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设计优秀20篇
浏览
1112范文
1000找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案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老师:
1、导语
2、指导朗读
3、随机范读。
感情朗读。
学生:
1、讨论提纲
2.同桌对读生字词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板书设计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课后反思 课文文字比较浅显,主要有老人与商人的对话主成,学生自读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但老人最后的那段话反映了老人是如何观察与思考的,相对而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不够好,我想如果 通过画画,了解骆驼啃过的树叶的样子。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牵移运用,请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说说商人是如何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一方面促进了消极语言的这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了解老人是如何观察与思考之后,转换角度,用商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能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更多相似范文
篇1: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组词规律,发现两组词词性和词义的不同。
2、让学生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3、对学生进行字词的综合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4、通过“日积月累”中“我会读”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朗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优秀古诗词。
认识词语组词特点和意思区别;通过反义词识字;理解这些短语词义,填上合适的词;认识会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我的发现”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组词规律,发现两组词词性和词义的不同;“我会读”的教学中体会语言的韵味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出示孙悟空的照片)
同学们:请问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本领?
今天,就让孙悟空带领小朋友们去语文园地三里去闯关,想不想?有没有信心?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悟空带领大家学习语文园地三,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玩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去进入园地三学习。】
1、刚刚出发悟空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究竟是什么难题呢?(投影“我的发现”)
问:悟空遇到了什么难题啊?
生:齐答
师:你们能帮帮他吗?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设疑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动起来。】
2、我们先来认识这些词语,谁会读这些词语?读准字音(生读)。
3、指名(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读准6组词语。
4、读完后谁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区别他们,老师把这些词语和他们对应的图片都找出来了,你能够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词语吗?(左右两各一组)
【设计意图:设计根据图片说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词性和词义区别。】
5、生回答,指导生归纳左右两组词语的区别。
⑴每组的两个词中均含有相同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意思不同。
⑵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所要使用的工具;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物品,后一个表示场所。
6、知识拓展:
你能学着刚才的样子填空吗?(学生小组互说、指名说)
游泳——( ) 火车——( )
洗衣——( ) 服装——( )
笔记——( ) 水果——( )
饮水——( ) 加油——( )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发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祝贺你们顺利过关!掌声表扬自己。
读读认认:
1、同学们,你知道孙悟空西天取经经历了多少难?九九八十一难啊!你看,眼前又来了8对兄弟,我听说这8对兄弟性格很古怪,悟空却不认识他们,你能用你的智慧告诉我其他的兄弟怎样称呼吗?他们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请自由的读读他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设疑的游戏情境,把静态的、孤立的词语依附在一个完整的、活动的事件中,课堂充满了人文味。】
2、先来认识这些戴帽子的兄弟,学习9个生字。
3、检查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评读,比谁读得准)
4、读了两兄弟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是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齐读词语
5、你来找兄弟。
6、延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设计意图:学习了反义词后,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是否会触类旁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实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会填
温故知新:
1、考考记忆力,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和以下词语做朋友:
“明亮的”“繁华的”“茂密的”“绚丽多彩的”“川流不息的”“风光秀丽的”,请学生认读。
2、根据对课文的回忆找搭配。
3、找朋友:
同学们:出了书本上的朋友,你还能给这些词语找两个朋友吗?
【设计意图:创设找朋友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如何才能准确的搭配,在找朋友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两个朋友,适当提问,尽可能发现更多的朋友,小结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词义和搭配特点。】
4、完成练习。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这一关完成得十分出色,请大家为自己鼓掌吧!
我会读
1、同学们一口气连过三关,孙悟空说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去感受草原那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学唱草原民歌。
2、我们先来学习歌词,范读一遍,领读一遍,出示诗歌中难读生字:敕、勒、阴、穹、庐、笼、盖、野、苍、茫、见,并带领学生一起拼读,让学生在课本上的古诗中找到这些字,边读边标示出来。
3、再通过指名读、评议、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诗歌。
篇2:《学弈》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一、导语。
1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1)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师: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老师总结: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旗,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注地学下旗,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
二、读通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逐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逐句了解文章的意思。对理解有难度、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生自学。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来朗读呢?
