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精彩20篇】

其实写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并不难,来看看吧。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浏览

6356

范文

1000

夏字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方法:

品读法、情境教学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夏感》

2、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

3、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2、任选本文读一读中的三个词语说句话。

(三)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四)语言品味

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五)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夏天”。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3、结语、寄语: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教师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

1. 掌握“纽约、交涉、肖像、大洋彼岸、恬静、矜持、璀璨”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对照插图,理解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学习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事,对于艺术,学生很难说有多高的领悟与造诣,因此,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整体感悟——对照插图,多读多看多思考,随着作者的描写去体会、想象,以此来感悟世界名画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交流研讨,毕竟,对于艺术的理解,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的描写部分,感受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2. 学习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前面的两课,我们沉浸在俞伯牙与贝多芬的琴声里,不能自拔……今天,请大家从琴声里走出来,一起来欣赏这幅世界名画(出示画作),谁能告诉我:关于这幅画,你了解多少?(生介绍《蒙娜丽莎》及达·芬奇)(板书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二、出示目标,自读课文

1. 看142页课前导学部分,明确学习目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找出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对照导读部分要求,找出体现名画魅力的描写,给关键的字词句做上标记。

3. 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简单讲解(如“肖像”“肖”的读音,“恬静”、“矜持”的含义等)。

4. 说说课文各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生答)

小结归纳:作者先是介绍了展览的由来以及人们对这幅名画的期待(1-4自然段);然后用了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这幅画(5-7自然段);最后总结了自己观看这幅画的感受(8自然段)。

三、熟读精思,感受魅力

讨论一: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生答) 预设一:5-7自然段中的描写句 5自然段中“泛着红光、垂落双肩;柔和明亮,真的流动”等;6自然段中“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等;7自然段中“双臂、双手、褐色衣服、山峦石桥流水树丛”等。依次引导对上述描写进行归类: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景色描写。 预设二:1-4自然段中“队伍像一条龙”,“队伍慢慢移动着”,“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等,以上句子没有直接描写蒙娜丽莎美丽的容颜,但从侧面表现了她的魅力,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认识公顷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及评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南京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吗?大不大?你知道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学生估计面积,之后课件呈现: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总面积为89.6公顷)

[说明:以学生熟悉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学习材料,引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南京小公民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揭题: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南京风光。(课件出示:中山陵园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南京玄武湖总面积为471公顷;南京绿博园总面积约69公顷;南京珍珠泉总面积达1400公顷)

要求:自己读一读图片上的文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风景区的面积,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起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我们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是多大吗?(边长是10米,面积是100平方米;大约有阶梯教室那么大……)

提问:是多少个同学围成了这样的正方形?(7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28个同学围成了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

引导: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100米有多长吗?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

提问:想像一下,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学生交流)

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自己算一算,与同桌交流。[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100平方米)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课件出示: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000平方米。

提问: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课件出示: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

提问:再算一算,大约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说明:借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想像、交流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再以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的面积推算1公顷的大小,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

提问:你能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公顷的大小吗?中山陵园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南京玄武湖、绿博园和珍珠泉的面积呢?

3.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略)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填一填。

6公顷=()平方米

0.8公顷=()平方米

70000平方米=()公顷

9000平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实物投影上反馈。

2.在○里填“>”“<”或“=”。

8公顷○7500平方米

50000平方米○5公顷

300平方米○0.3公顷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3.填一填。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合()公顷。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平方米。

练习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公顷作单位计量较大的面积的好处。

4.学校的校园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有1公顷吗?(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5.动脑筋。

出示: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增加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提问:正方形苗圃的边长增加后,每条边的长是多少米?怎样计算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小数的意义。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课时。

1.多媒体。

2.课业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引入:开学前他们去超市买东西,为开学做准备。(cai出示:书包89元,橡皮0.3元,新华字典48元,信封0.05元,水彩笔32元,本子0.46元,文具盒10.9元)

2.走进超市,东西可真多啊!你知道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吗?

