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新版田忌赛马教案第二课时(汇集20篇)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最新版田忌赛马教案第二课时,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6178

范文

1000

篇1: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的乐趣。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4、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一、质疑旧知——自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质疑: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的?(预设:韧性什么意思?夹竹桃有什么韧性?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韧性”是什么意思?板书柔软而结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年级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948 字

+ 加入清单

1.选取的素材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为了把生活中的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选取了生活中的事例、场景、现象和现实问题。因为这些素材源于生活,学习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很容易被唤起,这样,学习就有了基础。

2.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空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内容多以实践活动为主设计,例题和练习中有多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不仅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确定位置的方法多样化,而且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1.通过学习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了解确定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

一、激趣游戏——找地鼠,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来玩个游戏——找地鼠。请看屏幕:

(1)一号地鼠:我在房子的正北方向上,距离是100米。

(2)二号地鼠:我在房子的正东方向上,距离是200米。

(3)三号地鼠:我和房子的距离是300米。你能找到我吗?(不能)为什么?(不知道方向)

(4)四号地鼠:我在房子的东南方向上,你能找到我了吗?(不能)为什么?(不知道距离)

归纳:确定物体的位置,只知道距离或者只知道方向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

板书:位置与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复习旧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这样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旅程,是很惬意的。距离房子300米的地方是一个半径300米的圆,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里不展开介绍。)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教材情境图,介绍什么是“定向运动”。

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在参赛过程中,参赛者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依次通过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终点者为胜。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2.学习例1.在起点的同学想通过平面图确定1号检查点所在的方向,你能帮帮忙吗?(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距离是1000米)还缺什么信息?

板书:

确定物体的位置:距离(1千米)

方向?

(2)一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什么方向上?你是怎样确定的?(东北)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归纳:

①在观测点建起方向标,确定四个正方位;

②量出物体所在的方位与正方位形成的角度;

(3)指导学生正确描述一号检查点的方向:(请同学们想想,和同桌讨论讨论,这方向该怎么说。)

一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方向上,

明确:也可以说“北偏东60°”,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夹角小的方向。

(4)描述一号检查点的.位置。

“一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或者“一号点在起点的北偏东60°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设计意图:确定方向是个难点,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在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地方就放手,绝不代替,视实际情况而定。)

3.小练习:说一说,地鼠在什么位置。

(1)地鼠在公园的东偏北25°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2)地鼠在公园的北偏西25°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3)地鼠在公园的南偏西30°方向上,距离是500米。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的重点。活泼的地鼠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高涨。)

三、实践应用。

1.教材18页“做一做”(附图1),学生四人组分工合作完成后,互相检查,集体交流订正。(进一步明确:怎样确定方向?怎样确定距离?)

2.量一量、说一说,我们实验小学和武宣镇中心校分别在八仙迎宾池的什么方向上。(附图2)。(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练习三第一题改编,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感觉更亲切。)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说物体的方向要准确到角度,一般说夹角较小的)

五、拓展延伸。

1.地鼠迷宫,根据描述找到地鼠。(课件出示平面图)

(1)地鼠在宝塔西偏北25°度方向上,距离是400米。

(2)地鼠在宝塔南偏正西40°度方向上,距离宝塔200米。

(3)地鼠在宝塔东偏南50°度方向上,距离是400米。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形式与开课一样,但难度增加了,进一步强化了本课学习的内容。期望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会儿能达到高潮。)

2.根据描述,在图中标出物体的位置。(附图2.)

罗老师家在八仙迎宾池东偏北15°的方向上,你能找到吗?

