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课文《母鸡》教学反思热门7篇 反思总结合集20篇

反思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分析过去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效果,以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课文《母鸡》教学反思热门7篇 反思总结,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1261

范文

1000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卡罗纳教学反思 卡罗纳爱的教育课文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1、会认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引导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同时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再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2、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学习成果展示

(一)基础知识展示

1、学生读书,小组合作解决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

2、自主选择文中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个性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创造性展示)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三)我会悟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我会自主完成每课一练的题目。(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三、激发知识冲突: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卡罗纳,面对大家的关爱,你是怎么想,怎么做?

2、如果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会为他做什么?

3、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儿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故事三首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三年级,全文共 4476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的夸奖,马上就使孩子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的话,讲述**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的话,读出**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的话。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我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孩子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 大树教案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如:批划从哪些方面介绍索桥,了解索桥的特点,争当小导游,师生简介索桥,了解索桥的故事,体会人物品质,理解李冰父子、何公何母、勇士丹柯又一颗伟大的心。学生思维的火花再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学到了新知,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2、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自读自悟索桥的特点,发生的故事,蕴含的道理,生活中的故事,自己今后应做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真正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3、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本课争当小小导游的设计,找生活中更美、更好的故事,课上小练笔今后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一个个精彩的介绍,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思想的洗礼,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深化了课文的中心,完成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本课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我的目的是启发孩子,培养阅读能力,但是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太大的想象空间,比如交流“当同学们你站在这样的桥上会想到什么?”“索桥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等这些问题时,如果同学们能把书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的说一说,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2、没有把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整节课有机地整合起来,课堂生成一些环节有些不尽人意,让学生去读故事,一些同学放不开,没有做到入情入境,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品质体会得不太到位,介绍索桥时,学生读得不太充分,今后应多加强训练。学生在发现更美、更好的东西时,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应多联系实际生活。

总之,经过反思自己找到了教学中的得与失,今后会发扬长处,克服不足,上出高效率、高质量的课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地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蒲公英的种子》课文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蒲公英的种子》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鱼的梦教案反思 小鱼小鱼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真正了解学生,课堂主体与教学内容相违背。我所执教选的教学内容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导致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主体是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学生,我安排的课题却是学完拼音后的一节课——《小鱼的梦》,这节课有15个字需要学生去认识,对小学生来说,识字量有点大,一是拼音没有学完,学生学的不够好。二是识字方法还没渗透。三是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课文的学习。我却是按着高年级的教学程序来设计的。

因此,教学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在这一点上,给我的启示是: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得年龄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没有规范好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我的问题还没问完,有的学生已随口说出,有的还没听见;有的学生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见解,没发言的学生还在座位上唧唧呱呱,全然不在乎别人是怎么学习的;在发字卡时,有的哭,有的喊……。之所以会出现乱糟糟的现象,是因为我平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没有做好。新课程倡导的张扬学生的个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包括这个“坐”)……。不能歪曲了这种“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课堂中要有一定的规则约束着,才不会出现乱七八糟的课堂现象。要想让课堂出现“活而不乱”,就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习惯。如:学会如何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认真读书、会学习习惯;学会遵守课堂纪律、公共秩序的习惯……学生具备了这些好“习惯”,课堂才会轻松快乐的,师生才会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反思了很长时间,自己琢磨了不少,也虚心的向同事请教过。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方法。 课后,教研室的老师们坐下来认真地分析了这节课上出现的问题;讨论了每个环节的处理方法。通过共同交流、探讨我受到了启发得到了帮助。

总之,经历这堂课后,知道了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了,如何用新理念新思想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学会“勤”与“学”。 勤于学习,勤于动笔,勤于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学会“练”与“创”。 要从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去琢磨、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的东西,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实际的最佳方法。 只要做一个恳思考、恳研究的人,我想在教学中办法总比问题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老舍作品《母鸡》课文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老舍母鸡的感情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第一课时)2、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文实践。(第二课时)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虽然课堂流程顺利,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仔细反思一下,却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改进:

1、由于我忽视了语文意识,因此学生对老舍先生语言的口语化、直白化的感悟和体验就不到位,教学还是在平面上推移,没有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导致整堂课的朗读始终没有一个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安排不同方式、不同要求地读课文。但由于预习检查工作不及时,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了朗读不流利,甚至不敢大声朗读等现象。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因此,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就该多种形式朗读,重视朗读的方法。

2、整堂课,举手回答的学生就集中在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学生的理解遭遇瓶颈的时候,我的分析就过多地参与引导了,使得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明显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 种树数学教案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并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分析来看,通过实践,基本上我感觉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有很多收获,感悟如下: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的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寻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结合线段图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要种时,棵树要比段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整堂课,我都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而得出结论。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老师给他们灌的。因为我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我把例题稍作了改动,原来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为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为上这节课之前我试上过几次,学生画20米就画的20厘米,本子不够长。所以我就作了调整。)我把这一个单元的内容拿到这一节课来教学(三种植法),让他们小组讨论帮组设计植树方案。这个时候在组内就产生了争议,我不怕他们争论。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辩才越明。我觉得学生在争论是好事。还有教师点拨时指出了段数就是间隔数(因为在试上时我说间隔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我说段数学生都知道,所以这次教学时我把间隔数改成了段数)。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很多,我们不但要讲清楚,辨析出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比如安装路灯,比如切割,比如上楼梯,比如敲钟,比如锯木头等等,掌握了以后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的题目,并不断提出变式的要求。

1、 由于这节课充分展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较大,有个别学生吃不透,对教材的梳理上还要学会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2、 除非题目中出现很明显的两端都种,否则学生不大会主动判断属于哪一类植树问题。

3、 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谨慎,容易忽略两边或者两端这样的词语。

4、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5、对学生的评价这块还显得能力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简短 用比例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习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诚实守信教后反思 做守信用的孩子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d t n l的教学设计 angeng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1、阅读《登山》,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八个字。

2、进一步学习复韵母an en in nu ün、及其四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学习声母与an en in nu ün拼读而成的音节,继续学习准确拼读音节。

学习复韵母an en in nu ün及其四声,能准确拼读音节。学习儿歌,认识生字。

(、摁开关、树阴、蚊子、云朵)

1、导入你能知道图片里都藏着哪些双韵母?(学生说,教师板书)你能响亮地读出来吗?

2、用你明亮的小眼睛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同桌说说,谁能勇敢地告诉大家?都有一个n,咱们一起小声读一读,看有什么感觉。(指导学生体会前鼻音发音方法。)

1、认读课文:

⑴5个调皮的双韵母长了翅膀飞到儿歌里了,细心的孩子一定会找到它。(大屏幕儿歌)

⑵自由拼读,不会拼的做好记号。

⑶同桌相互读书。

⑷指名读儿歌。齐读。比赛读。表演读。

2、认读生字:

⑴有几个字宝宝帽子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没有了音节帽子,你还会认出他们来吗?(儿歌中山、田、左、片、右去掉拼音)

⑵字宝宝最喜欢热情的孩子了,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看,他们跑到老师的手里了。(有顺序读、无顺序读、小老师领读)

1、我们轻松一下,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玩个“我写你做”的小游戏,老师写音节,你做动作,看谁的反映快。(guān mén、qián jìn、yūn dǎo、gǔn tǐe huán)

2、小组相互找一找,谁的名字里有an en in nu ün5个韵母。看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4、生活中你发现过有这些韵母的音节吗?

5、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读一读、做一做,游戏中巩固。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丰富学生的积累,用于实际。互评互改中纠正书写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认真的习惯。

(指名读、领读、游戏竞猜读)

6、书写an en in nu ün:

⑴学生说,教师写。

⑵学生自己写。

⑶同桌互评。

⑷把写得不好看的韵母改一改。

教学设计突出“拼读音节”这个重点。围绕重点教学设计遵循了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型三原则。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儿童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拼音,在多种多样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形成拼读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与反思 六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技术,教研,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在讲课中使用“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切忌“呆板”、“枯燥”。 “练习”是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的时间充足,练习的内容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它可以是对某一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对几节课,一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穿插在“练习”之中,但又是在“练习”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多电子板报的制作,而这一课程是软件应用课,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了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软件都是有类似之处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是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即布置一个任务,展示一个样品,再让学生通过看书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先自学再和同学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制作出作品,最后作品展示,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后期的一系列练习学生的操作水平有了好大的提高。

