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1638

范文

1000

季之美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一个对于我们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什么特色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小草发芽,百花盛开,柳树抽出了新的柳条……虽然春天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地方,我觉得,春天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花丛,因为花丛里的花就像商店里的商品一样琳琅满目。当然,我喜欢花丛的原因可不止这一个,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排列的是那么有序,等你再转眼看时,他们已经组成了一幅画,那幅画,多么像高山流水的场景啊!

夏天,正是植物茂盛的季节。小朋友们在绿树下乘凉时,蝉在不停地鸣叫,仿佛在说:“好热、好热……”这个季节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参天大树和树下的小树苗。那时的场景,多么像一位母亲,在呵护着她的孩子,让孩子不受到一点伤害,那样的场景是多么神圣啊!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树叶都变黄了,落了下来,给大地仿佛披上了一件黄衣服。大雁们向南边飞走了,但在天空中排了一个“人”字,似乎告诉人们:我们明年春天还会回来的。秋天最吸引人的,是那刚成熟的麦子,从远处看,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冬季,是一个白茫茫的世界。下雪的时候,你肯定会看到许多小朋友在打雪仗、堆雪人……当然,我并不留恋这些,我喜欢冬日里的梅花,为什么喜欢梅花呢?是因为梅花会在这个季节开花,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勇气,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亦如此,求学亦如此。

四季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景,各有各的风光。在这四个季节中,我留恋的是冬天,在那里有迎寒而开的梅花,虽很艰难,但我要像它一样,不畏严寒,在寒冬里绽放。永不凋零,永在我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足球教学设计方案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641 字

+ 加入清单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

……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12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⑵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⑴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⑵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意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老师投影雨巷图片以及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

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他的《雨巷》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呢?让我们闭起眼睛,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情绪。

(老师放录音)

问:录音听完了,我们能从其中感觉到怎样的情绪?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来,并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引导学生体会到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学生本着感情基调朗诵,要求低沉幽怨)

三、互动交流

问:这种低沉、哀怨和无奈的体验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学生讨论从意象得出的感受)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第一个是油纸伞: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

“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四、合作探究

同学都很好的把握住的文章的情感基调──愁怨。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的呢?

(引导学生自由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爱情诗、革命诗、哲理诗)

(其间补充背景材料)

(老师投影作者及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五、拓展升华

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教师选择符合原诗情境的佳作朗读)

六、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

(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板书】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雨巷 幽深、寂静、

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象征意义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高洁、愁怨

我 彷徨、迷惘、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931 字

+ 加入清单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重点的确定:

由于本课是第三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学生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难点的确定: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艇、操纵自如、簇拥、哗笑、沉寂、静寂、矗立、笼罩。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小艇的哪几个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思考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思考课文是分几个方面写威尼斯的小艇?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是本单元本课的训练重点,在完成问题(2)时要进行分段方法的训练。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对学习提示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训练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把中心句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说说为什么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用~~~划出比喻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图及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

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

(1)状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步骤是:

先理解课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接着按几个方面将自然段进行归并,给课文分段;最后看看每部分是怎样记叙事物的某一方面。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及风土人情比较陌生的实际情况,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及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投影仪。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倒数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课题是倒数认识,是一节新授课,倒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①理解倒数的意义②会较熟练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学情分析

学生能否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效率的提高。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再加以适当的练习,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倒数的意义来说,表面上看起简单,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往往把“互为”两个字丢掉,例如5和 ,应该说成5和 互为倒数而部分同学会说成5是倒数, 也是倒数,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关键词互为化抽象为形象,因此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只有准确、理解了倒数的意义才能初步引导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生才能逐步的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了第一个目标,知识目标即: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要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发现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就必须通过分析、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因此确定了第二个目标能力目标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制定第三个目标、情感目标即: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当碰到好朋友时,美国人会热情的拥抱,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

师:握手是几个人的事情呢?

