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第二课时【精彩20篇】

浏览

7045

范文

1000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1、 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 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4、 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5、 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6、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7、 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8、 全文总结

9、 作业布置

(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语文高一必修乡土中国答案 乡土中国教案第四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一,全文共 2727 字

+ 加入清单

1.梳理《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内在关联,提高文本梳理能力;

2.深入理解“差序格局”形成的多重原因,理解“差序格局”给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

3.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该如何防范“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1.教师收集并分析第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2.收集有关“差序格局”的俗语名言.

3.教师要掌握以下几点学情:

(1)学生填写的“阅读记录表”部分内容差异较大;

(2)学生对下定义的方法不明了,本书核心概念“差序格局”的定义差异很大,需要正确引导.

1.修订完成第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2.完成《助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

一、导入

五千年的文明延续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时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沉重包袱.正如庞朴所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乡土中国》第四、五篇论述了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一种文化传统——差序格局.

二、深挖文本

先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再深入探讨文本内容。

1.现象观察。

(1)文中列举了哪些生活现象来解说“差序格局”?

[明确]①苏州河道肮脏不堪;

②公共走廊和院子灰尘堆积

③亲戚关系一表三千里;

④街坊多少具有很大伸缩性。

(2)你在生活中有注意到“差序格局”现象吗?

[明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差序格局”,小区里的事、亲戚间的事、学校发生的事都可列举。

2.深挖原因

(1)综合第四、第五篇的论述,分点陈述“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明确]①“家庭”“社区”“国家”等基本概念伸缩性过强,导致个人与集体的界限模糊;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差等,也会对社会结构带来影响。

(2)联系前三篇的论述,补充陈述“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明确]①与游牧业、渔业、商业文明相比,农业劳作基本不需要分工合作,没有分工合作,当然容易形成由我作主、以我为中心的“私德”;

②黏于乡土的产业类型决定了村落聚居的社区结构,而这一社区结构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依亲疏远近交往的原则,由此形成“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3)根据你对历史现实的了解,补充陈述“差序格局”形成的原因。

[明确]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让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的中心,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与此亦有内在联系。

3.利弊探讨。

(1)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带来了哪些益处?

[明确]“差序格局”有助于稳定人伦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社会结构、政治局面的稳定不变,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与此不无关系。

(2)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又存在哪些负面影响?

[明确]受“差序格局”的影响,平等观念很难得到推行,而没有平等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不会有民主法制社会的建成,腐败现象的屡见不鲜、依法治国的举步维艰都“差序格局”的流弊密切相关。

[教师补充]费孝通先生在书里没有着力批判差序格局的弊端,并非刻意含蓄,这与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价值中立”有关,韦伯主张,学者在选择课题时可以有价值关联,而一旦开始论述,则要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只做事实判断,少做价值判断。

4.概念阐释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重要概念,请你对此概念下一个定义。

提示:(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如“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的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2)注意引导学生界定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

明确: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5.写法分析

作者怎样使“差序格局”这个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明确: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对它进行譬喻,借用相对概念进行比较。

文章在阐释“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时,既有比喻论证,也有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捆柴”与“波纹”的对比形象鲜明地阐明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

6.梳理总结

(1)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和人、己之间的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2)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仍然以西洋社会为对照,指出差序格局下,没有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最基本的是从亲属角度考虑的“孝悌”和从朋友角度考虑的“忠信”,并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不同程度上的伸缩,与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想比,个人之间,没有人人平等的兼爱精神;个人与团体之间,往往先私后公。

(3)第五章谈道德是第四章社会结构的衍生,道德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

三、延伸思索

1.比较以下两组人物,说说他们间的差异,第一组人物为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和阿q(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第二组人物为富兰克林(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和科比(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明确]主要借这几个大家熟悉的人物让同学弄清“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内涵差异。

2.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论述是不是否定了古往今来圣贤们的高尚道德?

[明确]费孝通并没有否定圣贤们个体道德的高尚,他认为“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那些人道德高尚只是个人严格要求的偶然现象,并非制度和集体约束普遍结果。

3.墨家的“兼爱”思想可能是中国古代较接近“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你能说说墨家思想为何后来很难流传开来吗?

