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合集20篇】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1606

范文

1000

篇1: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三年级,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好!这学期我们又见面了,是不是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那你们有没有人知道老师的名字?()那你们喜欢王老师吗?(喜欢)那本学期由老师担任你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好不好?(好)开心不开心?(开心)老师也很开心哦!

游戏规则:下雨啦,下雨啦,什么雨(小雨)拍一下

下雨啦,下雨啦,什么雨(中雨)拍两下

下雨啦,下雨啦,什么雨(大雨)跺脚

下雨啦,下雨啦,什么雨(暴雨)拍桌子

(1)课前:准备上课用具:课本、文具、作业本、练习本、字典;预习

(2)课中:上课不能迟到,要注意听讲,不能捣乱,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不能随便走动,不能说悄悄话,不能上厕所,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声音洪亮

(3)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棒棒糖(身体棒: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少吃零食多吃饭;)学习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课做好作业;)

人品棒(心地善良,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不能和其他同学吵架,如果遇到矛盾和问题要文明交流,及时报告老师)大家能做到吗?(能)

训练课堂口令:

暗号:1、调控口令:

师:一、二、三?生:坐端正;

师:小眼睛 生:看黑板;

师:谁坐好 生:我坐好;

师:谁最棒 生:我最棒;

师:小手 生:放好;

师:小腰?生:挺直;

师:小眼睛 生:看黑板

2、上课口令:老师举手握拳---所有学生不要说话

老师举起大拇指---所有学生安静坐好

纪律(师:请你像我这样做生:我就像你这样做 )

(师:不举手 生:不说话)

(师:下课三件事 生:拉桌子、捡垃圾、不奔跑)

(师:放学站路队生:快、静、齐)

检查朗读(师:别人读书 生:我当评委)

读生字(师:火车火车哪里开?生:火车火车这里开--坐姿端正)

行为习惯(师:铅笔橡皮 生:送回家)

鼓励语:棒,棒,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33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1、听听,秋的声音学习指导 听听,秋的声音课文简说 《听听,秋的声音》近义词、反义词《听听,秋的声音》词语解释、造句

2、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秋季相关知识划分标准、节气、特点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本课主要是想以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表现,想表达,在汇报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意思,然后趁机指导朗读句子,在练习读时采用单个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又作了少数范读,由于对课文把握较熟,我范读时不少学生都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读时,学生就动情多了,由此看出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学生在读时有灵感,我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后开始和学生一起续写,学生看到我也开始了续写,积极性很高,都在动脑子想,越写越想写,后来,我也将自已写的续写读给学生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学生听了都不约而同为我鼓起了掌,这时我竟也像喝了蜜似的很甜很甜,是呀我也只是随便想了几句,甚至有点害羞,但学生竟这样鼓励我,真的是谢谢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03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则关于快乐、共享的美丽的故事,主要讲述了鼹鼠先生收到长颈鹿大叔的一个包裹,当他去找松鼠太太指认包裹中的小颗粒时,却发现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直到第二年春天,鼹鼠先生发现通往松鼠太太家的小路上开出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才明白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他的是花籽。这些花籽落在哪里,就为哪里带来一片芬芳,带去一片欢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特别是部编本教材中对于绘本故事的逐册逐单元编排,学生对于这类题材的课文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文中所渗透的道理和情感不易体会,需要教师着重引导。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解决“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这一问题入手,领悟“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中的礼物是指什么,并能迁移至课外,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好的礼物。可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主人公的快乐。

1.会认1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抓住关键句子,进行质疑讨论,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快乐像花籽,会感染所有人;感受与人共享快乐的幸福。

重点

识记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感受与人共享快乐的幸福。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预习新课。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读懂课文,解决“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这个问题。

重点

会认1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难点

读懂课文,解决“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这个问题。

1.(出示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同学们,这条路上有什么?你们会怎样形容这条路呢?

