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正宪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汇总20篇】

浏览

1614

范文

1000

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尝试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四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理解分数的概念。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我用小兔过生日的话题来吸引孩子,提出问题: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小狗来给小兔过生日如果想让他们两个吃到的蛋糕一样多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有的说一人吃一块,有的说用到从中间切开,那到底怎么分呢?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幼儿操作分蛋糕,分好后,我问孩子们,整个蛋糕和分开的半个蛋糕那个多?孩子们都说整个蛋糕大,以此,我有问下一个问题:半个蛋糕又是整个蛋糕中的多少呢?孩子们说:“一半”,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们只能说出一半的概念,不会联想到分数的.问题,为此我引导孩子们说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来表示:1/2,刚开始孩子们还不是很理解。我也没有过度的去讲解。

在第二个分四等份时,我先出示另外两只小动物,请幼儿数数,一共有几个朋友,提出问题:要是四个好朋友在一起过生日因该这样分蛋糕呢?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寻找份四等分的方法,孩子们找到后,我请个别的幼儿来说说自己分的方法,并把自己分的蛋糕给小动物吃。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对分数的概念的认识,我在这个环节中问孩子们:小兔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小小狗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孩子根据上面已有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蛮好的。

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去尝试分6等分和8等分,给孩子们一个挑战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去看孩子们的操作结果,而是鼓励孩子动脑筋的尝试不同的分法。

1、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想象。在活动中尽量用孩子们比较理解的语言来告诉孩子们。

2、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1)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2)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95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理解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从而悟出课文寓意。本课的板书将“井”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再采用对比的形式,将小鸟和青蛙的观点板书在“井”的相应位置,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寓意:所处的位置不同,认识的事物不同,看问题的态度也会不同。“坐井观天”一词置于井的底层,与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点明了课题,又告知学生青蛙认为天井口大的原因,真是一举两得。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1、学会本课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能活动的挂图。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谈话导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出示生字词卡片:(来和字宝宝打声招呼)指名认读——齐读。

(二)学生齐读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课文,深入了解大意。

让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

三、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出示对话)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结合理解:{渴(口渴,需要水);喝(喝水,要用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

(4)指导分角色朗读。(个别读——领读)

2、学习第二次对话。(出示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它相信小鸟的话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板书:天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板书:天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5)带学生体验:探头窗外,说说你平常看到的天有多大?指引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再请同学们用书本轻轻地卷成纸筒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6)男女分角色对读。(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小鸟:劝告的语气)

3、学习第三次对话。(出示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自信,愚蠢)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自以为是)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善意,真诚)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讲道德)(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指名分角色读后评价。

(6)分组再感情朗读。

(7)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说些怎么?(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课堂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3、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联系实际举例)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飞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4、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青蛙、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五、布置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任务)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续编“坐井观天”的故事。

(四)用你手中的画笔把“坐井观天”图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足球教学设计方案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88 字

+ 加入清单

1、(点击课件:奥运会标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他每4年举行一次。能举办奥运会就显示了国家强大的实力,因此,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想申请举办奥运会。1993年,我国北京申办奥运会以2票之差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非常可惜!但中国人民没有泄气,不北京继续申请举办20xx年的奥运会。在20xx年7月13日,申奥城市选举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最后的结果。晚上。消息终于传来:(点击课件:我们成功了)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伙伴吧!(学生互相说)

3、指名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全班齐读课题

我们成功了!多么令人自豪和激动啊!就让我们进入11课,在课文生动的语言中感受这种自豪和激动吧!请翻开书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将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1、相信大家都从课文当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那就让我们放飞手中的气球庆祝这次成功吧!(点击课件:生字气球)

⑴这些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我们来做个口型猜字游戏。

⑵(点击课件:出方框)看方框里的字,你们发现了什么?读这些字。

老师带写扬字(生在书上描红并写三个)

出示2个同学的字,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什么建议?

2、字宝宝们都找了朋友组成了词语,你们还能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吗?(点击课件:出示词语)

自由读,指名带读。读对了,就将这个字奖给他。

3、字、词宝宝们要回家了。请你们在书上找到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读一读,那就是他们的家。指名读

4、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4位同学分别读。

评一评:你喜欢听谁的朗读,为什么?