学生介绍。

可能说出:0.3元3角

0.05元5分

0.46元4角6分

10.9元10元9角

3.你能把这些商品价格分分类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这样分:89元、48元、32元分为一类,因为这些都是整数;0.3元、0.05元、0.46元、10.9元分为一类,这些都是小数。

4.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学生可能回答:超市里商品的价格,文具店里文具的价格,书店里书店价格。教师可以提示些不同的,如:学生的身高:1.3米,视力表1.5,瓶子上1.5升……,同时配合板书。

5.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的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研究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引导学生感知小数的含义。

1.小数的读法。

(1)(cai只剩下小数的价格)请生读一读这些小数。

(2)师:这些小数你们都会读了,我写一个你们会读吗?

师写:48.48,请生读。师:

这两个“48”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想一想,小数的读法与整数读法有什么不同?

(3)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读整数的方法读,小数部分从左往右顺次读。

(4)读一读:100.04。

2.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1)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

①师:1角是1元的几分之一?是几分之一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10角,0.1元是1角,0.1元=元。

师配合板书:1元=10角0.1元(1角)=元

②师:那么0.3元是几分之几元呢?

生可能回答:0.1元是元,0.3元是元。

师配合板书:0.3元(3角)=元

③师:你说一个一位小数的价格,并请同学说说它是几分之几元?

汇报:男女生对出题,互相做答。

(2)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

①师:0.05元是几分之几元?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老师配合完成板书:

1元=100分0.01元(1分)=元

0.05元(5分)=元

②师:0.06元是几分之几元?

同桌互说后请一生汇报。

③师:(将0.06改为0.46)0.46元是几分之几元?你会说吗?

师配合回答完成板书:46分=元=0.46元

④师:你出一个两位小数的价格,请同桌说出它是几分之几?

同桌互说后,请一组汇报,并板书记录。

(3)练一练第1题的第(1)小题。

①出题后生独立思考。

②请生汇报。

3.试一试。

(1)(cai出示尺子,并指着1厘米处)

①这是多长?

学生可能回答:1厘米。

②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你能说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汇报,师配合板书:

1米=100厘米1厘米=米=0.01米

(2)师在图中指2个整厘米的长度,请生用“米”作单位说一说?

(3)在书上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生汇报,进行核对。

(4)师:对着尺子你能用“米”作单位说出这些整厘米的长度,你能说出一个这尺子没有的整厘米数,并请同桌用“米”作单位说一说吗?

4.读一读黑板上的分数与小数。

三、帮助学生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1.例2。

(1)(cai出示第1幅图)师:这是一个正方形,我们用整数“1”表示。

(cai出示第2幅图)师:看一看,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占整体的。

(cai出示第3幅图)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占整体的。

(2)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3)能分别说出空白部分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吗?

学生汇报。

2.试一试。

(1)(cai出示试一试)生独立审题后完成,同时“比较每组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发现?”

(2)比较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这几的分数用两位小数表示。

(4)师:是不是这样呢?看看用这个方法能不能完成看p30练一练第2题。

再请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

(5)出示:写成小数是多少?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为什么在小数点后添“0”?

(6)请学生汇报改写的方法。

(7)板书:分数小数

十分之几一位

百分之几两位

千分之几三位

四、巩固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1课时

造型表现

1、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色纸表现小鸟和鸟窝的形象,提高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保护鸟类的意识。

小鸟、鸟窝的造型和制作(有变化、有创意)。

橡皮泥、色纸、手工工具

1、引导阶段

(1)导入:播放鸟类活动的光盘进入教学,引导学生欣赏、问答。

(2)请同学们说说小鸟的模样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揭示课题。

2、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运用捏、搓、按、折、撕等方法试着塑造成圆形、椭圆形、立方体或长方形然后设计小鸟和它们的.家。

(2)引导学生搓成不同的线,捏或用纸折成各种点、圆和立方体、长方体形象进行组合。如制作鸟窝时,可制作圆形、方形或椭圆形等外形并可以夸张其长短和粗细,还可以装饰小花纹使制作的鸟窝更有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22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

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⑵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⑶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⑵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一课时。

录音机。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近、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学习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 “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近。“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

(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76 字

+ 加入清单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一)质疑美丽。

1、板书课题,指导感情朗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导:走进文本,走近居里夫人,去解读这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初识美丽。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交流)

2、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学生介绍居里夫人。(生互相补充)

3、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外貌的句子,思考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什么?