2.这是一条美丽的小路,路边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这是一条神奇的小路,每一个看见这条小路的动物都很快乐。这是为什么?快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

3.教师板书课题:开满鲜花的小路。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同学或老师。

2.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读。

(2)出示会认字,同桌互读。

(3)教师检查、指导,重点指导“啊”的读音。

“啊”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它还有“ā、á、ǎ、ɑ”四种读音,在不同的语境中,“啊”的读音会不同。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都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分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5.教师出示例句,让学生仿照例句说句子。

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房子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同学们轻声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谁为鼹鼠先生寄来了一个包裹?你认为包裹里面会是什么?(指名说)

2.鼹鼠先生会找谁为自己辨认包裹中的东西呢?请大家与同桌一起读第4、5自然段,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3.鼹鼠先生为什么懊丧?(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包裹中的东西会掉在哪里呢?

4.分角色朗读第6~11自然段,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小动物发现自己家门口有五颜六色的花儿?(刺猬太太、狐狸太太、松鼠太太)小动物们喜欢这些花儿吗?(小动物们非常喜欢这些花儿,他们称赞花儿美丽,小松鼠、小刺猬、小狐狸在花丛旁快活地蹦啊跳啊)

5.结合语境理解“绚丽多彩”“五颜六色”“花香扑鼻”“花朵簇簇”的意思。

6.指导朗读。

“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要读出疑问、惊喜的语气。“多美啊!”“真美啊!”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7.质疑:“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猜一猜,会是谁在小动物的门口种的花呢?(这些花儿可能是鼹鼠先生漏掉的)

8.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会写9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知道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重点

会写9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知道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1.认读生字。

2.做“开火车”游戏来口头组词。

3.指名读课文。

1.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读出松鼠太太恍然大悟、赞美的语气。

3.思考并讨论“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美好的礼物”指的是长颈鹿大叔送给鼹鼠的花籽。虽然这些花籽被漏掉在小路上,但最后它们都长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儿,给所有的小动物都带来了快乐。所以,松鼠太太说这是“美好的礼物”。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角色表演。

(1)自由分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表演。

2.借助图片,讲讲故事。

小组内同学看图片讲故事,不完整的可以请别的同学补充。

3.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这条小路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呢?

4.教师小结。

1.自主探究,书写生字。

2.师评价。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堆、礼”。

“堆”中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右部有四横,注意间距与长短变化。

“礼”的偏旁是“礻”,不是“衤”。

4.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去幸福和快乐吧,相信你会从这幸福和快乐中得到更多幸福和快乐!

开满鲜花的小路

美好的礼物:花籽→共享快乐

这是一则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故事。教学中,我抓住“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这个问题及对“美好的礼物”的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的道理。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的讲解,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句式。此外,为了让教学更有趣味,我还设计了分角色表演、看图讲故事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1教时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题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好闻的气味,还有美妙的声音呢!你听(放音乐磁带)。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2、交流感受: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秋天声音的诗歌。(揭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2.交流收获:

◎教师把学生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齐读这些词语。

◎谁能帮助解决这些词语。

◎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教师板书。

三、美读诗歌,感受诗情

1、品读第一——三节

a、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b、有感情地朗读。

配乐朗读、加动作朗读、展示自己喜欢的诗节

2、品读第四——六节。

a、“辽阔的音乐厅”指什么?

c、为什么“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d、秋的声音还会在什么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

e、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四、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交流: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896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单名数之间的简单的兑换。

2、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兑换。

多媒体,学生学具盒

在父母的陪同下,学生独立完成一项购物活动: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买一件价格小于1元的文具,例如一块橡皮或一本田字格簿等。

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要记清所购买的文具的价格,付给店家多少钱,有没有找钱,找回了多少钱。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可能缺乏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经验,这项课前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了解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作用。】

师:玲玲有一个小猪存钱罐,平时她把散落在家里桌上的零钱都细心地收进存钱罐里。咱们来看看玲玲存钱罐里的钱吧!

