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素材(热门20篇)

事迹人物的颁奖词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素材,仅供参考。

浏览

5527

范文

100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典范事迹介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吴天一院士,86岁,塔吉克族,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_”。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您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_”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吴天一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上,视频短片里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一句句真情的话语,还原了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迹。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海。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克服自身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频繁出入高寒地带,爬冰卧雪,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数据。受强烈紫外线的影响,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在高低压实验氧舱进行首次人体模拟实验时,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在调研途中,他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儿戳入心脏……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吴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受毛相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虽说退休了十多年,但周秀芳在教育事业上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她先是被一所民办学校返聘,后又受教育局之邀,回去继续上课。直到20__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停下来。停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启人生第一次长时间的、大范围的西北自助游。这次旅游,意外遇到了支教机缘。

当年8月,行至张掖,周秀芳看到一个小孩子因为作业做不好正在挨家长训。周秀芳犯了“职业病”,上前去辅导。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个曾在贵州支教过的大学生的注意。得知贵州特别需要有教学经验的支教人后,周秀芳立即与当地取得了联系,并提前结束了旅游行程。

这一决定,改变了周秀芳本已安排好的种花、养草、骑车的安逸晚年生活,让她一脚踏进了更为艰苦且忙碌的人生旅程。

20__年春节,回到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或许更需要支教,便决定去那里看一看。3月,她和爱心人士孙绍富一起,坐了2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怀化,又从怀化坐了两个小时大巴,再坐一个小时中巴,再转坐小面包车,终于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桐林村,也看到了位于山上的桐林小学。

只见一座50多年前建造的竹木结构的房子,早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再加上没水没电,孩子们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学习。

触景生情,周秀芳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想到了自己曾经坚定的信念。她一边支教,一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朋友圈,动员以前的学生积极献爱心。

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是周秀芳早年教过的学生,在朋友圈看到昔日恩师的爱心召唤后,直奔北斗溪镇看望周秀芳,并决定一人捐资35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就这样,周秀芳成了奔波在宁波和湖南之间的爱心搬运工。

周秀芳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966年起到现在已经有30多本日记本。翻开近几年的日记,几乎全与支教、家访有关。哪个孩子家什么情况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这是她走家串户得来的一手资料。要知道周秀芳的膝盖并不好,早在八年前,三家上海医院给她下了通牒:膝盖半月板磨损、循环液干枯、一块骨头有裂缝,必须换膝盖,不做手术,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当时周秀芳已经是拄着拐杖走路,上楼梯时需要人抬,还把轮椅也准备好了。

可即便如此,周秀芳还是忍着痛,走访了九溪江乡的每一所小学,记录了所有走访过的孩子的情况。甚至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周秀芳还到鬼门关走了一遭,等被救回后,她说了句:“如果我倒下了,把我埋在学校的那片土地上。”此外,她还亲自监督工程进度、上阵平整土地、和乡亲们一起探讨解决建校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周秀芳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可她花在自己身上的还不足十分之一,甚至有一次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穿的衣服是别人不穿送她的,一身体面的“领奖服”,是不到70块钱的运动装;一年当中,有260天在湖南吃白菜就辣椒;她没有自己的房子,至今和儿子住在一起。她笑称自己“不知道吃不知道穿,上无寸瓦下无寸土”。可她的爱心雪球却越滚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完整版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家喻户晓的奥运冠军徐梦桃

,也是少有人知的博士,学习已经成为她生活一半了。滑雪不仅是体力运动,更是脑力运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有今天的成绩吧。

徐梦桃从小早熟懂事,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小时没吃过贵水果,没吃过什么零食,吃苹果橘子吃到腻,长大后爱吃甜食来解压,善解人意的孩子都让人心疼。

从体操开始,徐梦桃从小受父母熏陶,早早立下冠军梦,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

四届冬奥会,从2010年至2022年,12年的坚守,

终于换来一块宝贵的金牌,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想拿冠军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杨宁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169 字

+ 加入清单

杨宁,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土生土长的苗寨人。2010年从广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杨宁回到家乡,带领江门村乡亲们摆脱贫困。如今,他们奋战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

12个愿望

10月16日至22日,_在北京召开。7天的会程里,广西代表杨宁在她的工作日记本上写下了12件回村要办的事。

记者: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杨宁:我们二期农产品加工厂,主要是做头菜的深加工。厂房已经做好了,现在就差内部结构设计,我算了一下回程时间,我25日就应该可以回到融水,26日一早就进村。

记者:这也太急了,你回村之后,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要开始工作了,一点都不给自己休息的时间,这些事情有这么迫切吗?

