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搭石教案及教学【合集2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搭石教案及教学,欢迎大家来阅读。

浏览

2274

范文

1000

下找春天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5.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那你们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那春天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都有哪些景象呢?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首我们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请同学们从中找出歌词中找出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象有哪些?(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生:(小声跟唱)

师:听完歌曲,请同学们告诉我春天在哪里?

生: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影里。

师:回答得很棒。那春天有哪些景象呢?

生:有红的花绿的草。

师:好,那么红的花绿的草是通过我们的那个器官知道的?生:眼睛。

师:(提出疑问)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世界是不是就是黑暗的呢?

生:不会。

师总结: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引出课题《触摸春天》。

二、听短文录音,领悟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听《触摸春天》的短文: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且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听完录音,提问:本文有几个自然段?生字词划出来了吗?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做了什么事?(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3.检查预习情况,利用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讲解课文1-4自然段。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课外延伸,渗透法制教育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内容

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

2、小结: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不能对残疾人有歧视之心。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其它描写奇迹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感受。

2、巩固练习:自由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3584 字

+ 加入清单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方法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 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 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 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 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 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 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 历史,理解 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__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 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 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 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 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 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木兰诗 教案 木兰诗教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字词。

2、初步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掌握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复述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授课时间:

授课日期:

课时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朗读《木兰诗》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作为一首民歌,《木兰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进花木兰。

2、明确课时目标(多媒体展示)

二、自主学习,前题诊测

检查预习,学生展示交流: 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何为“乐府诗”?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 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木兰诗》的重要地位: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机杼 zhù 戎机róng 可汗 ka hán 鞍鞯 jiān 辔头pai

燕山yān 胡骑jì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 傍地走bà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一二小节,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5、学生分小组展示诗歌朗读。

二、小组内疏通文意。

请学生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找出来写在黑板上。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检测练习册1、2、3、4。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抄写课下注释。

2、背诵两个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狮子与鹿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1、掌握文中新词,理解:“匀称、抱怨、没精打采、犹豫、灰心丧气、挣脱”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读懂课文,理解鹿角和鹿腿给鹿带来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不能过于注重事物外表,得看它有没有用处。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引

1、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狮子和鹿》这篇预言故事了,读过三遍课文的同学请举手?(真是自觉的孩子。)

2、 已经超过三遍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你们都是勤奋好学的孩子!)

二、读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生字表,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很多,比如屏幕上的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

2、幻灯出示:

匀称 珊瑚 噘 没精打采 抱怨 逼近 犹豫 灰心丧气

凶猛 撒开腿 挣脱 甩在后面 使劲一扯

3、这些词语,老师不教,你们能不能读正确?(如果有学生读错,可以请其他同学读,让读错的同学认真听,看能不能自己发现。可以鼓励:学会倾听是一种方法,一种美德!)

4、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5、生字、生词不仅要会读,如果能够理解意思才更为了不起!说说看。(可以相机鼓励:“你很会学习。”或“了不起!你预习得真好。”)

6、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说,多读几遍课文,文中的意思不用老师讲,就明白了。所以,虽然大家已经读过许多遍课文,我建议大家还要用心把课文读一读,特别是文中小鹿说的话,好吗?(生自由读文,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品

1、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老师很感动!有这样认真读书的精神,你们一定能学好语文。大家请看屏幕上的句子,试着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够读得流畅、正确、有感情。

2、幻灯出示:

a:“咦,这是我吗?”(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因为鹿忽然间从倒影中发现自己很美丽。)

b: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要读出感叹的口气,“从来”、“这么”要重音朗读。)

c:“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用赞美的语气朗读,“多么”要强调重音。)

d:“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噘起嘴,不高兴地读,读出埋怨的语气。)

e:“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要读得急,“使劲一扯”、“才”要强调重音。

f:“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前半句有惊无险,读出紧张的口气,后半句用庆幸的语气读出高兴的样子,“差点儿”、“狮口逃生”可以强调重音。)

3、现在,请你选择屏幕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读得传神。(指名读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想再试一次吗?”“听了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或:“老师也想读,你们听得出我的心情吗?” )

4、 读得真好!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吗?

