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精品20篇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1634

范文

1000

乡愁席慕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

(师:通过读诗,现同学们对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几个小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

a.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b.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c.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师: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你感受到了吗?好!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再一次聆听一下他的心声吧!)

七、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教师小结。)

八、教师小结: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九、教师放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作词、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结束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例题首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产生认识千米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千米。这里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第二,指明了它的应用范围,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通常被用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米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示方法。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1千米有多长”这个核心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一步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在掌握千米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最后,再要求学生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

课件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提问:这是四个不同的长度单位,回忆一下,我们一般将这些单位用在什么地方?

谈话:我们以前学习过上面这四种长度单位。知道了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大约有多长,测量长度时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比如较短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比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那如果有更长的长度,会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让学生创造更大的长度单位:十米、百米、千米……着重介绍千米)

提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知道了千米,你想知道千米的哪些知识?

(有多长?和其他长度之间的关系?用在什么地方?)

2、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3、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4、出示教材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让学生课前去操场跑100米,课件出示操场图示,从起点开始标注100米跑道)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照样计算,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

(课前布置让学生计时、计步)

结合交流讨论:学生走20xx步的路大约1千米,走15分钟的路大约1千米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说明:把几千米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1千米=1000米,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从中得出结果,比如4千米就是4个1000米,等于4000米;反过来把米作单位的数换算成千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要换算的数量里面有几个1000米,得出千米作单位的数,比如3000米里有3个1000米,等于3千米。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2、强化千米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先找出速度最快的和最慢的连线。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小结:选填长度单位时,要联系实际的距离和数据。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设计

1、比大小

2千米○20xx米1千米○900米2米○30分米

49厘米○5分米95毫米○10厘米

2、学校运动场的跑道是一圈400米,芳芳每天早晨跑5圈,她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东东家、成成家和学校再同一条直线上,东东家距离学校3千米,成成家距离学校2千米,东东家距离成成家多少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过意象揣摩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雨巷》这首诗在音韵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评价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歌的音韵同样是进入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抓手,本课拟主要从音韵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通过想象、朗诵领会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1、听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忧伤的氛围,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2、听教师配乐朗诵《雨巷》,想象如果给《雨巷》配上插图,你会画上什么?用上哪些色彩?

小结:暮春时节,江南烟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斑驳颓圮的篱墙,一把怀旧古典的油纸伞,满腹心事的诗人,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的意境。

3、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用声音表现画面和作者的情绪。(提示: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连、轻重的处理)

研读诗歌,感受《雨巷》声韵之美,领悟音韵对于意境营造、情感抒发的作用。

1、找出诗歌中复沓的词语,体会词语复沓的意义。

2、找出诗歌中复沓的句子,体会句子复沓的意义。

3、找出诗歌中复沓的章节,体会复沓复沓的意义。

小结:复沓营造了一种悦耳和谐的音乐美,以舒缓绵长的旋律传达出缠绵悠长的哀婉惆怅之情。

4、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ang韵表达的情感。

小结:ang韵有悠长而开阔的感觉,表达一种绵长,哀而不伤的情感。

研读赏析《蒹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写一篇小评论。

附: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韵

雨巷词语复沓

篱墙句子复沓

油纸伞章节复沓

丁香姑娘ang韵

“我”

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缠绵悠长、哀而不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知道维护环境,保护小动物。

【教学目标】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插图:

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

两只鸟蛋

同学齐读课题。识记“蛋”字。

给“蛋”组词。

课文讲了两只鸟蛋的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小节,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捧 连 忙

⑴ 读第三小节。

⑵ 用动作表示“捧”。

⑶ 用“连忙”说一句话:

定、向:

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取、凉:

练习 “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两种短语形式。

4、除了课文,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字?

