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精彩20篇】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6572

范文

994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上册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4675 字

+ 加入清单

我班共有65名学生,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1、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及思考、倾听、提问等习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2、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3、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4、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5、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略)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七单元:万以的加法和减法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八单元:统计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的实际含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耐心细致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尖子生吃饱,课堂上让他们回答一些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优中求精;中等生吃好,课堂上让他们回答一些中难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差生回答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与灵活。采取好待差的做法,让尖子生带学困生,培养尖子生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优质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41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让学生认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找出圆的对称轴。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出示课本的情景图,动物设计的汽车,思考兔博士的问题。

学生回答

师:你想过没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轴又是安装在哪儿的?又是为什么?

生答。

师:这一切,都跟圆的知识有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师: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圆。

生:一些圆形钟面,纽扣是圆形的,硬币是圆形的,球(球是立体图形,把球从中间剖开得到的剖面才是圆形。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

师: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用一个瓶盖或圆柱体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并剪下来。

学生独立完成。

3按照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同时介绍直径和半径。

4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汇报:

(1)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师:有没有谁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板书:半径 无数条 直径 无数条)

(2)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师:你量出你画的圆的半径是多少?其他同学呢?量直径的同学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怎么不相等?要使半径都相等,必须加上一个前提条件。(板书:在同一个圆里与等圆中)

(板书:都相等)

(3)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小结。

(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板书:d=2r,r=d÷2)

(4)圆是轴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因为将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师:它的对称轴是什么?(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无数条)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几道挑战题。

1、填写下表。

半径(r)

20厘米

7厘米

3. 9米

直径(d)

6米

0.24米

2判断练习,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意见。(正确的举手,错的不举手)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3)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4)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2、画圆。

3、解释与应用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师:为什么车轮子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呢?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四:结课。

师:数学中也有很多美,只要你认真探究,善于发现你就能感受到美。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

在同一个圆 半径--- --相等、无数条

中 直径-----相等、无数条

d=2rr=d/2

画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画圆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画圆,按要求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大小和半径的关系。

3. 让学生积极参加动手画圆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一把、剪刀一把、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一)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圆,同学们会不会画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怎么样画圆。(板书课题:画圆)

二、自主画圆

(一)讨论:可以怎样画?再利用自己准备好的物品画圆。

(二)交流:交流自己画出的圆,并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三、用圆规画圆

(一)师说:前面我们借助实物来描摹画圆,画出圆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为了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我们可以用画圆

的专用工具——圆规来画。

1.下面同学们先用圆规试画一个圆,然后与同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找两名学生说说如何画圆。

3.归纳画圆的步骤。(画圆的步骤归纳起来,有三步。)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作为半径。(板书: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作为圆心。(板书:定圆心)

(3)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板书:旋转一周)

4.请同学按要求画圆。(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三个步骤画出要求的圆。)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 2cm 的圆,并用字母 O、r、d 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 4cm 的圆。

5.在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有针尖的一只脚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

6.刚才我们画出两个位置和大小都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心)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半径)

师总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板书)

四、试一试

(一)画一画: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二)交流:自己画的方法和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三)比一比: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比较大。交流圆心与半径和圆的关系。

五、做一做

(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按照第一题的要求画圆。

1.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二)在课本上按固定圆心、直径、半径画圆。

2.交流:如何根据直径画圆。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圆规画圆,你都学会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充分揣摩。

这节课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正如宋主任所说,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出题做题,而对于孩子的思维、想象没有空间,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分明是一节乘法竖式的研究课,而我却把竖式的样子,预先画在了小研究上,这样的设计,无疑提前就把孩子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框架里面,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没有了思考的必要,所以,学生们也不必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的小研究就是一种无效的课前研究,只不过可以作为一种练习题使用罢了,正是由于教师的无端框架式的思维模式,才让孩子们没有了探究的意识,也正是由于老师的多此一举,让孩子们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是由于老师的不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离探索的脚步反而越来越远,课前小研究的简单、根本、开放成了一纸空文。

在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一起充分揣摩研究,让我们的小研究发挥出真正地实效。

原本我们在课前已经感受到了小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正,这分明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不负责。