四、悟

1、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我们就这样去读课文,就能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就会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读了上面几句话之后,你能体会到写什么呢?

2、课文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么?善于动脑、积极发现问题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生提问,教师相机点拨或请同学帮助解决。)

3、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之后也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呢?这里有四个答案,你们猜猜看,请看屏幕。

4、幻灯出示:

a、《狮子和鹿》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

b、《狮子和鹿》这篇课文中我最喜欢鹿说的“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使我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c、《狮子和鹿》这个预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

d、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5、这些都是老师的解答,每读一次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答案。我们只要多读几遍,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随着你的长大,你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拿到文章之后,一定要养成多读几遍的好习惯。

五、拓

1、同学们,学习到这儿,我们了解到小鹿脱险的经历,此时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小鹿说吗?

2、生畅所欲言。(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不作定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 )

六、结

同学们,小鹿肯定会听到你们的话,一定会记住你们的话!一定会从心底感谢你们的!经过短短的四十分钟,与你们共同学习,让老师感到非常愉快!孩子们谢谢你们的配合!

七、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

更要讲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1—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特色

3、理解有关句子,体会小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里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们置身于其中。让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议、说,班级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朗读、动手操纵、多媒体教学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汇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3、出示课件介绍威尼斯这座城市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美在哪里。

2、全班交流:美在哪里?(城市风光美,小艇美)

3、结合自己的理解,描绘一下威尼斯的风光。

四、学习12自然段,体会小艇之美和重要性

1、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插图,用自己话描述小艇的样子。(生口述)

同学们说的好,描述的很形象,现在请快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的。(指名读,齐读)

与你们描述的描述的相比,作者的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既然这里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它比作了“新月”“灵蛇”,写出了小艇的长窄深的特点,你们想学学嘛,那就一起再来读读。

2、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这样设计?(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上穿梭,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小艇非常有特点。那你们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那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感受小艇外形之美的句子。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小艇“坐之舒”

1、引导交流:小艇似一轮小小的“新月”,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的河里。坐在小巧玲珑的小艇里舒服吗?从哪里感受到舒服呢?

2、引发交流: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3、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板书)

4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种情趣入情入境的读一读。

大家感受到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情趣,读出这种舒适。

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

坐着这么舒适,充满情趣的小艇,这都离不开谁的功劳?

好,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船夫技术到底怎么高超,谁来找找,对吗?

(生汇、师板书)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船夫驾驶技术高超?(速度快、平稳、操纵自如等)板书)加情境,理解操纵自如。这么高超的技术想学吗?带着这种佩服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么高超的技术想学吗?好,拿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把桌面当作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作来往的船只,用自己的文具盒作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描述,驾驶小艇。经过这番驾驶,你想对船夫说些什么?

那老师有问,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么好。(留心观察,抓住特点,亲自体验)

学第五、六自然段,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的和谐。

船夫技术这么好,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一定非同寻常,下面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有哪些人乘坐小艇做什么事。画表格,生说师填)除了这些人还有谁会?生汇

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那我们读一读,感受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性。

你们读得挺不错,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师读,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待会儿交流你看到什么?镜像好吗?(繁忙、热闹、喧闹、充满生机)

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小艇行驶在水面上,威尼斯的水面是生气盎然、热闹非凡,那晚上小艇是怎样的?小艇让威尼斯的夜怎样,我们一起来先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再同学来说一说。

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了情趣,无论是懂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让我们轻读课文,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有那些收获,可以从内容写法上或那些值得我们学习。

1、阅读《威尼斯之夜》结合读了两篇文章的感受,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

2、背诵4—6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主要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遵循“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这一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对于“解比例”,从审题、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及所用单位,都通过相应的问题加以突出,使学生都能够运用“列比例法”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结合相关例题,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广泛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解题策略的同时,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比较,使学生在理解不同解题策略的同时,选择比较简捷易懂的解法,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地图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比例尺?关于比例尺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比例尺意义的认识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2)说一说下列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250000。

