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班数学认识颜色公开课教案设计意图(精品20篇)

你知道小班数学认识颜色公开课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吗?看看吧。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认识颜色公开课教案设计意图,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浏览

8125

范文

1000

小班狼和小兔教案设计意图 狼和小兔故事语言教案中班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1、在感受音乐性质和初步会玩游戏的基础上,边玩边感受兔和狼的节奏。初步会用小乐器表现音乐。

2、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创造性用动作表现兔和狼的音乐形象。

3、享受集体游戏的快乐,遵守游戏规则。

1、感知过不同兔和狼的律动。

2、小朋友会敲舞和小铃。

一、律动:游戏:小兔采蘑菇

在兔跳的音乐伴奏下,边跳边入室。

①听到低音区兔跳音乐,小兔蹲下采蘑菇(要求不同方位)

②听到高音区兔跳音乐,小兔双手举在头上学兔跳。

二、发声练习:

1234|5—|5432|1—|

小兔怎样跳,跳跳跳跳跳,

12|34|5—|54|32|1—|

老狼怎样走,凶狠狠地走,

1234|5—|5432|1—|

请你学老狼,凶狠狠地走。

三、复习歌曲:《小猫你别吵》

①幼儿唱一遍。②边唱边做动作。

四、新授:

(一)、在玩中进一步感受音乐性质:

1、听音乐,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并引导幼儿说出音乐的性质。

问:小白兔的音乐是怎么样的?(

高兴、欢快)那你们刚才跳得怎么样?(高高兴兴、蹦蹦跳跳)

2、边听音乐边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角色的音乐形象。

①启发幼儿做出兔跳,欢快的不同动作。(幼儿听音乐再练习)

②启发幼儿创造性地做出狼的动作。

☆掌握狼的动作发节奏。╳—

游戏:拍出狼走的节奏。(教师做狼的动作)

a、教师引导幼儿拍出动作发节奏。

b、用舞板拍出动作的节奏。

c、跺脚,跺出动作的节奏。(为走做准备)

☆学做狼的动作。

a、狼是怎么样走路的?动作是轻的还是重的?

(引导幼儿用╳—的节奏重重地学习狼走)

b、怎么样才能表现出狼凶狠的样子?

l手是怎么样的?(五指张开勾指成爪形)

l眼是怎么样的?(瞪得大大的,眼睛东张西望找寻小动物)

l来回怎么找?(东看看、西看看)边说幼儿边学做

l脸上还有哪些地方表现狼很凶?(舌头伸得长长的)

l舌头为什么要伸得长长的?(想吃小动物)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按节奏练习狼凶狠的样子。

c、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幼儿,做小老师引导幼儿跟学。

3、听音乐做游戏。

①全体幼儿学做小兔和狼(听到什么音乐大家一起做动作)

②全体做小兔,请个别幼儿做狼,小兔逃回家。

4、用小乐器表演游戏。

①启发幼儿探索,用小铃和舞板表现游戏。

l问:你们每人有两种乐器——小铃和舞板,你们试一试用哪个乐器扮演小兔?哪个乐器扮演狼?(幼儿自由探索)

l探索尝试后,老师请幼儿说出用什么乐器,为什么?

l兔用小铃,为什么?(小铃的声音比舞板的声音高、细)

l狼用舞板,为什么?(舞板的声音比小铃的声音低、粗)

②老师出示图形谱,幼儿边听音乐边看图谱,边敲小乐器(3遍)

③下面要做游戏,请老师用小乐器为我们伴奏。

5、幼儿游戏,老师敲节奏乐。

五、边听小兔的音乐,手拿小乐器。跳出教室。

本次的教研活动,我选择的是小班音乐游戏《狼和小兔》。在活动中,我通过小兔和狼的故事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欣赏音乐时,引导孩子们分辨小兔和狼的不同音乐形象,学习小兔跳及采蘑菇的动作,以及大灰狼凶狠的形象。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达到了活动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356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课时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认识4数学教案 认识数字四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4的点数是幼儿园小班的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4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的点数,一般来说,3,4岁的儿童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1、能顺数1——4。

2、正确辨认数字4,知道它能代表的相应物体的数量。

3、1——4按数取物。

1、重点:正确辨认数字4。

2、难点:1——4按数取物。

经验准备:已经认识1——3数字。

物质准备:

1、多张数字卡1、2、3、4。

2、小松鼠卡片4张,松果卡片4张,红旗卡片一张。

3、苹果,橘子,香蕉卡片各4张,上面有4个小动物的图片3张。

1、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小松鼠一家要来我们班做客(教师把小松鼠卡片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几只小松鼠。(指导幼儿用右手的食指从左向右进行点数)

幼儿和教师:一只,两只,三只,四只

教师:所以一共是有几只小松鼠?最后数到几,就有几只小松鼠。

(2)教师用粉笔把小松鼠全部圈起来,在旁边贴上数字4的卡片。

教师:小松鼠一共有4个,这个字就是4,代表了这几个小松鼠。

2、展开

(1)认识数字4。

教师:(指着数字4的卡片),小朋友你们觉得4像什么呢?(小朋友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数字4像红旗。教师拿出红旗图片贴在数字4的旁边让小朋友观察。

教师:数字4最像红旗,小朋友来比一比像不像。

幼儿:像的

教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着红旗写一写4字。(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写数字4。)

(2)游戏:找一找。

①教师:(教师把数字1,2,3,4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找一找4,然后把小红花贴4下面,要是贴对了,这朵小红花就奖励给她了。

②请小朋友上来找出数字4,在数字4下面贴上小花。让小朋友记住数字4。

(3)知道数字4代表的物体数量。

①教师:今天我们给每个小松鼠准备了一个松果,那个小朋友知道我们一共准备了几个松果吗?(小朋友举手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几个松果。(教师把松果卡片一一对应贴在小松鼠下面),我们来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松果,用手指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共几个?对,四个。

②教师出示各种上面有四个物体的卡片,让小朋友点数,鼓励小朋友大胆点数,并报出总数。

教师:(拿着卡片)小朋友们数一数上面有几个小动物啊?,用手指着一个数一数,一共几个啊?(先让小朋友们一起数几张卡片,然后让小朋友举手起来回答)

(4)按数取物。

教师:我们还准备了苹果,橘子,香蕉给小松鼠,但是每个小松鼠每种水果只能给一个,贴在他们下面。现在,三个小朋友一组去给小松鼠送水果,我们比一比谁能又快又正确的拿对水果。

教师:三个小朋友一组取水果卡片,全班依次进行。

教师总结:每天小松鼠一个,所以我们应该拿四个水果。

3、结束。

游戏:水果回家。

①教师说明规则:把数字和相对应的水果卡片分发给小朋友们,拿着对应水果个数的小朋友把水果去找拿着对应数字卡片的小朋友,把水果送回家。

②教师:小朋友们把水果送回家,我们一起看看谁可以快速又正确的把水果送回家。

1、小朋友们看一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数字4表示的东西啊?(小朋友举手回答)。

2、小朋友们回家找一找家里面有什么东西可以用4来表示,我们下一次一起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设计,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并会和小面值人民币进行换算,懂得相同单位人民币相加减,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1、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3、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4、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在活动中学习识别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投影仪、大面额真币、主题图

:货币学具

一、引入 :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认识公顷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及评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媒体与资源

1、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吗?(板书课题:认识公顷)你知道公顷是什么单位吗?对,公顷是个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在这之前啊,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来告诉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字母板书:cm2 dm2 m2 )

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比划一下吗?(大约有小朋友的大拇指甲面的大小)1平方分米呢?(手掌面那么大)

谁来介绍1平方米?(我们教室地面一个格子的大小是一平方米)

3、(课件)想一想: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3)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我们纳雍县城有多大?

生猜测,师反问:这里还能用平方米作单位吗?为什么?(纳雍的面积很大。)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4、小结过渡: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是不是这样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1、欣赏图片,初步感知公顷。

(课件逐一出示以下几个景点的照片。请一位同学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初步感知公顷。)。

(1)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2)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

(3)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4)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计量这些较大土地面积时,都用到了什么面积单位?

(课件: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齐读一遍。

2、认识1公顷的含义。

(1)师:那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课前老师让大家对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新的

面积单位“公顷”进行了预习,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公顷的知识?学生汇报交流。

师板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用字母表示:hm21公顷=1000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天的美术教案 春天美术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美术,设计,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蜡笔添画来表现花;

2、学习用手指蘸上颜料进行点画。

3、通过本次美术活动,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春天,用手中的小蜡笔去描绘春天,记录春天的色彩

教案准备:蜡笔、颜料、纸。

教学过程:

1、教师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你们看看我们幼儿园的花园里有什么啊?

