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树》读后感(汇总19篇)
浏览
2465范文
1000国演义读后感500字初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
东汉末年,分三国。什么是三国?是那战火连天不休,是那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是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们称它为乱世。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刘备匡扶汉室,深明大义;曹操不啰嗦,一心想夺荆州。乱世枭雄辈出,也是盛世。
在这英雄辈出的时候,有两个人我最喜欢,也是敬佩。一个攻于心计,用阴谋——曹操;一个神机妙算,用计谋——诸葛亮。
我们先说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如同神仙一般在这乱世风沙中一尘不染。有时,我在想,诸葛孔明这样的人不会是上天派下来辅佐刘备的吧。但当我看完全书后,我明白了,历史只能决定出身,自己的路自己选!
曹操,一代枭雄,一心想夺荆州。长坂坡那一战,他本可以取胜,可他爱才,放了赵云。有人说,曹操是个坏蛋,可作为一个君主,他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形,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姓面前,他必须体现他的威严;在大臣面前,他必须铁面无私,不顾人情。而且,假若东汉末年的不是曹操,说不定这天下又要大乱。
再悠久的历史也会被一点一点消失,再传奇的人物也会被一点一点遗忘。但他们真的值得我们铭记。
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滕王阁序读后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每个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其中滕王阁因一介书生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具有另一番风味。
读过《滕王阁序》,我们不难发现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连用典故……各种使用手法都表现出王勃的阅历丰厚,文笔自然。在文章的后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试问在当时,哪个能有王勃这样的胆量在满室俊杰、阎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来?相信滕王阁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会是阎公为了衬托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办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缩了!只有王勃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甘沉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滕王阁序》!写出了另阎公赞美、流传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让我们为王勃而鼓掌吧!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篇2:青铜葵花读后感20字 青铜葵花读后感200字
我从小就希望能有一个宠爱我的哥哥,可是我在家里的孩子中排老大,所以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但是,今年夏天,我在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中着实体会到了一个哥哥的爱。
一种缘分使城市女孩葵花与大麦地的青铜成了兄妹。青铜很爱葵花,他从不让自己的妹妹受一点委屈。青铜葵花都想读书,家里钱不够,他说:“让妹妹去吧,”葵花写作业没有油灯,青铜抓来了萤火虫;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闪着银光的冰项链……
葵花演出要用到银项链,可是她没有借到。而青铜知道后,就把屋檐上的冰柱取下来,分成均匀的几块,用红线穿起来,这就是最亮的项链。
大麦地的人都知道,葵花有个哑巴哥哥,有个好哥哥,他们就这样一起生活,一起长大。
可12岁那年,葵花又回到了城市。从此,在大麦地大河旁的干草垛上,总会有一个少年的身影。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又充满苦难的故事啊!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吧。
篇3: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第一篇是《种种可爱》,它主要讲述了:“我”发现在中华路一家卖蜜豆冰的,而永康街有一家卖牛肉面的;两家虽然都是普通的小店,但招牌与店名却起的非常可爱,流露出了台北的可爱在各行各业间平起平坐的大气象。后来,在台北“我”又接连看到一些非常可爱的事情,体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好人对别人的关爱,能让一件事从中变得种种可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作者能把生活中一些记录着平凡时刻的点点滴滴记下来,说明作者是一个很会留心观察的人。而生活中的那些种种可爱,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正如作者在文中最后所写:西谚说,把幸运的人丢到河里,他都能口衔宝物而归,我大概是幸运的人,生活在这座城里,虽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我记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这些从生活的渊泽里捞起的种种不尽的可爱!
还有一篇则叫《你的侧影好美!》,它主要写了:“我”在餐厅吃完饭,慢慢地喝下那杯茶,茶并不怎么好,“我”便用眼光观察这个小店。见到一个女孩在打电话,视线便落在她的侧影上。忽然发觉她的侧影好美!并可惜于她并未发现。于是“我”便纠结于是否要告诉她她的侧影好美。最后“我”鼓起勇气去告诉那位女孩,回应“我”的是一声感谢!使“我”觉得其实“我”这辈子该做的事就是去告诉别人他所不知道的自己的美丽侧影!
