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买文具》教学设计经典20篇

热爱劳动是一种好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体系的价值基础,也是健全人性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买文具》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浏览

7281

范文

1000

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安全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班会,教研,设计,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掌握一些在家遇到火灾的处理方法。

学习防火的生活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1、第一组代表表演防火:(一人读情节过程,三人表演)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发生火情应该怎样与消防队取得联系?(打火警119、讲清出事地点详细地址、火势情况)

(2)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火灾?发生火灾怎么办?怎样防火?打什么电话求救?

3、学习防触电知识的情景表演:

(1)第二组代表表演:

(2)大家认真讨论观察表演后讨论:

a.提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做的?

b.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触电危险?发生触电应怎么办?怎么防止触电事情发生?出了事打什么电话求救?

1、火警、急救中心电话各是什么?着火打119,急救中心120。

2、遇到火情,危险情况时,要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注意事项:

防火:不要在易燃物品(棉织物、柴草堆、木板堆、柴油汽油库等)附近玩火、放鞭炮。注意(液化气)灶的合理使用,用完电熨斗、电炉后应立即拔出插头。

同学们,生命像是一根丝线,一端系着昨天,一端系着明天。站在两端之间,我们才知道:因为生命,我们才会拥有今天,因为今天,我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们的目的便是培养大家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在紧急时刻我们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1秋天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通过观察、想象、体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天到了

导入:老师这里有几张特别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看过之后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板书课题:秋天到了。

(1)“秋”和“到”标拼音。(2)“了”读轻声。(3)齐读课题。活动2【讲授】秋天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拼音读课文,读准每一个音节。

2、看汉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两遍,把课后要求认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

3、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都认识了吧!现在它们一个个来到了屏幕上

4.生字宝宝和我们都结成了好朋友,把它们放回课文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流利。同学们看汉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读的同学做到正确、流利,听的同学听他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2.出示落叶动态图。

3.落叶飘落下来时又轻又慢,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轻点,慢点。试读、指名读。

四、第二自然段。

1.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指导朗读。

2.(苹果图)苹果那么,那么。

3.指导读(一会儿)儿化音,

4.看大雁南飞视频。

5.指导朗读,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6.试着背一背,填空形式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语文

1. 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揭示话题。

2. 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 指名读本词说话要求。

4. 师小结归纳要求:

① 要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② 想想担任班级庆“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该怎么说。

③ 当众演一演。

1. 联系生活经验,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谈谈你认为当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

2. 指名读。

3. 师小结,板书:一要有表情地说普通话;

二要学会主持人常用语;

三要说好应变的话。

4. 讨论主持人的常用语。

5. 指名说。

6. 师小结,板书:节目开始前要用敬语;

节目之间要有衔接语;

节目结束要说祝贺的话。

1. 根据书上的节目单,分组讨论如果你担任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你会怎么说。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上台表演。

3. 学生评价,指出不足。

4. 针对不足,再次表演。

5. 小结:鼓励学生今后积极争当班队主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48 字

+ 加入清单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小学课文桥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2899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可怕,体会老汉高尚的的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感:

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多媒体课件

一、词语导入,初知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歌的《桥》。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吞没 白茫茫

1、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2、齐读词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请试着在词语前面添上“洪水”两字读读,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肆虐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学生自由地读文,划句。

3、指名学生汇报。

4、出示所有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引导理解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怕。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1)“像泼。像倒。”形容雨大的词语很多,有————(瓢泼大雨、倾盆大雨、滂沱大雨)而课文却没有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雨大,却用(像泼、像瓢)这样的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水之大,雨势之猛)(板书:来势凶猛)谁能读出雨势之大?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谁能读出这种可怕?(指名读-齐读)(板书:疯狂可怕)

(3)说到跳舞,一般给人开心、愉悦的感觉,而此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还有哪些句子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狞笑、窜、舔、爬”体会洪水的疯狂可怕)

6、反复练读,体会洪水的可怕。

小结: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这场洪水的来势凶猛、疯狂可怕。现在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学生齐读)

