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设计合集20篇
浏览
1155范文
1000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十进关系。
米尺、直尺等。
一、引入新知
1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
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
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松鼠教学设计教案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习生字。
识字,写字,熟读课文。
:学习识字的方法。
生字卡片。
一、导语。
小朋友,你们印象中的狼是怎么样的?小松鼠呢?那么它们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全文,边读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三、识字。
1.自己拿生字卡认读,把不好读的生字的字音多读几遍。
2.老师点学生读,适时指导。
3.请学生指出生字中新出现的偏旁,让学生写出几个含有“忄”的字。
4.请给这些字找朋友。
如:吃(吃饭)可(可以)
5.学生自主找,然后读。
四、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范写,交流应注意听问题。
如:“吃”的第六笔是“横折弯钩,来要写成“横折折钩”
“以“的.第一笔是”是“竖钩”,不是“竖”
2.老师范写,学生装空临写。
3.学生摹仿写,学生相互检查。
五、初读课文。
将刚才的字放进课文中,熟读课文,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背诵课文。
2.朗读课文与小组探究相结合。
3.懂得只有朋友多,才会有快乐的道理。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准确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衰退回答:文中出现了几个小动物?分别是谁?在凶恶的狼和可爱、善良的松鼠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你猜猜看。
二、学习课文。
1.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开头写了一件发生在狼和小松鼠之间的什么事?
2.小松鼠掉在狼身上后,狼怎么样对它?
3.读到这里,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4.小松鼠也这样做了,可狼自以为聪明,要小松鼠答应它一件事,课文的第三、四、五节就写了它们的对话。
5.重点学习它们的对话。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检验,展开讨论:为什么欺负别人没朋友,会觉得很烦恼呢?为什么心地好,朋友多,会觉得很快乐呢?)
6.找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老师指导,狼的语气要凶,小松鼠的语气要诚恳。)边读边表演。
7.从刚才学生的表演中你看出了什么?
(小组讨论)
8.那最后狼放了小松鼠吗?文中没写,那么你来想想:狼到底放没放小松鼠?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并说一说。
(分组讨论)
三、总结。
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可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篇2: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北大荒的秋天》是第1篇写景课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感想,感受北大荒的丰收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1.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能说说秋天留给你的印象吗?生回忆作答。
3.秋天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季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令人赏心悦目。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北大荒的秋景。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回忆,学生凭借自己的印象,各抒己见,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1.自读课文。
2.读后交流,比一比谁读懂的内容多。
3.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体会天空的一碧如洗。
4.品读比喻句。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银灰”、“橘黄”、“血红”、“绛紫”。
(2)将词义与生活的表象联系起来,感受“五彩斑斓”的色彩,体会流云之美。
(3)扩展
理解词义后,仿写表示色彩的词语。(例如:雪白、碧绿、湛蓝……)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5.想象画面,感受天空的净,流云的美。
6.板书:天空净流云美
【设计意图:对于色彩之间的细微区别,需结合具体的表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并通过扩展的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随后,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想色彩斑斓,感受天空的净,流云的美】
1.同桌互读。
2.抓住“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问:读着这样的语言,在你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4.这么美的景色,谁不喜欢呢?(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悟,想象中读】
过渡:北大荒的天空净、流云美、小河清,那原野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1)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讨论:分别从哪几方面来写?
(3)引导品味:写大豆、高粱的拟人手法和榛树叶的打比方写法。
(4)重点抓住“摇动”、“扬起”、“笑声”、“演唱”等词,体现原野闹。
(1)自由读,体会原野上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先通过齐读中心句,再分组读句的形式,暗示本段的构段方式。
(3)齐读,读出人们丰收的高涨情绪,体会情感。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读为本。对本段的构段方式,先通过简要分析,再采取齐读,分句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得到暗示。从而在反复读中领悟其先总后分的构段写法】
1.简介本段的构段方式。
2.让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交流生活中的场景。
3.动笔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扩展,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先让学生说,可以说说操场上的情景,春天百花盛开的场景,秋天丰收的景象。再动笔表述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后,学生有了精华,这时给学生练笔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篇3: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小学课文桥教案设计
2课时
本文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体会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件
第一课时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走近洪水,学习环境描写。
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读读课文,去追寻这篇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知课文,梳理内容
1.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1)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
(2)学生找出易出错的字,正音、指导书写。
(3)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4)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3.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1)交流反馈。
(2)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为下面的细读感悟打好基础。]
4.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
三、走近洪水,学习环境描写
1.小组合作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可怕的句子。
(2)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交流汇报,相机分析,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
3.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及洪水的可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抓关键词和有感情朗读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 4.小练笔:同学们,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写出雨大及洪水的可怕,烘托小说的环境。你能用这样的环境描写方法写写3月31日上学时的那场暴雨及周围的情况吗?先说说,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通过小练笔检测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否到位,使语言文字训练在记叙文中得以有效落实。]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明白这篇小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之一吗?
2.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小说的结尾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我们下节课再学。
3.作业布置:课外,请同学们去阅读《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如《放心不下》、《一丝不苟》、《无名母亲》等。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再设悬念,激起学生学习下文的欲望。同时,把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学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16桥
洪水可怕
老汉?