正如“只要每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一样,在生活中,人们可能只会穿梭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并不曾会有心留意生活中的美。这些美,大多是出于外表,但更多的是内心,是一种内在的美。就像作者一样留心去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美。这世界也许真的会变得美好呢!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懂得了散文所表达及所蕴含的东西。散文就像一杯清茶,虽不比饮料好喝,却能让人静心去细细品味它的味道,品味那种苦中带甜的味道。只要心静的下来的人,才会品味,才不会像那些只求解渴的人一样,只顾口渴而喝上几杯。散文不就如此吗?心静的人和会静心的人同样都懂得如何品味散文的独特与魅力,而悟出平凡却又深刻的道理。
篇4: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字 尼各马可伦理学笔记
什么是幸福?一般人会把它等同于明显可见的东西,比如说财富、快乐、荣誉等。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看法。人在生病时会说幸福是健康,穷困时会说幸福是财富。
古希腊人强调幸福的完整性和终极性,它须“盖棺论定”,且这种幸福观也含有道德和报应的内容。希腊哲人从梭伦到亚里士多德都谈到人的发展需要一个中等水平的财富
尼采说: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一种错误,上帝也在唱歌,幸福所需的是什么,一只风笛的声音。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得出结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在认识论上具有了完满的内容,对人来说也便具有了一种可以明确的被捕捉的意义。人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的展开之中,快乐自然而然地来临,它对幸福的肯定只是幸福自身确证自我的外化过程,快乐在这个过程之中恰恰成为真正的快乐,它是一种对欲望满足的适度,从而也真正地显示出了幸福自身。他依循前人,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即外住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且每种类型的善,配以相应的德。如身体的善有健康、强壮、健美、敏锐:灵魂的善有克制、勇敢、公止、明智;外住的善有财富、高贵出身、友爱、好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对所有这些善的获得。
“最高善”的思想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的,这位伦理学的始祖始定“最高善”为“德福合一”之义。其后,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德福一致”的问题。他认为,人与动物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主要在于人“为人之道”。“为人之道”之根本在他看来在于追求“最高善”,而“最高善”的意涵是“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对幸福的人的肯定,恰恰用做幸福的事这一过程来肯定幸福的人,赋予幸福的人以活生生的内容,从而真正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融合。
“沉思中的幸福必然是合乎德性的,它是我们本性最好的部分的实现活动,合于灵魂的最好部分即理性的德性。”沉思中的幸福是持久的、超越时空的、“最令人愉悦的”。这种沉思中的幸福也不是本真的幸福本身,我们作为人,其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于能够幸福,而是能够知道幸福是什么,能够向着幸福而往,从而不断地靠近幸福。“人听凭自己不断从他自己的灵魂里生成一幅他不能获得的满足图像。正是渴求真正幸福的这种信念使得不与之接合的每件事令人生厌和毫无生机。”
因此,人的至善也便是独特的,它就是“幸福”,人是向着幸福而存在的。追求着并实现着幸福的人必然会具有客观化的稳定持久的德性和他人的称赞,幸福在人的这些政治活动中进一步确认了幸福之所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人的善即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而在一种最高层次的意义上,灵魂的理智思辨与最高的德性、幸福、至善是合为一体的。人的一生都在为幸福而奔波、劳苦、喜悦、忧伤。也正是因为有了幸福的召唤,人类才有了向上的动力,才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有了顽强不屈的追求,也才有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篇5:决定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闲暇时间,我将《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仔细的看完了,收获颇多。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里面分别讲了: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爱学是万善之源;如何教孩子学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科学为安、强壮为康;
其中让我最受益里面有讲到"什么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怎样矫正不良的习惯?在快乐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对呀,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同,用父母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教师就更加不用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若你不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实际上你也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因为你有什么习惯就很容易传给孩子什么习惯。从小慢慢培养孩子对于媒介的抵抗和诱惑,你只能引导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慢慢的他就有了一种抵抗力。只有增强他的抵抗力和他的这种成功感,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说得对: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其实孩子一定要给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调皮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因此,防治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早越好!从儿童时期,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和高度重视。
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教育教学。所以说:让我们来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如果是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的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书的最后说到:从儿童教育来说,小学是一个人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此书取名为《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不只是针对书的内容,也向各位父母和老师说明了一个真理: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篇6: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从绪论开始的。在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他指出,“教育学是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一种学问,但同时他亦必须谙于传授它的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进而遵循教育原理的要求来施教。而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曾要求教师有科学与精神的力量。”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学习心理学。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如果教师深入观察人的思想、感情,有了心理学的一般知识,“那末,教育者所应注意的事项,一定像一张地图展开在他的面前,或者可能像一张城市建筑计划蓝图一样,在这张图上所有方向相同的线条,都准确地交织成相同的角度,使得看的人不需要准备就可以一目了然。可见,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该书的绪论中,他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在绪论之后,《普通教育学》分三卷分别阐述了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各种问题。在第一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对儿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在第二卷里,他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兴趣说”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以及各门学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他在“多方面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结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说,他在“兴趣的多方面性”这个总题目之下阐述了他的全部教学论思想。