!)

4、把学生分组,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给大家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进行曲表现出来。如边唱边拍手、指挥、正步走等。

四、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接触了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欣赏了由的作曲家郑律成所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我们更好的掌握了进行曲,了解了为什么好歌、经典曲目可以流传至今,广为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以后欣赏乐曲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赏析,会欣赏更会分析。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学生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离开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尼、艄”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2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了解小艇和威尼斯的关系,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重难点)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难点)

1、单元主题导入,板书课题《威尼斯的小艇》,齐读课题。

2、分类检测词语预习情况:

第一组(与“小艇”有关):小艇翘起船艄皮垫

第二组(与“人”或“人的活动”有关):保姆祷告雇佣哗笑

学生认读,检测读。

3、识记多音字“哗”:根据字义区分字音。

4、指导书写“翘”:“尧”上部斜中求正,竖弯钩充分右伸。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按照三星标准进行自评。

1、借助第一自然段,补充资料,了解“威尼斯”水城的概况。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做好批注。

3、交流分享:“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三个方面。

一、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一: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指名读句子,学生交流:本段从“长度、宽度、深度”、“样子”、“行动”三个方面介绍了小艇的外形特点。

2、通过对比两个句子,感受比喻句带来的表达效果: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点。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3、齐读此段,小结“小艇的外形使它能够适应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并不宽阔的环境,符合成为威尼斯主要交通工具的条件”。

预设二: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1、梳理第四段的结构:总-分

2、指名读句子,学生交流:梳理出船夫驾驶小艇时的三种情况。

3、抓住“动词”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很好

(1)理解“操纵自如”,抓住“毫不”,感受船夫的镇定、娴熟、自信。

(2)抓住动作描写“左拐右拐地挤”,感受船夫的从容不迫。

(3)抓住“平稳”、“速度非常快”、“急转弯”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4、抓住“飞一般地倒退”、“忙极了”等夸张和侧面描写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5、齐读此段,小结“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常好和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关系。

预设三: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1、借助表格梳理出课文中的人物和活动。

时间

人物

活动

白天

商人

做生意

青年妇女

高声谈笑

孩子、保姆

去郊游

老人

祷告

夜晚

看戏的人们

看戏

2、观察表格,自由读第五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如何写出“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

3、小结:作者通过列举每种人物、每种活动都与小艇紧密关联的情况,来突出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二、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1、分组读第3、4、5、6(前两句)段,感受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小艇带给了威尼斯无尽的情趣和活力。

2、学生画出威尼斯静态描写的句子,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感受威尼斯的“静寂”之美。

3、教师总结: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

三、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读“阅读链接”,思考三个文段在“内容”、“写作方法”、“感受”这三个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内容写作方法

感受

都写了小艇

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热爱和赞美【板块五推荐作业】1、阅读《威尼斯》、《威尼斯之夜》全文,感受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威尼斯故事会”:结合文章内容,想象自己在威尼斯一天的生活情景,并把这段经历讲给你的家人听。

18威尼斯的小艇

动态描写翘

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

静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8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1课时

ppt,作业纸

一、品读师恩的难忘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感受经历过很多“情”(板书:情),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情吗?(相机板书)(这些情,是有阶段性的。)

(交流)

师:亲情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伴随我们成长了,爱情是等我们长大后会遇见的,有一种情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哪种?(指答:师生情)是的,师生情也是刻苦铭心的,它不仅伴随着你们成长,同时也让教师深深烙刻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对师生,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板书:1师恩难忘)

师:一起读题。(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出难忘的味道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师:这篇课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名字叫--《老师领进门》,你们知道下句是什么吗?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的名字改成这个?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是的,改了名字之后,能更好地突出“难忘”(“难忘”加点)

总结: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让刘绍棠难忘至今,可是他真的普通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读了两遍没有?读三遍的呢?其实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你们的书有没有读好,而是你们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姥姥炊烟歇歇脚念叨恍如惊醒滋润拐杖)

注意:“念叨”中的“叨”读轻声,“醒”的写法。

指读,齐读,描红

师: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好好地读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板书“叩拜”)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指名读,再齐读)

师: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板书“戛然而止”)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注意“戛”这个字,看它与哪个字差不多。

预设

生:“戛”与“嘎”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师板书“嘎”)

师:“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个口突然就没有了。(擦掉口字旁)

你能猜到“戛然而止”的意思吗?

师:对,“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的意思。“戛然”就是突然的意思。一起来读这个词语。(指读、齐读)

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默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的思绪会戛然而止。

生交流

师: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田老师或者是田老师课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是的,每当作者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手势示意学生读词,生齐读)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师: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夸张。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目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生自由练写,三四分钟后)

师: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交流,师评价)

板书:1师恩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课的点面结合、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整理脉络

师:同学们,昨天是开学第一天,课文中的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课文中用了这些词直接描写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板书:直接描写)那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

师:在这里,作者用他自己的入神烘托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呢?(板书:侧面烘托)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给这篇课文分分层,你能依据什么来分?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开学第一天的事的。

生:第3~6自然段。

师:他说第3~6自然段,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生纷纷举手)

师:但是第8自然段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慢一点,你要读出东西来。

(范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生:(齐)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这说明前面都是作者的---

生:回忆。

师:课文第3~7自然段应该是写小时候上学的事,8、9自然段是写40年后的事。这样,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好。

二、感受师恩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请你们先练读一遍,稍后我找人读,看谁能读好。(生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读的人要尽量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就像在听田老师讲课一样。听的人也要会听,怎样才叫会听呢?如果你能把人家读的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把那一段话变成一句话,最后再说出来,那么你就是最会听。你最先举手,好!第一个读的机会被你抓住了。

(多名学生读书)

师:我现在想问一问,你把这几段话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难度大了,会不会听就在这地方显出来了,本领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好的,请你先说。

生: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田老师的口才很好,而且文笔也很好,课上得也很好。

师:真会听,你听得好,说得也好。

生: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到田老师非常会教书。

师:对,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觉到这位老师口才非常好,非常会上课。还有谁,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个能力要锻炼的,我们会听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最后把一段话再变成一句话。

生:田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每上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师:那么作者在田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得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告诉我究竟学到了什么?(生无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是一首诗,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年级。

师:这首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什么?