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操作时,如果完成的可以看一下还可以怎样做,或者可否做得更好;有些时候我设计多个任务,有简单的,一般的,稍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这样不单使学生在不同程序得到发展,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我还选拔一些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尖子生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通过对他们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回顾这一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我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

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反思 伟大历史转折教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每节课上完后,我都会侧重从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自己有没有转换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有没有用新课改的理念来上课。有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有没有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在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在课堂的小结阶段,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像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中的变化。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改革开放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更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黄山奇石教学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黄山奇石》一课内容非常有趣,作者把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得活灵活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山石的“奇”。本课的难点是:将观察图画与熟读课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本课为了解决重难点问题,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识字写字:本课的识字量较大,教学时,我将识字与朗读与观察插图结合起来,边读边识字,以读促识,在朗读感悟之后,又用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我发现“膊、盘、巨、脖”几个字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好,又让学生互相交流这几个字应该怎样记?通过互相交流,学生全都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中,我把形近字出示给他们区分,效果很好。

(二)朗读感悟: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并爱用了多种朗读方法,如1、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并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也可以试着提出疑问。2、学生朗读:(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自读、齐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3)看图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赞叹之情,并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4)表演读,要求像小导游一样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

(三)实践活动: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并试着画一画,效果很好。

本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度过了,但课上我感觉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在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学生表达的不流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上多下些功夫,简单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也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讲个曾经看过的小故事,希望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龙的传人 教学反思 语言《龙的传人》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1)对于教材的定位应更精准。既然已经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那么,网络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学生对龙的精神的内涵理解是否只能停留在文本所呈现的层面,还是应该运用网络,进一步的拓展?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上网浏览、汇报交流过后,脑海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人文内涵要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的高度: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然而,在本课教学中,对“”的精神层面的认识并没有加以升华。因而,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偏低的,或者说是单一的。

(2)语文味虽浓,但文化味不足。课堂上虽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但是这种语文味应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味”上,否则,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显然,本堂课的课堂上只有对文本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没有深层次的引导感悟,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可能是教师本身对“龙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就能避免教学时出现的“浅尝即至”的现象。

在教学拓展阶段,笔者认为能否利用网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教学更具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围绕“龙”这一主题有四篇课文,本文是第一课,因此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握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文的学习应有助于其他3篇课文的学习。

(3)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龙”并非是学生陌生的东西,“龙”的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牢牢抓住这一点,特别是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以及第一段学习的时候,明显的受制于教材,而没有有效地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人们对“龙”的喜爱这一话题的讨论交流。与其看图片,不如出示有关龙的艺术品、生活日用品、装饰品的实物,也许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理,使文本第一段更具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课文《桥》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2、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

3、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4、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课前准备

1、上网收集狼的资料;

2、用笔绘制狼的图画;

教师精讲设计学生活动备注一、导语

对于动物狼,同学们并不陌生。童话故事中,我们听说过它;动物园里,我们见到过它;生物课上,老师介绍过它。文学作品中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大批形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狼的形象。就拿语文书上的两篇文章,狼的形象就有很大的差异。

谁来说说看这两篇文章各自刻画了怎样的狼的形象?

课前收集狼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课上打出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想起更多的狼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岛一课的教学反思 小岛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邓老师公的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赏析,一起感悟……虽然本课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邓老师能在上课伊始,播放鸟岛的有关图片,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进鸟岛,并徐徐展开画卷,以图片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理解“陆续、密密麻麻”,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而邓老师巧妙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岛的同时,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渗透理解,先大体感受了“陆续、密密麻麻”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学得轻松、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邓老师还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有关图片,让学生看到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插图中的静态的、呆板的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活泼的生活画面,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词语,在色彩、形象、声音中整体感知语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语言。

设置疑问,开发思维,创设活跃的思维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会在师生连续的问答中引导思路,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觉得邓老师这节课有一个小小的不足就是在学生写字时没有强调学生的写字姿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与评价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完美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就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我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好处。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情绪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能够透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透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透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推荐,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我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状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到达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起到作用。

透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潜力的不强。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两只鸟蛋》教学反思1000字左右 两只小鸟教学活动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当《两只鸟蛋》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让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老师,我有个地方不明白。

师:哪儿不明白?