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在第三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认为,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在上述三卷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儿童的管理;(二)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一卷的第一章里详细地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理论。必须明确地指出,他是以“性恶论”的思想为指导来阐述关于儿童管理的问题的。他认为,儿童生来“有一种处处驱使他们不驯服的烈性”,“还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这样,儿童就不守“秩序”。显然,这种看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实际上,儿童并不存在先天“不驯服的烈性”。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目的在于:尽力加强对儿童的活动的控制,所以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他论述加强对儿童的管理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他一再说明,学校教师加强对儿童的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冲动”与“欲望”的“种子”的发展,“不致是反社会的方向”的,是“避免社会本身所陷入的争执状态的那种冲突”的。
在“儿童管理”这一章中,赫尔巴特说明了管理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惩罚的威胁”、“监督”。而辅助的方法是“权戚”与“爱”。在他看来,“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手段”。教师利用这种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果”。不过,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压制、强迫、惩罚时,某些精细的差别需要注意”。而在运用“压制”的方法时,教师要“冷静、简明、无感情”。很明显,这是封建的等级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在他看来,有一部分儿童不怕威胁,而大多数儿童是经不住威胁的,所以要用监督的方法。“监督业已被认为是儿童管理中绝不可少的部分”。而教师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和监督的目的是“要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儿童在学校时只有“安分守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放任儿童撒野,不予监督,不予教养,那么,是不能“培养成伟大人物”的。十分清楚,他是从教育的目的角度来看待对儿童管理的方法的。对儿童进行管理的第三种方法是命令和禁止。赫尔巴特指出,命令是儿童要绝对服从的,所以命令和禁止要具体。第四种管理方法是“惩罚”。赫尔巴特提出的惩罚方法有:“罚站”、“禁止用膳”、“警告”、“剥夺自由”、“体罚”等。
然而,赫尔巴特认为,“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之下成长的人们,不能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不能希望他们有创造的能力,不能希望他们有勇敢的精神,不能希望他们有自信的行为。” 于是,他提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是“权威”和“爱”。因为“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的用处”。由此看来,在对儿童管理中,借助教师的权威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从师生的关系来说,“爱可以使师生的关系和谐。”教师要“爱”学生,把自己的“心分授以儿童”,这样,教师就要“深入到儿童的感情中去”,并设法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接近自己的情感,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对学生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赫尔巴特在“多方面的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他的教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主要问题:
(1)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里谈到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这个问题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什么是“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观念”是意识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时,它也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由于他认为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实在”组成的,而且这些“实在”的自身是不可认识的。至于人的心灵,它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这样,人所认识的只是“心灵”和其他“实在”发生的关系而构成心灵内容的各种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念就是知识。他的教学论,实际上就是阐明“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原理的。但是从他的德育理论来看,“观念”所指的并非“知识”,而是人们对于事物、社会制度等的看法。由此看来,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观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的,应该根据他所论述的问题及其性质来判断其真实的含义。
第二点就是什么是“统觉”。从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所论述的教学原理来看,所谓“统觉”,就是新旧知识互相融合的过程。可以说,赫尔巴特是以“统觉论”为根据来阐述“启发式”教学法的。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已经获得的观念,并以类似的观念来“启发”、“诱导”其它观念的“再生”,正是在新旧观念互相“融合”、“同化”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
第三点就是关于“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他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及其对学生的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在教学中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他认为,让儿童对事物进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官能上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鲜明的。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观念的清晰性。但是,在教学中有些事物是学生看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运用图画、教具等直观手段外,要运用描述的方法,通过描述来“唤起”旧观念。在这里,教师必须“慎重注意于其想象”,特别是在美育的鉴赏活动之中,更要注意这一点。可是,要让学生掌握理性的知识,教师就要注意学生“深思”这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勤于用脑思考,他们才能掌握一般的科学原理。然而,一般科学原理是建立在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要有一个“层次”,则让儿童先认识个别的事物,然后把各个个别的事物“联结”起来,通过较高级的“致思”作用而认识事物的整体。
第四点就是赫尔巴特在论述他所提出的“教学阶段”的理论时,主张把教师的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加以论证。这是他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方面应用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表现。我们清楚地看到,他运用儿童的注意、期待、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说明各个教学阶段的区别,其目的在于使他的教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应该指出,他这种尝试在教学论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2)“多方面的兴趣”的意义。赫尔巴特力图所教学原理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正确地安排普通学校的课程这些问题都是直接联系着的。于是,“多方面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核心,他以“兴趣说”为中心论述了教学论中很多重要的问题。
