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第二课时汇编20篇

浏览

7073

范文

1000

《马说》教案几课时 马说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149 字

+ 加入清单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94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煮熟、燃起、灯火辉煌、崎岖、智慧、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字、词卡片,预习课文,百范文词典解决不懂的字、词,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阅读质疑的习惯。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课后第三题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没有?说说你们爬山的感受。

2、板书课题:爬山

3、学生齐读课题,进行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谁爬山?为什么爬山?爬到了山顶吗?爬的什么山?爬山的结果如何?

4、小节: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1、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词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测:

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注意“煮、燃、煌”的写法。

②指读新词。

③出示课后题3,点学生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尝试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记下读不懂的地方。

3、交流初步成果。

①看副板书,回答。

谁爬山?为什么爬山?(读第一自然段,明白爬山的目的)

爬到山顶了吗?(读出回答问题的语句)

爬山的结果怎样?(读第十自然段,重点读“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发现的问题。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爱“我”的好父亲。父亲带“我”爬山,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喜欢的语句记录在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引导体会父亲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能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交流经验。继续养成在阅读中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教学难点:

理解“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去经历爬山的过程吧!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打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大家读一读,互相交流,教师检查。

3、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出现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讨论:“我们”爬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①引导想象: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累、渴、饿、害怕、危险等)

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

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③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说的目的。

4、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插图和父亲说的话,指名朗读。

(2)谁来说一说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爬山的过程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启发: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结合“我”的话理解“自以为是”。

(3)你能举出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吗?(自己发言,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小结提问:父亲说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

5、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议论: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启发:父亲是怎样做的?

(3)学生闭眼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虫鸣、汽车喇叭声、风、雨声等)

(4)交流自己的体验。

(5)教师示范读父亲说的话。

(6)学生展示读。

(7)说一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6、把父亲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7、自由朗读末段,让学生质疑。

(1)重点引导理解“青山的沉静”指的是什么?(沉着、冷静、不动摇)“父亲的智慧”指什么?

(2)齐读末段

(3)个别朗读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听一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

这次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爬山,让我们也受益匪浅,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任何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呀,四川人即使遭受了汶川大地震,也要充满信心地重建家园。我们相信只要有信心,尽力去做,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

五、作业。

(1)背诵最后议自然段。

(2)摘抄好词好句。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它像烈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自己。

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父亲的爱,藏在严厉的目光背后。

父之爱,深而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

范文类型:启示,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者:陈香兰

教学目的:

1、按事情发展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

3、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学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学课文。这个问题学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2、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诱惑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语言: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②引读。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有道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475 字

+ 加入清单

1. 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 学习课文1、2两段,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

3.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4.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2.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联想,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大榕树蔚为壮观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录音机、磁带、课件制作

:课前预习20分钟(1、读顺课文、理解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大意)

一、 揭题,导入:

1. 出示天堂,问:天堂原指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指学生回答)

2. 出示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问:由这一课题,大家会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让学生说说)

3. 导入(师述):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中小鸟上有500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课件展示大榕树的全貌)

二、 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前后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异同。

1. 快速浏览课文,知道作者前后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两次)

2.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具体要求(作业练习第4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第一次看到(),却没看到()。第二次去听到了(),又看见了()。

这使作者信服那支叶繁茂的()真是()。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独立填空;(课堂作业第4题)

②指名反馈答案。

③教师引导小结,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

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大家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

三、 学习第一段,体会作家描写时间的语句的美妙之处。

1. 学生读文;

2. 汇报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原句: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关,在树梢。

① 齐读。

②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里傍晚的理由。

3. 比较句子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

课件出示被比较的句子:

太阳落下了山地,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

① 讨论分析两个句子的异同:

▲ 句式不同:一句是排比句,二句是并列句。

▲ 句意不同:一句是红霞不只是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二句是红霞就只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似的。

▲ 韵味不同:二句不如一句读起来有韵味。

② 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韵味。

四、学习第二段:体会大榕树大得壮观的美。

1. 听录音读第二段,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 学生汇报说。

可能出现的情况:①这是一棵高大(庞大、巨大)的树。

②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③这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树。

师述:大家说得都没错,但那一个更准确呢?

3.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

① 学生回答交流所划找的重点词句:

a.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下列句子: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b.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

c.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这处看,这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d.这棵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e.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② 引导理解体会以上句段:

▲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

板书:远近

树干、枝叶

▲ 远看的大榕树,给人什么印象?(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许多棵?

