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第二课时(推荐20篇)

浏览

7061

范文

1000

争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242 字

+ 加入清单

争吵》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述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述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此刻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就应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联系课文资料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争吵》,齐读课题,(正音“争、吵”是翘舌音)问“争吵”是什么意思?

2.你与同学或其他人发生过争吵吗?为什么争吵,争吵后怎样做的?谁来说一说。(学生畅所欲言)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文中关于争吵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状况,纠正错误读音。(指名读)

注意:嫉(jí)读音是二声,不是四声。

“哼”的读音是hng,不读hēng。

“侍”要区别于“寺”,读音是shì,而不是sì。

“缩”的读音是suō。

(2)此刻我们开火车读,看看火车能不能顺利到站。

(3)识记生字

过渡:大家不仅仅字音读的准确,而且读得也流利,此刻看一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字呢?(分析难记的字)

(4)解释词语的意思。

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语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查到的解释)

报复: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

防御:抗击别人的进攻。

3.理清文章脉路

(1)指名朗读课文,(随时纠正错误)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克莱谛主动找我和解的事。告诉我们要宽容、知错就改。)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出示:课文按( )顺序叙述的,第( )自然段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 );第( )自然段写我的( ):为吵架而( ),又没有勇气( );第( )自然段写克莱谛用( )化解了矛盾,两人重归于好;第( )自然段写父亲对我的( )。

(3)小结:同学们真会分析,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我”和克莱蒂之间发生的事情,今后大家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学生朗读。

2.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给大家提个醒。

“替”的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墨”字是上下结构,上黑下土。和“默”相比较。

“承”的第二笔是弯钩,而不是竖钩,中间是三横。

“缘”的右半部分,注意笔画和笔顺:撇折、横撇、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愤”注意右部分的上半部分。

“毕”的上面是“比”,而不是“化”,不要写成“华”。

“戒”的笔画:横、横、竖撇、竖、弯钩、撇、点;和“或”相比较,偏旁相同,都是“戈”。

“既”的右部分不是“无”,要区别于“即”。

3.教师范写难字。

4.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你还记得吗?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3.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都记住了课文的生字和主要资料。这节课,我们就透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4自然段,想一想:文中两个小主人公为什么发生争吵?

2.他们为什么发生争吵?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1)课件出示句子:

我正抄着,坐在身旁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

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①谁愿意把这两个句子读一遍。

②你发现了吗,这两句话中有一个相同的动词?(碰)

③这两个碰有什么不同吗?(克莱谛:不留意我:故意)

④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a.“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从他“微笑着”向我解释看出来)

b.“于是我想报复他。”(从“报复”这个词看出来)

(2)明白我为什么想报复吗?(我嫉妒他)嫉妒是什么意思?( )

①你从哪里看出“我”嫉妒克莱谛?(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这是什么描述?(心理描述)

②指导句子朗读。谁能读出他嫉妒的心理?

(3)那他们对待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句子:

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

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

①找得真好,愿意读一次吗?

②我在对待克莱谛的碰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火、骂)

③能把我的样貌读好吗?

④克莱谛是怎样做的?(气、缩)这两句抓住了克莱谛什么描述的?(语言和动作)从他的动作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克莱谛?(宽容待人)

⑤能读出来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争吵过后,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吵架后我的表现,用波浪线画出克莱谛的表现,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感受,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1)我们先来看一看安利柯的表现,谁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下。

a.出示句子: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不安)

②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后悔)

③阿,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有多好!(后悔自责)

④想到那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但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样也说不出来。(矛盾)

b.指导朗读。你们的体会很深,请你带着这种后悔、矛盾的情绪体读一读这些句子。(自读,教师指名读,评议)

(2)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克莱谛有什么表现?

出示句子: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a.“瞟”是什么意思?(“瞟”用眼睛斜着看)

b.此时的克莱谛心里在想什么?(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感到好朋友为一点小事闹成这样不值得。)

c.为什么要说“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他对安利柯的做法难以理解)

d.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克莱谛对“我”行为感到悲哀。)

e.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情绪读出来吗?