1、同学们学得可真好。看得出,申奥成功的喜悦点燃了你们更好学习的激情。和你们一样,当得知申奥成功的喜讯,北京市民们也抑制不住自己了。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点击课件:北京街头)

告诉大家,他们在干什么?请用~~在第1自然段找一句描写了这一组图的意思的话来。

(点击课件出现句子)

谁来读?

你们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好,但做出了同样的事情。)

下课了,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干什么?(点击)你还能用不约而同说话吗?

(点击课件,字变红)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你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申奥成功了,你快乐吗?那你来读读看!(指名读,全班读)

你还知道什么时候,哪儿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教室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瞧,你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微笑,发言声音是多么响亮。让我们共同来读这句话吧!

2、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不北京城到处一片欢腾。看看书,作者选了哪两个最主要的地方来写?

(点击出图: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天安门广场上怎么样了?你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情景?

说得真好。(出句子)

谁来读?为什么这么读?

是啊,几十万人啊。人山人海!我们全班来读一读。

(点击出图:中华世纪坛)

这是中华世纪坛(点击出句子)

谁来读?

看着图,结合自己在电视上看到、听到的,想想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

谁来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读,全班读)

五、表演课文

1、人们聚在一起欢庆这快乐的时刻。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欢庆的行列?请一小组为单位,选择第2或第3自然段演一演吧!

2、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欢庆这快乐的时刻?(生表演时讲解一个一遍遍。一遍遍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什么?)

六、总结

1、同学们,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的确是一个不眠之夜。祖国的每一个儿女都在为申奥成功而感到自豪和记激动。申奥成功了,中国成功了。20xx年,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将齐聚中国北京,参加奥运会。你们有信心让奥林匹克的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吗?

那就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读第4自然段)

2、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生齐读:我们成功了)

七:拓展

1、看了今年的奥运会吗?你知道了什么?

20xx年,他们将自己的家门口参加奥运会,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你有什么话要对全世界说吗?

2、我们国家力争把20xx年的奥运会办成一次有史以来最好的奥运会,为此北京乃至全国人民都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那么北京奥运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呢,同学们可以去收集一些资料,我们下节课交流。

一、导入

1、(点击课件:奥运会标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他每4年举行一次。能举办奥运会就显示了国家强大的实力,因此,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想申请举办奥运会。1993年,我国北京申办奥运会以2票之差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非常可惜!但中国人民没有泄气,不北京继续申请举办20xx年的奥运会。在20xx年7月13日,申奥城市选举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最后的结果。晚上。消息终于传来:(点击课件:我们成功了)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伙伴吧!(学生互相说)

3、指名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由初读课文

我们成功了!多么令人自豪和激动啊!就让我们进入11课,在课文生动的语言中感受这种自豪和激动吧!请翻开书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将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三、自学交流

1、相信大家都从课文当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那就让我们放飞手中的气球庆祝这次成功吧!(点击课件:生字气球)

⑴这些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我们来做个口型猜字游戏。

⑵(点击课件:出方框)看方框里的字,你们发现了什么?读这些字。

老师带写扬字(生在书上描红并写三个)

出示2个同学的字,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什么建议?

2、字宝宝们都找了朋友组成了词语,你们还能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吗?(点击课件:出示词语)

自由读,指名带读。读对了,就将这个字奖给他。

3、字、词宝宝们要回家了。请你们在书上找到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读一读,那就是他们的家。指名读

4、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4位同学分别读。

评一评:你喜欢听谁的朗读,为什么?

1、同学们学得可真好。看得出,申奥成功的喜悦点燃了你们更好学习的激情。和你们一样,当得知申奥成功的喜讯,北京市民们也抑制不住自己了。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点击课件:北京街头)

告诉大家,他们在干什么?请用~~在第1自然段找一句描写了这一组图的意思的话来。

(点击课件出现句子)

谁来读?

你们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好,但做出了同样的事情。)

下课了,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干什么?(点击)你还能用不约而同说话吗?

(点击课件,字变红)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你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申奥成功了,你快乐吗?那你来读读看!(指名读,全班读)

你还知道什么时候,哪儿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教室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瞧,你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微笑,发言声音是多么响亮。让我们共同来读这句话吧!

2、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不北京城到处一片欢腾。看看书,作者选了哪两个最主要的地方来写?

(点击出图: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天安门广场上怎么样了?你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情景?

说得真好。(出句子)

谁来读?为什么这么读?

