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导览(最新20篇)
浏览
6035范文
81最新的河南白马寺导游词范文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 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 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 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白马寺的英语导游词
Luoyang is a thousand year old capital. There must be many world-famous
historic sites, such as Longmen Grottoes, Tianjin bridge, Baima temple and so
on. My favorite is Baima temple.
When I was seven or eight years old, I had the honor to visit Baima Temple
once. I'm totally attracted by the first ancient temple in China after two
thousand years of wind and rain.
The ancient temple was built in 68 ad. In 1961, it wa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magnificent buildings in Baima temple, such as Tianwang
hall, Great Buddha Hall, Daxiong hall, reception hall and so on. Moreover, Baima
temple is also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also known as "Zuting"
and "Shiyuan".
It is said that one night in AD 67, Emperor Liu Zhuang of the Han and Ming
dynasties had a dream of an immortal with a golden body surrounded by light,
flying from afar and landing in fron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Emperor Hanming
was very happy. The next day when he went to court, he told his dream to his
ministers and asked them what was sacred. Taishi Fuyi was erudite and versatile.
He told the emperor of the Han and Ming Dynasties: "it's said that there is a
God in the Western Tianzhu (India), who is called Buddha. He can fly in the
illusion and radiate light all over his body. The emperor, you may dream of
Buddha!" so the emperor of the Han and Ming sent envoys Qin Jing, Wang Zun and
other 13 people to the western regions to pray for Buddhism. Three years later,
they returned to Luoyang with two Indian monks, jayamotong and zhufalan. They
brought back a number of sutras and Buddha statues and began to translate some
of them. It is said that forty two chapters of the Sutra is one of them. The
empero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irst Buddhist temple in Luoyang,
the capital of China, to house famous Indian monks with high moral standing and
to store the precious sutras and statues they brought.
Baima temple is not only the first ancient temple in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a place with many vivid Buddha statues and magnificent buildings.
When I visited Baima temple, I saw many vivid Buddha statues. There are not
only Maitreya, the "joyful Buddha", which is vivid and interesting, but also the
four majestic heavenly kings. There is a big contrast.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another scene. That's Qiyun tower. Although this pagoda is not very magnificent,
it has a curved body, which gives people the feeling of exquisite and small.
Baima temple is an ancient temple that has experienc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wind and rain. It is the pride of our people in Luoyang!
篇2:白马篇读后感200字 白马篇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是沈石溪精选的个种动物小说,例如,《白马》,《花斑豹》,《天娇》·····等等一些。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白马》,它介绍了,白马是一名八路军战士的一匹战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而在一次战役当中这匹战马却不幸被日寇俘获,为了不被敌军所用它不吃不喝,还为了尊严差点丢了性命。最终被活活饿死。而爱马如命的日寇长官也都佩服白马的精神。
从这篇文章中我佩服白马的精神和白马的骨气。它虽然是动物不知人间亲情,但是它也有血有肉,也有让人类佩服的精神和骨气。它简直就是一个血骨淋淋的汉子。不被恶势力所低头,愿为人民服务。就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篇文章让我思潮起伏,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杂全。即有欢喜,又有忧。如果说这本书是大海,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指引知识小船的灯塔。
临沭实验小学2011级七班
李智供稿
篇3:洛阳白马寺日文导游词
白馬寺はハナム省の洛陽の古い城の東の12キロメートルの所に位置して、東漢の永平の11年(西暦紀元68年)に創建して、中国の第一古刹のため、世界の有名な伽藍、仏教が中国に入って来た後に建設する最初の寺院で、中国の仏教の“祖庭”と“釈源”の称があって、今から1900年余りの歴史にすでにありました。現存する遺跡は元?明?清の時に残したものである。寺内には、三世仏、二日将、十八羅漢など、元代に挟まれた乾燥漆の造像が多く保存されています。貴重です。
1961年、白馬寺は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務院により第一陣の全国重点文化財保護機構として公布されました。1983年、国務院は全国漢伝仏教の重点寺院として確定しました。20
__年1月、白馬寺は国家観光局に最初のAAAA級観光スポットと命名されました。
東漢永平七年(西暦64年)、漢明帝劉庄(劉秀の子)は夜南宮に宿泊し、身長六丈の夢を見ました。頭のてっぺんに光を放つ金人は西方から来て、殿堂の庭を飛び回っています。翌日の朝、漢明帝はこの夢を大臣たちに教えました。博士の傅毅は「西洋に神がいて、仏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夢のようです」と演奏しました。漢明帝は大喜を聞き終わって、大臣の蔡音、秦景などの十数人を西域に派遣して、仏経、仏法を拝む。
永平八年(西暦65年)、蔡、秦などは帝都に別れを告げ、「西天が経を取る」万里の旅に出る。大月氏国(今のアフガニスタン境から中央アジア一帯)で、インドの高僧摂摩騰、モルトフランジに出会い、仏経と釈迦仏の白いフェルト像を見ました。
永平十年(西暦67年)、二人のインドの高僧が東漢の使者と一緒に招待され、白馬でお経、仏像を載せて国に帰ります。漢明帝はお経と仏像を見て、とても喜んでいます。お二人の高僧に対しては、非常に礼重で、自ら接待して、当時の外交事務を担当していた役所の「鴻嫣寺」に住まわせました。
永平11年(西暦68年)、漢明帝の勅令は洛陽西雍門外の三里御道北に僧院を建設する。白馬駄経を記念して「白馬寺」と名づけられた。「寺」の字はすなわち「鴻迦寺」の「寺」から源を発し、後に「寺」の字は中国の寺院の総称となった。摂摩天と竺フランジはここで「四十二章経」を訳し、現存する中国初の漢訳仏典とします。
摂摩天と竺フランジの後、多くの西洋の高僧が白馬寺に来て翻訳しました。紀元68年以降の百五十年余りの間に、百九十二冊があり、合計三百九十五巻の仏経がここで翻訳されました。白馬寺は中国の第一訳経場となりました。
曹魏嘉平二年(西暦250年)、インドの高僧、曇柯迦羅が白馬寺に来ました。この時仏教も深宮から市井民間に入りました。その後、曇柯迦羅は白馬寺で最初の漢文仏教戒律「僧祇戒心」を翻訳しました。同じ時期に、安息国の僧であった曇義も、白馬寺で僧団の生活を規範化した「曇無徳やぎ磨」と訳された。これで戒律と僧団組織規約が整い、中土有縁人が家を出て戒修行の道を敷き、中土戒律の始まりとなった。
曹魏甘露五年(西暦260年)、戒を受ける儀式が白馬寺で行われました。これは中国仏教史に深く刻まれるべき事件です。この日、朱士行は「やぎ磨法」によって戒壇に登り、仏の前にひざまずいて、中国の漢地で初めて正式に比丘戒を受けた出家人となりました。それ以来、儒教の「体は皮膚を出して、両親を受けて、傷を壊す勇気がない」という古い伝統が破られました。
仏教は中国で根を下ろし、伝播し始めた二百年で、その過程は全部白馬寺と関係があります。ここは中国初の西天求法の産物で、中国に最初に布教して弘法の僧侶の居所に来たのです。ここで初めて中国語の仏典と中国語の戒律が誕生しました。最初の中国漢地の僧が生まれました。つまり、白馬寺は中国佛教の多くの「第一」と結びついています。これは名実ともに中国佛教の祖庭と釈源となります。
篇4:河南白马寺的导游词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能够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壮观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许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宏伟建筑的地方。
篇5:白马寺导游词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篇6:白马寺导游词讲解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篇7: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1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2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欢迎朋友们再度光临洛阳白马寺!
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3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4