师范读。
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
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师:按照我们刚才悟出的读文言文的方法,你在下面也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3、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评议
齐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谁找到感觉了?个别读
师:还谁想读,好,现在同桌之间,女生先读给男生听,男生再读给女生听(生读)
师:男生女生谁读得好?学生争说
师:孰好孰差,口说无凭,我们拭目心待,男生女生各找一个代表赛读。
师:女生的清脆,男生的厚重,个有千秋,咱们综合一下吧,齐读。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吗?别急,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以后,你们会读得更好,到时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师: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先对照文中注释,把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弄清楚意思,然后再试着把字和词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特别象,谁知道这个字?
生:老师,奕,神采奕奕的奕
师:知道“神采奕奕”是什么意思吗?
师:说得好,就象现在大家上课的精神状态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保持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来继续我们的学习。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指读课文)
②奕秋是个怎样的人?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
③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旗,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到这里来,想着拉系着丝绳的箭,把它射下。)
根椐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要怎样读?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评评?生评。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读?为什么?(突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射,古文还要注意停顿,速度要放慢。)
全班齐读这两句。
④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
⑤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
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为(谓,说)是其(他,指后一个人)智弗若与(吗)?(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另个人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怎样读?生齐读。
怎么样他读出疑问的语气了吗?⑥课文作了回答吗?
生: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中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要怎样读?读出肯定的语气。生齐读。
⑦师: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
生2:一心一意。
生3:全神贯注。
生4:一丝不苟。全力以赴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有这样的精神肯定会获得成功;(板书:成功)
师: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学得怎么样?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一心二用……)师: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学生说体会)
师: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是不是最主要的呀?最主要的是什么呀?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师:我们看这篇文章,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好懂,现在读出了韵味,你们的秘诀是什么呀?
生:先理解意思,认真读,再仔细体会感情。
师:好,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地把全文读一遍。(齐读)能背诵吗?学生试背全文。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你给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言文讲成故事吗?
2、生准备后讲。
3、这里老师也准备了几则文言文,请同学们读一读。(示文言文)
板书设计:
24学 弈
一人 专心致志(成功)
一人 三心二意(失败)
附文言文四则: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正在耕作的农民,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忽然一只兔子跑来,一头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掉了。于是他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捡到了,自己反而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仍想沿用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来统治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的一类人。
“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故事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偶然事件,引出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后果,进而从中悟出“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道理,比喻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字词注释】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 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⑴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
二、熟读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⑴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不足:
一、老师的范读不够十分优美。
在范读时,没有更多的注意语速和感情。感情不充分,节奏感不够强。
二、由于一时疏忽而没有把较简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致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感受节奏有些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应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与评价。多给学生以自信。
四、让自己的精神更饱满些,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五、把导入过程的名言警句,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篇3:二年级下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课本第7—10页
生字卡、课件、
: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让我们乘着快乐号列车一起游览一番美丽的黄山吧!
2、在上车之前,谁能简单介绍一下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风景秀丽,主峰光明顶,最高点是莲花峰。那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名。有“天下第一名山”的美誉。)
3、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出示地图黄山的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读后标出自然段。让生字朋友回家去。
3、谁想跟生字交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
3、这一课一共讲了几处景点?分段接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里有个“尤其”谁能换个词?(特别、尤为注意)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自己先练习练习吧!(自读)谁能大声的、自信的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2、过渡:这么多景点,我们先游览哪里呢?(学生自己选择景点学习)板书:猴子观海“猴子观海”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不会的同学自己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看图从哪里看出“猴子观海”很神奇?(复述猴子观海的动作)这句话都用了一些什么词?(表示动作的词:抱、蹲、望)板书关键词语谁能抓住这几个词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指名读、生生比赛读,师生比赛读。
3、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仙人指路”吧!板书:仙人指路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游览这部分景点呢?(自读、小组读、表演读、同位接读)如果你是这位仙人你会对我们这些小游客说点什么呢?生1:欢迎你到黄山来。生2:前面还有个更美的景点呢!……
4、顺着仙人的指引,下一站我们去哪里呢?板书:金鸡叫天都让我们看看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自读)谁有问题?(什么叫天都?)多美呀!谁来读读?(指名读)换一种方式读读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还有哪里我们没有去看?板书:仙桃石自己读,体会仙桃石神奇在哪里,并说给同位听听。(指导朗读:好像、飞、大、落)那么大个的桃子从天上飞下来,正好落在石盘里多神奇!谁能读得更神奇一些?
