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实用20篇

其实写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并不难,来看看吧。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浏览

6349

范文

1000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95 字

+ 加入清单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

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

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⑴ 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⑵ 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⑶ 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⑴ 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⑵ “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⑴ 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⑵ 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

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狮子与鹿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73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图片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一只漂亮的鹿站在池塘边。

2、看,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你最喜欢小鹿的什么地方?学生交流。

3、可是小鹿却说,(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28课:《狮子和鹿》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欣赏 抱怨 凶猛 匀称 珊瑚 撅嘴 逼近 犹豫 挣脱 精美别致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从上面选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原来是这么回事,小鹿才会说,“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三、细读课文

1、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个意思?

2、自由读课文2—4段,划出小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说的话,细细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结合指导:

1)出示:“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把小鹿的角比作什么,请你学着小鹿用“多么.......多么......”来说话。

②、一起看看图中的小鹿是多么得意啊,你觉得小鹿会用什么语气说呢?谁能学着小鹿的样子夸夸,指名朗读,齐读。

2)出示句子: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你读出了什么?小鹿认为……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那我们能不能课文中的句子换成这句呢?你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是啊,小鹿多不喜欢自己的腿啊,你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小鹿这样就是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抱怨),给抱怨换个词。

②、小朋友,读着读着,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对小鹿说吗?

3)你们真能干,知道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他有没有用。

(二)学习课文5、6段

1、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后来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呢?赶快读课文5、6段,边读边想,划出相应的句子。学生自学。

2、交流,结合指导:

1)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一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从这儿读出了什么?

是啊,你觉得,这时的小鹿,心里会想什么?

小鹿的心情是多么紧张,请你读这两句话,用朗读把小鹿的心情读出来,自由读,指名的,齐读。

2)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

从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什么是灰心丧气?给他找个近义词,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

小鹿本来已经逃远了,狮子灰心丧气了,可角却被树枝挂住,真危险啊!请你读出这时的紧张。指名读,齐读。

3)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读着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危险啊,你就是小鹿,靠着难看的长腿,终于逃脱危险了,又来到了河边,看到河水中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这时候,你想说什么?请你说一说。

2、看来,小鹿们都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

3、读小鹿的话,你体会到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或明白什么道理? 写一写

4、教师小结:是啊,物有所长,也有所短,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点、缺点。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所以不管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要全面地去看待它。这就是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关键词来掌握文章大意,并能通过语言的魅力来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体会文章中诗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强大魅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1.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以及词语所产生的强大语言魅力的理解与体会。

教学难点:运用关键词把握文章的大意,并能通过学习课文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对比突出。

教学准备:课件,纸卡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1.任务引入,导出课题

师(出示烈士陵园图片):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里?引导生说出烈士陵园。

师:哦,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上周呢也去过那里,然后看到那里的管理员叔叔陷入一个难题。他发现最近去里面参观的人在里面吸烟,于是想在里面贴几张提示图片,但是他却在两幅图片中不知选什么,想让我们的同学帮忙他参考下意见。我们一起来看下。

师(出示提示语图片):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两幅图片,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图片一样,英文字也一样,就是字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棒。首先请同学分别把上面的内容读一下。那再请我们的同学来思考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呢,并要说说你的理由哦

生:思考并发言。(注意引导学生向语言的魅力方面展开表达。)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对比发现我们的确可以看出来第一幅图片字很简单,但却随处可见,并不吸引人。相对来说第二幅图片更好,因为它的内容更丰富,更详细,考虑到人的健康,更吸引人,更有语言的魅力。好谢谢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考选择。大家看了吸烟是对健康有害的,那么大家家里有大人吸烟的也要及时的劝阻。我相信管理员叔叔应该知道选哪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情景任务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也能让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 关注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师(板书“魅力”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魅”的书写):我们来一起看看生字词,请同学们找出你认识的词,并组词成句。之后关注要求识记的词语。

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为学生自主阅读做铺垫。同时先学生自认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 进入文本,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课文,并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两个任务。请同学读任务卡

生:(读课文,完成任务)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检测下同学们完成任务的情况。(检查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用关键语句概括中心内容,并及时点评,引导到木牌的字的变化。)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使学生能快速捕捉关键信息,以及提取文本核心内容)