是啊,几十万人啊。人山人海!我们全班来读一读。

(点击出图:中华世纪坛)

这是中华世纪坛(点击出句子)

谁来读?

看着图,结合自己在电视上看到、听到的,想想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

谁来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读,全班读)

1、人们聚在一起欢庆这快乐的时刻。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欢庆的行列?请一小组为单位,选择第2或第3自然段演一演吧!

2、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欢庆这快乐的时刻?(生表演时讲解一个一遍遍。一遍遍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什么?)

1、同学们,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的确是一个不眠之夜。祖国的每一个儿女都在为申奥成功而感到自豪和记激动。申奥成功了,中国成功了。20xx年,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将齐聚中国北京,参加奥运会。你们有信心让奥林匹克的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吗?

那就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读第4自然段)

2、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生齐读:我们成功了)

1、看了今年的奥运会吗?你知道了什么?

20xx年,他们将自己的家门口参加奥运会,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你有什么话要对全世界说吗?

2、我们国家力争把20xx年的奥运会办成一次有史以来最好的奥运会,为此北京乃至全国人民都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那么北京奥运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呢,同学们可以去收集一些资料,我们下节课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猫》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李俊湘

》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

教学生

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找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

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

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说感悟,明道理。

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

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

分析原因:1、因为课前听说我上课的班是整个年级最差的一个班,所以,一上课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

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

另外我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后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最大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44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 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读训练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一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 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

2、然后,介绍作者,(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 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宝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 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 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板书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2 字

+ 加入清单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多媒体课件、cctv4《雁门太守行》解读

一、导入新课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读品全诗

(一)读注意句读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大声朗读。

2.齐读

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声音洪亮。

3.范读

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抑扬顿挫。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读了解大意

整体感悟

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

明确:苍凉、悲壮、豪迈……

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悲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

例如:“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三)读把脉情感

如果给本诗配上一幅画,你打算选用哪些色彩,把背景定格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画面里面有哪些人物?

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

明确: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三、悟诗情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明确:“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例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

又如,“黄金、玉龙”,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四、当堂检测

1.背诵全诗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这两句诗写出敌军兵临城下,孤城将破,守城将士批甲迎战的紧张场面。

3.找出诗中引用的典故,并说说引用典故的用意。

明确:“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都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引用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五、全诗小结

《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学习

关于写景:

1.播放《春》朗诵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2.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春”的美表现在几个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设计意图】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

(三)内容探究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实验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叙事、怎么创作,核心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下面我们就从结构方式、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细细揣摩,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设计意图】学习情景交融的递进式结构。

2.体会并学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引导学生。)

讨论后以“春花图”的选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时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是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2)“春花图”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体现在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中?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精读春风图,讨论后以春风图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要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给我们恰切运用修辞,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岂止是小小的鸟儿,还有可爱的人儿,还有整个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描写叫人怎能不爱春风,陷入浓浓的春色中,又怎能不爱上如此细腻婉丽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母语。

【设计意图】学习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运用通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会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欣赏、热爱甚至陶醉。

(四)作品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颗温柔的心灵。同时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

1.从推荐阅读篇目《冬天》《白马湖》《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2.观看纪录片《大师──朱自清》。

【设计意图】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知道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一、 导入揭题

导入一: 看图导入

1.出示插图: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3、学生齐读课题。识记蛋字。(给蛋组词。)

4、课文讲了两只鸟蛋的什么故事呢?

导入二:组词揭题

教师板书:蛋。用蛋字组词。

二、初读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 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小节,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捧 连 忙

(1) 读第三小节。

(2) 用动作表示捧。

(3) 用连忙说一句话。

定、向: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取、凉:练习 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两 种短语形式。 蛋连与凉、定、捧、轻、仿、向学

生读准音较难,注意指导学生区别。

4、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指名分节读课文。

6、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进行练读。

7、 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三、 再读感悟

1. 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我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取、拿、捧、走、送还、听见、抬、投向

2. 说说我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用划出。

教师出示所划短语,请学生选择相应的进行粘贴。

四、 书写指导

1、连 远 你发现了什么?走之儿怎么写?笔顺怎样?

2、口字旁的字口要写小些;走之底的写法仔细指导,是三笔。

3、师范写,生书空。

一、 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字,并组词。

2、 除了课文,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字?

