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品德与社会【汇集20篇】

作为普通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做好举手投足间简简单单的小事。我们是否可以从应该做的、能去做的、不该做的三个方面自我意识,试着行动起来。以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你我做起范文,欢迎阅读。

浏览

6054

范文

159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2578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 角色换位,内化认识 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

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 又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张平为什么把蜻蜓全放了?”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蚊子送给张平什么礼物?”“假如你是张平,你会怎么做?”通过“角色换位”,是学生有一种情感体验,从而明白了“张平之所以把蜻蜓放了,是要它消灭蚊子”。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化了道德认识。

二、 辩论比赛,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异常激烈。 正: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能使大家增加了解,增进友谊。 反:请同学吃饭,互相交流,大家确实可以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但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平时的交谈、活动、游戏等。 正:大人们交朋友,经常互请吃饭,感情常常越来越深。 反:大人们有工作,有工资。我们小学生花的钱全是靠他们辛苦挣来的,不能浪费。再说,小学生请吃饭,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麻烦。 正: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反对,常常对同学很热情。 反:那可能是照顾你的面子吧。再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也不一定正确呀! 正:我们是独生子女,过生日互请吃饭,互赠礼品,友谊不是加深了吗? 反:那不是成了“酒肉朋友”、“礼品朋友”了吗?这难道是真正的朋友吗? ……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开展辩论活动,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下了学雪,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学雪,运动会改期举行。”张同学噘起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对,有些认为王老师不对。面对两种不同意见,我趁机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总之,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 模拟实践,知行结合 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集会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地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示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全文共 1639 字

+ 加入清单

品德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 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 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 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 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 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 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 复习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有限的课程资源,从各个角度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品德社会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改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中,主要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抢夺圆明园、焚烧圆明园,揭露侵略者残酷的行为,旧社会的中国受尽了屈辱,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孩子们做为一个中国人是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的,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屈辱。而且学生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整节课显得特别活跃。问题反思:通过教学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自强不息!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小学,全文共 2272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平面图的基本知识,会读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了解学校工作人员的职责。

2、了解学校的昨天与今天相比发生的变化,了解学校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3、知道自己家乡哪儿最美;了解春游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春游安全的重要性。

4、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以及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是怎样过这个节的。

5、了解一些党和政府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事例以及“希望工程”等面向儿童的全国性公益活动。

6、了解一些健康安全方面的常识,知道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对身体的好处。

7、掌握一点安全自救的小知识,知道该怎样玩游戏机以及一些暑假知识。

1、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资料或实践活动。

2、课堂上注重情景创设,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3、对课后的延伸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化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利用恰当时机展示、回报,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杨、奖励。

1、在学习中感受学校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

2、在活动中,培养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习惯;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国家和社区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4、了解健康、安全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爱护生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本册教学重点:

1、使学生深化对学校的认识,体会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六·一”,并感受政府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4、让孩子知道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树立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本册教学难点:

1、在认识学校,体会学校工作人员辛苦的同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初步理解公平、民主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读图、调查、实践体验等自主探究的能力是难点所在。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和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在实际探究中的合作意识。

经过两年半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已基本形成。了解了一些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识。学习优秀的孩子,除了可以轻松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外,对课后布置的延伸活动,课前布置的准备作业也都可以教高质量完成。因此在上学期等级评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几位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和个人智力因素的不足,在学习上仍然感到吃力,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本不参与课后延伸活动和课前布置的准备活动。本学期在教学中将以此为重点。

1、本册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学校、家乡、个人生活的实际紧密相连。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学生认知安排教学。

2、针对每个主题,每课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以便于课堂上组织合作探究活动。

3、课后,加强课外延伸活动的检验和交流,对优秀的进行表扬和奖励, 达到督促孩子实践、乐意动手的目的。

4、充分、有效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功能,把学校电教资料及时展示给学生,以便增强感性认识,突出教学实效。

五、全册课时安排

本学期课时总数为58 课时,第一单元10 课时,第二单元13 课时,第三单元10 课时,第四单元13 课时, “我的实践活动”3 课时指导课。期中复习检测3 课时,期末复习检测6 课时