(3)过渡:吵架过后,一个感到后悔,一个感到悲哀。下面看看他们的对话。

出示: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a.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想的一样吗?(说法一样想法不一样:克莱谛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

b.引导学生读好他们的对话。(同桌合作练读对话,找同桌两人朗读)

(4)我一边想着怎样应对克莱谛一边听课,你想此时的我能听进老师的讲课吗?(不能)

a.“毕竟”怎样理解?(到底)

b.联系实际,谈想法:课堂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心里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出时间过的慢之类的话)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之后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9-1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最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最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出示: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这是什么描述?(表情、动作、语言)透过这些描述,能够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能够体现出来?(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透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3)指导分主角朗读(9-13自然段),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学习第四部分(14自然段)

过渡:我和克莱谛和好了,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来想让父亲高兴一下,没想到父亲却严厉地批评了我。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就应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就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1)自己读读父亲的话,你体会出什么?(你如果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你错了,别人没打你,你不就应“举起尺子”防御。)

(2)你们的体会很深刻,其实父亲的话在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还有两处,快速浏览找出父亲的话。

a.学生说,教师出示父亲的话。

就应知错认错。

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b.你再来读读父亲的话。有什么新的体会吗?(明白自己错了,要承认错误;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

(3)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要主动向别人认错,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你不就应防御。

(4)最后让我们齐读一遍父亲的话,记住父亲的教诲,学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1.课文学完了,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谈观点。

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板书: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3.总结:课文虽然讲了一件平凡小事,却告诉了我们要宽以待人的道理,期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宽容别人,与别人团结友爱,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父亲说的话。

2.小练笔: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

3.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设计

争吵

我—————克莱谛

和好

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红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马过河》教案第一课时 绘画小马过河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敢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本课的重、难点是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也就是童话要

揭示的道理。

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题目是《小马过河

2.质疑

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听,看一看你提出的问题在故事中能找到答案吗?

2.听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三.理清课文层次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可老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那就是: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

(一)自读课文,思考后同桌讨论

(二)两次的结果怎样

四.精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放动画片(1——6自然节)

1.师生看动画片

2.训练题

①读句子填空

老牛说河水(),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跑到河边。

松鼠说河水(),淹死过他的伙伴,不能趟过去。小马()收住脚步

②看图思考讨论

同是一条河,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③思维拓展

假如你是小马,你该怎么办?

(二)放动画片(7自然节)

1.师生边看边思考:

小马的妈妈是怎样对小马说的?

2.理解句子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三)最后一节

小马照妈妈的话下水实践了一下,结果怎样?

五.感情朗读课文

1.说明:老牛的话要读出毫不在意的语气,松鼠胆怯、很在意的语气,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的语气

2.列举三者对话进行练读

3.随光碟练习朗读

4.学生自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为难老牛:河水浅能趟过

(第一次)松鼠:河水深不能趟过

妈妈:水深浅试一试

实践下了河水不深不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孤独之旅教案两课时 孤独之旅教案板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3.以文观己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高一必修乡土中国答案 乡土中国教案第四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全文共 2098 字

+ 加入清单

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

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

(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明确:设置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不求统一答案

4、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

明确:先请学生复述《整本阅读“学教评”》(以下简称《学教评》)里对费孝通的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学术成就: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奠基者,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曾被许多西方大学列为社会学必读书籍。直至今日,社会学的研究生考试还经常将这些书上的概念术语作为高频考点。

(2)社会贡献:费孝通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经他指导的苏南地区创造了经济奇迹。

(3)文化贡献:费孝通先生晚年时所倡导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与西方的文化冲突论两相对立,为全球文化融合贡献了全新的东方智慧。

(4)出示费孝通秘书张冠生对费孝通一生的概括语: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张冠生《费孝通传》)

二、读序言后记,瞰全书概貌

温儒敏先生说,读学术类书籍先要粗读。而了解全书内容最快的方式是速读书的序言、后记和目录。现在我们就《乡土中国》一书的序言和后记做一些交流。

提问与交流1:《重刊序言》里交代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确:(1)《乡土中国》的内容来自给学生讲课的讲稿;

(2)《乡土中国》的写法不同于作者之前的作品,是从具体社会里提取一些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结构。

提问与交流2:读完《后记》,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了哪些了解?

明确:(1)社会学由哲学发展而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孔德和斯宾塞是社会学的早期研究者;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与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界限很难区分;

(3)因为界限模糊,社会学一度遭人歧视,社会学研究有责任振兴这门学科;

(4)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分化。

教师补充:(1)社会学三巨头是卡尔马克思、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

(2)马克斯韦伯为“社会学”所下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提问与交流3:浏览全书目录之后,你能推测《乡土中国》的大体内容吗?