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千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创办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座提道声,被佛教界尊称是“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到白马寺呢,我想大家的脑海里会更清晰的浮现出唐僧取经的那匹白马吧,那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说到“白马寺”三个字,大家会问,既然不是白龙马的马,又为什么叫“白马寺”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国封建社会交外机构鸿胪寺的“寺”,后来成为我国的寺院的通称。白马寺呢,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白马驮经的故事。在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晚上,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博学的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离开洛阳,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汉)遇到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诚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之非常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关于洛阳白马寺导游词5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驰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个地点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安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一定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广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对增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颁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大会儿,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散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感觉真,因此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招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许多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良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3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摆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3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驰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个地点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气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势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适应,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体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履行着保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5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个地点的石榴色彩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5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雪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5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个地点进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作风。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个地点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来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推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明白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重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广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美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本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异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急忙响起来,这一定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个地点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作风,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光辉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奇,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笼罩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爱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抵触,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奇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全部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安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作风大体雷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珍宝,国内已特别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如今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一定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全部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四周围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来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阻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会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关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显著的反响。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如今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假如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似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奇,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事实上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能够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篇8:白马寺导游词讲解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篇9:洛阳白马寺英文导游词范文
Ancient capital of luoyang, is a one thousand. The famous historic sites is obviously, like, white horse temple, longmen grottoes, tianjin bridge and so on and so on, a lot. My favorite is the white horse temple.
When I was seven or eight years old, has ever been to the white horse temple once more. I was the first ancient China after two thousand years of wind and rain.
The monastery was founded in AD 68. Published in 1961 by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national first batch of one of the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White horse temple, the temple there are great, big Buddha hall, male, such as house, a lot of magnificent buildings. And white horse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Buddhism, also known as the "cradl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It is said that: one night in the year 67, the han emperor liuzhuang had a dream, dream of a fairy, surrounded by golden body is light, the light come from a far country, landing in front of the royal house. Han Ming emperor was very happy. In court the next morning, he told officials, their own dreams and ask where is sacred. Seeks Fu Yi well-read, he told han Ming emperor: "I heard that western tianzhu (India), and a word of god, as Buddha, can fly in the fantasy, the whole body radiates with light, the emperor you dreamed about Buddha!" And the king of han Ming emperor sent messengers Qin Jing, according to 13 people go to the western regions, such as promise. Three years later, they are the same as the two Indian monks and Ye Ma teng and zhu flange back to luoyang, back to a number of books and Buddha, and start to translate the part of buddhist scriptures, "medallion 42" is one of them. The emperor ordered built China's first buddhist temple in the capital of luoyang, to house the sainted Indian monk, they bring valuable storage by things such as, the temple of luoyang white horse temple today.
White horse temple is not only the firs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temples, or a have a lot of vivid figure of Buddha and grand buildings.
I took a tour of the white horse temple, saw many vivid figure of Buddha. Not only has a vivid interesting "happy Buddha maitreya," there are four jovian pop. Formed a great contrast. There is also a scenery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That is JiYun tower. The stupa, though not very grand, but have radian tower, give a person the sense with small and exquisite,.
White horse temple,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of wind and rain is a monastery, is the pride of our luoyang people heart!