2、幼儿讨论

1、教师出示照片。

师:小朋友,老师也带来了许多花的照片,我一起来看看。

2、幼儿讨论。

1)为什么要种那么多的花?

2)你还看到过什么颜色的花。

1、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都开了,今天我们就把这些美丽的花画下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2、教师示范。

1)先看教师用手指点画花,让幼儿说说教师作画的方法。

2)讨论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作画。

3)请3-4位幼儿上来示范。

3、幼儿作画,巡回指导。

春天的色彩五彩缤纷,让我们用小蜡笔在纸上描绘美好的春天,小树长出了嫩芽、小草露出了脑袋,麻雀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又挨过了一个寒冬,温暖的阳光晒着它们一家,互相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提醒幼儿大胆地用手指蘸颜料进行绘画,颜料未干时,不要用手去擦。

在小画廊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大家欣赏蜡笔下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黄山奇石》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159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5个字,会写9个字。重点学会“些、巨、每”等生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学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湖美景人人夸。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省南部,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山——黄山。

2、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张黄山风景图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山脉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4、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奇。(奇:奇特;奇怪;神奇。)

二、展学

(一)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说说听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看谁填得准。

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岩石奇形怪状,课文详细介绍了()、()、()、()等奇石。

(二)、读认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闻名景区南部秀丽尤其

仙人巨石一位著名形状安徽省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去掉拼音朗读。

(2)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生字。说一说,认一认,交流识字方法。借助谜语重点记住“巨”的写法。

(3)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三)、情景朗读

1、分段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2)开火车朗读。

(3)小组赛读。

2、课件依次出示句子配图读一读,品一品,注意结合图片,抓住红颜色的字,了解黄山奇石名字的由来,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1)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4)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南、部、些……”等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巩固生字。

(1)同桌之间相互考查识字情况。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的词多,哪组获胜。

3、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南、部、些……”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重点学习“每、巨、些”的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9个生字。

三、练学、

打开“基础训练-《黄山奇石》”,一起来闯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吴佳瑛小班公开课教案 小班公开课教案认识恐龙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小班幼儿生活中不会穿和穿反鞋子的现象,经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发幼儿学习自理本事的意识。此次活动旨在让幼儿明白鞋子的正确穿法,并能明白错误的穿鞋方法会带来危险并及时纠正。

1、学会猜谜语,并能完整的猜给家长和小伙伴们听。

2、懂得鞋子的正确穿法。

3、明白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要及时的纠正过来。

1、《可爱颂》《我爱洗澡》歌曲音乐。

2、一双幼儿穿的鞋子。

3、多媒体教学资源:《宝宝和小鞋》的相关图片资料。

一、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谜底:鞋子)

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齐学说谜语。

二、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鞋子不舒服时会给自我带来的危险。

1、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时脚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觉。

玩法:教师以鞋宝宝的口吻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时将自我的鞋分别以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掉鞋等样貌穿鞋、走路。小朋友们之后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教师的样貌去做。站起来走走试试,穿这样的鞋子走路感觉会怎样

2、组织幼儿说一说:这样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吗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危险

3、教师小结。

当出现掉鞋、鞋粘扣开了和穿反鞋时,脚丫走起路来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危险。

生活中能够发现孩子经常将鞋子左右穿反。鞋子穿反了,从外观上看,很别扭,不美观;从身体方面研究,幼儿会感觉不舒服,影响幼儿走路及正常的活动。要是经常不注意,会影响幼儿小脚的生长,甚至影响健康,因而,对教师来讲,及时发现情景,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对幼儿参加正常活动,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进取意义。

要让幼儿分清鞋子的正反,必须先分析导致孩子反穿的原因,据我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小班孩子年龄小,观察本事弱,观察不够细致,把大致相同对称的鞋子误认为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穿鞋时不再选择,随手拿来,套上就算,容易出错;二是,幼儿对应匹配本事还不够,不明白,左脚对应左鞋,右脚对应右鞋。清晰原因后我就设计了三大环节来“对症下药”“据因纠果”。首先用拟人化的方法帮忙幼儿认识鞋的正反,让幼儿清楚地明白一双鞋子两只是不一样的,然后用谜语来告诉幼儿,穿错鞋像两个好朋友在生气,噘嘴歪头,穿对鞋像朋友在微笑、点头拉手。最终,以游戏“找鞋穿鞋”发展幼儿的细致分辨、对应、匹配的本事。

以上活动来自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教育回归了幼儿的生活,使生活和教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规、实物投影仪、计算机软件。

一、复习导入

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7(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2(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

二、新课教学

1、实物举例。

一年级的时候,咱们已经初小认识过圆了,谁来说一说,除了车轮是圆的以外,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哪里还有圆?