(1)引导学生抓“坚定、淡泊、庄重、疲倦”理解居里夫人外在美。

(2)重点引导品读“定格”。

(三)解读美丽。

1、导:法国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居里夫人形象达到了,内在达到了吗?速度3、4自然段,找出直接赞美居里夫人美丽的一句。(生读找句子)

2、出示句子: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指导朗读,生谈理解)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着追求的句子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交流:

句一: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引导体会居里夫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句二: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指名朗读,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抓词语、结合课外资料体会出:条件艰苦、工作艰辛、面临危险、可能有无数次失败)

(2)0.1克——8吨以上,三年零九个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

句三: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1)体会居里夫人的献身精神

(2)资料补充:镭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居里夫人由于长期提炼镭,慢性中毒得可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了,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镭。

(3)指导朗读。

句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引导体会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

句五: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引读,感情朗读)

句六: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他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引导体会居里夫人淡泊名利)

师:我们被居里夫人的美丽深深地打动着,我想这份美丽中,不仅仅包含着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还包含着她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句七: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师: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引导体会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四)升华美丽。

师:是的,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即便金钱和权利不在。居里夫人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她认为最美丽的人生就是在不懈地追寻当中寻找到的那份幸福,以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读课题。

我想现在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美丽?(生自由说)

小结:我认为这样的美丽不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因为这样的精神(手指板书)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应该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

出示句子: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五)抒写美丽。

师:居里夫人她伟大的科学精神,人格将永远定格在历史,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最想说的或是最深的感受写下来。(生写,引导交流)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心里都烙印下了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因为这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也镌刻下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因为这也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更记录下了她淡泊名利的风骨,因为这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52 字

+ 加入清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开发的乡土校本活动教材涵盖环境资源、乡土风情、历史传说三个部分。包括初步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搜集、分析家乡的乡土风情、历史发展、趣事趣话;完善、设计家乡的历史传说、硕果累累和美好未来。《走进走近吴宓》是我校乡土校本课程中的一个活动主题。、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乡土人文类主题探究活动课

1、大事年表

2、人物生平

3、爱情故事

4、人物轶事

5、主要贡献

(一)总体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吴宓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如参观、访问、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查找资料、获取信息,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其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具体目标

1、学会一点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改变学生以单纯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有效。

2、获得一点体验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由于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情景的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他们每经历过一次探究过程,就将获取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体验;分享合作成果的体验;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这些体验对学生的成长,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3、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了解了吴宓的事迹和爱国精神,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重点:

1、在具体活动中体会成功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促进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树立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

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

力求体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原则,以五年级为单位,打破班级界、限,形成活动探究小组展开活动,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一)具体活动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1星期、课堂活动2课时、课后延伸1课时

(二)活动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活动——收集、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围绕《走进吴宓》这一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活动。分组收集有关郑成功的图片、故事、文字资料、录像等,做好活动记录,资料收集突出资料来源的多渠道和资料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师指导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确定交流、表达形式。

2、课堂组织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活动成果。

a、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分组进行全班交流、讨论。b、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生分享。c、谈谈自已的一些体会和感受。d、教师进行评价与小结。

3、活动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吴宓纪念馆。

1、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2、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班主任组成教师小队作为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有关部门专家、学生家长等作为校外辅导员。

3、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个人、结对、小组、全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使用信息。

4、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观念。本课程目标设置重在学生的探究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情感体验、情感的陶冶,重在学生的全员合作参与。因此在评价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1、整体评价学生: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使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2、多元化评价学生: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化标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四结合的方式。

3、过程性地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式,即使最后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活动中最基本、常用的是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结合各种标志性的图案、图章或语言来记载,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另外,还可以采用展示法(以作品形式展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20 字

+ 加入清单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意深刻。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人物成长历程,又能激发学生丰富情感,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因此教读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继《故乡》之后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同体裁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深意的基本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