篇10:山西晋城白马寺导游词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位于晋城市市区北4公里处的城区境内,面积达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不仅自然风景旖旎如画,而且人文景观底蕴深厚,主要景点有“白马寺拖缰”、“白马禅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龙潭”、旅游滑道等。景区内的白马禅寺存有缅旬僧人赠送的六尊“玉佛像”、台湾佛教基金会赠送的三千册《大藏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寺院封笔提名。
白禅寺位于白马寺山上,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魏司马懿封长平侯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山顶建寺,因寺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总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登山俯瞰,晋城市区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
白马禅寺:位于白马寺山山顶,相传唐僧去西天取经,回来的路上经书掉落水中,唐僧曾在此山晾晒经书而建寺。关于"白马"又有"白马拖缰"的美丽传说。
白马禅寺创建年代不详,但毁坏的比较彻底,原来的旧址上仅剩下一座"景公塔",耸然矗立,向人们昭示着她往日的辉煌。
为了开发旅游资源,1989年城区宗教局特聘释隆慧法师为城区宗教协会会长、白马禅寺住持,并发起整建白马禅寺。1994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马禅寺破土动工,先后完成了藏经楼、玉佛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诵经堂、九龙壁(汉白玉质)的复修工程。寺内最宏大的建筑毗卢宝殿的建设也已接近尾声。从缅甸运回的六尊玉像供奉于玉佛殿内,由台湾赠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经》经书安放于藏经楼上。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贴金塑像,庄严肃穆,仅佛头就有2米多高,蔚为壮观。其东西两侧的贴金塑像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威猛雄建。"四大天王"执掌着"风调雨顺",地藏菩萨专司阴间祸福……。天王殿内大肚弥勤佛,心胸永远是那么豪放,"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种豁达、那种宽宏、那种仁厚,可以让人豁俗虑而渐入佳境。"白马禅寺"及"大雄宝殿"匾额均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白马拖缰:白马寺山上有一种卵礓石,外坚中空,摇之有响声,人称马铃石。相传,古时有一少年,机智而又善良。他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风雨无阻。尽管如此,却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财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冻的样子,不顾柴少挨打的危险,慨然施柴于老人。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匹纸马,送于少年,告诉他,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如有所求,只须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风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风雪。第二天,财主不顾风雪,威逼着少年进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怀中的纸马,但千年谷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毁坏了,他清楚地记得佛佝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来到寺院,从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怀中的纸马一下就张口吞了下去,摇头摆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炭而归。财主得知后,就想将神马占为已有,于是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一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白马缰绳拖过的一条山梁至今寸草不生。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故事。
在白马寺山后约1公里多的山崖上,有一处摩岩造像群,古称石佛岭。据史料记载,原有造像500余尊。传说一和尚,为了搞清佛像的数量,数了十多遍,每次都不一样,不得已,他用了三天的时间将每尊像都贴上编号,才总算得以数清。由于各种原因,石佛岭造像破坏较大,现仅存30余龛,90余尊,以北齐造像为多,有少量的唐宁元造像,还有几尊似为明、清遗物,十分珍贵。
小析山:在白马寺山之阴,又名淅山。泽州古八景之一"淅山爽气"所在地。原有汤帝庙一座,为古人祷雨之所,"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大旱,诏天下立成汤庙,而泽州多山,硗确易旱,立祠独众"。成汤戾外旧有嘉润三池,"娘娘池"内至今仍有细泉涓涓淌。现汤帝庙已毁,但此处风光特异,清新爽人,略加开发,就可成为白马寺森林公园的又一处游览胜地。
黑龙潭:位于白马寺山西北山脚、城区西上庄办事处牛山村东北。为泽州古八景之一"龙潭夜雨"之所在。此地清雅静谧,"潭"由齐整的大砂石条砌就,八边形。潭旁的山岩上留有古人题刻数处,"古龙泉"、"龙潭骤雨"、"神龙致雨"、"八景第一灵迹"等。相传此处的黑龙王娶的是牛山村的媳妇,所以老辈们说,牛山人到此应称龙王为姑父。还说,在此祈雨至灵,旧时泽州府一姓"朱"的"朱官"为感谢黑龙王,就规定在此唱官戏等等。黑龙潭旧有黑龙庙,现已毁坏,近年村民们集资于旧址上重修一小庙。黑龙潭配合其所在的牛山村百亩玫瑰园的开发,九将会成为森林公园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
滑车:同白马禅寺毗邻的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于近年在寺之东麓悬崖上,建成滑车道,既大大方便了游客,也给白马寺森林公园增添了新的景点。
释隆慧:白马禅寺住持。祖籍陕西汉中,早年曾饱经磨难。他23岁开始参佛,初为居士,师从陕西小南海寺元慧法师,26岁正式出家。1957年10月到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寺,拜投能海法师门下,并在此戒,开始了清苦的佛门生涯,直到“”。“”中,他和众僧人一并被逐出寺,下放附近农村改造。1975年落实政策,得以重返五台山显通寺。隆慧法师顶住多方压力,克服层层困难,讲经授法,广收门徒,为五台山的再次发展兴旺作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任塔院寺住持。1984年任善财洞住持。其间他还曾多次外出游历,宣扬佛法。1989年,隆慧法师被晋城市城区宗教局特聘为城区宗教协会会长(现为市佛教协会会长),并发起整建白马寺。
目前,慕名而来的僧尼居士达数百乃至上千人。隆慧法师为晋城市的佛教事业发展付出了不尽的精力和心血,必将永载晋城史册。