第二课时(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聚焦老汉,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悟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题目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
4.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一文是一篇小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震撼人心,再次指引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成《桥》第一课时教学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一、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二、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多次、反复、分层次朗读,真真切切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1.展示每天语文课十分钟写字时间
本课生字较多,我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合作相互学,让学生识字正音,牢记字形,练习书写,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成每天语文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目标,扫除学习障碍,为学生能顺利进入文本、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2.抓好多形式、分层次朗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各种“读”的任务明确,各有侧重,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也为领悟文章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扫除了障碍。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扎实进行,但我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加以研究和改进:
1.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节教学中有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放心不下,总想让学生围绕老师为中心,使劲往预设目标上引,结果导致教师占用了本应属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因此,今后教学中要变较多的老师引导为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2.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初步从洪水可怕中感知老汉的形象,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洪水的危害,对党员、党支部书记等特定身份还不够了解,这对小说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学生还不是很明白,对理解文本造成了一定影响。课前,我虽然对这一学情已经做了分析,但没有给予充分的解决。所以我想,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党员干部的资料或事迹,或者结合时事,了解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生活中的党员先锋模范形象,那么课堂上学生会更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会更好地与作者、文本人物产生共鸣。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改进,成功和遗憾都是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研究,让教学艺术拾阶而上。
篇4:操场上教学教案设计 操场上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八、入2个字。认识足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学校在中午举行了阳光体育活动。小朋友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呢?(生自由说)那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为什么?
2、有一个叫丽丽的小朋友,刚才听到我们说的那么起劲,她有点不服气了。她说: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活动,我们学校也有呢!不信,你们来瞧瞧。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去丽丽的学校看看他们有什么活动,好吗?
二、看图说话
1、(出示课文插图)你瞧,这就是丽丽的学校,小朋友活动的场景。小朋友们看,他们都在哪里活动啊?揭示课题:操场上。
(齐读拼音---指生读3个:注意平翘舌和后鼻音---师范读----齐读)
2、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
出示句式:------在操场上-----------。(指生说)
(生回答一个,师就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先读拼音,再读词语。)
3、(等全部词语出示完后)丽丽说啊,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把我的学校小朋友的体育运动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
(1)那现在谁能用这些活动来说话呢?
出示句式: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指着图说话。
(2)(先指一生说-----师:他说得怎么样啊?谁会学着他的样来说说。再指生说。3个-------谁愿意再说给大家听。)
(3)小朋友们可真能干啊!学会说一句话了。现在,丽丽小朋友要再增加一点难度,他要求我们说两句或两句以上的话。敢不敢向丽丽挑战一下?(指生来说3个---师带说)
出示句式:下课了,操场上,真-----!小朋友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他们玩得----------。
三、学习生字新词
1、丽丽说啊,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我真佩服你们。可是,黑板上这些词语宝宝,我不认识啊。谁来教教我呢?小朋友先自己读读看。学生自由读词语。
2、指生读(要有点指导、比如跳高、跑步、拍皮球、踢足球的归音)-----当老师来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小朋友,读得顶呱呱。师:丽丽,那你现在会读这些词语宝宝了吗?
(丽丽)我会是会了,可是,如果去掉拼音宝宝的话,我就不会了,怎么办呢?我着急啊!
师:小朋友,词语宝宝去掉拼音宝宝,你们会读吗?
师:那我们来当当丽丽的小老师,好吗?首先,你们自己必须会认这些词语宝宝啊!
4、好,先给你们一次机会,自己练习练习,多读几遍。(去掉拼音,生自由读)-----指名读(多指几个)-----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5、小朋友,你们现在仔细看看黑板上的词语,你有发现什么小秘密吗?
(上面这些运动都是用手做的,下面这些运动都是用足运动的)
师:是啊,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上面的都是用手的运动。齐读。
下面的都是用足运动的。齐读。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这些生字娃娃呀,都等不及了,都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吗?(想)
6、认识打、拔、拍、球
①刚才小朋友们都已经分好类了,那看看这三个字(师边指卡片上边说)它们都是用手的活动,所以它们都是扌(出示扌)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如:扌加丁打打打。
②认识球字和王字旁。
7、认识跳、跑足、高
(1)请读用脚的活动那边的词语。那看看这两个字是什么旁啊?(师指跳、跑、)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足)跟读,你是怎么记住的?出示足字旁,认识足字旁。
(2)那你们谁来做做动作看:师出示卡片,指一生来做动作。
(3)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旁。
(4)足字旁与足字比较
(5)教学生认识高字。
四、课中活动:
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也累了,那现在我们来做做运动吧!
五、学习儿歌
过渡:刚才小朋友做运动的时候,丽丽一直在看,他看你们做得这么认真,这么愉快。他情不自禁地就吟诵起了一首儿歌。
1、(出示儿歌)师范读。
2、小朋友,请你们自己读读这一首儿歌,不会读的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指导读儿歌
(1)这些生字宝宝回到儿歌当中,小朋友还认识吗?自由再读儿歌。
(2)儿歌中,哪里要读轻声。
(3)现在谁来读读看?(指生读3个)---评议: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4)小朋友,你们在每天的中午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呢?(高兴、开心、愉快)
(5)那我们在读这首儿歌的时候也要很高兴,很愉快啊!现在谁来试试看?(指生读)
(6)指导背诵。
六、复习生字
1、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用生字卡片读生字:开小火车读字、组词)
2、拼图识字游戏: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好吗?足球足球谁来踢?