圆和咱们原来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什么围成的。(曲线)所以,我们就把圆叫做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咱们前面已经研究过了。

而作为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来说也有自己的特征,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为了便于咱们研究,咱们先来画一个圆,大家会画圆吗?(会)

谁能到黑板前快速画一个圆。(评价。你能敢上来画一个圆,已经很好了,请回。)

看来只用一只粉笔,是不太容易把圆画好的,想画好,咱们就得借住工具。下面就请大家拿出圆规试着画出一个圆,如果你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就打开课本108页,看书是怎样说的。

(学生用圆规画圆。)

请大家坐好,谁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用圆规画圆。

(让学生总结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教师适当补充。)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针尖固定的这一点我们就把它叫做圆心,也就是圆中心的一点,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一条线段。像这样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谁来说一下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

大家看,我在圆里再画一条线段,注意观察,我是怎样画的?

也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

像这样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板书:"直径d"。

谁来说一下,什么叫直径?(评价:很好很完整。)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下,什么叫直径。

4、分组讨论圆的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咱们画圆的过程,讨论一下在同一个圆里(板书)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各小组开始讨论一下。(指导学生讨论。)

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说一下。(同学反馈。)

评价:你们组讨论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很好。其他同学又做了补充。

过渡:刚才大家讨论出了这么多圆的特征,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看屏幕。(计算机演示特征。)

大家看,计算机演示的和大家讨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并且所有半径的长度都怎样?(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也就是说,直径也具备这些特征。(完成板书。)

刚才大家还讨论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你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d=2r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教版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教科书第53~54页。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画面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与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十分吻合,因此我就从黄山区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谈话切入,给学生美好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先出示三幅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处理问题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情分析:利用小组活动,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成功的感受。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学习纸等。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08 字

+ 加入清单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科书第50页。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玩具等。

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1元=( )角 1角=( )分

一张2角可以换( )个1角……

教师给予鼓励。

[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吗去啊?

明明:我去买空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生a: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

生b:还是多。可以用10个一角换1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通过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出示课件)

3元8角=( )角

26角=( )元( )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4.师: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课件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师: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学生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师: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课件出示)

本子 0.50元 8角

墨水 3.00元 1元2角

书包 35.90元 9角

尺子 1.20元 5角

橡皮 0.90元 3元

铅笔 0.80元 35元9角

5.师:你们看,聪聪也来了。

(课件录音)聪聪:“听说有一些小朋友上不起学,我就拿着我的零花钱也来买一些文具,送给他们。”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用多少钱?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呢?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8角+5角=13角=1元3角

1元2角+9角=21角=2元1角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为什么把20角换成2元?答案(略)

(课件录音)聪聪:我用10元去买墨水,该怎样呢?

生:10-3=7元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7.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课件)小朋友们,你们想用手中的钱去买一些礼物,一起送给远方的小朋友吗?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让学生从已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结

(课件)小朋友们,今天我跟你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知道了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儿童喜爱的人物在屏幕上亮相,做到绘形绘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教师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穷人》教学设计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436 字

+ 加入清单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该文

篇幅较长,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能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可提示学生先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桑娜的活动给课文分段,然后归纳段意,最后合并段意。识字教学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已有识字能力的基础上,自主地、创造性地识字。阅读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感受人物美好心灵。文中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是体会人物美好心灵的关键,因而也是研读的重点。在品味中体会

思想感情,在体会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桑娜复杂不安的心理活动及她与丈夫的对话,可作为练习和指导朗读的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神态中感悟人物善良的品质,并做出

评价。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学习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去朗读,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对于这样一

篇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难以取舍的。从故事背景、作家生平到故事内容、表达方式,需处处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学本课,进行

教学设计的主导

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根据

教学设计制作的幻灯片,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

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

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出示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

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7自然段,教师可作两方面引导——①母爱是相通的,虽然贫穷,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西蒙对孩子强烈的爱。②是啊,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桑娜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家,这种本性的善良怎不令人感动呢?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一)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感受善良

(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心情怎样?