三、聚焦老汉,品悟老汉大山般的人格

同学们,一般说来,如此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这场洪水导致的结果怎样?在这场可怕的洪水中,村民们之所以能够得救,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划下来反复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沉着冷静)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汉的沉着冷静?“一座山”——镇定如山。此时的人们是怎样的?(乱哄哄)老汉不说话,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神态)从老汉这样一个神态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冷静?(指名读———点评———齐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语言)从老汉喊的几句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从三个感叹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汉的话就是命令)老师在这句话中加了几个语气词,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谁能学着老汉的语气来喊一喊这句话?一起来,放开嗓子喊一喊。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动作、语言)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老汉的舍己为人?(揪)他揪出的是谁?是儿子吗?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们小伙子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名党员。是党员就得怎么样?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例外。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读谁能读好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父爱如山)哪个词最能体会到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推)是呀,在关键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让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来感受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齐读)此时,水已经爬到老汉的胸膛了,老汉心急如焚,再读。

3、小结,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习作指导。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孩子们,老汉大山般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

1、请你们快速默读15—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发现了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前后说的、做的,似乎充满了矛盾。孩子们,你们能读懂吗?

读了下面这段话,相信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随着这哀伤的音乐读读这段话。

3、现在,你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而在结尾才交待他们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呀,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的确让人揪心,让人震撼,

4、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句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5、分组写,交流汇报。

五、聚焦“桥”,感悟其深刻含义

课题是《桥》,但文中写桥的句子并不多,看到大屏幕,读读这几个写桥的句子。

(1)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3)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

桥和老汉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是呀!在洪水肆虐的时候,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我们深情地来歌颂这座桥吧!

桥颂

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桥上,雨像泼,像倒。

桥下,洪水咆哮着,势不可当。

是您,指引村民穿过险桥,奔向安全。

老支书啊,您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您,是一座山。

您,是一座桥。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用上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洪水 来势凶猛 比喻

疯狂可怕 拟人

沉着冷静 神态

老汉 舍己为人 语言

不徇私情 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板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望海潮》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974 字

+ 加入清单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美感也是多样的,或壮美,或柔美,词人面对不同的美景,也会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婉约词风著称的李清照面对壮阔的大海,写下了那首以豪放著称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婉约派正宗的柳永在钱塘观潮、西湖览胜的时候,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风格豪放的《望海潮》。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有许多诗人、词人曾经歌咏过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堪称是歌咏这座城市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豪放的笔墨给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宋初杭州城的富庶与秀丽。

上片总写杭州城的形胜与繁华。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字字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以博大的气势概括了杭州城的重要位置与悠久历史:杭州城是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城市,自古至今都以繁华富庶而著称。“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那么,杭州的形胜与繁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那就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吧!先到城里去转转,道路两旁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穿行在大街小巷,只见居民房屋清幽而又雅致,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屋舍密集,整个杭州城约有十万人家呢。再到郊外去看看,最好的去处当然莫过于钱塘江了,那曲曲折折的长堤上树木成行,郁郁苍苍,远远望去如云雾萦绕。每年八月份来此观潮,澎湃浩荡的.波涛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岸边,如同卷起了千万堆霜雪,声响震天如万鼓齐鸣,场面何其壮观!整个江面望不到尽头,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如同一道天堑护卫着这座美丽的城市。那么,市民生活状况如何?市场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珠宝珍玩、绫罗绸缎应有尽有,家家户户过得殷实富足,那些富豪权贵们更是争奇斗富,穷奢极欲,尽情享受着太平盛世的欢娱生活。