其次,公开课必须进行事先的试讲磨课。

无论是做什么都要进行深入地研究,进行充分的提前准备,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有别人听课,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们真正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激扬起生命的乐章,每一次听课,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公开课,分明都是一次宝贵的锤炼机会,无论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分明就是一次让更多地人来给我们评课论课的最佳时机,每一次机会都是很难得的,每一个人要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而每一个团队的发展更离不开更多的人和团队的影响和浸染,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作风才会让我们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学生,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发展只有走出去,要想发展也只有不断地学习,然而,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自身的充分准备,只有自己充分的酝酿,自我的努力拔节才能得到更多雨露的支持,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成长,其它一切都是空话,而我们这次上课,正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试讲磨课,才让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才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我们应有的本色,本色没有了,何谈发展。

最后,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世界因包容而精彩,更因为开放而充满了活力,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在一线执着践行生本教育的智者,换一句话来说,每一位生本老师都可以称得上生本课堂的`专家里手,虽然我们欠缺的还很多很多,但分明我们已经初尝到了生本带给我们和学生的改变,对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来说,生本思想已经生根发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分享交流、思考探讨、用团队的力量擦亮更闪耀的光芒,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而如何发展分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前面的路也许荆棘密布,但因为有了伙伴我们将无畏无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北师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四年级,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乘法的初步的认识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乘法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在方案设计时,遵循 “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上,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精神不在状态,课始我简洁的导入学习情境直奔主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教学设计为认识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2.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4个6相加,再到8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非常简便。

3.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我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不足之处:

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我没有灵活的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想法。应该灵活的顺学而导,在“导”上下功夫。所以今后我应该在备课时就精心的备学生,精心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情况,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倡导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用多方式来反馈和巩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认11个生字。

一、揭示课题。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欣赏图片。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秋天的图片展示给同学看。

2、班内欣赏。把收集到的图片用几个词语或一句话介绍给小朋友。

3、老师结合课文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词语。老师板书。

三、学习生字。

1、初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词语。把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同学听,要求读得通顺。

3、三读词语。请同学说说读了这些词语后的感悟。

4、出示全文,引导认读。

四、导读课文,引导感悟。

1、师范读,学生模仿读,读出秋天的美。

2、指名读,及时进行鼓励指导。

3、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展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秋景?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2、学习写字。3、积累词语。

一、巩固练习。

我会认。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每组在生字中挑一个生字进行词语接龙比赛。

例如:层次—次要—要紧—紧张

我会读。

用多种方法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二、积累词语

说说你收集到的跟秋天有关的词语,并板书。

选择描写秋天的词语。

秋高气爽 烈日炎炎 鸟语花香 泉水丁冬

秋色宜人 天寒地冻 秋风习习 果实累累 柳绿花红

出示图片,让学生把与图片相配的词语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并朗读。

三、指导写字

引导观察,发现规律。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宜、实、色、华、谷、金、尽”

重点讲解:“宜、实、色、华”四个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四、相关练习

组词

谷( )( )( )( ) 金( )( )( )( )

实( )( )( )( ) 丰( )( )( )( )

填一填

秋天的景色真美啊,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盛开的花有:

成熟的水果有:

丰收的蔬菜有: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 立秋 中秋节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3.75)+(-22.5)=-26.25

(2)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1.37.8 2.1.081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优质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全文共 242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在对各种四边形分类整理中,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特点的了解。

1、用课件出示一组(三角形和四边形)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点。

(1) (2) (3)

(4) (5) (6)

师:请同学们看电脑,上面有6个图形,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图形吗?

生:(1)、(4)、(5)是三角形(同学们很熟悉),(2)、(3)(6)是四边形(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原因是对四边形的概念不怎么理解)。

师:你知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生2: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特殊的四边形。

[设计说明:通过这部分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理解,为下一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作准备。]

二、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定义。

出示课件:在电脑上出示一组四边形。

(1) (2) (3)

(4) (5) (6)

师:电脑上的这组图形都是什么图形?

生:四边形。(有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

师: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生: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生1:我觉得图(1)、(3)、(6)可以分为一组,图(2)、(4)、(5)可以分为一组。

师:你能说说把图(1)、(3)、(6)分为一组道理吗?

生1:因为图(1)、(3)、(6)有两组平行线。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用你学过的方法验证图(1)、(3)、(6)这三个图形有两组平行线吗?(通过学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这三个步聚,使学生探索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

生:确实有两组平行线。

师:回答得好,我们把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板书)

师:谁能说说把图(2)、(4)、(5)分为一组的道理?