1、诵读法

2、讨论法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xx年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公布了20xx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名单。最终,来自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他曾说过:“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看看主人公历经了怎样的成长历程。本文选自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积累“厚实、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教师归纳:例: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三、探究理解

1.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学生速读有关杜小康的选段,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获取信息,交流归纳: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他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何理解杜小康找到鸭群后“哭了起来”师生讨论交流,总结: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激动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学生诵读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师生交流归纳。

例: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②.“这才是真正的芦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③.“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以鸭子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④.“一早上,??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作者对暴风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可怕的`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鸭们也长大了,??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归纳: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4.深层感受“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师归纳:一路走来,面对孤独,杜小康经历了最初的害怕胆怯,然后不再恐慌,不再逃避,最后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起来。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更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这才是“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四、课堂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五、作业设计: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2.阅读《草房子》3..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六、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

成长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此环节通过诗词形式上的对比,使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味

学习古诗文,不仅要正确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分两步进行教学。

1、正确诵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一些难读的字音,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针对“翁媪”二字的读音,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偏旁部首的方法来理解“翁”是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并用拆字理解的方法明白“翁媪”一词指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还有对比古今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无赖”的今义是贬义,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而在古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又如“剥莲蓬”一词,学生很容易读错。笔者出示了“剥”的两个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意思是用强制手段夺去,依照法律取消。学生根据意思很容易找出“剥”在这里指的是去掉莲蓬的皮,也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而“莲蓬”这个词中“蓬”一般读轻声,但在词中为了押韵要读它的第二声。

2、读出韵味

古诗词平仄有序、简短精炼,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这首词上阕压的是“ao”音:“小、草、好、媪”;下阕压的是后鼻音“ng”:“东、笼、蓬”。一般在朗读诗词中,读平声时,即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而读仄声时,即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诵读,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翁”“媪”“无赖”的含义,读准“剥莲蓬”的字音,以及了解词的韵律,让学生能够把词句读顺,然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品悟词的韵味。

(三)教学环节三: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笔者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这首词虽然只有8行46个字,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书本插图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词句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词中描绘的这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

1、感悟景之美(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来体会);

2、感悟人之和谐(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来体会)。”接着描绘出五幅画:乡村美景图、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让学生把这五幅画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说,一幅乡村美景图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计摒弃了对古诗词繁琐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特有的意境之美,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环节四:紧扣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词也不例外,抓住“词眼”展开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首词的词眼是“喜”字。课上,笔者问学生:“通过诵读,你发现了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了吗?它就藏在这首词中。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表达词人此刻心情的那一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这个词眼。教师板书“喜”字后说:“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这么欣喜?”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归纳出作者“喜”的四个原因是:环境宁静、夫妻和美、两儿勤劳、小儿无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喜”字理解了作者对这户人家老头老太生活和美的喜爱、对两儿勤劳的喜爱、对小儿天真无邪的喜爱和对这与世无争的宁静村庄的喜爱之情。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的心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真正走进了词所创设的如诗般恬静的优美意境中。

(五)教学环节五:背景补充,体悟作者的心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儿,老师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词人,此时的他为什么不去赞美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士,而是极力地赞美这安宁平静的乡村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他们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生1说:“因为他已经厌倦了战场的厮杀,现在他更向往安宁平静的生活。”

生2说:“从这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平,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战场。”生3说:“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笔者顺势进行小结:“是啊,辛弃疾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像这户人家一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不愧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中不光渗透出作者的‘喜’,更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习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词中宁静的乡村生活融入烽火连天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中,使学生了解到词中所描绘的安定祥和的环境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还从中感受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环节六:课外拓展,激发读词热情

学完了课文《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还没画上句号,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学生要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诵读,再给他们讲解了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降低学生理解词句的难度。最后,笔者用一段话作为课堂结束语:“辛弃疾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茅檐低小的宁静美好,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在不同的时期,他所写的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那份浓浓的爱国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他的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词,通过与《清平乐·村居》的相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两首词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将来学习辛弃疾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板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61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生字卡片