生:两个人。

师:通过今天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生:“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公开课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片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欣赏《狮子》、《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乐曲,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2、感受“渐强、渐弱”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所表现的效果,通过感受和分辨声音的“渐强、渐弱”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通过对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欣赏,了解和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能在乐曲分力度的“渐强、渐弱”

1、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上音乐课吗?好,现在请同学们用目来告诉老师你们对这节音乐课充满了期盼。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问好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这段动画片中有两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看!他们来了。(课件)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那两只狗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生:答

2、过程

师: 大家说的真好!通过这两只狗的叫声,我们感受到声音有大小、有小、有强、有弱。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中,无处不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好,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请你想象一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答

师:说的真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那我们再来欣赏一次,这次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听辨一下,这段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答

师:对了,刚才我们听到的海浪的声音是慢慢变强的,越来越强了,也就是声音一种特有的表现力,叫做“渐强”。

师:那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把海浪声模仿出来吗?

生:能

师:那么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模仿呢?

生:哗

师:那么你能用由弱到强,也就是渐强的力度把海浪的声音模仿出来吗?

生:模仿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你们看!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他们是谁呀!

生:猫和老鼠

师:谁愿意来扮演一下猫和老鼠呢?

生:两位同学(头饰)

师:请同学们等一下,老师跟这两位同学说两句悄悄话(按老师鼓点声音的节奏和强弱去走)好了,可以了,为了这只小猫和这只小老鼠表演得更形象,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脚步的节奏和强弱自己选择一种表现方式为他们配上声音。

生:做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俩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刚才我们配的声音,正好体现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声音力度的“渐强”。刚才我们通过欣赏和做游戏感受到声音有“渐强”的变化,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声音还可以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答

师:说的很正确,下面就请你拿起桌面上的打击乐器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声音“渐弱”的力度和感觉表现出来。可以前后四个同学讨论,研究一下,然后一名代表把你们讨论的结汇报一下(下去指导)

师:好,请同学们把打击乐放回桌面上,哪组同学能把你们创编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真不错,可以,我们请这组同学一起来按照他们的方法把渐弱的力度表现出来。

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的.方法把声音渐弱的力度表现了出来。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渐强”与“渐弱”的力度,今天老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老师也想当一次学生和你们比一比,那谁愿意来当老师呢?

生:答

师:我闭上眼睛,请你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任意敲击一组表现声音“渐强”或“渐弱”的力度让我们来分辨。xx老师您现在可以开始了。

生:提问题

师: 这几位小老师出的问题可真难啊!看来我还是没有你们聪明。大家请坐好,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欣赏录像和自己创编表现声音力度“渐强、渐弱”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美丽的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如果要想在一首乐曲中把丰富的感情表现出来,乐曲中的旋律就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尽情的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乐曲中的“渐强、渐弱”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下面让我们在交响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再次感受音乐中“渐强、渐弱”那丰富的表现力,请同学们随着乐曲的节奏用你的掌声把它的“渐强、渐弱”表现出来。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1、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5、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导、点拨、探究

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两张硬纸条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课件出示64页例题图)看!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说说这幅图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吗?其实,在这些平面图形中还藏着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并配有动画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去学习)

1、感知角。

摸角:

*请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个角,摸一摸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角的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这部分呢?(平平的,直直的)

*谁再来说一说?

2、介绍角并画角。

*老师就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依据三角尺其中的一个角画)

*刚才同学们摸着尖尖的地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标:顶点)

*刚才同学们摸着平平的地方,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标: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3、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围找一找这些角吗?看看它们都藏在什么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边?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学生举例。

(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安全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学校,班会,教研,设计,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1、教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交通规则。

2、教育幼儿不玩火、电等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初步培养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发展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1、准备注意安全标志、步行标志、人行横道标志、禁止通行标志、当心触电、禁止烟火等六个标志教学挂图及卡片若干(套数与幼儿人数想等)。

2、准备教学挂图四幅

第一幅:有几个孩子在标有禁止通行的路上走。

第二幅:红灯亮了,有个大人领着孩子在乱跑。

第三幅:

①幼儿在标有高压电标志的地方玩,有的在爬电杆;

②一幼儿用手指或铁片去抠插座孔。

第四幅:有3——5个孩子在标有禁止玩火的地方玩火。

1、逐幅出示挂图,组织幼儿讨论:

①土上有什么?

②他在干什么?

③这样做危险不危险,为什么?教师针对每幅图及时小结。

2、组织幼儿继续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怎么办?

3、教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并讲解遇到这样的标志我们应该怎样做?