最能代表杭州的自然胜景莫过西湖,下片则专咏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湖山之胜景,山水相映生辉:白堤把西湖分成里湖和外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把湖面装点得分外美丽;周围的灵隐山、南屏山等等数不清的山峰重重叠叠,深秋时节,桂花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山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装扮着西湖的山光水色,令人神往,也吸引了外族入侵者的目光。据说,这首词流传开来以后,金主完颜亮欣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产生了投鞭渡江的侵略野心。(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这未免有点夸张,但柳永的确很恰当地概括出了杭州西湖最具特色的美。那么,美丽的西湖给杭州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多欢乐?不管白天夜晚,总能听到渔翁那悠扬的笛声,还有采莲女子婉转甜美的歌唱,收获的幸福写在他们的笑脸上。据《鹤林玉露》卷一记载,这首词是柳永献赠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吴熊和先生考证认为当是投赠给杭州知府“孙沔”的,见《吴熊和词学论集·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作为投谒之作,词的末尾自然要唱一点颂歌: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而又风雅的长官来到西湖与民同乐,他醉意浓浓地陶醉在箫音鼓乐中,啸傲流连于山水之间。何不把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来日升官回京时献上朝廷?这句话当然包含着柳永对这位长官的升迁祝福,虽然是奉承话,但却非常自然地融化在整首词中。

这首《望海潮》有如一篇都城赋,柳永以他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开来,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气势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这“人间天堂”的美丽与富庶,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柳永的《望海潮》为我们提供了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意图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多媒体

1、导入: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奥普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2、明确目标。(见上)

1、学生汇报自己本课积累的词语(一读)

2、抽查认读本课词语(二读)

胚胎 祸患 双臂 天赋 淘气 妨碍 岂止 痴迷 厘米 惭愧

幸亏 困窘 澄澈 一本正经 情不自禁 运转自如 随心所欲

翻来覆去 默不作声 绞尽脑汁 (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听写学生易错的词语: 胚胎 祸患 天赋 幸亏 岂止

4、再读词语,(三读),猜词游戏

(1)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随心所欲)

(2)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

(3)一道数学拦路虎出现了,我左思思右想想,一点儿头绪都没。

(绞尽脑汁)

(4)上天赐予我的本领、能力。(天赋)

(5)清亮清凉的,一点儿杂质都没,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

(6)它是吊儿郎当的反义词。(一本正经)

……

1、出示自学提示及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小组学习:

a、“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b、“我”是怎样发现的?(小组汇报)

c、发现的结果如何?

学习方法:

a、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

b、抓关键词句

c、联系上下文

d、联系生活实际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认识公顷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及评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南京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吗?大不大?你知道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学生估计面积,之后课件呈现: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总面积为89.6公顷)

[说明:以学生熟悉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学习材料,引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南京小公民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揭题: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南京风光。(课件出示:中山陵园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南京玄武湖总面积为471公顷;南京绿博园总面积约69公顷;南京珍珠泉总面积达1400公顷)

要求:自己读一读图片上的文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风景区的面积,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起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我们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是多大吗?(边长是10米,面积是100平方米;大约有阶梯教室那么大……)

提问:是多少个同学围成了这样的正方形?(7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28个同学围成了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

引导: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100米有多长吗?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

提问:想像一下,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学生交流)

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自己算一算,与同桌交流。[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100平方米)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课件出示: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000平方米。

提问: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课件出示: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

提问:再算一算,大约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说明:借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想像、交流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再以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的面积推算1公顷的大小,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

提问:你能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公顷的大小吗?中山陵园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南京玄武湖、绿博园和珍珠泉的面积呢?

3.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略)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填一填。

6公顷=()平方米

0.8公顷=()平方米

70000平方米=()公顷

9000平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实物投影上反馈。

2.在○里填“>”“<”或“=”。

8公顷○7500平方米

50000平方米○5公顷

300平方米○0.3公顷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3.填一填。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合()公顷。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平方米。

练习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公顷作单位计量较大的面积的好处。

4.学校的校园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有1公顷吗?(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5.动脑筋。

出示: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增加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提问:正方形苗圃的边长增加后,每条边的长是多少米?怎样计算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欣赏《狮子》、《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乐曲,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2、感受“渐强、渐弱”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所表现的效果,通过感受和分辨声音的“渐强、渐弱”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通过对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欣赏,了解和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能在乐曲分力度的“渐强、渐弱”

1、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上音乐课吗?好,现在请同学们用目来告诉老师你们对这节音乐课充满了期盼。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问好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这段动画片中有两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看!他们来了。(课件)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那两只狗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生:答

2、过程

师: 大家说的真好!通过这两只狗的叫声,我们感受到声音有大小、有小、有强、有弱。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中,无处不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好,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请你想象一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答

师:说的真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那我们再来欣赏一次,这次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听辨一下,这段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答

师:对了,刚才我们听到的海浪的声音是慢慢变强的,越来越强了,也就是声音一种特有的表现力,叫做“渐强”。

师:那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把海浪声模仿出来吗?