杨宁:对,特别迫切。我觉得这次来开会,就是信心满满、干劲很足。就像我平时在村里面加满油的摩托车,开最大挡往前走。

三次失败

江门村地处桂北曾经的连片特困地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村庄长期陷入贫困之中,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杨宁的父母也不例外,杨宁和弟弟从小便跟着奶奶生活。

2010年7月,大学毕业的杨宁在收到南宁市一家农资公司录用通知的同时,也了解到家乡正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当时,为了照顾生病的奶奶,她选择了回家,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到任的第一天,村主任就分配给杨宁一个屯,在一次次入户走访调查过程中,亲眼看见的贫困让杨宁百感交集。

杨宁:当时我看到最多的,在乡镇街道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很多的老人。有一天到米粉店去吃粉,一碗粉当时应该是4块还是5块钱,看到一个老奶奶,带着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在吃粉。他们从自己口袋里面同时拿了一个饭盒,打开饭盒就是白米饭,因为他们只有一碗粉的钱,就买了一碗粉,拿粉汤泡饭,三个人吃,当时那一刻是很触动我的。

记者:你脑海当中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杨宁:我上班第一天,我奶奶给我送了一双解放鞋,我奶奶告诉我脚踏实地,我必须要事先表率,我一定要做起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做,可能我的力量不是那么大,但是我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时,江门村村民的年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怎么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呢?杨宁思考了很久,觉得应该找到一个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

安陲乡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发展竹子初加工业有着独特的优势。杨宁考察市场后发现,经过初加工后的竹子卖给广东、广西北海等地的商户,可以减少流通环节,从而提高村民卖竹子的收入。于是,她贷款了5万元作为这个项目的启动资金。

杨宁带领几个村民建起了竹子收购点。由于她的竹子收购价格高出市场价格,所以村民都愿意将竹子卖给她。仅卖竹一项,种植户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然而,竹子的生长周期长,由于货源不足,杨宁想靠竹子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想法最终宣告破产。

她决定从最熟悉的产业入手,苗家人喜欢吃辣,而且辣椒种植操作简单,家家户户都需要,杨宁觉得这应该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

杨宁:我就开始风风火火地跟我一个在柳州打工的同学讲,你看我们这个地荒了那么多,如果我们两个先种,我们把这个辣椒种好了,然后带着村民,到时候更多村民就回村了,像你也可以回来了,我们做好了还可以做辣椒加工厂,当时跟她憧憬这个美好未来,她也有这个返乡情结,她说好。

杨宁和同学两个人一起投资、流转了50多亩地,请了20多位村民试种高山辣椒。为了稳妥起见,她还跟柳州市一家农业公司签了合约,由对方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销路,她负责田间管理。

记者:小的时候你种过辣椒吗?你种过地吗?

杨宁:没种过,我就小时候跟奶奶去菜园种点菜,都没种过这个。那一年因为我做这事情,我爸爸就返乡了,在田里面干农活可以干到晚上出了星星,出了月亮,都还在那里做,我爸爸就一直陪着我。

不曾料想那年雨水特别多,地里的辣椒苗开始一片片长斑腐烂。杨宁请来的专家也束手无策,投资打了水漂,杨宁和同学每人都亏损了十多万元,其中不少钱还是借来的外债。

记者:可能这一次的失败,不仅仅是营收上的亏损,其实是对你的信心一个很大打击,包括村民们对你的信任,可能也面临着一次非常大的危机。

杨宁:我的同学又回柳州打工去了,但是我就不服输,我又发现我们大苗山有野生葛根,我说葛根都可以野生,那这个技术要求不高,要不我们就种一下葛根,我又跟另外一个同学说。那一年我们同学聚会,过年的时候,有同学就提出来了,你不要相信杨宁了,她带着我们的老同学种辣椒种失败了,你不要相信她,等一下她又带你进另外一个窟窿。