5、分小组出示同学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报纸、杂志、商标等,念给小组的成员听。

6、全班交流:

将自身收集的资料分别粘在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结合生活实际认字。

7、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8、指名分节读课文。

9、选择自身喜欢的小节进行练读。

10、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二、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

找一找文中写“我”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取、拿、捧、走、送还、听见、抬、投向

2、说说“我”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用“ ”划出:

教师出示所划短语,请同学选择相应的进行粘贴。

3、理解感悟:

⑴ 假如鸟蛋拿在你的手心,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朗读,体会“真好玩”。

⑵ 假如你是鸟妈妈,看见这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理解“焦急不安”。

5、质疑解疑,例如:

鸟蛋怎么又是小鸟?

可以让同学自由提问,自主回答。

6、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三、书写指导

口字旁的字“口”要写小些。

走之底的写法仔细指导,是三笔。

四、拓展练习

1、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小结

【板书设计

9、两只鸟蛋

小心地 捧

连 忙 走

轻轻地 送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学习作者的坚强。

一课时

多媒体

(一)、创设氛围,导入:

1、课前出示卜桦创作的flash动画短片《猫》,学生看完后略谈故事情节、主题及感受。

2、教师补充:这是获得国际动画大赛金奖的动画片,其借助音乐和绘画诠释出来的“爱与勇气”温暖着亿万网民冰封已久的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助文字感动亿万读者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3、作家作品简介。出示课件。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他体验到的是命运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活的明朗与欢欣,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最健全最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文字诠释出的爱和勇气照亮的却是我们日益幽暗的灵魂。有人说:如果你年轻,请读他的书,会给你以力量;如果你不再年轻,请读他的书,会给你以温暖。

(二)、初读,感知内容。

1、学生朗读。

2、学生默读,思考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

4、教师评价补充:母亲的关爱儿子的坚强

(三)、品读,体验情感。

1、学生默读,勾画出能体现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试作简单赏析。

2、学生交流。

3、教师评价补充。

4、学生小结品读方法。

5、教师补充:首先根据文体的不同,阅读时有所侧重。

其次,品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语句,如借助传情达意的句子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能结合环境描写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还可以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三,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沉浸在文本之中,对文章进行深刻的剖析,要敢于否定他人的说法,说出自己对文章独到的见解。

6、学生用老师所授品读方法勾画并赏析文中能反映儿子坚强的语句。

7、交流,评价,补充。

(四)、学完这篇文章,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请试着写下来。出示课件。

(五)、小结。

“世道多舛,人生不易”,在这个欢欣与伤痛共存的世界,我们唯有接受,唯有面对,包括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残酷。如果你不幸被选作去充当那苦难的角色,就去承担,选择一种坚强的方式去诠释生命,生命会因对苦难的超越而显得恢弘与深邃。写出自己。

结合作业

2,请学生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心理话。

板书:

1、学生小结的阅读方法。

2、爱——坚强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取得收成。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改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搜集、筛选、整合和处理信息。遵循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情感激发的氛围中围绕着读而展开,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在感悟中生活。

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尤其在读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后来,在学生的练笔中,我看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文章,相较以往课堂作业中的练笔效果要好许多。我感到通过让学生沉浸文本去体会、感悟到的情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后的作文点评中,肯定了学生用真情所写的文章,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出来,勉励他们坚强面对人生。我还选出一些好文章告诉学生,会向校园文学社的老师推荐,这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自读课本又何尝不是一个例子呢?它同样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学习的舞台、学习的新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真切的领悟到:自读课本是课内语文课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获取大量课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选文文质兼备,可读性强,内涵丰富,通过对自读课本的学习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学东西,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资源尤其匮乏的农村,如何对自读课本进行有效利用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课改的新形式下,对于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我也知道,阅读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上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才能有质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 )悼( )逝( )餐( )搞( )

议( )掉( )晰( )参( )稿( )

冠( )悟( )摊( )咳( )嗽( )

寇( )梧( )滩( )核( )漱( )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歌教学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四次“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 播放mtv(关于现在幸福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说说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过度句: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揭示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春天代表什么?)

