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单元整体感知课教学反思汇总20篇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下面是二秘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元整体感知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4449

范文

40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单元整体教学发展的历史,到现在有近百年的时间。它不是一个现在才提出来的一个教学理念,它经历了民国初期以及解放后初期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洪流中,语文教学不断改革与进步,到80年代,才开始在少数地区的中学进行实验。

随着越来越多老师的研究与探索,发现整体教学的主要特征,其实还是一个语文能力的充分解读。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任何科目的一个基础,作为中国人而言。还是要学好自己的母语。而小学语文又是学好母语的基础,学好小学语文,这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个实践活动。作为一线教师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一辈子的习惯,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也是单元教学理念提出的重要观点。

教材只是学习材料,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材料,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才是学习小学语文的真正目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要把教育对象当做生命个体来尊重的,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是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言,正确规划自己美好未来生活的。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它把培养对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做核心去研究,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的单元整体教学结构这一章,让我明白无论是教书本、引导学生阅读读整本书,还是我们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输出与表达。学生在阅读方面获得海量的知识,然后整合输出,即说与写。当然,表达能力除了学生的写作、文学创作,还有他的一些设计制作等,最终的目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中一个必要环节还有一个就是单元作业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作业设计案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识字。

学生学完字以后要给他一个具体的情境,让他去识字用字,因为学有所用,他学的会更有兴趣。那么怎么样让学生去用字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有趣的主题。

比如:我们学完《秋天》以后让学生去收集缤纷的落叶,创意制作,并用上书上的任意3个词语介绍自己的作品。学完小书包以后让学生整理书包,介绍自己的书包里有什么?既巩固了词语又练习了表达。这虽然是单篇的练习,但是它涉及到美术的审美、数学的整理与归纳,也是大学科的融合。

第四单元学习结束,我们让学习整理这一单元的新笔画,然后用彩泥做出它的形状,和同桌一起给它找主人,拼成学过的字,这样在游戏中识记,印象更深。

识字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趣味有效的活动,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汉字中的乐趣,会让低年级识字识字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再次捧起这本《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愈发理解“好书不厌百回读”。还记得第一次读本书,还有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建构艺术》,彼时的阅读更多关注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术”上,急切想要一个“梯子”,而此时再读,则更关心单元整体教学从哪里来,渴望获得的是源头活水。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包括序言、前言、理论部分、实务部分、附录、后记六个部分。作为主体的理论部分有六章,体现了从整体教育到整体课程再造整体教学的基本框架体系,试图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做一些研究和讨论,但都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依托教学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和发展。实务部分选取了六个单元的教学实录,这些实录都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场景的真实记录,每单元的实录分为背景说明、教学实录、教后反思三个部分,用真实发生的课例实践,让读者窥斑见豹。

读完本书对于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立足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的整体教育理论,以整体课程为基本的结构框架,以整体教学为基本的实施方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是在国家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下,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理念,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单元为基本课程单位,再由多个单元相互关联组成的整体课程框架结构下,按照一定的操作模型加以实施,依照能力目标的达成度,不断调整的动态系统。

单元整体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中,再也不是以老师领着学生深度分析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为主,而是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自己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单元整体教学分七个模块: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与习作、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检测每个模块大概为两课时,基本用1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包括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每个部分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都有六个年级12个学期的课程目标系列、课程内容系列、课程实施框架,各部分既横向联系,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这三部分就像积木块一样,根据具体单元整体教学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组合成最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样子,在整体中可见部分,也可在部分中洞察整体。

本书出版的时间2017年,在此之前,李老师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时间则可以更早的追溯到2005年;在此之后,李老师还在继续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比起“雨过地皮湿”的急功近利,我想教学研究更需要像李老师那样,坚定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如此用时间慢慢打磨,方可出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教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整体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培训,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无理论学习中,授课老师以渊博的学问、幽默有趣的讲解,不只使我获得了康复科常见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颅脑损伤、糖尿病、颈肩腰腿痛等)的护理常规,护理要点,而且提升了我对骨科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知识,并且还学习了康复评定的内容及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假肢矫形等方面的知识。

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理论与技能的提升,是理念、高度和技术的洗礼。首先,更新理念:如对康复有了新的意识,它不是休养,不是患者的后期治疗也不是中医+理疗,而是对性能阻碍者运用训练、补偿、加强等方法进步患者的生活品质,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等。其次让我意识到疾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新的技术:如清洁间歇导尿,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性能训练,良肢位的摆放等,并对心肺康复的新观念有了一定的意识。

临床实践不只巩固了业余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让我学会了如何..治理病人,如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做好带教工作,如何成为一名优良的治理者。临床实习阶段也是最紧张的阶段,在此咱们每个人需完成理论结业考试、操作技能考试,ppt的制造与汇报;并于20xx年10月29日到郫县郫筒中心敬老院开展了由xx省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担任人、康复医学中心总护士长杜春萍和康复医学中心脊髓损伤病房副护士长蒋红英组织的以“康复护理在身边,老有所护性能健”为主题的社区实践活动。