②比例尺80∶1。

③比例尺

(引导学生交流后说一说每种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导入新课。

通过交流,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比例尺的应用)

设计意图:全面回顾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教学例2,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

(2)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

生:本题已知比例尺是1∶400000,图上的长度是7.8cm,求实际长度是多少。

(3)思考、交流:如何求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

预设

生1:先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cm,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求出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2: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直接用图上长度7.8乘比例尺中的400000,求出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3: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计算:400000÷100000=4(km),7.8×4=31.2(km)。

(4)重点理解基本解法。

问题1:为什么设的实际长度要以“cm”为单位?

问题2: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400000”表示什么?

预设

生1:设的实际长度以“cm”为单位,是因为图上的长度单位是“cm”,只有图上的长度单位和实际的长度单位统一了,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2:列比例的依据是“=比例尺”。

生3:“400000”表示图上1cm的长度相当于实际400000cm的长度。

(5)学生独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指名板演并订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1、让学生知道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所吃食物等;

2、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让学生理解蚯蚓的基本习性。

通过对蚯蚓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等。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蚯蚓平时都吃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蚯蚓的“家”。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

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4、思考蚯蚓吃什么、蚯蚓的“脚”在哪和蚯蚓呼吸等问题。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那蚯蚓就是吃土吗?蚯蚓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蚯蚓像人一样需要呼吸吗?让学生回忆之前户外的观察,通过感官的认识抽象出蚯蚓的真实生活。

5、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蚯蚓的基本习性,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6、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余光中乡愁教学课件 乡愁余光中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是九下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爱国和思乡的新诗,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一首表现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篇幅短小,节奏和谐,内容浅显又意味深长,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会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课前都能自觉的完成字词和诵读预习。但对于如何把感情融入课文进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意象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学生也缺少相应能力,这是学习本课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情愁。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教研,设计,全文共 2197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万能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设计,全文共 5269 字

+ 加入清单

1、阅读写作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领会改写古诗的技巧。

2、情感态度方面: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诗歌的情感。

学文写事

故事引路,明确主题

一、提问导入——古诗知识小调查

1、你能说出几个熟知的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吗?

2、你能说出几个古诗的题目吗?

3、你能完整地背诵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古诗的有趣故事也不少,来听一个吧!

二、故事引路

听故事《解缙的应变之作》,思考回答:

1、皇帝说的事情是真的吗?

2、请把解缙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3、说说解缙的诗是怎样得来的?说明了什么?

三、明确主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对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掌握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

学习古诗的新方法——改写古诗(根据古诗写现代文)

技法点拨

环节过渡:要根据古诗写好作文,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读写技巧呢?

一、读懂原作

(一)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原意(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要把握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描写的环境和具体的事物)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发生的事情、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表情等)

(二)例文阅读

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完成练习:

1、读懂原诗

2、读改写,大家评:

(1)小作者写的人和事和原诗里写的相同吗?

(2)改写的文章比原诗增加了哪些内容?这样增加好不好?

(3)你还觉得文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改变写法的要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3)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4)适当补充背景材料。

适当补充古诗背后的故事,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二)例文阅读

读《桃花潭送别——改写》,完成练习:

1、你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2、改写文章里的人称发生了什么改变?

3、小作者的改写比原诗增添了哪些内容?你觉得怎么样?

三、掌握改写古诗的步骤与格式

(一)步骤与格式

1、改写古诗分三步

第一步:读。(读懂诗句)

第二步:想。(想象诗句的环境和人、事、物)

第三步:写。(把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2、改写的文章有格式

题目居中不能少,古诗原文要写好。

下面接着细思考,改写诗句语言妙。

(出示正确格式)

(二)读读品品

欣赏动画例文《小池》,思考回答:

1、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3、诗句里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小作者的改写,写出了这些景物吗?

4、小作者通过想象,还补充写出了哪些景物?

