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811

范文

1000

雨巷详细教案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1课时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诵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①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

②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③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3、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

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

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6艺术特色(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结合前面学的新月派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死水》来分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二)配乐诗朗诵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语文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和“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与同伴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认读字和新词: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

二、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样的功能?它们又是怎样工作的?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1、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

三、合作交流,相互质疑、释疑

2、结合示意图,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伴介绍电脑住宅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要做到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3、组织同学们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向“参观的游客”介绍电脑住宅的设置、功能和它神奇的地方。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四、发挥想象,深化感悟

以“如果我是个建筑设计师,我想这样设计电脑住宅”为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交流。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了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

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1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神奇”。

六、板书设计

设置

/ \

人类 电脑

\ /

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70 字

+ 加入清单

1、出示课题:为中华崛起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提出*。几天后,租界*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提出*,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详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532 字

+ 加入清单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为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表一: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2+ 、so42— 、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 、so42—和cl—。(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反应前 反应后

cu2+ so42— baso4 +cu2++cl—

ba2+ cl—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cu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然后再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离子方程式

na2so4溶液中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加hcl

naoh溶液中先加酚酞,再加hcl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设计实验: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知识反馈:1)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小学课文桥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老汉的优秀品质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老汉的优秀品质,体会课文中的表达特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道理

预学案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记6个生字。

放肆 揪出 瞪了一眼 搀扶 祭奠

2.结合工具书并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咆哮 放肆 呻吟 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祭奠 跌跌撞撞

3.流利朗读5遍课文,不错字,不漏字,不改字。

4.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5.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探究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

1.读课文,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小组内汇报交流。

2.读课文,找到描写老汉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情。

师生共学:

1.小组汇报找到的句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总结: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创设情境,用赞美老汉。

此时此刻,看着伤心欲绝的老汉的妻子,你想如何安慰她?

推荐阅读:

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情,让我们怀着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去阅读《语文精品读物》中的《一碗牛肉面》,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91 字

+ 加入清单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2、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重点: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难点: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朗读体悟、换位体验、人物对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称一个人“老王”往往包含什么意思?那“王老”呢?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任务分配:一二三组做第一题,四五六组做第二题。

学习方法:读完后先迅速搜集下信息,再小组交流,完善

1、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2、老王的善良有表现在哪里?

展示要求:

1、各组自愿当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另外一组在书上勾画。

2、对答案不完善、有异议的,每位学生可做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与老王对话,深入了解老王形象

假设同学们是老王,我是杨绛,我常坐你的三轮车,闲谈之中,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就文章中老王的实际回答我,好吗?

1、咱北京蹬三轮的都是有组织的,你怎么单干呀?

2、你的生意咋样?

3、那儿(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是你家吗?你还有没有啥亲人?

我们在闲谈之中,我们干感受到老王是一个生活艰辛的人,他考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给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孤、老、病、残,生活异常艰辛。可是,他却又金子般的心,善良、老实、淳朴憨厚。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老实、憨厚、讲诚信→善

弃、孤、残、病、惨→苦

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第二课时

出示课堂目标:

1、是从朴素诙谐的语言感受深沉的情感;

2、是让学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关爱普通人,尤为是孤老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

一、导入

老王苦,老王善,他老实,憨厚。作者从知道老王“不知得了什么病”起到偶尔听到老王去世,作者很不安。面对老王很惭愧。在回想老王时,对老王的肖像进行描写,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从肖像描写中感受杨绛语言特色

“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

1、找

2、读

3、品(抓住重点词语,入“骷髅、白骨、棺材、死人”

4、说(老忘给你的感受)

5、师小结:

我们平时尊敬一个人,感激一个人,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描写他,他的形象就会美化起来。这是常用的方法。杨绛不一样,他把老王面貌写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其目的是什么?