同学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杨宁。他们两人各贷款20万,在交通便利的暖坪村流转了100亩土地,带领43户农户种植高山葛根。

杨宁:又风风火火地做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点,就是我们大苗山温差很大,我们种出来的葛根又细又长,所以产量上不来,每亩收入很低,有些乡亲们跟着我们做,后面葛根也是失败了。

记者:就这么一会儿已经三次失败,每一次如果放到一般人身上都可能经受不了这个打击,你这短短的三年已经经受三次了。

杨宁:我就想我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我觉得我还很年轻,我就想带村民走出一条路子,我就是这么想的。如果没有人敢去尝试,没有人敢去碰得头破血流,那么这条路子就闯不出来。

一次转机

此时,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这给杨宁带来了希望,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一次下村入户走访时,她发现一位阿嫂家里有一种紫色的糯米,询问得知这是苗家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叫紫黑香糯的独特品种。她算了一笔账,种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糯米的两倍。

记者:你有这个点子的时候,你有没有吸取之前三次失败的教训?

杨宁:我总结过,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气候。因为这个阿嫂她自己都能种得活,其他乡镇村民已经在做了,然后我觉得这个事可以做,种米技术这是我们千百年都种的,种米一定不会有错。

杨宁计划用苗族传统的“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不仅可以利用鸭粪做肥料,还能通过卖鱼和鸭子再增加一份收入。然而她的话一出口,就遭到了大家的拒绝。无奈之下,杨宁卖掉了父母给自己准备的婚房。拿着卖婚房筹集到的三十多万元,杨宁挨屯召开动员会,发动村民种植紫黑香糯。

杨宁:我就是这么跟他们说的,你们不用出一分钱,稻谷、鸭苗、鱼苗,还有包括我们用的有机肥,我全部给你们,还有包括我们跟你们签收购合同,保底价多少钱。开始开会的时候村民也不相信,但是这时候有一户站起来了,他就说小杨我相信你,他说不像种辣椒、种葛根,反正种米,这个米在我们隔壁村都有种,而且有那么好的条件,我觉得我要相信她。

最终,全村有60多户贫困户参与了种植紫黑香糯米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秋天,香糯迎来了大丰收,每亩收入增加了两倍。

杨宁:当时支持我的村民,那一年丰收的时候他走了,当时我在外地学习开会没能赶回来。他的妻子是个聋哑人,我回村的时候他妻子就跟我比比画画,她的丈夫叫老福,她说老福说谢谢你。她指着远处的几块田,她说我们这几块田得了大丰收。她告诉我,老福走了,家里面稻米可以吃上三年。村民给我的感情来得最质朴,我能带领村民走上一条更好的路子,我觉得我的人生太值得了。

农村大天地

看得见的收益,让杨宁获得了村民的信任。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之后,她选择继续留在基层一线工作。2017年,江门村两委换届选举,杨宁以90%以上的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也更重了,杨宁开始探索更优质的产业项目。江门村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品质格外好,但当地村民一般都只是种来自己吃,多余的才拿去卖,而且多是挑到集市上沿街叫卖。

听说有一位阿嫂在为卖瓜犯愁,杨宁特地去她的瓜田拍了照片,加上文字发在自己的朋友圈,没想到信息发出后没多久,1800多斤西瓜就被订购一空。

杨宁:我就给自己摊上事了,我也没想那么多,因为都是县城还有柳州这些朋友要。我让阿嫂连夜摘西瓜,第二天多少点要送到客户的手上,第一笔单子我们要做成,我就打着高山泉水,是用泉水来灌溉,高山泉水西瓜,第二天我就用自己的小轿车给他们送瓜。

意想不到的是,“泉水”西瓜大受市场欢迎。杨宁带头“试水”,筹来资金种“泉水”西瓜,很快就盈利了。村民纷纷跟着种了起来,杨宁顺势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村民们负责种植,她负责销售,但村民们向她提了一个特别的要求。

杨宁:你要给我们写个保证书,拿白纸黑字你要写保证书,如果卖不完我们就挑到你家里去。

记者:这保证书你也写,写了吗?