4、游戏《摸口袋》。老师将几种安全标志的卡片装进口袋里,请一幼儿上来摸,摸到后说出这是什么标志,遇到这种标志应怎样做?

5、教师任意说出一种安全标志名称,请幼儿迅速找出相应的标志卡片,看谁找得快又准。

教师可把各种安全标志布置在活动室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1、唱《采菱》

2、听《梦里水乡》《采红菱》

3、表现《采菱》

1、指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通过学唱和欣赏江南的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入到集体表现歌曲的形式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优美婉转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

1、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掌握

2、表现歌曲

:钢琴、多媒体课件、节奏卡片

1、教师创编:2/4 x xx x x︱ x x x‖

东 小 的同学 你 们好!

2、教师出示节奏卡片:2/4 x x xx x ︱x x x‖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描绘的哪里的风景?(出示课件)

2、(师)你们能用语言来赞美美丽的景色吗?

3、(师)如果让你们为图片配上音乐,你们会选怎样的音乐?(优美、婉转、抒情的)

4、听音乐《梦里水乡》,听一听老师选择的音乐。

5、过渡语:(师)江南确实太美了,人杰地灵,水甜,心甜,歌更甜,你们听一群孩子用动听的歌声在赞美家乡呢。

1、初听《采菱》,说说歌曲的情绪和歌曲的内容。

2、(师)你们采过菱角吗?看看老师是如何采菱的。(教师边唱边表演)

3、介绍“菱角”的生长过程,小伙伴们采菱时的心情。(出示课件)

4、学唱歌谱。(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教学生读一读。

(2)教师范唱歌谱,学生找一找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3)听唱法学唱部分歌谱。(唱准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4)师生接口唱,学生在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处接唱。

5、学唱歌词。(一字多音的唱法)

(1)教师范唱。

(2)听琴轻唱,说说难唱的地方。

(3)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教师在间奏处伴唱)

1、分三个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组:变化演唱形式;

第二组:创编动作表演;

第三组:创编歌词

2、分组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师)我们江南的音乐不仅好听,形式也很丰富,同样是采菱,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现,你们听(放音乐《采红菱》)(出示课件)

(师)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有诗句赞美江南,最后老师把这首古诗《忆江南》送给你们,大家也可以回去找一找其他的江南知识,下节课大家一齐分享。(出示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29 字

+ 加入清单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关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小艇的样子

外:二三十英尺,像独木舟,像新月,行动时像水蛇

内:皮垫子,窗帘

船夫的技术好

在极快时操纵自如

在拥挤时总能挤

在极险窄地方总能穿

与人们的关系

商人做生意

妇女坐船娱乐

小孩游玩

老人祷告

作业设计、安排:

抄写词语、多音字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

朗读课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初知课文内容。

威尼斯在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特点?

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这个美丽的水上城市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1.边读边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①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②拼读生字表,找出易错的字。

③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思考: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1.读音要准:祷、泊。

2.注意字形:梁与粱、艄与梢的区别。

3.哪个词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4.区别形近字:

艄()梁()

梢()粱()

5.说说: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练习分段。

2.课文主要写的什么?

投影选择:

①威尼斯是个美丽的水上城市。

②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③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

④威尼斯的市民爱坐小艇。

选择①和③,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

1、了解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小艇与威尼斯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朗读课文。

说说威尼斯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板书:水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城,河道就是街道,一出门就是水,它就是这样一座城市。那么小艇与威尼斯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威尼斯同其他城市是不一样的,水城的特点和它的重要交通工具小艇就构成了威尼斯的独特风光。(板书:独特风光)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一起来欣赏威尼斯的独特风光,欣赏小艇的样子。

刚才我们通过看录像领略了威尼斯的独特风光,欣赏了小艇,那么小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小声读第2段思考。(注意作批注。)

①用一个词概括出小艇的特点。

板书:样子奇特

②解释“奇特”。

③你从哪儿体会到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读有关句子,谈你的理解。

指名到前面画一画新月的样子。

④小艇除了奇特还有什么特点?(还很漂亮。)

看到这样奇特漂亮又舒适的小艇,你会有什么感受?(板书:喜爱)

⑤朗读第2段。(要读出对小艇的喜爱。)

同学边听边想。

①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

②威尼斯人为什么把小艇装饰得既奇特漂亮又舒适呢?