4. 再读课文,提取信息。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块木牌的在这篇课文前后发生了变化,那大家再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使用精确的语言,有的地方需要概括出来。

生:(完成任务)

师:(讨论表格内容,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5.精读课文,细节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找出描写老妇人的语句。请同学把相关语句读出来。

生:(读出相关语句)

师:这位同学读的真棒,有没有同学愿意挑战一下把这个老人的情形给演出呢。

生:(表演)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给你一个赞。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图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形象,不禁对她产生一种怜悯之心。这个老人的身边有块牌子,请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这位盲老人,你如何读出她内心的独白,请同学尝试下。

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出木牌上的字。

师:同学们都特别厉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状况,我们在来看看这时老人的幸运之神来临了,诗人的出现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三位同学分别对应这段话的三个角色来试着读一读,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人和盲老人的对话内容比较短,但是需要有感情的朗读。

生:(读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老人的木牌上添上了四个字“春天到了,”所以当人们再看到这块木牌的时候,就变成了这样。那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这时,行人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到这里用了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用了这些关联词,与前面老人所说的“我什么也没得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试想一下,读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诗人仅仅加了“春天到了”,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 同学们太佩服你们了,找的真准确。我们来看下,春天到了这几个字,春天在我们小朋友眼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春天很美丽,春天是绿色的........

师:真好,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有蓝天白云,有绿树红花,有莺歌燕舞,有小桥流水,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呢,可是这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是虚设的,她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幻灯片图片同步更进。)当人们想到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这样的情景怎么能不让人产生同情之心呢?一定会的,一定会让人们产生同情之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更加清晰)

6.总结归纳,抓住主线

师: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清晰了,请同学们说下,你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分享。

生:畅所欲言的谈感想。

师,同学们都太厉害了,通过大家的总结老师发现大家对这篇课文学习的都很透彻,说明大家这节课学习得都很棒。黑板上老师也小小的总结了下,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语言确实有它强大的魅力,那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去体会语言的强大魅力,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平时在说话过程一定要注意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人。同学们能学习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升华主题。)

7.牛刀小试,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用你的魅力语言来给这图片配图,看看你能行不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下。

生:看图完成写一句话。

师:请我们的同学来读一读他的写得一句话......

生:分享他的魅力语言。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8.复习巩固,知识梳理

师:老师好佩服我们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有语言天赋。老师也来分享下我的一句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出来具有不同的效果,有魅力的语言更能吸引人。我们同学们也表现的很棒,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很有魅力的语言。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下这篇文章讲了件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你独具魅力的语言概括出来呢?

生:踊跃发言,复习概括文段中心思想。

师:同学们很棒,今天这节课老师也收获很多。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搜索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下节课我们来一起分享。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复习巩固,梳理知识,使学生能对课堂学习加以整合)

9. 课后作业:

搜集有魅力的语言,并赏析写小短文。

10.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以读为主,辅以视觉听觉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诗句之美;仿写诗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声音,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秋天的诗文。

师生共同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秋虫的叫声等;教师准备可作课文朗读背景的音乐。

1课时。

一、展示秋的色彩,引出秋天的声音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一个色彩的宝库。请看,(教师出示搜集的各种秋天色彩的图片,边展示边讲解)秋天的天是湛蓝的,万里无云;秋天的月是明亮的,皎洁如玉盘;秋天的树林是五彩缤纷的,黄叶飘飘,红叶似火,劲松苍翠,古柏更加郁郁葱葱......

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的宝库,它还是一个汇集无数种美妙动听声音的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去聆听那些美妙的声音,去品味浓浓的秋意。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3、说说课文具体写了几种秋天的声音,还写了什么。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课文第一节,学生朗读,教师播放树叶飘落的声音,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头脑中浮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继续品读课文第2、3小节。

3、全班齐读课文第4、5小节。

4、教师继续播放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秋的声音:雨声、树林里果实掉落得声音、树叶碰撞的声音、小动物在草地上跑动的声音,等等。

