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地人》教学设计(实用20篇)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习科学会使孩子们的好奇心本能最大化,使他们能够迅速接受这个世界,理解时间的真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天地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来阅读。

浏览

3213

范文

1000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指偶剧院

造型表现

学习手指玩偶的制作方法。通过折、画手指玩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纸工小舞台玩一玩,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喜悦。

小朋友爱操作玩偶,边讲边演,其乐融融。操作手指玩偶最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本课教学溶折、剪、画、讲、玩为一体。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制作过程的指导,而且还应引导学生玩得有趣,有意义。

抓住动物面部的主要特征,折、画能套在手指上的动物玩偶。

折、画出耳朵和面颊长短不一的动物玩偶。

手指玩偶范例若干个、教学课件、纸工小舞台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系统。

每人2—3张正方形纸、水彩笔或油画棒一盒、剪刀一把。

:2课时

第一节

施教时间:12月15日——12月16日

活动一:

激情引趣:

学生欣赏,初步感知美的形象

播放两分半钟《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观赏。

课件显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观看。

活动二:

交流探讨:

1、教师出示纸工小舞台,操作表演“老虎”玩偶,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1)出示动物玩偶纸折的步骤图,小组讨论,并讲一讲具体折法。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从第一步到第七步是怎么制作的。待会儿请小组的代表说一说。

3、学生折一折。

⑴学生回忆步骤图,比一比谁最快、最完整的折出。

⑵学生再次观察步骤图,解决第一次折纸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引言提问:“动物玩偶折好了。猜猜看,接下来做什么呢?”

5、教师出示动物玩偶范例,学生欣赏,并找出错误之处。

活动三:

欣赏、评价交流:

1、学生欣赏范画①和范画②,小组讨论两幅范画形象不同之处。

2、教师提问:“动物耳朵尖的、圆的、下垂的分别怎样制作呢?”

3、教师演示不同动物的头部画法,学生欣赏。

活动四:

发展阶段:

⒈学生折画动物头饰,师生相互交流。

教师出示纸工小舞台。

学生制作,师生共同探讨。

⒉学生通过纸工小舞台进行表演。

活动五:

学生欣赏,相互评价作品

⒈学生交换制作的动玩一玩,说一说。

⒉教师以“虎大王”的身份宣布全班同学制作的小动物都被招收到森林剧团。

第二节

施教时间:12月17日——12月19日

活动一:

教师宣布动物剧团开始演出。

各小组讨论自己组准备演哪一出戏并分配角色,大家一起讨论具体的场景和对话。

活动二:

各小组随着相应的音乐表演童话剧。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语气、动作进行表演,观众可以给予适时评价。

活动三:

交流参与这次活动的感想。

引导学生爱惜作品并在活动结束后妥善保存自己的作品。

1.对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感兴趣。

2.把美术课上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我用学生熟悉的《天线宝宝》的造型作了几个范作,找学生和我一同表演。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创作欲望,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很快的分好了组,合理的分配了角色并进行制作。提高了创作的效率。所以说教师在做范作时要多动脑筋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一定要作出能够感动学生的范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总()电()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理解人物的生活处境和心境。

2、体会人道主义精神。

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

黑板、粉笔、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明星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令我们关注;伟人因为非凡的成就令我们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令我们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起眼的普通的,甚至地位卑微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就,却一样有着金子般的心。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样的一位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

(二)知识积累

1、介绍作家作品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2、背景介绍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钱钟书、杨绛夫妇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评、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痛苦折磨。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积累字词

伛攥惶恐滞笨塌败荒僻骷髅愧怍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职业、健康状况、亲属状况、居住条件、精神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答案要点: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亲属状况——孤独、无亲,精神生活——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凄苦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贯穿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以“我”与老王的日常交往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我”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心地善良老王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知恩图报。善良

3、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老王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又是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

4、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总结:“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三、课后作业: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

3、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4、朗读课文。

使学生认识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城的密切关系。

(同上)。

课文挂图;世界地图;生字词卡片。

1、板书课题,简介威尼斯和作者。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名城,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这个城市建筑在118个岛上,全市有117条大小河道。1980年3月,威尼斯市和我国的苏州市结为“姊妹城”。本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2、指名读学习要求。