2.这么令人喜爱的小艇由谁来驾驶呢?对船夫的技术又有什么要求呢?

①小声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下来,齐读这句话。(板书:船夫技术好。)

②你从哪儿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默读划出重点词和句子。(板书:操纵自如)什么叫操纵自如?

注意侧面描写的两句话所起的作用。

③看到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高,这么棒,你会怎么样?(板书:赞叹)船夫的技术为什么会这么好?

④指名读第3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船夫技术好的。

3.奇特舒适的小艇由技术高超的船夫来驾驶,那么都有哪些人乘坐呢?

①默读思考:哪些人坐小艇?(用“△”标出)再想一想这些人去干什么?

②除了书上写的这些人,还有很多人坐小艇,这么多人都需要坐小艇,说明了什么?(板书:作用——离不开)

4.指名读第6自然段。

①从对夜景的描写你看出什么了?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动→喧闹停→静寂)

②看到小艇的作用这么大,你想到了什么?

③朗读体会。

1.速读全文想一想每段的意思,然后结合投影选择段意,说说为什么。

2.结合板书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城关系密切?

小结:以前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欣赏了不少祖国的风光,今天又欣赏了世界风光,说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美丽可爱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来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教研,设计,全文共 2407 字

+ 加入清单

小朋友们,你能说说你对见过的泉水有什么感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泉水的一个故事。

1、图文结合,展开联想,整体感知全文。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主说话,小组交流。

2、老师示范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小组合作朗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在小组里展示朗读。

4、小组派代表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并发“小书签”奖励。

5、在整体朗读过程中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要求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6、师生合作,采用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进一步在读中感悟。

1、朗读全文,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美丽可爱的心灵。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讨论交流:你觉得泉水怎样?喜欢他吗?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口头补充句子。

泉水流到___,他看见了___,泉水说:“___。”

1、在“好词佳句”本上自愿摘抄词句。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还可仿照上述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几句话。

2、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打扫街心公园的卫生,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帮助军属做家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字词,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激发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的兴趣。

4、学习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2、第一节大家读了课文,认识了几个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3、出示生字词。哦 塔 罐 杜鹃 缝(指名认读)股 指名读。(出示:一股清泉 指名读)脆 我在课前看同学们的作业时,发现上节课学的生字中这个“脆” 字写得不太好,下面咱们再来写一写。

4、书写生字词:脆 天然水塔 杜鹃

1、初读课文。

(1)过渡:下面咱们来读读课文吧。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回小老师,来分配分配吧。

(2)评价: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简单地评价评价?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谁还愿意读第一自然段?(2)你们能读好吗?谁能先给我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3)你们先自己练习练习吧。(自由读)(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5)我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第二至五自然段(1)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请同桌两个一起读读书,把答案画在书上,谁能给大家一点提示,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大家拿出笔来,可以边读边画。(2)学生互读互说。你们读懂了吗?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我想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贴在黑板上,贴完后,还得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3)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启发学生体会泉水乐于助人的精神。)(4)我们刚才在读书时,谁注意到学习伙伴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了。(5)指名读学习伙伴的问题。(6)学习伙伴不明白这个问题,你能告诉她吗?(理解天然水塔,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第一自然段中,泉水是从石缝里冲出来的,而不是流出来的。)(7)谁还读懂了第三、第四和第五自然段?(8)你们看,这几位同学给我们拼出了好看的图画请你们自己看着板书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9)大家说得真起劲,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欣赏这美丽的画面,回顾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你们欢迎我吗?(10)下面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我们怎么读,才能让人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呢?(有感情,带表情,加动作)你们会加动作吗?火花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怎么照?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怎么喝呢?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小画眉们,让我看看你们怎么尽情歌唱。(11)看来大家会加动作了,不过拿着书可不方便啊,谁有什么好主意?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开始练习。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了。(12)我想请四个同学当代表到前面来领背。谁来领背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如果读到你喜欢的那一段你就站起来和领背的同学一起读。

4、激趣说话(1)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指名回答。)(2)小结:你们说得这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成文字。在班里的展示台上展示。

5、第六至七自然段(1)(过渡)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2)我们看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出示六七自然段内容)自己先读一读。(3)自由读。(4)齐读。

1、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师下去指导,加动作背。)

2、检查背诵。

1、你们看我这里还有一首写泉水的小诗,咱们来读一读,女生读问的句子,男生读回答的句子。

2、你们喜欢泉水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向泉水学习?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93 字

+ 加入清单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6~67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技能,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每4人小组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有1元的纸币1张,硬币1枚;1角的纸币15张,硬币1个;5角的纸币3张,硬币1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商店购物图。

谈话:小朋友,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需要用到什么?