明确:从目录来看,《乡土中国》一书重在分析中国基层

提问与交流4:《后记》中对瑶山调查悲惨经历的记述给了你哪些启迪?

明确:(1)对于社会学而言,田野调查极为重要,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但田野调查又是极其艰辛的,有时还非常危险。

(2)费先生叙述这件往事时,态度严谨客观,没有刻意渲染,又能表明自己对逝者的悲痛以及对前妻学术贡献的尊重。

(3)作为一流学者,费孝通身上既有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又有谦和稳重的治学态度。

三、论读书方法,明学习任务。

1、学术类书籍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2、思维导图解析。

(1)何谓思维导图?

[明确]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

(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3)出示范例,讲解思维导图绘制的关键点。

3、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大体学习进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乡土中国》一书的课堂学习时间为9课时,0.5个学分。根据《乡土中国》各章节之间联结的紧密度,可以划分为6部分,设计为6课时;再依据整本书阅读的规律和检测要求,另外设置3课时。具体如下表所示,开展整本书阅读期间,可以按照此进度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琵琶行》教案4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 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两课时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 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 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读准字音。

湓浦口 ( )贾人( ) 荻 花( ) 霓裳( ) 六幺( )

(二) 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 齐读小序

②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③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 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课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1.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自读课文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1.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的认识和了解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教后记:学生能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2、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以上几个词说说田老师是怎样说故事的。

二、精读品味课文3至7段

1、默读课文第3至7自然段,画出我听田老师课时的神态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用三两句话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2、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3、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重点语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三、读课文8、9段

1、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品读:8、9自然段,思考: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田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当年风华正茂的田老师如今却如此苍老,是哪些原因导致他如此苍老?

3、品读作者四十年后遇到他的田老师:“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此时我已是近50岁的人了,而且还是个知名度非常大的作家,为什么还象小学生一样给老师行礼呢?从“恭恭敬敬”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

4、“谈起往事”,他们会谈些什么?“我”会想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师恩”指的是什么?这一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默默无闻地谆谆教诲,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大家都把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笔端,付之行动。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居里夫人等等。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生接下半句)是啊!老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最后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老师,您好!》作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节的礼物献给所有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们吧。(生背文)

四、作业:

1、课外收集有关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2、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

3、教师节快到了,自制贺卡,把你真心的祝福写下来,送给最值得你尊敬的老师,让他或她能感受到你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 大数的认识教案人教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高一必修乡土中国答案 乡土中国教案第四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全文共 2208 字

+ 加入清单

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1、导入新课

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3、作者介绍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4、层次结构

第二篇: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第四篇: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第五篇: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第六篇: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从成规。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副作用。

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者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说明血缘事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用。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求,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5、全文分析

这本书是费孝通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写作特点

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七万多字,并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气魄与见识。

语言平实,深入浅出。

文章虽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其中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离不开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间对中国乡土社会所做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看似主题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围绕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分别从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政治等角度展开,形散神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它会给人指路吗?然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㈠知识和技能:

1、 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㈡过程与方法:

利用快乐识字法、自主识字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边看图边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插图指导朗读。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重点;通过学文,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②、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③、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蜜蜂有关知识)

二、图文结合,朗读理解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理解“附近”一词的意思。(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些(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用以下句式理解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3)指导朗读。

3.讲读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默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时候?(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3)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4)列宁在观察什么呢?他是怎样观察的?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图和第二句话。

(5)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6)你们想这所房子会是谁的?为什么?

(7)只要找到小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请第三句话,这句话说明什么?

(8)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哪个词能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9)指导朗读。

4、讲读第4自然段

(1) 出示课件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读得真有感情,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在本课里,列宁的向导是谁?

(6)大家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7)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三、拓展读。

(1)课件出示有关列宁的故事、蜜蜂的知识

(2)课件出示故事:《惊弓之鸟》、《聪明的小皇帝》、《蜜蜂和蝴蝶》。

四、拓展写。

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写它或者它的某一器官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门豹治邺》教学课件 《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87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是根据汉代史学家褚少孙补写的《史记滑稽列传》中相关章节改写,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西门豹管理邺地时,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全文结构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巫婆、官绅的奸诈。

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从西门豹的言行中,感受他的智慧。

多媒体课件、智慧课堂

课时

一、课前检测,检查效果

出示检测习题:(具体见课件)