生:书上写“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可书上插图里的树很高很高,我看大人都够不着,小孩怎么够得着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都认真地看图并与书中内容比较,发现真够不着,于是大家议论纷纷)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老师都还没发现呢,你真了不起!老师要向你学习!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改正过来?

生1:老师,我有一个办法,在树边画上一把楼梯,再爬上去,就可以把鸟蛋放进去了。

师:这的确是一种好办法。

生2:我的办法更好,只要把树画矮一些,不就够得着了吗?

师:你的办法不错!

生3:我有一个不改图画的办法,只要把课文诗歌改一下,还更简单。

师:改哪里?怎么改?

生:只要在“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前面加上“爬上树”就可以了(即“爬上树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师:你真聪明!这样一改,图文就一致了,我们也就不会误会了。

生:……

师:同学们,你们个个都很爱动脑思考,想得办法都挺好,我得先替编辑叔叔谢谢你们!

…………

在这一片断教学中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否是诗歌特点——“抽象的画面”“内容的跳跃”导致内容与插图的不符,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只能从具体的画面情境与文中文字表述的内容去比较――的的确确树那么高,鸟巢确实做在那高不可攀的树杈之间,小孩昴头仰视更显其高,不借助其他办法(如架楼梯、爬树等)确实无法把鸟蛋放回鸟巢。可是文中诗歌“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分明写得是那般轻松自如、轻而易举,没借助任何办法,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明显矛盾。因而才导致学生有以上的疑问。

课后,我想,作为教师是绝不能以拥有者自居,不能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的教学,更不能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由于这堂课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持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意见得以认可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才出现了以上片断的质疑、探究、解惑、创新的学习历程。在对话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欣赏认可、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觉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觉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自主、质疑、探究、师生平等的理念始终创造着一个个无法预约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 种树数学教案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问题,而这个内容以前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在植树问题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并且将这些知识能潜移默化的给大家以思考路线。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和环形(一端不栽)。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探究推理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将这一数学问题拓展,感知到这是一种数学额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我这节课主要解决的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将问题探究推理的方式,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借助图形,利用一一对应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首先,设计层次分明。整节课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探索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问题推理探究到新知识——植树问题。给与学生一个较大的数据,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但是能通过猜想假设,并运用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来得到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得到植数棵树比间隔数多一。可是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植树这一类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的线段图来简化思考过程,淡化图形意识。毕竟对于10多岁的小孩子,他们的潜意识还是以完整的图形思维为主,为了培养他们简化思考过程。其次,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思维。当学生体验到植树问题,但如何去将这种模型推广化就值得思考!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植树、路队、楼房、锯木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虽然层次分明,联系实际,但问题仍然存在。一、学生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的逻辑理解性存在差异,无法将规律运用于求路长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掌握,这恰恰说明学生能找规律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知识的扩散。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可以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

对于自身的学习还有待加强,对于知识的拓展,像“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试着走出去,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米洛的维纳斯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106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课时

一.导语

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两座雕像都是残缺的,但却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残缺的美,是部分的残缺赢得整个作品的美的和谐。比他们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罗浮宫的米洛斯维纳斯像。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回答: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用原句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的大意:

1、必须失去双臂2、不可复原双臂3、只能失去双臂

三.合作探究

研讨第一部分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

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研讨第二部分

1.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法特威灵丁:维纳斯正慢慢走进海里,有手扶持着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头发松开,所以左手握着结发的发带类的东西。

.右手护胸,左手拉着自己的孩子小爱神厄洛斯。

.德国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而是和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站在一起。

.德国艺术家富尔特万格拉《富尔特万格拉复原方案》的结论是:维纳斯的左手握着苹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势为站立。

2.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4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认识“缺憾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研讨第三部分

1、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答)

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2、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启示: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四.拓展深入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

五.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资料: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

“有”与“无”的比较。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

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