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 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ì)慧(huì)”;“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百范文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⑴ 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⑵ 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⑶ 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⑷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⑵ 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⑶ 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⑷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四、结尾升华

1、师: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

(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五、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六、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2407 字

+ 加入清单

小朋友们,你能说说你对见过的泉水有什么感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泉水的一个故事。

1、图文结合,展开联想,整体感知全文。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主说话,小组交流。

2、老师示范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小组合作朗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在小组里展示朗读。

4、小组派代表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并发“小书签”奖励。

5、在整体朗读过程中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要求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6、师生合作,采用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进一步在读中感悟。

1、朗读全文,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美丽可爱的心灵。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讨论交流:你觉得泉水怎样?喜欢他吗?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口头补充句子。

泉水流到___,他看见了___,泉水说:“___。”

1、在“好词佳句”本上自愿摘抄词句。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还可仿照上述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几句话。

2、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打扫街心公园的卫生,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帮助军属做家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字词,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激发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的兴趣。

4、学习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2、第一节大家读了课文,认识了几个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3、出示生字词。哦 塔 罐 杜鹃 缝(指名认读)股 指名读。(出示:一股清泉 指名读)脆 我在课前看同学们的作业时,发现上节课学的生字中这个“脆” 字写得不太好,下面咱们再来写一写。

4、书写生字词:脆 天然水塔 杜鹃

1、初读课文。

(1)过渡:下面咱们来读读课文吧。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回小老师,来分配分配吧。

(2)评价: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简单地评价评价?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谁还愿意读第一自然段?(2)你们能读好吗?谁能先给我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3)你们先自己练习练习吧。(自由读)(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5)我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第二至五自然段(1)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请同桌两个一起读读书,把答案画在书上,谁能给大家一点提示,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大家拿出笔来,可以边读边画。(2)学生互读互说。你们读懂了吗?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我想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贴在黑板上,贴完后,还得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3)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启发学生体会泉水乐于助人的精神。)(4)我们刚才在读书时,谁注意到学习伙伴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了。(5)指名读学习伙伴的问题。(6)学习伙伴不明白这个问题,你能告诉她吗?(理解天然水塔,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第一自然段中,泉水是从石缝里冲出来的,而不是流出来的。)(7)谁还读懂了第三、第四和第五自然段?(8)你们看,这几位同学给我们拼出了好看的图画请你们自己看着板书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9)大家说得真起劲,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欣赏这美丽的画面,回顾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你们欢迎我吗?(10)下面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我们怎么读,才能让人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呢?(有感情,带表情,加动作)你们会加动作吗?火花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怎么照?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怎么喝呢?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小画眉们,让我看看你们怎么尽情歌唱。(11)看来大家会加动作了,不过拿着书可不方便啊,谁有什么好主意?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开始练习。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了。(12)我想请四个同学当代表到前面来领背。谁来领背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如果读到你喜欢的那一段你就站起来和领背的同学一起读。

4、激趣说话(1)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指名回答。)(2)小结:你们说得这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成文字。在班里的展示台上展示。

5、第六至七自然段(1)(过渡)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2)我们看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出示六七自然段内容)自己先读一读。(3)自由读。(4)齐读。

1、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师下去指导,加动作背。)

2、检查背诵。

1、你们看我这里还有一首写泉水的小诗,咱们来读一读,女生读问的句子,男生读回答的句子。

2、你们喜欢泉水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向泉水学习?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1—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特色

3、理解有关句子,体会小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里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们置身于其中。让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议、说,班级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朗读、动手操纵、多媒体教学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汇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3、出示课件介绍威尼斯这座城市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美在哪里。

2、全班交流:美在哪里?(城市风光美,小艇美)

3、结合自己的理解,描绘一下威尼斯的风光。

四、学习12自然段,体会小艇之美和重要性

1、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插图,用自己话描述小艇的样子。(生口述)

同学们说的好,描述的很形象,现在请快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的。(指名读,齐读)

与你们描述的描述的相比,作者的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既然这里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它比作了“新月”“灵蛇”,写出了小艇的长窄深的特点,你们想学学嘛,那就一起再来读读。

2、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这样设计?(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上穿梭,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小艇非常有特点。那你们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那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感受小艇外形之美的句子。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小艇“坐之舒”

1、引导交流:小艇似一轮小小的“新月”,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的河里。坐在小巧玲珑的小艇里舒服吗?从哪里感受到舒服呢?