3、 分小组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报纸、杂志、商标等,念给小组的成员听。

4、全班交流: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分别粘在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二、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 如果鸟蛋拿在你的手心,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朗读,体会真好玩。

2、如果你是鸟妈妈,看见这情景你的心情如何?理解焦急不安。

3、质疑解疑。例如:鸟蛋怎么又是小鸟?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

4. 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三、拓展练习

1.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

a、收集有本课生字的报纸、杂志、商标等。

b、写一篇读后感,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08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是一篇儿童诗,它也具有儿童诗特有的艺术特点。浓郁的儿童情趣,鲜明的形象性,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

课题秋天具有象征色彩——丰收、喜庆、舒适、愉快。诗的第一部分中“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为这种色彩定下了基调。

诗人在第二部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秋天田野中的丰收与美景图。作者选取的是秋天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如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梁。文字叙述,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把秋天的物象拟人化了。学生读起来充满童真、童趣,充满无尽的遐想。由于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喜庆、舒适,体验到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所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整体),诗人发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丽的阳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庆,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伴随孩子走过一生。

整首诗叙述自然,由走在秋天起兴,再写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进行储兴,最后到享受秋天,对秋天喜爱意犹未尽。本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可感的画面中。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简要概括诗歌《秋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按“引秋——读秋——品秋——诵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放在“品秋”环节;在“诵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题材,品读相关语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法: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读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视频、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学法: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完后,请谈谈你的感受?”(播放秋天的视频)(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美景,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来直观的感受秋天,进而喜欢秋天,热爱秋天,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齐读两遍课题后自主质疑。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学生带着要求读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词,齐读。

一类字:

guìpíng páo jiǔ shū

桂子苹果紫袍美酒梳子

fán nǎo cháng róu

烦恼羊肠小路柔韧

二类字:

suìchán biāo ǎo pútáo yīng rèn

稻穗儿蝉肥膘红袄葡萄红缨柔韧

②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3、请同学们带着“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三个问题再去朗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满意的答案,比一比谁的收货多?

【设计意图:根据大刚的教学要求,让中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加快速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懂课文是最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考察古今中外,这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自探成果

(1)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2)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3)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2、师:作者写到的这些景物,老师也把它们请到了课堂上,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秋天的景物图片,配乐《秋日私语》)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秋天实物的画面,配乐《秋日私语》,让学生用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回忆秋天,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直观,贴近课堂。】

3、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词,体会好词在文章中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我们下节课上交流。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交流评价。

2、熟读诗歌。

3、写出几个描写秋天的成语。

【板书设计】

田野里玉米稻穗……

4、秋天小路旁野菊花……

果园里苹果葡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足球教学设计方案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9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策略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板书课题:15.1力学中的“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物理课堂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起。

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

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课件展示:

(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

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教师引导: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例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

例2: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例3: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物体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叉车的工作有成效,体现在它施了力,并且把货物举高了。小明的工作没有成效,体现在他虽然施了力,但并没有使大石头移动。

学生分析并回答。(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时,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人做了功;(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时,工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工人做了功;(3)小孩子用力推车时,小孩施了力,但车没有移动,小孩没做功;(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时,吊车施了力,但重物没有移动,吊车没做功。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

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

物体靠惯性运动,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运用事例对比进行思考,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对哪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重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学生认识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越多,做的功越多。所以功与力和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有关。

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重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因此重力不做功。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

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赵州桥教学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1、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顾这一段的阅读方法,说说这一段的段落意思,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句。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那么它为什么能如此闻名呢?除了它的年代久远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设计,是个创举。第2段就写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下面的问题。(投影出示)

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5句话)

⑵、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⑶、找找这个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2、集体讨论。

⑴、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所以课文第1-3句具体介绍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第4句: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解释:横跨:因为发大水时,河水不但可以从大桥洞流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减轻了流水时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说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⑵、这段话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为什么是这句?(出示这句话)

3、小结第二段。

结合完成《作业本》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填好后读一读,集体订正。

谁能说说这一段话主要讲了赵州桥什么?(坚固)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第2自然段从它的设计上的创举来说明赵州桥的坚固,而这一段则主要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赵州桥的美观,下面请大家看课文第3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完成下列问题。

⑴、找一找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

⑵、说一说这一段的重点词句是什么?(精美的图案)

2、回答问题。

3、分析第3自然段。

⑴、请大家读读第3小节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但坚固总结第2自然段的内容,而且美观是指这段课文介绍的重点。出示: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⑵、课文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美观?(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⑶、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的有的还有的