[明确]墨家的主要成员为下层工匠,工匠在完成一项大型工程任务时分工合作远多于农民,这样的出身让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组织结构上更接近“团体格局”,但当高层的统治者和底层民众都以秩序稳定为最大企求时,它们的思想无法被普遍采纳。

四、学以致用

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你该如何在自己的公司内防范“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请以此为主题发表两分钟的即席演讲。

五、作业

预习第6、7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琵琶行》教案4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135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思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

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

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陈情表教学设计一等奖 陈情表教案三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34 字

+ 加入清单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给晋武帝产生误会——你李密不识抬举;甚至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就很危险了。那么李密在这段中又是如何陈情的?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写,在第一层中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李密对朝廷的恩遇持怎样的态度?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语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本段文势有个三转折,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63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过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4、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⑴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⑵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四、书写指导

归类识字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习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激情。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幼儿园对韵歌教案 对韵歌教案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在对对子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

教学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关于儿童的电视剧《少年大钦差》,不知道你们看没看,我特别喜欢陈文杰这个人物,他非常聪明。他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大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草)。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

儿歌里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对子,你们愿不愿意自己先读一读?遇到困难怎么办?

(拼音老师来帮忙,认真读,仔细看,在帮宝宝找伙伴。)

学生轻声自由读。

1、精读

师:刚才老师感觉有一些同学读的有些吃力,可能是一些生字宝宝在捣乱,现在我们再把第一小节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字宝宝,再用喜欢的方式学一学,同桌互相考一考。

2、汇报:

师: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字宝宝。

生读生字

师:老师在文中也找到了字宝宝。(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演示。(或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这里出现了2个生字,一起读一下。谁愿意把“雾”(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字介绍给大家。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谁再介绍介绍“夏”(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字,书写时哪部分需要注意呢?

(2)课件出示山水画(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这幅画的景美不美?你能用书上的哪句话来形容一下呢?(青山伴绿水)读一读这句话并介绍“伴”。

(3)第一小节的生字小朋友们学的真棒,那是不是能把第一小节读的更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课件出示图画)(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看的出来这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很多蔬菜瓜果都丰收了,想不想亲自去采摘品尝一下。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快乐的采摘节吧!

(1)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字宝宝

(2)课件出示带词的图片(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读一读,去掉图片再读词,再去掉拼音看谁读的准。

(3)课件出示(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菜”和“芽”,观察一下有什么共同点,说说怎么记住它们,再说个词语。

(4)课件出示(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葡萄穿紫袍”,读一读这句话,给“穿”“紫”找个伙伴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师:现在我们和所有的字宝宝都成了好朋友,再读课文一定感觉轻松多了,愿不愿意读一读?可以看屏幕也可以看书读。

中间休息:律动

1.休息完了,想不想把刚才的词语再读一读。看屏幕(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这么多词语谁读的又准确又响亮,就会有一只漂亮的蝴蝶来为他喝彩,谁愿意读?(生读)

2.感情回读。

词语读的这么好,放到文中一定能读的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94 字

+ 加入清单

1、会认8个生字。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附近”和“旁边”的意思。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蜜蜂图)瞧,它是谁?谁来和蜜蜂打个招呼?蜜蜂的“蜂”是一个后鼻音,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吧。

2、现在呀,请同学们拿起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把小蜜蜂请到黑板上,让我们再一起叫它一声吧。

3、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有什么本领吗?

(1)跳圆圈舞。(2)能认路。(3)喂养幼虫和蜂王。

(4)采花粉、酿蜜。

4、这么能干的小蜜蜂,今天还有新的本领呢,他会……板书:引路,什么叫引路?就是为人们带路。课文中的小蜜蜂为谁引路呢?那就让我们随着可爱的小蜜蜂飞进课文吧!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1)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真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读书的姿势也非常正确,现在啊,老师想听你们读一读,好吗?谁愿意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你请吧。

(2)出示第一段: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a、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太容易读,里面有好多生字宝宝,谁能看着大屏幕再读一读?

b、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自由读)

c、谁想读?(自由读)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吧,老师指一个,你们读一个。(齐读)

d、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随机点拨)

莫、斯、附、派、聊。生字障碍我们已经清楚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第一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读着读着,我们从文字里发现了一个人物,他是……(列宁)你们知道列宁是谁吗?出示图片。

5、谁愿意响亮地为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他什么地方读得好?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继续往下读。第三自然段很长,谁想挑战?最后一个自然段呢?

