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1年教学工作【汇总20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这是少年儿童们最重要的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教学工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浏览

7828

范文

1000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63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37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蔚、弋、频、茵”4个生字。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志愿。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一课时

一、读题设疑

1、板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齐读课题。

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可能会说: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和我们怎么样享受春天?如何享受春天?……

2、读书就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答案就在诗歌当中。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

1、出示导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象:读了这首诗后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战舰和水雷破坏了海鸥的乐园……

2、学生朗读,概括内容

请五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其余同学注意听他们是不是都读通顺了,并且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每读一小节就评论)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

师:是的,大海使海鸥快乐的飞翔,星星和月亮在夜空中是那么明亮……

2、出示:本来

师:如果加上了这个词语,你再读读,有什么不同?

生:那是以前的,现在没有了……

3、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出示: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

这时候留给我们的是什么?(痛苦、悲伤、憎恨,还有残缺的家庭、残缺的梦幻……)你想说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生:不速之客、频频……

(解释:不速之客:没有被邀请的客人,意料不到的客人。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

4、面对这一切的转变,作者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5、这四小节都有一句 “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起来读读它们的语气一样吗?

战争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海鸥的乐园,我们不禁疑惑:……

战争使绿茵茵的草地上再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为此我们悲愤:……

战争使很多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我们要质问:……

战争使那么多人不能享受春天,不能享受快乐,我们坚决抗议:……

6、文中还从哪儿读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恨?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最后一小节。

7、提示:这里那句话让你有话想说?

师:真是让人揪心呐,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对于战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

四、仿写课文,迁移运用

1、请带着你们所理解的伤心、难过、遗憾、悲愤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

指名读、男女读

2、这首诗歌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前四段是并列的,最后一段是祈盼。

我们模仿这种方式来写一写。

3、出示:

……的田野,(森林、牧场、草原、城市……)

本来……

可是……

……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4、交流

师:我想有你们美好的祝愿,这些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5、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板书:享受和平)

五、享受春天,深知责任

1、虽然大家都希望和平,祈盼和平,但是很多地方仍旧战火连年,孩子们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们因为战争而导致残疾,他们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他们也因此失去了美好的童年,这些阴影在他们心中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出示图片,教师感情旁白)

于是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了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2、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一起来读一读,分角色。

六、小结。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和平。

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和我们一样——齐读: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样——齐读:享受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范文类型:演讲稿,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862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我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点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我要说的是:抓好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数学中的新课一般都包括: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教学中我尤其重视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因为一节课的新授部分往往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每当讲授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它与前面的知识相比,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否自己解决,如果能行我不会再讲,指名让学生讲,或者同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只负责走到学生中间去搜集那些错误的思想或解答方法,拿出来集体讨论纠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虽然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是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对于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或减这一基本运算顺序很清楚。就凭这一点知识基础,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所以课一开始,没有任何讲解,我也把例1—例5五道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首先请同学们找五道题的不同之处:即有的只含一级运算,有的含两级运算。有的带(),还有的既带小(),又带了[],找完后教师说:“这些题都是计算题,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会吗?教师可有点担心你们会做错……”。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胜的心理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结果,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运算顺序,让同学们在讨论他出错的原因中,归纳出: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像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完全放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其效果比我们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的讲解效果更好。

可在我们新授课中有些新知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每当这时我同样不去就例教例,就题讲题。为什么呢?数学老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到教学重难点的地方,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把教材中的例题讲了再讲,教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当时听的也很明白,可等到让他们独立解答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却很低,出错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们就会纳闷:怎么讲的那么明白学生就是不会呢?他们真是奔死了。其实这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学生的奔上,原因很可能就是在于学生只知表面而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那怎样才能帮学生克服新授知识中的学习困难呢?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难点问题形象化。我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板书的时候站在讲台上,其余时间都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便于我随时以我们师生49人为素材编创恰当的小事例来承载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比如:《相遇应用题》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沿江牛农对泣教材中的安排,先教例1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求总路程,再教学例2—用路程 速度和来求相遇时间再教例3……而是我们师生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先行再行,同向而行等种种情况,让学生首先了解相遇问题中有哪些行程方式。然后再在表演中分析基本式的产生,也就是为什么:路程 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为什么等于总路程,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关系式,老师再以表演者为素材开始编各种类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目的,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讲《简单统计》这节课之前,我搞了班里四个大组的选数学组长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后完成组长选票统计表,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选组长的过程中你们先干了什么?再干了什么?最后干什么?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它的优点何在?这样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体验了整个统计的过程,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简单统计,并真正了解了统计表的意义所在。