出示:理解: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②、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冒号后面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③、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请一学生读。

这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所以这一句话是把前面列举的三种图案作了概括。这里用先列举后概括的方法把图案的精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4、小结这段话的第一句,总起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接着通过三种图案分述它的美观,最后,又总结了所有的龙像活的一样这种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写出了桥的美观。

(四)、小结。

第二、三自然段课文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两段之间用过渡句连接起来。

(五)、要求有表情地朗读、引背第3段。

板书:

赵州桥 坚固(设计独特):长 宽 大桥洞 小桥洞

美观(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详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讨论+探究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珍珠鸟》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雏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以及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情趣。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人与鸟和睦相处的赞歌——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1、听朗读带,请同学们用心听,然后说说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读略)

生:讲“我”养了一只珍珠鸟,“我”非常喜欢的故事。

师:不是很准确具体,谁来补充?

生:讲朋友送了一对珍珠鸟给“我”,后来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我”喂养他们的经过。

生:应该是“我”喂养了一对珍珠鸟,他们有了雏儿。这只雏儿对“我”由害怕到熟悉到亲近的过程。

师:是的,文中有三只鸟,课文着重写了雏儿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你们喜欢这只雏儿这小珍珠鸟吗?

生:(齐)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只小珍珠鸟,它确实是只非常可爱的小鸟。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体现小鸟可爱的句子,试着品味一下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写小珍珠鸟的可爱的?(生读书勾画)

2、读了句子,你感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珍珠鸟?把它的可爱读出来。

3、这个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同桌一起商量商量,呆会儿交流。

4 、交流:小鸟活动范围起先……随后……渐渐地……最后……

5、信赖是相互的,珍珠鸟对我如此信赖,是源于我对它的喜爱。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那从这些举动中,你们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师:是啊,“我”是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才能这么细心地、耐心地照料珍珠鸟,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给它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不惊扰它的活动,甚至宽容它的淘气捣蛋。就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所以小鸟才这样胆大妄为地到处蹦跳,才可以这样放心大胆地睡觉。(板书:爱心、宽容、尊重)

6、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示对作者的友好和信任。珍珠鸟在我的精心呵护下,与我不断亲近,有一天…..(出示课件)

看到这幅画面,我相信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

师:是呀,睡熟了,你能轻声告诉我吗?

(指导学生轻声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师:假如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扒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师: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啊,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你会写什么呢?

师:此时作家笔尖一动流淌了一句爱的呼唤。

齐读: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

师:小鸟伏眠于作者的肩头,安详的睡着了,此时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境界!(齐读第六、七段) 师:是的,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岂止在作者和鸟之间有信赖,请看老师为你们带来的画面。

(播人与动物画面)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沟通,多一份理解就是多一份信赖。

师:为了达到这美好的境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依照作者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说说你的格言。

师: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699 字

+ 加入清单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大家一定等得不耐烦了,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

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

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 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 (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4、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比《回娘家》歌)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木兰花》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一句就用得巧妙,以三月下个不停的雨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离愁,两句叠加,形象深切地表现出心中的悲伤之情,以雨写愁,也很巧妙。)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

板书:

象 情

与 由

情 境

合 生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同学们发挥想象,学写一首小诗《思念》。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播放影音文件)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的努力。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课件出示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我首先出个题目请同学们填完整。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父亲带我去爬山。通过这次爬山,我学到了()和()。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静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静体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1)“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这是什么季节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绿,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象一下?

师小结:不管季节如何变换,大山始终不变,这就是山的沉静。

(2)“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青山图播放音乐《天籁森林》,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读句子。)

(二)领略父亲的智慧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1)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

(学生每汇报一句,都用课件出示出来,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亲话语中蕴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说说“我”跟父亲爬山学到了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与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再各组派代表反馈。

2、带着感悟和体会,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板书设计

青山父亲

沉静智慧

征服自己尽心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全套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中,教研,设计,全文共 2683 字

+ 加入清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学会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的阅读方式;