2、(再读读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忐忑不安?(害怕、自责、担心、决断……)

教师引读:短短的几句话,既让我们感受到桑娜的紧张、担心、自责,又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坚定。大家都感受到了吗?你们都体会着读一读。

3、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想一想,段中的省略号对表达桑娜的心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们再想一想:仅仅是多了两个孩子,桑娜为什么如此地忐忑不安呢?(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板书:环境描写)

5、指名把课文的1、2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一读,此时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对表现人物品质起什么作用?(板书:铺垫、衬托)

过渡:仅仅是描写桑娜的这个场景让你感动吗?

(二)抓住渔夫的语言、神态描写,感受善良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24自然段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让学生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你们想一想,家中只多了两个孩子,渔夫为什么会如此的严肃、忧虑?(板书:严肃、忧虑)

②你还从哪个字感受到的?“熬”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渔夫的语言中为什么没用这些词?(板书:搔、熬)

③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④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对话,再一次感受当时的情景。

三、

总结全文,回顾

写作方法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

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2、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写作方法呢?学生看板书

总结。(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四、读写结合,完成片段练笔

1、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写一写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后当时的心理活动:

①课间,小刚的文具盒被王强碰到地上,小刚认为是我碰掉的就大声指责我,此时,我非常……

②上课时,老师把检测的试卷发下来,我只考了70分,此时我……

作文讲评课上,我的

作文获得“最佳习作”受到老师表扬,此时我……2、学生展示作品,借助实物投影,师生赏评,再修改。

3、教师推荐作品: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的都非常好,如:《李子核》讲的是……又如《战争与和平》讲的是……要想知道事情的结果怎样,课下你们一定读一读。

《穷人》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第四单元中的一

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语言朴实、准确,读来使人深受感动。《穷人》

一文是世界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的作品。文章

篇幅较长,重难点较多。许多地方都有可推敲之处,是一

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对于这样一

篇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难以取舍。从故事背景、作家生平到故事内容、表达方式,需处处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学本课,我进行

教学设计的主导

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著名特级教师于映潮说过:“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也就是说,长文短教最重要的是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广阔的牵一问而动全

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

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课本,不仅因为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质感动着我们,课文在刻画人物时突出的

写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课文具体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让人品味到其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

精心描写,对凸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作用;再如:渔夫回家后,侧重描写了渔夫与桑娜对话时的语言、神态描写,使一个淳朴善良的渔夫形象跃然纸上。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的删填对比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4、把1、2自然段连起来再读,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自然无痕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又如,在体会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

写作技巧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情形,再读课文结尾,与之进行比较,学生自然领悟到作者高超的

写作技法。三、强化动笔实践,加强读写结合

读是为写服务的。要创建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课堂上只动口为既动脑又动手。学生学习时已领悟到真实的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课后作业中也安排了一项描写心理活动的片段练笔,将仿写练笔(心理描写)安排在课堂上,既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了“借省略号来表现人物复杂心理活动”这一表达方法,又引导学生加深领悟了“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练笔,并帮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场景,再

提供一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减少了练笔的难度,很多学生当堂便顺利地完成了片段,教师有针对性的赏评,对所有学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不但使“课堂练笔”具有了多元的作用,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时效性。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梨子小提琴教案大班 梨子小提琴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1、欣赏童话故事,感受作品中,温馨、友爱的感情色彩。

2、能与同伴两两讲述。

3、知道与人友好相处,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教学图片

2、音乐磁带

3、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教师出示水果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出示图片,分段观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友爱和温馨。

(1) 小松鼠在干什么呢?

(2) 小松鼠捡到了梨子会怎样呢?

(3) 小松鼠为什么要做成小提琴呢?

(4) 森林里有了小提琴会怎样呢?

(5) 动物们听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6) 小提琴上掉下的是什么?真的是音符吗?

(7) 树上结了许多梨子,为什么都做成了小提琴?

3、幼儿看图两两讲述故事。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参与讲述。

4、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

5、给故事起名字。

6、跟录音集体讲述。

7、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交谈。幼儿讨论:假如你有一把小提琴,你想干什么呢?