多媒体呈现:

一元的硬币和纸币,5角的硬币和纸币,1角的硬币和纸币,5分、2分、1分的硬币。

揭示课题:小朋友们认识这些钱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设计意图:创设看看一位小朋友存钱罐里的零钱的情境,认识学生最熟悉的小面额的人民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带领学生观察认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认识元和角

师:玲玲存钱罐里的钱哪些是你认识的,你能说出它们的面值分别是多少吗?你是怎么辨认出它们的?

带领学生认识1元、5角和1角。

(2)认识分

师:这些钱你们认识吗?

带领学生认识5分、2分和1分。

师:现在,分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少了,在老师小时候分币是常常使用的。老师小时候最爱吃的奶油棒冰是5分钱一根,话梅糖是2分钱一颗,还有一首歌叫《一分钱》。

出示:

师:玲玲存钱罐里的这些分币一定是妈妈留下来作纪念的,让玲玲和我们认识了现在已经不常见到的分币,谢谢玲玲的妈妈。

【设计意图:分币的认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完整地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体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必要的铺垫。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接触不到分币以及有关分的计算活动,在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建立分的概念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有利于加强对分的认识。】

2.学生活动

师:请小朋友们从自己的学具袋里取出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看看是不是每一张都认识呢?有不认识的可以请教一下同桌的小朋友。

每个学生从已经准备好的学具袋里取出模拟人民币,要求学生同桌合作认一认学具袋里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参与度高的学习活动,使得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交流,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简单分类

师:咱们把摆在课桌上的钱分分类吧。

学生用模拟人民币独立完成分类活动,在集中交流分类的方法。

认识纸币与硬币。

师:小朋友们在刚才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呢?

出示:

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纸币与硬币虽然形状质地不同,但它们的面值是相等的,在购物使用时是一样的。

按人民币的单位分成三类,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人民币的分类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民币,交流时将“纸币”与“硬币”两个名称介绍给学生,注意突出按人民币的单位分类的结果,使学生深刻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4.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师:课前小朋友们都完成了一项购物活动,谁来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前完成购物实践活动的过程。

师:×××同学在文具店里买了一本田字格,一本田字格6角钱,他付给店家1元,店家找给他4角钱,对吗?为什么?

联系生活经验,并借助图示使学生认识:

板书:1元=10角

同桌互相交流课前购物的过程,加深对元、角单位间进率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呢?老师小时候爱吃奶油棒冰是5分钱一根,用1角钱可以买两根,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了吗?

板书:1角=10分

【设计意图:课前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1.练习活动一:比一比

比较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巩固对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

2.练习活动二:摆一摆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定面值的模拟人民币,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模拟人民币摆出比老师的面值多的钱。

例如:

教师摆出:

学生摆出:

师:还可以怎么摆?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定面值的模拟人民币,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模拟人民币摆出比老师的面值少的钱。

例如:

教师摆出:

学生摆出:

师:还可以怎么摆?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认识。】

3.练习活动三:数一数

多媒体呈现教材p53“做一做”第一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准确地写出总钱数,既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又为人民币的换算奠定基础。】

4.练习活动四:换一换

要求学生先圈一圈,再换一换。

师:换成元是几元?为什么?

师:换成角是几角?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53“做一做”第二题

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讨论:1元=()分

多媒体呈现兑换过程

1元=10角=100分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圈一圈,换一换的操作活动,展示人民币单名数之间兑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5.练习活动5:选一选

从下列物品中选出最便宜的,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选。

师:小朋友们平时在买文具的时候是选便宜的还是选贵的呢?买零食的时候有没有了解过零食的价格呢?

【设计意图:巩固对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和建立合理消费的意识。】

1.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钱?

