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798

范文

1000

教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雨巷》教学目标 雨巷教案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362 字

+ 加入清单

1.2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

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7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 首恶者 摸清底细 调查了解

受害者 漳河情况 西门豹 破除迷信 迎接新娘 惩办巫绅 惩治巫婆 巧妙 惩处官绅 兴修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木兰诗 教案 木兰诗教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2812 字

+ 加入清单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二课时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手指》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内容方面《手指歌》一课是一节的语言活动课,根据最近发现我们班有些孩子爱啃手指头,我趁着这节课给孩子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相应的手指动作。

3.知道我们的小手很能干,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小手。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二、教学过程方面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首先让宝宝唱以前学过的儿歌《小手拍拍》,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条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块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交会小朋友歌词,再教小朋友学唱儿歌,最后加上动作来边做动作边唱。最后多加练习,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教授环节上自认为没有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手指头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将《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在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一些。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也不了解,在课前就应该做些铺垫工作。

三、教学策略方面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写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于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好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环节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一些孩子探索的地方,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我们的小手有多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渡也不是很自然,以后应该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手指歌》这节语言课的教学反思,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状况等。2、言为心声。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

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布置作业

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

不成熟→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木兰诗 教案 木兰诗教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04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3)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1)zhùtièké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

jìjiūzhuó

(3)“帖”通“贴”“火”同“伙”

(4)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2.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25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学习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平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节选自梁衡的同名散文。全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谈和导入

2、介绍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1、简单小结学生的作文思路。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桌认读新词:

分析 顽强 侵蚀 隐退 乏力 荣誉 头衔 捐赠 诞生 里程碑 卓有成效 刚毅

5、指名分段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并加上小标题。

( )自然段:

( )自然段:

( )自然段:

6、口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力争读出感情,作好批注。

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大家试写居里夫人,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珍珠鸟》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95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1、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以自学为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可请求同学帮助。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百范文,把拼音写在书上。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该停顿的地方划上“∕”。读完后,盖上拼音读生字,读错的再拼拼音记住为止。

2、读第二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不明白的查工具书或上网搜查:

(1)雏儿索性细腻伏案信赖神气十足不由自主

(2)把“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改为陈述句。

4、回答问题: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5、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比如人与动物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你以后想怎么做?可搜集信赖和爱鸟护鸟的名言警句。)

6、写生字、生词、重点句子,达到写好、会写:描红一遍;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一类字词);把生词、课后3题生词、重点句子抄写两遍,第一遍看着写,第二遍默写对照。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朗读课文时先体会感情,然后酝酿感情练习朗读。朗读时语气、表情可夸张,为充分表达感情也可加上动作。

8、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预习分工:

1号、2号、3号、4号、5号同学完成1——7项,争取完成第8项。

6号同学完成1——6项,争取完成7、8项。

珍珠鸟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20课珍珠鸟。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后,我们进行展示。

二、小组内交流:

1、1号检查6号:读生字,说词句的意思,读课文,1号随即纠正补充指导。

2、2号检查5号:读生字,说词句的意思,读课文,2号随即纠正补充指导。

3、3、4号分工检查:读生字,说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即纠正补充指导。

4、1号带着大家听写生词、三题上的生词、重点句子,1、6号,3、4号、2、5号互相检查,错的改3遍。

6、3号回答: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7、4号回答: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9、1、2号回答: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10、小组长汇总问题,展示时代表小组提出来。

注意:小组长要组织大家抓紧时间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

三、集体交流:

1、质疑:各小组长在下面提出本组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做好标记。

2、解疑:个人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解疑。

四、分配展示任务:

1组1号展示生字:课前将本课一二类生字和自己查工具书认识的字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展示时自己读一读。说一说哪些字容易读错。然后检查某组6号同学读。最后说明“我们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2组1号展示对词句的理解:课前将词句的意思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展示时自己讲一讲。并随即检查某组5号同学说意思。强调一些词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后说明“我们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3组1号展示: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

4组1号展示: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5组1号展示: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6组1号展示: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7组、8组、9组、10组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段,可以齐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选取最精彩的段落读……

11组、12组、13组1号展示: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32 字

+ 加入清单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挚,含义深沉。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 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请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 读一读,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2、 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我”、儿子、母亲、妻子)的心理活动。

3、 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由朗读全文过渡到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矛盾的部分,通过学生的读,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发挥想象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亲情,感受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步骤是前一步的深入。)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就要让学生多读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

: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屏幕显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评价删改的效果。

①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括号内为删去的话)

(请学生同桌探讨。这一环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说得痛即可。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作者的精神,也是让学生再次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口语表达训练,屏幕显示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阅读《三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7页),感悟两篇文章语言的不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探究学习常用的方法。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是很好的学习角度。作为依次探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适当讲评即可)

假设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从“儿子”的角度写一写这件事。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

:这个教学设计从语言的角度学课文,突破口放在文本的语言特点上,以语言带文本,是语文教学侧重对语言的学习,文本的探讨,避免了大而空(大而空的教学目标 往往是漫无目标)。同时设计者还非常注重朗读,朗读贯穿了整个设计。

其次是注意了探究性梯度,从小问题的发现到特点的梳理到规律的归纳;学习材料由课内到课外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词语的推敲到全文把握,形成研究序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最后练习的设计也很有特色。比较阅读就相当于一次探究性的作业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身份,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两项作业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起到了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吨的认识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67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应该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不是在教学量的意义时都应该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呢?教师在教学以前应认真思考:哪些内容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哪些内容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第1—3题。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5、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吨的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三年级,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1、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2、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

提问:

1、交通运输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那些方便?

