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地人》教学设计(精彩20篇)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习科学会使孩子们的好奇心本能最大化,使他们能够迅速接受这个世界,理解时间的真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天地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来阅读。

浏览

3218

范文

1000

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1课时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百范文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前3分钟: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那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a、字音挑错

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c、何其芳的《秋天》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3、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品读探究:

a、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在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已经来临。)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句中作者用了“梦寐”一词。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

6、三幅画面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

7、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用何其芳的《秋天》中所描绘的乡村秋天特有的景物,按自己的喜好,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

例如: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赤裸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内容;百范文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渔家打鱼(归泊)图牧羊女思恋图

(丰)(乐)(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操场上》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38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4个字,会写“

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王、足、口、讠、亻5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认字写字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录音。学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踏步。

师:指挂图说:现在我们到了哪里?

生:(看图后齐说:现在我们到了操场上。)

师:指课题,说:“请读拼音。”操场上。(先写好课题)

请坐下。

二、看图。

1、师: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生回答一个,师就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先读拼音,小老师领读或听老师读,学生再读词语,最后词语贴到相应的图上。)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同学们同桌为小组,读一读52页的词语,不懂的可以借助拼音或部你的小伙伴。

2、师:把你的学习情况向小朋友汇报,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的字多。(轮火车)。

3、师:请同学们看上大屏幕。这六种运动有些字变成了红色,这就是我们今节音课要学的生字。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的光标读一读。哪个同学会读了?谁来试一试。(个别读)

4、师:在这些字当中有些偏旁是要我们认识的`。(足扌)

师:这些活动中有几个和手的关系密切,你能找出来吗?(渗透分类概念)(教师随机抽出“打、拔、拍”三个字)

师:这三个字可以做朋友吗?为什么?

生:它们可以做朋友,因为它们都有提手旁。

生:可以,因为它们都要用我们的手去做。

生:它们都与手有关。

师:你能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吗?把方法告诉你的同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办法识5师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个词并排贴在一起。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和脚有关。

师:谁来说说你是样记住它们的。(学生做动作)

师:我们继续往下学,把这些字放在一起,你们自己读,看哪个同学认得又快又准。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准。(学生对读)

师:词语中的生字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请小组相互读一读看哪个同学认识的字最多,是今天的识字大王。(学生小组对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出老师卡片上的生字。读得真不错。同学们在小伙伴和拼音宝宝的帮助下认识了今节课要学习的生字

板书:手

拍皮球踢足球

打球

跳高

拔河

跑步

三、课中活动:

1 2拍拍手,3 4点点头,5 6拍拍肩,7 8扭扭腰

2 2伸伸手,3 4摇摇头,5 6耸耸肩,7 8跳一跳9 10快坐好。

四、巩固生字游戏摘苹果

五、书写生字

1、学生观察笔画的位置和观察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过渡语:上节课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这些生字娃娃呀,都等不及了,都想和大家见面了。你们想它们吗?(想)

1、复习“扌”

①看看这三个字“打、拔、拍”(师边指卡片上边说)它们都是用手的活动,指名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如:“扌”加“丁”打打打。

②认识“球”字和“王”字旁。

2、出示“足”

(1)指名读“跳、跑、踢”请用脚的活动那边的词语。其他同学跟读

(2)那你们来做做动作看:师出示卡片,全体学生起立做动作。

(3)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旁。

(4)“足”字旁与“足”字比较

二、句子练习。

过渡语:我们下面的活动更有趣了,第一:要比一比看谁认识的字最多,

第二:要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要求: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要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词语。

三、学儿歌。

1、先齐读生字的拼音。(出示儿歌)

2、学生自己试读。

3、师领读、请小老师领读。

4、下面可要插红旗了,看哪一组能得到红旗。

5、小组读。哪组读得好,就给他们插上红旗。

6、练习背诵。

四、书写生字

五、进行积极锻炼身体的思想教育。

六、巩固练习。

连线。把图片与相应的词语连起来。

最后下课的铃声,学生起立一边踏步一边读儿歌走出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72 字

+ 加入清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借助工具书、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目标一、二、三。

目标二。

课件,电子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前,我请各位欣赏一首歌曲。

放课件1:一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图画,并伴有《涛声依旧》的歌声。

[师与生一同欣赏完毕]

师: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请平时喜爱流行歌曲的同学,未说出]

师: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时还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宁因唱这首歌而红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词是根据一首古诗改编的,那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二、授新