(朱老师这里有9张福娃踢足球的图片,每一张图片后面藏着一个生字娃娃,翻开一个就请小朋友们认读,9个生字认读完之后,再找一组同学读这些生字,每读一次,再翻过去,就是一幅图的一部分,等到这些字都读完过关了,就会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中国印。)
3、我们把读完了,出现了什么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
是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我们全国上下都在喜庆奥运会的召开。小朋友们,我们明年有机会也要去看看奥运会啊!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锻炼好身体。再读儿歌。
七、写字指导
1、出示八、入:齐读----怎么记住的?---组词
2、仔细观察八、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都有2笔;都是撇和捺组成;都是撇低捺高。
不同: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
3、谁能告诉我,八在在田字格怎么摆才好看?(八要写在田字格中间,一撇从横中线上面开始撇,捺从竖中线左边开始捺)
师:请你教我写一写。
生:我来教你写一写。按下去,撇过来,撇出尖(∕)
按下去,捺过去,顿一下,捺出去。()
4、谢谢小朋友教朱老师写了一个八字。现在请大家也来写一写写之前,我们要先来回忆一下写字姿势。
师:头正,肩平,背挺直,胸离桌子一拳头,两脚微微分开,平放在地面上。
保持这种写字姿势,头微微低下,在田字格描一个八。
5、学生描红。
八、小结
丽丽可见识了我们一(4)班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非常高兴。他要求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加油。下一次,她还会来看我们的。
篇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 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 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 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3、课外阅览《阿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作品。
篇6: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重点:
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是编者加的,文章题目本身可以多种多样,它所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同侧重点,比如,可以侧重于人物、可以侧重于情节或主题思想等。节选的文章似乎可以给出不同的题目,例如:父与子、小康放鸭记;放鸭、放鸭之旅;成长之旅等。那么,相比较于《孤独之旅》,课文的题目则侧重于什么呢?老师认为,是为了更加诗意化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用其他题目都把文章坐实了。只有“孤独”一词,本身是忧郁而诗意的,它与诗歌的浪漫特质相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与哲学家等,无不是在“孤独”中升华和创造的。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孤独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运”!但是,“孤独”虽是每个人都有,却又是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而曹文轩却用文字和他独特的风格,把“孤独”很好地传达了。
简介作家指导阅读: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其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了解背景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二、探究生趣
(一)整体感知:走入孤独之旅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四个字概括):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研读课文:聆听孤独之声
从文中划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句子,体会“孤独”的含义。
学生读书,圈点勾画,交流发言。教师引导点拨,齐读重要语句。
ppt展示一些线索语句:
1.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
2.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9322;
3.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5.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6.在心里清楚了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7.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8.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9.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0.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一久——不再忽然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麽?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含义是: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慢慢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三)环境描写探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文中环境描写颇多,但这些环境描写是主要围绕三样事物展开——
1.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也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以面对芦苇荡时的不同感受作为主人公心理成长的见证。
3.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这样,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四)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三、总结固趣
在孤独中成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身上,我们看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的影子。安徒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忧郁而美丽的故事。一只丑小鸭经过流浪的艰苦与磨难,终于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丑小鸭长大成了白天鹅。两者都诗意化地传达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两者都抓住了这种诗意的成长契机。曹文轩作为安徒生经典作品的欣赏者,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小康也与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都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在苦难和孤独中成长,生活中的考验与变故是他们成长的契机。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
当他们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时,当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虽然头发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当他后来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时,“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自己的年龄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成长的过程是充满了曲折与困难的。成长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几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孤独”的“催化剂”,它是成长的一场洗礼。所以,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北大才子余杰曾说:“孤独就象篱笆,有了篱笆,才有自己的园地。”年少即诗人,孤独即诗人。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就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中的孤独和苦难,让自己诗意地成长、诗意地蜕变,直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篇7: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博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1、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会求出第三个角度。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探索性质的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分类相关知识后对三角形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三个内角的和。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三角形进行进行度量,运用折叠、拼凑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扩充了学生认识图形的一般规律从直观感性的认识到具体的性质探索,更加深入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提出两个两个疑问:
1、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的对话我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是这样的吗?
2、三个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的争论。我们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内角和各不相同,是这样的吗?老师发现它们争论的焦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二、初建模型,实际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想到要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就能够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关系都接近180度。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用量角器量出一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它们的总和是多少?把小组的测量结果和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全班进行交流。
三角形的形状
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
内角和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再建模型,彻底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或接近180度。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人不同、测量工具不同可能产生一些误差。有的同学难免可能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呢?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除了测量外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我们手中的三角形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对有困难和有疑问的同学进行提示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到前面演示验证的方法,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算一算,对于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给出其中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1小题属于基本练习)
2、试一试,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一个角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3、想一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如何算出它的两个底角;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求三角形的顶角。
4、说一说,判断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大于90度;直角三角形的两个两个锐角的和等90度;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对折,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度。这些说法是否正确?由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对吗?
五、拓展与延伸
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事实来探讨四边形、五边行的内角和。
篇8:石头画教学设计 石头书教案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习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篇9: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一、巩固旧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没我们这学期学过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你们还记得吗?课文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圣陶先生院墙上的那片爬山虎,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它是发生在叶老家里的一件事,它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齐读课题
3、读题猜文:你们能猜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会写些什么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写的是不是如你们所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快速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旁边的.小朋友,也可以百范文等学习方法来解决。
2、学习生字。
自由读——抽读——同桌读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三、深入课文,发掘文本
1、学习修改作文
(1)出示《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2)提问:这是什么?