2、引发交流: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3、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板书)

4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种情趣入情入境的读一读。

大家感受到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情趣,读出这种舒适。

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

坐着这么舒适,充满情趣的小艇,这都离不开谁的功劳?

好,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船夫技术到底怎么高超,谁来找找,对吗?

(生汇、师板书)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船夫驾驶技术高超?(速度快、平稳、操纵自如等)板书)加情境,理解操纵自如。这么高超的技术想学吗?带着这种佩服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么高超的技术想学吗?好,拿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把桌面当作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作来往的船只,用自己的文具盒作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描述,驾驶小艇。经过这番驾驶,你想对船夫说些什么?

那老师有问,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么好。(留心观察,抓住特点,亲自体验)

学第五、六自然段,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的和谐。

船夫技术这么好,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一定非同寻常,下面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有哪些人乘坐小艇做什么事。画表格,生说师填)除了这些人还有谁会?生汇

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那我们读一读,感受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性。

你们读得挺不错,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师读,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待会儿交流你看到什么?镜像好吗?(繁忙、热闹、喧闹、充满生机)

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小艇行驶在水面上,威尼斯的水面是生气盎然、热闹非凡,那晚上小艇是怎样的?小艇让威尼斯的夜怎样,我们一起来先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再同学来说一说。

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了情趣,无论是懂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让我们轻读课文,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有那些收获,可以从内容写法上或那些值得我们学习。

1、阅读《威尼斯之夜》结合读了两篇文章的感受,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

2、背诵4—6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38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两只鸟蛋 》教学设计与反思资料。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常”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情朗读能力,以及了解相关的鸟类知识。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珍爱动物的生命,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喜欢诗歌。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想象小男孩心理变化过程。

1、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

2、几粒鸟蛋,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蛋、取”等12个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珍爱动物的生命,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鸟:喜欢鸟吗?为什么?

2、揭题读题。谈对鸟蛋的认识。(出示事物摸一摸、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齐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掌握生字读音。

3、师抽查。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同桌练读,互评互议:说说哪儿感情读得好。

2、感受鸟蛋。

(1)指名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手握鸟蛋的感觉。

完成“( )的鸟蛋”。

谈:喜欢玩吗?为什么?

(2)指导齐读。要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我”拿着鸟蛋那种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3、感悟生命。

(1)小组讨论: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议议鸟妈妈失去鸟蛋后的心情,当我抬头看天空时希望看到些什么?

(2)反馈交流。

a、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鸟妈妈失去鸟蛋后的心情表现。

b、议一议我还鸟蛋时会怎么想。

c、我抬头看天空时希望看到些什么。

(3)相机指导朗读。

第二小节把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读出来(进行分角色朗读)。

第三小节把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读出来。

第四小节把对未来的希望读出来。

(在朗读时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训练。)

4、小结: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它们和我们共享一个地球,有了它们,我们的地球才更加美丽,让我们小男孩一样伸出手保护我们的地球吧!

5、升华感读,自由练读。

6、朗读小擂台。

四、课外拓展

1、把小男孩希望看到的,描绘成一幅画。

2、用自己的行动保护鸟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复习字音,识字生字。正确书写6个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1、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我的神情动作的词语。

(2)学生做动作理解“小心、连忙、捧着、轻松”等词语。

(3)小组练习演读课文,体会我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2、学习第四小节:

(1)组内读文,讨论:我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结合插图理解“投向”)

(2)想象读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体会着读读这小节。

(3)仿佛一词怎样理解?(可以和好像互换)你还能用它说句话吗?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配乐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学生情感和课文语言合二为一,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背诵(竞赛更易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分小组以挑战冠军的形式背诵全文。