来,拿起你手中的地图,跟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这一知识点是后面例2的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解决。)

附图1:

附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琵琶行》教案4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 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 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 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ldqu读&rdqu,知人论&ldqu诗&rdqu,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

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ldqu蜀道&rdqu文韵。

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多媒体影音

&ldqu读&rdqu为主,贯穿全文;&ldqu奇&rdqu字破,探究文本;&ldqu法&rdqu提升,归结课文。

读:用&ldqu听读、范读、诵读&rdqu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ldqu说读、精读、品读&rdqu,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

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ldqu奇&rdqu字的,抓住&ldqu奇景、奇语、奇调、奇情&rdqu分四个方面探究&ldqu奇&rdqu。

法:即重要知识点清单。用微型讲座给文本中的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课时

一.重温最&ldqu美&rdqu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

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

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

《诗仙李白》歌词: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

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

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ldqu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dqu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ldqu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rdqu;他眼里的长江,是&ldqu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rdqu;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ldqu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dqu;他眼里的天姥山,是&ldqu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仙,当朋友要离开时,也动情的送出一句:&ldqu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dqu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

二.沐浴最&ldqu古&rdqu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明确】李白诗风:雄浑、豪放 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

3.炼读蜀道难中的&ldqu难&rdqu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一字三词

蜀道难就难在&ldqu险&rdqu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

三.走进最&ldqu奇&rdqu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围绕&ldqu奇&rdqu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

(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

(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ldqu奇&rdqu (奇调)

2.诗风之&ldqu奇&rdqu (奇语)

3.写景之&ldqu奇&rdqu (奇景)

4.情感之&ldqu奇&rdqu (奇情)

(三)水到渠成:

1.&ldqu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rdqu

2.诗歌鉴赏:抓&ldqu景情&rdqu关系,懂一些技巧。

四.点睛最&ldqu实&rdqu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

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

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

五.悟出最&ldqu深&rdqu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

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

小组展示:

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 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

六.结束语

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

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

结束语:&ldqu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rdqu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

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高一必修乡土中国答案 乡土中国教案第四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全文共 2727 字

+ 加入清单

1.梳理《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内在关联,提高文本梳理能力;

2.深入理解“差序格局”形成的多重原因,理解“差序格局”给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

3.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该如何防范“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1.教师收集并分析第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2.收集有关“差序格局”的俗语名言.

3.教师要掌握以下几点学情:

(1)学生填写的“阅读记录表”部分内容差异较大;

(2)学生对下定义的方法不明了,本书核心概念“差序格局”的定义差异很大,需要正确引导.

1.修订完成第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2.完成《助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

一、导入

五千年的文明延续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时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沉重包袱.正如庞朴所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乡土中国》第四、五篇论述了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一种文化传统——差序格局.

二、深挖文本

先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再深入探讨文本内容。

1.现象观察。

(1)文中列举了哪些生活现象来解说“差序格局”?

[明确]①苏州河道肮脏不堪;

②公共走廊和院子灰尘堆积

③亲戚关系一表三千里;

④街坊多少具有很大伸缩性。

(2)你在生活中有注意到“差序格局”现象吗?

[明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差序格局”,小区里的事、亲戚间的事、学校发生的事都可列举。

2.深挖原因

(1)综合第四、第五篇的论述,分点陈述“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明确]①“家庭”“社区”“国家”等基本概念伸缩性过强,导致个人与集体的界限模糊;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差等,也会对社会结构带来影响。

(2)联系前三篇的论述,补充陈述“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明确]①与游牧业、渔业、商业文明相比,农业劳作基本不需要分工合作,没有分工合作,当然容易形成由我作主、以我为中心的“私德”;

②黏于乡土的产业类型决定了村落聚居的社区结构,而这一社区结构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依亲疏远近交往的原则,由此形成“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3)根据你对历史现实的了解,补充陈述“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明确]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让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的中心,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与此亦有内在联系。

3.利弊探讨。

(1)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带来了哪些益处?

[明确]“差序格局”有助于稳定人伦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社会结构、政治局面的稳定不变,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与此不无关系。

(2)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又存在哪些负面影响?