提问: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揭题:买商品时要用到钱,我们国家使用的钱叫作“人民币”。

【说明:从生活常见的购物情境入手,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走进今天的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一)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分类

引入: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说说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并把人民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材料分,认识纸币和硬币。

揭示:像这样纸做的叫纸币,这种金属做的叫硬币,人民币按制作材料分,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类。

(2)按单位分,初步感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提炼:人民币上的文字有“元”“角”“分”三类。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购物经验,并且课前在父母的帮助下辨认过人民币,课堂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小组内将人民币分类,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认识人民币,在大量辨认的活动中总结出一般方法。】

(二)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总结提炼辨认方法

1.认识1元,初步体会方法。

用课件出示1元的纸币并提问: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上的文字有“元”“角”、“分”,那这张纸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怎么看的?

指名介绍1元纸币的辨认方法,教师补充:人民币上的“壹”就是数字“1”的大写;“圆”是人民币的单位,跟“元”表示的意思相同。

小结:看到数字“1”和单位“元”,就知道这张人民币是“1元”。

课件出示1元的硬币并提问:这枚硬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提炼:这两个人民币上面都有数字1,单位是元,所以面值相同,都是1元。

【说明:在提取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认识1元,并总结提炼辨认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将数字和单位结合起来看是辨认人民币的基本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观察、梳理、思考、总结,有助于学生建构方法,并自觉运用方法。】

2.方法迁移,认识其他人民币。

提问:剩下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又是多少?你能像刚才一样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些人民币,知道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把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结合起来看,就能知道人民币的面值。

【说明:学生已掌握辨认1元的方法,这一环节继续让学生自主辨认其余人民币,进而总结出一般方法,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加清晰深刻。】

3.体会人民币的大小。

提问: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你能把这些人民币按面值的排一排吗?

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期中“元”最大,“分”最小。

谈话: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我们国家的国徽,国徽象征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大家要爱护人民币。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动手连一连。

【说明:本环节展示所有1元以内的人民币,让学生直观感知人民币的几种面值,巩固深化辨认方法,并且结合人民币上国徽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三)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⒈学生操作,认识1元=10角。

课件出示一本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

谈话:认识了人民币,我们就可以进商店买东西了。笔记本的价钱是1元,怎样付1元钱?

活动:小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有次序地去纸盒里拿出1元钱,放在自己课桌上。

展示学生不同的拿钱方法,引导学生说出“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

小结:虽然这几种付法各不相同,但都是付了10角。10角就是1元,1元就等于10角。(板书:1元=10角)

【说明:教学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可以等值互换的思想,因此创设了一个较开放的“付1元钱买笔记本”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交流获得不同的付钱方法,从而更全面地体会等值换币的思想。1元=10角既是一个数学规定,也是一个生活常识,在购物情境中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识需要,有些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提炼出进率,缺乏经验的学生可以在场景中意义接受知识。】

2.知识迁移,认识1角=1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1元=10角”,那你知道“1角=( )分”吗?

小结:10个1分就是10分,10分就是1角,所以“1角=10分”。(板书:1角=10分。)

追问:几枚5分可以换一枚1角?

节约意识教育:10个1分能凑成1角,10个1角能凑成1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

【说明: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和推理,得出1角=10分,并渗透节约意识的教育。】

三、组织活动,拓展提升

(一)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老师在商店里买了一块橡皮,付了一张5角和一张1角,这块橡皮的价钱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5角和1角的单位都是“角”,单位相同的可以直接把数相加,5角+1角=6角。

2.提问:商店里有块漂亮的红橡皮。这块红橡皮的价钱是多少?