生:能

师:那么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模仿呢?

生:哗

师:那么你能用由弱到强,也就是渐强的力度把海浪的声音模仿出来吗?

生:模仿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你们看!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他们是谁呀!

生:猫和老鼠

师:谁愿意来扮演一下猫和老鼠呢?

生:两位同学(头饰)

师:请同学们等一下,老师跟这两位同学说两句悄悄话(按老师鼓点声音的节奏和强弱去走)好了,可以了,为了这只小猫和这只小老鼠表演得更形象,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脚步的节奏和强弱自己选择一种表现方式为他们配上声音。

生:做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俩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刚才我们配的声音,正好体现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声音力度的“渐强”。刚才我们通过欣赏和做游戏感受到声音有“渐强”的变化,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声音还可以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答

师:说的很正确,下面就请你拿起桌面上的打击乐器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声音“渐弱”的力度和感觉表现出来。可以前后四个同学讨论,研究一下,然后一名代表把你们讨论的结汇报一下(下去指导)

师:好,请同学们把打击乐放回桌面上,哪组同学能把你们创编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真不错,可以,我们请这组同学一起来按照他们的方法把渐弱的力度表现出来。

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的.方法把声音渐弱的力度表现了出来。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渐强”与“渐弱”的力度,今天老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老师也想当一次学生和你们比一比,那谁愿意来当老师呢?

生:答

师:我闭上眼睛,请你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任意敲击一组表现声音“渐强”或“渐弱”的力度让我们来分辨。xx老师您现在可以开始了。

生:提问题

师: 这几位小老师出的问题可真难啊!看来我还是没有你们聪明。大家请坐好,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欣赏录像和自己创编表现声音力度“渐强、渐弱”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美丽的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如果要想在一首乐曲中把丰富的感情表现出来,乐曲中的旋律就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尽情的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乐曲中的“渐强、渐弱”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下面让我们在交响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再次感受音乐中“渐强、渐弱”那丰富的表现力,请同学们随着乐曲的节奏用你的掌声把它的“渐强、渐弱”表现出来。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1 字

+ 加入清单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课件,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1、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课件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2、学生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3、 (播放课件)(片片树叶徐徐下落,出现几行小字:“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天向我们走来了……)

(出示秋天人和动物变化的课件)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在校园里嬉戏,在小区里散步,在道路两旁行走,到郊外秋游,你和图中的小朋友是否有同样的发现?

(1)青蛙躲到哪里了?

(2)人们穿上厚衣服了。

(3)好久没看到燕子了。

4、你还有哪些发现?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将“我眼中的秋天”整理后做成采集卡

师:请你把自己在秋天里的各种发现记录下来,根据个人的积累情况,按发现的时间、地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秋天一些花草树木和动物、人类的变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概括能力,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校内外结合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富有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感受秋天的美

想不想看看秋天什么样啊?

(播放秋天课件《落叶》)体会秋天人们带来的遐想和无限情趣。

(画外音)秋风刮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坐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秋风伯伯来信了,催我们快回南方去。”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作为你们的`奖励(出示儿歌: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放橘飘香,树叶落,草变黄,片片红叶染山冈。)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秋天真美啊!股金中外有很多人赞美过秋天,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夸秋天

可以帖图片,可以说成语,可以读古诗。

3、小结: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赞美,秋姑娘可开心了。她为大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果实(出果实)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得到礼物

摸摸猜猜,猜对了送果实。

[设计意图:体现和语俗的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了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个秋天的作品展示会,来表达对秋姑娘的谢意。

1、小朋友,你们准备制作什么作品呢?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捏,可以拼,可以拍,只要学生说到的恰当的方式,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适时引导,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做什么呢?