6、语言欣赏

(融入课后第二题)

(1)、找句子品味语言诙谐的特点。

(2)、找句子品其简朴沉着,情谊深。

三、角色互换感受善良

假如一二三组学生是杨绛,四五六组学生是老王。老师是旁人。你们的善良感动了我,今天,有些问题想问问你们:

老王:你生活如此艰辛,为什么还一心帮助别人,香油,鸡蛋是很好的营养品,你身体本来不好,自己吃了,会有益健康的?

杨绛:你们生活在荒唐动乱的年代,你们的学术被称作‘反动学术’,你们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生活过的也不容易,你反而老王始终放心不下,你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四、课堂争鸣:怀念老王

想一想:

“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我为什么而不安?

说一说:

师总结:

文章最后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愧怍自己作为相对幸运者对不幸的老王缺少了解,缺少关心,对他的高贵品性,甚至年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还是他死后才有的。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吗?你平时和他们接触吗?你像作者做这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作业

设计身边:“老王”的专访活动

访谈要求:

1、了解“老王”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

2、能体现它的品格。

3、访谈时可有自己的感受或评论。

4、用文字把专访内容记录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1、喜欢听辨周围的各种声音,区别不同声音以及所表示的意义

2、知道大家不喜欢噪音,愿意在生活中避免发出重重的噪声。

多媒体课件,耳朵图片,闹钟

一、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

1、听谜语,引起兴趣

引导语:宝宝,你们喜不喜欢猜谜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谜语,想不想猜猜呀,你们要仔细听啊(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要听美妙声音全靠它)

出示图片验证

t:亲爱的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啊?你们知道他们有什么用吗?

小结:耳朵能让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爱护自己的耳朵。

2、听一听,猜一猜

宝宝,看看这些是什么字啊?老师来告诉你们,这些字宝宝是“好听的声音”。想不想听好听的声音啊?

(婴儿笑声、闹钟声、电话铃声、门铃声、马路上的声音)

小结: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含义。

二、说说不好听的声音

播放活动室里幼儿尖叫等各种嘈杂的声音。

重点提问

1、你在哪里听到过这些声音?你觉得这些声音怎么样?

2、还有哪些声音是你不喜欢的?

3、那你的好朋友发出了不好听的声音,你要怎么做?

小结:我们都喜欢听好听的声音,不喜欢听吵闹的噪音。听到难听刺耳的声音我们要把耳朵捂住,学会保护自己的耳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板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详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讨论+探究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94 字

+ 加入清单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灵魂。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灵魂。

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内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本教案设计为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居里夫人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她是谁?(生:居里夫人)

谁来说说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答:美丽、端庄、沉稳、年轻漂亮)。

师:有人说她美丽,有人说她端庄,每个人的印象都不尽相同。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的。

[出示课件]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生齐读。(板书:容貌美)

二、品读课文,解读“美丽”。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跨越百年的美丽》,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仅仅靠美丽的容貌能跨越百年吗?(生:不能)那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好的,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生:不屈的信念、孜孜追求、献身科学)(板书:献身科学)

师:请同学们站在欣赏的角度,认真诵读第3自然段,看看哪件事情上体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灵魂?

师:读完了吗?都读完了吗?谁来说说吧。(生答,适机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你们都找到了吧!魏老师也把这段文字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一字一句地去品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就这样,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这几段文字。同学们,你看看居里夫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炼出了镭,环境恶劣吗?工作艰辛吗?那就请各位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片段吧!或用生情并茂的朗读声或带动作演一演或背一背都可以。

(学生展示表达。)

我想不仅仅是环境恶劣,实验复杂,而且生活在女性受歧视的社会里,外界的人可能会怎么说她,会怎么看待她?同学们想象一下。(指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有想象力,即便是这样居里夫人也没有放弃提炼镭。

过渡:同学们,他们从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的时间?(生:三年又九个月)

[课件出示]

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答:时间长、失败多次、来之不易、很艰辛、镭少、执著、)。

师:是呀!成吨的矿渣是多少?0、1克镭又是多少?你们看看笔尖上的那一小点,那一小点就是0、1克。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对比)那大家就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吧。(生齐读)

过渡:请同学们再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灵魂还表现在哪里?(指生答、齐读)对呀!难怪作家梁衡先生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师:齐读!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居里夫人的眼中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接下来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居里夫人在镭发现25周年纪念日上的一段讲话,请认真倾听。[播放录像]

生:无私奉献、献身、为科学而努力、为人类奉献

师:是啊,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居里夫人不仅仅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转变,你看!