(3)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修改作文的?
(4)默读第三自然段。叶老是怎么修改作文的?用了什么修改方法?
(生自说,师板书)
(5)填空:被叶老修改后的作文作到了,用字、句子。
(6)看了叶老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
(7)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①读句子
②你从句子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那些词中看出来的?
③理解“春风拂面”
④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学习应邀做客
过渡:作者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暑假是,小作者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生说)我们一起去跟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
(1)自由读6——9自然段
(2)经过这次做客,你感受到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3、小结
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的品质,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他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步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四、回归主题,引发深思
作者为何以此为题。
作品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
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平易近人、平和、亲切
人品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所以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修改作文的发法,在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篇10: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1、能用油画棒的形式表现出舞蹈者的优美姿态。
2、学生能在快乐的音乐舞蹈声中画一幅快乐舞蹈的图画,并在绘画中感受舞蹈的快乐。
将快乐的舞蹈用油画棒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绘画中体验舞蹈的快乐。
能用马克笔或油画棒的形式表现出舞蹈者的各种优美姿态。
1、教具:教学课件、一张8k彩色卡纸、一支黑色马克笔。
2、学具:彩色卡纸、油画棒。
一、欣赏感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舞蹈吗?
生:喜欢。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舞蹈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可是在欣赏之前我想对同学们提个小要求,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记下一种你认为最优美的舞蹈姿势或者回忆一下你跳过的或看过的最优美的舞蹈动作。(播放视频:儿童舞、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藏族舞、拉丁舞等)
二、引导回答
1、师:舞蹈可以很好的`将我们内心的快乐表达出来,可以作为我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舞蹈姿势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吗?
(生到台上来模仿图片上的舞蹈动作。)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的姿势,一个舞蹈姿势的形成主要是看手和脚的动作。
师:你的姿势真优美!
还有谁能模仿一下其他比较优美的舞蹈姿势嘛?
(生模仿)
三、综合体验
1、师:同学们的舞蹈姿势都很优美,老师已经记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舞蹈姿势,现在老师画下一个你们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种舞蹈姿势。(边示范边讲解)
生:......
师:像老师这种用简洁的线条勾画出来的画,叫速写。这种绘画的方法对于五官不要求画得很象,重点在于人物的动作。
说到画舞蹈的人老师知道有两个人非常厉害,你们想认识一下嘛?
生:想!
(出示画家作品)(法国画家德加《舞台上的舞女》、画家赵士英的速写)赵世英的速写也是用简洁明了的线条表现了舞蹈者优美的姿势。
小结:这也是我们绘画的第一步,画出人物的舞蹈动作。
(板书:步骤 第一步:画出人物的舞蹈动作)
四、赏析评述
1、老师示范的舞蹈动作基本完成了,但是老师觉得画面中只有一个舞蹈演员显得很孤单,同学们来帮老师想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画面显得热闹些呢?
生:(添加舞伴、添加背景等)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我们可以添加舞伴,还可以添加背景。这也就是我们绘画的第二步。
(板书:第二步 添加舞伴、背景)
2、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样表现舞蹈的场面的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学生作品)
师:比较一下这几幅画跟我们的画有什么不同?(两幅画他们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红色为主的这幅感觉很热闹很喜庆,蓝色这幅感觉很清新很优雅)
2、小结: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都非常强!你们在画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色彩的运用,要大胆丰富。我们绘画的第三步也就是涂上漂亮的颜色。
(板书:第三步 涂色)
我们的画如果少了色彩、背景和舞伴的话,就少了些快乐了。这三步都做到了,那我们的画就基本完成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师这副画完成之后的效果是不是会热闹快乐很多!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拿起你们的画笔把你认为最优美的舞蹈动作画下来呢?
生:能!
(播放音乐,学生继续作画)
五、交流评析
1、师:谁画的舞蹈动作表现的最棒?
生:......
师:谁的构图饱满色彩丰富?
生:......
六、小结
师:同学们都画的不错!今天我们学到的速写,不仅仅可以用来画跳舞的人,大家平常看到漂亮的东西也可以用上速写,将它画下来!
篇11: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赵州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分4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但对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个别同学不能开动脑筋思考。而且信心不足,更多的学生愿意听其他人的发言而自己不积极主动。因此,授课时要注重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性。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世界闻名”、 “创举”、“雄伟” 、“雕刻”、“遗产”等词语。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字、词的理解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的保障。)
第二 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造句,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做到会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
第三 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骄傲是本文的中心意图。)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直接领悟文章主题,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在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用幻灯片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掌握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达到预设目标。)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便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写作,因此,对于这种写作手法还不能轻易理解。通过让他们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来自己探索发现,一个自然段里的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写作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既实现了我的预设目标又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引导。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幻灯片图片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
一课时。
幻灯片。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可以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充分运用电教设施,利用幻灯片展现赵州桥风采。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范读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不认真听讲讲。)
1、此环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设计意图: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新颖、吸引学生。)
2、巧妙提出问题,如:赵州桥的别名一问题采用赵州桥有问题想考考大家的方式提出。
(设计意图: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猜谜中学习的。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巧妙的提出可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重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重视、并有利于学生牢记。)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教导,如:第二自然段总写句的运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5、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幻灯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让学生用这对关联词说句子,使他们做到会用。)
6、同样通过让学生读来突破对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7、利用幻灯片以不同顺序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2、 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设计意图:综合学科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篇1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匪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两课时。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匪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
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
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篇13: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教学设计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生(读):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凉。
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沉痛与悲凉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苦痛。
师:试着用很沉痛的心情来读你们说到的这些词。(师领着读)同学们再来看一下,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
生: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它与前三联不一样。
师:那该如何来读呢?你们来试试。
生(读)
师:来比照一下,在朗读的时候,前三联运用的语调与尾联一样吗?