师: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钱,小朋友们要注意合理消费,生活上不能铺张浪费,要学会勤俭节约。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例子,揭示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人民币欣赏

师: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认识小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感受货币文化,渗透爱国教育,增进爱护人民币的情感。】

3.拓展练习

出示统计表,分类整理玲玲的存钱罐里的钱。

元角分

3元14角8分

师:14角=()元()角

算一算:玲玲一共有多少钱?她的钱可以买到什么?

师:谁也有存钱罐?小朋友们平时能得到钱吗?你是怎么花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的认识,同时教育学生将零钱积攒起来,渗透节俭、理财教育。】

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点,巩固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意图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意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夏字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45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夏感》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精妙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从中可以领略到梁衡散文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文章最早被收录入梁衡的第一部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中,随后被编入多种文集,列入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必读篇目中。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海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下边二、三、四段的内容都是它的具体描述。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这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想像方面的东西。

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句。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用农民劳作来烘托紧张的旋律。

二、三、四完成了对“紧张、热烈、急促”这夏季总体特点的描述后,作者在最后以春秋天来作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热爱和赞美。

本文有许多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语言细致生动,富有韵致,既有书卷气,又有阳刚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仔细品味,作者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山水散文写作高手,用短短的六百六十字的篇幅,就分别从乡野的景物、.农民的劳动生活、夏天的旋律和色彩、古人对季节的描写等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他热情赞美夏天,其实是热情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赞美普通劳动者。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东西。

1、选作资料上的习题,巩固所写知识。

2、查找几首写夏天的诗: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夏感采用(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中多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夏感》的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开始,作者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样一个句子,将夏天的特点概述性的提出来,然后围绕着这些特点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首先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色,采取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将长草、林带、蜂蝶、蝉、太阳、麦浪、热风、麦香味等实物诉诸我们的听觉和嗅觉,再借助于幻觉,将茵茵绿草的勃发比喻成炉上逐渐沸腾的水,将翻滚的麦浪比成在海浪涌动的一艘艘舰船。突出了夏季蓬勃的生命力,勾勒出夏景的宏观。“烦人的蝉儿”,显示着夏的热力,传达着夏的喧闹,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浮动的热风,“飘过田野”,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昭示着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的笔触也水到渠成的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接下来,作者从夏季的色彩中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是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本文的中心句由此导出。接下来又用大特写镜头棉苗、高梁、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展现给我们: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突出的仍然是“热烈、急促、紧张”这一特点。

前边只是夏的表层景观,人才是夏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从侧面写出了夏的紧张旋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心理”,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

最后作者从很少有人赞扬夏天的现象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热爱和赞美的深情。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1、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2、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1、复习巩固所学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学会用所学人民币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例8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2元+9元=( ) 6角+9角=( )角=( )元( )角

4元9角=( )角 78角=( )元( )角

1、教师出示例8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物品的价钱及小朋友的购物活动。

2、学生参与购物活动。教师创设情景:现在你就在这个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钱,你会买什么?(买1个皮球或1个乒乓球拍)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计算。

3、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钱,想买一架小飞机,还差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解答。

4、求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

(1)学生在小组中提具体一些的问题,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贵多少钱?

(2)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解答。

(3)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4)列算式解答。

1、学生看图明确题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订正答案。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当家,帮爸爸妈妈理财。

简单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27 字

+ 加入清单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⑶ 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⑵ 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3、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2、图示法:

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3、延伸拓展法:

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故宫挂图。

1课时。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设计(二):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造句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1、明确空间顺序:

⑴ 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⑵ 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⑶ 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中国,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思考,明确: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⑴ 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⑵ 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⑶ 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的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⑵ 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⑶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文明礼貌用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刚入小班的幼儿,生活自理、同伴交往等方面都很弱,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细心的照料;需要获得同伴间的认可。“请”是我国礼貌用语中最基本,应用极广泛的一个词,幼儿易掌握,便于应用。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将“请”字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请老师帮忙,和大家交往时用“请”字等,难点是小班幼儿灵活机动性不够,个别幼儿比较内向,教师怎样启发幼儿有意识、自然地使用“请”。

1、了解“请”字的含义,知道“请”是一种礼貌用语。

2、和小朋友相处时用“请”,遇到困难知道向老师、家长求助,用“请”。

1、师讲述故事《有用的‘请’字》。

⑴提问:“小猫菲菲有许多玩具,她愿意借给‘喵喵’吗?”“妈妈对喵喵说了一个有用的字,是哪个字?”“喵喵说了‘请’,菲菲把玩具给她了吗?”