生2:它们只有一组平行线。

师:对,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揭示梯形的定义,并板书)

2、通过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请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1: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我觉得平行四边形应该是斜的。

生2: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大小应该是不一样的。

生3: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只要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赞成第一位同学的举手,赞成第二位同学的举手,赞成第三位同学的举手。看来赞成第三个同学的人比较多。

师:只要符合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条件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符合了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条件,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只是它有点特殊吧了。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叫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能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殊的地方吗?

生: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这说是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时更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几个平行四边形,它们还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留意它的边和角。(老师提示,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的。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

生2: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现正确吗?

生:完全正确。

师:梯形有这些特点吗?请同学们量一量。

生:没有,梯形的对边不相等,对角也不相等。

(通过学生的操作,进一点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可以用图表表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图形对边平行对边对角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相等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不相等不相等

(用图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认识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是四边形?

生:是。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图来表示: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应怎样表示呢?

生1:应在平行四边形圈内画圈表示,因为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对,应这样表示: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梯形

正方形

四边形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那些图形的平行四边形,那些图形的梯形。

(1) (2) (3)

(4) (5) (6)

(7) (8) (7)

(使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判断那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那些是梯形。增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2填空。

1、两组对边( )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 )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 )且( ),所以它们是特别的( )。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 )形,它们都有( ),( )个角。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和特点)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我们今天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并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说明:本设计通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并动手验证所发现的观点,从而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结论。本设计体现了探索-发现-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二年级,设计,全文共 1964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妈妈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

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强调生字在格中的占位)

(二)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1、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你们听,他在说什么?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2、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3、站着的同学来表演小青蛙,坐着的同学来表演看不见的小青蛙。

采访:刚才你们说第一句话时有人学你,现在说了第二句话,又有人学你,你心里怎么想的?

是啊!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所以他跑去向妈妈请教,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动词,揭示方法

1、导: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跳”你还能找到吗?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来做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3、大家快看,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练习: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河水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话和写话时,也可以用上连续的动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导: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有什么关系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听青蛙妈妈的讲解)

2、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吗?(和蔼可亲、亲切)是啊,妈妈对孩子说话就是亲切的,你能像青蛙妈妈一样也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

3、小青蛙听完妈妈的话高兴吗?是啊,他高兴得一蹦老高。谁来读读他的话?

4、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5、指一对同桌来表演。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见回声?

小结:明白了为什么,得到了知识,让小青蛙感到无比的快乐,接下来他又去做什么了呢?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桥洞底下又响起了欢快的叫声)就让我们再次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体会小青蛙那快乐的心情吧!

四、生字迁移、巩固识字:

老师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里边藏着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认的字。看谁能正确地读出来。

(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崖,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崖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五、举一反三、指导写字:

这课还有两个字我们没有写,一个是游,一个是围。游字的结构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倒”)围字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圆”)写这两个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书写练习。

六、拓展阅读、启发思考:

你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讲讲当时的情景。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统计,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难点:能用条形图表示数,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1主题图。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统计表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多,哪种天数少)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将学生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4.比较。

(1)刚才画○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2)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5.归纳小结。

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记录表,先统计各月份出生的人数,然后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再独立填写在教材上。

2.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完成统计图,小组汇报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500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二年级,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市中心边缘的普通学校,学校是首批小班教学的实验校,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好,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大专院校教师的子女,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

〖课堂实录片断〗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看数学书上的图)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生1:这些图案颜色特别鲜艳,我喜欢它。

生2:这些图案有立体感,我喜欢它。

生3:这些图案看着特别美,我喜欢它。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第一幅图里有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三角形。(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师:第二幅图里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说。)

师:哪组同学来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生1:第二幅图里有三角形和正方形。

生2:第二幅图里有长方形和梯形。

生3:第二幅图里如果加一条线还有平行四边形。

师:请你来加上它。(学生到前面来画,并指出平行四边形。)

师:要是你画这些图形,你会怎么画

生1:我先画左面大长方形这一部分,然后向右对着一个一个画。

生2:我先画上面的大长方形,然后向下对着画。

生3:我先画左上部分的正方形,然后向右对着画,再向下对着画。

师:咱们一起看看。(教师用电脑演示。)