二、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引出课题: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和西门豹一起到了民间去调查,从老大爷的口中我们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谁能向大家交代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学生回答:a河伯娶媳妇给闹的;b巫婆官绅骗钱害人;c有女儿又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d年年闹旱灾。板书:人祸天灾)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西门豹是如何去应对的,他是怎样巧妙地惩治巫婆、官绅,为民除害的,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第10--14自然段,西门豹先后惩治了那些人?用“——”画出描写西门豹西门豹言行的句子。

(根据学生反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惩治巫婆的巧妙之处:课件出示:“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首先:让学生朗读句子,潜心思考:西门豹为什么说姑娘不漂亮?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西门豹救出姑娘的一个借口。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西门豹,会不会对巫婆客气?(学生一定会说:当然不客气。)

我再问:那他为什么跟巫婆说话的时候,还用“麻烦”这个词呢?仔细想一想,看谁能想到西门豹的心里去。估计学生无法一下子就体会出来,我会提示: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会在什么时候用上“麻烦”一词?学生肯定能说出:是在请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对方也是可以拒绝的。我顺势引导:西门豹是在请求巫婆吗?巫婆可以拒绝西门豹吗?相信引到这儿,学生一定恍然大悟,原来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这正是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的巧妙所在。(板书:将计就计)

最后,演读这句话:如果你就是西门豹,你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请生读,评价: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把三个“不:读得特别坚决)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西门豹态度强硬。不置分辩而没有商量余地的语气。

(2)。体会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课件出示:“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我是这样引导的:西门豹,你已经把巫婆投进漳河了,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里?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再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预计学生可能会说:(①他和巫婆勾结骗钱害人。②不投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③不杀他,他又会叫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

老师小结:原来,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实际上就非常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指导朗读:把你的巧妙读出来吧!朗读体会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教师指导:“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还可以读的再急一点,“麻烦”一词还可以读得更客气些。西门豹本来就要严惩官绅头子,但是要不露声色,这样才更能体现西门豹做法的巧妙。生读生评再齐读。)

(3)。学习教育官绅和百姓,体会西门豹得饶人处且饶人:就这样,西门豹借着送新娘,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当众处死了“人祸”的首恶分子。作为县官的西门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仅仅这样做够不够?(学生说:不够)对!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面对漳河站了很久。惩治巫婆后西门豹是等了一会再惩治官绅头子,现在面对漳何站了很久,此时此刻,官绅们怎样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句子“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看图想象官绅求饶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说话训练。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到河里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明确:(①其他官绅不是首恶;②这样可以逼他们说出真相;③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方法巧妙。)

看到此情此景,老百姓明白了什么?(齐读句子: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小结:西门豹就这样巧妙地破除了迷信。(板书:破除迷信)

2、拓展延伸,感受“巧妙”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让大家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你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写几句话)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伙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由此可见他的做法的确很巧妙啊!

3、解决天灾

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也不再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请同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兴修水利)

小结:日久天长,背井离乡的人们陆续回到这里安居乐业、辛勤耕耘,人们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四、感受人物形象

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提示,复述课文,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去读一读与西门豹有关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巧妙

人祸——将计就计破除迷信

天灾——兴修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火烧云》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13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课件、多媒体设备

一、导语激情,复习引入

师:天空中的彩虹是美丽的,大自然这位大魔术师带来的火烧云这一景象又使多少人陶醉其中。这节课我们跟着女作家萧红一起去欣赏夕阳西下,那火烧云的瑰丽情景。(板书:火烧云)

1.什么叫“火烧云”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a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b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学生朗读这句话。

c评价小结: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3.师: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有着怎样的感受?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回答。

“一时恍恍惚惚的,……什么也看不清了。”

a什么是恍恍惚惚的?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二、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看火烧云的人们会恍恍惚惚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的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1.学生自由朗读三~六自然段。

2.学生交流。(板书:颜色、形状多快)

3.学习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师:请你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而快?

都有哪些颜色?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一样的___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我们能不能把这些颜色进行归类?(三类)

师:火烧云就课文中这几种颜色吗?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苹果绿、桃红、玫瑰紫、石榴红、杏黄、秋叶黄、黄瓜绿、草莓红、橘黄、橄榄绿……)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师:是呀,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而快,形状同样如此。请你读读四~六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而快?(自由读)

学生交流。

作者在描写时,描绘得真是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马是跪着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再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书上为什么选用第一句?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说的很精彩。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

小结: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四~六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不过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我们班很多同学的朗读非常好,我想请同学当配音演员分别为“马”、“狗”、“狮子”这三部分内容配音。

学生配音。全体配音(请大家深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师: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吗?