同学们,秋天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请你来写一写你听到的声音。

怎么写呢?你可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先写声音是谁发出的和怎样发出的,再用拟声词模仿这种声音,最后对这种声音进行想象;除了这种写法,也可以依自己的想法来写。

学生写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5、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四、诵读诗句,表现感受

1、把课文前三个小节中的一个小节换成自己撰写的诗句,然后把自己诗句的韵脚调整一下,句式调整一下,做到与原诗相协调,练习朗读。

2、举行诗歌朗诵会,各小组派代表参加。

五、布置作业

抄写自己创作的诗句,配上插图,制成展品,参加全班的“秋之韵”诗歌展览。

宋老师的这个教案设计我最欣赏的地方就是它让学生在对诗句的朗读中感受秋的声音,体会秋天的美好,还让学生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又感性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以读为主,辅以视觉和听觉材料的渲染。学生感受秋声,主要是通过朗读诗句的方式获得的。与此同时,它也针对学会僧的年龄特点出示一些表现秋天色彩的图片,播放一些表现秋天声音的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诗句描绘的的秋天的风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结合诗句的特点仿写诗句。学生仿写诗句的难点有二:第一,不知如何下笔,也就是不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这主要是思路上的问题;第二,不知怎样才能写成诗,这主要是对诗的句式和声音的要求不解。第一个难题,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写声音的思路来解决;第二个难题,宋老师通过让学生把自己的诗句放入课文中去观察、分析、调整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是扎扎实实的思维方法,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诗歌在句式上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

老王生活境况我与老王的交往关爱同情人道主义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难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及全文的线索。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明确本文组材特点。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我们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总体构想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支撑点。”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采用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大约2分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教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语的意思。

3、运用前两课学到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检查预习情况。(略)

(二)、揭示课题:

板书:“燕子”

1、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燕子的信息?

2、燕子南来北往,会遇到那些困难?

板书:“过海”

说说你所知道的大海?

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大海的?

出示:“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1、这一句话主要讲了什么?(海之大)

2、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说?(一望无边无边无际一望无涯……)

3、这种句式,我们那一课学过?

4、仿写句子:(略)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听课文录音,思考: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a、海之大

b、燕子飞

c、燕子落

d、爱燕子

(四)讲读第二节:划出写燕子飞的句子。

出示:“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1、从这一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燕子飞得辛苦)

2、从哪个词语看出燕子飞得辛苦?

理解“不分昼夜”“昼”是白天的意思。

3、从这一节中找出三对反义词:

北方---南方寒冷---温暖昼---夜

(五)自由朗读第三节,划出写“燕子落”的句子。

出示:“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1、说说“疲倦”的意思。----疲劳劳累

2、从那几个字中可以看出,燕子的确是“疲倦”了。

(太落伏)

3、“太疲倦了”还可以用什么来替换“太”?

(很挺好十分非常……)

4、词语比较:

“落”换成“飞”、“掉”可以吗?为什么?

“飞”---说明燕子还有力气。

“掉”---说明燕子可能已死了。

“伏”换成“停”、“躺”好吗?为什么?

“停”---说明燕子还有力气。

“躺”---说明燕子可能已死了。

5、像“雨点一样”说明什么?----燕子迫不及待。

6、说说水手们是怎样对待燕子的?

出示“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理解“崇敬”一词。

为什么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对待那些燕子,“尊敬”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佩服它们不畏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那么,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燕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水手们是怎样做的?说明了什么?

如果你是水手会对那些不畏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燕子说些什么?

对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燕子又会说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01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多媒体

1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德】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优质课 原子及其结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石拱桥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一、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四、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以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和准确运用语言的特点。

二、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时间上则从先到后。要学生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要在理清全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加以说明。

三、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必须结合课文有机地进行。

四、为增强感性认识,最好准备好赵州桥、卢沟桥的详细挂图,以便在课堂上边看图边分析。

五、布置预习,运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2.补充解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到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到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95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一读《雨巷》,解读文本

1、共同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

(只思考)

2、诗中都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画面(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3、补充情节,分析意象:

以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活动:

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⑵ 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境遇?

⑷ 我的“希望”结局如何?一定是这样的结局吗?为什么?