3、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完成程序一、二和程序三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完成程序三的部分内容、程序四、五。

自学提示:

①根据课后习题六第1小题的提示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写了小艇的哪些特点;②概括自然段段意;③根据课后习题六第1在小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老师巡回辅导。

1、逐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小艇的哪些特点。(课文写了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坐在小艇里看风景很舒适;船夫驾驶技术好,行船速度快。)

2、逐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第一自然段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二自然段写小艇的样子;第三自然段写乘船游览的乐趣;第四自然段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第五、六自然段写小艇同威尼斯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3、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自然段)总讲小艇的作用;第二段(第卜一一自然段)讲小艇的样子和船夫技术)第三段(第5一一千自然段)讲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自学提示:

①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掌握字义;

②完成课后习题一,掌握字形;

③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拥挤、雇定、簇拥、哗笑、静寂、停泊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师巡回辅导。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订正读音:艇(a吧)、纵(山ng)、拥(y5nj、梁(1i吨)读后鼻音;纵(z6nj读平舌音;叉(cha)读翘舌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

(1)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以及试胆量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试胆量德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完成课后思考题。

(1)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2)明确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1、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并抓住重点部分试胆量的过程进行重点学习体会。

2、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小黑板。

课时划分

一课时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觉得自己最勇敢的经历是哪一次?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

2、交流。

3、你们都很勇敢,真见小英雄。

4、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学校里,有一群孩子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试验。

1、板题、试胆量。

2、读题。

3、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1、字音。

2、词意。

3、指名读文,正音。

1、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和叙述顺序是什么?

(3)请按着一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讨论、交流。

3、汇报。

(1)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大家夜里到九品佛寺院和墓地里进行试胆量的游戏,结果不当鬼的同学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也因为害怕而回来了。

(2)叙述顺序是事物发展顺序。

(3)按题目、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23~24自然段)

1、讨论:这次试胆量有什么意义吗?

2、体会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板书设计

怕蚊子咬

世上没有鬼,克服胆怯

跑回家去了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手指》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的时候我本文的教学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把握。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我放在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应用了这样写的好处,并让学生尝试应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去写写身边的事物。

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排比、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并知道了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就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

最后我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文具,学着应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觉得文章内容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讲述的道理孩子们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而关键是让孩子们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应用到以后的习作中。这样才达到了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季之美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采摘夏夜里的数颗星,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拘起冬季里最纯的半捧雪。一年四季的景色尽收眼底,也时不时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感觉。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风抚摩着我的心里。远远望去,小麦是绿油油的,好像是在给大地穿上一件绿衣。它们是农民栽下的结晶,在春光下茁壮成长。不仅如此,百花争艳,显现出它们的不同而美丽的一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朵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花中飘出一阵阵浓香,为到来的春天添彩。花美树也美,棵棵大树挺拔着身躯,好像是边防战士。妩媚的柳树飘奕着长发,姿态优美,令人喜爱。

夏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之上的一艘大船。大自然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来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的花儿。荷花虽不能做百花之王,但我对荷花有一种默名的好感。树叶间,蝉儿在一声声地长鸣,它是夏天里的天然音乐。太阳烘烤着大地,好像炉子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夏夜的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你还可能会误以为是萤火虫。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在田地里收莸自己汗水浇灌的宝石。市场上的水果摊上都是秋天的果实。是秋姑娘提着篮子将果实抛向大地的。秋天也是万物沉睡的开始。大树脱去黄色的叶子,一种如同仙境的感觉。枫树叶是红色的,大地上是一片红中带黄,黄中带红的一份美景。

冬天里也有它独有的风景,虽是一片寒冷,但在寒冷中有坚强。梅花看上去如此动人,它却是冬天的一员。松树在面对寒泠,它不屈服。最妙的就是下雪,梅花树和松树上的雪花给它们镶上一道银边。曰落之时,微黄的阳光印在雪花上,那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面对四季之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人生如同这景色,丰富多彩,享受人生每一刹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赵州桥》教学设计和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等词语。