让学生选择能够现场完成的方式,比如画画,做树叶贴画能来完成。

2、展示活动成果

同学们的作品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边学边做是品德与生活课所积极倡导的,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会秋天美景和秋天的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这一环节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小朋友,秋天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课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秋行动,让秋天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时间可以在学校其他活动或者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伸。布置课后的继续发现收集和积累作业,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想象能力,从而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17 字

+ 加入清单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

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①、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③、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

参考提示:①光阴易逝,生命短暂。②快乐难久,人生无常。③美物易逝,情迁之痛。④造化难违,死生之痛。⑤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4、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①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②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④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幻灯片]: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相关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松鼠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53 字

+ 加入清单

1、根据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

3、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这得力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

学情分析《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学生本身对这样的文章是充满兴趣的。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设置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内容及作者;再让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有关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内容,为后面教师的详细讲解做好准备。最后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行重点的赏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目标1、掌握“驯良”“矫健”“蛰伏”“苔藓”等重点词语。

2、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3、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4、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1、学生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完成《伴你学》中的课文导学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我这里有一个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它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2、简介作者1、猜谜语

2、简介作者情况利用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给加点字注音

驯良()矫健()帽缨()榛子()橡栗()蛰伏()苔藓()榉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请用“读完课文,我知道了松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的句式说一句话。1、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加拼音。写完后对照答案互相批改。齐读词语。

2、指名学生回答

夯实基础,解决字词障碍,打好根基。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讨论思考:

一、再次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请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提示:可以借助表格等方式来理清思路。

特点从几方面说明

漂亮

驯良

乖巧

二、回忆一下,前面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建筑类的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顺序,思考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哪一种?

三、能言善辩(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

例: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说明观察之仔细,表达之准确。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船”中的“有人说”能删去吗?

点拨:这表明仅仅是听说而已,并非亲眼目睹。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其余内容是他观察之仔细,表达之准确。

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

副词“从来”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了松鼠与人无扰的习性。

(二)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

————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例描写松鼠的漂亮———“面容清秀”

“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1.描写松鼠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

2.突出松鼠的灵性———“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3.用动作说明松鼠的精明能干———“搬”“编扎”“挤紧”“踏平”

4.写松鼠生活居住情况———“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一、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小松鼠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思路。

二、学生回忆说明顺序的分类,总结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

(一)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准确的语言,并仿照例句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阅读课文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说明文顺序的分类,此题可以正好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自己寻找文中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更能很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中每个词语都是值得品味的,在今后自己写作时要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锤炼。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并指导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

四、拓展延伸1、文章结尾:“它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当你读到此处时,你会想到什么?

2、观看视频《来自小海豹的哭诉》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3、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动笔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并在班级内朗读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文章的结尾富含深意,但是如何能使学生感受到结尾的高妙,就比较困难了,这里设计了这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构思的精巧,也提高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布置作业1、完成《伴你学》上内容。

2、以“我家的小花猫”为题写一篇简单介绍小动物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松鼠

(法国)布丰

总:松鼠的特点(第1段)

漂亮—外形(第2段)讨

分驯良—习性(第3段)喜

乖巧—动作(第4、5段)

有用的小动物(第6段)

教学反思我的这篇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但是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间过少,以后要注意,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去相互交流。这是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上这篇课文。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教学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激趣导入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呈现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字词掌握得很扎实。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课重点字词,要求学生正确拼写,不仅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尊重个性,学会合作。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

在提问“松鼠是如何活动的?同学们想知道吗?他们在哪里居住,以什么为主食呢?”时,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知道了松鼠的特点:机灵。从而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但是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间过少,以后要注意,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去相互交流。这是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上这篇课文。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有些流于形式,如:给学生自主赏析的时间不够充分。

2、各环节之间过渡性语言不够自然、流畅。

3、教师讲解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在上课时讲得较多,较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金钱的魔力教材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08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文章主要采用前后资料比较的方法,透过描述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承前和小结。教学本文前,先组织学生交流:透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自己结识了哪些人物,作家的哪些描述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转入阅读本文。

体会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同样还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学时要注意语言、动作的描述在前面的课文已经深刻体会,而本文最突出的是托德见到大钱后的神态,是本文也是本组课文的传神之处。

1.自主识记4个生字。透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通融、蹩脚、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妙不可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资料,透过对描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体悟作者抓住人物神态描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3.感受马克吐温用夸张的手法,辛辣的笔调凸显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并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体会作者对托德神态描述的传神之处,并迁移运用。

体会作者描述人物神态的方法。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我们来学习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揭题:《金钱的魔力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受形象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愿意理解老师检查吗?