积累表达

一、词语积累

我们改写古诗要做到:

忠实原作 用心领悟 反复吟咏 体会妙处

美妙的古诗让我们

沉浸其中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赞不绝口

二、念念歌诀

教学环节四:课后体验

请在课后诵读几首古诗,并选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 做个小记录:

1、这首诗叫什么题目,作者是谁?你能背诵和默写吗?

2、你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吗?你能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吗?

3、你知道这首诗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4、你想怎样改写这首古诗?

板块二:《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会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会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会《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一)忆主题、酝诗情。

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会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

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平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下体会平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黄色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

(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垂钓人】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会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习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归,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污秽官场,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率性的张志和——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归,是不想让世俗纷扰牵绊住自己不羁的心,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逍遥的张志和!让我们一起走近那逍遥的烟波钓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

张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钓,不舍归去,无独有偶,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钓不舍归去,这就是柳宗元。齐诵柳宗元的《江雪》。可见,在古诗中,渔夫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无争、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他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选择,与景无关,与情有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为什么不把有关渔夫的文化内涵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呢?

(5)通过这节课的学会,《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

三、学有疑,带诗文。

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乡愁席慕蓉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02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投影仪。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赠汪伦教案及反思 赠汪伦教案大班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结合古诗词诵读的饿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以上就是《赠汪伦》教学反思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两只鸟蛋课文教案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230 字

+ 加入清单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识记生字,写字

突破方法: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指导书写书空、描红,学会6个生字的书写。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突破方法:朗读时,联系生活感受,想象、表演相结合,理解诗歌的意思,达成共鸣。

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鸟蛋实物、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4个二会字,正确书写本课的6个二会字。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激趣导入

1、播放鸟叫声,让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师:鸟类可是人类的好朋友。无论在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可以看见它们。那鸟妈妈又是怎样把它们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生说——点击小鸟破壳的课件

(激趣,为课堂学习创设一个妙趣横生的和谐氛围。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学生认知上的铺垫)

3、揭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利于提高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2、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人认真评议:发现他哪个字音读得准,你就向他学:他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3、教师巡视、指导。(着重指导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的方法,看看是否每个成员都发言)

三、识字(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1、合作识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小伙伴合作读。

2、交流识字。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你是怎样认识的?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猜谜语如:还不走车来了。(连)千少万多。(仿)

同座交流,看谁的办法。

3、竞赛识字。出示词语大转盘,让学生自己转动,转到哪个词就领读三遍,看谁读得准,认得多。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在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

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老师出示生字:连远,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让生说说都是什么偏旁?

4、老师范写这两个字,生观察。师边写边提醒学生看清“走之儿”的写法(点和横折折撇两个笔画间要空一些,捺要平,稍稍有些弧度。)

5、生描红、临摹

6、出示:定向

7、师:谁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指名板书。

8、评议,师强调“定”的最后两笔,“向”的“口”要往上一些。

9、生描红、临摹(老师巡视,并对写得学生表扬)

10、你们想一想,课文中哪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的?(听、唱)

11、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12、这两个字怎样写才美呢?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说笔画的位置。

13、写完“唱”,让学生说说“唱”中的两个“日”哪里不太像?(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并且扁扁的)

14、在书上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扩展

寻找、搜集有关鸟的知识介绍和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进行短语练习:什么( )、( )的什么,能进行句式变换说话。

过程方法

让学生掌握通过想象、表演等多种形式,在体悟、感知的基础上,入情朗读,动情表达的朗读方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森林中,各种鸟在林间飞舞,最后定格在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有两只鸟蛋。让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看着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二、复习巩固

认读游戏:“帮助鸟蛋回家”(课件出示十二只写有本课生字的鸟蛋。学生读准一个字,这只鸟蛋就不见了,回家了。)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上课伊始的复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精心设计,既复习巩固,让生做好认知上的储备,又激发学习兴趣,为生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三、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鸟蛋们都回了家。(点击出示课文)

可是,还有两只鸟蛋要经历一次危险的旅行。是什么呢?仔细看!认真听!