再如:为了给“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做铺垫,我以教室讲台桌面文具盒等学生周围熟知的物体为教具,说出它们的长、宽、高,并比赛说出各用长宽高中的哪两个量相乘能求出上下决后左右六个面中的哪个方面的面积。为求表面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再去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我只向学生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它们的表面积,然后再把所有的例题互相关的练习题共六道大题请同学直接在课堂作业本上解答,全班只有5名同学出错,正确率比较高 我还经常以校园家庭社会社会为素材,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小例子,一来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给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形象化,并降低了难度,同时不能给学生提供广阔数学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举两得,老师们不妨试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2、翻译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六、堂上练习

1、解释下列多义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夫人之相与”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战,勇气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足以畅叙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取万殊

4、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类之盛(品行的种类)

d、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题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40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词语卡片

两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全班认读词语卡片。

2、开火车个别认读。

3、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请同学们三人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学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说的话;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2、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⑴指名读第一次对话。⑵交流读懂了什么。⑶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

第二次对话:

⑴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⑶实验:用课本裹成圆柱形看天花板,并交流发现了什么?

⑷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⑸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第三次对话:

⑴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用“一……就……”说话。

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教师小结

1、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0寓言两则之《坐井观天》

小鸟无边无际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井口那么大目光短浅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看一看,这使学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尝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的。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书卷起来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我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反思简短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课外教材,学会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初步学会默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使其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

3、通过学习《好脾气和坏脾气姑娘》、《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骄傲的孔雀和谦虚的伙伴》三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分清好坏,是非对错,能做好脾气姑娘这一类的人。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一、以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转移,投入课堂学习中。二、通过先“扶”后“放”欣赏三篇故事,先让学生听第一个故事,引出故事里面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揭示出议题《故事里面的“正反”》,再以故事里面的“正反”人物为主线,让学生浏览故事,画出重要词句,填写表格。再让学生交流,并演一演。通过读、说、演在教师“扶”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故事里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最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找出第三个故事中的正反人物,说出其特点。四、学编故事,感受乐趣,五、总结点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向课外延伸,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堂的整个氛围来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前游戏猜动物,简单而又富有好奇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入课堂,为课堂上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思维很活跃。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是太急于让学生说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学生还没有反映过来,教师就开始引导了。还有就是让学生表演时要求不明确,没有引导到位,就急着让孩子上台表演,以至于孩子表演得很不好,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147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的中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安静的思想情感:春天来了,盲童安静在以神奇的灵性拢住蝴蝶,用多姿多彩的内心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这一抓一放,就表现了文章主人公安静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从安静的表现中也感悟到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两个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所以,我对教学内容课时划分的处理是这样的:第一课时,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我把讲读重点放在安静的这条线上,只感悟安静拢住蝴蝶后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第二课时则感受安静放飞蝴蝶后的心境以及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要体会安静的思想情感,就要有一把钥匙,就是知道她的内心世界。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看到的,我们就要通过她的所作所为来感悟。盲童安静拢住一只蝴蝶,真是奇迹!能创造这样的奇迹靠的是她神奇的灵性。所以我在教学中紧扣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条纲来教学。这句话是比较难理解的,神奇的灵性词典里的意思就是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但是具体的意思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是抽象的。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要求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这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我把神奇的灵性给他形象化,化为可观、可感的东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安静神奇的灵性,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原来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是有灵敏的听觉、嗅觉,有准确的感觉,这就是她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她的神奇的灵性。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我们如果能让他们体会到这些就够了,不要求一下字理解得那么全面、透彻。

在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中,我大致安排了三个环节:

1、怎么拢住,联系上文,往前勾,结合孩子的表演辅以朗读,展现人物的动作,把灵性化为可感的东西。

2、理解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蝴蝶,又联系上文的整天流连来体会安静已经十分熟悉花的味道了,从她灵敏的嗅觉来体会灵性,这也是可感的。

3、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听觉、感觉,体会安静的灵性,这也是可感的。

有了神奇的灵性搭桥,我进而引导学生想像体验安静内心多姿多彩的世界:惊讶、高兴、激动、对蝴蝶的喜爱、对生灵的关爱等等,这样就能顺水推舟地理解安静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中间还穿插了拢和拍的比较,也是旨在让学生体会安静对蝴蝶的关爱、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这也是安静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课前我让学生在家蒙上眼睛,体会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接,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课的开始,我创设情境,引出新课,通过音乐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不能亲眼看见这美好的春天,该多么痛苦,进而体会小女孩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受春天,可见她是多么热爱生活。