1.词语闯关读准下列词语,并能理解部分词语(哪些词语你已经理解?):

通融、刻薄、蹩脚、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妙不可言

2.说说金钱在这个故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开始“我”受到了托德的冷落、怠慢,当“我”显示了大钱后,受到了老板的百般优待)

3.那故事中的托德和老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并构成板书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势力、傲慢无礼……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三.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体悟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托德,作者采用哪些描述来刻画托德这个“以貌取人、见钱眼开”的形象的?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

交流汇报:

(一)凸现托德的性格特点

1.语言:

(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十分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能够读出托德的这种语气吗?

(2)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你从这儿又有什么体会?(抓住“仍旧”“摆着架子”体会“善变”。)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2.神态描述(重点)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从这发现了什么?(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

▲文中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的样貌。

这与丢了一颗石子所漾起的波纹一样吗?此时他的内心会怎样想?你觉得他当时是一种怎样样的笑?如何才能读好它?

▲当他瞟到大钱时,那刚才的满脸笑容去哪儿了?此时他的内心会怎样想?你能否想象一下他当时的面部表情?这时的笑是一种怎样样的笑?

(理解“波状的、蛆虫、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像一片一片熔岩,你想象一下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了会是什么样?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此时他的笑是僵硬的笑、尴尬的笑、难堪的笑。)

▲体会马克吐温描述神态的传神之处。

说说马克吐温为何能够有这样的描述?这样的描述有什么好处?

小结:马克吐温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抓住了托德神态,用夸张的手法,辛辣的笔调,简单几笔,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二)凸现老板的性格特点

1.自己读读有关描述老板的语断,课文又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预设:(1)动作描述: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述:(课文12~18自然段。)

2.同桌之间读读老板的语言,发现老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老板的语言反反复复,啰啰唆唆,他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等。

3.如果把老板的语言压缩,就是——(衣服很合身,买去吧!)

4.这么简单的意思,马克吐温为什么用洋洋洒洒的两页文字来描述?

凸现老板在百万富翁面前,不惜一切手段献媚讨好,甚至能够降低自己的人格。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阿谀奉承的奴才相。

四.总结全文,点明题意

同学们,读了全文,你觉得作者用“金钱的魔力”是否恰当?

这就是“百万英镑”的魔力,金钱在当时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两个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令人忍俊不禁。

五.模仿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仔细观察一个人的神态和语言,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板书:金钱的魔力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势力、傲慢无礼……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米尺、彩带、磁条。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小数的意义。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教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探讨过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2:我知道了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3:也就是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96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并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通过理解重点词,了解赵州桥的有关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关于桥的建筑特点,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很感陌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调动好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用心读书,理解赵州桥的独创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桥梁图片,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检查纠正读音

3、指名读,全班齐读

4、指名逐段读文,师及时正音

1、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读后思考:赵州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指名回答,板书:坚固、美观(请伸出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3、师:它的坚固、美观体现在哪儿呢?请找出描写赵州桥坚固、美观的段落。

4、指名回答: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

我们先来看看赵州桥的坚固。

(一)学习赵州桥的坚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赵州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师;这样的长度、宽度与现代化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赵州桥建造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那时候没有吊车,也没有托车,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建成了长五十多米,宽九米多的赵州桥,感觉非常雄伟。

这里还用了两个数字:五十多米、九米多,使得赵州桥的长和宽更加具体。

生2:我知道了赵州桥的样子。

师:我们先看图说一说。

生: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边听边画。

师:我们再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师生齐读: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设计这四个小桥洞呢?这四个小桥洞有什么作用呢?