1、听。师:下面请听《枫桥夜泊》的朗诵。

放课件2:诗原文,伴有朗诵

2、说。师:昨天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这首诗,下面请拿出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关作者张继的生平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放课件3]

课件3:张继,自幼聪慧,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背景: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3、读。

(1)师:请同学们前后座结合,自由朗读,利用工具书及资料,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诗意,注意划线字的意思。[板书:初读释意 。放课件4]

课件4: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检查初读成果。[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全诗,注意用心感悟诗情。[ 板书:再读悟情。  放课件5]

课件5:a、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六种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那些是感觉到的?

c、这些景物(或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从诗中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来。)

(4)检查再读成果。[抽同学回答]

(5)师点拨: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之语,那么他是通过什么向读者传达出这种情感的呢?是景物(景象)。这就叫做借景抒情。这种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所行成的笼罩全诗的特殊气氛就叫做意境。意境美是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用心去品味它的意境。

古典诗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音乐美。古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它的节奏。诗的节奏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外在节奏即语言的节奏,内在节奏即诗人情绪流泻的抑扬顿挫。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把本诗中作者那浓浓的愁绪读出来?下面请同学们用 “/”划出诗的外在节奏,用 “_”划出重读的字词,即内在节奏。[板书:诵读审美。  学生回答后放课件6 ]

课件6: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打擂的形式进行朗诵比赛.]

4、背。师:同学们从呀呀学语开始,爸爸妈妈就会教你们背一些古诗,有的同学背的诗是不少,但记得的却不多。而你们小时候唱的歌到现在也不会忘记。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这首诗编成歌曲唱背下来。既然《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占张继的便宜,那我们就替张继反过来揩它一把油,把它的谱子稍作改编来唱张继的诗。[师生一起编词改曲,把背景、朝代、作者、诗文全编进去。编完后,放课件7,师边弾琴边教唱。]

课件7: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继,满腹的文才,科举考试却不能及第,失意的夜晚辗转难眠,写下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唱熟后,抽学生背。]

5、聊。师:前几天大家都看了第四届夏新杯电视主持人大赛。假如张继现在还活着,请你学学参赛选手的样子,以《人物专访》这个栏目主持人的身份,对这位因落第作诗既而成名的诗人作一个专访,同他聊一聊心中的感慨。(师生共参与。)

三、课外推荐:阅读张继的〈〈阊门即事〉〉。

设计理念

作者:王满平

我设计本课教案,以新课标为导向,围绕以下三点进行:一、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二、体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教学理念。三、体现老师牵线撘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的炉火纯青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为人们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厚实的文化底蕴,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需要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一和第三这两个目标。而要更好地达到这两点,准确地理解诗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也是我设计第二个目标的理由。至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只要课文内容合适,我都不会忽视,同时也是对生活就是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体现,那么把它作为第四个目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授新、课外推荐”三大块,其中“授新”一块又分为“听、说、读、背、聊”五个环节,主要目标全在这一大块中实现。下面我将对教案中的一些设计加以阐述。

1、用〈〈涛声依旧〉〉这首歌来导入新课,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后面唱背诗歌作铺垫。[寓教于乐。生活就是语文。]

2、布置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资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教师在补充时,特意提到张继的另一类题材中最有名的诗〈〈閶门即事〉〉,激活学生渴望一读的欲望,为授新结束后的课外推荐提高接受率,从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另外,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了基础。[自主学习,老师搭桥。]

3、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我安排的时间最多,方式也多样。初读,让学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书释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再读,让学生跟着老师设计的问题个体感悟诗情,老师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诵读,用打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美、传达美。[老师牵线,学生自主学习。 寓教于乐。]

4、背诵是本课的目标之一,用编歌的方式唱背,用快乐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也照应了前面的导入。当场抽背,既检验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学生产生“为玩而唱”的心理效应。[寓教于乐。]

5、“聊”是学习后的一个放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语文与生活对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生活就是语文。寓教于乐。]

6、向学生推荐〈〈阊门即事〉〉,是为了拓宽他们的阅读面,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提供积累,从而提高语文水平。[教师课内牵线搭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

学生普遍反应非常喜欢这节课,感觉上这样的课轻松愉快有乐趣,没有枯燥烦人的抄写,但课上所学的东西,在脑海里的印象很深,而且回味无穷,充满着对下节课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是词语。

3. 通过对课文的口气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卡片、田字格、挂图

教时

3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大概意思。

(2)认读本课文生字新词。

能抓住主要画面进行观察。

一、 出示挂图

①观察图,图上画有什么?