⑵教师小结:“请是一个很有用的字,它代表礼貌。”

2、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在一起游戏时应该怎样?

说“请……”

3、(1)引导幼儿讨论,如果自己遇到困难了,该怎么办?(在幼儿园里可以请老师帮忙,请小朋友帮忙。在幼儿园外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请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帮忙。)

(2)侧面引导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自己做,如果解决不了的,要迅速请老师帮忙。

4、引导幼儿讨论“请”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如和小朋友玩玩具时,参加集体的活动时等)。

5、教师小结——“请”是一个很有用的字,它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鼓励幼儿多用“请”字,并能大胆地说。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反复使用礼貌用语“请”,并在说请时加强语气。

游戏:我会说“请”了!

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用“请”,如“请给我一个玩具”,“请帮我穿衣服”“请帮我系鞋带”等。

家长在家中也应经常使用“请”字,及其他礼貌用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奇妙的博物馆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1、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训练幼儿手的灵活。

2、让幼儿对折纸产生兴趣。

3、学会看图示独力完成折纸活动。

范例作品,折纸示意图。

教师:今天啊。我们有一位小动物想和我们做朋友,你们听听“汪、汪、汪”这是谁在叫啊?

教师出示范例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手上有什么?是什么?小狗头是怎么样做成的?

1、每位幼儿一张正方形的纸。

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啊?(正方形),那么握现在想把它折成一个三角形,该怎么办呢?利用前面手工课所教的,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想该怎么样折才能成为三角形?

2、把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两个对称的小尖角向下折成狗耳朵。

教师:你们看,这个三角形已经折好了,小狗的头上有两个竖起来的东西是什么啊?又该怎么折呢?很简单的,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试。

3、将另一个钝角向下反折。

教师:哦,对了。我们把小狗的头和耳朵都折好了,可是小狗的下巴是不是尖尖啊?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看老师把它折成什么样了?

4、用彩色笔在折好的狗头上画上眼睛、鼻子、嘴巴等。

教师:现在啊,头部和耳朵下巴都折好了,可是小狗脸上还少了什么啊?它有没有嘴巴,鼻子,眼睛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把小狗脸部的东西画出来吧。

重点知道幼儿把小狗的头部里的耳朵和下巴折整齐、对称。鼓励幼儿大胆的添加脸部的东西。

肯定幼儿的努力,表扬有进步的地方。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试着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20 字

+ 加入清单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意深刻。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人物成长历程,又能激发学生丰富情感,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因此教读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继《故乡》之后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同体裁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深意的基本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

1、诵读法

2、讨论法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xx年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公布了20xx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名单。最终,来自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他曾说过:“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看看主人公历经了怎样的成长历程。本文选自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积累“厚实、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教师归纳:例: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三、探究理解

1.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学生速读有关杜小康的选段,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获取信息,交流归纳: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他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何理解杜小康找到鸭群后“哭了起来”师生讨论交流,总结: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激动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学生诵读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师生交流归纳。

例: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②.“这才是真正的芦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③.“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以鸭子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④.“一早上,??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作者对暴风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可怕的`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鸭们也长大了,??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归纳: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4.深层感受“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师归纳:一路走来,面对孤独,杜小康经历了最初的害怕胆怯,然后不再恐慌,不再逃避,最后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起来。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更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这才是“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四、课堂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五、作业设计: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2.阅读《草房子》3..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六、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