2、能力目标:百范文理解词语;运用“不但……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3、情感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1、重点: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认识到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指名回答,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3、设置情境:听导游叔叔的介绍,“游览”赵州桥的风光

4、知识抢答。(看谁听得最仔细)

二、品读课文,自读、自悟、自得

1、初读课文,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2、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呢?说话要有理有据,请大家在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为自己的发言寻找依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有目的地去读书。)

3、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引导,让学生感受自读、自悟的成就感。

三、解析课文,突破重点

1、 第一自然段:古老的赵州桥(出示句子)

(1)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了。

(2)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才让人感受到它的古老。

2、 第二自然段:雄伟的赵州桥

(1)学生再读书,寻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数字说明这种表达方法?

(学生才体验到数字说明的好处,就让学生再次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又递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数字传递给我们信息的同时,通过反复多种形式诵读,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气魄。)

(2)朗读有利于情感的交流,默读才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这一段,想想有什么问题?接着往下读,是否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汇报读书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认识赵州桥设计的作用、好处。)

3、 第三自然段:美观的赵州桥

(1)多媒体展示 “两条相互缠绕的龙”、“飞龙”、“双龙戏珠”图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这么美的句字你们不想背下来吗?(在反复读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文字美,积累语言。)

四、深化主题,激起民族自豪感

师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自然地引入最后一段。(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坚固、美观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桥的坚固和美观?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赞美了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树立民族的自豪感。)

五、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你认为写得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六、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一千四百多年

雄伟 长 五十多米 宽 九米多

赵州桥 坚固 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敞肩型

美观 形态各异的龙

(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762 字

+ 加入清单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一课时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丁香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82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匪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课时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匪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

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

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匆匆》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学习,感悟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语言质朴有文采,表达感情通俗细致,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既是学生情感朗读,感悟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展开联想跟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升华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以读为本,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特色。

1、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时光是匆匆而过,稍纵即逝;感受作者珍惜时间,热爱时间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品读文章,使学生懂得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朱自清的材料

一、谈话激趣,进入情境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留下了珍惜时间劝告世人的名句,使我们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时间的名言:(生说,教师鼓励、表扬)。在上一节课,初读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以“匆匆”为题?(师板书课题)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以学生汇报名句开始,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了珍惜时间的话题当中,创设了学习新知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明确目标、品读感悟:

(一)抓住好词好句,体会时间来去匆匆,飞快即逝的特点。

1、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句子,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生汇报所学

①、生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运用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师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②、生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出作者运用比喻句,拟人句等描述了他八千多日子是匆匆而过的,每一天的日子也是稍纵即逝的。

点拨:

(1)、好的句子如“把八千多日子比做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做大海”很精彩,你们能模仿作者说说自己十多年的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吗?(生造句,师指正,鼓励)

(2)、请生找一找描写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并再说说自己的`每一天是怎样在不经意间过去的。

3、指导朗读、评议: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说: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珍惜)你们有同感吗?试着读一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做到了读悟结合,讲练结合〕

(二)、抓住表现作者感受的语句,体会时间的宝贵,感悟人生的价值。

1、语言渲染:时间一去不返,正如古语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读文小组交流讨论)

2、生汇报读文感受:这两段主要写了作者对逝去的日子很痛悔,对自己无所事事不甘心,想立志做一番事业,从“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表现更为突出。

3、师小结:作者在这里也用了多个修辞方法,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4、指导生朗读:你们谁能读好这一段?每组可推荐一个代表比一比。(同学们读文、评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者在这一部分中,放手让生自己读书,以读促思,以读带讲,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与生活实际,跟作者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情感得到了熏陶〕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师板书: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2、请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朱自清的材料,明白他的作品及简历,说说他在中国现代的影响。

点拨:我们应该向朱自清先生学习,懂得珍惜时间,写出了许多好文章,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时更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高尚品质。

3、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16、匆匆

时间一去不复返

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5.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那你们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那春天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都有哪些景象呢?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首我们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请同学们从中找出歌词中找出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象有哪些?(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生:(小声跟唱)

师:听完歌曲,请同学们告诉我春天在哪里?

生: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影里。

师:回答得很棒。那春天有哪些景象呢?