1、了解平面图的基本知识,会读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学校的位置、环境,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2、认识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及职责。

3、了解学校的昨天与今天相比发生的变化,了解学校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

学习简单的读图技能,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亲切感,激发热爱学校、尊敬老师、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1、使学生深化对学校的认识,体会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

2、在认识学校,体会学校工作人员辛苦的同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初步理解公平、民主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1、知道自己家乡哪儿最美;

2、了解春游的一些基本知识。

3、知道春游安全的重要性。

1、培养初步的独立购物和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1、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2、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2、 读图、调查、实践体验等自主探究的能力是难点所在。

1、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以及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

2、通过设计“六一”活动方案,知道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些党和政府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事例以及“希望工程”等面向儿童的全国性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1、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2、了解“六·一”,并感受政府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1、培养学生珍爱命,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2、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

2、了解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5、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小学,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本主题由活动指示性的引言、三幅图片及对话和注释,还有一则小资料组成。引言既是对主体内容的提示,又是对活动要求进行指示。三幅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提示,设计了要保管好购物凭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知道有问题可以拨打12315的热线投诉电话,同时配有简介购物发票的资料,教给了学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举例说明,假冒伪劣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害?

(二)小知识

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你知道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吗?

(三)保护我们的权益

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你知道怎么做吗?

1、小组交流办法并表演展示。

2、阅读33页内容。

3、教师补充

4、教师通过实物教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产品。(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向家长学会,再教给同学们。)

(四)谈收获

(五)作业 综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办一期小报。

小资料: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dayforprotectingconsumersrights)。这一国际日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1962年3月15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了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

肯尼迪提出的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情况;公布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做哪些工作。同时,唤醒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督促企业重视消费者权益;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而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20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主题为"消费和谐"。

★今年是第几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今年是第25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什么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的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它包括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应享有的权益,也包括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所应享有而被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所认可的、独自享有的权利。社会保障及法规保护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意给经营者造成侵害,或者由于消费者故意或过失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与法律对之不予保护。保护消费者权益绝不是无原则、限地予以保护。

发生消费纠纷后哪些途径可以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商检、烟草专卖等)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何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消费纠纷?

消费者在找经营者协商之前,应咨询或学习《消费者权益保》、《产品质量法》、新“三包”规定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弄清经营者在哪些方面损害了自己的权益;是退货、换物还是修理,能得到多少赔偿等。然后带着法规和实物、发票去找商场负责人,陈述自己购物及发现质量问题经过,并依法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经过协商能得到满意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如何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投诉以文字材料为准。要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和被投诉单位名称、地址,受损害事实,所购商品的名称、牌号、规格、数量、价格、生产单位及交涉经过等内容写清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未经消协同意,不要邮寄票证、单据和实物,以防丢失。

请注意,以下6种情况之一的投诉,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

1、购买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或销售的投诉(不含农民购买自用的生产资料);

2、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经济纠纷的投诉;

3、个人私下交易商品,属于违约纠纷的投诉;

4、提不出被投诉者的名称、地址和必要证据的投诉;

5、司法、行政部门已受理的投诉;

6、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投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955 字

+ 加入清单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31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状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礼貌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透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透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明白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务必持续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齐,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明白保护环境能够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个性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忙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个性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处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明白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白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用心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透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忙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带给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资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个性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忙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个性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资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构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资料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心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忙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齐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三年级,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改正不足。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目的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我班学生做好人好事的多了,打架骂人的少了,大多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同学之间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人感动。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小学,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1、了解记录学校周围地区的方法,了解如何通过小组合作正确地用方位将社区调查的记录在区域平面图上。

2、了解安全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1、与一、二年级的教师练习

2、为学生准备画草图需要的白纸。

1、导入。请将上节课出来的调查记录绘制成草图。

2、布置新任务。请学生阅读书48~49页,并说明:乐乐他们在调查过程中还想到了小弟弟、小妹妹,并把有关小弟弟、小妹妹生活的问题做了特别的说明。今天,我们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3、小组准备。画草图,为提醒小弟弟、小妹妹做准备。将提醒小弟弟、小妹妹的事情挑出来制作成文字或图画宣传品。