[出示课件]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齐读。读了之后你发现它是一个什么句子?(指生回答:排比)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这句话,请大家注意听:

[出示课件]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因为她开创了放射学这门新的学科,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提炼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后来以她的名字做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不断地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师:同学们,居里夫人取得的成就大吗?你崇拜她吗?是呀,这就是为什么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就把你对她的崇拜读出来吧。(齐读)

师:这么好的句子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呀?(生:想)开始吧!

师:指名试背。

过渡:课题中的美丽除了献身科学的灵魂之外,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默读5、6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生答: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体会到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

生: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师:还从哪儿能看出她淡泊名利?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请再看这一资料:

[师补充资料]:镭放射出的射线能破坏人体内的恶性组织,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所以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三、回归整体,升华“美丽”。

师:你们看,这就是居里夫人,她不仅仅有着美丽的容貌,而且还有着奉献科学的美丽,有着淡泊名利的美丽。同学们,这样的美丽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吗?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甚至应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板题:永恒)

[出示课件]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师:是啊,居里夫人不仅人美,她的人格更美。(板题:人格美)

师:魏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和我一样,一定会铭记这份永恒的美丽。请看课题,读一读。不!这应该是——跨越永恒的美丽。请大家用心大声的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书写“美丽”。

师:亲爱的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想对“美丽”的居里夫人或自己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下你真挚而美丽的话语。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让我们来分享你的体会。(指名说)

师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用你们的青春,用你们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吧!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居里夫人,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居里夫人,魏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居里夫人自传》,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美丽。下课!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2、翻译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六、堂上练习

1、解释下列多义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夫人之相与”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战,勇气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足以畅叙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取万殊

4、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类之盛(品行的种类)

d、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题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3393 字

+ 加入清单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2课时

课前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

兮峨

(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百范文、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善哉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在文中标注出节奏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来盘点一下:

(1)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百范文。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2)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是这样记住它的

(3)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地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百范文。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百范文。

d.先通过看注释或百范文,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

理解。

课中

三、合作探究

1.链接资料,边读边思。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打柴的樵夫

2.小组合作,细读质疑。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针对学案中的资料卡片分组进行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资料,展开交流和学习,其中组内1号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3.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1)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用“”在文中画出来,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a.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①擅长②表示赞叹。

b.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c.朗读汇报,读中体会。(伙伴互读、小组互读、师生互读)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

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潇潇竹叶、潺潺流水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我来创作——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竹叶。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4)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也不管他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子期总能知道,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教师引读)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教师引说)

4.知音相遇,心灵相通。

(1)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身边一定有许多赞美之声。当他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伯牙,写写此时你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播放“知音”音乐)

5.痛失知音,深悟“绝弦”。

(1)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用“”画出相关的句子,带上你的感受多读几遍!

(2)读到这,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6.链接短歌,升华情感。

(1)伫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满怀悲痛地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老师引读,学生跟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3)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7.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背诵指导: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鼓琴。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自由练背。

(3)背诵展示。

四、拓展延伸

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2.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理解句义我能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课后

五、交流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薄弱的学习环节有哪些?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对学习方法有哪些感悟?……

六、资料链接

1.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伯牙学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

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念俞伯牙破

知音

得钟子期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苏教版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

1.认识对称现象,初步理解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美感。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多媒体、实物图片等。

1、说说在游乐场喜欢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蝴蝶形状的风筝引出“对称”