杨宁:对,我写了。不就是写个保证书,没有什么难的,如果卖不完我就帮他们销就好了。

西瓜丰收的季节,很多柳州市的老客户又向杨宁订购西瓜,她开着车,一趟趟来往于江门村和柳州市。

杨宁:我去柳州只有我这个司机的位子上面是可以坐人的,副驾驶、后面后排、尾箱全都塞满了瓜。

记者:很难想象村委会主任其实是一个快递小姐姐。

杨宁:对,我又开始发动我这些同学、朋友帮帮我,用他们的私家车,分五六条路线给我送瓜。

很快,“泉水”西瓜成了苗寨的一个“当红产业”,每亩地的收益从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近4000元。之后,杨宁又带领江门村村民发展种植高山水果、蔬菜及生态水稻等特色产业,创建了“苗阿嫂”“苗阿公”等品牌。

为了更好地推销大苗山的农产品,杨宁还动员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融水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建立起“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确保生态农业产品能远销外地。她还和苗阿嫂们在田间地头直播卖货。2020年,江门村95户贫困户、327名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杨宁也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记者:村民的心里面他们怎么评价你?

杨宁: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人家说是你成就了江门村,其实不是,是村子里的村民、江门村成就了我,给了我那么好的一个成长平台,所以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记者:你们的乡村振兴计划有没有一个蓝图?

杨宁:太有了,其中有一个。我们村在建一个产业园,占地40亩,第一期投资是1500万,整个产业园投资是6200万,这就是咱们江门村的一个,我们用苗话说,叫“好雄头”。

记者:什么意思呢?

杨宁:好有面子,好有底气,这就是我们的家底。产业园里面就会有山泉水厂,这山泉水厂我有个想法,我来北京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这几天在北京我更加清晰,就是这个山泉水厂就实实在在地办成村企,就是村里面的企业,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所以我一想到这,这就是幸福水,这就是我们大苗山乡亲们回甘的水、回甜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徐淙祥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徐淙祥这样说道:“作为农民技术员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十年前,本村的土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技术落后,科技含量较低,小麦亩产只有三四百斤,最高亩产不过五六百斤。为改变家乡农业生产落后面貌,当时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徐淙祥,决心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改变村里粮食生产低产低效的状况。

徐淙祥推出了“科技承包”的办法:“村民来种,徐淙祥提供技术,在不增加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如果亩产小麦达不到1000斤,大豆亩产达不到300斤,少收部分由徐淙祥包赔,如果超过了这个产量,徐淙祥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有偿技术服务费”。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一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徐淙祥签订了科技承包合同。2003年,徐淙祥在科技承包的1300亩土地上开始了实验。当年遇到特大洪涝灾害,承包的850亩大豆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大幅度增产,平均亩产达165公斤,高产田块亩产突破260公斤。《人民日报》为此作了《大灾之年创高产》的专题报道。

徐淙祥在长期一线农业试验示范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摸索探讨出四套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即:60首谚语栽培法、20项关键技术栽培法、技术规程栽培法和农时季节栽培法,被村民誉为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的法宝。

太和县倪邱镇种粮大户王其贺,2014年三百亩小麦示范田,取得了空前好收成,平均亩产超650公斤,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达732.1公斤,他深有体会地说道:“我原来种小麦亩产不足400公斤,2008年应用徐淙祥小麦优质高产60首谚语栽培法,小麦品质、产量,年年大幅度提高,每斤小麦产出成本还有所下降。真是‘谚语栽培好,优质产量高,多收又多卖,亩增几百块’……”在阜阳市广大农村象王其贺这样应用徐淙祥小麦优质高产60首谚语栽培法,小麦生产从产量低、品质差,走上小麦优质高产道路,成为科技示范户的事例很多很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徐淙祥就开始研究砂姜黑土改造、低产洼地创高产技术,并作为全省农民技术员唯一代表,承担全省农作物区试、生试项目研究和国家、省、市、县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科学使用研究,年年主持或参加研究的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应用。1996年被省职改办破格晋升为农民高级农技师,1998年被评为安徽省“十杰”青年科技创新者,多年来,他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86项,出色完成了95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徐淙祥同安徽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常年开展技术研究合作,其中与作物所、土肥所、现代农业研究所、小麦室、大豆室、玉米室有深度合作,皖垦种业集团、丰乐种业集团、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是技术支持单位。通过合作,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了科技在稳粮增粮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了粮食增收靠土地、农资向更加依赖科技转型升级。2003年10月,他领衔研制的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被评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县突出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中国感动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6月17日,46岁的航天员汤洪波,和他的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3个月的太空之旅,他们完成了诸多任务,也领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汤洪波于1999年毕业于空军第五飞行学院,曾经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多小时。20xx年,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航天员,来到了航天员大队,经过11年的刻苦学习与执着坚守,他终于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在轨期间,汤洪波和他的战友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建立起了空间站载人环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试)验,并且两次空间出舱完成了舱外设备安装任务,在轨飞行的3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记者会上,汤洪波表示,“航天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军队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学子成长为一名飞行员、一名航天员,是祖国的强大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有力支撑。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作出更多成绩。”