②想一想,这些事物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③按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干什么的顺序说一说图中内容。

二、听老师范读课文

①想想紫丁香和画中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学生自读课文。

三、分小节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第1节:正音“脚尖儿”“浓绿”

第2节:正音“伸进”“做伴”

第3节:正音“沙沙地响”“唱歌”“消除”“疲倦”

第4节:正音“满树盛开”“牵挂”

第5节:正音“眨眼”“飘进”“又香又甜”

四、认读生字/article/

1. 二类字:株 踮 栽 帮 疲 倦 牵 挂 眨 案

2. 一类字:香 浓 院 老 师 枝 伸 伴 消 除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吟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 读第一小节

(1)“浓浓”的小院是什么样儿的?

师:院儿青色满院,郁郁葱葱,浓浓的绿,淡淡的绿,点缀着小院的宁静。

(2)“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3)谁来读出小院绿阴葱茏的美好景象。

二、 读第2小节

(1) 诗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样的语气呼唤老师,对老师说话的?

(2) 孩子们是怎样关心老师的?

(3) 指导读出语气要亲切,美好的祝愿。

三、 自读3、4小节

1.想象一下树儿是怎样陪伴老师的?

2.“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地动听,小朋友会唱些什么歌?

3.“满树盛开的小花是怎样的美丽,小朋友会围着老师说些什么?

4.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疲倦?

生答:牵挂学生的学习、作业

牵挂学生课间活动

牵挂学生吃饭情况

牵挂 认读

5.指导读好这两节。

四、 看图想象说话

(1)师: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还在怎样地工作?

(2)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

(3)又怎样祝愿老师睡得又香又甜?

(4)指导朗读/sjbwz/

全诗由活泼亲切渐渐转入舒缓深情。

五、 作业

准备诗歌朗诵会

第4、5、6课都是浅显明快的现代散文诗,反复朗读,单独或小组均可。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感情背诵全文。

2.写好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书写入体。

教学过程:

一、 指导朗读,学生评议。

二、 自由练读。

三、 再指名再读,再评。集体评后集体朗读。

四、 写字指导

老:第五笔是弦撇

伴、消:两字右边是点和短撇

师:第一笔是短竖

除:最后两笔均为点

五、学生练习书写,注意写姿。

六、作业设计

①比一比组词

申( ) 半( ) 农( ) 完( )

伸( ) 伴( ) 浓( ) 院( )

②词语搭配

一抹 红枫叶 一首 歌曲

一片 绿蝈蝈 一个 古诗

一只 紫丁香 一支 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通过回忆周晔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为别人做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黑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之情。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河小学 何凤茵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讯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

(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点评】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06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世界闻名”、“创举”、“雄伟” 、“雕刻”、“遗产”等词语。

2、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3、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一课时。

幻灯片。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建筑?

2、谁能概括地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而闻名?

3、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同学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板书新课题)

1、让我们静静欣赏一下这座千年古桥。 (幻灯片出示赵州桥图片)

2、只是见到这座桥的图片,我已经被它吸引,为它动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文字来讲述赵州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赵州石桥。

3、听老师给同学们读遍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思考:作者笔下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请同学们拿起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可以请教字典、请教老师。还要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 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这座桥坐落于什么地方吗? (幻灯片出示地图)

3、 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又建造于哪个年代呢?(幻灯片出示答案)

4、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桥可以称为石拱桥呢?

5、老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朗读还知道了赵州桥在世界上都很有知名度,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个词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世界闻名”的解释)

6、听说赵州桥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 (幻灯片出示:赵州桥问:“我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

7、们知道答案吗? 这里的济还读什么音?

8、咱们的设计师李春还参加了建造,现在老师要说这个“参加”的“参”也是多音字,谁来说说它还有什么音,都能组什么词?谁能用“参加”造句?

9、现、在谁能概括的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世界闻名)

10、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样2个问题:(1)全段有几句话?(2)每句话都是写了什么?……第二句话从数字中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两个数字读的重一些。

11、找一名同学读读第三和第四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能够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也表现了赵州桥什么特点?

12、 那么具有这种特点的桥有什么优点呢?找同学读读第五句话和第六句话……你告诉老师这样的桥有什么特点?