6、课文里还提到了这几块奇石。出示第五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学习?(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四、小组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优美的朗读再次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美丽。
2、背诵竞赛: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背诵相应段落。
二、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儿歌,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学生一同分析字型。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3、学生描红,临写。
4、组词练习,小组内开展组词竞赛,看谁组的词最多。
四、想想说说。
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画一画。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背诵。
六、相关练习。
见《素质教育新学案》第6页的游乐园。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神奇美丽
《黄山奇石》这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文字浅显易懂,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能轻松理解课文。
孩子们浮想联翩,也许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不尽人意的,但却是丰富而又美好的,既有所学知识的运用,又有突破常规的创见,创造的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孩子们边想边表演,乐在其中。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更带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篇4: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等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安排这样的教学过程:
出示居里夫人的图片,导读: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当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宣布他们的一项惊人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时候,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然而,居里夫人的远远不只是她的形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品格。
1、学习居里夫人“发现和提炼镭的精神”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自然段,写出主要内容,找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原因。
②学生自由读书。
③交流自读效果,随机板书。
2、学以致用,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①学生自读第4、5、6自然段,体会居里夫人的品格。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③集体交流,随机板书。
1、启发理解课题:
①作者写这篇纪念文章时,正是居里夫人发现镭一百周年。
②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以及科学的贡献超越时空,永垂不朽。
2、总结全文。
第一位上课的老师是邵健炜老师,邵老师第一个环节采用复习生字,听写生字的进行引入,这个复习环节用的时间较多,那么后面的时间抓得较紧。于是我们对这个环节进行修改。第二位上课的老师是叶丽嫦老师在引入方面这个环节做得比较好,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导语用得较自然,能吸引学生,只是个别词语指导得不到位,第三位是我上,在叶老师的基础上我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导,理解词句意思,第四位上课的老师是叶丽芳老师,叶老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双基落实到位。最后陈伟飞老师向全校展示这个一节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课,能达教学效果。如果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篇5: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全套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点拨、分析、研讨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篇6:中国石拱桥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四、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以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和准确运用语言的特点。
二、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时间上则从先到后。要学生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要在理清全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加以说明。
三、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必须结合课文有机地进行。
四、为增强感性认识,最好准备好赵州桥、卢沟桥的详细挂图,以便在课堂上边看图边分析。
五、布置预习,运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2.补充解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到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到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篇7:《猫》的教学设计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习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的方法。
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前谈话)
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叫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在这篇文章里,老舍先生把猫写活了,这篇文章就叫《猫》。
[板书课题:猫]
我也喜欢猫,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自主讨论)
二、作者简介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其作品多取材于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文学成就是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主识字,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
性(xìnɡ)格(ɡé)凭借(pínɡ)贪心(tān)职位(zhí)稿纸(ɡǎo) 梅花(méi)跌倒(diē)开辟(pì)撞击(zhuànɡ)毒蛇(shé)
古怪
无忧无虑
温柔可亲
变化多端
生气勃勃 (2)理解词义。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开辟:打开通道,开拓、发展。本课指小猫扩大活动范围,找到了玩耍的好地方。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表现猫的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认知贯通
1、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猫?:既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
2、结构梳理。全文共分成两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猫的性格古怪。 第二段(第4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 明确:一天一夜、任凭……也……
4、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闭息凝视、非……不可
5、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
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6、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有何作用?
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默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
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温柔可亲。
这里的“几朵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思考: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 [板书:无论……也]
明确:课文用一句“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表现猫的不高兴。 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胆小”与“勇猛”。 哪些词语反映了猫性格古怪的表现? 明确: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作者写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讨厌它们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讨厌,而是十分喜爱。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读懂课文是怎样写猫的可爱,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巩固提升
1、体会大猫之可爱。
(1)下面我们要自己来分析理解大猫可爱在哪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一段。
①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画下来。 ②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
③理解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为了帮助大家讨论,老师先和大家来学习一句话。(出示:“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①我们已完成了第一步,挑出句子。
②下面我们完成第二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明确:“的确”、“乖”。
③第三步,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 明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为老实、听话。 我们什么时候用“乖”?