首先,赫尔巴特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兴趣”是学生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明确地指出,“因为我们有兴趣,我们内心是主动的。”这就是说,学生如果有多方面的兴趣,就能使他主动地去追求知识,这样,从学生的心理活动来看,兴趣能过渡到“欲望”或“意愿”。同时,由于“兴趣是在注意中展开的”,于是学生就能产生“专心的活动”,一心钻研课业,使自身也“浸沉于其中”。“由于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前面的东西”。各种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直观教具等包含着无数的观念。从赫尔巴特的“统觉论”的观点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新观念被旧观念所吸收、融合的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与学生的兴趣分不开的。人们由于对“外界实物”发生兴趣,于是“外界实物”新引起的表象与儿童意识中的旧观念就联系起来。随着儿童心理的变化,当人们进一步探求事物的本质时,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而这时心智则要“静思”。由于“知识对象的范围包括自然和人类”,因而儿童的心智随着他们的学习范围的逐步扩大就涉及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并探求其实质。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往往想进一步了解新的东西,“于是欲望即从兴趣中产生”。而当人们运用他们的知识时,兴趣表现为行动。可见,赫尔巴特是根据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这个发展过程来说明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的。
其次,赫尔巴特说明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与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普通教育学》中,当他谈到儿童的“德行”问题时,就在论述“多方面的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中论证了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对于形成学生的品格、养成“善”与“正义”的观念的意义。他认为,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这是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多方面的兴趣”,就是“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学生有了“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学习而获得广泛的知识,从而明辩“善”和“恶”以及“正义”的观念,并形成人的性格,这就是他所说的“多方面的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的内容。
再次,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的兴趣”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广泛学科的课程体系。他认为,“多方面的兴趣”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是经验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经验而达到知识”,所以经验的兴趣这是知识之源。
第二种是思辩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深思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所以他特别注意思辩的兴趣这个问题。思辩的兴趣比经验的兴趣是进了一步了。他举例说,人对所仰望的天空发生了兴趣,这就是属于经验的兴趣。如果人们在观察天空的基础上,进而研究星辰起源等问题,这则属于思辩的兴趣。与思辩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逻辑、数学、文法等。
第三种是审美兴趣。赫尔巴特说明,审美的兴趣是从美的自然界、优美的艺术品以及人的品行中引起的。儿童如果具有审美的兴趣,则他们的心灵就会向往美的事物。与审美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文学等。
第四种是同情的兴趣。赫尔巴特说明,同情的兴趣是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学校与家庭都要培养儿童具有“仁爱”、“正义”和“善”的精神。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国语、外国语等。
第五种是社会的兴趣。赫尔巴特说明,社会兴趣的中心内容是人们所表现在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要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利益”,使人们能“和谐”相处,这样,就不会引起社会“冲突”。与社会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政治、公民、历史、法律等。
第六种是宗教的兴趣。赫尔巴特从他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必须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这样,人们的心灵才能“平静”。在日常生活中宗教的兴趣表现在对上帝的信仰上。家庭和学校都要通过宗教教育使“宗教观念”在儿童的脑中扎根。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提出了儿童各种能力和谐的发展这个问题。从《普通教育学》一书中联系到关于儿童能力的发展,问题来看,他认为,人的“天资”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基础。同时,他还说明,“天资”各个人是不相同的,是“因人而有程度上的差异”的。据此,他认为,有的儿童是属于“敏捷的人”,这种人易于接受教师的教授,“心智”发展快,勤敏而有能力。但是,为了发展儿童的智力,教师对这种人要加强培养和训练。然而,他进一步指出,有的儿童的心智是比较迟缓的。对这种儿童,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教学。
(4)教育性的教学。在教育史上,揭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的功绩应该归于赫尔巴特。他在《普通教育学》一书的绪论、“教学”、“教学的结果”等章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个问题。在《普通教育学》的绪论中,他主要是从教师要了解教育目的和努力实现教育目的的角度来谈教育性的教学的。这样,他就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现教育目的统一起来,所以,当他说明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精通传授知识的科学”时说:“在这里我要立刻承认,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决不是所有教学,都是教育性的。例如,为了得到收益而学习,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娱乐,不管学习的人由此是好是坏,这里都和教育性的问题无关。”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见,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5)教学阶段论。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二卷“多方面的兴趣”和“教学的进程”这两章中论述了教学阶段的理论。他以“统觉论”的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必须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引导与组织他们运用知识的要求,探讨了教学的进程以及在这个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学派莱因等人,对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加以改造,提出了“五段论”。例如,莱因的五段论就是:准备、呈现、联合、概括、运用。莱因说明,教师开始上课时要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旧观念,使它与新教材联系起来,并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教学做好准备。然后,教师就呈现新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联合”起来。第四个阶段是概括和抽象,让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公式、规则等。最后就是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种“教学程序”当时被德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教师接受和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积极的影响。
篇7:最新丑小鸭读书笔记摘抄 丑小鸭读书笔记500字左右
最近读了安徒生爷爷的《丑小鸭》,读完之后我获得的不仅仅是感人的故事,而是丑小鸭那坚持不懈的品质,与努力就是成功的哲理。
丑小鸭,一生下来,就长得特别丑陋,它一点儿都不像别的小鸭,那么可爱,那么活泼!所有的朋友都嘲笑它、排挤它,最后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它、看不起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这只可怜的小鸭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在寒冷的冬天里,丑小鸭受尽了折磨。可是后来它却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飞上蓝天,成了一只美丽的、与众不同的能够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遨翔的白天鹅!