篇11:河南白马寺导游词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6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话说到这里,白马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记清我们停车的位置和车牌号码及集合的时间,地点。随我下车去参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吧!白马寺游览示意图及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便来到了白马寺的山门前了。寺前的这两匹白马,是宋江代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他们置于山门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山门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顶部,“白马寺”三个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这三个洞称“三解脱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现在清各位随我进入白马寺。在我的左手侧有鼓楼,右手侧有钟楼。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共同译出了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参观了。请大家随我直接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左手握布带,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品。要告诉大家的是啊,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后,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使人们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四周贡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一,西方广目,南方增长一龙,北方多闻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东西两侧,有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水“,而白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篇12:最新白马寺的导游词
在白马寺广场的东南处,塔院桥前,有一墓冢,即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之墓。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曾为洛州司马,豫州刺史,是唐代武周时期一位著名宰相,杰出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早年任大理丞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的断案如神、撾奸除恶的大法官。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周弊政多所匡正,武则天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宰相狄仁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功绩有:1.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在保存李唐社稷的斗争中独立首功,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2.为唐朝举荐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狄仁杰始终是居庙堂之上,忧国忧民,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70岁病故,朝野悲恸,皇帝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矣!”唐睿宗追封他为梁国公。
这里原有狄梁公祠,今已不复存在,仅余古墓,庄重朴素。今已加以修复。墓前立有碑石二方。较大的一方,高约2.5米,宽0.95米。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个大字。此碑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693年)所重立。较小的一方,高1.43米,宽0.7米。上下隔为三栏:第一栏内刻元代安抚使完颜纲“七绝”一首,嘉兴金养晦和诗二首,河南知府虞廷玺和诗一首。早在宋代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龙图阁大学士、留守范致虚曾为狄梁公仁杰建祠、刻石、表墓;至元代,安抚使完颜纲曾赋诗咏之。齐云塔旁所立明代嘉靖三年的《修白马寺塔记》说:“唐忠臣狄梁公墓,其神道碑尚存。意者唐时,即寺为公香火院,公附寺而定,寺因公而著”。狄梁公后人常来祭祀祖墓,历代文人多于此凭吊歌咏。
篇13:河南白马寺导游词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篇14:洛阳白马寺沿途导游词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篇15:福州青云山白马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
首先,让我代表白马景区的全体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家游山快乐,玩水愉悦,度过美好的一天。
白马景区以双溪江流,峡谷瀑布称奇。开发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分为三大部份,这就是自然山水、朝圣求仙和红色之旅。计划分三期建设,目前安排为一日游。整个景区道路平坦,老年人可以车代步,随着道路向前延伸,景致则更加盎然;青年快步向前,安全便捷,先睹为快;少年朋友小跑渐进,幸遇猴子嬉戏,更让你开心100。这里山清天蓝,奇岩飞瀑,绝壁峭崖,每一处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每一点都有一个奇趣的故事。
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去饱览我们白马王子”的风韵。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白马大王庙。在这里求问心事,指点迷津,豁然开朗,前程一片光明,白马大王庙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是这里民众长期信仰和叩拜的神仙。我们公司决定开发白马景区时,就把整修白马大王庙列入议题,按原样设计,按原风格建设,让白马大王庙以崭新的风彩展现在众人面前。
白马大王”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以前王子坑自然村出了个王子”,惊动了当今皇上,就派出兵马捉拿王子,到了双溪口,将军的坐骑白马嘶声裂肺狂叫,任凭将军长鞭抽打就是驻足不前。眼看王子”在前面大步流星地奔跑,将军心急火燎,士兵们从前面冲过去,白马一仰头又挡了回来,士兵们从背后绕过去,白马后蹄一阵猛踢又吓退了。一条狭窄的山路一马当先,万夫莫开。尽管白马身上被抽出了一道道鲜红的血印,叫声凄凄,但仍挡于道中,头拱脚踢,无人敢前。看着王子”跑远了,白马才一步一踏地走了起来。将军急,士兵急,白马不急,等他们追到王子瀑布”,只见王子”闪身入瀑,瀑布如一堵透明的钢墙,追兵只得望瀑兴叹,王子因此得救。后来人们觉得白马通人性,为纪念白马负重救王子,就在双溪口供奉白马大王庙”的神位,几百年来,白马大王庙成为当地群众信仰的去处,香火十分旺盛。
各位游客,听完了白马大王庙的动人传说,应该给你们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为纪念白马大王庙,本公司特塑一樽白马塑像,她既有白马景区之象征,又有白马吉祥之意。在这里我们可为游客提供食、宿和娱乐服务。游艺机服务中心就是游客的家,依溪流,傍山势,处在双溪峡谷之口,若在此住上一夜,领略一下大自然无比美妙的夜间神韵,将让你感到身心为之畅快。
各位女士,先生们,现在请顺着这条景区水泥路向前吧,道路蜿蜒,回转曲折,或起或伏,或上或下,或高或低,如一条玉带串起各个景点,我们走过迎宾湖”,踏进迷你开心湖”,来到了这联想厅下,大家抬头,对岸的迷你瀑布”,从百米的峭崖顶上,款款甩下,远看如丝如缕,近看却不同。还是请大家到对岸的观瀑岩”去,品味一下这迷你瀑布,定让你开心无限,浮想联翩。这里正建设的是多功能宾馆和会议专用厅,是集会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迷你山庄。