二、总结自习情况

学生交流:对于这类半独立阅读课文说说预习中自己是如何紧扣提示运用以往的方法进行自学课文

归纳如下:1、把文章读通、读懂。

2、了解每一节诗主要讲什么?

3、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起来并在旁边批注。

4、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上符号。)

师总结板书:多朗读、勤思考、巧批注

三、 交流反馈

1、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诗歌

2、请五个学生分别各读一小节(其余同学说说哪个读的好?)

3、让读的好同学说是怎样读?(预习时反复读诗了解每节诗的主要说什么,表达诗人怎样情感,再与诗人产生共鸣)

4、让学生齐读一—————四节

5、汇报读后懂得了什么?(战争破坏了大自然,带给人们不幸。) 板书:不幸、灾难。

6、师总结:同学们能把这些灾难与不幸在诗中的各小节的词与句中体现出来么?

7、学生结合预习感受自由讲,老师做适当点评(重点讲第四节)。

8、面对这一切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学生开火车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作者的愤慨、不解、痛斥等语气)

9、作者的四次“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愤慨、不解、痛斥、愤怒、憎恨等)

10、拓展想象

a、师总结同学们战争的罪恶之处仅仅是这些么?还会造成怎样的灾难?

b、生想象后汇报

四、播放mtv感受战争图片,感受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1、看后谈谈自己此时此刻感情

板书:制止战争

2、带着愤怒、痛斥的心情再把前四节读读

过度句:是啊,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心声,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五、学习第五小节

1、体会作者的心声是什么?(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祈盼,一种对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祈盼,想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

板书:和平

这仅仅是作者的心声么,也是我们的心声,让我们共同把这个心声再次表达出来,齐读最后一节。

2、诗中作者为什么以省略号作为全诗的结束呢?(省略很多美好、无限的希望)

3、幻灯出示:希望、祈盼,让战火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和我们一样。(学生拓展想象接着说唱)

板书:读书、享受春天。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同学们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让我们共同诵读这和约,为维护世界和平呼吁。

板书:维护

2、出示 《儿童和平宣言》,师生齐读。

七、作业:1、写一封信给战争中的孩子

2、把本单元所收集的资料、图片整理出一份手抄报

八、板书: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制止) 战争————不幸、灾难。

(维护) 和平———————————读书、享受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1.文言文两则:学弈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一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小黑板、大白纸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按要求读文,理解文意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4)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2.阅读理解

(1)“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2)谁学下棋?

(3)怎么学下棋?

(4)学习结果怎么样?

(5)《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背诵课文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

依据自学提示检查。

1用1-2分钟读学习目标。

2用2-3分钟.读自学指导。

3在教师指导下限时自学: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理解课文,学字词。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背诵课文

4.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1)读写字词,解释词语。

(2)回答问题。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 )二人弈。

2、弗若之矣(yǐ yì )。

3、为(wèi wéi )是其智弗(fó fú )若与(yú yǔ )?

4、鸿鹄(hú háo)

5、思援弓缴( zhuo jiao)而射之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弈: 通国: 善: 者: 使: 诲: 惟: 鸿鹄: 至: 援:

缴: 俱: 弗: 若; 为:

(三)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

2.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惟听;

3.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之俱学,弗若之矣。

5.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别用“--”和“~~ ”画 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5.独立完成当堂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王教学设计导入 老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2、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重点: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难点: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朗读体悟、换位体验、人物对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称一个人“老王”往往包含什么意思?那“王老”呢?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任务分配:一二三组做第一题,四五六组做第二题。

学习方法:读完后先迅速搜集下信息,再小组交流,完善

1、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2、老王的善良有表现在哪里?

展示要求:

1、各组自愿当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另外一组在书上勾画。

2、对答案不完善、有异议的,每位学生可做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与老王对话,深入了解老王形象

假设同学们是老王,我是杨绛,我常坐你的三轮车,闲谈之中,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就文章中老王的实际回答我,好吗?