小结:1个1元就是1元,3个1角就是3角,合起来就是1元3角。

3.提问:小明买了一只毽子。你知道这只毽子多少钱吗?

小结:5角加5角是1元,再加上旁边的1角,就是1元1角。或:5角加6角等于11角,11角里面的10角就是1元,再加上旁边的1角就是1元1角。

(二)补充练习单位换算

1元1角=( )角1元6角=( )角1角7分=( )分

【说明:练习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同面额组合,让学生学会将相同面额的人民币相加得出商品的价钱,体会人民币是可以计算的;第二层次是复名数,当有不同单位的人民币时,可以分别将相同单位的人民币面值相加,再合起来得到复名数,让学生体会有的商品价格只需用一个单位来表示,有的则可以用两个单位组合起来表示;第三层次是相同面额的人民币相加之后再根据10角=1元转换成复名数,让学生在计算中再次唤起对单位进率的认识,体会到几元几角的实际价值,学会在不同单位间进行互换。这一层次也是为之后拿1元2角的活动做伏笔。】

(三)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老师想买这张邮票,价钱是1元2角,可以怎样付?

活动:组员按顺序从纸盒里拿出1元2角放在桌上,再互相说一说是怎么拿的。

课堂交流:你是怎样付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不同的拿法:(1)12个1角;(2)5角+5角+1角+1角。

小结:在这些付法中,有的是用相同单位的钱来付的,有的是用不同单位的钱来付的。虽然付法不同,但他们都表示1元2角。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人民币,灵活地选择付法。

【说明:巩固对元、角之间进率的认识,学会不同的付钱方法,体验付钱的策略。】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商品图并谈话:商店里还有好多学习用品呢!

(1)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正好是1元?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给你1元钱,可以买哪件商品,应找回几角?能买到1元5角的剪刀吗?

小结:用1元钱买比1元少的商品,就要找回一些钱;如果超过1元就买不到了。

(3)每样商品只能买一件,1元最多可以买几件,是哪几件?

小结:同样多的钱,挑便宜的买,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

四、总结拓展(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1教时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题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好闻的气味,还有美妙的声音呢!你听(放音乐磁带)。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2、交流感受: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秋天声音的诗歌。(揭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2.交流收获:

◎教师把学生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齐读这些词语。

◎谁能帮助解决这些词语。

◎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教师板书。

三、美读诗歌,感受诗情

1、品读第一——三节

a、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b、有感情地朗读。

配乐朗读、加动作朗读、展示自己喜欢的诗节

2、品读第四——六节。

a、“辽阔的音乐厅”指什么?

c、为什么“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d、秋的声音还会在什么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

e、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四、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交流: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夏字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还有《春》、《济南的冬天》和《秋天》,这四篇文章有散文,也有现代诗,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夏天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感悟作者对夏天由衷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545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认识正、负数,所以正、负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

之前的数概念学习,学生较多的是在具象意义上认数,分数虽然是在抽象意义上认数,但借助整体和部分关系,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用分数表示相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正、负数的认识则属于更高的抽象意义上的认知,所以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1、经历正、负数的产生过程,感受数范围不断形成和扩张的生成发展过程。

2、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0表示参照标准,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

3、结合实际情境经历数轴的产生过程,在数轴上理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0表示参照标准,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理解0的含义。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参照标准及其相反意义的量。

这些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以第①个为例,相对“始发站一个乘客也没有”为标准进行比较,相反意义的量是“上来8名”和“下去6名”。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其它情境中都是相对什么标准来说的,两个数量有什么联系吗?

二、联系生活并用正、负数表示。

开始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0”来表示参照标准,用正、负数来表示参照标准两端相反意义的量吗?

以前计数时0表示没有,测量时0表示起点,今天我们学习正负数中0又用来表示参照标准,0的作用真大啊。

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约155米,这里以海平面为基准,是不是也产生了相反意义的量?怎样用正、负数来表示?

暑假里绵阳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8℃,和这么热的高温恰恰相反,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温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关系却只有-38℃,-38℃在-20℃的上面还是下面,比-20℃高还是低?

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例子吗?举例时想一想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0,什么为正,什么为负?

小结:生活中凡是相对某一参照标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三、正、负数的应用

1、结合班级中的正、负数生成数轴。

师:同学们找找,我们班级里有没有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地方呢?