13、(幻灯片出示: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我们把“既减轻了”后面的内容和“又减轻了”后面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变化了吗?

14、你能用 “既……又……”说句子吗?

15、“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清楚的告诉老师“创举”是什么意思?

16、第六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还告诉了我们赵州桥怎样?

17、“冲击力”的“冲”还有一个音是什么?

18、“节省”是什么意思?“节省”的“省”还读什么音?

19、现在告诉老师整个第二自然段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的哪句话来写的?

20、那么我们就说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什么句?这一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写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板书:雄伟坚固)

21、现在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

22、找同学来读读老师这里的资料库,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赵州桥究竟有多么雄伟坚固。(幻灯片出示资料库)

23、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24。请大家默读这一节,思考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4、“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雕刻和精美是什么意思?“精美”的反义词是什么?

25、 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几幅雕刻图案?

26、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7、第一条龙什么样?

28、第二条龙呢? “前爪”的“爪”还有什么音?能组什么词?“遥望”是什么意思?

29、第三条龙什么样?

30、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那么为什么选择描述这3幅图案?

31、作者只写了这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幻灯片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2、龙是不是真的在游动啊?……对,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33、 “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4、 说得很好!再请同学看课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后面是什么标点?这些标点说明什么? 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同学们就读什么。(幻灯片翻出相应的句子)

35、 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了吗?

36、谁能给老师总结一下第3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板书:图案精美)

37、让我们齐读第3自然段。

38、本文的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39、谁愿意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

40、 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41、课文里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个“遗产”是什么意思?(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在全文占有什么地位?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句?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 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栏板的图案精美(板书:分述);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总结)

1、你们知道吗?在河北还有一首流传很广的京剧名字是《小放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幻灯片播放)

2、我们都知道赵州桥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请同学们再为这座桥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686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文明礼貌用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刚入小班的幼儿,生活自理、同伴交往等方面都很弱,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细心的照料;需要获得同伴间的认可。“请”是我国礼貌用语中最基本,应用极广泛的一个词,幼儿易掌握,便于应用。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将“请”字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请老师帮忙,和大家交往时用“请”字等,难点是小班幼儿灵活机动性不够,个别幼儿比较内向,教师怎样启发幼儿有意识、自然地使用“请”。

1、了解“请”字的含义,知道“请”是一种礼貌用语。

2、和小朋友相处时用“请”,遇到困难知道向老师、家长求助,用“请”。

1、师讲述故事《有用的‘请’字》。

⑴提问:“小猫菲菲有许多玩具,她愿意借给‘喵喵’吗?”“妈妈对喵喵说了一个有用的字,是哪个字?”“喵喵说了‘请’,菲菲把玩具给她了吗?”

⑵教师小结:“请是一个很有用的字,它代表礼貌。”

2、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在一起游戏时应该怎样?

说“请……”

3、(1)引导幼儿讨论,如果自己遇到困难了,该怎么办?(在幼儿园里可以请老师帮忙,请小朋友帮忙。在幼儿园外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请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帮忙。)

(2)侧面引导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自己做,如果解决不了的,要迅速请老师帮忙。

4、引导幼儿讨论“请”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如和小朋友玩玩具时,参加集体的活动时等)。

5、教师小结——“请”是一个很有用的字,它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鼓励幼儿多用“请”字,并能大胆地说。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反复使用礼貌用语“请”,并在说请时加强语气。

游戏:我会说“请”了!

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用“请”,如“请给我一个玩具”,“请帮我穿衣服”“请帮我系鞋带”等。

家长在家中也应经常使用“请”字,及其他礼貌用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1、重点认识一些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崛起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百范文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1、自己一边读,一边想: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我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以读说感悟为主,让学生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爱国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2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2、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以上几个词说说田老师是怎样说故事的。

二、精读品味课文3至7段

1、默读课文第3至7自然段,画出我听田老师课时的神态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用三两句话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2、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3、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重点语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三、读课文8、9段

1、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品读:8、9自然段,思考: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田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当年风华正茂的田老师如今却如此苍老,是哪些原因导致他如此苍老?