8、师生共同表演《快乐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分米的认识 教案 分米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花的勇气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陈艺梅(原创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生肖的故事教学设计 十二生肖的故事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88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生肖,是每个生命出生、成长的见证,它们传递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善良愿望,反映着中华民族自古对生命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十二生肖》这个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十二个神态各异、古怪精灵的小动物,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逐渐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生字,会写文中六个生字。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讲故事等方法,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趣。能背诵课后的《十二生肖歌》。

3.使学生初步体会传说故事中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和好恶感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正确认读本课课后的十七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2.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神话传说中十二生肖的来历。

学生自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课时任务:读文识字、美读感悟、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情趣倒入

(一)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家人的属相。

(二)提出问题:刚才大家谈到这么多属相,谁知道属相一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小结,激发兴趣:中国人的属相有12个,分别以12种动物命名,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十二生肖,它们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我们用一种动物表示一个生肖,也就是一个属相。为什么古代的人们会把这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一)根据读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课件,提出读书要求:

1.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二)小组合作读书、互助识字。

在小组内轮读课文,互相评价,纠正同学读错的地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成员交流识字方法,识字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请教识字方法。小组成员互相抽读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效果。

(三)班内交流读书、识字情况,教师指导识字。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给予评价,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针对性指导。

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朗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款待、酒足饭饱、贪图、赴宴、命名”等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生词,小组竞赛开火车认读。

4.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大闯关”,认字、组词,巩固识字效果。

三、美读感悟

(一)再读课文,与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预设:

1.小老鼠很馋。指导读好句子“住在万兽园的小老鼠闻到香味,便喊来园里的动物一起……”,

师;边读句子边想象十二个小动物喝醉酒的情景。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课件

生读

2.王母娘娘非常严厉。

师:(出示课件)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王母娘娘非常严厉?想象着妈妈平时严厉的表情,带着这个表情读一读这句话。

3.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

师追问:那么十二生肖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

生自主回答。

(三)出示课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提出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2.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

(2)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为故事中的人物设计对话。 (3)讲故事时加上动作、表情会更吸引听众。 3.指名讲故事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十二属相图》

1.用“xxxxx”把儿歌中动物的名称画出来。 2.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

第二课时课时任务:写字指导、有效练习

一、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读一读田字格里的生字,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占格位置;想一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好看。 2.引导学生交流,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王:独体字,注意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三横略长。母:独体字,注意笔顺是:竖折、横折钩、点、横、点。足、定:这两个字最后四笔是相同的,笔顺是:竖、横、撇、捺,最后两笔笔画要舒展。 3.学生描红,练写。

4.与同桌交换作品,相互欣赏,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有效练习板书设计

这篇课文的作者抓住儿童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用浪漫、幻想创造的《十二生肖》传说,使学生初步体会传说故事中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和好恶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本节课,我也紧扣这一主题,紧紧围绕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三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设计一:由生活引入课题

我由学生熟悉的生日、属相引到周围人的属相,引出十二生肖是十二种动物,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住每个人出生的年份,聪明的创造出用这十二种动物命名不同的年份的方法,这种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兴奋点。

设计二: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识字量有限,所以在指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读错字音的情况,因此在学生朗读出现错误的情况下,我重点指导了“因为、因而、轮换”这三个字的读音,并鼓励学生在互相评价中获得提升和进步。至于识字效果,在随后的全班交流汇报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繁难的生字被大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成果。为了加深学生记忆,将识字教学引向生活这个更广阔的大课堂,针对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字,我也会适时引导:“你还曾经在哪见到过这个字?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也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课程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逐步养成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扩大积累。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相对每一课十几个的二类字,课堂容量总是那么满满的,虽然也有游戏相辅,但长而久之,枯燥、单调的弊病就会很容易的暴露出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传统、单一的识字教学模式,使之也能向阅读课那样有味道,一直是我在摸索和探求的,恳请得到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指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班科学有趣的小乌龟教案设计意图 小班 有趣的乌龟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观察,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尝试用语言、动作表达。

2、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语言、动作方式表达出来;难点是: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以及萌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记住一些小乌龟的特征。

2、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张(一只乌龟躲在草丛中却露出头和尾巴)、

乌龟实物若干(分别摆放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下:有在水里的、有在沙子里的、有在地上的)。

以观察方法来层层加深对乌龟的了解,重在思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发展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乌龟养在我们的自然角中,可以经常去看看,还是比较熟悉的。于是,我挑选了这一节课,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活动生动、有趣味性。科学活动一定要体现出它的探究性质来,尤其在活动中要帮助孩子从一些表面化的深入到内在的了解,从了解乌龟的外形到它的习性,本次活动可借助:观察、讨论、提问、再次观察、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觉得此活动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观察探究乌龟上。

(一)设置情境,通过寻找、观察乌龟的局部,引导幼儿猜猜是谁?