(根据诗中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上面问题为线,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

⑴ 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又惆怅、希望。

⑵ 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凄婉、迷茫、消散。

抒情主人公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值得关注:

雨巷:悠长(没有尽头)、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油纸伞: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衬出撑一伞风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篱墙:“颓圮”多了几分黯淡无奈与感伤。

雨:哀曲。

(问题⑵问题⑶可以使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征,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问题⑷可以结合描写环境的意象,雨巷──“悠长又寂寥”,篱墙──“颓圮”,油纸伞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4、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写到丁香,就不能不写丁香结,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这个“结”,既可指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双关着爱情的缠结,幽怨的郁结,男女们种种复杂感情的纠结。所以,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二读《雨巷》──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可以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

1、“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x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四、三读《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五、四读《雨巷》──品味语言

指导:

1、在朗读中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特点。

2、注意重音、停顿、基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

举例1:

排比、反复的运用:

她 /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读指导: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举例2:末段和第一段构成反复,朗读处理上,要注意读出区别。

举例3:

词的重叠运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举例4:

押韵: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a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举例5:

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用了大量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学生练习朗读,之后播放朗读录音,以丰富学生的体会

七、作业

试将《雨巷》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初步学唱歌曲,知道aba的结构类型,并学习用“跳动地“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

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心情,体验与伴侣结伴表演的欢乐;

能创编跳动、连贯的动作关心理解和表现歌词的内容;

幼儿已有郊游的.生活阅历;

cd音乐《郊游》。

一、活动导入

1.复习歌曲《小红花》。

指导语:(老师弹凑歌曲前凑)这是什么歌曲?在最终一句我们应怎么唱?(前面跳动,后面连贯)

用跳动、连贯的声音唱《小红花》。

2.老师引导幼儿回忆郊游时的美妙前景。

提问:你们郊游过吗?去了哪里?玩了些什么?

3.老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讲解并描述歌词内容。

提问:歌曲里小伴侣郊游时欢乐吗?他们是怎么郊游的?观察了什么?

4.幼儿学唱歌曲

二、老师再次范唱歌曲,启发幼儿发觉aba的结构

提问:你们发觉歌曲里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老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

进一步理解熟识歌词。

提问:这首歌里唱到白云怎样?阳完怎样?青山、绿水怎么样?

四、老师引导幼儿争论

发觉并运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

提问:你们发觉中间部分和前后重复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你们唱什么歌的时候也运用了这两种方式?

五、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到“地方郊游“,带领幼儿完整学唱1~2一遍。

六、鼓舞幼儿听音乐结伴边表演边唱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背育古诗。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两课时。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13、古诗两首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年级下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1、础性目标:

⑴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⑵读准14个生字的读音,随文学习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发展性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⑵通过换位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⑶通过参与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

cat课件、资料等。

一、激趣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次去感受了黄山风景区的神奇美丽,那里各种各样的奇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课文介绍了哪些神奇的石头?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图文结合、合作学习

1、今天,老师要邀请孩子们乘坐黄山旅游专列去仔细欣赏那些神奇的石头。

2、孩子们,快看!美丽的黄山风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

3、教师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我们先来到今天旅游的第一站,这一站有“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三个景点,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动脑学习。

(点击cat,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可小声读要求。)

5、学生自学。

6、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学情况。

7、学生分组汇报自己选择的一个景点,要点:

⑴仙桃石:

飞、落、仙。

⑵猴子观海:

动作、云海。

⑶仙人指路:

伸、指。

(汇报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各种读书方式,如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评价读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汇报时,各组同学在听取别人意见基础上,可提问,也可补充完善。)

5、现在我们要离开旅游的第一站了,来到旅游的第二站“金鸡叫天都”。

谁来想象一下“金鸡叫天都”应该是什么样的奇石呢?

点击cat,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6、学生自由发言、补充,要点:

金鸡叫天都:

鸡、太阳、天都峰。

7、点击cat,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渎第五段,深入体会

1、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黄山的石头真是太神奇了,除了刚才我们欣赏了解的,还有别的吗?