——师配乐范读课文

2、让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3、一人选择一段,四人小组合作互听互读,互正音

(1)、扩大朗读正音的校正面,提高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互相倾听的能力,并在听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的正确读音。)

四、再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感悟、体验、朗读第一小节

1、出示鸟蛋,让生摸鸟蛋,体悟鸟蛋的有趣、好玩。

——让生把看到、摸到的鸟蛋用上“鸟蛋( )”说一说。

——生说,师点击出示,齐读:鸟蛋(小小的)、鸟蛋(圆圆的)、鸟蛋(凉凉的)

——换样子,让学生换一下位置,朋友可以换位,换了位还是朋友,词语也一样换了位置,表达的意思相同(点击出示):( )的鸟蛋,让生再说。

(“什么( )、( )的什么”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通过“摸、看鸟蛋”的实践活动,让生在切身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2、师:是呀!多可爱的

鸟蛋啊!谁不喜欢呀!如果你能把它拿在手上玩,肯定会觉得——点击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引导学生读出“真好玩”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在实践感悟、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再朗读,情感自然而发,朗读水到渠成)

(二)重点感悟、体验、朗读第二小节

1、大问题(一),引领学生纵深思考:可是妈妈看到了我在玩这么好玩的鸟蛋,又是怎么说的呢?(点击出示课文插图)

——让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一节,读一读。(点击出示学习方法)

(1)自己把妈妈的话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妈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

——学生自读

2、请生读妈妈说的话,师点击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3、让生说说读了以后知道了什么?

(“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对这句话的理解,因为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这里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突破难点。)

4、生自由说,师小结(充满感情地)

是啊!可爱的小鸟就是从鸟蛋里孵化出来的。(再次播放小鸟破壳的课件)一只鸟蛋就是一只可爱的小鸟,那么“两只鸟蛋就是( )”(点击出示,不断请生说,强化认识)

——是的!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可爱的小鸟,就是两个宝贵的生命!如果拿走了鸟蛋,就等于把小鸟也——那小鸟会找不到妈妈的!

5、进一步启发想象,强化情感体验: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鸟妈妈,你的小宝宝被人拿走了,你会怎么样?

那又会说一些什么话,做一些什么动作呢?请你做一做鸟妈妈,来演一演!

6、师:鸟妈妈多焦急呀!快劝劝那个取走鸟蛋的小男孩吧!(点击出示第二小节)

(自读——指名读——师生分角色读)

(先挖掘情感体验,再把这种体验贯彻到朗读中,并在朗读中再次升华感悟。)

(三)重点感悟、体验、朗读第三小节

1、大问题(二):既然鸟妈妈这么焦急,那小男孩听了妈妈的劝告,又会怎么做呢?

——让生再读课文,找到写小男孩是怎么做的那一小节,读一读,准备演一演。(点击出示学习方法)

(1)、自己读读这一节

(2)、再读读,边读边划出要演的地方

(3)、同桌讨论,合作来演演。

(初步教给学生品读词句的方法,尝试挖深学生朗读的深度)

2、请生上来演一演

3、请生评一评(评价时,引导学生抓住:小心地捧、轻轻地放、连忙)

4、演得不错!那读呢?引导学生读出“小心、爱护”的语气。(男女生分读——齐读)

(先通过表演的实践,使学生自主获得情感体验,再潜移默化地把这种体验通过朗读来表达)

(四)感悟、体验、朗读第四小节

1、师:瞧,鸟蛋又回来了,正舒舒服服地躺在鸟窝里。你猜,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

2、师:是的!会孵出可爱的小鸟,飞向高远的蓝天。

你听!(播放鸟叫声)——你能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吗?