本课在生字词的教学上,由于量大,我的处理以利索简洁为主。用生生互学、师生互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导在关键处,如多音字的指导、磕、瞬的书写指导,从比例、关键笔画、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指导。

《课标》中段要求学生要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整体感知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必须做的。我在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教给学生方法,旨在他们以后有法可循,这样练习的面也大,避免一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的局面。

课文后面要求学生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所以我把背诵指导挤进课堂,在背诵指导上通过两次不同程度的填空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坡度。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真正深入地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盲童安静那神奇的灵性,进而感受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学习安静放飞蝴蝶的部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所含着的情意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盲童安静用心在感受生活,同时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就能创造缤纷的世界。

1、同学们,(出示ppt)轻轻悄悄地,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说说你都看到什么?你的感受?

2、春天在我们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可在盲人的眼里却是(出示ppt:一幅黑画面)(学生接答:一团漆黑。)课前老师让你们自己在家蒙上眼睛体验了一番,说说你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很黑暗、恐怖、不方便,什么事都要靠别人帮助或者摸索着做。)

3、是的,盲人的生活,非常不便,或许他们会感到烦闷、苦恼,可是有这么一个盲童,(出示ppt)她却能勇敢地面对现实,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去看看她怎样(触摸春天生读)。触摸:用手轻轻触碰(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再读一遍课题。

1、(出示ppt)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出示ppt)学习课文内容前,让我们把生字词读准:

(1)请个小老师带读,小老师读准确了,其他同学就跟读2遍,开火车做小老师吧!

(2)老师带读个别难读的词语:悄然、扑闪、磕磕绊绊等。

(3)(出示ppt)指导读好多音字:悄然、划过、曲线。

3、指导生字书写:(出示ppt)这课的生字中 磕、瞬比较难写,怎么才能写好它们?谁给大家提个醒?(左窄右宽,右边写大,磕右下边的皿底横不能写长,一长就变成上下结构了;瞬右下边的笔顺是横、竖折、竖)老师范写,学生试写1个。

4、能写好生字,课文中的长句能读好吗?指导读好长句:(学生优秀就一读而过。)

(1)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2)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3)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5、能把课文长句读好,老师相信全文你都能读通顺、流利了。现在请再次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什么?老师给你一个好办法:可以画出文中关键语句,再连起来说一说,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作者在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看见盲女孩安静以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一只蝴蝶,用心感受着春天的美好,从而感受到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适时评价:你能找准句子,再加上自己的话串起来来讲,真了不起)

1、课前,老师也读了几遍课文,发现全文只有一才处地方用上了!,(出示ppt)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①谁来读一读,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

②说是奇迹,那是因为(出示ppt)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谁把这一幕再完整地展示给大家?

2、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想问的。同学们可以抓住句子的眼睛(关键词)来提问。预设质疑:(①什么是灵性?②安静的灵性还表现在什么地方?③为什么说蝴蝶是安静神奇的灵性抓住的?④为什么安静有这样神奇的灵性?)

3、是啊,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解决。请同学们先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安静是怎么拢住这只蝴蝶的,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4、是这句吧?谁愿意用朗读把我们带到安静捉蝴蝶的情境中去?

5、同学们可以自己读一读、演一演,看看安静是怎样抓蝴蝶的。(学生自己读、演)

6、请个同学来读读演演,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思考,从哪里你可以体会到安静神奇的灵性。(学生答安静是个盲童啊,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蝴蝶,这就是她灵性的表现,老师追问:从什么词可以具体体现?)极其准确是啊,用你的朗读表现她的灵性吧。

7、为什么安静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蝴蝶?同学们可以自己读一读课文1、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感悟灵性。

是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所以她才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蝴蝶。

出示: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我感受到安静非常喜欢花儿、热爱春天)从哪些词语看出?(点击ppt 1:变红整天、流连)(点击ppt 2变红 流连)流连,理解吗?(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②是啊,安静是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她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中午,她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下午她还在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

妈妈让她回家吃饭,她会说:____________。小朋友邀请她去玩耍,她会说: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流连。

③就是因为安静(学生接读: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所以她才能(引读极其准确一句。)

回到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同学们,抓过蝴蝶吗?请你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为什么安静能极其准确地抓住蝴蝶?(出示图片)

提示:想象,蝴蝶停在花上,会扑扇着翅膀啊,安静虽然眼睛看不到,可是她或许耳朵会听到什么,身体会感觉到什么?