生:我们学到了知识。

师:对,这首诗对作者来说,就是知识。因为在这之前作者不会这首诗,现在会了。还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道理。

师:从哪里看出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道理吗?

师:对,要爱护环境,要爱护花草树木。正因为大家的爱护,这儿后来成了--大花园

师:有两个句子,我建议同学们一起读一下:你折一枝,他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生读)还有“后来,这儿的花”---

生: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人人都要爱护花草。

生:我知道这儿后来能成为一座大花园,是因为有了人们的爱护。

师:还有呢,在田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知识、道理,还有什么?

生:还有文学,课文中说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是的,同学们请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自由地读读这一句。(生自由读)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

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用上“如果……那么……”说一说。

师: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们的心田,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在密密的春雨中,在细细的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再来读。

师:同学们,在这里,作者写道刘老师给他讲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故事?

师: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点面结合)在写人物时,如果把什么事都写下来的话,你能记住吗?对的,所以要有所选择地写一两件典型的示例,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

师: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田老师的教导分不开,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讲的故事,那是感激,那是幸福。读“我在田老师那里”---

师:40年来,我不能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所以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田老师,仍像---

师: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作者40年后见到老师,仍像小学生一样向他敬礼。我现在想问问你们,假如,你将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你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假如你将来成了江苏省的省长,你见到了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一切都在这深深一躬里。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听到你们这些话,我们做老师的该感到欣慰。同学们,让我们真诚地对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好,下课。

板书:1师恩难忘

点面结合

直接描写

侧面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 唯一的听众教案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43 字

+ 加入清单

1、在语境中理解“诅咒、珍藏、指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述琴声的语句。

2、联系“我”的感受,品读描述老妇人语言的语句,感受她的完美心灵。

3、感受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忙令“我“终生受益。

1、揭示课题

2、复习课文主要资料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了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我和一位老教授之间的感人故事,谁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3、复习对“我”和“唯一听众”的了解

过渡: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此刻我们一齐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

◆交流

◆板书: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

“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

◆交流

◆板书:热爱音乐

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理解“音乐白痴”

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词卡:音乐白痴)说明他们觉得——(生:我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

4、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

师:昨日我们已经查过字典,谁来说说“指点”是什么意思?

(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5、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明白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这天课文主要描述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完美的心灵。

1、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我发现这四句大家都找到了,看看是不是?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但是,我每一天早晨都在那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必须拉得十分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一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多谢你,小伙子。”

◆但是还有一句很多同学都漏掉了,有谁找到了?

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为什么你认为这句也是老教授说的话?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一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2、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就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一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

(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资料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样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齐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资料,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此刻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资料,说说此时你会怎样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一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一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此刻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此刻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

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啊。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

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3、理解第一个“秘密”

自从和老人初次相遇之后,我的心里便珍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你明白了吗?

4、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1)第一句

◆引读:

我每一天都会如约来到林中,应对着耳聋的听众拉起难听的琴声,而她总不忘说——

◆指导读句

老人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才会让听的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呢?

自己练、指名读

2)第二句

◆引读: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开始渐渐发生变化,有一天——

◆再来一次,要让听的人深受鼓舞。

1、老教授的话有没有令我发生变化呢?自由读第9节,结合重点句子说说。

◆交流,出示: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而此刻,我已经不在乎了。

(充满自信)

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认真练习)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大长琴艺)

2、联系老教授的话进一步体会“指点”的方式

1)看来“我”的身上的确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此刻你觉得老教授有没有指点“我”?

2)联系老教授的话说说她是用什么方式指点“我”的?

交流,板书:

耳聋赞美

3、深入体会老人的“完美心灵”

◆体会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

☆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这样的指点方式,给了“我”什么?又令老教授失去了什么呢?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

老教授______________,使“我”_____________,她却失去了(务必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老教授是为“我”而“聋”啊!

(在“聋”上加上双引号。)

◆师生配合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完美心灵

☆虽然老人是——(引读板书: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学生说话)

3、理解第二个“秘密”

4、联系下文体会珍藏的方式

◆读读第12节,你觉得我是用什么方式把这个秘密珍藏在心里?

(不道破,每一天拉最好听的曲子给老人听。)

5、引读第12节

于是,——,每一天都这样坚持着,我渐渐找到了音乐的感觉——(音乐起)我和老人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看到老人——(通过老人的这些动作和表情,猜猜她此刻是什么情绪?——而此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她的——)之后——

1、引读老人的5句话

我总会想她对我起用心良苦的指点,记得初次相遇时她曾对我说——,每一天清晨,我拉完曲子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有一天,她竟对我说——,这些都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完美的回忆。

2、总结:

这天我们学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完美的心灵呵护了“我”对音乐的热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演奏家,但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就应能从音乐中感受快乐、感受生活的完美。让我们一齐记住这位每一天清晨里“我”——(再读课题)

板书:指点

唯一的听众“我”

完美的心灵(装耳“聋”赞美)

音乐学院最有声望是教授热爱音乐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应对成百上千观众演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