明确:当对象是小孩子的时候。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 那再加上“的确”呢?
明确: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所以第三步“乖”和“的确”这两个重点词的特别含义是什么?学生连起来说一遍?
④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谁能把刚才我们四步学习过程具体地说一遍?
(3)自主学习。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2、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明确:“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具体写了哪些内容?画出重点词句。
讨论后明确: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鸡毛、线团”、“摔跤”、“打秋千”。重点词句:“耍个没完没了”、“再跑再跌”、“撞痛了也不哭”、“摔跤”、“打秋千”。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等词语上。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结合课文理解“生气勃勃”。
(4)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
3、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拿起笔来写一写?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
提示:要想写好小动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小动物充满喜爱之情。
(2)要细致观察小动物,并能恰当想象。
(3)要能找出小动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进行描写。
三、句段解读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明确: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只能称其古怪。课文中还有“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以及“任凭谁”、“的确”、“非……不可”、“比谁都”、“无论谁”、“什么都”等一些表明极端说法的词语,也体现出猫“实在有些古怪”的性格特点。这句话明贬实褒,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明确: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3、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明确:课文通过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时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4、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明确:一个“蹭”字表现出了猫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猫的动作温柔可亲,似乎是一个孩子在向大人撒娇。本来,踩脏稿纸是让人气恼的事,作者却赋予了它美的形象——梅花,可见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5、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明确:“什么都怕”说明猫的胆子小,“总喜欢藏起来”说明它怕惹事。用“可是”作转折,讲它十分勇猛,连人见了也怕的蛇,都敢斗一斗。这些互相矛盾的行为,也正是猫古怪性格的表现。
6、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明确:作者喜欢的花被小猫“折磨”得“枝折花落”,可作者却还说小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小猫有多么喜爱了。
四、课堂小结
这只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有时很乖,有时又很贪玩,有时又很尽职,而满月时的小猫更可爱。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去读读其他作者笔下的猫,更全面地认识猫这一常见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开始,因为学生们对猫很熟悉,绝大多数都见过,我先以问题导入,在教学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分两课时重点讲解并练习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风趣亲切、通俗流畅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猫的特点,有层次地叙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篇8:《珍珠鸟》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
2、找出文章描写小珍珠鸟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轻柔细腻的笔调,学习品赏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了解珍珠鸟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理解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课时
一、引入
1、鸟是人类的朋友,从古到今,鸟,这个大自然的精灵是那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古人写乐不少诗歌来赞美鸟儿,谁能给我们来两句、(生答)
2、鸟儿是春天的使者,是快乐的精灵,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也许因为人类对它们伤害得太多,所以,鸟在人面前生行性胆小,心存戒备、人和鸟之间,怎样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相互信赖的关系呢?我们学习乐课文>后,相信你会从中得到启发、
3、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写什么?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再和同桌交流、
3汇报、
三、精读,理解课文、
1、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后,我是怎样对待它们的?请朗读1---3自然段,用----勾出,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汇报、
3、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句子、
4、我对珍珠鸟倍加关心和爱护,它们跟我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勾出、
5、由于我的关心爱护,三个月后,两只大鸟生了一只小珍珠鸟,它是什么样子的?
6、多可爱的雏儿啊,读出你的感受来。(女生齐读)
7、有人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这只小家伙怕我吗?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它不怕我?请用══勾出后,读给同桌听听,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和同桌交流。
8、汇报,朗读品味。
9、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0、大家想想,我的一举一动带给珍珠鸟的是什么?珍珠鸟给我带来的又是什么?