1、出示背景图片。

(1)师:有只小动物在草地上,要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它已经藏好了,我们去把它找出来吧!

(2)师:仔细找找,它藏在哪里?猜猜它可能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边将草拿开边揭晓答案: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哇,原来是只小乌龟哎。

(二)请出乌龟,初步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

1、请出乌龟们。

师:小乌龟带着它的好伙伴来啦,我们去和它们一起玩吧!注意玩的时候不要弄疼痛它们哦。

2、幼儿观察。

(三)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对乌龟观察结果。

师:小乌龟们玩累了,让它们休息会吧!谁来告诉我们,你刚刚看到的乌龟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补充回答)以下顺序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回答调整,幼儿讲到什么就点什么,将知识点一个个突破。

1、对乌龟的头的观察结果。

(它有一个头)什么样的呀?(很小,尖尖的)如果你摸到了它的头会怎么样?(缩进去了)我们一起来学学它缩头的样子。(幼儿做动作)

教师对乌龟的头小结:原来乌龟有一个很小又尖尖的头,如果碰到了还会这样缩起来呢!

2、对乌龟的壳的观察结果。

(有一个壳)上面有些什么呀?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对乌龟的壳小结:原来乌龟有一个壳,上面一块一块的,摸上去很硬的,可以保护我们的乌龟不受伤害。

3、对乌龟的腿的观察结果。

(还有腿)数数看有几条腿?摸上去怎么样?

教师对乌龟的腿小结:乌龟还有四条腿,腿上有像鱼鳞一样的东西,所以摸起来是毛毛的,碰到了也会缩进壳里面。

4、对乌龟的尾巴的观察结果。

(有条尾巴)长的短的?粗的`细的?

教师对乌龟的尾巴小结:它还有一条又短又细的尾巴。

(四)再次观察,重点引导观察乌龟所在的三种环境。

师:你们再去看看我们的小乌龟都待在哪里的了?(以下顺序也是根据幼儿的回答抽取)

1、在水中的乌龟。

(水里)在干吗?(游泳)一起来学学乌龟在水里游泳的样子。

2、在地上的乌龟。

(地上)在干吗?(爬)一起来学学乌龟在地上爬的样子。

3、在沙子里的乌龟。

(沙子里)它在干吗?(睡觉)

4、教师小结:我们的乌龟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在陆地上,而它待在沙子里是因为在冬眠。

(五)了解乌龟的饮食。

1、师:你们知道乌龟吃什么吗?

2、师小结:乌龟喜欢吃肉、小鱼、香肠和乌龟饲料。

(六)师幼一起游戏。(套用《网小鱼》歌曲)

附歌曲:河里乌龟游游游,摇摇尾巴,缩缩头,一块游,一会爬,好像快乐的小朋友。(游)――(吃)――(缩进壳中)――(游回家)

本节活动课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游戏的情境中,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出小乌龟,后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观察乌龟的环节,情节也是环环相扣。作为一堂科学课更是以两次观察将乌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了解个透彻。第一次观察时幼儿只注意到乌龟的外形,是一些比较外在的东西,然而经过教师引导性语言的第二次观察,有目的地将幼儿带往了解乌龟生活习性的方面。活动的最后,以游戏的形式将乌龟的主要特征和习性呈现以及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班数学教案数一数 小班数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1、能将相同数量的物品归放在一起,并用1——5的点卡进行匹配。

2、复习5以内数,巩固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3、乐意大声的回答问题,能愉快的参加活动。

幼儿每人一个胸饰:点卡;货物架三个;拖盘、食品盘各五个(上面带有数字);吃的东西:饼干、糖果、果冻、山楂片、荔枝。

1、电话铃声导入

“叮铃铃,叮铃铃”

(1)师:喂,你好,你是谁?是小熊呀,哦,我知道了。

(2)对幼儿说:“刚才是小熊打来的电话,它要请我们小朋友到它家去作客。

2、复习5以内的数

(1)开汽车到小熊家去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开汽车到小熊家去吧!到小熊家汽车要经过5站路,让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一边开一边出示5以内的点卡牌子,表示5个站头。

(2)帮小熊整理超市

师:看,小熊家到了。我们一起来敲敲门。

幼:小熊我们来了。

小熊:小朋友,今天我请你们来帮我一个忙,我准备开一个水果超市,但水果刚刚运回来,还没整理好呢,要请你们来帮我整理好吗?