另据其他航天代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同时,中国航天人还要瞄准更远的目标,就是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员要不要上月球,现阶段正在开展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相信到时候一定会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素材摘抄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无处不在,因为令人感动的人无处不在。他们为我们献上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姚明,这位中华擎天柱,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在美国NBA掀起了“明王朝”,被称为“移动长城”。2.26米高的巨人刚到NBA的时候却被说成是一个傻大个,确实姚明在黑皮肤与白皮肤的人群中显得特别扎眼。但经过长时间的苦练,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田径场训练体能,下午与队友们进行对抗训练,晚上则在运动房内挥汗如雨。勤奋再加上先天的身体条件,你说姚明怎么会不成功呢?

姚明虽然在美国打球,但他同时也不错过中国国家队的任何一次大赛。如2003年他回国参加亚洲男篮锦标赛,决赛中姚明以30分、15个篮板、5个盖帽的优异表现帮助中国队取得胜利。姚明作为NBA的超级球星有着巨额的广告合约,收入自然相当可观。但他在富起来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回报社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爆发。地震震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同样也震动了姚明的心。他听到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就向灾区捐出了50万人民币,后来又增加了21.4万美元,总计达到200万人民币。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数字,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情,姚明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头。祖国也给了这位优秀儿女很高的荣誉。2008年8月8日,姚明作为旗手与小林浩一起带领中国奥运代表团缓缓进入鸟巢,那一瞬被永远载入了奥运史册。

体坛“巨人”姚明给我们带来了感动,而我们身边也不乏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我们小区的路对面有一个店面很小的修车铺,店主是一个残疾人叔叔。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打开店门开始营业。每当有人去他店中修车,他都是异常认真。那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干得活比健全人还要好。而且他一点都不自卑,对人亲切而自然。每次路过他的小店时,我的鼻子都有些发酸,我想这就是感动吧。同时我也在想,一个残疾人都这么自强不息,又何况我们呢?

感动需要传递,他感动了我,我就要努力去感动你。生活中需要感动,让我们发现感动,并感动他人。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_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感动我们的人学习,并努力去感动他人,去感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事迹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如何为中国高铁储备世界级人才“因子”,依托“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模范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一部反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豆瓣评分9.5,片子的主创是香港的媒体人陈贝儿。出发前,她看到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脱贫成功的质疑。陈贝儿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对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尝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一路走来,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贝儿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看法。陈贝儿:我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我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的,国家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大。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无穷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陈贝儿的意料,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身残志坚的脱贫攻坚奋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富清经典事迹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667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12月3日下午,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点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军属——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他带来的一个红色包裹,揭开了张富清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让很多当地民众,包括张富清的同事、朋友都惊讶不已。

这个包裹里,放着写有“人民功臣”四个大字的荣誉奖章,而奖章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传奇人生呢?近日,央广记者去到当地,深入走访。

95岁老英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却直到20__年底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他才出示了自己尘封63年的军功证明。退伍军人信息采集处采集员聂海波说:“把红色包裹打开,露出了一枚奖章,上面写着‘人民功臣’,我知道,这种奖章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他是在某种大型战役之中,对整个战局有突出贡献,经过九死一生才能够获得的荣誉奖章。我立马打开那张奖状和那个立功证书,才发现那张奖状原来是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彭德怀元帅给张爷爷家的特等功报功书,我当时立马有一种钦佩之情。”

1948年,张富清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三月份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获得西北军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被问到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功绩“尘封”起来,老英雄说,他牺牲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没有资格把自己的军功拿出来显摆。张富清说:“我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显摆自己啊,比起他们我有什么功劳啊?”