二:练习(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读文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争取记住它。

(这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读、写、记好的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文中“凉凉的、焦急不安、连忙”等词语。)

2、学生想象最后一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画。

3、寻找有关鸟的图片、文字资料,想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他们。

三、写字(自主练习书写更易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学生自己描红,练写“定、向”两个字,并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

两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四、相关链接:

1、鸟蛋。

世界上的鸟蛋五彩缤纷,大多数啄木鸟、猫头鹰和鸽子的蛋是纯

白的,画眉的蛋是纯蓝的,大白鹭的蛋翠绿如玉,短翅树莺的蛋就像

红宝石,夜莺的蛋壳上有大理石般的花纹,美不胜收。鸟蛋的颜色和

花纹有保护色的作用,可隐蔽自身,不被敌害发现。

2、鸟类的有关知识。

9 两只鸟蛋

好玩

轻轻放回 爱护鸟类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合理的想像理解诗的意境。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我把生字词制作成卡片,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识字。比较成功的是指导学生发挥想像。例如“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指导学生想像自己看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得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用“匆匆”说一句话

2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让学生仿写

4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放录象

3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人教版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方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生活中任何幸运与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谈话导入: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请你举例说明。

2、学生举例说明。

二、基本练习:填空题,逐题出示,学生回答,并说明想法。

1、一个骰子的六个面分别是1-6点,掷骰子落下后,1点朝上的可能性是( )。

2、口袋中有红、黄、绿球各2个,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3、一副扑克牌,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 的可能性是()。如果是两副扑克牌,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 的可能性是()。

4、口袋中放8个球,如果要保证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3/4,口袋中应放()个红球。

5、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要抽1名学生参加抽测,抽到男生的可能性是(),抽到女生的可能性是()。

6、袋中有6个红球,2个白球,每次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好放回)。摸40次,白球大约摸到()次。

7、有12个乒乓球,其中6个是红球,6个是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如果第一次摸出1个红球(摸好不放回),第二次又摸出一个红球(摸好不放回),再继续摸,那么第三次摸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如果每次摸好后都放回呢?体会两种操作程序的不同,结果也不同。

8、抛一枚硬币,连续9次都正面朝上,第10次抛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

体会每次抛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不会因前面抛到的结果影响到后面的可能性。

9、红红和四个女生及三个男生一起玩捉迷藏,红红捉到一个同学,这名同学是女生的可能性是()。

体会其中的可能性只与被捉的学生有关,与红红无关。

三、综合题

(一)画一画

1、右图是一个转盘,请在转盘上画上阴影,使指针转动后,停在阴影部分的可能性是1/4。

2、有10枚围棋子,从中任意摸一枚,摸到黑子的可能性是4/5。请你画出符合条件的10枚围棋子。

(二)连一连

3、在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连一连。

(图意:4个口袋中分别装:2黑3白,3黑3白,4黑6白,4黑4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1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3、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4、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师:板书课题 赵州桥

师:注意州字的第一点是左点,其他是右点.

齐读课题

1.认读生字词语。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来考考你们.(出示词语)

赵县 安济桥 石匠 设计 参加 世界闻名

雄伟 全部 砌成 横跨 创举 减轻 冲击力 重量 节省

坚固 雕刻 智慧 美观 栏板 精美 图案 回首 遥望

才干 宝贵 遗产

前爪 爪子

①指读。②齐读。③去掉拼音,开火车读。4全班齐读词语。5多音字。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字很多,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真不简单,生字读准了,特别是第二句话,句子很长,他注意到了停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这里还有两句话。谁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横跨

师:有些词不仅要读好,还要会写,横在生活当中经常被写错,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容易错在哪?

生:中间由字容易写成田。生:第四笔不是捺,而是点。

师:这个字记住了吗?中间是一个由字。还有一句话。谁来读(生读句)

师:真是一个读书的小能手,这里有几个词都读准了,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领读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这座古老的桥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用~~~~~画出你认为赵州桥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学生读课文的句

▲图案美观。

师:图案各不相同,非常美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表现美观的句子。(生读)

师:读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你有问题要问吗?