(一)观察图形,认识对称

1、观察几幅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感悟对称。

2、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猜一猜:出示几幅轴对称图形,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2、动手操作,剪出轴对称图形

(1)师示范剪一件上衣的过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2)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认识对称轴

(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2)画一画:师示范画出对称轴,然后学生自己画,再交流。

4、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1)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议一议:讨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3)举一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1、判一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3、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写自己的老师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开学就临近教师节,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篇关于“随文练笔”的文章,再一联系马上要到的教师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个练笔的切入点:

一、进行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练笔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一类细节进行描写。”有的说:“要写和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还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神态。”我说:“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随后我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写一写最让自己感动得老师。正好,我是新换的老师,原来的语文查老师从一年级把他们教到四年级,和孩子们有很深厚的感情。孩子们觉得查老师关心他们的事例有很多,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写作。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我一看,这次作文的效果很不错:首先,学生知道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其次,孩子们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中心,应该表达一种感情{不管写的是那一位教师,孩子们都表达了对他的爱};最后,学生还收获了描写人物外貌时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才。

二、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第二个切入点。我找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先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都去当当“田”老师,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改编的兴致同样也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出了童子和作者之间有趣的对话;有的写出了寻者在寻访之前高兴得心情和寻访之后遗憾的感受……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抓住了文本信息,对学生进行了随文练笔。我认为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发挥课文的优势,实现读写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词语挂牵、疲倦的意思,并能灵活合理的运用。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株紫丁香”代表的意义。

2.探索和体会师生之间互爱的情感。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下悬念,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么你们见过这种花没有?(板书:紫丁香)。紫丁香是一种很美丽的植物,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开的花有白色的,有紫色的,尤其是紫色的最漂亮了,人们就叫它“紫丁香”。你们想不想看看这美丽的花?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欣赏一株紫丁香。(板书:一株。完成课题的书写)齐读课题,读完题目,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没有向学生们展示紫丁香的图片,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紫丁香的好奇心,设置一些悬念,更好地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读第一遍课文,检查生字

1.师:现在大家想不想把这些问题解决?那么首先我们要把课文读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要求: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课后要求会认的字也要多读几遍,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听清楚了吗?开始吧!

2.课文会读了吗?要求会认的字你认识了吗?这么有信心,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去掉拼音,再读。(抢读,指名读,男生女生读,分小组读)打乱顺序,开火车读。读课件展示的词语。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记忆“株 倦”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结合小学生低年级段的特点,使用了生字卡片和课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多种读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记忆生字。】

【目标达成度:采用生字卡片学习生字,时间上有些长,而且效果一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的全部采用多媒体】

(二)读第二遍课文,检查课文的阅读情况。

1.师:你们生字认的真好,不知道课文读的怎么样?那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这次听清了老师的要求: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注意你的同桌读的时候你要仔细听,他读的不通顺的地方,你要帮他纠正过来,两个小伙伴一起学习好吗?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的是同桌两人互相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去阅读好这篇课文,使学生更加专注的去朗读,去倾听。】

【目标达成度:通过两个小伙伴互相读,互相听,效果很好。同学们读的很准确。】

2.分节分组阅读诗歌,听听哪组小朋友读的最流利。读完后,奖励每人一片绿叶卡。

三:朗读感悟,体会诗意

1.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我们再来看上课的时候提的这三个问题,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这三个问题你解决了吗?指名说,是谁种的紫丁香?(板书:学生),种在了谁的窗前?(板书:教师)为什么要种在教师窗前?看来,有的找到答案了,有的还没有,没关系,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请把眼睛闭上,边听老师读,边展开想象,看看你们的脑海里能不能出现一幅画面,你的画里有什么?