6、课文读通顺了,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三个自然段讲了列宁的一件什么事吗?那简单地说,就是讲了列宁利用蜜蜂来……(指着课题说:引路的事)

三、细读课文,研读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1、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和题目的意思相近呢?谁先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句子:

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1)你很能干,找对了,谁还想读?

(2)为人们带路的人我们称为……(板书“向导”并齐读词语)

(3)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它的意思和我们课题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找对了,一个是“导”,一个是“领”,它们都可以和“引“组成朋友,谁会说?愿意积累吗?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板书:引导引领)

3、那真的是蜜蜂带的路?列宁究竟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那就让我们小朋友都来当当小列宁,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4、小列宁们,你们一边走一边看,都发现了什么呀?(你发现了花丛里有小蜜蜂,谁还发现了其他的?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5、摆路线图:

(1)画路:小列宁们,这是你们刚才走过的小路,那你们发现的花丛在哪里呢?是啊,就在路的边上。(贴图)那房子和园子在什么地方呢?好好地去读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2)谁读懂了课文里的话?你来摆?

(3)交流

6、小列宁们,你们刚才观察得可真够仔细,(板书:仔细观察)那谁愿意再来当当小列宁,来说说你刚才发现的经过呢?(诶,你就是小列宁啊,怎么说?引导改成“我”。)(指名读)让我们都来当当小列宁,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吧。(齐读)

7、小列宁们,你们刚才在观察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写什么呢?

“我”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

“我”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8、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不但进行了仔细观察,还开动了小脑筋,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板书:认真思考)那结果和你们想的是一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9、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那个养蜂的人。

(1)哪个词语证明结果和你们想的一样?(果然)

(2)是啊,当你看到的事情和你事先想到的情况是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果然”来形容。

(3)找到了养蜂人,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谁来读?你读出了列宁的开心,你读出了列宁的高兴。我们一起读吧。

10、课文学到这里,小朋友,你们认为仅仅是因为蜜蜂引路,当了向导,才使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吗?

四、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用心,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喜欢吗?自己读读吧,让我们一起打着节拍读吧。

(小蜜蜂真勤劳,飞到东来飞到西,采完花蜜把家回。列宁同志真聪明,仔细观察善思考,寻得主人笑开怀。小朋友,学列宁,身边小事别错过,争做生活有心人。)

2、结课:同学们真是聪明,老师真心地祝愿小朋友今后越来越聪明,好吗?下课!

板书:

蜜蜂引路

向导

仔细观察,引领

善于思考,引导

(画一条路)

小房子图

园子图(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年级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4 字

+ 加入清单

三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的。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设计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辨别东西南北,第二部分设计在室内进行地图上的辨认东西南北。

在设计室外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如介绍校园、转方向、指方向等,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丰富了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在教学方向的相对性这一环节时,设计了从室外转入室内,产生对幼儿园楼不同的位置描述,矛盾的出现,促使学生不断地质疑、解惑。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方向的相对性。

在室内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这一环节,是在使学生获得具体想象感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的设计本着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设计了活泼可爱的卡通动画,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熟练对东西南北的认识。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我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落花生》教案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第一课时

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b.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c.拼读生字,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认字方法。)

d.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硬背词典中的解释。)

读通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a.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b.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明确分段。)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读第1自然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利用评读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充分读书,抓住吃花生、议花生。

a.自由读,指名读,读出花生的好处。

b.学生根据搜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c.出示第1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1)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2)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

(3)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d.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e.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或物,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事物。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它()。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怀。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1、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

2、了解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运用情景教学的指导原则,通过音乐和图片及教师感情的投入[诵读]创设情景,感染学生,进而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习老王善良、诚实的品质,学习作者关怀不幸者的精神,最后在教师特设的情景(图片、音乐、解说)中,再次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目标。

诗歌入

文章品味探究

合作讨论

(1)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并总结板书。

1、老王的生活怎么样?