2、如果没有交通运输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谈话:开学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重视交通安全的程度不够,它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1、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

①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知识。

②播放视频车中的危险。

2、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

①学生用课件或图片介绍各种交通标志。

②学生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

3、学生介绍文明乘车方面的资料。

①学生表演小品在公共汽车上。

②学生讨论。

4、学生介绍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请学生分析他们违反了法规中的那些条款。)

5、交警介绍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

6、学生介绍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提问:

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小结;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忽视交通法规,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3393 字

+ 加入清单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2课时

课前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

兮峨

(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百范文、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善哉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在文中标注出节奏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来盘点一下:

(1)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百范文。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2)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是这样记住它的

(3)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地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百范文。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百范文。

d.先通过看注释或百范文,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

理解。

课中

三、合作探究

1.链接资料,边读边思。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打柴的樵夫

2.小组合作,细读质疑。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针对学案中的资料卡片分组进行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资料,展开交流和学习,其中组内1号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3.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1)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用“”在文中画出来,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a.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①擅长②表示赞叹。

b.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c.朗读汇报,读中体会。(伙伴互读、小组互读、师生互读)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

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潇潇竹叶、潺潺流水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我来创作——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竹叶。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4)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也不管他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子期总能知道,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教师引读)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教师引说)

4.知音相遇,心灵相通。

(1)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身边一定有许多赞美之声。当他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伯牙,写写此时你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播放“知音”音乐)

5.痛失知音,深悟“绝弦”。

(1)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用“”画出相关的句子,带上你的感受多读几遍!

(2)读到这,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6.链接短歌,升华情感。

(1)伫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满怀悲痛地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老师引读,学生跟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3)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7.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背诵指导: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鼓琴。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自由练背。

(3)背诵展示。

四、拓展延伸

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2.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理解句义我能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课后

五、交流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薄弱的学习环节有哪些?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对学习方法有哪些感悟?……

六、资料链接

1.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伯牙学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

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念俞伯牙破

知音

得钟子期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狮子与鹿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该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自读自悟,体会并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以朗读为根本,以感悟为核心,以敏化学生对文中叹词的语感为手段破解文本言语表达形式之秘妙,推进文本解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1.教师板书“唉”,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个词。[如果学生读得干瘪,教师则加上破折号,让学生再读:“唉”

2.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情境中说:“唉”

师: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呢,咱们来试一试。放学后,你看到老师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你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被老师误解,受了批评,有口难辩,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上街买东西,你却留意到一个年老的乞丐坐在地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你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唉

师:你们看,同样一个“唉”,在不同的句子中就表达不同的情感。第一个“唉”表达的是无奈,第二个“唉”表达的是不满,第三个“唉”表达的是同情。像这样的叹词,在第28课《狮子和鹿》当中有很多,你们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它们读好!在开始练习朗读之前,老师先教大家念两个含有多音字的词语:倒影、向前奔去。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巡堂,倾听,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几个学生朗读。

2.请1位同学朗读课文1-4自然段,反馈读正确、读流利的情况。

3.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1)纠读读错的地方;

(2)评价几个叹词的朗读情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一声“啊!”中体会到的情味。(3)训练学生反复朗读“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体会“唉,”中的情味。

4.教师与学生对话,把两次朗读、感悟之所得连起来说:我体会到。

5.教师过渡:一个字,一个词,在句子中都它独特的表达情感的作用——文章中的“啊”和“唉”多有情感表现力!句子一定不能读错,更不能读漏,读错、读漏就会影响情感表达。认真听老师朗读第5自然段,要仔细听。

6.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故意漏掉“哎呀”一词,让学生指出来后,再让学生把“哎呀”加进去朗读,体会这个“哎呀”为什么不能掉?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感悟之所得:这个“哎呀”里面,藏着鹿的,藏着鹿的,藏着鹿的……,带着这样的心情,你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的前面两句话。

9.学生照样子练习朗读6、7两段。

10.学生齐读反馈6、7自然段的朗读效果,教师抓住最后一句话“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让学生加入一个适当的叹词,赛读,体会句子所传达的情味。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体会到。

1.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鹿来到池塘边喝水,在水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他觉得。再写鹿被狮子追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体会。

3.教师小结“叹词的表现力”之后,学生抄写积累文章中含有叹词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3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1、唱《采菱》

2、听《梦里水乡》《采红菱》

3、表现《采菱》

1、指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通过学唱和欣赏江南的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入到集体表现歌曲的形式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优美婉转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

1、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掌握

2、表现歌曲

:钢琴、多媒体课件、节奏卡片

1、教师创编:2/4 x xx x x︱ x x x‖

东 小 的同学 你 们好!