3.师:你的脑子里出现画面了吗?你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画里的内容这么丰富,看到这幅画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板书:爱)

4.师:同学们,咱们这首诗中哪一小节最能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爱呢?再把诗歌读一读。要求:带着对老师的爱来读,最喜欢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第一小节: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怎么样才不打扰老师?怎么读?(轻读),齐读。

6.第二小节:指导两个“老师”的读法,第二个“老师”要比第一个声音高一些。指名读,齐读。

7.第三小节:抓住“挂牵”一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老师时时刻刻关爱着自己的一些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挂牵”的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目标达成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挂牵的意思,但是在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时,不能迅速的举出例子,而且个别学生听错了老师的要求,用“挂牵”造句了。本环节有些匆忙,下一步要好好的引导,不能操之过急。】

师:还有哪一小节形式和第三小节一样?

8:第四小节:抓住“疲倦”一词,学生自由说老师一天都做些什么?感受到老师的辛苦,从而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指名读,齐读。

师:夜深了,人们都睡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睛了,老师还在工作,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齐读).轻读。

四:迁移运用,升华情感

(学生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学生为什么种紫丁香了吧?因为他们想向老师表达“爱”,你爱自己的老师吗?你爱谁?(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老师),这样吧,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这一次,你们跟着音乐读,把你们对我的爱读出来,让我感受到,行不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爱的老师,从文本走出,联系到自己,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目标达成度:本环节达成度很好,学生们都能说出自己爱的老师,而且配乐朗读的时候很投入,感情很到位。】

2.展示紫丁香的图片,揭开紫丁香的神秘感。

五:拓展写话

师:同学们,看着这么美丽的紫丁香,你们一定还有很多话想跟老师说,那就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绿叶卡上,老师也把对你们想说的话写在这个大的绿叶卡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把这个大的绿叶卡送给写的最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到老师的辛苦,练习写出对老师想说的话,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

【目标达成度:我把写作的环节交给学生课下完成,通过第二课时的交流,达成度很高,学生们都纷纷写出了对我想说的话,而且有的学生还特意制作了贺卡送给我,作为老师,真的很感动。】

课后小结

“一株紫丁香”实际上就是小朋友的心愿,表达了小朋友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那么你们有什么心愿要对老师说?你想有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识记重点字词;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说明古建筑的一般顺序,同时了解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同时树立一种大文化观,珍视自己的身边文化载体,同时学会保护鉴赏一切人类的文化成果。

“能力目标”。

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投影仪

学生讲解自己游览故宫的所见所闻导入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按照说明的顺序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本文的说明顺序具有以下特点: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建筑物。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根据课下查阅的关于故宫的各种资料,与全班同学更加详实地了解故宫的特点。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的顺序,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的自豪感。

快速朗读全文,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中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布置作业: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更详细的了解故宫的建筑以及布局,然后采用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课后记:本课需要图文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被动接受永远不及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力求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达到更好学习课内知识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博客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1、让学生通过量、剪、拼、折等活动,主动探究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通过小组内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组学具、课件

量角器、练习本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都在研究什么知识?能说说你们都认识了哪些三角形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出示三角形并汇报各类三角形及特点)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个三角形,想不想看看?(播放大屏幕)。"咦,不好,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快听听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哦,它们为了三个内角和的大小而吵起来。"(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3、我们来帮帮它们好吗?

4、那么什么叫内角啊?你们明白吗?谁来说说?来指指。

你能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吗?(生快速标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298 字

+ 加入清单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成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孩子接受。

《开满鲜花小路》是一个温馨浪漫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邮包,鼹鼠先生不知道里面一粒粒的籽是什么?就去问松鼠太太,到了松鼠太太的家,发现邮包里面是空的,松鼠太太发现了邮包上有个小洞,春天的时候通往松鼠太太的家有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的故事。该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人物对话简单洁明了,但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浪漫温馨的氛围,小路上,花朵簇簇,花香飘动,多美呀!这花是谁种的呢?富有悬念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孩子的注意,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孩子理解、记忆、学习。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孩子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指导要点提示以及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启发孩子有序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记住故事情节。学习词和词组:邮递员、懊丧、花朵簇簇、五颜六色。

2、能力目标:培养的观察能力,提高孩子想象力、感受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使孩子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物质准备:

1、根据《孩子用书》中的图片制作的大图书。

2、多媒体课件。

3、黄狗邮递员、鼹鼠先生、松鼠太太、狐狸太太、刺猬太太等得头饰各一,有洞的包裹一个。

4、《哇哈哈》音乐。

(二)、知识准备:知道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能生根发芽,有的还会开花结果。

(一)说教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当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音乐激趣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提问法。

1、音乐激趣法:

《纲要》中指出:发展孩子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孩子的经验。我通过《娃哈哈》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让孩子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像花园一样的美丽景象,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直观教学法:

观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选择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故事所蕴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图片有助于孩子仔细观察画面,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能给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课件则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可以分段播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3、讲述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共识,引导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角色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当鼹鼠先生发现包裹空空很沮丧时,我就放慢语速,降低音量讲述;当狐狸太太、刺猬太太、发现通往松鼠太太的家有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就用欢快高昂的语气讲述。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理解角色形象,并能较好地集中孩子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4、提问法:

提问是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事物,要求孩子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孩子积极思维的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孩子对故事有了初步的完整的感受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从邮局到鼹鼠先生的家一路上住着哪些朋友?鼹鼠先生收到的邮包为什么是空空的?春天来了,刺猬太太、狐狸太太发现路上有什么?用什么词来描述?等等。在提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设计问题的难易也不同,如:比较容易的问题让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来回答;需要孩子描述的问题就让能力较强的孩子来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就让能力最强的孩子来回答。这样,在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欣赏法、讲述法。

1、观察发现法:

教师提供适于孩子进行观察发现活动的材料(如:图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发现知识,感知故事内容。在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观察、想象讨论故事中的情节、角色对话等。通过观察、提问和孩子讨论,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欣赏法:

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使孩子获得美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浪漫气息的情节,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让孩子体验作品中各个角色的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3。讲述法:

主要让孩子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活动中,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和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和方法为孩子讲述提供了空间,启发孩子用宏亮的声音大胆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为每个孩子创设了讲述机会。

(一)导入部分:音乐激趣导入活动:

让孩子欣赏欢快活泼的音乐《娃哈哈》,让孩子感受祖国像花园一样美丽的景色的意境,为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老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内容,不用任何教具,依据孩子无意注意站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只运用丰富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几个简单的问题:故事的名称?有哪些角色?通往松鼠太太的家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

2、出示根据孩子用书上的图片制作的大图书,引导孩子按数字顺序观察画面,老师根据画面再次讲述故事,接着老师提出问题: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了什么?学词:邮包。鼹鼠先生把邮包给谁看?邮包里面有什么?鼹鼠先生是什么表情?学词:奇怪、懊丧。刺猬太太、松鼠太太都看到路上的鲜花是怎么说的?鼹鼠先生怎么回答的?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样的?学习词组:花朵簇簇、花香飘动。请你猜一猜,这花是谁种的?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讨论,并充分想象讲述。此环节鼓励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抓住教学的重点。

3、完整播放课件,让孩子边完整观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老师根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进行启发式提问: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的是什么?为什么邮包是空的?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到底是谁种的?你们觉得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美吗?让孩子体验生活中不经意间创造的美带给的我们温馨浪漫的感受。次环节重在揭示故事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它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请孩子单独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讲述故事,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此环节主要让能力较强的孩子讲述,不要拘泥于老师教的词汇,鼓励孩子大胆发挥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词汇来生动讲述,给了孩子一个拓展的空间。

5、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分组进行故事表演。这个环节旨在给孩子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三)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德育。

根据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让孩子谈谈生活中有哪些自己感到美的事物,怎样做我们会生活得更美。如:你喜欢我们周围生活得环境吗?你喜欢我们的孩子园吗?怎样让我们生活得环境变得更美?怎样做我们的孩子园会变得更美?等等。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孩子交流时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由于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分角色地扮演文中的人物,大家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学习效果比较理想。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