学生自渎第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3、点击cat,欣赏图片资料。

四、发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黄山还有好多好多的奇石,这会儿,老师就请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更多神奇的石头,向大家作详细的介绍。

2、学生争作奇石介绍,要点:样子、名字、想象。

3、教师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9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2页。

1、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材编写特点:

简化了小数意义的叙述重视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加强了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研究的空间。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关键: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基本活动经验:

在老师引导下,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合理安排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教学时,学生必须依托分数和整数的相关知识,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整数掌握小数的结构特征。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时,必须联系生活中的货币、长度或者重量等理解小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式: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把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意义形象地展示出来,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内容的丰富表象,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这些知识概念的感性认识;最后对表象进一步加工,形成概念,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显示原型多角度的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过程与方法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动作表征”、“直观表征”、“符号表征”的循序渐进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构建知识的能力、迁移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4、教学过程

1、已知导入、情境感知

师:(出示教室场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

师:是哪?

生:我们的教室

师:我们的教室,这是黑板的高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黑板的高度是1米(课件出示黑板的高度是1米),你有办法知道课桌和讲台的长度吗?

生:我知道了,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有1米多。

生:我知道讲台的长度跟1米差不多。

生:可以用重叠法

生:可以把黑板的高度那里,对直画一根虚线下来,再看

师:课桌的长度是1米多,具体多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展开,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接着去测量。

师:谁还来说说......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拿多余部分去跟1米比较(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你们看看,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将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放在1米的下面测量)

生:是的。

师:接下来,谁有办法?

生:用多余部分去比,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那么长。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再比较。

师:比不出来啊,谁有办法?

生:1个1个去比,看看几个那么长正好是1米。就用除法解决。

师: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

生:是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1个,2个,3个......正好10个这么长是1米。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把已经知道的1米的刻度标记出来,再继续测量,先用多余部分去比较,发现正好10个那么长就是1米。所以多余部分是10份中的1份,也就是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它的长度正好是多余部分,所以多余部分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测量或者计算时,我们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

师:那现在知道怎么具体表示了吗?说说我们刚才的思路。

生:因为老师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10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正好是1米,也就是说每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写成小数的话是0.1米。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

生: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正好是10份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的部分正好是这10份中的1份,也就是1/10,1米的1/10是1/10米,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那你们知道小数0.1的意义了吗?

生:0.1表示的是十分之一。

师:你还能在1米(用手比划)中找到其他的小数吗?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0.3米(学生说,老师点课件,并根据课件演示,学生说意义)

师:那0.3里面有几个0.1呢?表示什么

生:0.3里面有3个0.表示十分之三。

师:还找到了其他的小数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1、经过多种平衡凳游戏,发展幼儿的灵敏、力量和协调性。

2、培养幼儿进取思维、主动创想团结合作、富有职责感的品质及遇事沉着冷静、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

3、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运动的欢乐。

平衡凳12条

一、开始部分

1、活动手腕、脚踝

2、热身操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选择平衡凳,探索创造平衡凳的各种玩法。

2、教师组织幼儿集中展示比较有新意和锻炼价值的.几种玩法,并让幼儿选出三种感兴趣的进行练习。

3、将选出的三种动作串起来,幼儿分成四队进行平衡凳竞赛。(两遍)

4、教师教授平衡凳趣味游戏

①幼儿尝试十人同时站上一条平衡凳。(如果都成功直接进入④)

②择优示范,请他们谈谈为何能成功,并总结归纳出如下几点:

a、要稳住重心,不要摇晃,不要推挤。

b、多想到同伴,采取紧贴和侧站的方式,以增加空间。

c、间隔幼儿手臂互拉的技巧。

③请幼儿们再次活动,牢记同伴获得成功的经验:控制平衡,站的姿势,要有序。

④结合已有经验,增加难度,再次游戏。

将两条平衡凳并在一齐,减小空间,让二十名幼儿站上去。

⑤如果失败,引导幼儿分析原因,再次尝试。如果再次失败,教师将协助幼儿完成,并告诉他们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团体完成一次。