[明确]受“差序格局”的影响,平等观念很难得到推行,而没有平等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不会有民主法制社会的建成,腐败现象的屡见不鲜、依法治国的举步维艰都“差序格局”的流弊密切相关。

[教师补充]费孝通先生在书里没有着力批判差序格局的弊端,并非刻意含蓄,这与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价值中立”有关,韦伯主张,学者在选择课题时可以有价值关联,而一旦开始论述,则要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只做事实判断,少做价值判断。

4.概念阐释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重要概念,请你对此概念下一个定义。

提示:(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如“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的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2)注意引导学生界定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

明确: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5.写法分析

作者怎样使“差序格局”这个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明确: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对它进行譬喻,借用相对概念进行比较。

文章在阐释“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时,既有比喻论证,也有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捆柴”与“波纹”的对比形象鲜明地阐明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

6.梳理总结

(1)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和人、己之间的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2)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仍然以西洋社会为对照,指出差序格局下,没有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最基本的是从亲属角度考虑的“孝悌”和从朋友角度考虑的“忠信”,并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不同程度上的伸缩,与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想比,个人之间,没有人人平等的兼爱精神;个人与团体之间,往往先私后公。

(3)第五章谈道德是第四章社会结构的衍生,道德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

三、延伸思索

1.比较以下两组人物,说说他们间的差异,第一组人物为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和阿q(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第二组人物为富兰克林(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和科比(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明确]主要借这几个大家熟悉的人物让同学弄清“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内涵差异。

2.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论述是不是否定了古往今来圣贤们的高尚道德?

[明确]费孝通并没有否定圣贤们个体道德的高尚,他认为“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那些人道德高尚只是个人严格要求的偶然现象,并非制度和集体约束普遍结果。

3.墨家的“兼爱”思想可能是中国古代较接近“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你能说说墨家思想为何后来很难流传开来吗?

[明确]墨家的主要成员为下层工匠,工匠在完成一项大型工程任务时分工合作远多于农民,这样的出身让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组织结构上更接近“团体格局”,但当高层的统治者和底层民众都以秩序稳定为最大企求时,它们的思想无法被普遍采纳。

四、学以致用

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你该如何在自己的公司内防范“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请以此为主题发表两分钟的即席演讲。

五、作业

预习第6、7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陶罐与铁罐》教案 《陶罐和铁罐》教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通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图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课文以对话展开情节,用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了铁罐傲慢、蛮横无理的形象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的形象。

学生对寓言故事比较感兴趣,课外阅读量也比较大,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学生一般都会提前预习课文,自主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以及朗读课文3遍以上,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通过鉴赏陶罐和铁罐动作、神态等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1、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深刻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一)导入

师:今天来学习的课文,主人公是两个罐子,一个是看起来很容易就会备摔坏的陶罐,一个是看起来坚硬的铁罐。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来说说。

生:

师引导学生把故事内容复述一遍,把细节填充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跟着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3、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铁罐、陶罐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分析。有理有据。

4、抓住关键词语,挖掘词语背后的意义,初步教会学生如何透过文字挖掘更深层的意义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注前后的命运变化,归纳这种变化起来。

(三)归纳故事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转述。

(四)角色朗读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落实好神态、动作的表演。可以进行角色交换两次。

(五)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开学第一课教学教案 开学第一课时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1.回顾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语文书的内容。

3.说说自己在假期中的收获。

4、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5.提出要求,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家在假期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学会的本领,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1.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学生们看书,师与学生们一起说。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课后复习;(2)独立完成作业;

师小结;我们必须抓住时间中的分分秒秒,莫让光阴空自流。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希望与要求:(1)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考前认真复习、考后认真总结,一定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又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2)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受老师、同学们欢迎的文明好学生们。班级是我们的家,文明卫生的良好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彻底告别不文明行为与习惯,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让我们在这样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愿大家在这片广阔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尽情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预习语文课文第一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8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1课时

ppt,作业纸

一、品读师恩的难忘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感受经历过很多“情”(板书:情),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情吗?(相机板书)(这些情,是有阶段性的。)

(交流)

师:亲情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伴随我们成长了,爱情是等我们长大后会遇见的,有一种情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哪种?(指答:师生情)是的,师生情也是刻苦铭心的,它不仅伴随着你们成长,同时也让教师深深烙刻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对师生,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板书:1师恩难忘)

师:一起读题。(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出难忘的味道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师:这篇课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名字叫--《老师领进门》,你们知道下句是什么吗?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的名字改成这个?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是的,改了名字之后,能更好地突出“难忘”(“难忘”加点)