生:不同。前三联的语调是低沉的下压的,尾联的语调应是高昂的上扬的。(再读)
师:同学们再来听一下范读,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范读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再来听听范读有无瑕疵的地方?
生(听完):范读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听不出处理不好的地方。
师:你们觉得范读的语气语调处理得完美无缺了吗?再来听一听,注意换气处。
生: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中间过于紧促,应当将换气再迟缓一下。
师:“紧促”说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们就要有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获。
师:你们了解文天祥吗?谁来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是一个敢于抵抗的人。
师:其实他最最本色的是怎样的人呢?同学们来学习诗的首联。首联里的哪两个词语能让我们了解到他的经历?
生:“辛苦”,说明他的经历很坎坷。“干戈”,是指兵器,这里指战争,由这个词可以看出带兵打仗的经历。
师(笑):“辛苦”确实能看出他经历坎坷与艰难,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应该是“一经”,“一经”是指儒家著作,说明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师:所以嘛,他还是最最本色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可是他的仕途之路怎样呢?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此富贵荣华呢?
生:他的仕途之路饱含着满腹的辛酸,哪有富贵之气啊!
师:你们刚才说到“干戈”指的是他带兵打仗,结局如何呢?
生:从“寥落”可以看出,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
师:是啊,所以诗句里透露着一种寒气袭人的清冷啊!我们由这两句还以看出什么呢?文天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他心中有自己的荣辱得失吗?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没有自己,装的是天下。这叫胸怀天下吧!
师:我们具体来了解胸怀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经历)接下来我们学习颔联。(生读)
师:从字面上来看,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时起时落。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的表达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将国家与个人比作柳絮与浮萍,国家没了,自己无依无靠,很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
师:这里的“风”“雨”是怎样的风雨啊?能否在“风”和 “雨”的前面加个词语,再来渲染一下氛围呢?
生:暴风骤雨;冷风冷雨;凄风苦雨。
师:比较而言,哪个词语更适合一些?
生:凄风苦雨。风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无限悲凉啊!
师:颈联曾被人们视为这首诗的千古奇对,你们能说说它奇在哪里吗?
生:对仗工整。
(众笑):哪首诗不讲究对仗啊?
师:再细细来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刚才你们说它对仗工整,“惶恐滩”对“零丁洋”,这两处是什么?
生:这是两处地名。
师:用词重复乃写作之大忌,你们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同,前一个指地名,后一个则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
师:那你们能说说这一联奇在什么地方吗?
生: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
师:虽然文天祥一生流离,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着大丈夫的情操,诗的尾联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魄? (齐读)
生:这两句诗是诗人精神的写照,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师:有人说要以成败论英雄,作为将领,文天祥并未能挽救危亡的朝廷,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生:我们看重的,不是他的成败,而是他的精神与气节。他的气节证明着他就是英雄。
师:说得好!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所为英雄,在于他的担当,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节操!所以,文天祥与他的诗歌始终光耀着千秋史册,他的精神让他永远不朽!
师:文天祥的精神让人惊叹,你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生:邓世昌、屈原、岳飞等都是。
师:你们这是说的人还是事呢?在说明事例的时候,要将人与事结合起来。
生: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亡;岳飞誓死抗金;屈原宁死不屈投江而亡。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国家的危急存亡与个人的坎坷遭际,可是诗人将二者融合起来,幻化成诗句的时候,却经过了细心的锤炼与精巧的构思。比如首联当中用一经指代读书的经历,用干戈指代残酷的战争;颔联里用比喻言说浮沉的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我们也来试一试,用比喻来言说某种情感。
示例: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无依。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独自盘旋,没有温暖。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离破碎,难以愈合。
师:让我们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齐读本诗,再次触摸文天祥的灵魂吧!
篇14: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课时。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指名说)
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1、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
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
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1、师配乐读古诗:
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1、出示挂图:
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1、自由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1、看图:
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1、个别读。
2、评读。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 振 捕 闭
小池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篇15:《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赵州桥》教学设计和反思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4、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
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能说说吗?今天我们要走进古代建筑与桥梁有关。这座桥没有万里长城恢弘气势,也没有北京故宫的金碧辉煌,但它却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赵州桥。(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呢?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面对赵州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赵州桥的哪些信息?(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
2.你能把这四方面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清楚吗?还能怎么说?(变换词序)
总结:有时句子中的词语颠来倒去,能合成不同形式的句子,但是句子的意思不变。
3.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点评朗读: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为什么强调了“1300多年”?体会“历史悠久”)
4.质疑:1300多年,这的确是悠久的历史了。但我们知道在赵州桥之前肯定还有过很多很多桥。而它们为什么没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呢?看样子,只是说年代久远这一点并不能完全说明赵州桥的宝贵,我们还得继续探究下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为什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或者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雄伟。
生:“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读这句话,说一说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赵州桥非常雄伟?(长50多米,9米多宽)
(2)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8.9米左右,5.6个教室长)
(3)足足有5.6个我们这样的教室的长度,赵州桥长不长?一起读,读出赵州桥的雄伟。(齐读)
(4)在今天,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别说是五六十米长的桥,就算是五六百米,五六千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推土机,起重机,搅拌机,我们有钢筋,有水泥,有混凝土,然而赵州桥呢?它又是怎样的呢?(全部用石头砌成)
(5)没有搅拌机的轰鸣,没有吊车的巨臂,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有的只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身背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建筑着这50多米长,9米多宽的大桥。你想说点什么?(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赵州桥的赞颂)
(6)一齐读出赵州桥的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吧。
3 这段中有个长句子,挺难读,谁想来挑战一下?