从陕西一直打到新疆喀什,直到解放全中国。1955年,张富清作为连职干部在武汉的中央军委航空速成中学完成了两年的文化学习后,面临复原转业。张富清一打听,了解到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他二话没说,便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妻子孙玉兰也跟着他到了来凤,从此,二人几乎再没有回过陕西老家。张富清说:“来以前,学校的党组织找我打过招呼,恩施来凤是湖北三省交界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作为一个受到党多年培养的'老同志,我在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会怕苦吗?”

从到来凤的那一天起,张富清就封存了所有的战功记忆,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他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1985年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

张富清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时,照样保持着突击队员的作风。公社班子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在那里,张富清带领社员们投工投劳,一起放炮眼、开山修路。张富清的老同事向致春回忆说:“修高洞公路,他和民工一样,带头挑崖、打炮眼,有时候十天半月不回家,看不出是卯洞公社的副主任。卯洞公社几万干部群众,没有一个知道他当过兵。”

当时不少干部会向集体借钱,对困难干部,组织上也会给几十元的补贴。但是直到张富清离开卯洞公社,他既没向集体借过一分钱,也没有享受过组织对困难干部的补贴。张富清老同事田洪立说:“因为我们都住在一起,看到有时候他们家的生活还赶不上公社伙食团的生活,他从来没有向领导说过什么困难,每次向他了解哪些干部有困难,他都是提别人,从来不涉及到自己。”

张富清夫妇俩生养了四个孩子,几个孩子没有一个是依靠父亲的赫赫战功谋得一官半职。张健全表示,他们理解父亲。他说:“因为父亲一直以来都是用自己的行为要求我们、教育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在我们心里都有一杆标尺,以前我们不知道父亲的战功,也根本没想过依靠父亲的战功获得什么东西,后来知道以后,父亲依然是平常的心态,我们非常理解父亲的做法。”

现如今,张富清老人已经95岁高龄了,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祖国能够早日统一,“部队不怕吃苦,永听党的话,党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官兵在政治上能够提高,在工作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张富清说。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人们看到了不改初心、淡泊名利和克己奉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一览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她是一名听障人士,凭借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博士,她叫江梦南,刚刚当选为“202x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

对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着,“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江梦南,在她幼小的时候,因为得了肺炎用错了药,导致两个耳朵失聪,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而是告诉她:“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你得学会去接受、学会面对。”就这样,从小开始,小梦南的.爸爸妈妈就教给她学习认字,学习唇语,一天一天,慢慢地,小梦南长大了,该开始上一年级了,可是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步一个台阶地去上小学,而她由于失聪,只能继续留在幼儿园大班。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孩子上学了,由于同龄人比她早上一年,到四年级暑假时,她通过自学五年级的课程,暑假后就跳级去上了六年级。她的努力付出,震惊了周围的同龄人。

她的爸爸妈妈十年如一日的教育梦南加上她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一年又一年,她高考时,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本科,四年后升入吉林大学。三年后,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的精神!在她的身上,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叫作励精图治!在她的身上,我们仿佛听到了她的召唤:“只要打不到,压不垮,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没有放弃自己的理由。”

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的下一代要向江梦南博士学习,学习她坚强不屈、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钱七虎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在江苏昆山

他为国铸盾60余载

初心不改

炮火中涅槃“家国理想”——奋斗一甲子,为国铸盾

这是国家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基石,这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论及防护工程的重要性,钱七虎用“武士格斗”的画面来描述,“我们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但从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出发,我们一定是先拿起坚固的盾,一一抵御敌人的枪支炮弹、炸药炸弹……”