你看!(点击出示鸟儿在蓝天中飞翔图)——你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

3、齐读第四小节

4、课内有时间可以动手把小男孩想到的景象画下来。

五、齐读课文——小结:让我们人人都来做一个爱鸟、护鸟的小卫士,让可爱的鸟儿们能快乐地飞翔在蓝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394 字

+ 加入清单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煮熟、燃起、灯火辉煌、崎岖、智慧、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字、词卡片,预习课文,百范文词典解决不懂的字、词,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阅读质疑的习惯。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课后第三题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没有?说说你们爬山的感受。

2、板书课题:爬山

3、学生齐读课题,进行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谁爬山?为什么爬山?爬到了山顶吗?爬的什么山?爬山的结果如何?

4、小节: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1、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词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测:

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注意“煮、燃、煌”的写法。

②指读新词。

③出示课后题3,点学生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尝试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记下读不懂的地方。

3、交流初步成果。

①看副板书,回答。

谁爬山?为什么爬山?(读第一自然段,明白爬山的目的)

爬到山顶了吗?(读出回答问题的语句)

爬山的结果怎样?(读第十自然段,重点读“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发现的问题。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爱“我”的好父亲。父亲带“我”爬山,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喜欢的语句记录在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引导体会父亲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能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交流经验。继续养成在阅读中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教学难点:

理解“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去经历爬山的过程吧!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打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大家读一读,互相交流,教师检查。

3、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出现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讨论:“我们”爬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①引导想象: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累、渴、饿、害怕、危险等)

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

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③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说的目的。

4、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插图和父亲说的话,指名朗读。

(2)谁来说一说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爬山的过程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启发: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结合“我”的话理解“自以为是”。

(3)你能举出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吗?(自己发言,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小结提问:父亲说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

5、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议论: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启发:父亲是怎样做的?

(3)学生闭眼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虫鸣、汽车喇叭声、风、雨声等)

(4)交流自己的体验。

(5)教师示范读父亲说的话。

(6)学生展示读。

(7)说一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6、把父亲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7、自由朗读末段,让学生质疑。

(1)重点引导理解“青山的沉静”指的是什么?(沉着、冷静、不动摇)“父亲的智慧”指什么?

(2)齐读末段

(3)个别朗读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听一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

这次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爬山,让我们也受益匪浅,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任何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呀,四川人即使遭受了汶川大地震,也要充满信心地重建家园。我们相信只要有信心,尽力去做,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

五、作业。

(1)背诵最后议自然段。

(2)摘抄好词好句。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它像烈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自己。

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父亲的爱,藏在严厉的目光背后。

父之爱,深而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二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有着工具简单、制作简便和便于少儿接受的特点,对启发少儿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本课所讲授的内容为剪纸团花,是由折纸和剪纸相结合的艺术,装饰性和艺术性都很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不同的折叠方法,便可剪出不同图案,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

显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与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

剪刀、胶水、腊光纸。录像

(一)、激趣导入

欣赏录像,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欣赏剪纸作品在生活中运用的录像,如:过年、结婚时人们用剪纸作品布置环境以增加节日气氛。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学习

欣赏剪纸作品,认知剪纸作品的图案的特点。

1、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介绍不同剪纸作品的.不同特点。

2、介绍剪纸的有关知识。多面剪纸其实就是民间所称的“团花”,它利用纸的重复折叠,剪出中心对称的图案。团花的历史极为悠久,对称原理在剪纸中的灵活运用,更使着古老的艺术充满迷人的魅力

揭示课题:百变团花

教师示范两种不同的画剪方法,分别剪出分散和连接的两种图案,请学生找出图案分散的原因。

(三)、体验创新

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画时注意:先定大,再画细部,剪时且慢要细心。引导制作自己设计的图案,剪出剪纸作品。提醒学生画剪时要注意图案的简洁明快,图案与图案之间要有连接点。

(四)、展评

展示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欣赏、互赠。

欣赏用剪纸手法创作的儿童作品。

总结:剪纸作品的内容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本课不仅引导学生接触到了剪纸的艺术魅力而且让他们实践了纸团花剪制的多种方法。这么熟悉的团花可以有许多有趣的变化,学生很感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雨巷》教学设计方案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207 字

+ 加入清单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2课时。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动物乐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物乐园教学目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1、认知目标:雕塑动物由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确定动态,用加、减法,采用粘结、切削、刻、划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

2、技能目标: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

3、情感目标: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珍稀动物,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1、学习圆雕的基本知识,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2、作品的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彩泥、剪刀、直尺等工具。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动物园吗?