总结: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让刘绍棠难忘至今,可是他真的普通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读了两遍没有?读三遍的呢?其实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你们的书有没有读好,而是你们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姥姥炊烟歇歇脚念叨恍如惊醒滋润拐杖)

注意:“念叨”中的“叨”读轻声,“醒”的写法。

指读,齐读,描红

师: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好好地读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板书“叩拜”)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指名读,再齐读)

师: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板书“戛然而止”)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注意“戛”这个字,看它与哪个字差不多。

预设

生:“戛”与“嘎”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师板书“嘎”)

师:“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个口突然就没有了。(擦掉口字旁)

你能猜到“戛然而止”的意思吗?

师:对,“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的意思。“戛然”就是突然的意思。一起来读这个词语。(指读、齐读)

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默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的思绪会戛然而止。

生交流

师: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田老师或者是田老师课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是的,每当作者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手势示意学生读词,生齐读)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师: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夸张。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目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生自由练写,三四分钟后)

师: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交流,师评价)

板书:1师恩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课的点面结合、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整理脉络

师:同学们,昨天是开学第一天,课文中的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课文中用了这些词直接描写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板书:直接描写)那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

师:在这里,作者用他自己的入神烘托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呢?(板书:侧面烘托)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给这篇课文分分层,你能依据什么来分?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开学第一天的事的。

生:第3~6自然段。

师:他说第3~6自然段,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生纷纷举手)

师:但是第8自然段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慢一点,你要读出东西来。

(范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生:(齐)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这说明前面都是作者的---

生:回忆。

师:课文第3~7自然段应该是写小时候上学的事,8、9自然段是写40年后的事。这样,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好。

二、感受师恩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请你们先练读一遍,稍后我找人读,看谁能读好。(生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读的人要尽量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就像在听田老师讲课一样。听的人也要会听,怎样才叫会听呢?如果你能把人家读的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把那一段话变成一句话,最后再说出来,那么你就是最会听。你最先举手,好!第一个读的机会被你抓住了。

(多名学生读书)

师:我现在想问一问,你把这几段话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难度大了,会不会听就在这地方显出来了,本领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好的,请你先说。

生: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田老师的口才很好,而且文笔也很好,课上得也很好。

师:真会听,你听得好,说得也好。

生: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到田老师非常会教书。

师:对,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觉到这位老师口才非常好,非常会上课。还有谁,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个能力要锻炼的,我们会听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最后把一段话再变成一句话。

生:田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每上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师:那么作者在田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得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告诉我究竟学到了什么?(生无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是一首诗,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年级。

师:这首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什么?

生:我们学到了知识。

师:对,这首诗对作者来说,就是知识。因为在这之前作者不会这首诗,现在会了。还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道理。

师:从哪里看出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道理吗?

师:对,要爱护环境,要爱护花草树木。正因为大家的爱护,这儿后来成了--大花园

师:有两个句子,我建议同学们一起读一下:你折一枝,他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生读)还有“后来,这儿的花”---

生: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人人都要爱护花草。

生:我知道这儿后来能成为一座大花园,是因为有了人们的爱护。

师:还有呢,在田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知识、道理,还有什么?

生:还有文学,课文中说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是的,同学们请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自由地读读这一句。(生自由读)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

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用上“如果……那么……”说一说。

师: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们的心田,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在密密的春雨中,在细细的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再来读。

师:同学们,在这里,作者写道刘老师给他讲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故事?

师: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点面结合)在写人物时,如果把什么事都写下来的话,你能记住吗?对的,所以要有所选择地写一两件典型的示例,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

师: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田老师的教导分不开,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讲的故事,那是感激,那是幸福。读“我在田老师那里”---

师:40年来,我不能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所以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田老师,仍像---

师: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作者40年后见到老师,仍像小学生一样向他敬礼。我现在想问问你们,假如,你将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你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假如你将来成了江苏省的省长,你见到了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一切都在这深深一躬里。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听到你们这些话,我们做老师的该感到欣慰。同学们,让我们真诚地对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好,下课。