两棵?

一棵!

▲ 近看的大榕树,又给人什么印象?(指点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呢?

a.交流讨论:(大榕树的高大)

a.理解真面目的真的意思(真正、本来)

b.读榕树真面目的句段。师:能把榕树枝上又生根的景象勾勒出来吗?(学生读文后试画)

c.课件展示几种情况,让学生分析对照明白画的正误。

师:的确,正因为大榕树有着树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又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因此它的枝干不计其数。这树实在是高大!

d.还从哪个词有见榕树的高大?(斜躺)理解体会斜躺的作用

e.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

b.交流讨论:(大榕树的繁茂)

a.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表现榕树繁茂的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义作用。

b. 交流汇报:(提示按读句子、找词语、说意义作用的顺序交流)

c. 师:的确,这样榕树的绿叶多得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板书:树叶多而绿)怪不得,作者联想到了

d. 学生接读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得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板书:展示生命力、新生命在颤动)

c、引发学生联想,进一步体会大榕树高大繁茂,蔚为壮观的情景。

a师:要是这棵高大而美丽的榕树就在我们面前,相信大家也会被吸引,被倾倒,继而赞叹不已!

(课件展示高大繁茂的大榕树)

师:现在面对这棵大榕树,你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叹呢

b、学生图文结合,试说心中的感叹。

c、交流感叹

d. 师小结: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简直是一个奇观,难怪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的、赞美的)

e.运用自己最投入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f.体会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一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树的高大。

五、总结:

1. 师: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大家有什么收获?此时的我们又有什么疑问呢?

试指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此时心中的疑问。

2.师:是啊,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六、完成课堂作业练习第2、3 两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望洞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默写两首诗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063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的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课时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质疑

1、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呢?请学生回答。

3、请学生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晚上寄宿在古寺中。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能够解决的,马上师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学中。

五、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

六、朗读课文

七、生字教学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的上的作业

精读课文,通过重要段落,分析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6、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赶紧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节

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吗?指名学生交流。(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3、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4、从这两小节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齐读第一、二节

三、学习课文三、四节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图片)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

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分析课文5-12节

1、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5-12节,去看看一下李时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旁边简单地做做批注。

3、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非常仔细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出示两中药材的图片,请学生看

●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来说说体会

●朗读体会

非常爱劳动人民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来体会

a.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b.“恩,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c.“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5、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课文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石潭记的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作者的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高一必修乡土中国答案 乡土中国教案第四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出并研讨《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讨论的概念。

(一)回顾文本

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教师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然后请学生快速回顾各篇内容,再简单总结全书的整体结构。

(二)案例分析

1.提出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

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双方的是非对错。

(1)联系《无讼》,分析“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而礼俗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联系《家族》,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主任有四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伤庆来。

扩展讨论:重男轻女,是劳动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香火”意味着祭祀。提示学生可以扩展阅读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这一问题。

3.分析村主任权力的性质。

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权力的惯性残留。

4.分析礼治社会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1)李公安的调解,是按礼还是按法?

礼法兼用,以礼为主。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是村主任买的,送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面子。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2)扩展讨论:面子是什么?

按《名实的分离》一篇中的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村主任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面子。如果心中明明怀疑没有文件,表面上还是尊重村主任权威,村主任说有就当是有,这才是“表面的无违”,就是“给面子”。

秋菊要的说法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面子有关。村主任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这是给李公安面子。秋菊难产,庆来叫不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村主任能叫来,因为村主任面子大。秋菊抱着刚满月的孩子亲自去请村主任喝满月酒,这是给村主任面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吗?

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血缘与地缘》一篇指出“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地拖欠着未还的人情”。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靠复仇,也可以靠对方的施恩。按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滋贺秀三的说法,传统中国人的诉讼所要维持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扩展讨论:村主任回来后会怎样?

这一部分可以讨论村主任是否还能有威信继续开展工作,村主任是否又因此与秋菊一家结怨等。也可以布置为课后思考题。

5.乡土社会未来的方向。

在秋菊与村主任已经和解的情况下,警车开来带走了村主任,那么法律的介入是不是多余的?