2、老王的为人怎么样?

3、作者一家如何对待老王的?

学生活动:自读,速读,抓要点,整体感知,交流意见。

(2)品味探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哪些自然段受感动及原因并总结。

学生活动:细读,品味,批注,然后交谈发言。

(3)合作讨论: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一句话并总结。

学生活动:互助式学习,讨论发言。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身边哪些普通人曾给过你感动,写出感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写一写,个别回答,述说生活的美好。

教师活动:点拨学生发言,配以“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魏青刚和青藏铁路工人”图片,引导学生把目标投向社会,发现普遍人身上优秀的品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师再次创设情景,生活中的弱者,不幸者图片及音乐(让世界充满爱)教师解说,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树立“关爱他人”的信念,最后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荷花教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1、带幼儿认识荷花,知道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学习儿歌《荷花开》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小鱼、小虾、小雨还有风儿和荷花)

2、老师把这张图片上的内容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吧!

3、教师示范朗诵儿歌《荷花开》

4、教师指图,幼儿根据图片内容逐步念出儿歌的内容,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含义。

师:儿歌里说的红色的大伞是什么呀?(荷花)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创编动作

1、师:暖暖的风儿吹过来,可以做什么动作呢?小雨又能做什么动作呢?小鱼、小虾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2、先让个别幼儿演示他创编的动作,在选择合适的集体练习。

3、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动作。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穷人教案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课时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认识两个偏旁:大方框儿“囗”,绞丝旁“ 纟”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认字和写字。

:分辨汉字,认识偏旁。

: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三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升旗,升国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升国旗。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书写课题:升国旗。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ēnɡ ɡuó qí zhōnɡ hónɡ ɡē qǐ me měi lì zhènɡ w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社戏》教案三课时 社戏教案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4579 字

+ 加入清单

1、品味语言,领会蕴含的意味。

2、品读课文,拓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情思,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读课文,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陈述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

准确领会文中语言蕴含的意味。

1课时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背一首诗《游山西村》,会背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诗。)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也与土地神——“社”有关,这就是《社戏》,唱戏给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们保佑地里的小禾苗健康成长。

既然有人唱戏,那就有人看戏。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讲的就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戏时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导语由学生熟悉的唐诗《游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课文题《社戏》,既向学生解释了“社”的含义,又使学生感知了与“社”有关的民间活动古已有之。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主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学生活动:

(一)学生思考,组织语言。

(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

1、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看戏(包括“去看戏”),偷豆。

2、作者是这样评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教师置疑:戏真的是“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吗?豆真的是“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吗?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划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教师明确:

1、两个“又”字。表现“我”失望的心情。

2、疲倦、支撑、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振作精神、破口喃喃的骂、忍耐的等着、吁气、熬不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3、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昏昏欲睡的感觉。)

4、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味道一般。)

(四)教师设疑:既然如此,作者却在文章最后说,是“好豆”“好戏”。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可以结合《陋室铭》进行解释。)

(五)学生思考,回答。

在《陋室铭》中,作者说室“陋”是因为条件简陋,但由于此屋主人品德高尚,朋友高雅,环境清幽,非常温馨,让作者非常喜欢,所以他认为“陋室不陋”。

在本文中,豆原本味道一般,戏也不吸引人,但在看戏回来的时候,一群小伙伴新奇有趣的偷豆经历却让作者觉得无比快乐,认为那真是美好的一天。作者表面上是说“豆好”“戏好”,实际上是说“那时候的那群小伙伴真好”“那时候的偷豆的经历真有趣”。

(六)教师归纳点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它们各有所指,强调的内容不一样而已。类似的还有,比如一篇文章,开头说某人是个穷人。后来说他其实不穷(比如他喜欢唱歌,知足,快乐)。那么,文章前面所说的“穷”是指“物质上的”,而后面说的“其实不穷”则是指“精神上的”。两个“穷”字所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们准确领会语言意味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富有表现力词语的归纳、品味,感知作者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及其好处。)

通过刚才的一番品味分析,我们知道了那次看社戏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无比的快乐,让他在三十年后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那么通观全文,那次看社戏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呢?请同学们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若干个短语进行概括,并说明理由。