读完《丑小鸭》的故事,我终于明白,原来逆境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只要不被挫折击倒,自信自强,最后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我不禁感叹道,如果每一个人都想丑小鸭这样那该多好!以前,我老是被学习上的问题所压垮,经过几次小小的挫折我就气馁。记得有一次,在数学测验中,我竟然得了八十几分,这是有史以来的最低分,那天晚上,我不禁地哭了。但自从读了丑小鸭之后,我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坚持。
虽然现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就把它当作是在磨砺我的心志,培育我的斗志吧!越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越是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弃,不要被挫折而击倒!只要努力拼搏,坚强自信,终有一天,我一定会像“丑小鸭”一样,飞上蓝天,成为一只高贵美丽的白天鹅!
篇8:《父与子》读书笔记
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我心中十分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1994年,美国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几十万人在四分钟内受到了伤害一位父亲在他儿子学校的废墟中不受劝阻地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把他儿子和14个孩子救了出来。在挖掘期间,儿子相信着父亲的话,坚定地对同学们说他爸爸一定会来救他们的。
让我最感动的情景是:儿子在废墟中不停地等待着,是父亲对他说过的话,才能让他有生的希望。文中“儿子在等着我!”这句话,说明父亲无论如何,都会把儿子救出来的信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也把生的希望先给同学,我却只在乎自己,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我吃的穿的,什么都是父母给我的。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还吵着买一些东西,不懂得感恩。而阿曼达与我不同,他十分信任他的父亲。还有,我每次想干什么,都不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想一想,把我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像以前,我总是乱扔垃圾,都不想想别人会不会嫌臭。阿曼达却把活的机会先让给他的同学,不顾自己的生命,让同学们先出去,自己最后才出来,与死神拼搏,最后还生。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多么伟大,父亲信念执着,要救出自己的儿子,儿子信任父亲,把机会让给同学。
让我们一起向那父亲和儿子学习吧!让明天和未来充满希望吧!