出示语段: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指名读,正音
(2)这段中有没有你不懂的词语?
理解“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前人没有这样做过。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里的“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呢?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只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4)课文是怎么介绍这种设计的作用的?
①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②课文的这一句话清楚地介绍了“这种设计”的作用。作者用什么词把几个作用连接在一起?(既……又……)
③“既……又……”是一组关联词语,它能把有关联的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5)也正是这种设计使赵州桥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一千多年。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1400年的岁月里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这座桥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旧了些。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可见,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板书:坚固(雄伟的旁边)老师在课前找到这样一个资料:这种敞肩拱的设计,直到公元1883年,欧洲才迟迟拉开序幕,比我们已经整整晚了一千多年。对此,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5)读出大桥的坚固与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吧。齐读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 起〉。节省了石料。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赵州桥还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生:美观。
2把那句话读一读,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儿?告诉我们上面讲到了坚固,下面要讲美观。在这里起了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过渡,否则会让人感觉很突然。
4赵州桥不仅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有的刻着两条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5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6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读)
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1:读得不够流畅。
师评价:我已经模模糊糊地看到栏杆上的图案了,谁能让我看得再清楚一些,这么不自信,再练习一下。
生2:正确、流利,但感情还欠缺一点。
师评价:我看到图案上的龙了,谁能让这些龙动起来?
生3:再指生读。(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认真听他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我看到了龙正在嬉戏呢!你们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座桥不但坚固,起(配乐七度)
这么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把它永远留在脑海里吧。试着背下来,看谁能成为今天的背诵大王。自背——指生背(看课件)——齐背(看图)
师:1400多年前,就能刻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图案,可见,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 总结全文
课文学完了,大家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词语记下来。
师总结:赵州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是一座雄伟坚固的桥,是一座非常美观的桥。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篇16: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小数的意义。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课时。
1.多媒体。
2.课业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引入:开学前他们去超市买东西,为开学做准备。(cai出示:书包89元,橡皮0.3元,新华字典48元,信封0.05元,水彩笔32元,本子0.46元,文具盒10.9元)
2.走进超市,东西可真多啊!你知道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吗?
学生介绍。
可能说出:0.3元3角
0.05元5分
0.46元4角6分
10.9元10元9角
3.你能把这些商品价格分分类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这样分:89元、48元、32元分为一类,因为这些都是整数;0.3元、0.05元、0.46元、10.9元分为一类,这些都是小数。
4.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学生可能回答:超市里商品的价格,文具店里文具的价格,书店里书店价格。教师可以提示些不同的,如:学生的身高:1.3米,视力表1.5,瓶子上1.5升……,同时配合板书。
5.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的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研究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引导学生感知小数的含义。
1.小数的读法。
(1)(cai只剩下小数的价格)请生读一读这些小数。
(2)师:这些小数你们都会读了,我写一个你们会读吗?
师写:48.48,请生读。师:
这两个“48”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想一想,小数的读法与整数读法有什么不同?
(3)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读整数的方法读,小数部分从左往右顺次读。
(4)读一读:100.04。
2.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1)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
①师:1角是1元的几分之一?是几分之一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10角,0.1元是1角,0.1元=元。
师配合板书:1元=10角0.1元(1角)=元
②师:那么0.3元是几分之几元呢?
生可能回答:0.1元是元,0.3元是元。
师配合板书:0.3元(3角)=元
③师:你说一个一位小数的价格,并请同学说说它是几分之几元?
汇报:男女生对出题,互相做答。
(2)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
①师:0.05元是几分之几元?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老师配合完成板书:
1元=100分0.01元(1分)=元
0.05元(5分)=元
②师:0.06元是几分之几元?
同桌互说后请一生汇报。
③师:(将0.06改为0.46)0.46元是几分之几元?你会说吗?
师配合回答完成板书:46分=元=0.46元
④师:你出一个两位小数的价格,请同桌说出它是几分之几?
同桌互说后,请一组汇报,并板书记录。
(3)练一练第1题的第(1)小题。
①出题后生独立思考。
②请生汇报。
3.试一试。
(1)(cai出示尺子,并指着1厘米处)
①这是多长?
学生可能回答:1厘米。
②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你能说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汇报,师配合板书:
1米=100厘米1厘米=米=0.01米
(2)师在图中指2个整厘米的长度,请生用“米”作单位说一说?
(3)在书上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生汇报,进行核对。
(4)师:对着尺子你能用“米”作单位说出这些整厘米的长度,你能说出一个这尺子没有的整厘米数,并请同桌用“米”作单位说一说吗?