法律的介入呈现了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但是法律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介入并非多余。有的小组之前在报告中提出,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一。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个性的。但是未来怎样,需要时间来证明。

(三)结语

这节课我们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对费孝通没有展开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但是乡土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我读《平凡的世界》,主角孙少平有句话,说农村的社会“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深觉认同。乡村是非常复杂的,费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个侧面,我们虽然对费孝通文中没有展开的几个概念又进行了扩展性探讨,但是仍旧是窥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一些扩展阅读,比如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三章《家》。

(四)布置作业

1.对课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进行探讨,写一篇小论文。

2.模仿《乡土中国》,试写一节《城市中国》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穷人》教学设计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574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一、出示课题、解题

1. 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 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2.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3.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 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五、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122 字

+ 加入清单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教学内容

1、对儿童认知自然和美的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对美的初步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2、对教材选择的思考

本章节课程导入,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点滴美的章节。大自然中,人与动物相处也贴近孩子生活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邀请孩子把自己与动物(宠物)相处的有趣事进行分享,并且可以让愿意的孩子回去和家长合作,为自家的萌宠来拍一个特写,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自家宠物的爱来升华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爱,并通过无意搭船的鸟为“我”单调旅途添色的简单生活场景来感知世界上美的存在关键在于是否发现。

3、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思考

对生活场景做细致观察,能和同伴交流自己发现的生活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情。

小鸟搭船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自家宠物的爱上升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大爱。

1、知识基础情况

——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前已学过哪些相关知识?哪些相关知识薄弱?

2、能力基础情况

三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关键期,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仅是增长知识,还包括形成融入社会意识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热爱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3、分析本班学生(包括习惯情况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学风)

热爱生活,发现美

热爱自然,和谐相处

1、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生字、生词以及阅读方法

2、小鸟搭船的小事进一步升华对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

3、通过对一些简单生活场景作细致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1、教具准备

2、对最近天气进行简单记录。通过天气变化来感知心情是否因此改变,初步感知美

3、提前了解学生家里养宠物的情况,并征求家长同意,合作为其拍几个镜头进行展示

1、针对教材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脉络梳理,会读、写文中生字、生词;掌握语文课文阅读方法,通过对各个自然段的教学来进一步感知阅读

2、针对学生,通过语文故事来领略生活美,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主要通过问答,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诱导,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原则。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一、单元介绍

(1)章节导入

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章节的标语导入

过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贝多芬的《小夜曲》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美是什么?一个人的美又该如何评定?---(不能以貌取人,注重心灵美)

(2)整理章节大纲

课文+习作例文(习作单元)

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仔细观察,将所得记录下来

二、走进课文《搭船的鸟》

(1)对题目做一个预测,引导他们联想

鸟还会搭船?

为什么要搭船?

怎样的船?怎样的鸟?

(二)、学生自己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朗读

(三)、请学生挑一个自己最拿手的生字到讲台上来讲解自己是如何记忆的;在讲解过程中,纠正易错点(字写在黑板上)

要求:先写准,再写好看。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注意笔锋。

(四)、通过预测,带着疑问读课文

将含有生字的词圈出来,教学生如何记笔记(不同颜色的笔)、画圈、画三角形

(五)、易混淆的字(通过田字格细讲)

俏/悄/销/消/稍/哨

搭/嗒/塔

【ò】语气词

【ó】语气词

【é】吟哦

鹦鹉(都是鸟字旁,且鹉没有一撇)

理解课文,作者对哪些事物作细致观察?

翠鸟

天气、船、雨点——雨天船上的情景

第一段,师: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平平常常,回家探亲

【蓑衣】,用草编成的,“孤舟蓑笠翁”

【笠】,帽子

联系实际:世纪金源有一景区里面有蓑笠——引发学生共鸣

第二段,一只鸟飞到了船头

师:这只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的翅膀()长嘴()的羽毛

综合概述:()的小鸟

色彩艳丽,百里挑一,引人注目的鸟

变音

多么美丽啊(li a )——ya

第三段,作者疑问,什么时候来的?静静待在船头,站在那做什么呢

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不得不,双重否定=肯定

连用三个问句,对这只小鸟的好奇,那么这些疑问有没有解决?