主问题:请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后回答。

自由的乡间生活

学生活动:

(一)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

(二)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1、自由的乡间生活。

2、愉快的看戏之旅。

3、难忘的偷豆经历。

4、珍贵的朋友之谊。

5、优美的水乡夜景。

6、淳朴的乡风民情。

(三)刚才同学们就“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这一问题,总结出了6条“美好的记忆”。接下来,请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说法,然后为这一说法陈述理由。

(四)学生思考、讨论后开始交流。学生发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顺序则可能不同。

1、自由的乡间生活

学生陈述理由:

(1)引原文: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引原文: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钓虾。

(3)引原文: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

(4)概括:“我”可以在没有大人照看的情况下,夜晚和一群少年一起,划船去赵庄看社戏。

教师引导:

联想延伸: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到,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格外美好。

教师强调: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2、愉快的看戏之旅

学生陈述理由:

(1)作者在写自己获准去赵庄看戏时,有一句心理描写是这样写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2)夏夜行船这段文字写得特别美。根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反推过来,优美的景色也映衬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

(3)从文章末尾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可以得知,那夜的看戏之旅肯定是愉快的。

教师点拨:

(1)“我”的看戏之旅的“愉快”是经过作者特别强化了的。看戏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但看戏之前的一段文字往往容易被忽略。试想,如果将看戏以前的文字改成“就在我十一二岁的这一年,晚上我和朋友们去赵庄看社戏。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这样好不好?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不好。这样写失之于平淡,且不能很好地支撑文末作者的“感慨与怀念”之情。

我们用简要的文字描述看戏之前的情节,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作者将看戏前奏写得一波三折,情节三起两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去赵庄看戏是“我”和朋友们经过极大的努力争取到的,外祖母和母亲的准许使我看戏的愿望终于达成,所以“我”心里才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到异常地兴奋和愉快。

(3)这种愉快,作者在随后的叙述和描写中,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表现。一起找一找。

一哄的出了门。(动作描写)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对比,心理描写)

我们已经点开船(动作描写)

有说笑的,有嚷的(动作描写)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这些词句充分表现了“我”当时的愉快心情,这种愉快和后文偷豆的经历一起,支撑起了文末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感慨与怀念”之情,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3、难忘的偷豆经历

学生陈述理由:

(1)这是迅哥儿从未有过的经历,头一次,新鲜刺激,所以难忘。

(2)从文章末尾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对这次偷豆经历很难忘。

(3)作者人到中年,还能记得少年时代偷豆的往事,可见偷豆经历让人难忘。

4、珍贵的朋友之谊

学生陈述理由:

(1)我去平桥村时,孩子们伴我来游戏。

(2)平时嘻笑打闹,一起玩耍,无拘无束。

(3)见我不能去看戏,双喜同情我,极力想办法,最终说服母亲和祖母,同意我去看戏。

(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5)桂生为我买豆浆。

教师点拨:

少年时期的鲁迅,和这群伙伴在玩耍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先生也十分珍视这份友情,无论是从这篇文章,还是从我们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中,都可以看出鲁迅对珍贵的朋友之谊的怀念。(再一次联想延伸)

5、优美的水乡夜景。

学生陈述理由:两处对水乡夜景的描写都很美。

教师引导:

(1)朗读。

(2)请你谈谈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运用多感官描写,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水乡夜色之美,渲染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2)以动写静,巧用错觉,给人一定的空间之感。(类似的还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

6、淳朴的乡风民情

学生陈述理由:

(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3)孩子们陪我一起到赵庄看戏。

(4)对于偷豆,大人们都理解、包容孩子好玩、淘气的天性,并不责骂。

(5)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善良。比如双喜的热心,阿发的无私,八公公的宽容,六一公公的乐于分享,都体现了“淳朴的乡风民情”。