(2)是啊,原来她就是凭着自己灵敏的嗅觉、灵敏的听觉、准确的感觉才极其准确地拢住蝴蝶的,这就是她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她的灵性。

出示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让我们用朗读表现她的神奇的灵性吧!(3人)(感受到安静那神奇的灵性了吧?学着他自己读一读。)

(3)安静神奇的灵性还表现在哪儿?

出示: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①说说你的理解:盲童居然能走得那么流畅,而且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就是她的聪明表现。

②是啊,这其实也是安静灵性的表现,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安静的灵性吧!(3人读)

8、体会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1)让我们当一回安静,合拢双手,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安静的内心世界。(老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

(2)(学生谈感受)安静,蝴蝶就在你的手指间扑腾,你有什么感受?

①太好了,我抓住蝴蝶了!老师看到了一个高兴的安静。

②太不可思议了,我居然抓住了蝴蝶!是啊,安静真是太惊讶了!

(想象)你会和蝴蝶说些什么?

蝴蝶,你那么可爱!我看出了安静对动物的喜爱!

蝴蝶,你不要再挣扎了,我会放你走的!你是个热爱生灵的孩子!

蝴蝶,你能和我做伴,陪我玩吗?能看出你对生活的追求!

蝴蝶,感谢你带来了春天,给我带来了欢乐!这是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啊!

(3)安静,你感觉到蝴蝶就在你的身边呀,为什么不伸手拍它,而是轻轻地拢住它呀?(你真个关爱蝴蝶、关爱动物、关爱生命的孩子!)

(4)小结:这就是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安静一次(引读)出示: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是啊,这些经历和体验给安静带来了新奇,读是啊,是安静神奇的灵性带给安静全新的经历和体验,读

9、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梳理:先写安静拢住蝴蝶,再写蝴蝶是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抓住的,最后写安静心灵的体验)同学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记一记。(自由背诵)

(1)提示背诵:安静的手指( ),竟然( ),真是(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 )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 ),安静的脸上( )。这是一次(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 )。

(2)增加难度了,谁还来挑战?提示背诵:合拢 灵性 抓住 扑腾 全新 经历 心灵 体验

1、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安静神奇的灵性,进而走进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体会安静放飞蝴蝶的心境,和作者从安静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出示ppt)请同学们回家把这节可所学的生字词抄写3遍,同学们可以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再认真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最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教学能力比赛实施方案

范文类型: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比赛,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5) “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99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3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角形面积教学反思简短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渗透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并没有直接让孩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而是给了它们一个装有不同的三角形的学具袋,让其选择材料尝试转化,目的是看学生能否想到不同的转化方法,去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

转化成学过的会求面积的图形,这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关系,才能使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出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在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小组交流的时间。

如果学生能在第二个学习活动中把功课做足的话,自己总结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是有没有理解透的,所以我又追问三个问题:“为什么除以2”“除以2之前算的是什么?”“对于这个公式还有疑问吗?”包括让孩子回头想并口述整个推导过程,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环节,我感觉虽然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意思,没有更多的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和对知识的建构。

基于以上思考,我想再教学这一内容时,能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种新颖的、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出现。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将会非常深刻。这种不依靠教师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真正意义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板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6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作业设计教学案例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设计,教研,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的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感情朗读并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三位小朋友,再次打招呼巩固生字。

2、 分三小组,选择课件其中一位小朋友,进行词语测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画风的`三位小朋友,充满生活情趣和童真,寓游戏于测读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自主合作,品读课文

1、 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 默读课文,用线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3、 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指导朗读。

(1)赵小艺画风。

a.指名朗读相关句子

b.出示赵小艺的画,让学生配图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旗子——飘)

d.体会赵小艺画风的动作与说话语气(“眨眨眼睛”、“我能”)

e.指名朗读,师范读,集体表演朗读

(2)陈丹画风。

a.指名朗读相关句子

b.出示陈丹的画,让学生配图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小树——弯)

d.体会陈丹的说话语气(“也”)

e.小组赛读

(3)宋涛画风

a.思考:宋涛与前两位小朋友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b.出示宋涛的原画,让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雨丝——斜)

d.指名表演朗读

(4)赵小艺第二次画风

a.出示赵小艺的第二幅画,让学生指认。

b.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风车——转)

c.体会赵小艺画风的动作与说话语气(“笑”、“还能”)

d.师生合作朗读

4、学习最后一段,小结画风情况。

5、夸夸三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原因。(我觉得______最棒!)