——引发兴趣,往下读

第四段,对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

具体描写{翠鸟} ----静态(第二段)

----动态(第四段)

师:找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 ▲﹏(符号标注,做笔记)

刻画了动作敏捷的一只翠鸟(冲、飞、衔、站、吞)

师:我仿写了一个句子,一下子跳进水里不见了,又冲了出来,红色的小嘴叼着鱼,一口把小鱼吃了下去。

【讨论】

冲——跳。速度更快,迅猛。

衔——叼。衔,悠闲;叼,有咬的过程。

翠鸟捕鱼技术高超,还有轻松的意思(如衔着香烟)

吞——吃。速度更快(如猪八戒吞人参果连味道也没尝到,用的就是吞来形容)

一下子/没一会——表示时间之快

师:什么画面?

翠鸟看似搭船,实则时刻观察湖面捕鱼

师:有没有同学见过鸟是如何捕鱼的?从语文课本中联系到实际生活,语文也是源于生活

介绍鱼鹰,一种专门捕鱼的鸟,丰富孩子知识面——趣味性

第五段,朗读语句,注意语气词

情感:有趣、神奇——愉悦

【写作对象】阳光、正面

【启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好漂亮——鸟笼?

搭船——嫌弃、赶走?

热爱自然、热爱小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手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30 字

+ 加入清单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教师就是要把幼儿的这种潜力挖掘出来,而手指画作为一种裁体,有着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信与乐观性格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大班美术教学活动《有趣的指印画》。

1、学习在手指印上进行添画的绘画技能。

2、能将压印的指纹添画、组合成有趣的图形,提高手眼协调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受手指印画造型乐趣,激发绘画兴趣。

重点:学会手指印画的方法和进行巧妙地添加。

难点:尝试运用添加线条的手指印组合新的画面。

引导探究 讲练结合

多媒体课件 录频软件

㈠、欣赏导入:

出示手指画:小朋友们,这些画上有什么?有哪些动物呢?你觉得这些画漂亮吗?你想知道这些画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趣的手指画。

㈡、认识手指、指纹

1、出示手指图片,认识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2、认识指纹

㈢、出示指印画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1、白纸、

2、颜料、

3、勾线笔、

4、颜料盘。

㈣、制作方法。

1、看视频,学习毛毛虫的制作方法。

2、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无名指,蘸取绿色的颜料按一按、点一点,用做毛毛虫的身体。然后伸出你们的中指,蘸取蓝色的颜料,挨着刚刚印出来的指纹印再点一下,最后,用食指蘸取紫色的颜料再按一下。毛毛虫的身体是不是比较长呀,那我们可以多按几个指纹印,当作毛毛虫的身体。按的时候要一个挨着一个,力气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不然指纹会看不清楚的。最后,我们用大拇指蘸取黄色颜料按一下,毛毛虫的头部也完成了。

3、进行勾线。拿出勾线笔,先画出毛毛虫的触角,然后画出毛毛虫的弯弯的眼睛和嘴巴,最后画出毛毛虫红红的脸。

㈤、小结归纳手指画画法

1、用同一个手指,只要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力度,就能印出不同形状的指印,画出不同的画。

2、作画时小心衣服。

3、完成画后要洗手。

㈥、幼儿自主创作

小朋友们,学到了这里是不是对手指画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呢?希望大家能在课后多加练习,相信你会把手指画画的更漂亮的。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

《有趣的手指画》一课当中的一些体会: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幼儿好奇心的张扬。根据大班年龄特点,我这节课上的是“指纹画”。首先,我收集制作了很多有趣的手指印画,请幼儿先欣赏手指印画,说说画面上有什么。而且,把这些手指画串联起来以后,仿佛一个“指纹王国”,幼儿在这个王国里学画手指画,有趣又长见识!然后,我又出示了手指图片和指纹图片,让幼儿认识手指和指纹。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幼儿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到底要用手做什么呢?绘画创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课前,我对教材做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制作了一个较完善的课件,并加入了声音和视频。以供幼儿观看,引导幼儿边听、边看、边思考,通过多种感官扩大知识面。在环节“试一试”中,我让幼儿观看视频,主要讲解了毛毛虫的印法,讲解了手指怎么作画。并且,叮嘱孩子注意不要把衣服弄脏了,完成手指画要记得洗手。不足点在于,视频示范案例有点少,应该多加些手指画示范作品,在指导幼儿印画技巧时要更加清晰地教授,让幼儿能够更加了解手指画的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二年级《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2408 字

+ 加入清单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黄山是……

[影]

旁白:同学们,这里就是黄山风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而闻名中外,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可见黄山之神奇魅力,那里风光秀丽,山峰险峻,怪石林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欣赏黄山怪石的奇趣。

板题:黄山奇石

1、人有名字,黄山的石头也有名字,请大家默读课文p131,2—5段,看看课文介绍几块石头?叫什么名字?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望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2、多有趣的名字(出示图),你们看这是什么石?