篇9:彼得潘读后感100字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永远是个贪玩的孩子,总是开心地笑,无忧无虑地飞。在无忧岛,他和海盗决斗,卸下别人一只胳膊;和其他没家的孤儿一齐玩耍,当他们的头儿。在现实城市,他每一天晚上听温蒂讲灰姑娘、睡美人和白雪公主的故事。
他能够做任何自我想做的事,可是自由过头就是孤独。因为自我的影子不跟着他,他悲痛地哭了。仅有能安慰他,仅有温蒂能安慰他。可是他没有父母,没有感情,他不能长大。小飞侠的身份注定了温蒂和那些孤儿都会离开他,他们必须长大,在现实世界中长大。而他必须孤单地飞,飞在无忧的世界里,永远做个孩子。小飞侠彼得潘有许多别的孩子不以往历的欢乐,可是有一种欢乐他永远与之无缘。
人都不想长大的时候。觉得成人世界太多烦恼,太多金钱、权力、地位、名声的纷争,甚至是情感的纷争。觉得仅有孩子的世界才最干净、最单纯,只要心里感到欢乐就好了,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想。想像童话故事里说的去和海盗决斗,去森林探险,想一向和伙伴们一齐玩,不回家。可是,有得必有失。不长大的孩子,在逃避了成人的烦恼和职责之时,也错过了长大的欢乐和情感的体验。错过了许多生活的经历,也就少了对世界的感悟,对自我的认识,少了成熟的心智。
人生不可能简单得就像童话世界或童年一样。没有人能够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不长大。可是我们能够在长大的同时坚持一颗童心,坚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探索精神。不要失去被感动的本事,不要失去对生活对自我的满足感。每一天看看天空,看看花草树木;享受每一顿饭,每一次休憩;在烦杂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关心他人的同时收获感动;时不时地对自我笑笑。简单的欢乐才是最欢乐。
虽然我们每一天都要应对复杂的世界,可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无忧岛。安静的时候,回到无忧岛里飞一会儿吧,一个人在无忧岛里飞那么一会儿。
篇10:名人传读书笔记二百字 名人传读书笔记1200字
苦难是可怕的,它能陷人于水深火热中,摧残人的身躯,毒害人的心灵;苦难又是可贵的,它能孕育奇迹,铸就伟人。
苦难中的音乐大师
你的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而立之年时双耳失聪是你致命的一击。“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傅雷如是说。身体的病痛,情场的失意,经济的困窘都没将你打败,你仍然挺直腰杆,高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可能让我屈服。”是的,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静静地聆听着《欢乐颂》,想像着在一个月光似水的夜晚,你把一根木棒的一端插进钢琴的音箱里,另一端则用牙咬着,然后双手平放,轻抚琴键,用一种神秘而庄严的神情缓缓弹起……
苦难中的雕塑家
你的一生可谓是哈姆雷特式的悲剧。有着英雄的天才,却没有英雄意志的你,是一个包含了许多人性弱点的集合体,猜疑、软弱、卑怯、沉沦……教皇的束缚,家人的纠缠,同行的排挤让你苦不堪言。你挣扎过,反抗过,却无济于事。无奈,你只能致身于忘我的工作中,超负荷地劳作,直到生命的尽头。
静静地凝视着《胜利者》,健美的身躯,卷曲的头发,低低的前额……每一处都洋溢着胜利的光芒。
苦难中的文学巨匠
你的一生都在斗争,与社会斗争,与教会斗争,与内心斗争。你痛恨可耻的贵族生活,向往简单朴素的农民生活;你厌恶像屠格涅夫那样的艺术家,渴望并追求真善美;你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毫无保留地照出了俄国的美丑。与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相比,你算是幸运的了,至少你拥有《夫妇间的幸福》。
细细地品味着《战争与和平》,青春的火焰,热情的朝气将我吞没。可爱的小彼佳,迷人的娜塔莎,他们的每一颗童心像泉水般明净,像音乐般婉转动人。在这里,我读出了热爱和平憎恨战争的心声,读出了战争中的英雄气概。
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与欢乐,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
读《名人传》,贝多芬告诉我,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最强烈的生命乐章。
读《名人传》,米开朗琪罗告诉我,人要靠自己,靠自己创造财富,靠自己雕刻人生。
读《名人传》,托尔斯泰告诉我,做人要真,要敢于斗争,要用双手书写自己的人生。
篇11:《老子》读后感200字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篇12: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00字
透过一扇舷窗,太平洋与大西洋低美丽的景色经收眼底。十几米长的鲨鱼与鹦鹉螺号同行,庞大的鱼群似一股黑色的旋风袭来,也有乌贼放了一肚子墨水,将窗外的景色掩盖。海底如同天空,同样是蔚蓝,同样是生机勃勃。
凡尔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如果鹦鹉螺号只能提供海底美景,那就太单调了。尼摩,尼德兰,康赛尔和阿斯纳龙四名船员每天都充满奇遇挑战。穿上潜水服,进入海洋深处。巨大的海藻构成的森林,偶尔有几个不知名的生物从旁边一闪而过,人与动物在其中玩起了捉迷藏,偶尔有几个发光的水母从旁边漂过,犹如夜晚明亮的星星。他们借助鱼叉每天捕到新鲜的鱼类,并做成罐头,以防不测。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此刻不存在于人类文明之中,只是借助了一种力量,与大自然连成了一个整体。
由于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杀,他们也遭遇了很多的不幸。大量的鲸鱼被捕杀,人们成批地从海底捕捞蚌只为了小小的珍珠。尼摩船长看在眼里,却不说出来。后来他们的船被困在了南极的冰川里,缺少氧气和食物,险些死亡,但凭着尼摩船长的沉着冷静,从亚马逊冲了出来。
这些事情不禁让我想起了人类的种种罪行。日本人每年都要捕杀上万吨的鲸鱼,每年因为人类吃鱼翅而被割掉鱼鳍而死的鲨鱼不亚于百万头,每年因为海洋污染而死的鱼类更是不记其数。