生:有红的花绿的草。

师:好,那么红的花绿的草是通过我们的那个器官知道的?生:眼睛。

师:(提出疑问)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世界是不是就是黑暗的呢?

生:不会。

师总结: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引出课题《触摸春天》。

二、听短文录音,领悟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听《触摸春天》的短文: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且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听完录音,提问:本文有几个自然段?生字词划出来了吗?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做了什么事?(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3.检查预习情况,利用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讲解课文1-4自然段。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课外延伸,渗透法制教育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内容

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

2、小结: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不能对残疾人有歧视之心。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其它描写奇迹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感受。

2、巩固练习:自由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花的勇气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代表作品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思小说”,并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读阅读提示,理清问题。

5、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梳理归纳:刚见草地,(),感到失望。

拨开草看,(),感到()。

离开之前,(),感到()。

雨中去看,(),感到()。

1、师:作者经历了这么复杂的心理变化之后,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课文的哪里?

出示: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相机理解“怦然一震”)

师:这就是作者最终的感悟与体会,从小小的花儿的开放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1、课文中,哪些语句在赞美花的勇气?请划出相关语句。(读后并交流。)

出示: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师:改天换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情景?

1、改天换地以前是怎样的?

出示:大片大片的草地……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师:为什么是寂寞的?

师:还有哪些句子赞美花的勇气?

出示:我用手拨开草一看……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想赞美花的什么?(颜色、数量多,形状各异,淘气可爱)

出示:我惊奇地想……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师:如此的气魄就是什么?

3、出示:我为花的如此的气魄所()。

4、继续找相关语句。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神气十足。

理解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5、出示:在我眼里,这花的勇气就是()。

6、师:这些小花让冯骥才先生想到了生命。生命是是什么?找出一句话来。

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是—————勇气。

出示:勇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一、复习

7分米=()米3角=()元

9厘米=()分米1分=()角

二、新授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米0、5米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米0、4米读作:零点四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通过回忆周晔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为别人做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黑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之情。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河小学 何凤茵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讯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季之美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美是什么?美是存在于博物馆的《清明上河图》,也是小伙伴笔下描绘的一幅幅图画,更是生活中那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这双眼睛发现一下家乡四季的美吧!

春天最美的是早晨。春晨的天气变幻无常,但若说最美,那一定是飘着的细雨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来的悄悄地、细细地。清晨,打开窗户便会嗅到那泥土的芬芳,春雨一过,太阳便来了,在清晨蒙蒙的大地上洒下缕缕柔光,春雨润阳光照,土里的嫩芽儿似乎在这一霎那间萌芽了。小草披上了绿色的新装,从土里探出头来一瞧:哟,大家都在睡觉,只有我们来了呢!小草越来越兴奋,他们随着细风起舞。可惜这个美景,许多人都忽略了,就像是春天使者降临人间。她悄悄地来,没有人在意,等到花红柳绿、艳阳高照,人们才会赞叹春天的到来。和无声的春雨一样,小草也是一位“隐士”。

夏天最美的是夜晚。那萤火虫飞舞、小舟缓缓夜行的诗情画意我虽未领略到,不过我家旁边那小广场上草坪的风景更独特。夏天,天黑得很晚,空气闷热,小广场就是周围居民纳凉的最佳地点。没有人大喊大叫,没有嘈杂的音乐,大人们坐在石椅上窃窃私语,孩子们坐在草坪上对着天空冥想,人们忘记了所有烦恼,享受着这怡然自得的生活。

秋天最美的是黄昏。太阳下山,留下了一大片红紫红紫的彩云。这时,你若抬头仰望,大自然的美丽会把你征服。秋天真是一位好画师啊!他把那天空晕染得五颜六色,挨着太阳的是黄色,往后一点的是橙色,接着是粉红色、浅紫色、浅蓝色、深蓝色,每两种颜色的过渡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完美。我想,能够做到这样的,大概只有秋天一个了吧。

冬天最美的是中午,一缕阳光透下来,大地不再寒冷,小朋友们便趁着这个机会堆雪人,打雪仗。有的跑着、跳着,有的笑着叫着,使你听到那声音就会情不自禁地融入这雪景,融入这孩子的世界。

这四季是属于我的美丽,更是属于所有家乡人的美丽。也许你的眼睛里四季更有独特之美呢!你是否发现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松鼠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认识一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读好小松鼠心情变化的句子。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况。

2、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

一、导言

孩子们,课前老师曾请你们了解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况,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师任举几个例子:你们说说它们的果实长在哪儿?