3、你喜欢哪块石头?请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1、边看图边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块石头?为什么喜欢?你觉得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同位交换意见)

2、指导学习“猴子观海”一段。过渡:很多同学都喜欢“猴……”这块石头,现在让我们先欣赏这块神奇有趣的石头吧。

①示图,指名读。边听边思考:你认为这块石头奇在哪?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

②理解:陡峭翻滚 板书:抱蹲望

③演示:朗读背诵小结: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外形像猴子的石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多么神奇而有趣。

3、下面我们继续欣赏其它三块石头,汇报。

仙桃石:把一块大石头比作大桃子、很形象逼实,一个“飞”一个“落”就把仙桃写活了,说不定还是孙悟空偷吃仙桃时掉下来的一个桃子呢!板书:飞落

仙人指路:

①(动作演示)怎样指?

②板书词语:站伸指

③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仙人指路”的动作,神态非常生动、有情趣。

金鸡叫天都:

①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

②这只雄鸡是怎样叫的?(动作演示)板书:伸着 对着 啼叫

③这几个词形象地写出雄鸡啼叫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是奇妙极了。

4、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四块奇石,你觉得它们奇在什么地方?(形状奇怪有趣,能引起别人的想像)

过渡:在黄山像这样有趣的石头多得数不清,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呢?

5、齐读最后一段

1、出示: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你能根据这些名字展开想象,用几句话说说这些怪石的样子吗?(自选自说,指名说)

2、在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很多,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

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

必做题: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选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向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

3、根据黄山奇石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4、找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山奇石》,并且学习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们还记得吗?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呀?那里景色如何?

(引导联系第一段回答,板书:神奇、有趣)

这节课,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黄山那有趣的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好吗?

(一) 整体感知

首先,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的相关画面,同时留心观察:课文中介绍了哪几处奇石?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

(二) 分层学习

1、学习第二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仙桃石?翻开书找一找。(出示图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仙桃石是什么样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看着图说一说)

(3)仙桃石这么大,又在这么高的地方,它是怎么来的呢?加上想像说一说。

(4)指导朗读

说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稳稳当当的放在了石盘里,像招待客人一样。其实这是谁的功劳呀?对,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让我们读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吧!

2、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刚才老师引导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样子,加上丰富的想想体会了它的神奇、有趣,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猴子观海”的呢?(出示图片,指名朗读。)

(2)你从哪儿体会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请你们小组四人先一块儿读一读,然后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从样子、位置来引导。)

①、哪句话写出了猴子的样子?看看图,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②、哪几个词写出了猴子的动作?(变红)请你坐在凳子上学一学。有趣吗?

③、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干什么?(看云海)

(欣赏云海: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能看到这么美的云海,是因为黄山太高了。)

④、课文中哪个词也讲了黄山高呢?(陡峭)(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多么有趣的位置,多么有趣的猴子,你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吗?

3、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猴子的样子和它所在的位置感受了“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接下来,老师请你们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两处奇石中选一出你喜欢的,自己读一读,然后看看图从它的位置、样子加上想象说一说它的神奇、有趣。(出示自学指导。指名回答,抓住一出体会到位,多请人补充。)

(1)“仙人指路”

①、仙人在什么地方?(学一学动作)

②、仙人是什么样子?

③、仙人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金鸡叫天都”

①、金鸡在什么地方?

②、它是什么样子?

③、金鸡在叫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

(3)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练好了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

谁来背一背?

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放音乐和画面)

5、学习第六段

同学们,黄山的奇石何止这四种啊,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只提到名字的奇石有哪些?(出示第六段)

(1)自由朗读,找一找。

(2)请你选一处,模仿着课文的写法,想一想: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加上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练习,指名说)

(3)黄山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奇石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起个名字,好吗?