成长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安全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班会,教研,设计,全文共 2201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本次活动,学习、掌握一些校园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用诗朗诵、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并扩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形成学习、宣讲校园安全知识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展示资料、图片,诗朗诵,知识竞赛,倡议书。

1、动员学生广泛收集材料。

2、组织材料,排练节目,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在校园捕捉存在不安全隐患的镜头。

4、教室布置:写上主题并适当点缀。

主持人(1):常言道:安全值千金,健康便是福。我们可要做到:人人不忘安全,处处保证安全,时时注意安全,事事落实安全。

主持人(2):民族小学五(1)班“课间安全知识知多少”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1):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主持人(2):我们的健康成长不但是家人的希望,更是国家的需要。

主持人(1):我们的安全已经成为领导、老师、家长关注的一个话题。可我们意识到了吗?

主持人(2):我们在新闻里听到,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我们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环节:校园事件报道(播放ppt)

主持人: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安全隐患。(边播放边解说。)

第二环节:现场采访:班上的同学在课间有哪些不安全活动?谁能说一说?

主持人(2):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自己和同学的安全呢?

第三环节:展示校园安全活动图片。

主持人(1):通过校园安全图片的展示,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校园安全的、知识你们又知道多少呢?

第四环节:课间活动安全常规知识竞赛。

一、判断题

1、课间活动的范围,学生课间可以私自出校园玩耍。()

2、学生课间可以开展、参与激烈的课间活动。()

3、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不攀高、不跳台阶、在楼道不跨大步、不快跑不追逐、不做危险的游戏、上厕所不推挤等。()

4、在走廊、过道、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到轻声慢步,不争先恐后,不挤在一起。()

5、课间活动要适量、轻松、愉快,累得满头大汗又急急忙忙赶着上下一节课也可以。()

6、课间活动中要讲文明、守秩序,团结同学,不争吵、不打架,不尖声叫嚷,发现不安全情况要及时报告老师。()

7、课间活动可以在课室内进行,只要不乱抛果皮壳、纸屑就可以吃零食。()

8、上下楼梯靠左行走,不得拥挤,不推人、撞人。()

9、不得在走廊、走道、楼梯内打闹,不得撞击门窗或攀爬走廊栏杆,以免发生事故;在校园内,禁止互相追逐、狂跑乱跑,防止互撞,禁止怪声喊叫。()

10、禁止学生攀爬教室窗台和教室内桌椅。()

11、老师在楼道、楼梯、操场行走,学生应有礼貌地让道,不得抢先拥挤,冲撞老师。()

二选择题:

1、课间活动的范围,学生课间()

a、可以私自出校园玩耍。

b、不能私自出校园玩耍。

2、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以下行为应禁止:()

a、攀高、跳台阶、在楼道跨大步、快跑不追逐

b不做危险的游戏、上厕所不推挤等

3、课间活动以下行为是对的:()

a、要适量、轻松、愉快,以免下节课没精神

b、累得满头大汗又急急忙忙赶着上下一节课也可以。

4、课间活动要文明健康、安全有益,可选择:

a、跳集体舞、跳绳、踢毽子、砸沙包、打乒乓球、跳橡皮筋等活动,

b、只要不发生危险就可以在校园、楼梯、走廓、教室内追逐打闹、奔跑,。

5、课间活动中要讲文明、守秩序,团结同学,()

a、不争吵、不打架,不尖声叫嚷,发现不安全情况只要自己走开就行

b、不争吵、不打架,不尖声叫嚷,发现不安全情况要及时报告老师

6、、以下行为应禁止:()

a、在校内外玩火,乱按各种开关、插座,乱动各种电器设备。

b、爱护公物,节约水电

7、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原谅同学或报告老师,让老师处理。

b、记恨在心,事后叫人或叫家长到学校来教训对方

8、遇到别人打架时()

a、上前围观,给自己认识的人加油、帮忙。

b、去劝阻,告诉老师

9、下课了,不能干什么?

a、做游戏、跳皮筋

b、在走廊里踢球

10、上下楼梯怎样行?

a、靠右行

b、左右都可以

11、如果你在学校里看见许多同学拥挤在一起,不可取的做法是

a、赶紧挤进去看看出了什么事,情况危险,立刻报告老师

b、赶紧挤进去看看出了什么事,招呼同学去看热闹

主持人(1):我们的安全是妈妈的牵挂,是国家的期待。为了家人,更为了国家,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啊!