2、能力目标: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2.学会“感知与领会”的阅读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自己,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主要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情感体验法。同时,还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的教育。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本节课确定的学法指导为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学生独立阅读,获取文本信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走出文本后通过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能力,激励诱导学生讨论、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我是一颗星,璀璨的星空不会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会因我而干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群不会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离不开一颗颗星的装扮;浩瀚的海洋离不开一滴滴水的汇聚;人类社会的文明离不开一个个人的勤劳创造。虽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毕淑敏的心灵呐喊:《我很重要》。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的意识。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及注册心理咨询师。 1952年生于新疆。半岁随母进京。16岁赴西藏阿里,11年军医生涯。1980年转业回京。从医20年后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曾获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代表作众多,《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但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生命、死亡,近年逐渐关注心理学。

(一)默读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观点。

思路:开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确:作者从“我不重要”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观点: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据,为什么“我很重要”。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2.“我”是人类历史当中不可取代的“精致一环”。

3.“我”是机遇的产物。

4.“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希望承载。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6.“我”是替子女遮风挡雨的大伞。

7.“我”是朋友肝胆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业的主宰。

(三)归纳小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作者从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

2.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

3.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

4.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

20xx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异常寒冷。大约下午4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5楼跳下,结束了让他魂牵梦绕4年的大学生活。

思考:读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如果天堂的儿子读了母亲的这封信,他会对母亲说点什么呢?

明确: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还有责任的承载与爱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还有一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是怎样选择的呢?

2、播放《千手观音》的视频。

播放视频后教师总结说: 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身为聋哑人,她们优雅曼妙的舞姿强烈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她们对生命的热爱诠释了“我很重要”的内涵。与以上特殊人群比较,我们是身体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们也同样热爱生活,他们尚且能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我们呢?我们能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觉得自己重要吗?为什么?作为中职生,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呢?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的精神都振奋了,我也要大声的说出“我很重要”,我是年迈父母牵挂的女儿;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谐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爱温暖我的学生。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都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对着生命大声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亲情的纽带;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有目标、有前途!我要奋斗!我要拼搏!我要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学总结】

《我很重要》一文,该文新颖独特的立意、层层推进的思路结构、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1、领悟作品独特的立意。2、学习和体味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将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品味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语句。

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设计了“导读-速读-品读-研读-拓展-体悟-练习”这样的教学流程,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的观点:“我很重要”,领悟毕淑敏作为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为医生的关怀心——她教诲我们热爱生命,热爱自己,关注每一个“我”的意义与价值。“我”是泛指,既是自我,也是他人,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由浅入深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伟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为出发点的,而 “我最重要”则完全是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出发点,这些人只关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从不关心别人。我们应时刻努力,不懈奋斗,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学生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价值观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带领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还急躁了些,有的环节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厚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与能力: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认识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激发信息的爱师之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热爱自己的老师,将爱师之情真正转化为爱师之行。

尊敬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并向老师表达。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老师的爱。

(一)、谈话导入

生:背诵古诗《无题》

师:这首古诗中有一句被传送为千古名句,谁能快速找出来?

出示名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齐读)

师:那你们平时把这句话送给谁?(老师)其实老师也想成为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可是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谁能告诉老师?

(二)回忆师情

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

师:那么在你的小学生涯中有没有这样的老师?他(她)有什么特点?

生:各抒己见

(师板书: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回想,结合你所述老师的特点,这位老师的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事件)

出示课件:小组合作a、以“有一次”开头叙述一件事。

b、每组评出一位优秀者。

生:4人一组讨论,汇报。

老师指导(叙述完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板书

过渡语:同学们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那么此时此刻,你是不是有许多话说呢?请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开始吧!可以写诗、写对联……

(三)倾诉心声

出示课件:看看谁能表达出对老师的爱。

(生伴音乐写作)写完后,上台表达,送贺卡。

(四)小结:

老师谢谢大家的祝福,其实老师需要的并不多,平日里你们小小的进步,老师都会感到欣慰,提分优秀的作业将是送给老师最美的礼物。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可以帮你轻松的完成作业,老师期待大家优秀的作业,漂亮的字迹。

出示课件:写作小窍门

写人作文很简单,开头概括写特点。

围绕特点找事件,具体叙述一两件。

人物语言要逼真,动作描写要周全。

心理活动细腻写,真实感人是妙篇。

(五)作业:

将含有自己真挚话语的贺卡亲自送给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公开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我们的孩子对盲童的生活缺乏体验,对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经历。所以最好用需要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切实地落实本课的重难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选编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

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1.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金钱的魔力教材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课前准备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1课时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发言人。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板: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1.课外阅读《百万英镑》。

2.背诵第6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