⑥如果成功,教师加入再玩一次。用表扬的方式告诉他们成功的所在。

⑦一齐感受成功的喜悦,欢呼。

三、结束部分

玩了半天,身体累累的吧?,此刻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忙按摩一下,放松放松。

(教师可对活动进行讲评)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齐交流分享没完成任务时的沮丧心境,及经过合作,互相帮忙后全体站上平衡凳的喜悦心境,引导幼儿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相信自我,团结合作,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三年级,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内容主要讲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应用,并对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的实验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4)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珍珠鸟》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95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1、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以自学为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可请求同学帮助。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百范文,把拼音写在书上。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该停顿的地方划上“∕”。读完后,盖上拼音读生字,读错的再拼拼音记住为止。

2、读第二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不明白的查工具书或上网搜查:

(1)雏儿索性细腻伏案信赖神气十足不由自主

(2)把“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改为陈述句。

4、回答问题: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5、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比如人与动物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你以后想怎么做?可搜集信赖和爱鸟护鸟的名言警句。)

6、写生字、生词、重点句子,达到写好、会写:描红一遍;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一类字词);把生词、课后3题生词、重点句子抄写两遍,第一遍看着写,第二遍默写对照。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朗读课文时先体会感情,然后酝酿感情练习朗读。朗读时语气、表情可夸张,为充分表达感情也可加上动作。

8、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预习分工:

1号、2号、3号、4号、5号同学完成1——7项,争取完成第8项。

6号同学完成1——6项,争取完成7、8项。

珍珠鸟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20课珍珠鸟。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后,我们进行展示。

二、小组内交流:

1、1号检查6号:读生字,说词句的意思,读课文,1号随即纠正补充指导。

2、2号检查5号:读生字,说词句的意思,读课文,2号随即纠正补充指导。

3、3、4号分工检查:读生字,说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即纠正补充指导。

4、1号带着大家听写生词、三题上的生词、重点句子,1、6号,3、4号、2、5号互相检查,错的改3遍。

6、3号回答: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7、4号回答: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9、1、2号回答: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10、小组长汇总问题,展示时代表小组提出来。

注意:小组长要组织大家抓紧时间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

三、集体交流:

1、质疑:各小组长在下面提出本组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做好标记。

2、解疑:个人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解疑。

四、分配展示任务:

1组1号展示生字:课前将本课一二类生字和自己查工具书认识的字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展示时自己读一读。说一说哪些字容易读错。然后检查某组6号同学读。最后说明“我们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2组1号展示对词句的理解:课前将词句的意思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展示时自己讲一讲。并随即检查某组5号同学说意思。强调一些词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后说明“我们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3组1号展示: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

4组1号展示: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5组1号展示: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6组1号展示: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7组、8组、9组、10组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段,可以齐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选取最精彩的段落读……

11组、12组、13组1号展示: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意图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13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第一课时

师: “老师是第一次来岸堤中心校,当时我们找不到学校门口在哪里,谁来猜猜最后我们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吗?”

生猜测

师: “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呀,跟在你们后面就找到这里来啦。你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们给引来了。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就有一个重大发现,通过预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他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读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

——从那里体会出来的?你能从词语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来,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齐读第一自然段)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

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

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 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

——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接下去我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说?

(2)请教老师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时,我一连串提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般写作文,写人物对话时,特别喜欢加上提示语,例如:我问:“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这是提示语在前,还有哪几种类型?(提示语在后的,提示语在中间)(出示小黑板)

(1)我( )问:“我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2)“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觉时才长?”我( )的问。

(3)“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我( )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结合文意给加个修饰词吗?

——本文中在能分清说话人身份情况下,作者舍弃了这些提示语,我们除了体会出他们的好奇外,还体会出他们怎样的的心情?(迫切,着急)

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评价

——通过这连珠炮般的追问,我不禁想到一个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勤于思考 求知若渴 刨根问底)

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 求知若渴 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样做的?

(3。) 痴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条鱼的情形是怎样的?(朗读这句话)

你研究鱼时“翻来覆去”的会看些什么?你翻来覆去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

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 执着探索)

小结:发现离不开执着的探索。

(4)发现规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找出本段具体描述我的发现的句子。(齐读)读到费奥多罗夫的这个发现,我们不禁感叹:————————!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梅花香至苦寒来,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小结:结合板书,你看: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发现规律,通过学习作者发现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为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这非凡的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比如: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小结: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富于幻想

怎样发现? 请教老师 勤学好问

痴迷研究 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 大胆想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515 字

+ 加入清单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生(读):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凉。

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沉痛与悲凉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苦痛。

师:试着用很沉痛的心情来读你们说到的这些词。(师领着读)同学们再来看一下,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

生: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它与前三联不一样。

师:那该如何来读呢?你们来试试。

生(读)

师:来比照一下,在朗读的时候,前三联运用的语调与尾联一样吗?