主持人(2):生命诚可贵,安全最重要。平安是福,平安是一首歌,

第五环节:欣赏学生快板表演(课间三字歌)

下课后莫追跑轻说话不喊叫

上下楼靠右走不拥挤慢慢行

上厕所要文明不玩耍不打闹

同学间要友好礼貌语传校园

主持人(1):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增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主持人(2):为了你我的生命安全,我们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如下倡议:

倡议书

1、在走廊行走时,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跑。

2、不要在教室内跑、追逐打闹和玩游戏。

3、在校园内不要急跑,不做恶作剧,

4、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不推前拉后,不能滑楼梯。

5、放学时随队离开校园,不要停在校里。

6、体育课上严格按照老师的指导活动,游戏时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主持人(2):最真诚的友谊是期盼,最良好的祝愿是平安。

主持人(1):最殷切的牵挂是父母,最美好的时刻是团圆。

(合):让我们共同撑起安全的保护伞,感受家的温暖,享受美好的生活。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我们永远祝你平安。

第六环节:请班主任小结:(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窦桂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教版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教科书第53~54页。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画面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与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十分吻合,因此我就从黄山区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谈话切入,给学生美好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先出示三幅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处理问题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情分析:利用小组活动,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成功的感受。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学习纸等。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雨巷》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24 字

+ 加入清单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反复吟诵,培养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并描摹画面的能力。

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读、品、悟

多媒体

诗歌教学中,讲得越多收效就越小。应着眼于“吟诵”,让学生先读,然后想象,再细细品味,最后有所感悟。语文教学应触及学生的灵魂,而不是花絮,让语文回归课堂,让课堂回归心灵。

一、 引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一首诗《我用残缺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戴望舒)

这首诗是戴望舒后期的代表作,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诗风显得非常明朗。而他前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究竟不同在哪个地方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他前期的代表作品——《雨巷》。(课本23页)

二、 作者介绍

注释①,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而忧郁的灵魂。1927年,年仅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同学们,你们想想,为什么单单一首诗就能让一个人“一夜成名”呢?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学完后你们自然明了。

三、 初读体验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更多地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完成这首诗的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两遍。第一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第二遍揣摩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轻重音,用笔标注出来,并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句。(5分钟)

1、请两个同学轮流读诗。(一人一节)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谈谈你读这一节的感受或者读这一节的时候,在朗读上应注意某些技巧,比如停顿、轻重音、读的时候头脑中想到什么画面。教师做诵读指导。

3、师:读诗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才能融入诗的意境。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四、 品读揣摩

(一)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把握到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江南是雨的故乡,雨是江南的衣。江南的雨有了咸味,也就有了泪,泪水便汇集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巷中仅有的,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寻香回眸的凄凉。丁香花在枯萎中留下紫陌纤尘的回忆。)

明确: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丁香一样的姑娘

(二)为什么这些意象能表现忧伤的心情呢?

1、寂寥的雨巷:

营造出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气氛。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雨,给人以迷茫、潮湿、阴冷之感。巷,阴暗,狭窄,悠长。

“雨巷”这一典型的抒情意象,又加了“寂寥”二字修饰,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颓圮的篱墙 颓圮,坍塌、破败。颓圮的篱墙,显得荒凉冷落。

3、丁香一样的姑娘:

(1)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样子的?

师:(多愁善感,凄婉动人,纯洁美丽,而又冷漠高傲。外表美、气质美、古典美、忧郁美)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2)惆怅的姑娘为什么要用“丁香花”来形容呢?为什么不用“荷花”、“兰花”呢?