板书:1师恩难忘

点面结合

直接描写

侧面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60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平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平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平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平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清平乐(yuè)·村居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酒醉醉心醉

心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全文共 4273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2课时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 ”,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鸟搭船捕鱼这一情景,便让读者看到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文章还重点观察了翠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儿”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

认识翠鸟,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体会翠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一、教师谜语导入,激趣促学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来考一考咱们班聪明的同学。

出示谜语:一身彩衣多美丽,红嘴蓝翅翠绿羽。耐心等得时机到,衔来鱼儿吞肚里。对,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翠鸟。

翠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它不仅漂亮,还会搭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这只聪明的鸟

出示课题《搭船的鸟》

2.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细致观察的事物

1.细致观察了大雨

找出描写下雨的句子: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拉沙拉地响。

学习拟声词的用法,知道作者细心观察雨是采用了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来观察具体事物的,引导同学们留意还有哪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2.细致描写了船夫,勾画出描写船夫动作的词语。

3.细致描写了翠鸟

三、精读课文,深入认识翠鸟

1.认识小鸟的美丽。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小鸟样子美丽的段落,然后读一读,把你对小鸟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找段落、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找出的段落。

(4)教师小结,并投影出示问题:“多么美丽啊!”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

(5)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鸟美丽的?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指答(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相机板书)

(6)谁见过鹦鹉,它长得什么样?(指名学生说一说。)

(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鹦鹉的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鹦鹉的样子。)

(8)鹦鹉的确很漂亮,可本文却说翠鸟比鹦鹉还漂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翠鸟的样子?

(9)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声中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加深对“比鹦鹉还漂亮”这句话的印象和理解。

(10)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说一说翠鸟的样子,然后你们可以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照着书上的内容描述小鸟的样子。)

(11)经过刚才的练习,谁能不看书只看着翠鸟的图片说一说它的样子?(指名学生上前指着翠鸟的图片说一说它的样子。(然后学生在组内练习说)

(12)再读“多么美丽啊”“比鹦鹉还漂亮”,你的体会和刚才比较有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觉得这只小鸟更加美丽了,也更加喜欢这只小鸟了)。

(13)总结翠鸟的外形美(相机板书外形美)

2.认识翠鸟捕鱼的本领,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站在船头,作者产生什么想法?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议并小结:这只翠鸟到底打我们的船要去哪里呢?

(4)配乐朗读翠鸟捕鱼的句子,让学生闭眼想象翠鸟捕鱼的画面。

(5)出示翠鸟捕鱼视频,引导学生勾画翠鸟捕鱼的动作.

(8)投影出示问题:读了这一段,你对小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板书捕鱼快)

(9)哪些词语能说明翠鸟捕鱼动作灵活?

(10)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板书)

(12)现在你们知道小鸟在船上干什么了吧?(捕鱼)

3.感悟翠鸟的灵性。

原来翠鸟搭我们的船是去捕鱼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搭过别人的车呢?总结翠鸟的灵性和对人类的信赖。

四、深入拓展,深化情感

1.出示翠鸟捕鱼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翠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

2.播放剪辑好的视频,分段观察翠鸟捕鱼动作,并用上一系列动词如:收紧俯冲展开扎进张开咬住一蹬扇动飞起

3.完成课堂学习单并交流。

五:作业

1.仔细观察家里的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写下观察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zcs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ZCS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90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z c s三个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 c 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1、学会“z c 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它们的四声。

区别声母“z c s”和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小朋友,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 o e i u ü”6个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 p n f d t n l g k h

j q x”14个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今天我们这节课不仅要再认识声母“z c s”三个新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声母“z c s”。

二、借助情境图讲故事,学儿歌。

1、出示教学情境图,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谁能把它编成小故事讲出来?

2、指名讲故事。

3、教说情景歌(四个小刺猬,一齐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三、看图学习声母“z c 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读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师:你们可以借助“字”的第一声来学习字母“z”的读音。发音时把“滋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试试?