1、咱北京蹬三轮的都是有组织的,你怎么单干呀?

2、你的生意咋样?

3、那儿(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是你家吗?你还有没有啥亲人?

我们在闲谈之中,我们干感受到老王是一个生活艰辛的人,他考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给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孤、老、病、残,生活异常艰辛。可是,他却又金子般的心,善良、老实、淳朴憨厚。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老实、憨厚、讲诚信→善

弃、孤、残、病、惨→苦

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第二课时

出示课堂目标:

1、是从朴素诙谐的语言感受深沉的情感;

2、是让学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关爱普通人,尤为是孤老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

一、导入

老王苦,老王善,他老实,憨厚。作者从知道老王“不知得了什么病”起到偶尔听到老王去世,作者很不安。面对老王很惭愧。在回想老王时,对老王的肖像进行描写,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从肖像描写中感受杨绛语言特色

“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

1、找

2、读

3、品(抓住重点词语,入“骷髅、白骨、棺材、死人”

4、说(老忘给你的感受)

5、师小结:

我们平时尊敬一个人,感激一个人,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描写他,他的形象就会美化起来。这是常用的方法。杨绛不一样,他把老王面貌写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其目的是什么?

6、语言欣赏

(融入课后第二题)

(1)、找句子品味语言诙谐的特点。

(2)、找句子品其简朴沉着,情谊深。

三、角色互换感受善良

假如一二三组学生是杨绛,四五六组学生是老王。老师是旁人。你们的善良感动了我,今天,有些问题想问问你们:

老王:你生活如此艰辛,为什么还一心帮助别人,香油,鸡蛋是很好的营养品,你身体本来不好,自己吃了,会有益健康的?

杨绛:你们生活在荒唐动乱的年代,你们的学术被称作‘反动学术’,你们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生活过的也不容易,你反而老王始终放心不下,你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四、课堂争鸣:怀念老王

想一想:

“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我为什么而不安?

说一说:

师总结:

文章最后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愧怍自己作为相对幸运者对不幸的老王缺少了解,缺少关心,对他的高贵品性,甚至年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还是他死后才有的。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吗?你平时和他们接触吗?你像作者做这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作业

设计身边:“老王”的专访活动

访谈要求:

1、了解“老王”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

2、能体现它的品格。

3、访谈时可有自己的感受或评论。

4、用文字把专访内容记录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787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 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 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 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3、课外阅览《阿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傣族舞幼儿园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由于小手肌肉组织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活动性较弱,小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罐宝宝。利用幼儿对周围的声音感到新鲜好玩的现象,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本活动的目标是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分组活动、综合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而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上自信心的发展,获得成就感。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活动准备: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会听一些独特的声音。教具游戏的准备──沙子、小石子、小铁片、黄豆、卡通空八宝粥罐若干;舞曲音乐。幼儿活动准备──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1.通过可爱、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会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

首先,通过认识新朋友──漂亮可爱的罐宝宝,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其次,通过操作活动“喂宝宝”尝试自己制作响罐,幼教之友《小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罐宝宝》。这样的设计,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每位幼儿都有了动手机会和表现,在猜想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测、去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最后,在户外活动中,深化主题,愉快的结束活动,使幼儿意犹未尽的渴望再次的活动。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梳理文章结构。

3、学会列小标题,自主学习。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探究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夏字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比喻修辞、及短句有创意地表达。教学重难点:巧用比喻的修辞和短句有创意地表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喜欢夏天吗?说到夏你会想到什么?

(一)自由朗读全文,找出关键词,体会如何把握情感朗读。

(要求: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表达出对夏的赞美、语调,读出梁衡散文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订正难字词

(二)课文品析

品析一:

1、在作者眼中夏有什么特点?