各位女士、先生们,欣赏完迷你瀑布,我们继续向前。举头看山,抬头望蓝天,俯视蓝天,俯视绿水,漫步在这青山绿水间,一定会令你心花怒放,赏心悦目。有人说,永泰白马景区,处处都是矿泉水,当然,与矿泉水比毕竟不一样,但一望到底,清沏如许。却是一点不假。当地群众用此水酿出的永泰红米酒,就是一大特色,不仅常饮此酒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味道特佳。不信,你们参观完了白马景区就到我们服务中心去尝一尝,一定让你一尝难忘。
各位游客,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本区第一自然景点,看下面溪中,象个什么呢?我告诉大家,这就是花猫戏水”。相传,从前猫兄和狗弟打赌,猫自以为身为长兄怎么赌也赢定了。于是猫就说:狗弟呀,我先让你说比什么?”。狗狡猾地摇了摇脑袋说:咱们比游泳如何?”猫一听,狗是游泳好手,跟它比岂不是输定了,不过,自己已经说了大话,输也得比。猫狗比游泳开始。开始狗狡猾地从浅处游,渐渐加快速度往深处游去,猫就不顾一切地往前赶,终因不胜水性沉了下去。后来,水退了猫也就留在了溪中。当然这是传说。现实中猫和狗能否这么比是另一码事。不过,它告诉我们比赛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尊敬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从这里向上,去看一个自然又奇怪的自然景观。顺着旋梯往上攀登,虽然道路险峻,但上面的确风光无限。正所谓:踏遍青云山,白马风景独好。好在哪里?不仅山奇山绿,而且各种自然景观既奇又殊。
大家注意了,现在往对面看,高高的岩石上有什么呢!多么象包公脸谱呀?黑白相间,青须白额,那脸,那嘴,那身材,简直像极了。
登上了旋梯,现在大家可能有点累了,不要紧,抬头看,这景点殊奇吗?叫什么呢?我们叫它洞天泉,又称(酒瓶泉)。看上面多像一个酒瓶倒挂呀,酒从口中泼洒而下。据说,包公正在调查一桩案,有一个嫌疑人心惊胆战,于是便提着酒去见包公。不料,包公铁面无私,见来人送礼,便大喝一声,大胆!送礼者被这惊天的喊声怔住了,不小心腿一软,便摔了一跤,手中的酒便打翻了。从此就这样面对面的化作精彩故事了。
女士们,先生们:下去路不好走,不要拥挤,一个一个地慢慢下去。然后,顺着大路往前走。从这里走去,如果幸运的话,就有可能会遇到成群觅食的猴子,和穿山甲、野猪、松鼠、山鹰、画眉、杜鹃、红嘴相思等几十种野生动物,还有无数的野生花卉和极其珍贵罕见的人称活化石”刺桫椤。据说一百年只会长高一二寸,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距今大约有二亿年左右。此外,还有许多名树,如红豆杉、银杏、楠木、柳杉等等。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观赏到这里,仅是景区一期开发的三分之一,好景自然多多,我们可以慢慢地品尝。但顺着这条叉路,在不到300米处有一个观音洞。峭壁间向前延伸一片瓦,观音端坐其间,金童玉女列在左右,左边山青树绿,右边水声潺潺,一柱清香,一个心愿;一个祈求,一个如愿。观音菩萨是广施恩惠,善泽百姓,有求必应。据说,有位姓程的人家,结婚已多年,妻子就是怀不上。于是,他俩一齐到观音洞点上虔诚的一柱香,回去后不久便有了孩子。当地群众每年年初快出门时,也要来观音洞庭湖焚一柱香,祈求观音保佑,平安顺利,多多发财。
永泰是个未开发的处女地,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丰富。
大家知道永泰李果之乡”吧?当然,永泰李果面积和品种在全国都是一流的。鲜吃的李有胭脂李、柰李,芙蓉李和猴李是制蜜饯的上佳原料,除此以外,还有青梅、柿子、板粟等等,也让人一尝难忘。更有锅边糊、蛎饼、白果、柿、葱饼、春饼等小吃,也是让人一吃忘不了。
各位女士,先生们:现在请大家停下,抬起头往山顶最高处看,像个什么呢?那就叫东方醒狮”,东方欲晓,猛狮醒来,前脚向下,后脚用劲猛蹭,真有点下去之势。
这里是双溪峡谷,谷底平川,徜徉在这里,仿佛有两岸青山相对出”之感,这悬崖峭壁,绿树红火,云遮雾绕,古藤老树,鸟语水声,构成一幅多么美好的风景画呀。有位诗人这样写道:步入梦中的峡谷,与山风共舞,与小鸟呢喃,与净泉同醉,在梦幻般的双溪谷中享受清丽的人生”。诗人用明快的笔调勾略了这双溪峡谷的美丽景色,真让人睹物吟诗,神情飞扬。
从这里往前走,一路上可见到成片的刺桫椤,由于这树过于珍贵,希望大家欣赏时不要摇动、触摸、摘折,以免损伤了活化石”。
说起来,我们白马景区是风光集锦。比如瀑布,我们有白马瀑布,王子瀑布,迷你瀑布,各俱特色;还有花猫戏水、猩猩岩、东方醒狮、鹰岩、啸天狼,各色岩洞更是妙趣横生,最奇的是在石壁上同时出现18个大小不等的岩洞,其洞中洞,洞叠洞,洞洞相连,大洞可纳百余人,小洞可容下几十人,每一洞中又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似人所凿,又似自然造化,给人无限遐思,当然,目前正在建设中,不久游人就可以去一睹风彩了。
各位女士,先生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快到龙潭了。请看溪中像什么呢?这叫雄鹰展翅。其实这叫龙滚路。龙为何物?从古于今,我们只在叶公好龙”文章里欣赏过龙,品尝过龙的味儿。有人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龙,怎么会有龙字呢?怎么会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地方呢?反正不必认真考究。龙可能还是有的。在我们白马景区内就有一个龙潭。其潭有300米多见方,两岸青山高高耸立,象两把锋利的大刀直刺云端,山下豁然见潭,莫名其妙地清沏,潭深十余米,是卧龙的处所。龙采日月之精华,吸山间四时之雨露,沐一尘不染之甘泉,食天地神灵之供品,真乃快活如神仙。有一次,龙正在酣睡中,玉皇大帝要召见,一道圣旨从天而降,龙在朦朦胧胧中一跃而起,接下谕旨,来不及准备,便摇身而去。于是龙潭外形成一个S弯的痕迹,那就是龙去赴命时留下的滚龙道。至今还有那些黄色的龙鳞”,在阳光下,水流畅畅,又仿佛看到当年的龙在游动呢?正所谓真龙早远去,空留卧龙潭”。
其实,在我们白马景区除了等一会要看到的白马瀑布外,王子瀑布和百米倒流瀑布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在永泰白马景区内有个叫王子坑”的自然村,这里流传着一个王子浴瀑”的传说,很早以前王子坑村有一农夫,他妻子10月怀胎,却不临盆,直到12月才分娩,生下了红、白、黑三个儿子。可红、黑二子出世不久便夭折了,白脸儿却是不哭不闹的哑巴。不知过了多久,京城皇上梦见民间有一王子”出世,他左手有天”,右手有子”,两字相合,那不是天子”吗?皇上被惊醒了,全身冒出虚汗,于是派人四处寻找。探子寻尽东南西北,一日到王子坑村,他从山形上看出这个村的不平凡,并从村民中得到消息,村民中有一哑孩子手纹特奇,于是便暗暗住下来观察动静。忽一日,哑巴小孩说话了,并且傍村的金鸡山也学公鸡报晓。皇上得到消息更是惊恐万分,深怕这位新王子”篡位。于是,就让弓箭手去射王子”。第一剑射入床中,王子”已去洗脸;第二箭射中洗脸处,王子”已回书房;第三箭射向书房,王子”正在吃早饭。三箭未中,皇上命令手下追捕。追来追去,追兵到了一个大瀑布前,只见王子”化作一颗星顺瀑布倒飞而上从而躲开了追兵,保住了性命。
各位女士,先生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白马瀑布。讲起这个瀑布,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那天,将军领兵没有追到王子”,扫兴极了。他恨白马不为他出力,反而跟他过不去,怕回京乌纱难保。他越想越气,长鞭是越抽越猛,白马身上鲜血直淌,可他却不顾这些,依然咬紧牙一鞭重过一鞭,到了山顶,白马受不了将军的屈辱,一声惊天动地的狂嘶,猛地甩动身子,把将军甩出了老远,火冒三丈的将军,便拔出剑准备射死白马,正在此时白马纵身一跃,跳下悬崖。将军以为白马肯定必死无疑,也就不再追究了。白马飞身顺着瀑布摔下百余米,清清如乳的泉水洗涤了白马的伤口。白马终因伤势过重而长卧潭里,化作一块巨石永恒地和瀑布相依为命。于是,白马瀑布就这样传开了。
今天,旅途到此结束。让我代表白马景区欢迎下次重游正在开发的十八洞景,红军洞,白马岩,百米倒流瀑布等等景点。并祝大家每次旅游都有新的收获。
篇16:关于河南白马寺的导游词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欢迎朋友们再度光临洛阳白马寺!