生:不同。前三联的语调是低沉的下压的,尾联的语调应是高昂的上扬的。(再读)

师:同学们再来听一下范读,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范读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再来听听范读有无瑕疵的地方?

生(听完):范读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听不出处理不好的地方。

师:你们觉得范读的语气语调处理得完美无缺了吗?再来听一听,注意换气处。

生: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中间过于紧促,应当将换气再迟缓一下。

师:“紧促”说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们就要有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获。

师:你们了解文天祥吗?谁来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是一个敢于抵抗的人。

师:其实他最最本色的是怎样的人呢?同学们来学习诗的首联。首联里的哪两个词语能让我们了解到他的经历?

生:“辛苦”,说明他的经历很坎坷。“干戈”,是指兵器,这里指战争,由这个词可以看出带兵打仗的经历。

师(笑):“辛苦”确实能看出他经历坎坷与艰难,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应该是“一经”,“一经”是指儒家著作,说明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师:所以嘛,他还是最最本色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可是他的仕途之路怎样呢?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此富贵荣华呢?

生:他的仕途之路饱含着满腹的辛酸,哪有富贵之气啊!

师:你们刚才说到“干戈”指的是他带兵打仗,结局如何呢?

生:从“寥落”可以看出,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

师:是啊,所以诗句里透露着一种寒气袭人的清冷啊!我们由这两句还以看出什么呢?文天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他心中有自己的荣辱得失吗?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没有自己,装的是天下。这叫胸怀天下吧!

师:我们具体来了解胸怀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经历)接下来我们学习颔联。(生读)

师:从字面上来看,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时起时落。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的表达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将国家与个人比作柳絮与浮萍,国家没了,自己无依无靠,很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

师:这里的“风”“雨”是怎样的风雨啊?能否在“风”和 “雨”的前面加个词语,再来渲染一下氛围呢?

生:暴风骤雨;冷风冷雨;凄风苦雨。

师:比较而言,哪个词语更适合一些?

生:凄风苦雨。风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无限悲凉啊!

师:颈联曾被人们视为这首诗的千古奇对,你们能说说它奇在哪里吗?

生:对仗工整。

(众笑):哪首诗不讲究对仗啊?

师:再细细来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刚才你们说它对仗工整,“惶恐滩”对“零丁洋”,这两处是什么?

生:这是两处地名。

师:用词重复乃写作之大忌,你们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同,前一个指地名,后一个则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

师:那你们能说说这一联奇在什么地方吗?

生: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

师:虽然文天祥一生流离,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着大丈夫的情操,诗的尾联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魄? (齐读)

生:这两句诗是诗人精神的写照,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师:有人说要以成败论英雄,作为将领,文天祥并未能挽救危亡的朝廷,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生:我们看重的,不是他的成败,而是他的精神与气节。他的气节证明着他就是英雄。

师:说得好!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所为英雄,在于他的担当,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节操!所以,文天祥与他的诗歌始终光耀着千秋史册,他的精神让他永远不朽!

师:文天祥的精神让人惊叹,你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生:邓世昌、屈原、岳飞等都是。

师:你们这是说的人还是事呢?在说明事例的时候,要将人与事结合起来。

生: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亡;岳飞誓死抗金;屈原宁死不屈投江而亡。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国家的危急存亡与个人的坎坷遭际,可是诗人将二者融合起来,幻化成诗句的时候,却经过了细心的锤炼与精巧的构思。比如首联当中用一经指代读书的经历,用干戈指代残酷的战争;颔联里用比喻言说浮沉的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我们也来试一试,用比喻来言说某种情感。

示例: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无依。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独自盘旋,没有温暖。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离破碎,难以愈合。

师:让我们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齐读本诗,再次触摸文天祥的灵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48 字

+ 加入清单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