多么希望我也穿上潜水服,与鲨鱼击掌,与鱼群一起编队游泳,与海豚一起飞跃海面,在珊瑚中穿梭,看藏在它后面的小鱼,翻开寄居蟹的外壳,看他仓惶逃跑的样子。人类探索的脚步越迈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多么希望现在的人类收回自己的贪欲,向鹦鹉螺号上的船员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我想做一回尼摩船长,一边周游海底,一边呼吁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篇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2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孙叔敖、百里奚、管夷吾、舜等这些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他们原来并不为人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越王勾践为了不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悬吊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诗赋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成语叫“江郎才尽”。可见,安于享乐的危害之大。
由此,我们想到自己,因为一直处在顺境中,也曾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的了全班第一,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默《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单元测验,许多同学都取得好的成绩,我只考了80分。我为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感到惭愧,同时我暗暗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我总结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又获得全班第一名。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逆境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是啊,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体会最深的还是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
篇14:国演义1~120回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1至5回阅读笔记
刘安杀了自己的妻子,把肉割下来给刘备吃。说是狼肉。刘备后来知道这原是刘安妻子的肉,不禁挥泪。告诉曹操后,曹操把黄金200两赐予刘安。
刘安为什么要杀妻子给刘备吃?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吗?既然这样,曹操为什么把黄金200两赐予刘安?
我觉得刘安希望刘备给他钱财和权力吧!可总不能因为利益杀了自己的妻子吧!他一定不爱自己的妻子吧!认为妻子是食物,连鸡鸭狗猪也不如。曹操、刘备不仅不责骂他,还认为他是好的,对的,送去黄金。社会风气多差!那种重男轻女真让人讨厌!
刘安是一个恶毒、见利忘义、可怕、可耻的人,刘备、曹操还赞同他,可见两人的残忍。
回想起来,刘安故意把妇人放在马棚里,我猜有两种用意:
一、刘备见,必请曹操送金
二、表示女人地位低下,连马也不如
我庆幸我生活在现代,有妈妈的呵护,爸爸的关怀、奶奶的细心,爷爷的努力,同学的关爱……
篇15:贾平凹《丑石》读后感800字
当我看到《丑石》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细细品读完,我对丑石心生敬佩之情。
文章讲的是一块外形奇丑的石头,开始被人们认定就是一块百无一用,所以遭人唾弃。但天文学家一眼看出它不是凡石,乃是一块陨石。从此它身价倍增,最终以其内在的价值得到世人的认可。
丑石的经历可谓传奇,也让我不禁想到了人性的两面性。若是没有这位天文学家,丑石可能会一直被唾骂。但丑石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顾那些流言,一直坚持保持自己的本性。既然丑石都能做到脚踏实地做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静待心中的花儿开放呢?
记得著名电影舞星佛莱德。艾斯泰尔在一九九三年第一次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首次试镜后,在场的导演在他的评价表上写了:"毫无演技,前额微秃,略懂跳舞。"然而艾斯泰尔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丧失信心,他把这张纸条装裱起来,放到了他的住处里,使得提醒自己。最后,他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电影舞星。艾斯泰尔和丑石一样,也没有人认可自己,最后通过自己奋斗终于脱颖而出。但是在现代,人们经常因发挥不出长处就自甘堕落,悲观气馁,还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很棒,别人都在嫉妒他一样,总是抱怨生活不公。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暂时的受挫正是对人的考验,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盲目乐观,不脚踏实地的人,你没有耕耘,怎能收获呢?
我们大家都一样,都想发挥自己的长处,但是我们如果不勤劳学习,脚踏实地的做事,做好自己,怎么才能让生命更加散发光芒呢?记得爸爸常说一句话:"做事先做人!"结合《丑石》,我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是一个人最应做好的事,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你就是一个璀璨的明星,就像丑石,丑到极处便是美,它是不屈于误解,将美丽耀眼的光芒照亮夜空的一颗最伟大的陨石!
丑石,你脚踏实地做自己,你教会了我做人,你的美丽光彩夺目!