(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这种写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啊!

师:老师捕捉了一组火烧云变化的镜头,请同学来欣赏。(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

师:想象一下,它们像些什么呢?想象它的形状,你能不能也按照它的“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写一段话,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学生练笔。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谁愿意先发言?

1、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一座座山峰,高低不平,连绵起伏,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雄伟、壮观。可一眨眼的工夫,就离我们远去了,而且越去越远。2、这时又跑来了一只大花猫,猫的身上全是彩色的斑点。我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点点。它趴在空中,好像在撒娇,想让人抱一抱它。3、快看啊,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群小猴子,那些小猴子的脸红红的,眼睛圆圆的,跳来跳去,仿佛运动员在认真地跳鞍马。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变成了一只小兔。4、再看那边,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还在空中不停地舞动着。只见那条“巨龙”张着大嘴,鼻子翘着老高,一双铜铃般的圆眼,放射出紫色的光,还挺神气呢!可我还没有尽情欣赏,“巨龙”就赶回“龙宫”去了……

师: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说的真棒!

三、学习“火烧云下去了”

小结:因为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所以作者说“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就在人们揉揉眼睛,恍恍惚惚中火烧云下去了。

四、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能不能说一句赞美火烧云的话呢?

五、质疑问难,妙在延伸

师:现在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果有,马上提出来?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有的连老师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怎么办呢?在此我想给大家推荐《变幻的天空》和《新编的少儿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种都有介绍有关火烧云的知识,课外可以请教它们。

板书设计: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教案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教材的前两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写对人生的感悟,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读和感悟,对好的词要积累和运用,好的句子会欣赏和仿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作者简历。

⑵ 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 培养学生对春的感受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⑴ 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⑵ 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⑵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把握课文五幅画面的具体描绘。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体会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教学流程】

设境切入──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境切入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2、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1、学生看展示。2、学生说看到什么,是什么季节。

3、学生介绍作者。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让学生学习搜集的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归纳并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a、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b、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c、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d、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

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a、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b、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2、让学生敢于质疑。

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a、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b、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c、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2、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小结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 摘抄好词好句。②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 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反思】

点评:这是德耀中学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参赛教学设计。此设计有对课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设境切入、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也是符合课文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教师的范背、以语言为训练重点、加强朗读、重视积累是此设计的亮点所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维目标确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学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应该和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一致;四是对文章的情感和想象应更加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人类的老师课文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师,教研,设计,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身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身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1、 今天俺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 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1,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 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 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 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同学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同学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 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 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 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 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1)自然界可以充任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任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 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 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身的话说吗?

(3) 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微妙还有待俺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 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 课外自身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启示,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80 字

+ 加入清单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设身处地的阅读文章,会更多地涉及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为阅读文本作好了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⑴ 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⑵ 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自学、做批注和小组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⑴ 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

(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⑵ 指名学生读课文。

⑶ 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⑷ 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一人称的阅读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产生深切的体会。评价促读使学生的理解与读书浑然一体,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⑴ 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⑵ 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

反方:不必放鱼。

⑶ 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⑷ 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陶罐与铁罐》教案 《陶罐和铁罐》教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4297 字

+ 加入清单

1﹑会认陶﹑懦﹑辨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恼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傲慢﹑恼怒﹑轻蔑﹑羞耻﹑宫殿倒塌﹑懦弱﹑谦虚﹑朴素﹑荒凉﹑和睦相处”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悟陶罐和铁罐的命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态度。4﹑摘抄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1﹑使学生懂得要全面的看待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2﹑课前准备:了解铁会被氧化的原理。

课时准备: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从读中理解,训练边朗读边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领悟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与比别人的短处相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难点

1、从阅读中体悟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征。

2、领悟寓言。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引入)

1、出示实物(或图片)的陶罐和铁罐,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2﹑同学们能告诉我这个是什么罐子? 3﹑这个呢?