放映录像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动物世界,观察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及特征。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动物世界。

二、赏析探究。

1、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件用泥捏成的动物作品。

3、你们来比较一下,泥捏的动物与真正的动物有什么区别?

生:分析艺术作品中大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大象的区别;

分析艺术作品中兔子、老鼠、长颈鹿等动物与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的区别。

分析步骤:

形状更夸张、更可爱;

颜色更鲜艳;

省略了动物的很多细节地方;

抓住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4、观察老师制作;

1)可以把动物的身体分成两大部分或整体制作身体;

2)添加眼睛、耳朵、鼻子等细节部分。

3)添加花纹,整理完成。

5、在我国民间早就有了各种动物的泥塑作品:惠山泥人中的蚕猫。蚕怕鼠害,在养蚕季节,农民称泥猫为“蚕花猫”,买回去以保障一年一度的养蚕。从艺术上看,蚕花猫通体金黄并点缀着散笔绒毛,长长的胡子和大大的眼睛,生相给人一种机警敏锐之感,非常有特色。这件作品以有百年历史了。

三、创作表现。

1、首先来作个热身操,搓一搓、捏一捏,让泥又软又有韧性。

2、分小组制作。

3、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方法。

4、找找你还有哪些更好的表现花纹的方法?

熟悉泥塑的基本方法。

四、展示评价。

1、全班同学收拾好桌面

2、自由去参观同学们的作品。

注意:用眼睛看、不用手摸。

3、说说你最喜欢的作品。说出理由。

4、小结:喜欢动物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爱护它们?培养表达能力,锻炼交际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渗透环保意识。

小班幼儿喜欢动物,他们经常与身边熟悉的小动物一起玩耍,抱抱它们,抚摸它们,跟它们说悄悄话,愿意亲近小动物。鉴于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我就选择幼儿熟悉的事物——动物为主题,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玩一玩、做一做等系列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对小动物的感受与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刘绍棠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在《师恩难忘》一文中用质朴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田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师之“恩”是本文的眼睛,让刘先生终生难忘的就是这个“恩”字。而这种恩情不同于那种惊雷一现带来的心灵震撼,恰恰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如春雨点点” 一样的无声滋润。所以在教学中不宜从“师恩”入手,应先在学生有深刻体验的“难忘”二字上下功夫。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以及文章最后一个“!”都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难忘之情。学生不难感受这种至深感情。把这种深情渲染得渐浓以后,应该会引起学生对难忘的原因,即“师恩”的思考。带着思考以后的学习比老师费力的牵引要简单些。

第一课时

1、把文章读正确流利。

2、尽量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笔、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语的意思。

3、会写课后的生字。

4、通过文中具体词句感知难忘之情。

一、 谈话导入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难忘”的理解。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消灭拦路的音、义。

2、检查对音、义、形的掌握情况。

3、默读思考“我”的难忘之情表现在哪里。

4、试着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两节。

三、 作业

1、了解刘绍棠

2、在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让他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课时

1、在阅读中感受“师恩”并能感情朗读。

2、在仿写练笔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 复习

1、简单介绍刘绍棠

2、检查上节课留下的问题“难忘的是什么”。

二、 细读1——6自然段

1、反复朗读中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等词体会田老师对“我”心灵的影响。

2、理解

“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学的种子。”

3、练笔:老师曾做过的什么事也滋润过你的心灵或是播下了种子?把事情经过写下来。(时间不允许就留作业)

三、 感情朗读7、8两节并和上节课的体会进行比较。

四、读一篇感恩的文章(老师可以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白船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方案措施,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005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是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之源。本篇课文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四个不同的颜色的太阳。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纯真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朗朗上口,亲切惬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在设计中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初读、品读、美读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一种螺旋循环中上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在指导学习的书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落实。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1、学生搜集有关四季景象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材料、实物等。