(依次出示:仙人下棋、天鹅孵蛋、骆驼峰)

(4)指导朗读。

你们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黄山奇石有趣极了,下面,咱们来共同体会它的多、奇、趣吧!(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 大数的认识教案人教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1.明白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明白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白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大数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2篇大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2篇。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好处。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大数的认识 。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明白什么?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教案。

【设计意图:透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透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样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那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样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透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忙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能够继续用计数器数,也能够采用其他方式大数的认识教案大数的认识教案。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大数的认识教案 文章大数的认识教案 出自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能够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必须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云雀的心愿教案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4、有条理地叙说森林的环保作用,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1、理解森林的环保作用,并能用有条理的话叙说出来。

2、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幻灯片、小黑板、课件

师:上一节课,咱们初步学习了《云雀心愿》这篇课文,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读准确了(出示灯片1)指导学生读一读。

(出示灯片,课文最后第二小节)指出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就让我们跟着云雀母子一起去走走,看看他们都遇到了什么事?

请学生读课文,告诉老师他们来到了哪里?如果课文不直接告诉我们,那你能通过哪个词也知道了?(黄沙漫天飞舞)(出示灯片)指导朗读。这样的沙漠你们能喜欢吗?小云雀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埋怨的语气。从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用一些词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是什么是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出示两幅对比鲜明的图,告诉老师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心疼)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2—4小节。此时此刻老师不禁想到了小云雀说过的一句话,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一起朗读。

告别了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今却是一片荒漠的土地,我们跟着他们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请同学自己读读第五小节,告诉我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见过吗?如果没有见过,你先闭着眼在心里想象一番这是怎样的场面。(放录像)刚才录像的比你想象得怎么样?指导朗读第五小节,请同学为录像配音。同学们,这是一条怎样的大河?(出示黑板,填空这是一条()的大河)多么令人心痛的场面啊,小云雀不禁紧紧地挨在妈妈的身边,不忍再看下去。(出示6-8小节)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听了妈妈的话,你有疑问吗?引出(9—10小节)妈妈耐心地解释给了道理,请大家也耐心地自己把第10小节看一遍。出示灯片,找出雨水流经的地方。出示灯片,展示雨水被大树拦截的图示。请同学互相之间说一说。再请同学扮演妈妈给大家再说说。出示两句话a你看,森林是一座大水库。b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体会二者的语气。如果我们的森林覆盖了这条大河的上游,你们猜,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啊。你们看那一定是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世界。你们还记得小云雀说的话吗?(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再读。

母子两人飞过了满目疮痍的大河和沙漠,带着惋惜、心痛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家有什么特点?(出示第11—13小节)同桌分角色念二者对话。这个家你们羡慕吗?现在咱们把小云雀请到我们教室里,请他为我们现场来解说他们家的秘密。(请学生现场表演)引导学生感悟“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跟着云雀母子走了这么一遭,我总算明白了小云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了。森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先别急着回答,你们看,又一列乱砍滥伐的伐木队伍进山了,大家快来阻止他们,你会怎么去说服他们呢?。你们能把我们课文中学到的来说服他们吗?

a)除了书上告诉我们的,你知道森林还有那些作用吗?

b)再次读第14-15小节

小云雀怀着一个多么美好的心愿啊,我们这次跟随小云雀母子的旅程也即将结束,你们还有怎样的心愿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诵读、鉴赏

思考、讨论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一、导入新课

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让学生发言,讨论。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总起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清晨所见、牵牛花

②槐树落蕊故记叙

③秋蝉残声前都2.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后的

⑤枣树奇景呼秋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3.总写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麋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麋鹿、了解麋鹿,更可以在学习中认识到麋鹿是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词,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4、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幻灯片,录音

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让我们一起认识它。(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 字,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②百范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悄然无声 遁入 雌鹿 跋涉 每胎 撰文

杀戮 公爵 别墅 乌邦寺 已逾千头

颠沛流离 轻纱 《封神榜》 棕红色 饲养

选自 销声匿迹 例外 惨遭厄运 厘米

②了解下列词意掌握情况。

滩涂 遁入 沼泽 跋涉 传奇 厄运 销声匿迹

a.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讲意思。

b.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明白,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②讨论分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3457 字

+ 加入清单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升国旗场景的感受以及画国旗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认知和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

2、养成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敬队礼的行为习惯。

3、运用观察、体验等方式进行探究活动。

1、视频《开国大典》中的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2、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片段。

3、视频《五一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4、有关国旗的多媒体课件。

5、每组一面小国旗。

6、学生搜集有关国旗的资料。

:3课时

一、多媒体课件激情导入

1、多媒体配乐播放天安门城楼前的升国旗仪式片段。

2、看到这一幕你想说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直观感知,学问明理

1、出示国旗,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1)观察:什么颜色?有什么?