4、教师。肯定学生所画草图及为小弟弟、小妹妹所做的提醒。

5、布置作业:将自己为小弟弟、小妹妹制作的文字或图画宣传品送到低年级课室,并向他们做简单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人教版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2384 字

+ 加入清单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天天在进步》、第二单元为《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方便》、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其编排特点如下:

(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四)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五)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学做文明人。

4、通过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

第一、二周: 第一课

第三、四周: 第二课

第五、六周: 第三课

第七周: 第四课

第八周: 第五课

第九周: 第六课

第十周: 第七课

第十一周: 第八课

第十二周: 第九课

第十三、四周: 第十课

第十五、六周: 第十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本学期究竟学习了哪些内容,才能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习,争取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整理复习笔记。

品德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它重在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和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的言行。在复习阶段,我将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切忌空谈大道理,将学校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讲述以及学生的再现等形式呈现于复习课上,组织他们展开讨论与评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道德判断。比如,开展辩论会、资料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

这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期末复习阶段,将通过回顾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回顾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而生发成各单元的道德要求,以激发情感、指导言行。

临近期末,必须做到专时专用,努力上好每一节复习课,力争使我的思品课成为孩子们乐于上并且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教研,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2728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周次 课文 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品德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1、在爱的阳光下。

2、我们共欢乐。

3、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4、寻路和行路。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评价标准

以学生品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方法

采用多主题体、开放性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三年级,小学,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全册共分五个单元、17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不在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从开放的特点讲,教科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之本或罗列知识的清单,而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要成为引发学生学习的‘引子’。从情感角度说。为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本教材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形式活泼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体例特点是教科书每单元下设3-5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或称为活动内容)。各单元体列结构又分主题文字、提示语、旁边、情境对话、照片、图标、学生作品、空白框等。

面对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教育方法要灵活运用。

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懂得家庭责任感,之间应相互沟通、平等相待、正化解矛盾。

3、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真实的友谊,学会理解他人、尊重。关心他人。

4、感受身边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共建祖国大业。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1、以教科书为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映衬学生的心灵世界。

3、侧重学生的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录等教学环节。

每周一个主题,穿插复习。每周大约三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第一课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大纲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第13周至第18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活动记录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继续以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为工作指导;以《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工作重点,以区教研室的具体的教学为工作内容。我组思品与社会学科教研计划特定如下:

1、定期、定内容、定目标,按照区的教研计划搞好教研组活动

2、重视教育教学目的的惯性特征,随时研究《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课程中自然衔接的关键之处,把握基础教育的内在联系,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停留在表面化的研讨范围上,将教育的每一个观点渗透与年龄特点的具体存在有机的进行整合,有的放矢的亲切自如的让学生接纳所学的全部内容,并在心灵深处真正受到震撼,让其行为自然的规范到应该具有的层面上来。

3、抓新教材的理解与使用,以聚焦课堂教学保障课改的有效措施。

4、任课教师专课专用不出现挪作他用的现象。

5、任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从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品德教育为核心,要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备课、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社会经历,进行体验式教学。认真学习所教教材和相关教材,仔细揣摸教材与学生间的切入点,及时总结适于儿童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

6、学期每位任课教师要求完成规范教案1篇;认真上好随堂课,以便进一步提高我校思品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逻辑为依据开发的综合性课程,存在大量的道德因素,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小学阶段儿童道德性发展的主要场域。本课程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从而,作为学科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开展从“问题——课题——课程”的学科的研究:

1、《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研究》

2、《加强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3、《渗透生命教育意识(着重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等教育)》、

4、《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研究(如:合作学习的研究、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意识的研究、发展性评价)》

5、《增强和宏扬民族精神的研究》

6、学科教学中加强两纲教育的实施与做法的研究

7、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探索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2243 字

+ 加入清单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和目标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