2、四人小组自制一套生字卡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制作成太阳、动物、植物形状,体现识字的趣味性。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认识这13个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时。

一、欣赏音乐,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同学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可以打节奏。(师点击课件:播放《种太阳》)刚才大家听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2、交流感受:你们了解太阳吗?请你说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3、导入课题:歌曲中的小朋友他想在寒冷的南极和北冰洋种上太阳,想把温暖送给冬天。那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他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师点击课件: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着声响依次跃上天空,指名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由歌曲引入太阳这个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兴奋点。同时从音乐方面给学生以美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读法:同学们,我们平时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怎么办呢?

生:看拼音、问同学、问老师、查电脑等。

那就用上你们的好办法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师巡视,随时接受学生的求助。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组长领着小伙伴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学习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认读字词: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会合作,那课文中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⑴ 师点击课件:出现本课的13个生字,这13个生字写在13种不同颜色的小太阳上,教师指名认读时,学生读一个生字,教师就点击该字,带有生字的小太阳就升起来,并发出你真棒的声音。

⑵ 去掉拼音,随机认生字。(课件设计和运用同上一个环节,只是没有拼音。)

⑶ 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还读得这么好,那老师想难难大家,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你们还会读吗?(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认读。街道、挂在、熟了、伙伴、尝尝、香甜、温暖、冻僵、应该、因为、手脸。)

5、读通长句:老师这里有几个难读的长句子,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自己试着先读一读;指名全班交流读;集体读。(课件出示课文中的长句子,也是本课难读的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设计意图:教师没有先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尝试自读,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这是尊重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课堂教学,其目的是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学习的功效,注重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检验。小组合作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的,有调控的,有导向的。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方法识字,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这要比教师领着学,记忆扎实,基础牢固。识字与游戏相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知情互促,兴趣浓烈。

三、品读想象,感受奇妙

1、自由选读:这么难读的长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就把那个自然段多读几遍吧!

2、组内合作,展开想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其他人边听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班交流,评议补充:

⑴ 指名品读: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其他同学想象一下,在你的面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鼓起了掌。)

⑵ 指名描述: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还可以展示自己准备的四季景物的图片和实物,充实自己的语言描述。如有的同学在评价别的小朋友的朗读,说道: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注意了停顿和重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还闻到了水果的香味。你们瞧,我就带了苹果和香蕉,多香呀!

(此时,许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做出了闻香味的动作。)

设计意图: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重调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想象展开,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带入课堂中,用规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美读感悟,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向大家挑战。(学生鼓掌欢迎)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喜欢哪个太阳?(师点击课件:出现《种太阳》的伴奏音乐,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学生很陶醉,有的忍不住鼓起掌来。)

2、感悟交流:你喜欢哪个太阳呢?想想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画个这样的太阳呢?指名交流,并补充。

3、欣赏四季:一年有四季,小作者画的太阳多有创意呀!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课文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师点击课件:出现一年四季有特征的景色和景物,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是播放课件时,教师的一段旁白:

盛夏,烈日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照射着大地一直到黄昏,多么沉重闷人的时光!人们懒洋洋地,像是失去了生命力。画个绿绿的太阳吧!让大地到处一片清凉。金秋,登高望远,大地犹如茫茫的金海,它给人们献上一个丰收、欢乐的季节。画个金色的太阳吧!它会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让辛勤?劳动的人们有更多的收获。寒冬,寒风刺骨,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画个红红的太阳吧!让阳光温暖每一个的心田。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画个彩色的太阳吧,给人惊喜,给人希望。)

4、课文美读: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能不能把这种美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挑战读、比赛读、下位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读给他听,请他评价等等。)

设计意图: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齐整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的选择听众,自由的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五、创新实践,积淀美感

你们还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回家以后用你的彩色笔把它画下来,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