教师小结: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作者描画了一副美丽动人的平桥村生活图景,这里有美好的景,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对作者来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美好的人。没有美好的人,再好的景和事也会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说《社戏》之美,美就美在“纯美的人情”,是十分有道理的。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赏析。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概括表达意思的能力和习惯;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内容中,适时进行各有侧重的知识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归纳。比如在探讨“自由的乡间生活”这一内容时,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自由”给少年鲁迅带来的快乐,方法是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领会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美好,并使学生领悟到“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戏之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看戏的情节一波三折;“优美的水乡夜景”,我侧重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淳朴的乡风民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本文的“纯美的人情”。这些侧重点的实施使得本节课内容丰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主问题:刚才我们归纳了社戏给作者留下了6个“美好的记忆”。现在请大家结合以上6个“美好的记忆”,思考并回答:作者表达这些“美好”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读者呈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吗?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长通过一个物品、一段经历、一种现象寄托一份情感,表达一份愿望。你觉得鲁迅先生是否也是这样高明的作家呢?

学生活动:

(一)学生思考、组织语言。

(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鲁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回忆,

(1)表达了他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2)表达了他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的向往。

(3)表达了他对故人、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4)表达了他对纯美人情的渴望与追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思,领会文章主旨。)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思可谓厚重而深沉。那么,这么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么而起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社戏。正是因为有了社戏,作者才有了省亲,看戏,偷豆等等经历,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仅仅是社戏,还有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这些活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情感波澜,一生不能放下!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它为什么呢?(学生答:民俗)对,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课!

(设计意图:教师在结语中引导学生简单感知“民俗”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少年闰土教案一等奖 少年闰土教案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投影仪

小黑板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朗读说话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自主读书

2、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5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读得琅琅上口。

6——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1、课文结构:

第一段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草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39 字

+ 加入清单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2、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2、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⑴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⑵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1、总结学法: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自主合作学习: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相关内容: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读《枫叶如丹》有感花坛国小四年级海伦凯勒的故事教案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八(课标本)《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神奇的克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课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二年级《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设计,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黄山雄姿灵秀,气势磅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本文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石。在作者笔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显示出它神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趣味横生。不禁让人由此及彼,更加喜爱黄山。本文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共六个自然段,有三个自然段配有图片,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黄山是名胜,可孩子年纪小,真正去过的不多。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

1、学习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2、读熟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

(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敢想敢说,发挥了主体作用。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

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引导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采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二、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识字环节要创设识字的情境,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在交流中多了解识字方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二、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发挥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在朗读的方式上不要限制,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

〖对话平台〗

一、复习

摘仙桃游戏:(出示仙桃形生字卡片)你喜欢哪个仙桃就拿起哪个,高高举起,带领同学生读,并为仙桃找朋友(组词或找出形近字),并练习用字词说话。

二、精读

1、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习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内容,选择方式,并给学生阅读以充分的时间,激发学生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诵读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2、配乐齐读全文。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读书要有个性的体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积累。

四、练习

1、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小组内练习说。

3、汇报自己的成果。

结合课文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拓展

1、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去画一画这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起些有趣名字吧!画后边介绍边展示。

2、搜集交流。将你搜集的有关黄山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不限于课文内容,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培养了语文综合素质。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巨、安、块、站。学生认读。

2、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字形。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教师范写,指导重点。如巨,与区字形近似,里面两笔不同。

5、学生再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培养写字上也会相互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马说》教案几课时 马说的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3225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理解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ó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文章。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体裁,又强调了本文是借“千里马”及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

简介作者略。

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

(一)初读。

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作好朗读的准备。然后,教师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

(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

抽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翻译后,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提问:第一段中的“故”字什么意思?(所以,表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前两句)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么?(阐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抽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中“且欲与……其能千里也”。翻译完评议后,教师补充强调:朗读时,这两句词语间短暂的逻辑停顿应是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读音:“一食,,(‘食不饱”,均读shí;“食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读sì音,通“饲”。“是马也”的“是”,代词,可译作这些、这。

提问:这些马指什么马?(千里马)千里马为什么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导学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推及“食马者”的无知,并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教师点示:第二自然段,从全文看,这是承开篇句而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又提问:“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食马者,但翻译时不必补出)那么,“鸣之”句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翻译时也应该把“食马者”当主语,作“听它叫……”译)“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话写得很形象,表现了“食马者”的什么?(无知之极)那么,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着力写“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然后,抽学生翻译最后两句。