(1)陈丹: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向别人学习。

(2)赵小艺:自信、肯动脑筋、聪明。

(3)宋涛:敢于修正自己的不足,勇于实践。

【设计意图:以图画结合文本进行展现,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拓展学生无限的表现力。通过寻找关键词与朗读引导,学生能在想象的情境中读出自己的体验,突出学习的主体性。】

三、课外延伸,巩固所学

1、“我是小诗人”,根据例句,完成句子。

例句:

风来了,

风把 小树 吹 弯 了,

风藏在 弯弯的小树 里。

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__吹______________了,

风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

2、指名完成并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以“我是小诗人”为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一次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 思考:如果我是小画家,我打算怎样画风?

2、 指名回答,交流想法。

3、 评一评:谁的想法最好?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把文本体悟得更加深远。】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请你像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一样,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把自己画风的办法用一段话写出来。

【设计意图:从口述转换为写话,从口头表达到文字描述,作业布置重在孩子掌握知识,懂得怎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有效的巩固作用。】

六、板书设计

15、画风

…… ……

【设计意图:板书图文并茂,突出重点,依照上课的流程对文本中心进行明确的提炼,这样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7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 首恶者 摸清底细 调查了解

受害者 漳河情况 西门豹 破除迷信 迎接新娘 惩办巫绅 惩治巫婆 巧妙 惩处官绅 兴修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米尺、彩带、磁条。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小数的意义。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教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探讨过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2:我知道了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3:也就是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习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自然段)

第三段(3—13自然段)

第四段(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哪吒闹海》教学反思简短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教学《哪吒闹海》的第三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哪吒与夜叉搏斗以及制服三太子的过程,感觉是近一段时间最成功的一节课。总结原因如下:

我对我以往的课堂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课堂的了无生气,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同学少之又少,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严重失衡。今天学习的《哪吒闹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觉得趣味十足。加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能在父母面前讲述这个故事的要求之中。为了能在别人面前露上一手或者能让自己的家人共享这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比以往高了很多。

接着教师将文字中描写哪吒的部分作为教学的第一抓手,以连贯的动词作为突破口,努力将语言文字清晰化、条理化,为学生能讲好故事提供明性隐性的言语支撑。让学生既读了文本,有内化的语言,增强了情感的体验。

新课堂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能提问题,而是在于怎样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教师提的问题不能琐碎,而应该有很广的覆盖面,有较强的穿透力,才能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围绕“你认识的哪吒,的夜叉,的三太子”作为全课的核心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或品味文字,或观察插图,或赏析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立体化、全方位的构建人物形象。任务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一旦丰满起来,学生对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就会油然而生。朗读、交流、表演全都渗透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便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生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998 字

+ 加入清单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 “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

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我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过渡: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师板书霜满天

8、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师板书对

10、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过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

11、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范读全诗)

过渡: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12、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

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师:(擦去“江枫”)

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

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13、过渡: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ppt放声效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14、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学生用此句式说话)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四、 拓展升华

过渡: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师的引导下读诗句

1、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2、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3、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4、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诗句)

5、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6、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699 字

+ 加入清单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大家一定等得不耐烦了,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

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

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 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 (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4、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比《回娘家》歌)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木兰花》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一句就用得巧妙,以三月下个不停的雨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离愁,两句叠加,形象深切地表现出心中的悲伤之情,以雨写愁,也很巧妙。)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

板书:

象 情

与 由

情 境

合 生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同学们发挥想象,学写一首小诗《思念》。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播放影音文件)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井沿”“无边无际”;能用“一……就……”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动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青蛙”和“小鸟”图片,理解“井沿”。

(三)学习课文

1、用不同符号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名读,同桌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2、“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个问题:天有多大?(板书)

3、理解“无边无际”,学习“际”。

4、想象说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它看到了什么?

5、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一抬头就看见天。”说话“一……就……”。

6、小实验。

7、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笑了?

8、你认为谁说得对呢?

(四)扩展:劝青蛙跳出井口;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么,会说什么?想象第四次对话;故事寓意。

(五)表演课文。

(六)写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