3、品读作者四十年后遇到他的田老师:“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此时我已是近50岁的人了,而且还是个知名度非常大的作家,为什么还象小学生一样给老师行礼呢?从“恭恭敬敬”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

4、“谈起往事”,他们会谈些什么?“我”会想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师恩”指的是什么?这一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默默无闻地谆谆教诲,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大家都把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笔端,付之行动。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居里夫人等等。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生接下半句)是啊!老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最后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老师,您好!》作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节的礼物献给所有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们吧。(生背文)

四、作业:

1、课外收集有关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2、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

3、教师节快到了,自制贺卡,把你真心的祝福写下来,送给最值得你尊敬的老师,让他或她能感受到你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1、能在读中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表达的感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和爱好和平的情感。

2、品析诗,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

3、有感情的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和技巧。

一课时。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饿事例与图片,特别是儿童方面的了。

2、真情表达:

听了这些事例,看了这些画面,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播放大海,沙漠,草地课件画面,教师配以情景描述:

大家看,蔚蓝色的大海,宽广的沙漠,绿莹莹的草地,快乐的学堂……世界本来多么美好,充满着祥和。但是一声声的轰炸,使这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我们美丽的家园遭到破坏,多少儿童丧失生命……“停止战争,我们要和平”这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愿,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正是一位和平爱好者的真情呼唤。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反复读,读到有所感悟,比比看谁感悟多,提出要求:可感悟诗意,诗情,字、词、句的品析。

3、交流感悟:

⑴ 先在小组内感悟,然后全班交流。

⑵ 交流时根据学生汇报,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学生也感悟同一方面内容。

4、感情朗读:

⑴ 自己根据感悟,品析内容,放开读一读。

⑵ 展示,在班上读一读。

⑶ 评,评那里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建议。

⑷ 自由读,可同桌结合,可小组在一起读。

⑸ 齐读。

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肯定学习成果,激发读书热情,鼓励阅读。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共5个小节,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说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操场上教学教案设计 操场上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七个生字。

2、认识两个偏旁:提手旁和足字旁。

3、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意识。

4、初读儿歌。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

(播放下课铃声)听,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声音啊?你们喜欢这个铃声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啊?今天,史老师想当一回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班的小朋友下课的时候你喜欢做什么运动?(指导学生用完整的话说我喜欢……)

二、新课讲授

1、出示课文词语,借拼音认读:

下课时,史老师当了一回摄影师,趁小朋友不注意,偷偷拍下了小朋友们玩耍的情景,大家想一起来看看吗?(出示情景图)你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吗?(出示课题操场上。齐读课题两遍)

大家都知道我们长江小学的塑胶跑道刚刚建成,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活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小朋友们都在忙着做什么运动啊?(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语卡片和部分采节图) (在学生回答到“球”字时,请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球,分别是怎么玩的,完成连一连)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在拼音宝宝的帮助下读一读这些词语吗?同桌小朋友试一试。比比谁是最佳排挡?(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抽读──全班认读)

你能用这些词语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操场上这片热闹的场景吗?(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远处,近处,左边右边来说说话 、)

2、去掉拼音认读:

现在调皮的拼音宝宝躲起来了,你还能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小火车出发了,谁来开?(在学生回答到“高”字时,引导学生说说高字和塔的联系) 游戏找生字 把生字卡片分给学生,学生背对黑板。例如老师点生字,学生说“打,打在哪里?”手持“手”字的学生回答“打,打在这里。”说对的小朋友把卡片送给他作奖励。(一组完成,每个生字分给两个人。)

3、认识偏旁:

小朋友们真棒,那么快就和生字宝宝交上了好朋友,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锻炼一个健康好身体。老师出示一个生字,你先读一遍,再来表演一下这个字

提手旁:小朋友们做了各种运动,那么谁能告诉大家你做各项运动的时候,分别是用身体的哪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把词语分别归类)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红色的生字宝宝,你有什么发现吗?(它们的左边都一样)对,你真是个小小观察家,发现了这个秘密、这些生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我们把它称为“部首”。比如第一组生字他们的部首称为提手旁。跟老师念提手旁。(齐读两遍)你知道为什么它们都有共同的部首提手旁吗?因为它们都用手做这个动作。那么你还能给提手旁找找朋友,组成新字吗?(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捉拉等)

足字旁:除了用手,你刚才运动的时候,还用了什么呢?(脚)是的,这组运动都是用脚的,那么你能猜猜这个部首叫什么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解释足就是脚)我们已经认识了足的原形,当它做为偏旁时,因为要和别的部件组成新字,所以他就把脚缩起来,让空位给旁边的部件。我们再来和这些足字旁的生字宝宝打声招呼吧!(齐读两遍)

4、游戏巩固:

游戏一字开花(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考考组里的学生,你能用中间的字来组一个词开一朵花,比比哪组花开得最多,开出几朵,就奖励几朵花)

拔 打 拍 跳 踢

三、分一分

老师刚才根据运动方式来分类,你还能开动脑筋,比老师有更多的方法来分类吗?(给每个四人小组发一个信封,信封里有六个词组。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有哪些运动项目,结合2008雅典奥运会进行爱国教育。

五、初读儿歌

铃声响,真热闹,操场上开始沸腾了,让我们怀着欢乐的心情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吧!