11、此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一时的感动流泻于笔尖,齐读最后一句话,思考:
a、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b、作者说的仅仅是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他还包括了谁与谁的信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当我们目睹怕人的珍珠鸟伏眠于作者的肩头时,我们的心灵进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人鸟相依相亲,和谐自然,在作者的心中,珍珠鸟不是玩物,而是一个平等的生命,“我”用爱心赢得了珍珠鸟对我的信赖,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再读这句话。
2、多么法人深省的句子啊,我们也来写写,创造属于我们的名句,用“诚信”“奋斗”等语句仿写名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例:诚信,往往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奋斗,往往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五、总结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伙伴,有了它们,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意盎然,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生命如此美丽,请善待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篇9: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篇10: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 唯一的听众教案设计及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转述故事,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2.由“静”入手,读懂老妇人这一形象。
3.感受人物高尚的情操和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感情。
重点:学会寻章摘句,品读词语,悟出老妇人静的外表下隐藏的丰富情感。
难点:读懂老妇人举动的深层原因。
(一)、导入
古人说:“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穷乐之趣,莫过于琴。”古人认为琴是传递心曲最好的途径。正因如此,范仲淹一生爱琴,且一生只弹一支曲子《履霜》;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今天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有关于琴的故事,但这琴不是七弦古琴,而是一把小提琴。……
(虽然我们现在已不用繁体字,但我还是希望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听众的听的繁体字,当中有一个“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贴近这篇课文,走进这个故事中。)
(二)心贴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尝试运用这些成语以第一人称简要地复述本文的故事。
离家 蹑手蹑脚
回家 难以置信 自信
演奏 尽心尽力 潜滋暗长
琴技 大吃一惊
观众 成百上千
(三)心贴心
1.从大家刚刚的复述当中我们发现文中的“我”后来有了成百上千的观众,可为什么要称这位老妇人为“听众”而且是“惟一的听众”? 让我们寻章摘句,先找到描写老妇人的句子,试着用文中的一个字形容老妇人这位惟一的听众。(静)
2.你能读懂老妇人的静吗?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品味这些句子,心贴着老妇人的心去思考,在这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心情?以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她的静是一种(静是一种娴静儒雅之气,静是一种肯定鼓励之意,静是一种温柔呵护之情,静是一种聪明智慧之举。)
3.这样一位颇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能一直坚持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树林里,一个人静静地听“我”拉琴?
老妇人对音乐的爱
老妇人对青年一代的爱
“我”对音乐的爱
追求音乐的执著劲儿
(对艺术的钟爱让他把这份爱也洒向了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格越伟大的人越平和。)
(敬)
4.老音乐家为何要编织谎言骗“我”,为何不亲自教“我”技术要领?
(精神的教育远胜于知识的传授)
(境)
(四)心飞扬
(可留为作业)“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当“我”得知真情后,还是一直早早地来到林子里,为这唯一的听众演奏,请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我”在得知真情后第一次为老妇人演奏会有怎样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真正从心底流出来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寻找聆听的耳朵;真正用心创造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赢取名利,而是为了寻找知音。)
老妇人带着对音乐深深的敬意,把爱洒向了一个钟爱艺术的青年,她用平静的眼神、平和的话语,给“我”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美好境界,她用心听出了“我”的心中之曲,所以她称得上是“我”唯一的听众。
此时我们再来看题目,我写的这个繁体的“听”。它的右半部分不仅有“心”字,更有一个“德”字的右半部分。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们通过用心贴近故事,贴近人物,看到了这位老音乐家从心中迸发出的智慧,从心里流淌出的品质。
篇11: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篇12:积极应对挫折,活出生命精彩 积极应对挫折教学设计
每一个人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决定,如有的人的决定是放弃,不再走这一条路,另走一条路。而有的人决定继续,不放弃,坚持不懈,一直到金字塔的顶端,如:墨崔西所説:“少尝苦则苦,多尝苦则甘”。
记得有一次放假,我到哥哥家去玩,因为那是夏天,很热很热,热的大家睡不着觉。于是大家都从家里急急忙忙的跑出来,有的在水果店里,坐着正在津津有味地讲着刻骨铭心的一些事情,有地坐在石头上,三五个一团,五六个一堆,围在一起扇着扇子,你一言我一句的聊着天,一边还在比划着什么。
不久,我们吃了晚饭后,三姨和三姑爷就在家里把碗洗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我、爷爷、哥哥一起拉着自行车,向外边跑,跑到广场上,哥哥一下子就跳上了车,开了一圈后,我便走过去对哥哥说:“哥哥,我也要学骑车。”没想到哥哥居然爽快地答应了,我听了高兴的忘了形。
哥哥先教我怎样上车。在哥哥的帮助下,我一下子坐在自行车上,但是我不敢开动,害怕摔跤,把屁股摔成了两半。哥哥鼓励我说:“别害怕,慢慢来。”于是,我一边战战兢兢的开始用脚踩动,一边小声地对哥哥说:“哥哥,我好怕。”哥哥信心百倍地说:“怕什么,有我呢!”