(根据课前调查,教师以考一考的方式,挖掘学生的积累和经验,激发学生观察和发现的.兴趣。)

二、初读

1、轻声读全文,边读边圈生字,读准字音。

2、自己拿生字卡片认读。

3、小组内选小老师带领组员认读。去掉拼音,组员互相检查认读情况。

4、交流汇报识记方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师生评议。

5、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三、朗读

1、自己读,边读边思:两幅插图分别写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认读:旁、种、许、格、艳。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看插图理解:鲜艳;

头填空:鲜艳的( )

结合句子理解“鲜艳”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

⑶同桌互读第二自然段,看图练读对话,师强调读好疑问句的语气。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五自然段,找出表示小松鼠动作的词。

4、同桌交流小松鼠的做法。

5、品读第四自然段,学生看图体会小松鼠的失望,练读,师生评议。

6、品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换词理解:“奇怪”;看图理解:“自言自语”。

读、体会读:把自己当成小松鼠,看谁读得好。

师生评议。

四、说话

1、看图练讲故事。(同桌每人一部分,互相提示、补充。)

2、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小松鼠也没看见一个花生。(理解课文内容,规范语言表达)。

3、续编故事,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续编故事。师对表达清楚、想法独特的小朋友授予“故事大王”称号。

五、写字

1、观察“生、里、果”三个字,比较“里,果”的笔顺。

2、出示词语卡片,四个签带读,引导扩词练习。

六、实践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让他们也来编编结尾,比一比谁编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87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米尺、彩带、磁条。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小数的意义。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教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探讨过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2:我知道了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3:也就是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雨巷详细教案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74 字

+ 加入清单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

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

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

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

2.个性化朗读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

(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

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

(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

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飘过我身旁

到了篱墙

(照应)

走尽雨巷……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

[学生答问]:

“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小结:诗歌整体特色象征手法,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诗文留给了你怎样的情绪?(无尽的徜徉与回味)

这首诗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回味无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文共同探讨吧!(学生齐喊学习口号:奇文共赏,领略风光!)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学生朗读品味诗歌,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意象加以赏析交流

教师明确重点: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个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暮春时节,在悠长的雨巷,撑出一顶油纸伞,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围,也撑起了一个风雨中独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延伸着,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意蕴之美。它悠长寂寥,牵动起行人的无限忧思,形成一种无尽的绵邈之美。

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一词。在诗人的眼

里,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

比喻一样,诗人为什么要用丁香来修饰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一样的芬芳。)

明确:(分屏展示)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朦胧却不轻佻,芳香宜人。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十分符合。

篱墙:颓圮衰败,更给人一种哀怨、惆怅的凄凉氛围。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怅、悄然飘然、凄婉迷茫

总结:

诗人选取了一组和谐凄美的意象,贯以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勾画出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诵诗文,学生同桌互动3.诗文朗诵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动)

1.把握诗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使作者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参考背景)

2.富有音乐感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是从诗文的句式结构、修辞、节奏及音韵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雨巷》的音节特色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妙用复沓句式,节奏整齐和谐,叠词运用富有律动美。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3)修辞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明确:诗歌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五、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刚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过程中,我们已一道完成了对该诗的鉴赏,请同学们回味总结一下我们诗歌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以后再学习鉴赏诗词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探讨后明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诗。

2、理解诗歌,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体会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六.回味文本跟视屏诵读结束语:

同学们,读着优美的诗文,徜徉于文学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几分感动。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断,生活的美好便会一直展现,无论坦途还是艰险。

七.课下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能够默写。

2.学用诗歌的象征手法,选取恰当的意象,试写一首诗歌

(一)教学难点、重点

1、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及学案初步理解,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课时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近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平。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习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