4、谁能告诉我这两个罐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盛东西

不同点:陶罐 易碎 永久 铁罐 坚固 氧化

师:(过渡句)同学们真聪明,回答的很好。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国王的御厨里,发生的一件和陶罐﹑铁罐有关的寓言故事。请打开书本107页,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板书和ppt)27 陶罐和铁罐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练习朗读,领悟寓意。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谁能说说?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自由说)。

(过渡语)为了使同学们把课文说的清楚﹑明白,老师帮帮大家。

(出示ppt)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铁罐很

傲慢,陶罐很 谦虚。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还是和原来那 光洁,朴素 ,美观,并且变得很有 价值 ; 铁罐却连影子也没找到。

2、(过渡句)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什么态度呢?我们一起用心读读1——9自然段吧!(自由读,师:巡视)

①同学们读完了吧!谁能告诉我“奚落”是什么意思呢?(出示ppt)奚落 讥刺 嘲笑(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交流)平时谁奚落过谁,谁又被谁奚落过,为什么被奚落呢?同学们能说说吗?(自由回答)

用“奚落”以造句的形式说几句话(自由回答)。

②嗯,看来同学们对“奚落”这个行为很感兴趣!老师就有疑问了,奚落别人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呢?(思考)言归正传,让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对错好吗?

3﹑同学们知道了“奚落”的意思,那么陶罐的“谦”字怎么写呢?(音﹑形﹑意讲解,用小黑板展示)

4﹑(过渡语)很好同学们学会了“陶”字怎么写,现在请大家标出课文的小节。(分节号)第一节1—9自然段 第二节第10—17自然段

(过渡语)同学们都将小节分好了,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一至九自然段。

三﹑ 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重点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 速读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陶罐与铁罐分别留给你什么印象。

(读完了)

2﹑(师生交流)铁罐:傲慢 狂妄 自大

陶罐: 谦虚 忍让 不骄傲 不自卑(过渡语)同学们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呢?(陶罐与铁罐的对话)

(过渡语)那好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在御厨里的对话,它们共有几次对话呢?〈四次〉

(二)出示对话,体会各自的态度。

①那好我们先看看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出示ppt)第一次对话

a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b铁罐:“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师:铁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

师:铁罐根本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对陶罐直呼其名,(称为“陶罐子”,)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

a“傲慢”一词可以去掉吗?

不可以,“傲慢”是指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的意思。这里表现出铁罐对陶罐的挑衅,显示出它的傲慢无礼。

b这句回答可以看出陶罐怎样的性格特征?

可以看出陶罐说话不卑不亢,非常有礼貌,并且很谦和。师:面对傲慢无礼的铁罐,陶罐生气没有?〈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课文中也能找到表示陶罐态度的词〈很谦虚〉

②(过渡句)在这第一次对话中铁罐很傲慢,陶罐很谦虚,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第二次对话(出示ppt)第二次对话

a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b铁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a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铁罐看到陶罐非常谦和,更加蛮不讲理,尖酸刻薄了。b“但”字可以去掉吗?

不可以,这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语,承认了“我”的确不如你铁罐坚硬,不敢碰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惧怕你,去掉之后,这个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b陶罐的争辩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它谦虚而不自卑,友善而不张扬。它不跟铁罐争锋相对的打嘴仗,而是向铁罐讲明道理,可以看出陶罐的胸怀宽广。

(预设:当我们学到第4自然段时,铁罐的态度有变好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轻蔑”不是一般的小看,是轻视,是十分的看不起,再说课文还在“轻蔑”前加有“更加”,可见 铁罐是非常的看不起陶罐,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第三次对话。③(出示ppt)第三次对话

a铁罐:“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b陶罐:“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陶罐继续争辩下去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铁罐不许陶罐和它相提并论,他气急败坏,生气极了,用书中的一个词说,他——恼怒了。a铁罐为什么会“恼怒”?

由于陶罐说得句句有理,铁罐无以反驳,很丢面子,所以它恼羞成怒,说出这些蛮不讲理 的话。

b“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反问句,表示强烈的语气,根本没什么可吵的,所以用“!”。这段话还体现了陶罐的谦让和宽容。

师:谁能把6自然段铁罐说的话说的更好。(举手)师:嗯,读得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第四次对话吧!

(出示ppt)第四次对话

a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b陶罐:陶罐不再理会铁罐。①a从这里可以看出铁罐这样的心态?