听了哥哥的话,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我还是有一些人心惶惶地,心里害怕。果然,没走几步,“啪”地一声,我摔在了地上,哥哥赶忙过来安慰我:“开始学骑车都是这样。”于是我又鼓起了勇气,重新坐在了位置上,没想到刚走几步又摔了下来。我真有点想放弃了。哥哥又过来对我说:“我在后面稳着车,你就大胆的开吧!”于是我再一次坐了上去……
就这样,我摔倒了,又爬起来,摔倒了,又爬起来……一次又一次,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同学们,当你面对挫折,“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只要鼓起勇气,坚持不懈,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成功就在不远处。
篇1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两课时。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近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平。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习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篇14: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三、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一次又一次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教学反思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篇15: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
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①、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③、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
参考提示:①光阴易逝,生命短暂。②快乐难久,人生无常。③美物易逝,情迁之痛。④造化难违,死生之痛。⑤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4、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①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②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④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幻灯片]: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篇16: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各课中的内容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同时搜集得到。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根据单元准备的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每一课的教学前,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取相关资料即可。对于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学生已经认识了四季交替的规律与原因,并且课前收集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对本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所以对解决本节课重难点比较容易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了解太阳形成的原因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
活动2: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看、讨论太阳巨大的`能量去了哪。
活动3:播放视频《太阳系的形成》看、讨论了解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太阳的知识。讨论对太阳能的设想。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太阳的形成、太阳系的组成方面更多的知识。
本课利用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的表面、能量、形成及太阳系的形成。教师的视频要选择好才能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太阳的知识。
篇17: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课堂里自主发展。
理解课文生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学习课文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一、导入
1、师:毛泽东主席曾赞扬过一位作家,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谁还知道有关他的资料,给大家说一说。学生汇报所搜集到的资料。
2、朱自清一生写下了不少文字优美的散文,《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匆匆》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汇报。
明确学习内容,出示学习要求:
1、学习1~3自然段,找出你自己喜欢的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写上批注,有不明白的可做上记号。
2、在小组内大声朗读,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美
预设: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学策略:教师问: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吗?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么?指导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师配乐范读,学生读,感悟语言美。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学策略:
问:八千多日子有多长时间?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解释头涔涔泪潸潸,了解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感受我的惋惜和感慨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教学策略:谈谈你的感受。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他读出了作者无奈的感情了么?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随机学习饭碗伶伶俐俐。
老师: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原来时间就在我们洗手、吃饭、睡觉,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让我们相互配合来读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朱自清先生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想想我们自己,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出示仿写练习。
4、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能根据你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同学们在他的朗读中听到作者在说什么?
四、学生质疑、释疑
五、从阅读中想开去,学生说学了这几个自然段后的感受
六、教师总结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预习4、5自然段,有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仿写练习:
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
3、选做题: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篇18: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意图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意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篇19:观潮教学设计教案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篇20: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1:理解什么是密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3:经历密铺认识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密铺图案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出示俄罗斯方块的动态图,引出密铺。
观察图片,感知密铺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奇妙而美丽的图案,它们都是由一种或几种平面图
形拼成的。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五幅图案)
2.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 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议一议。
3.你认为什么是密铺?
1.质疑牵引、激起兴趣。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图形大家熟悉的图形。(课件出示圆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如果只用一种图形,你们猜猜看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呢?
2.鼓励猜测、大胆想象。
师:谁愿意发挥你的想象力,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大胆的发表各种猜测。
3.动手操作、实践验证。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猜测都对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来操作验证吧。
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操作课件中的各种图形分别进行拼铺,并把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验证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观点合同组的同学一起交流。
4.汇报结果、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验证的结果。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平铺作品,并让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发现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 生2: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对于他的验证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赞成他的观点吗?
5.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师:老师也很赞成你们的观点。从大家拼摆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组图形中,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1.谈话牵引、激起激趣。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密铺,探索了密铺,接下来就让我们动手创作美丽的图案吧?
2.动手实践、自由创作。
“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更富有想象力。”
学生动手设计,同组互相欣赏,说说自己的创作感受。
3.展示欣赏、交流感受。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作品、说一说创作的感受。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下:说说你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