(3)听老师范读“z”。

(4)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z z 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师:你们可以借助““刺”的第一声来学习字母“c”的读音。把“呲水枪”的“呲”读得又短又轻就是“c”的读音了。自己练练。

(4)教师范读“c”。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 。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学习字母“s”的读音。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s”。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1)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s s s。

(3)学生读记忆儿歌。

四、学习整体认认音节zi ci si

1.看老师变魔术,自制卡片,正面s,变----反面si,看看,有什么不同?

2.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3.读准音。

(1)听老师读z c s 与zi ci si,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学生练读:先跟老师读,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发音的体会。

提炼:zi ci si三个音节,我们也叫它整体认读音节,和yi wu yu一样,它们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它们都是两个字母被牢牢地绑在一起,不能分开,所以也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

(3)练读四声

谁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生教生,练习读zi ci si的四声。

做“戴帽子”的游戏:把声调作成独立的卡片,让学生来给音节戴帽子并读一读。

4.认清形:

比较z c s 与zi ci si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读读比比发音的不同:z——zi c——ci s——si

五、指导书写 z c s zi ci si

(1)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四线三格,我们看看“z c s”住在几楼?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的?

(2)电脑博士书写后,让学生观察字母像什么?“z”像2;学生看后描红,“c”像半圆;让学生慢一点,将左半圆描圆,“s”像半个8,学生观察后描红。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657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二、老师范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2、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留意 不禁 展示 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三、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答:由远及近。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3、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

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生命力强)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叶多、茂盛)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5、小结: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二、指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最初听到、看到了什么?后来有什么变

化?

2、仔细默读12、13自然段,了解作者如何写鸟儿的动态美,用“ ”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

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3、用“……”划出鸟儿活动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寂静

后来:一声叫,一只、飞

接着:二只、三只

继续:热闹,到处……到处……

4、看课件。对照课文思考:作者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课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树下的人继续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几只大鸟,几只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一只画眉刚

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 板书:

到处……到处…… (数量)

大、小、花、黑 (种类多)

叫、飞、扑 (形态)

5、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应接不暇)作者是怎样写自已的眼睛应接不暇的?

6、小结:这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大榕树上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况。这种描写事物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7、“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里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答:“鸟的天堂”是说那棵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三、 自主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课文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荒: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的“北大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北大荒的秋天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2.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板书:原野、天空、小河)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一)原野之美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2)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

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4.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1)看到那么美的榛树,人们的心情怎样?

(2)(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

5.真不愧是“北大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二)天空之美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

(1)“一碧如洗”——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银灰、橘黄、血红”——流云的颜色 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一样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出示图片。

(三)小河之美

1.静之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动之美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

五.拓展延伸

1、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

2、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

3、让我们的用自己双眼发现了美,用我们的自己双手创造美。

板书设计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景美

原野 热闹非凡

大豆摇铃千里金 物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孤独之旅教案两课时 孤独之旅教案板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1956 字

+ 加入清单

在自由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来讲一讲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杜小康因家境中落,无奈中随父亲到远方的芦苇荡中放鸭,经历了茫然、恐惧、害怕、孤独等,最后长大成熟的故事。

如果学生说不好,教师预设的回答梯度。

提示: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本文写的是谁的孤独之旅?(杜小康)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家道突然中落,他必须协助父亲重振家业)这趟旅途的结果如何?(杜小康长大了,成为男子汉了)在这趟旅途中他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2.你认为课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教师引导:杜小康最终长大了,坚强了,所以他的孤独之旅也是他的之旅。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也就是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二、再读,品味环境描写

投影:曹文轩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其特点是情节叙事性不强,而代之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孤独之旅》就是这样的一篇“诗化小说”,没有单纯地描述故事情节,而是既写故事又写人、又写景。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形成飘逸隽永地优美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说中所营造和描写的孤独而诗意的环境。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语段,并思考这些句段与人物的刻画、情节推动和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1.围绕着“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作者描写了哪些环境?