(2)引导探究国旗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为什么是五星红旗?

2、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加深对国旗的认识。

3、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再播放天安门城楼前的升国旗意识片段。

二、听、看故事,激发感情

1、播放电影《烈火中永生》片段。

2、谈感受。

3、讲故事《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升起来》。

4、谈感受。

5、引导看书上的图片。

四、课外延伸

1、搜集爱国旗,爱祖国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2、访谈家长:什么时候看到国旗最激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多媒体不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周一校园中、国际赛场上等出现升挂国旗的情景片段。

2、谈谈感受,全般交流,丰富认识,加深情感。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

2、教师补充国旗班的故事《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

3、继续交流搜集的资料。

三、学生交流回家访谈家长的情况。

四、延伸升华。

引导学生说出爱国旗的感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无限的民族自豪感。

五、唱有关国旗的歌曲。

六、全课总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在奥运赛场、在贫困山区、在边防哨所升的录象片段。

2、谈感受:如果你在谈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二、结合实际,指导行为

1、说说每周升国旗时是怎么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2、指导:升国旗要肃立、敬礼、唱国歌。

三、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1、再次感受升国旗的气氛。

2、画画国旗,延伸升华。

四、交流反思,拓展情感

1、说说:国旗出现在哪里?

2、找找:有关国旗的资料。

3、听听:有关国旗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856 字

+ 加入清单

1、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万民造福的精神。

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万民造福的精神。

课件、“我的预习卡”、“我的积累卡”

一、预习反馈与确立目标:

1、课前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请拿出“我的预习卡”,把生字词再小声认读一遍,有不会的赶快问问别人。(生个人小声认读)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请每组的3号同学起立,每人一行开火车认读。(生按要求认读)师小结:同学们读得既准确又响亮,字词预习的很成功。请大家齐读这些字词。(生齐读)

3、现在看看大家课文预习的如何?继续看到“我的预习卡”,谁来完成一下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指生交流)小结:通过以上检查,老师认为大家的预习都很成功,看来同学们的自学本领越来越大了。

二、活动导学与精讲点拨:

看老师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李时珍)李时珍,何许人也?(生交流)师小结: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编写成功了世界著名的药学书籍《本草纲目》。为编写《本草纲目》,他走遍各地去察访药材,历尽了千难万险,吃遍了千辛万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察访药材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故事(板书完整课题:夜宿古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李时珍在察访药材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他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思考”及“方法”,指生读“方法”,全班明确。

(一)生按要求去做,教师巡视。

(二)汇报交流(出示课件“汇报交流”):按生交流的顺序点击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感情朗读及体会。

1、生交流:读“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里让你体会到什么?(李时珍住的地方很苦)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体会到的?(点击课件,重点词语变红,理解“断垣残壁”)李时珍晚上就住在这样一个破败不堪、人迹罕至的寺庙里,的确很艰苦,你能把这种苦读出来吗?(生练读,指生读,齐读)住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不怕吃苦)

2、生继续交流:读“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行路的艰苦)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点击课件,重点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变红,理解词语意思)李时珍这样一路走来,有飞机可坐吗?有马车可乘吗?他走遍了好几个省,靠的是徒步行走。渴了就喝点,饿了就吃点,一早就出发,很晚才睡下。这一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好几个月,这样做苦不苦?谁能把这种苦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齐读。此刻,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

3、继续交流:生读“鸡肠草庞宪,――生嚼无涎”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有的药材味道很苦,李时珍亲自品尝,不怕苦)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有的药材不仅味道苦而且有毒性,甚至毒性很大,尝一口就会危及生命,而李时珍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甘冒这些危险,亲自品尝,这说明他还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随机板书:认真严谨)

三练习运用与迁移创新:(点击课件,照读)

1、感悟人物精神:

过渡: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吃尽千辛万苦,课文所描写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而他不怕吃苦察访药材,从他与徒弟的一番对话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课件出示对话,指生分角色朗读)李时珍吃尽千辛万苦是为了什么?(生交流,随机板书:编写本草,万民得福)请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师朗读)此时此刻(点击课件出示李时珍塑像及《本草纲目》图片)面对李时珍的塑像和他

的著作《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说话练习,情感升华)

2、全班交流。

六、课堂练习或课下作业:完成“我的积累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

认真严谨万民得福

一、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二、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