充分体现了铁罐只看到自己得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蛮不讲理的心态。

②b段导读:面对铁罐的无理取闹,陶罐克制自己没有跟它说下去,进一步体现了陶罐的宽容﹑理智。

(三)整体朗读,体悟语感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分别体会了陶罐和铁罐的态度,现在我来赛读它们的四处对话,更加深入的体会它们的态度。(出示ppt)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陶罐:“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铁罐:“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陶罐:“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⑴(过渡句)铁罐就是这样的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回答)

师:总结,铁罐以为自己很坚固,(板书:坚固)这是它的长处(板书:长处),而且铁罐长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人的短处。(板书:奚落)

师:陶罐敢不敢和铁罐相碰,〈不敢〉为什么?因为它易碎。(板书:易碎)这是它的短处(板书:短处)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是一次次的忍让,(板书:忍让)

四﹑学习10——17自然段。

1﹑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它们发生了争吵,最后也不欢告终,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成了碎片?而铁罐是否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变化)

师:请同学们默读10——17自然段,并用“~”划出变化的句子。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陶罐:光亮﹑朴素﹑有价值)。(铁罐:影子也没见到)。铁罐去哪了呢?随机讲解铁被氧化的原理。

(出示ppt)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这句话起到了过渡作用,即为铁罐的消失埋下伏笔,同时也让陶罐变得很有价值。

3﹑身价百倍的陶罐有没有忘记铁罐?〈没有>(出示ppt)“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挖出来吧,它一定得受够了。”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陶罐的品德是怎么样?〈很善良,对铁罐友好。我们要向它学习,宽厚待人。〉

4﹑师总结: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谁能告诉我,第一节描写了什么?第二节描写了什么?

(第一节通过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交代它们的性格特点。第二节写的是历经世事变迁,陶罐和铁罐被埋入尘土中,陶罐后来出土为文物,铁罐却化为尘土。)

五﹑明辨是非,品味含义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的命运截然不同。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铁罐说什么?对陶罐说什么?

2﹑你觉得铁罐像什么样的人?陶罐像什么样的人?

3﹑从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以及最后它们不同的结局中,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1﹑要谦虚,不要骄傲。

2﹑不仅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3﹑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

(出示ppt)揭示寓意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人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出示ppt)六﹑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一﹑读课文,填空。

(1)铁罐的长处是(),短处()。陶罐的长处(),短处是()。

(2)铁罐代表()的人,陶罐代表()的人。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二﹑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的词句。

三﹑小练笔:假如铁罐复活了,它们之间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陶罐和铁罐》。四﹑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铁罐:坚固 长处 奚落 氧化 影子也没见到 变化

陶罐:易碎 短处 忍让 永久 光亮﹑朴素﹑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一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858 字

+ 加入清单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小节。先写了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第五节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特点。

同学们对北大荒的情况并不了解,无论是对北大荒过去的开垦,还是如今的繁华都了解甚少。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交流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充分地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有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尝试围绕中心句写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北大荒的秋天》,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北大荒,去细细地感受它、欣赏它。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一节,生闭眼想象。

2、谈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

整体感受:

1、北大荒的秋天究竟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

2、你觉得哪的景色最美,就读哪里,边读还可以边和同桌进行交流。

3、有人说秋天是一首诗,有人说秋天是一幅画,还有人说秋天是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你觉得北大荒的秋天哪里最美呢?

(板书:天空美小河美原野美)

(一)品味天空的美

(1)书中一个词概括了天空的美,什么词:一碧如洗。什么叫一碧如洗?想看看这样的天空吗?(看屏幕上的图片)

(2)北大荒的天空不仅仅是一碧如洗的,它还多姿多彩。读课文,你看到的傍晚天空是怎样的?(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想一想除了这些,傍晚的天空还会有什么颜色?(金黄、茄紫、粉红、浅红、玫瑰红)

(3)我们一起来欣赏流云的美丽(看图片)

(4)这么美丽的景色,谁能读好这句话。(生练读,生配乐读)

(二)品味小河的美

1、出示图: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是呀!小河是多么的清澈,多么的平静啊!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3、看,小河的清澈和安静,把谁给吸引来了?(出示课件)如果说,那静静的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谧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4、小鱼的出现,使小河不单调,使小河有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一起来读。

(三)品味原野的美

1、原野的特点是什么?(热闹非凡)什么意思?