明确:芦苇荡、鸭群、暴风雨、雨后天晴的月夜

2.请分别找出相应的最典型的语句、语段,并分析它们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自由从文中寻找并发言。

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暴风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关系: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为刻画人物服务,芦苇荡──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鸭群(扇面形水流) ──衬托作用、孤独感、折射出少年的成长身影;芦苇——衬托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雨后天晴——衬托人物成长后愉快的心情。

环境描写与故事主题的关系: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孤独之感,另一方面也是主人公成长的舞台与见证,共同表现了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三、感悟,总结学习收获

投影: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还得沿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阅读方法上: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

二、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空旷陌生的水面,不安人世的鸭群,广阔无边的芦苇荡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刻画人物形象。(芦苇、鸭群、暴风雪、月夜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35段暴风雨的描写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五、深化作品主题。

课文启迪上:

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才能成熟、坚强起来。

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孤独不仅是人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成长中的一种必需。孤独不是自闭、绝望、消极、颓废,它使人的目光和头脑变得冷静,使人日趋坚定、自信,并去除浮躁,走入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孤独,是人成长需要付出的最贵重的一笔代价。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自己人生成长路上的疾风暴雨。

布置作业:

孤独固然是一根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但孤独也是一朵花,可让我们因成长而成熟,生命变得更灿烂。

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的写法(人物心理描写、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 ,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写自己的一段成长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类的老师课文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150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4)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2)再读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苏庖欢?你知禒?b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g.总结。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

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1.学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2.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94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煮熟、燃起、灯火辉煌、崎岖、智慧、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字、词卡片,预习课文,百范文词典解决不懂的字、词,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阅读质疑的习惯。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课后第三题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没有?说说你们爬山的感受。

2、板书课题:爬山

3、学生齐读课题,进行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谁爬山?为什么爬山?爬到了山顶吗?爬的什么山?爬山的结果如何?

4、小节: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1、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词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测:

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注意“煮、燃、煌”的写法。

②指读新词。

③出示课后题3,点学生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尝试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记下读不懂的地方。

3、交流初步成果。

①看副板书,回答。

谁爬山?为什么爬山?(读第一自然段,明白爬山的目的)

爬到山顶了吗?(读出回答问题的语句)

爬山的结果怎样?(读第十自然段,重点读“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发现的问题。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爱“我”的好父亲。父亲带“我”爬山,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喜欢的语句记录在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引导体会父亲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能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交流经验。继续养成在阅读中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教学难点:

理解“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去经历爬山的过程吧!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打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大家读一读,互相交流,教师检查。

3、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出现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讨论:“我们”爬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①引导想象: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累、渴、饿、害怕、危险等)

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

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③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说的目的。

4、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插图和父亲说的话,指名朗读。

(2)谁来说一说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爬山的过程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启发: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结合“我”的话理解“自以为是”。

(3)你能举出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吗?(自己发言,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小结提问:父亲说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

5、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议论: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启发:父亲是怎样做的?

(3)学生闭眼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虫鸣、汽车喇叭声、风、雨声等)

(4)交流自己的体验。

(5)教师示范读父亲说的话。

(6)学生展示读。

(7)说一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6、把父亲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7、自由朗读末段,让学生质疑。

(1)重点引导理解“青山的沉静”指的是什么?(沉着、冷静、不动摇)“父亲的智慧”指什么?

(2)齐读末段

(3)个别朗读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听一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

这次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爬山,让我们也受益匪浅,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任何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呀,四川人即使遭受了汶川大地震,也要充满信心地重建家园。我们相信只要有信心,尽力去做,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

五、作业。

(1)背诵最后议自然段。

(2)摘抄好词好句。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它像烈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自己。

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父亲的爱,藏在严厉的目光背后。

父之爱,深而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82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匪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课时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匪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

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

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10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 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 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 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静):

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一、理解课后第2题中所填词语的意思。

二、感悟田老师启迪我文学兴趣的高超的教学技艺 。

三、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体味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学习作者先叙事后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借典型事例,融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老师的敬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一、谈话熟悉,拉近距离

1、问好,自我介绍。

2、彼此略谈第一印象,增加印象。

二、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书写课题。“师”老师的“师”,“恩”恩情的“恩”,(师边说边板书)齐读“师恩”。

2、师接着板书“忘”,问:“难忘”能否改为“不忘”,为什么?板书“难”(让我们一笔一划,情真意切地写下这个字“难”)