2、教师出示节奏卡片:2/4 x x xx x ︱x x x‖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描绘的哪里的风景?(出示课件)

2、(师)你们能用语言来赞美美丽的景色吗?

3、(师)如果让你们为图片配上音乐,你们会选怎样的音乐?(优美、婉转、抒情的)

4、听音乐《梦里水乡》,听一听老师选择的音乐。

5、过渡语:(师)江南确实太美了,人杰地灵,水甜,心甜,歌更甜,你们听一群孩子用动听的歌声在赞美家乡呢。

1、初听《采菱》,说说歌曲的情绪和歌曲的内容。

2、(师)你们采过菱角吗?看看老师是如何采菱的。(教师边唱边表演)

3、介绍“菱角”的生长过程,小伙伴们采菱时的心情。(出示课件)

4、学唱歌谱。(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教学生读一读。

(2)教师范唱歌谱,学生找一找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3)听唱法学唱部分歌谱。(唱准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4)师生接口唱,学生在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处接唱。

5、学唱歌词。(一字多音的唱法)

(1)教师范唱。

(2)听琴轻唱,说说难唱的地方。

(3)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教师在间奏处伴唱)

1、分三个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组:变化演唱形式;

第二组:创编动作表演;

第三组:创编歌词

2、分组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师)我们江南的音乐不仅好听,形式也很丰富,同样是采菱,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现,你们听(放音乐《采红菱》)(出示课件)

(师)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有诗句赞美江南,最后老师把这首古诗《忆江南》送给你们,大家也可以回去找一找其他的江南知识,下节课大家一齐分享。(出示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动物乐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物乐园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11 字

+ 加入清单

1. 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关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重点: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认识“>”、“<”、“=”的含义。

难点: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大于、小于符号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教学课件、各种动物头像图片

学具:小棒

演示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聚会就在今天,好多小动物都来到了动物乐园,它们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动物乐园图”)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1. 数一数

师:动物乐园的动物真多呀,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

生:我看见有4只小白兔、我看到小猴是3只、有2个秋千、还有2只小鸟、4个篮子。(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动物图片,并板书相应的数量。)

师:你们数的这么快,是怎么数的呢?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小朋友交流一下。

预设:

生1:我是手指着小猴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是用铅笔点着小兔子,一只一只数的。

生3:我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

生4:我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的,树上一只小猴子,洞里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小猴子在地上跑。

生5:我是数一个就在旁边做个记号。

教师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每种动物的只数,真不错,学习数学就应该掌握方法,学会有序观察。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一个具体结果更重要。教师不仅注意到学生数的结果,更重要注意到了数的方法,学生介绍了自己很多的方法,有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也有的学生作一个记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2.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

①学习“=”

师:老师要为小动物们发奖了,老师手中有4朵红花(教师拿出4朵红花),要送给一种小动物,要每种小动物都能得到一朵,你认为送给谁最合适?

预设:

生1:给小白兔,小白兔最可爱。

生2:4朵红花4只小兔,应该给小兔,小兔正好有4只,一人一朵不多也不少。

生3:还可以给小篮子,篮子也是4个,一个篮子一朵正好。

师:怎么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一样多呢。

生:一个对照一个来帖,演示。

师:恩,很不错,这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小兔对应一个篮子……

师:小兔和篮子一样多,一样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也就是同样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多”的意思)。

师: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小兔与篮子一样多呢?

4和4是一样多的,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等号。同时板书:4=4。

讲解:这个式子读作4等于4。(齐读2遍)等号表示一样多,所以这两横很平,而且还一样长。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学生书空)表扬看得认真的孩子:只有看得认真才能写得漂亮。

请学生观察周围,写出类似的算式,并说说表示什么,学生写出6=6、3=3、……

②学习“>”

刚才我们比了比小兔和篮子,让我们再来比一比其他吧。

生:小兔和小鸟比。(让我们请上小兔和小鸟,边说边摆)

师: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小白兔有4只,小鸟有2只,一只小白兔对应着一只小鸟,小白兔还剩下一些,小白兔比小鸟多,也就是4比2多。我们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就是:4>2。

引导学生正确读:“4>2”读作4大于2,表示4比2多。指导学生书写“>”。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领学生齐读。一列读,男生读,女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大于号,感觉较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想,把形和义结合起来,学生便于记忆,理解深刻,为学习小于号作下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学习“<”

师:4只小白兔比2只小鸟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2只小鸟比4只小白兔少。

师:2只小鸟比4只小白兔少,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生:2小于4。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符号来表示“2小于4”。

生:用“<”

师:为什么用这个符号表示?

生:我认为“大于号”和“小于号”一定相反。

教师及时给于肯定,让这位同学领读一遍,作出板书:2<4,读作2小于4。

强调小于号的写法,并指导书空。

④最多和最少

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

三、练习与拓展

1. 打开课本:

书写“=”“>”“<”

2. 填一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梳理文章结构。

3、学会列小标题,自主学习。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探究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