生:刻的龙为什么会活呢

生:都是龙,为什么要用似乎?

生:是刻的龙为什么似乎像活的一样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前面的句子,从哪些词看出龙好像活起来一样呢?

生:相互缠绕、双龙戏珠、吐出

师:就是这些词语让龙好像活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些词语。(读词语)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段话,读了几遍以后都可背下来了,请同学们边听老师描述,边想像,好吗?(好)

师配乐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双龙戏珠的样子,两条龙不停这样的转,拼命要争到珠子

师:你想像很丰富。

生:我好像看到了龙相互缠绕的样子,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两条龙活了,还有吗

生:那些龙就在我的眼前游动

师:同学们,龙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怎样把活的感觉读出来呢,同学们自己看着课文先试一试。(生读)

师:能不能推荐谁来读,也可以毛遂自荐,请你来(生读)。

师:听着你的朗读,大家都陶醉,大家想不想把这栩栩如生的图案记下来,瞧──出示课件

师引读。

师:这不,我们已经把这美观的图案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赵州桥特别的美观还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吗。

生:……

师:还没想好,是吗?

▲设计奇特。

生:这座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桥洞

师:你能读完整吗(生读句)。

师:这么长是多长呢?(37米)

师:那是河面,这么长的桥又是多长呢,你能找到吗(桥长50多米……)

师:作者用几个数字记录了桥的长和宽,让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读一读这几个数字。师引读

师:你们知道37米有多长,大概有几间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五间)

师:五十多米又是几间教室连起来呢?大约有七间教室,就快跟我们上课这个台子这么宽了,现在读你会怎么读这几个数字呢。(师引读)

师:谁愿意单读读一下(生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站在桥下,看到37米的河面上,横跨在50多米的河上: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么长的桥怎么不用桥墩。

师:这座桥非常的雄伟,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几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你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桥是很雄伟的?横跨

师:读出了气势

师:雄伟的气势读出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雄伟的气势。(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赵州桥的雄伟,再读读课文。

生读:“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说明设计者怕发大水时把桥给冲灭了,这样很遗憾。

师:你真会读书,注意到了四个小桥洞,这四个小桥洞可是最了不起。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是什么词(创举)板书

师:同学们,围绕着“创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他是怎么样的创举法

生:什么叫创举

生:就是一座桥,为什么叫创举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创举是什么意思

生:创举的意思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词典知道的。

师: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是个很好的办法,课文中说这个创举指的是什么呢

生:创造新的东西

师: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赵州桥

师:赵州桥哪一种设计? 生:很坚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补充一下除了很坚固,还有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你很厉害,创举指的就是四个小桥洞,为什么这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是一种创举呢?

生:因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的冲击力,又……

师:原来这四个小桥洞的作用这么奇妙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四个小桥洞的奇妙。生齐读

师:真是一举两得,怪不得洪水冲不垮他,地震威胁不了他,你们说这座桥怎么样,非常的 生:坚固(板书)

师:是不是有四个桥洞的设计都是创举呢,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看看桥的样子,出示课件,各种桥的设计。(独木桥,木桥,板桥,浮桥,砖桥,)到隋朝,李春就设计出了大桥洞上四个小桥洞的赵州桥,你们发现没有,李春这种设计以前从来没有过,所以说是一个

生:创举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真会读书,围绕一个创举我们感受到了赵州桥的特点,让我们再次走进赵州桥。

出示音像资料,配以师的解说:这就是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同学们,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

师:造桥的人们。所以说

出示句子: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生读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

生: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第二段表现了赵州桥的雄伟,第三段表现了赵州桥的美观坚固,这两段话之间课文用了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了,把它找出来是哪一句话呢?生找

师:找到了吗,哪一句话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有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是哪一句话

生: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继续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看老师留的作业:1.抄一抄生字词语。

2.想一想: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好在哪呢

师:好,最后我们还是在那首好听的的河北民歌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板书设计:

赵州桥

雄伟

古老 坚固

美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意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01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百范文,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2、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

一、解诗题(结合注释)

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

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

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