篇17:河南白马寺导游词讲解三分钟 白水寺导游词
我门下车后首先去登山,一层一层的阶梯,弯弯曲曲的山路,令人向往的林荫小道……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登山开始了,我一步一步地走,一节一节的爬楼梯。时而欢快,时而蹦跳;时而快步追姐姐,时而坐在亭子里欣赏着田园小憩,这儿真美,数不清的绿色森林,数不清的银色湖泊,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爬山时见到那一只只的蚂蚁,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脚步,生怕伤害了他们;遇到野兔时,我屏住了呼吸,生怕吓跑他;遇到飞禽时我不去伤害她,因为我知道它只有自由时才会快乐。数不清我走了多少路,多少楼梯,多少步;数不清我见到了多少树,多少湖,多少景物。
其中我影响最深刻的是“白马拖缰”这个历史典故,讲述的是一个穷苦少年因家境贫穷,以给老财主砍柴为生,在一个冬季,少年砍完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在一旁挨冻,他忘记了老财主的狠毒点火来为老人取暖,又在河里盛了些水,烧热后给老人喝,老人很感激他,便送了他一匹纸马告诉他如果这匹纸马吃到千年谷草就会变成一匹神马,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风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风雪。第二天,财主不顾风雪,威逼着少年进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怀中的纸马,但千年谷草又去哪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毁坏了,他清楚地记得佛像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来到寺院,从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怀中的纸马一下就张口吞了下去,摇头摆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炭而归。财主得知后,就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于是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一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白马缰绳拖过的一条山梁至今寸草不生。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看了很多遍,又根据图片理解出了大致意思我不敢说我背下来了,但我敢说大致意思我绝对理解的差不多,因为我知道这是令我受益终身的故事。
篇18:白马寺导游词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篇19:白马篇读后感200字 白马篇读后感500字
《白马啸西风》是作家金庸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小说并不侧重武功的描写,而似乎在表达一种意念:人人追求的东西,往往并不一定珍贵;而把握住自己所有的幸福,才是人世间难得的境界。下面是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读初中的时候是肯定看过白马啸西风的,当时好像没什么知觉,因为刚刚在重新看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居然感动得热泪盈眶.英雄美人王子公主还有灰姑娘,电视小说里面都是这么说的,遥不可及但确实很美好.我可以接受男女主角因为误会无法重新开始,可以接受男女主角为了第三人不得不分开,可以接受男女主角天人永别.但是当男一号不喜欢女一号的情况发生,你还有什么法子.因为太现实了.李文秀小姑娘和苏普小朋友在大漠里唱歌讲故事一起对付大狼愉快地成长,纵然年龄尚小也是会互相吸引的.当男小朋友送给女小朋友可以代表感情的 大狼皮时,民族矛盾暴发.苏普爸爸对苏普的一顿鞭打让文秀决意放弃.苏普永远不会知道,文秀为他做出的这一个决定,虽然年纪小,但是小姑娘心里肯定清楚,她放弃的并不只是一个童年的玩伴.而苏普则在长成翩翩少年的若干年后,偶尔问起当年的小文秀,只是说小时候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他永远不会忘记她,但也永远不会比朋友多一点.李文秀和苏普重逢后,苏普并没有认出眼前这个哈萨克少年就是当年给他讲梁祝的汉人小姑娘,虽然一直保留着在当年被大狼袭击受伤时她给他的手帕,却什么也证明不了.他旁边坐着他心爱的姑娘,这是小文秀在决意放弃的时候促成的他们的爱情.放弃得如此彻底,她肯定是后悔了.可是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只能选择救他二人."师父,你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让他给人杀了."
有些明知道答案却还是忍不住问了的话."如果那个小姑娘很是想念你,日日夜夜的盼望你去陪她,因此坟上真的裂开了一条大缝,你肯跳进坟去,永远陪着她么?"
"不,那个小姑娘只是我小时的好朋友.这一生一世,我是要陪阿曼的."
"从前,我常常去捉天铃鸟来玩,玩完之后就弄死了.但那个小女孩很喜欢天铃鸟,送一只玉镯子给我,叫我放了鸟儿.从此我不再捉了,只听天铃鸟在半夜里唱歌.你们听,唱得多好."
"那只玉镯子呢,你带在身边么?"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早就打碎了,不见了."