悦耳的下课铃声又在耳畔响起,让我们跑向操场,尽情的活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幻灯。

一、板书课题并复习

1、齐读课题。

2、提问:

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2、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6、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学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一、激趣导入。

1.老师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

2.(出示媒体文言文《掩耳盗铃》)读读这段话,想想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方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所区别,有些字的读音和意思跟现代的不同,而且语言简略,意思深刻,多读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

(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段文言文,并以猜谜的形式引导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一下子就集中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文言文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什么意思?

2.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小结学生的问题,归纳板书:谁跟谁学下棋?怎样学的?结果如何?

三、看图了解故事梗概。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媒体出示文中插图)

2.学生自己练说图上内容。

3.指名交流画面内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理解很困难。为了降低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

四、读准、读通课文。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同时,学习古文的难点,也在于会读。下面,老师先读给大家听一听。(播放音乐)

(伴随着一段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

2.学生交流:读文言文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结:读文言文停顿多,但停顿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

4.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出停顿的地方。(媒体出示画好停顿的课文)供学生参考。

5.按照停顿,自由练读,然后在小组里读。

6.(出示加着重号的句子)指导读通几个长句子。

“惟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五、理解课文内容。

读通了课文,是否能读懂呢?文后提供了许多的注释,大家可以把这些注释放到文中试着理解。

1.结合注释,自学课文。

2.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情况,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3.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个问题:

(1)谁和谁学下棋?弈秋是个怎样的人?

(2)两个小孩分别是怎样学弈的?

(3)结果怎样?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会有不同结果?能用一些成语来说说两个人学习的情况吗?(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4)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朗读、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以手舞足蹈地读,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里相互读。

(3)出示重点句、难句,指导有感情地读。

(4)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可配上表情动作读)

(5)(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2.配乐背诵。

(媒体出示重难点句,师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得到提高。配乐齐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保持了高涨的学习激情,使朗读到达了最佳水平。)

七、学用文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读来意味无穷。其实,我们平时在说话或写作文时偶尔用上些文言,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哪些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年级下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1、础性目标:

⑴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⑵读准14个生字的读音,随文学习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发展性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⑵通过换位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⑶通过参与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

cat课件、资料等。

一、激趣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次去感受了黄山风景区的神奇美丽,那里各种各样的奇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课文介绍了哪些神奇的石头?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图文结合、合作学习

1、今天,老师要邀请孩子们乘坐黄山旅游专列去仔细欣赏那些神奇的石头。

2、孩子们,快看!美丽的黄山风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

3、教师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我们先来到今天旅游的第一站,这一站有“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三个景点,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动脑学习。

(点击cat,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可小声读要求。)

5、学生自学。

6、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学情况。

7、学生分组汇报自己选择的一个景点,要点:

⑴仙桃石:

飞、落、仙。

⑵猴子观海:

动作、云海。

⑶仙人指路:

伸、指。

(汇报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各种读书方式,如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评价读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汇报时,各组同学在听取别人意见基础上,可提问,也可补充完善。)

5、现在我们要离开旅游的第一站了,来到旅游的第二站“金鸡叫天都”。

谁来想象一下“金鸡叫天都”应该是什么样的奇石呢?

点击cat,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6、学生自由发言、补充,要点:

金鸡叫天都:

鸡、太阳、天都峰。

7、点击cat,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渎第五段,深入体会

1、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黄山的石头真是太神奇了,除了刚才我们欣赏了解的,还有别的吗?

学生自渎第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3、点击cat,欣赏图片资料。

四、发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黄山还有好多好多的奇石,这会儿,老师就请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更多神奇的石头,向大家作详细的介绍。

2、学生争作奇石介绍,要点:样子、名字、想象。

3、教师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44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 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读训练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一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 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

2、然后,介绍作者,(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 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宝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 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 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语文

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精打细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74 字

+ 加入清单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抄写第三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