师:(展示丁香花图片)丁香花多为淡紫色或白色,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 有“百结”之称的丁香花放在心上叫什么结?(心结)

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苦闷、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间,而且极容易凋谢,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展示丁香的两句名句)

a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含苞不放,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b 南唐中主李景词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师:从以上的诗句可以看出,丁香历来都被当作什么的象征?(愁)戴望舒将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的美发挥到极致,丁香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丁香的淡淡忧愁摄人魂魄。

五、研读感悟

1、师:丁香美,丁香愁,但它只是一个陪衬,它陪衬谁呢?

2、讨论:如此美丽的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a、恋人 1929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的扉页上有两行诗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在与《雨巷》同期发表的诗作中出现这样的诗句:

“怀着热望来相见,希冀从头细说,偏你冷冷无言;我只合踏着残叶/ 远去了,自家伤感。”

也可能因为感情的不顺利,才有飘渺愁怅的情愫,才有《雨巷》的情感基调。

b、知己 诗人在那狭巷中之所以徘徊彷徨, 实际上是在寻觅其生命的知音, 希冀能与她沟通交流, 并结伴走出令人绝望、无奈的境地, 摆脱孤独的羁绊, 重获新生。也就是说,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诗人, 其实正怀着一颗愁苦孤单的心, 热切地期盼能偶遇知己。

c、诗人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诗人心理现实的写照。

师总结:其实,恋人知己也好,理想也罢,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人为我们创造的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六、结课

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雨巷被搬上了荧屏,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本课通过让学生欣赏以舞蹈为题材得艺术品,使学生了解舞蹈有着悠久得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得一种艺术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从而欣赏艺术作品中舞蹈人物造型特征,学习从不同艺术形式作品中发现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法。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古今中外有不同形式的舞蹈,各个时代、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艺术家们表现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

应会:学习从艺术品中认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学习分析、描述作品中线条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对人物动态、造型的描绘。

隐性内容与目标:在学习中,对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古今中外各民族化的尊重,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感受、分析、表达能力。

重点:认识舞蹈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形式,指导学生分析作品,学习作品造型、线条的表现。

难点:观察分析作品,体会不同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舞蹈录像带、动态范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动物乐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物乐园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乐园

1.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创造性的讲述,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认识5种以上的小动物,并且叫出她的名字。

4.初步的学会说5种小动物的全名,模仿小动物做动作。

5.学会“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一)准备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及各种动物名称字卡。

(二)环境准备事先布置好动物园场地。

想象法、激发法、重组法。

(导入:宝贝们,真高兴今天又见到你们了,宝贝们早上好!你们和我问好的声音要是在大一点的话,我就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 好不好?)

1.参加游戏的幼儿分别为动物园的游客,扮演游客的幼儿必须在动物园门口“购买”一张门票(小鸡的图片)。

2.游客手拿动物入场券入园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参观自己熟悉的动物(如:小鸟、狮子、大象、猴子、鸭子、老虎、梅花鹿等)作为人场券。

按顺序参观它们的居住处并找出相应的名称卡片,看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3.玩“看谁猜得对”。请找到动物字卡的幼儿做动作,让其他幼儿猜,给猜中的幼儿一定奖赏。

五:中间休息:(我们在游乐园里玩了一大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一会我们再和身边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一起在参观一次把手中的小动物送回家。)

六、游戏:

1:《玩小动物模仿秀》

大象:伸出大象的鼻子,模仿大象走路。

鸭子:伸出鸭子的翅膀,模仿鸭子。

老虎:练习幼儿的手足爬。

小鸟:模仿小鸟飞飞,翅膀张开、脚尖着地的做动作。

2:参见《小动物的运动会》

七:各领域渗透:

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和生活习性及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

八、家庭中渗透:

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的图片和字卡,进行随机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88-89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皮 0.15元日记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0.20元

日记本3元 橡 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