"嗯,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早就打碎了,不见了."
苏普一点也没瞧出李文秀的女装,即使文秀眼光流转得不经意间就会痴痴地望向他.阿曼看出来告诉他,他也只是搔搔头,傻笑"我可一点也没瞧出来".他的眼中便只看得到阿曼一个人.故事的最后,白马带着阿秀回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若不是看全集,我想是没多少人会注意到《白马啸西风》的。金庸写作并不像很多人说的套路化,总是力求创新,而这回,他作了具有人类学视野的言情作家。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着别人,有什么法子?多么苦涩,多么苍凉,又是多么现实。
从开头血战就看出注定是个悲剧,虽然《白马啸西风》整篇语言很平实,情节也不激烈,但自是清丽哀婉动人。让我们数数有多少人在单相思:
史仲俊爱着上官虹,上官虹却爱李三;
“计爷爷”马家骏爱李文秀,李文秀却爱苏普;
李文秀爱苏普,苏普却爱阿曼;
桑斯儿爱阿曼,阿曼却爱苏普;
瓦耳拉齐(华辉)爱阿曼妈妈,阿曼的妈妈却只爱车尔库。
不过是短短六万多字,情感矛盾却复杂交织的像蛛丝快要坠地的爬虫,颤颤的、一团乱的看着让人揪心。
金庸写了多少单相思呢?写尽世间情的《神雕侠侣》塑造了多少个性迥异的女子,但她们,却齐齐“一见杨过误终身”,但杨过也只能抱着无限的歉意,把他全部爱 意献给小龙女一人。绝顶聪明的黄蓉,那么多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她却浑然不在意,只知道跟着傻小子郭靖。周芷若使尽万般心机,却还是无法留住张无忌飘向赵 敏的心。段誉每天在王语嫣面前晃来晃去,却无法多让她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一眼(个人以为,最后王语嫣对段誉,始终是怜多于爱、感动多于钟情,令狐冲对任盈盈 其实也如此)。兰心蕙质的程灵素,眼看着胡斐对袁紫衣的痴情,只好忍着泪认为兄妹……有什么法子呢?你爱的人就是偏偏不爱你,付出再多,再卑微地求取爱 情,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能映出身影,可心却结结实实的留给了别人,徒叹奈何。
仔细想想单相思的还有大唐帝国。高昌人有自己的文明,但大唐认为他们不开化,强制把中原礼乐传了过去。可古高昌国人只是把大批汉人的书籍、衣服、用具、乐 器以及佛像、孔子像、道教的老君像等等都放在迷宫之中,谁也不去多瞧上一眼。高昌人私下说:“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欢。”李文秀固执而清醒,就像高昌人一样,但是她却不幸福。儿时的玩伴就算不是真爱,终归是她唯一的情感寄托,可她的唯一眼中所见的 唯一并不是她;如今更有相伴十多年的的“计爷爷”为她而死,她余下的人生,只怕比白马还要凄凉了。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可是李文秀固执地偏偏不喜欢。相思不是毒,单相思才是。
总有人说这篇思想性艺术性低没趣味,其实我想来想去,好像这么说的要么只是懂得欣赏“长篇的精彩的武侠”,要么便是爱情经验不足之人,如果有人读懂了,然后还能对我说“这篇整体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我偏偏不喜欢”,那我也只好由您去了。
《白马啸西风》讲的是一位汉族女子李文秀的故事。父母在草原上因“高昌地图”被强盗所杀,仍为孩童的李文秀骑着奔驰的白马,来到哈萨克族人的部落里,被一位汉人计老人收养。童年的李文秀与哈萨克族小男生苏普结成为亲密的伙伴,但因为苏普父亲对汉人的唾弃而不能交往。后来少女的李文秀在戈壁沙漠的一个绿洲里遇上了高手华辉,并帮他治愈背上的毒针伤,被他收为弟子。之后李文秀、苏普等人因为“高昌地图”而往边界无尽的戈壁沙漠。故事的结果是计老人为了帮助他喜欢的李文秀和华辉打斗,输了也死了。原来计老人是华辉的弟子,而当年为了阻止华辉杀人而用毒针废了华辉的武功并使其接近丧命。华辉也不是汉人,是哈萨克人苏普的父亲的同年朋友,当年为了爱的人和苏普爱人的父亲决斗,输了被逼流落中原。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没有武侠小说传统的让人血脉膨胀或惊险紧张,因此情节平淡的感觉跃然纸上。这主要是由于这个故事围绕着李文秀这个女孩开展,并且经常第一人称来描写这个女孩的心思。问题是这个女孩本就思维简单、未经世事,因此使得故事更没了主心骨一样变得有些松散。以至于少不了平铺直叙的白水感。总之,看看也还好,但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我一直认为《白马啸西风》是相当经典的,甚至可以和金庸的其他的经典相提并论,有人也许要说它肯定没《笑傲江湖》写的好,这种想法其实很残疾,有些东西压根儿不能拿来比,两本书的字数就相差很大,就好象让体重差几个量级的拳击手同台而技。
书名就很好,《白马啸西风》给人一种置身苍茫大漠,西风潇潇,白马低吟,有一种旷野的感觉。令人口渴~
另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武侠小说中常见的爱情、藏宝图、悬念、出人意料的事(某些人的真实面目)应有尽有。)、它的结尾堪称经典:
有人便称赞哈卜拉姆聪明有学问:“我们有甚么事情不明白,只要去问哈卜拉姆,他总是能好好的教导我们。”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 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甚么法子?白马带着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 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 我偏不喜欢。” 这个结尾首先和金庸的其他很多小说一样,有江南乡土情节。
“白马带着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一句读起来有股淡淡的忧伤,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女读者,女读者应该也会更有共鸣。毕竟主角是个女的。
并且《白马啸西风》讨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李文秀她的执着“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令我感到一 种凄美,而这种凄美和大漠的苍凉交相呼应。令那些在爱情上不够执着的人在她的天平另一侧失去了重量。