4.读一读黑板上的分数与小数。
三、帮助学生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1.例2。
(1)(cai出示第1幅图)师:这是一个正方形,我们用整数“1”表示。
(cai出示第2幅图)师:看一看,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占整体的。
(cai出示第3幅图)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占整体的。
(2)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3)能分别说出空白部分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吗?
学生汇报。
2.试一试。
(1)(cai出示试一试)生独立审题后完成,同时“比较每组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发现?”
(2)比较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这几的分数用两位小数表示。
(4)师:是不是这样呢?看看用这个方法能不能完成看p30练一练第2题。
再请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5)出示:写成小数是多少?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为什么在小数点后添“0”?
(6)请学生汇报改写的方法。
(7)板书:分数小数
十分之几一位
百分之几两位
千分之几三位
四、巩固练习。
篇17:《珍珠鸟》教学设计
1.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珍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说说。
2.如此娇小可爱、谨小慎微的珍珠鸟,作者冯骥才可喜欢它了,亲切的称呼它为“小家伙”,还不止一处呢?
(四句含有“小家伙”的句子)
1.的确,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仅仅是表达喜爱之情吗?不!冯骥才在谈散文创作时曾这样说:
(关于散文的一些见解)
2.对照作者说的这一段话,你觉得课文还写出了作者的哪一点感觉,哪一点情境,哪一点滋味?请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3.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4.出示话题:起初,鸟儿很胆小,从胆小到胆大,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呢?读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在关键词语旁写写自己的想法。
小组学习
小组交流:
▲“起先,……”
笼子四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说话练习
指导朗读
▲“渐渐地它的胆子大了,……”
竟然一点点挨近喝茶
指导朗读
▲“后来,……”
索性友好地啄
指导朗读
5.师引读: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后来…
6.珍珠鸟为什么不一下子信赖“我”呢?这肯定是有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让我们走进它的内心世界。
练习设计——小家伙,每当(),可能在想(说):()
7.就这样胆子越来越大,就这样心灵越来越近,就这样感觉越来越亲,甚至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此,(引读:白天,它…)
1.引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2.读者、看者、感受者,渐渐地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幅画,画中的小家伙睡得那么熟,那么香,这么甜,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它梦到…
3.好一幅至真至纯的画,鸟事幸福的,人也是幸福的,这多么美好的境界!你能给这幅画取一个美好的名字吗?
4.让我们再次回味着美妙一刻。
5.感悟中心句: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发出…
…每个人都……信赖,一定能…
1.那就请同学们说说鸟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信赖,就还它()
2.这份肯源自什么?这份信赖。人对鸟的爱护,鸟对人的信赖,形成了一个爱的回流,板画:
3.说来说说你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
篇18: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全诗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本课的识字中有大多数字学生已经认识,不会很困难,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本课的前后鼻韵母生字较多,如蛋、连与凉、写、捧、轻、仿、向学生读准音较难,注意指导学生区别。课后我会读是让学生体会词序的变化,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在学生读完课后我会读中的三组词语后,可引导学生照样子再说几组词语,并做找朋友的游戏将词语前后的位置调换,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这一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从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课。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教学互动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蛋字
1、板书课题:
(两只鸟蛋)指导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成词语。
学生齐读课题,交流自己如何认识蛋字的。
组词:
鸡蛋、鸭蛋
2、孩子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两只鸟蛋在什么地方?它们怎么样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12个生字
1、教师过渡:
孩子们头脑中有许许多多的小问号,我们现在就一起读课文,看看能解决哪些?
⑴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借助拼音,试读课文,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⑵ 开火车读词语:
比一比谁会读,谁读得好。
2、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小组合作学习。
3、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点拨:
捧、抬、投是提手旁。
冷──凉比较。
三、初学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这首小诗讲的是什么?请孩子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多少自己的小问号。
学生思考汇报:
讲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
2、指导朗读:
你最喜欢哪个小节,愿意读的一起读一读,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愿意读第一节的学生一起讯。
⑵ 愿意读第二节的学生站起来读一读。
⑶ 愿意读第三节的学生,相互比赛读一读。
3、引导学生美读小诗:
学生齐读全文。
体会小诗的美。
四、我会写
1、出示风、问,说说这些字怎么写,已学生字中也有这种半包围结构的字,孩子们找一找,想想该怎么写。
学生找半包围结构的字向、连、远,书空。
试说出写这些字的笔画笔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
学生写字。
比比看谁写得好,各自擦掉写得不好的字,重新写。
五、教学效果测评
师及时纠正读音,特别注意叠词的读法。
学生在小组内开火车认读生词及课后的我会读的词语。
完成我会写。
六、拓展性学习
1、教师聆听学生吟诵:
学生吟诵最后一节诗,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图。
2、表扬学生创作的画:
和小组朋友一起评一评自己的画。
〖教学目标
1、喜欢朗读诗歌,能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文,课外喜欢收集诗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互动流程
一、播放小鸟出世的课件,引入新课
1、教师放课件(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学生观看,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鸟是由鸟蛋孵出的,一个鸟蛋就是一只小鸟,我们要爱护每一个鸟蛋。
2、教师和学生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小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读读。
生积极地打开课本,朗读小诗。
二、理解课文内容,做变换词序的游戏
1、指导学生勾画句子。写得如此好的小诗,你最喜欢什么地方,把它勾画下来,在小组内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欣赏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点拨:
⑴ 第一节:
① 哪些小朋友喜欢第一节?我们站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喜欢第一节的小组站起来朗读。
② 你们读得真不错,想不想说些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鸟蛋很好玩,我也想玩。
鸟蛋拿在手里凉凉的,很有趣。
③ 教师出示卡片:
(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卡片。
④ (课件显示各种鸟蛋)能不能照卡片上的开式再说一说鸟蛋呢?