2、在文中勾划出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热烈”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景物。

明确: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3、文中作者表达了对夏怎样的感情?(找原句)

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品析二:体会本文使用修辞手法有创意地表达。(勾画课文前三段的比喻句。如果说作者使用的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关键的比喻来表现夏的特点的话,那么这三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

例:——“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强调找出喻体。(创意比喻主要通过喻体的创新来体现,创意喻体来自作者的审美倾向——源自表达的内容。)

这些比喻与作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品析三:

(大家齐读第三段,怎样的语速?稍急促。)

1、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

2、“挑”、“举”、“匍匐”三个词换成“长”好不好?文中还有这样的动词吗?

“挑”、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写出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写尽了瓜秧淘气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使用拟人的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来表现夏天的旺盛活力。它们仿佛都在紧

1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通过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受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夸张的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麦浪翻滚的热烈程度和磅礴气势,且很有情趣。文中的其它动词:

——两个“扑打”不仅描写了景物的动态,而且描写了场面十分辽阔壮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烘拷”改成“照射”,“涌”改成“拖”好不好?——“照射”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高。“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拖”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涌”指水或云气冒出来。这里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更给人以美感。

3、文章最后一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能否改为“金黄”?

明确:含义一,指熟透的麦子的颜色;含义二,突出夏的价值。

4、读课文第四段,感受句式的特点。明确:短小,体现节奏快。

——多用短句,整散结合,“弯着腰,流着汗”句式对偶,“只是想着”和“又想着”句式一致,这样显得节奏整齐,确实使人感到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 “……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而换成长句就不行了,不能表达出那种紧张的旋律。

(三)练笔:

在你心中,夏和冬是什么颜色?请仿照下列句式仿写。

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冬之色为。

学了本文,体会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学习如何运用比喻修辞、运用句式有创意地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详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75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

(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

根据所学内容,学生

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

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学生听讲

引出下面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1.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照课本中的图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伸入到烧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讲解:严格的说蒸馏水也能导电,但是其导电能力很微弱,用上述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

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灯泡都不发光,总结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蒸馏水都不导电)

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总结导电原因: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引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学生通过理解导电原因,更好记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假设、验证等探究过程,建立微观模型,从而对实验事实作出合理解释。通过电离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利用分类方法将电解质非电解质归纳物质中用图示表示,并举例说明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

加深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理解

解决问题:回顾ppt第一页的问题,解释为什么会触电?(提示学生人的汗液组成分是氯化钠)

回答:人的手上常会沾有nacl(汗液的成分之一),有时也会沾有其他电解质,当遇到水时,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因此,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引出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而固体不能

提问: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溶液和熔融氯化钠能导电

学生思考

讲解:氯化钠固体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上堆积形成的,是不能随意移动,一定受到某种作用相互束缚;而氯化钠的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逐渐解离为各自独立的水合离子,使体系中存在可以移动的带电粒子,从而导电

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微观机理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思维。

引出电离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写出电离方程式,讨论氯化钠溶液和熔融氯化钠电离方程式是否一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

概念: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电离方程式

本节课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法和实验探究以及运用多媒体,使得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探索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北师大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体会小数的意义

课件

一、情境导入:

问:以一幅画为线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加入到学习的环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两个小朋友在量课画面的长和宽。长5分米,宽4分米。)

板书:5分米4分米

二、新知探索:

(一)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谈话:你能利用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师: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那4分米呢?

师:5/10、4/10这样的数,我们称为分数,那5和4是什么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我们称为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板书:分数、整数

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种数。板书:小数。

1、告诉:5/10米可以用小数0.5米来表示。

请仔细看0.5米怎么写,板书:0.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17 字

+ 加入清单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

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①、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③、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

参考提示:①光阴易逝,生命短暂。②快乐难久,人生无常。③美物易逝,情迁之痛。④造化难违,死生之痛。⑤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4、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①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②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④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幻灯片]: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60 字

+ 加入清单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原》教学设计》。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涌现。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涌现,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329 字

+ 加入清单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