3、齐读课题《师恩难忘》。

三、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1)、针对第一自然段

简述,时间、地点。

(2)、针对第二自然段

a:抓“只有”“才”,用擦除的方法体悟,对老师敬佩之情。

b:怀着敬佩的心情齐读此段。

(3)、针对三至六自然段

a: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吗?(这是一个整体、一个典型事例。提示把握全文结构层次和选取典型事例表达的方法)

b: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田老师讲课怎样?哪个词来形容?(板书:)

c:”娓娓动听”什么意思?怎样的娓娓动听呢?

诗 、文对照。抽生分角色朗读。先读文再配诗。边读边品。

第一句有意思吗?

①想象成“一个小孩子”,符合儿童关望同伴的心理。

②“牵着妈妈的衣襟儿”:胆小。

③“一口气”:好奇天真,想早点看到美丽世界的心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一个小村子,四五户人家,家家冒炊烟。可小孩子不饿,他顾不上这些,他很兴奋。

第三句:走累了,歇歇脚,人之常情。

第四句:有问题吗?

省略号多在句末,这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什么放在句首?(为了与诗文吻合)

第五至第七句:为什么又加了三句?合理吗?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前人在花后人欣赏,小学生从小要爱护花草。)

d:田老师讲完了,评价评价。(不仅教书还在育人。不仅生动还很感人。)

e:所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什么意思?(板书:身临其境)“入了迷”到了什么程度?齐读第六自然段。

(4) 针对第七自然段

1、只一次就能叫人难忘吗?能培养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么?齐读第七自然段,你还知道了什么?板书:引人入胜 上千个故事

2、体会:“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这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板书:“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谈谈体会。

什么叫滋润?(因为懂得,因为学会,点点滋润,润物无声)

情感导引:如果我们是春芽,老师就是园丁,那甘醇般的知识就是春雨;如果我们是花蕾,老师就是护花使者,那清冽的知识就是催花绽放的春雨。同学们,我们身边就有如许多的老师,想说说他们么?

生称赞自己心目中的老师

师评价(会学习,有感情,懂感情,有感恩之心)

(5)针对第八、九自然段

大作家刘绍棠就是个心思细密,懂得感恩的人。体会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的含义。

“文学的种子”:

田老师所讲故事中有许多暗示:生动的情节,合理的想象,鲜活的形象,深刻的主题等等。

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这样的老师,使人难忘。

小练笔:教师节来临,想与自己最敬爱的老师追忆点什么?想给老师写点什么?请写下来。这也许将成为你献给老师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展示交流。

难忘恩师,师恩难忘。这样的老师值得人敬佩,但几十年后还能记起老师,还能恭恭敬敬地尊爱自己的老师的大作家,更令人敬佩。他尊爱的不仅仅是老师,他尊爱的是一种播撒精神食粮、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 总结下课,提升主旨

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有无数的平凡的老师倾其所有甚至全部,润物无声地教导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化着我们的灵魂,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十年二十年,当我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时候,回忆往昔,我们就会有更深刻的发现。珍惜现在,留心观察,细心发现,用心体味,真心感受,耐心记录,你就会收获满满。下课前老师送给大家两句话:做懂得感恩的人。做让他人印象深刻的人。

板书: 师恩难忘

春雨点点 滋润着我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上千个故事 引人入胜

教学后记:

八点钟拿到教材,十一点钟讲课。三个小时的时间,经过认真阅读这篇课文,我便写下了以上的教案。用纸整整八大张。之前我没有用过苏教版教材(我们用的是人教版),但我觉得文章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传递给我的思想应该是相同的。我愿把我的感受与我陌生的学生交流。我想利用一节课,利用这篇看似平常但很感人的课文,与我的学生们做到心灵碰撞。课上完后,我觉得其实没有好好完成,如果给我一个小时就够了,就够充分了。但我应该随机应变。可惜没有。我还是在紧张。我还是意识到我在师讲。我太在乎自己了,我有点忽视学生的潜能。交流中,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水平。我决定重新备这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