学生回答:鸟蛋圆圆的、鸟蛋滑滑的
⑤ 都将词语的顺序调一调,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读调换后的词语,谈发现:
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
⑥ 扩展:
你们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词语吗?
生交流词语。
⑵ 指导朗读第二节,体会焦急的感情:
生汇报读第二节,比比谁的焦急读的好,做出焦急的动作,再读第二节。
⑶ 引读第三节:
喜欢的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节。
⑷ 指导第四节:
说说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情境,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什么?
汇报第四节谈谈自己的心情。
三、背诵课文
1、总结学习了小诗,你喜欢课文中的这个我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2、指导背诵小诗写得好,我的心灵更美,我们一起来背这首诗,看谁背得好?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3、师生比赛,能背诵的孩子举手和教师比赛:
学生和教师比赛背诵。
4、扩展:
除了这首小诗,你还会背哪些?
学生背诵课外诗歌。
四、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指导学生填完了以后要读一读,看看自己填写的是否正确:
读一读,填一填:
( )的鸟蛋 ( )的杨树 ( )的太阳 ( )的小河
小小的( ) 高高的( ) 长长的( ) 红红的( )
五、拓展性学习
1、教师发评价表,根据家长的评价为学生加五星。
2、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 两只鸟蛋
取下鸟蛋──送回鸟蛋
(爱护小鸟)
篇19: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概内容。
①生字词卡片和蜜蜂图片。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答:“蜜蜂。”
师:就是蜜蜂,以前我们学过一篇与蜜蜂有关的课文《蜜蜂引路》,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生答)
我们今天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来研究一下蜜蜂,好不好?那同学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我知道的蜜蜂是这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板书“14 蜜蜂”)
二、初步感知课文: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同学们边听边把生字画出来。(放录音)
三、学习生字词
师:听完了录音,同学们知道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生字词。
(1)a.出示生字卡片,每出示一张,就让学生读一遍,然后整体齐读。(第一轮出示较为难学的“验”“概”“减”“袋”“测”“途”“确”)
b.请学生注音并注意书写。
c.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d.组词(先认识课文里的词组,再拓展。)
(2)再次出示生字卡片:“论”“试”“证”“阻”“括”“误”“超”
请学生注音和小老师教读,记住他们的方法和小组开火车组词。
(3)对常用词语找近义词,并造句理解。
(4)猜词: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造句;老师说词组,学生解释运用。(选重点词组)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归之前的问题:法布尔是研究蜜蜂做了一个怎样有趣的试验?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默读)准备好的同学就举起手来。(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 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篇20:狮子与鹿教学设计
该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自读自悟,体会并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以朗读为根本,以感悟为核心,以敏化学生对文中叹词的语感为手段破解文本言语表达形式之秘妙,推进文本解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1.教师板书“唉”,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个词。[如果学生读得干瘪,教师则加上破折号,让学生再读:“唉”
2.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情境中说:“唉”
师: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呢,咱们来试一试。放学后,你看到老师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你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被老师误解,受了批评,有口难辩,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上街买东西,你却留意到一个年老的乞丐坐在地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你们看,同样一个“唉”,在不同的句子中就表达不同的情感。第一个“唉”表达的是无奈,第二个“唉”表达的是不满,第三个“唉”表达的是同情。像这样的叹词,在第28课《狮子和鹿》当中有很多,你们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它们读好!在开始练习朗读之前,老师先教大家念两个含有多音字的词语:倒影、向前奔去。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巡堂,倾听,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几个学生朗读。
2.请1位同学朗读课文1-4自然段,反馈读正确、读流利的情况。
3.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1)纠读读错的地方;
(2)评价几个叹词的朗读情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一声“啊!”中体会到的情味。(3)训练学生反复朗读“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体会“唉,”中的情味。
4.教师与学生对话,把两次朗读、感悟之所得连起来说:我体会到。
5.教师过渡:一个字,一个词,在句子中都它独特的表达情感的作用——文章中的“啊”和“唉”多有情感表现力!句子一定不能读错,更不能读漏,读错、读漏就会影响情感表达。认真听老师朗读第5自然段,要仔细听。
6.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故意漏掉“哎呀”一词,让学生指出来后,再让学生把“哎呀”加进去朗读,体会这个“哎呀”为什么不能掉?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感悟之所得:这个“哎呀”里面,藏着鹿的,藏着鹿的,藏着鹿的……,带着这样的心情,你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的前面两句话。
9.学生照样子练习朗读6、7两段。
10.学生齐读反馈6、7自然段的朗读效果,教师抓住最后一句话“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让学生加入一个适当的叹词,赛读,体会句子所传达的情味。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体会到。
1.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鹿来到池塘边喝水,在水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他觉得。再写鹿被狮子追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体会。
3.教师小结“叹词的表现力”之后,学生抄写积累文章中含有叹词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