翻译完评议后,教师点示:“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首段指出只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了;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第三段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三)再读课文。

仍抽第一次朗读的三人分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评议:肯定比前面所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还没有读出来。

教师引发: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达到“美读”的效果,先要确定朗读的基本浯调,有的课文应以庄重、严肃的语调读,有的应以活泼、愉快的语调渎,有的是贬冲、斥责的语调……这篇文章的基本语调应该是什么呢?要确定它,必须要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进一步议论、分析课文寓意。

教师激发:结合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境况和“预习提示”,大家议议,这篇文章是不是只写“千里马”?是不是表现出作者更深层次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什么?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议,老师评,边议边评,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接着教师点示:借“千里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采用了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那么,这篇文章朗读的基本语调应是什么?(悲愤)基本语调确定后,要贯穿全篇,但并不是说语气、节奏等方面就没有变化。随着内容的展开,语句的变化,语气可有急有缓,声调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节奏可有强有弱。还要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现在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录音。

(五)听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会: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录音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等。

(六)再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组分段朗读。然后,要学生评议推选一位朗读得最好的朗读全文一遍。

在做好课文后的练习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道练习如下:

1.文中五个“也”字都为语气助词。在课后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五个“也”字的语气有些什么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朗读,确实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此开展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要学生朗读,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是个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因种种原因,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略显不足。本设计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去高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有效的引导。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导。

如本设计提出要达到“美读”,必须先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接着,提出“美读”的第一步,是确定朗读的基本语调,然后,提出“美读”还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逻辑停顿、逻辑重音等方面的变化,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朗读好的过程,掌握怎样才能朗读好及怎样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朗读实践,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使理论认识指导与朗读实践结合,使之落到实处。

本设计囿于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将具体指导一一点明写清,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体的操作中,执教者应结合本课,在自己反复朗读和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体会朗读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预测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足,设计出准确无误的纠正、改进方法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给予准确无误的切实有效的具体指导。再次,把朗读和分析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初读”后,对学生讲清要朗读好,达到“美读”的效果,必须切实弄通、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朗读训练的需要,分层次逐步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如设计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课文”和“进一步分析课文”两个阶段。最后,要学生反复朗读,这时的朗读,既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内容、感情的过程,又是朗读训练深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全文共 2267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字,会写“陆续、白茫茫、榕树 ”等词语。

2、通过多媒体来理解和感知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5、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6、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课时

播放歌曲《天堂》。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们内心在问:天堂比喻什么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出示课题:鸟的天堂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照耀:(强烈的光线)照射。本课指叶子十分翠绿明艳。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寂:指没有声音;很静。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的确:完全确实;实在。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逼近:主动地靠近、接近。

不可计数:不能计算,形容很多。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雨》《雾》《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2、写作背景

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有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奇特的大榕树。树冠大得出奇,浓阴笼罩着约20多亩的土地,独木成林。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成了鸟的天堂。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朝出晚归,灰麻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鹤群一出一归,盘旋飞舞,掩映长空,嘎嘎而鸣,蔚为壮观。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4、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5、带着问题读课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玩。

第二部分:(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 14 )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桨、榕、纠、桩、涨、塔、梢、暇、眉、抛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

木+庄=桩 木+容=榕

氵+张=涨 木+肖=梢

(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

榕—木+火=熔 暇—日+王=瑕

晕— 日+扌=挥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桨、榕、纠、桩、涨、塔、梢、暇、眉、抛”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桨:下边的“木”字要扁,撇和捺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纠:左窄右宽,“纟”要写的小一些。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桩: “木”字要小,“庄”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榕:左窄右宽,“谷”字上面的撇、点要小,下面撇和捺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涨:“氵”和“弓”偏左,“弓”字变窄。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塔:“土”左偏旁时要变窄小,横变成提。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梢 :“木”字要小,“肖”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暇:左窄右宽,“日”旁,不要写成“目”。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眉: 上小下大要的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抛 :“扌”字要扁,“九”要舒展。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陆续 白茫茫 榕树 纠正 不可计数 树梢 应接不暇 画眉

(四)课堂练习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与赞美。

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