师:如果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右边为正,左边为负,那同学们的位置是不是也产生了正、负数?右边a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左边b同学的位置呢?

小结:从0向右位置为+1,+2,+3的同学离0越来越远,表示的数就越来越大。相反,从0向左位置为-1,-2,-3的同学离0越来越远,表示的数就越来越小。

师:如果仍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向前为正,向后为负,那前边c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后边d同学的位置呢?

师:我们再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斜前为正,斜后为负,e、f同学的位置用什么数表示?

小结:我们把刚才横行、竖列、斜行的同学们的位置分别看做一条直线,参照标准用0表示,也就是数轴的“原点”;规定向东、向北、向右、向前为正,也就是数轴的正方向,画上箭头;那么向西、向南、向左、向后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在直线上用正、负数表示,每两个同学间的距离一样,这个距离也就是数轴的单位长度。

师:比较一下,相对0而言,是-2更接近于0,还是+2更接近于0?

四、总结:正数和负数在0的两侧,它们具有相反关系,这一特点也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找一找,体会一下。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负数的意义。

体会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从直观形象的温度计出发,帮助学生理解。

结合数轴、直观形象的理解负数的意义。

在总结中提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认识角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8、39、40页《角的初步认识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从孩子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导入,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对建构角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观察到角,对角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感知角——形成角的表象——构建角的概念——深化角的认识——巩固角的概念”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识角,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1、结合教材主题图,能找出生活中的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尺画角,能比较角的大小。

1、能找出生活中的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用直尺画角,能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圆形纸等。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达成。

2、通过练习检测目标2的达成。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圆形,露出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好吗?是这样的,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信封里面装的是个什么图形?

教师再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长方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怎么样,猜猜这个信封里面又会是什么图形?

师: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师:对,大家真聪明(边说边取出长方形)。这可是个长方形,大家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幻灯片出示课本38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学生观察主题图并从中寻找角)

2、观察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六年级《灯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 的围 ,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8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的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明搬新家了,家里需要一张新书桌,妈妈让小明自己到商店挑选,要记录下所选书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接到任务后,小明邀请好朋友小红一起来到商店。我们看一看他们所选的书桌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

二、新知探索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小明挑选的书桌的桌面长、宽各是多少?

(2)妈妈要求用米作单位,5分米、4分米究竟是多少米呢?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想一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5分米是5/10米,4分米是4/10米。

(3)5/10米还可以用0.5米来表示。请仔细看,0.5是怎样写的?要注意小圆点的书写位置,0.5读作零点五。0.5叫小数。

(4)4/10米可以用怎样的小数来表示?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填完后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

指名汇报,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仔细观察,你发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小数?反过

来,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这就是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6)小数是在人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中产生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也就是小数。(课件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1)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在商店里转了转,看到圆珠笔是1元2角,笔记本是3元5角,这样的钱数也能用小数表示吗?

(2)以组为单位试着把1元2角、3元5角改写成小数。

(3)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把几元几角改写成小数,通常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5)观察上面的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学生讨论后读课本第100页下面一节,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出来。

(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善板书)

(8)任意写出几个小数,在小组内读一读。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各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三、应用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交流,任意指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想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和小组同学或同桌商量。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总结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怎样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比较小数的大小

上课时间:6月1日,累计课时:58。

教学内容: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

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正确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天热了,大家开始吃冷饮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冷饮名称及价格。

2.(出示挂图)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现在老师想知道棒棒糖和冷饮哪个更贵一些?你们能告诉老师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比较小于1元的两个价格的大小。

1.猜一猜:谁的价格更贵一些?

2.小组交流:谁更贵一些?理由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3.在括号里填上符号,读一读。

(二)比较大于1元的两个价格的大小。

1.你会比较蛋筒和冰淇淋的价格吗?

2.小组说说你是怎么比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3.在括号里填上符号。

4.现在你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冷饮,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5.集体交流,教师板书。

6.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说说是怎么比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先比整数部分,再比小数部分。)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完成第10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说说彩带的长度。

(2)独立比较。

(3)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2.完成第10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3.完成第10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仔细审题一独立填写。

(2)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怎么填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