亲历过“枪林弹雨”岁月的钱七虎,自幼就感受着“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血腥的战争逼迫临近的昆山流离失所,钱七虎在母亲逃难途中出生。每到傍晚,抢了军粮的日本机航船发着‘突突突’的声音返回镇上,载着粮食、家禽、还有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整整8年,钱七虎都成长在铁蹄、炮火和危难中。“民族危亡,国家利益,是我一生做任何决定时,必须最先想到的。”1954年,钱七虎放弃苏联留学读书的机会,毅然踏入军校,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树立起家国理想。“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需要相结合。”钱七虎向记者回忆,70年代,他曾亲眼目睹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的一片蘑菇云……当时他就在想,“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为国设计打不烂、炸不毁的“钢城坚盾”是他一生不动摇的目标。

“矛”与“盾”总是在攻防对抗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钱七虎是这一进程中的见者证,更是领航人。1975年,钱七虎使用先进计算理论和设备,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为空军战场上的及时反击赢得时间和机会。抵御世界军事强国的精确制导钻地弹,钱七虎通过近千次细致分析计算,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经过10年持续攻关,构建出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等计算理论和防护技术,为我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金钟罩”。

孙子兵法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钱七虎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为国家摸索出一条“九地之下”的安全之路,为人民铸起一面“坚不可摧”的坚强之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x年前,当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直刺苍穹,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沸腾了。从这个小镇农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名字响彻神州大地;

8年前,这个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小镇再度成为热闹的海洋。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又一次逐梦苍穹;

又一个8年过去了,已是57岁老将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后,我国第二位三探苍穹的宇航员,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这位出生于荆楚大地的航天老将,正续写着我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

老将出征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素材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潘维廉--相知无远近

【颁奖辞】

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人物事迹】

潘维廉原本是美国空军,1976-1978年在台湾服役期间,因偶然发现“来自天堂的一封信”的大陆宣传单,从而了解到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萌发了到大陆去看看的想法。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材料精选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明月共同途

主要事迹: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颁奖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伤病对于每名运动员都是头号“公敌”,苏炳添也没能幸免。在苏炳添14年的职业生涯中,20__和20__年两次遭受腰伤的困扰,并且10年他还受过一次伤。20__年他饱受腰部肌肉伤病困扰,竞技成绩严重下滑。全年17强,只在室内赛拿到3个冠军。他最看重的室外百米仅在瑞士赛夺冠,成绩为10秒34。当时苏炳添伤病严重程度,教练组都很悲观了。更可怕的是,苏炳添自己也萌生了退役的想法。跟小时候自己总想着做逃兵不同,这次是因为自己的身体跑不动了。想着壮志未酬,苏炳添那段时间无比痛苦。但是经过无比漫长的困兽之斗,最后苏炳添还是选择了继续战斗。在500多天没有参加任何比赛的背景下,苏炳添在20__年4月24日广东肇庆的田径分区邀请赛跑出9秒98。赛后苏炳添热泪盈眶,上次破10秒还是在3年前。虽然离的时间不久,但是对于苏炳添来说却恍如隔世。观众们看到苏炳添的神勇表现也无比激动:他们的“苏神”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人物简介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介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_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年度先进人物主要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当20__年的钟声敲响时,当20__年的颁奖典礼召开时,当你们手拿奖杯、手捧鲜花摇摆时,你们已感动中国

那年的那天,你带着妻子,舍下年迈的老母亲,去了遥远的西藏。你毫不犹豫的舍去了在城里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去了西藏。因为您是老师,您不忍心看着那里的孩子没人教、没人管,尽管那里的教室、桌椅破烂,但您还是去了。您去了,年迈的老母亲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的儿子、儿媳,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的孙女儿。

您的妻子也是因为那艰难困苦的生活而落下了病根,一疼起来痛彻心扉。您跟她每天一起教那些孩子读书、唱歌、跳舞。看到他们快乐,你们也快乐。我知道,这也是每个老师共同拥有的幸福。你们的女儿更是活泼可爱、聪明过人,在小小的年纪下就在别的孩子面前从不叫爸爸妈妈,因为她知道,那些孩子没有爸爸妈妈。

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吗?你知道他们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吗?

如果你不知道,请记住他们叫胡忠、谢晓君。在他们认为那不是苦,而是幸福。

他们是中国的骄傲,中国为他们自豪,他们感动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