2、非同一般的热闹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些“原野热闹非凡”的?。

3、看图感受原野的热闹非凡。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

4、看图,练习说话:棉花、稻子、柿子、石榴等

5、通过朗读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

(四)品味物产丰富

1、北大荒的秋天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引读第五自然段)

(板书物产丰富)

2、提出北大仓的名称,更名《北大仓的秋天》。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板书)

3、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总结:北大荒的秋天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丰收的歌。

板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

物产丰富“大豆摇铃千里金”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文美、境美、情美。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境。

一、结合挂图,充分利用朗读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在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图片感知“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豆荚的样子,想象“哗啦啦的笑声”和“乐呵呵的演唱”的情景,然后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再来读读课文的这一段,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那份喜悦和热闹非凡。

二、结合文中语言品味词句。北大荒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所以他们对于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也就有着困难,比如“大豆摇铃千里金”,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这种景象的见识是很少的,为了便于学生想象那种画面,我就让学生找找和“大豆摇铃”、“千里金”有关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和“遍地金黄”,从而想象到了大豆成熟的景象。读出那份收获的喜悦也水到渠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草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的交互运用,发现现代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课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3)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1)对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自学”环节,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歌曲、图片等资料,便于学生自由查阅,理解课文内容。

(2)第二自然段配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使学生感受“涌出”,“蹦跳”,“跨”,“追赶”,等词语的鲜活、灵动。第三自然段配以蒙古歌手腾格尔的《梦》一曲的前奏音乐,使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意会“回荡”的意境。

(3)学习资源中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有关草原风俗民情的视频资料是本课的拓展延伸,也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网络教学课件,交互式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小朋友们,喜欢听歌曲吗?老师为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准备了两首歌曲,请你点击歌曲按钮。自于兴趣,课前欣赏歌曲,(学生戴上耳机边听边欣赏边感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欣赏完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自由兴趣,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汇报)说的太好了!你觉得草原美不美?意境,而且引发了学生的你们知道吗,草原的早晨更加美丽,想不联想,自然地导入课文的想去看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学习中去。

2、早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让咱们一起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乘着网络的快车,到大草原上去看看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请进入第二页点击视频资料“铺满新绿的精彩生动的视频信息,草原”,“涌出圈门的羊群”,“羊儿像朵朵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白云在飘动”。(学生自主查阅视频资料)学习方式,从感性上更你能谈谈自己对大草原的感受吗?

1、这么美的草原,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容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情况。

草原的早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看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大屏幕展示早晨铺满新绿的草通过“草原的早晨”视原)现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频资料地展示,“鞭声”地由发挥,说出他们的感受。)插入,帮助学生理解“铺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满新绿”的意思,感受草板书“铺满新绿”原的“宁静”,体会“醒来现在的草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宁了”的情景。把观察读书静、睡着了)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老师放录音)“啪、啪”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该怎样读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指生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来,老师要进行范读指导)。

1、学生自读,感知本段内容。

2、(老师大屏幕展示羊儿涌出圈门,牧以欢快的乐曲,让学生感民们追赶羊群的视频资料。)从“一只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草原。”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内容,体会了课文的意境。

3、(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字及一种新笔画

3、让学生感受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出示五星红旗,介绍讲解,引出升旗仪式。 同时认识“五星红旗”“升”几个字

二、初读指导

1、投影插图,请小朋友们边看图边听录音

2、再听录音,要求看着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句读课文

(3)齐读全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

升、国、我、们、中

1、记忆字形

2、指导在田字格里书写,重点提醒“升”的两撇的不同和“我”的竖钩和斜钩的区别。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国、我、们、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1)什么是我们的国旗?

(2)出示句子,指名读

(3)讲述,指导学生用骄傲、自豪的语气读第一句。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1)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你知道它是怎么升起来的吗?

(2)出示句子。

(3)课件演示升国旗

(4)指导读出自豪、崇敬之情。

3、指导看图,引读第三句

(1)升国旗时,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

(2)出示句子,在生活中你喜欢用“您”称呼哪些人?

(3)指导朗读第三句,读出对国旗的崇敬热爱之情。

(4)学生表演读第三句,评价。

(5)齐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

1、看图引背。

2、学生看图自由背诵

3、句子接龙背

4、边背诵边表演

四、看图,启发想象

听到雄壮嘹亮的歌声,看到小朋友们整齐有力的敬礼,小鸟们也向着国旗飞来了,你知道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五、指导写字:

起、立、正、向

1、记忆字形

(1)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有哪个字需要别人帮忙。

(2)书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

2、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

六、作业

回家向长辈介绍升国旗时的情景,要求边说边表演。

课后小结:

利用教学光盘指导朗读效果较好。学生在组词时易出现“们”当“门”用,用生字组词是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