生: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看课件。

师:赵州桥设计上的最大独特之处就是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师:你们的讨论结果是一样的。

a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坚固)

b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两个优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关联词来连接:既…又…

这个关联词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呢?

同时存在的两个优点或者同时存在的两个缺点或者同时发生的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它来连接。

这两个优点可以交换位置吗?读一读,看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学生读句子,想一想句子意思有没有改变。

师:两个优点的位置交换了,意思改变了吗?

生:没有改变。

师:你们能用这个关联词说说句子吗?

生:小华既爱学习又爱劳动。

生:冬天没有月亮的夜晚既冷又黑。

生:洗衣机洗衣服既省时,又省力,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师:我们再到课文中把完整的句子读一读,注意将“既、又”读出重音。

师生齐读。

师:这种设计,具体指什么样的设计?

生:这种设计指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这种设计以前有过吗?

生:没有。

师:是谁第一个设计出来的?

生:李春。

师: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来点明?

生:创举。创举就是从未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师:多么了不起的设计呀!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情感把这一段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从赵州桥的设计上,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很坚固,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赵州桥很坚固?

生:时间上。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师:赵州桥在这一千四百多年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而它仍然屹立在河上,可见它是多么的坚固。

(二)学习赵州桥的美观

师:赵州桥仅仅只是坚固吗,它还很

生:美观。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儿感觉赵州桥很美观?

生:栏板上的图案很精美。

师:有哪些精美的图案呢?

生: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观看课件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观看课件

生: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观看课件

师:这些图案真的很美。你想把这美丽的图案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吗?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理解后小组汇报。

一小组表演,一小组朗读。

师:从你们精彩的表演与有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图案的美。

师:长50多米的桥面上难道仅仅只有这三幅雕刻吗?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栏板上更多的精美雕刻。

生:龙在大海里游玩。

生:龙在天上施雨。

生:龙在天上互相追逐。

生:龙在龙宫里休息。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现在我们就一起到赵州桥上走一走,看一看。哇!栏板上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生: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生:有的刻着龙在大海里游玩;

生:有的刻着龙在天上施雨;

生:有的刻着龙在天上互相追逐;

生:有的刻着龙在龙宫里休息。

师:走着走着,看着看着,感觉所有的龙…

生: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个样。

师:你们能不能试着将龙的活灵活现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课文。

(三)学习关联词:不但……而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赵州桥的特点:坚固、美观。课文中有一句话将这两个特点连在了一起,是哪一句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句子。

师:它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师:说桥“坚固”是哪一段说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说桥“美观”是哪一段说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这一句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像桥一样将二、三自然段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子,这样文章就能更连贯、通顺。

(三)这样一座坚固、美观的大桥,是由谁建造得?

生:李春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的。

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他们很聪明。

生:他们很能干。

师:是的,坚固、美观的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我们大声地赞美一下这些劳动人民吧。

师生一起大声赞美劳动人民。

师:我国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建造了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但他们只建造了一座赵州桥吗?

生:不是。

师:我国的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许许多多像赵州桥这样世界闻名的建筑物。(观看课件)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些建筑物非常雄伟。

生:这些建筑物很美观。

生:劳动人民非常聪明。

生:劳动人民非常能干。

生:他们真了不起。

生:我感到很自豪。

生:我觉得很激动。

师: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激动的心情将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师: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赵州桥时抓住了它坚固、美观的特点,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赵州桥似乎屹立在我们眼前。那我们在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时,也要注意抓住它的主要特点。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学校的教学楼,看看它有哪些特点,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这是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这篇文章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复述或尝试背诵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一、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我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做为课文的重点。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对照图说说赵州桥的样子,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再对照课文中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在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种设计是以前没有过的,是李春第一个想出来的,充分理解了“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另一个重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我先让学生初步说出三种龙的图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理解。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表演和朗读。在汇报交流时,通过小组的互相补充和教师的适时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我再进一步追问学生“栏板上还有哪些龙的图案?”,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对赵州桥的总体印象:坚固美观。为了突出对第二段的理解,抓住“设计”一词探讨他的雄伟坚固。在讲解第三段时,结合表演、朗读、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栏板上的图案。又如在课文和板书的结合上,为了突出训练重点,我首先板书“坚固、美观”,引起同学注意,接着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了出来,让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一目了然。