并且这段话可以出个现代文阅读题:“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这句话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李文秀的人虽然能回到中原,但是她的心已经留在了草原大漠,留给了苏普。
李文秀用她的矜持,执着打动每一个人,也让那些朝三暮四者的生命失去了份量。
今天看完了《白马啸西风》,昨天上午看完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命运是多么的残酷无情,那些曾经让我神魂颠倒的每猛那么完美却都只是美丽的泡沫人为什么会有幻想呢?几千万年了,难道还没有发现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那些美丽的诱惑让人奋不顾身,而付出所有后才发现竟什么都没得到,人间最友人的便是爱情、金钱和荣誉,要是世上没有这些东西就好了。看了《白马啸西风》,我想假如我是李文秀,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一个个都死去了,自己深深思念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另一个人,多么孤独的世界,多么疏远的人情,多么漫长的生命啊!剩下字独自一个人在这冷漠无边的世上怎么生活呢?还能在哪里寻找到一点点温暖呢?我真的愿意让师傅用毒针刺在身上,没有痛苦的,安安静静的死去,反正这世上再也没有人关心了,苏普他们也许会有一些惋惜,但他以为那个给他讲故事的小姑娘早已死去,而现实中的他又和心爱的女子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会以极快的速度让他忘记这个陌生的姑娘、这颗敏感的心。这个受伤的灵魂在世人眼中不过是一株野草,活着还要日夜思念心上人,却永远得不到回报,倒不如陪伴在同样孤独的师傅身边,静静的死去,如同一棵小草那样不知不觉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明年春天,当人们再次看到满原芳草时,会欣喜的以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使它们能与严冬搏斗,可惜那已是另外的草了。文秀却没有死成,她辞别了心爱的人,离开了这令她又爱又痛的伤心地,去到有着“桃花、杨柳、燕子、蝴蝶……”的江南,从此孤零零的如同野草独自飘零。
死有时真的是一种幸运,那样的寂寞无边又如何消受呢?如果我是文秀,我真的不想离开大漠,那里有我日夜思念的人,那样深深的依念着,怎么舍得离开?也许看到他和阿曼牵着手在篝火旁举行婚礼,载歌载舞的接受人们的祝福会很凄凉和痛苦,但他已认得了现在这个“李英雄”,并且记得她曾那样的帮过自己,以后会一直成为好朋友,虽然不能相爱,能时时相见也是好的,苏普无疑是个有情有义的英雄,即使有时看不到他,也可以从别人口中听到他的消息,为什么要离开呢?大漠是个多么纯净祥和的地方啊!哈萨克族人多么纯洁和善良啊!为什么要到中原来呢?汉人是多么的复杂。也许文秀将来还会爱上一个人,但大漠也有不错的小伙子啊,如果我是她,真的宁可在少数民族找一个心爱的人,他们的感情那么专一和赤诚,会深深的爱你一生,而回到中原,还能遇到一个真心的人吗?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中原的男人三妻四妾,爱情真的只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俟品,连汉人的神仙也不能专一,便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人为什么不能简简单单、坦诚相待?明知爱情是友人的,可却无法预防,它比更可怕,不仅像那样令人幸福、令人痛苦、欲罢不能,而且来得那么突然,那么不由自主,人一旦感染了这样的病毒,从此就沦为它的奴隶,失去了自主的能力,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不能理智的做本真的自己,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样,她变得那么卑微,一切都围绕着另一个人而转动,从一个小小的女孩到死,都没有做自己,这世上最智慧的人也无法回答:如果自己深深爱着的人不爱你却深深的爱着另外一个人,该怎么办?要是世界上没有爱情该多好啊!要是当初苏普的父亲不仇视汉人,不阻止她和苏普来往,她就不会把那苏普第一次得到的狼皮送给阿曼,她会和他一起张大,也许他一直只拿她当好朋友看待,他见到美丽的阿曼时还是会喜欢上她,但他也有可能会爱上文秀,毕竟文秀也是个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可惜这世上没有也许,一切过去的都将不再回来,永远永远的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任凭命运的摆布却无能为力,人活着竟如此的不自由,为什么还要用那些美好的东西来引诱?反正什么都得不到,还不如什么都不想,平平淡淡的度过。
篇20:白马大峡谷导游词
这是我们旅途的第三天,我们在半山腰下了车。
等人到齐后,我们向滑索走去,到了栏边。我怀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往下看,顿时胆战心惊:那地下是无底深渊,万一滑索……勇敢的大人都一个一个地滑过去了,看着他们一咬牙“磁”的一下就过去了,但我总是忐忑不安,生怕出事情。到我了,我一咬牙,走上了台阶,睁开了眼,青翠欲滴的一棵棵大树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河岸的两旁,像一个个忠诚伟岸的卫士,守卫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我见过碧绿的西湖,也见过无边的大海,可从没见过这么清的溪流。
它的水真清呀,清得想让你去喝一口;它的水真美呀!蓝天、白云、绿树…全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画。到了站台,我意犹未尽,我真希望时间能够定格在那一美好的瞬间。下了滑索,我们开始沿着溪边台阶向山下走去,边上的树木纵横交错,形成了一条篱笆,防止我们掉下去。密密的枝叶挡住了强烈的太阳,让我们的旅途一路绿荫,哗哗的溪水声更是一支奏响在山间的美妙乐曲。听导游说,这山上一共有“六顺”,分别是路顺、天顺、情顺、福顺、气顺、心顺。这“六顺”包括了人间所有的甜。到了溪流这,因有大人陪伴,我们还一起打水仗呢!我是最活跃的,不停地在沟与沟之间跳来跳去。一不留神,没有用力,“扑通”掉在了水里成了落汤鸡……
到了一点,我们吃过饭依依不舍地上了车,踏上了回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