篇16:女生日记读后感500字
寒假里,我在杨红樱阿姨写的《女生日记》中,我读了一篇《听他把话讲完》。
主要写了:冉冬阳的班级换了个新的数学老师,他的名字叫舒昂。
有一节课,舒老师提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是在一道题中,找出代表单位一的句子。
全班同学都举了手,只有冉冬阳的同桌马加没有举手。
马加是一个不自信,说话结结巴巴的男孩子。
但舒老师却叫了他。
马加结结巴巴脸都憋红了,好不容易把代表单位一的那句话念完整舒老师就为他鼓掌。
受到鼓励的马加不像刚才那么紧张了,他很想不结巴,就把话说的很慢很慢,旁边同学急了,都在催促他,舒老师却说:”让我们听他把话说完。
“没有谁在发出不满地嘀咕声了,同学们耐心而又格外专注地听马加讲完,然后送给了马加雷霆般的掌声。
这一天,马加十分高兴。
读了这一小篇的故事,我的感受是:如果我们也遇到了像马加一样不自信的孩子,我们也要像舒昂老师一样多多的鼓励他,关心他、帮助他、爱护他,慢慢的他也会变的自信开朗。
篇17:精卫填海读后感50字 精卫填海读后感600字四年级
“精卫”想把大海填平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认订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是古人向上的。在暑假,我就是因为不坚持到底而失败的。
这个暑假,我为了丰富我的假期生活,我决定去打工。刚巧姑姑批发了一些雨伞,我就毛遂自荐要了60把伞,拉了姐姐一起去推销。
我们兵分两路,推上自行车就出发了。天上挂着火辣辣的太阳,我扛着伞,挥汗如雨,过往行人都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有些不耐烦了,先前的雄心壮志也消失了。白皙的皮肤晒黑了,还冒出一个个小点点。汗水把我弄得像牛皮糖一样粘乎乎的,真想舒舒服服 泡个澡。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推上自行车就朝家骑去。我哼着小曲泡在浴缸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当我从浴缸出来时,发现姐姐也回来了,我惊奇地大叫:“姐姐,你掉到水里去了?”“这么大的雨,不成‘落汤鸡’才怪!”姐姐漫不经心地说,“多亏了这场及时雨,那30把伞一扫而光。对了,你买地怎么样?”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如果我再坚持一会儿,也不会象现在这样一无所获。
多一分坚持,就多一分成功。
篇18: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800字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笔记
说起阿长,鲁迅便先实在地说自己不喜欢她。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在年幼的鲁迅眼里,这当然是一个不怎么亲切的形象。而且她总喜欢管自己,“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这有些像我们,同样不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对于她谋害隐鼠,鲁迅频频提起,还有些记仇呢。这么诚挚可爱的话,鲁迅就像一个贪玩调皮的孩子。不喜欢阿长,还有原因“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真是一个有些邋遢的人,难怪鲁迅烦。这么质朴的笔调,鲁迅和阿长真是打打闹闹又亲密的好朋友。
不可否认,阿长身上当然有好的一面,它不仅是鲁迅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教给他一些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说吉祥话。鲁迅以谦虚的态度说自己的“保姆”对他的教育,这实在是可敬的。另外,阿长也教给鲁迅社会的黑暗,让他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阿长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她胆小,提起长毛军还会拍着胸脯说“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另外,她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传统遵循者,这在她教鲁迅的“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中可以看出来。
令鲁迅难忘的,还有阿长送给他的山海经,这也说明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超越了主仆之间麻木的关系,他们真真是好朋友。
阿长身上也有可贵的品格,鲁迅也说“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文章最后,鲁迅对他的这位朋友阿长表示了诚挚的敬意。也告诉我们,友谊没有局限,我们要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任何人身上都有珍贵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篇19:中秋节致家长的一封信读后感 中秋节致家长的一封信三年级
您好!
这个中秋节,您又没有回家,但我理解。我为有您这样的爸爸而感到自豪!您养育了我13年,在这13年里,您为这个家操碎了心。
我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您就经常外出,而且是很长时间才回来一次。当时,我都以为您不要我了,心里好怕好怕!就在这时候,您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手里拿着我一直想要的遥控小汽车。那一刻,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冲过去抱着您尽情地撒欢。而您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来教你怎么玩吧!”
还有一次,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天天很冷。老师教我们跳绳,我学了好久也不会。回到家,您让我继续练。我跳着跳着,不小心摔倒了,疼得哭了起来。您走过来对我说:“男子汉要坚强勇敢,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做好,起来再跳!”
您说的话,我当时还不太懂,现在终于明白了,那是父爱,还有满满的关怀!在您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您努力挣钱,给我最好的生活,给我想要的玩具。您鼓励着我勇敢前进,茁壮成长。爸爸,我一定不让您失望,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向上,报答您对我的培养。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儿子:xxx
20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