三、抓住重点句子教学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课文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同时,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投影仪、投影片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望海潮》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971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1、词牌介绍

2、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仅为参考找出瑕疵)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配乐)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根据不同语句侧重某一方面分析鉴赏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钱塘繁华的不得了。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虽是传说柳永差点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就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1、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2、图画描绘

3、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手指》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指向习作的教学”。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时,指导学生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出示表格。默读课文,完成“填写五根手指长处和短处”的表格。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学习运用关键词来概括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培养学习把一篇文章读薄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体会作者写法:

1、以第二自然段写大拇指的这一片段为例,指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等来写作的方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2、结尾段与第一自然段对比阅读,感悟两个总写的不同。同时也体会到文章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学习作者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来具体生动地描写手指的方法,分小组来写五官。孩子们兴致很高,首先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其次一个小组写一种器官,学生感觉很简单,所以课堂上在展示时,很多孩子积极地举手发言,而且语言也非常优美。最后布置作业,仿照本文以《五官》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内容及其丰富,甚至有的学生洋洋洒洒千字文,没有不交作业的学生。

通过这次教学,我体会到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了解文本特点,预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学生感觉作文难写,教师感觉作文难教,究其原因是教师不知从何讲起,空洞的讲解效果甚微。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根据文本特点渗透习作教学的指导,那么,在潜移默化与长期不断地练习中,学生的习作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于习作的畏惧感也会逐渐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奇妙的博物馆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1、让幼儿学会介绍别人并懂得介绍礼仪。

2、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核心要素客人到先问好进门后做介绍先家人后来客按顺序不要错

1、贴纸、水彩笔,小道具(娃娃家)

2、幼儿在生活中有过客人到来访的经验

3、两幅图:第一幅图里的小朋友把来作客的老师先介绍给妈妈;第二幅图里的小朋友把妈妈先介绍给来作客的老师

一、导入过程通过提问引出活动主题a、教师:“如果老师今天要去你家作客,但是她却跟你的爸爸妈妈不认识,你应该怎么做?”b、“你应该如何介绍老师?并让她和你的爸爸妈妈认识?”

二、关键步骤

1、情景表演《作客》a、班上的教师互相配合,一位扮演依依的妈妈,一位扮演老师、一位扮演依依b、教师重点示范介绍他人时的手势(以右手四指并拢、手心朝上的方式进行介绍)以及介绍的顺序(先介绍妈妈再介绍老师)

2、老师请小朋友分组进行情景表演《老师来作客》

3、比比看a、请幼儿观察两幅图,看图片中哪个小朋友做得更好,为什么说这个小朋友作得好?第一幅图里的小朋友把来作客的老师先介绍给妈妈第二幅图里的小朋友把妈妈先介绍给来作客的老师b、请幼儿观察,书中的四幅图,再请幼儿回忆情景表演的过程,然后给四幅图按先后顺序编号第一幅图:老师来家里作客,刚进门第二幅图:小朋友介绍老师给妈妈认识第三幅图:小朋友请老师坐下,给老师敬茶第四幅图:小朋友介绍妈妈给老师认识

三、引歌套词可参考《小松树》的曲调,也可自选歌曲

1、区域活动:“客人来访”:在区域中设置“茶吧”,提供小沙发、小座椅、茶具、茶叶、自制饮料、小点心,学习奉茶的礼仪开展“客人来访”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介绍他人的礼仪

2、在生活环节活动中练习唱诵三字儿歌

1、通过礼仪专栏向家长讲解介绍他人的礼仪要求,并希望家长能够用到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正确的影响

2、在家庭聚会或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机会,并让孩子在客人面前大胆的介绍自己

1、在情景表演时,教师应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并且行为举止规范

2、为了表示对客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和他人的尊重,我们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先家长、后来客;先男士、后女士;先年轻、后长者;先职位低、再职位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