〖编者点评〗

欣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学生不仅仅将发现图案中所包含的熟悉图形,还将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组成。本案例及上面一个案例在此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上面的案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中所蕴含的规律;本案例是让学生充分讨论要是你画这些图形,你会怎么画,这些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也大有好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电子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习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教学过程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教研,全文共 3533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第一节内容,也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之一,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无论从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通过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肯德基吃饭。在分比萨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比萨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论。

在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对二分之一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辨析,加强平均分的理解。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只考虑到了水平和垂直位置的对半平分,我也只准备了沿对角线平分的方法。现在想想,其实长方形纸条的1/2不仅仅只有这三种情况,还可以连接对边对称的两点,就可以有很多种分法。只要是对半平分就可以了,不一定局限于常规的分发。这样,更能把二分之一从具体形象中剥离出来,体现出它的本质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次修改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初步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1、教师重点强调生字读音。

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句子中生字的字音。

教师辅导讲解。

2、借助熟字识记生字。

出示卡片。

教师帮助识记。

四、写字指导。

1、观察分析字的结构。

2、讲解字的主笔。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

五、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欢乐场面?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通过读,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2、还记得这情景吗?谁知道是什么时间?

3、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

课文中介绍的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你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读出激动自豪的语气。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5、师生读课文。

6、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上册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形纸

学生准备小棒三角尺圆形纸剪刀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 将不完整的20-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上册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410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2、师:其实呀,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它还有一定的科学性。你们知道吗?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清晰、有立体感,蜻蜓的对称是为了平衡的需要,我们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飞机才能够平稳地飞翔在蓝天……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青岛版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二年级有18名同学,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

(七)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我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工作。一直以来,从事聋班教育教学的我突然闯进全然陌生的培智教育领域,曾一度迷惘,但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开始培智班教育教学的摸索、学习之旅。转眼,一学期的时间就在眼前一晃而过,回顾我的班主任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在管理制度方面

在开学之初,我就对每个来校的学生进行了详细了解,并作了记录,针对班级学生特点,我讲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定在纪律管理、卫生管理以及班级干部培养上。

刚开始接触这些智障孩子时,我还是使用聋教方法,很快,在课间、午休时,问题就相继出现了:有的人打架,有的人竟跑去菜地、教师宿舍区的卫生间……于是,在无特殊情况下,我将学生带在身边,或课件与他们一起玩耍。渐渐地,乱去卫生间的没有了,去菜地、捡垃圾的少了……

对于学生的卫生问题,也是我关注且头痛的问题。我们班上有三位住宿生,但其中两人不能自理,于是我利用班干,用“帮、扶”的方式,亲自指导他们洗漱。经过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个不能自理的孩子在打同学的指引下,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了:独自穿衣、穿鞋。

教育方法上,我采用了鼓励管理的方法。这些智障的孩子,他们缺乏自信心,更缺乏学习的动机。所以,对于学生一个哪怕很微小的进步,我都会在班内表扬,用掌声、小红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用记录本记录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步骤。

值日轮流制。我们班的卫生打扫只有教室和门前走廊,比较容易打扫。所以,我让每个学生一人打扫一天,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去引导,或让能力好一点的孩子去帮他完成。

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技能、言语能力、残疾障碍种类、程度也有差异。于是,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教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严格要求,以他为榜样,带动全部学习、玩耍;对于各项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尽量表演、鼓励他们。但无论是严还是爱,都要注意一个度、火候。

三、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我们老师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培养他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时候,常以身作则,示范给他们看。例如,当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来了!”时,我会微笑着回应他:“好,来了好!吃了没?”时间一久,学生回答就变了:“老师,我来了,吃了!”我要学生用文明礼貌鱼呀时,首先做给他们看:当学生帮我捡了什么东西,我会对他说:“谢谢!”他们会回我:“不用谢!”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借东西时,这类文明语常常会出现。

四、用爱温暖孩子的心

智障孩子犹如幼稚园的小朋友,他们渴望老师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盼望下一个受表扬的人是自己;他们惧怕的是别人的嫌弃,担心的是没人和他们做朋友。所以,从我接这个班时,我就当他们是我的弟弟妹妹,常常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打球、跳绳、看电视、聊天,与他们一起学习。也许正是因为我的爱,孩子们记住了难度的“xú”老师,当同事间开玩笑追闹时,孩子们会帮我追、夸我好。

我知道,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标准,但为了让他们天真的笑容能长久一旦,为了让他们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一点,为了得到一点他人的尊重,我会改掉自己有些毛躁的习性,与他们共创明日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