要求:水果送到相应的柜台上,水果背后的点卡与拖盘点子相同。

(1)幼儿分水果

3、游戏:

师:小熊说谢谢小朋友帮它整理好超市,它要和小朋友一起做一个游戏呢!

(1)相同的点卡做朋友

(2)排队:红旗处排队,按1、2、3、4、5的顺序排队。

4、结束活动:

师:小熊今天超市开业,它还要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吃东西呢。

要求:去吃的时候要看好自己胸前的点卡是几,然后到相应的拖盘里去吃东西,吃时也要注意自己是几的点卡就吃几个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90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月饼实物图、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导语:“同学们,孙老师早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听问题出手势。)

师说问题。

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块?手势表示。

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块呢?手势表示。

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手势表示。

[第3个问题学生可能知道,但在用手势表示时可能不知所措。]

引导:我看到大家的手势有点乱,有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不能用手式表示出来,是不是这样呀?好,别急,先用语言告诉我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如果学生表述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

板书:一块月饼 一半

引导: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问:是这样分吧?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关键是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引导:把这块月饼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那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学生会回答:不能。

引导: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这就是刚才同学们不能用手式表示的原因。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学生能答出:二分之一。

板书:二分之一。

引导: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教师板演。

问:谁看清了老师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书写,适当指导。

引导:知道这是什么数吗?(生: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后一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所以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一半”。]

1.认识图形的。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出示一个圆形)老师这有一个圆形,谁能表示出它的呢?

指名尝试,用阴影表示其中的,并写在圆上。

引导这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的,加深学生的认识。

2.创造图形的。

引导: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想办法表示出它的。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

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问: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有一个词是很重要的,谁听出来了?

随学生回答重点标注“平均分”。

问: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呢?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判断: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表示对吗?

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学习新知中锻炼了能力。以游戏自创的形式折出不同形状图形的,建立的表象。巩固了对所学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1.认识。

引导:刚才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出示一个圆,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贴到黑板上)像这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色)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学生能答出。

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板书:四分之一。)

问:写成数字形式谁会写?(指名板书。)

问: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也是这个圆的呢?(学生上前指。)

2.探究。

引导: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从纸袋中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二是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

指名代表小组汇报、展示。

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应用刚才的得来,推导得到。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本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1.判断分数。

师:(指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那你们能不能判断下图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多少?

2.写分数。

下图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看分数涂色。

4.找分数。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课件出示主体图,指明学说,其他学生评判。)

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创分数。

引导:拿出长方形纸,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试一试。

6.动脑筋。图中的各涂色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结尾,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更是丝毫不能忽视。让学生疏理一下在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和收获。把课堂内容和课堂总结融为一体,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幼儿园小班清明节的来历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设计,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3、学习认识清明节的由来及意义。

1、重点(目标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难点(目标3):学习认识清明节的由来及意义。

1、场地(多媒体)2、ppt 3、《清明》视频

(一)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1、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藏了哪个中国传统节日。(播放视频)

2、教师:这个故事里藏了哪个传统节日?(清明节) (二)讲述清明节习俗

1、教师:大家知道清明节是哪天吗?(4月5日)

2、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现在的人们清明节都在做什么吗? (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3、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古时候的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都在做什么?

播放课件中的古代清明节习俗。(清明上河图、蹴鞠、寒食、牵钩)

针对图片做出讲解

蹴鞠:和现在的足球规则一样,是古代藤编的足球。 寒食:清明前一天不生火,吃凉食。

牵钩:古时候的拔河。

(三)讲述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1、教师: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一个重要的节气,万物复苏,是扫墓踏青的好日子。也是因为寒食节。

2、教师:那我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呢?

为了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怀念,我们都会去墓前祭拜,表达哀思。

(四)结束,并观看烈士陵园扫墓图片

教师:小朋友们,在清明节我们不仅要去祭拜我们去世的亲人,还要去烈士陵园祭拜那些为了保护人们而牺牲的烈士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中,设计,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学情简析

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教法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提问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讲解分析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个别指导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反馈纠正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小结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 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 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引导分析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启发提问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 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引导分析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 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 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启发引导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 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 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 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 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拓展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作业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

教后记 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