这次的学习也让我有缘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护理同仁们。咱们在学习中互助,在生活中相互关怀,从她们身上使我深切的感遭到一个医疗职业者的虚心、严谨的精神,虚浮的工作态度,对病患的用心,对同事的呵护。

如果把以前的学习比作“量”的变化,那么这次的培训对我来说是“质”的飞跃,咱们用本人的心去感悟,去体验,去体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领会到不读书行再远的路也只是个邮差。再次感激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将学致使用,始终进取,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以专科培训为基点,始终进步和完善本人,使本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我认为所谓的“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们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老师以引领的方式带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其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组的学习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大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本单元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 “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二年级,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174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__学年)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

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

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板书:看 闻 听)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怎样飘的吗?(播放课件)(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说)

(3)、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切换回课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

《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表情歌》

1、学会用明亮饱满、有跳跃感的声音演唱歌曲,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歌曲的情绪。

2、通过游戏歌曲的的学唱、听赏和游戏活动的展开,学生的音乐视野得以拓展。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复习歌曲《包子、剪子、锤》

四、学唱《表情歌》

1、导入:请同学分别表演快乐、生气、着急、高兴四种表情。

2、听录音范唱,听出哪里会有小间奏。

3、听录音范唱,根据歌曲的提示进行表演。

4、轻声哼唱歌词(注意最后一句六度音程的跳进,把音唱准,不喊叫)。

5、齐唱并试着背唱(小间奏里的四拍节奏要稳些,不要偏快)。

6、边唱边表演动作。

五、音乐游戏:丢手绢。

1、听音乐,并唱会。

2、游戏规则:全体同学围成圆圈蹲下,面朝圆心。请一个同学拿好手绢在圈外跑,其余学生听音乐按节拍拍手。圈外的同学在歌曲结束之前要偷偷把手绢扔在一个蹲着的同学的背后,在被他发现并绕圈逐捉到之前占据他的位置则为赢,反之为输,输的人表演节目。

3、题目内容:听辨声音;唱歌;节奏模仿;自由表演。

六、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1949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__学年)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

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

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板书:看 闻 听)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怎样飘的吗?(播放课件)(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说)

(3)、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切换回课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

《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两位数进位加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二年级,教研,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是在学生会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会算俩位数加两位数不加法基础上的教学,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取材于现实,来源生活,贴近于生活实际,这一课题要解决两个问题:1、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为什么进位?2、笔算两位数加法进位符号的创立和书写。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展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加法,懂得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知道了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以及一个十数是10个一、10个一是一个十的转化关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以从个位加起又可以从十位加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先算十位有矛盾冲突,学生要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通过摆学具,说算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彩色吸铁石若干

一、复习导入

1、 算一算:65+32= 34+1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学生评价两位学生的计算结果。

提问: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理解算理

1、创设情境

(出示例3情景图)

提问: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指名生提问)

追问:要求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16=

启发:思考35+37等于多少呢?可以在你的作业本上画计数器或摆小棒算一算,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2、组织交流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预设1:摆小棒

请同学到实物投影摆出画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2422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

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

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上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2084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语文第五册11、《第八次》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蜘蛛的品质,体会布鲁斯深受感动的原因。

3、通过动员军队、人民的语言训练,体会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1、感受蜘蛛的品质和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

2、内化文本语言,发展学生语言。

1、这节课,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外国故事——第八次(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侵略——英勇抗击”,请同学用上这两个词把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

(为了抵抗外国的侵略,布鲁斯王子带领大家英勇抗击。)

3、过渡:古老美丽的苏格兰正经受着别国的侵略,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英勇的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和外国的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可是,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

1、根据学生回答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解释“磨坊”:用人、畜牲、水力、风力转动石磨,代客加工小麦和其他谷类研磨成粉的地方。说明布鲁斯败得很惨,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躲在磨坊里,也表明他受到的打击很大。

2、什么是“唉声叹气”,“不断地”呢?谁能学一学。

3、如果你是布鲁斯王子,在一连遭受了七次失败后,你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说说)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4、看来,对于这场战争,王子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是吗?(引出比较“几乎”)

出示——对于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5、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吗?要把布鲁斯的什么心情读出来?通过那些词?

(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体会王子几乎要失去信心的心情。)

1、看来,这场让大家几乎失去信心的战争肯定是彻底失败了。然而,世事常常会出人意料,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很快从课文中找一找。

2、出示——布鲁斯王子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比较出示两句话)——对于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仔细读读、想想,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为什么几乎失去了信心,最后却又胜利了呢?)

1、是什么原因使王子重新鼓起信心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找出蜘蛛结网过程的句子,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答思:蜘蛛一共结了几次网?

4、第一次结网是怎么失败的。出示填空:一阵大风(),丝()了,网()了。

能不能改成“网破了,丝断了。”为什么

5、当它第一次结网失败以后,蜘蛛是怎么做的?出示填空:蜘蛛重新扯起细丝,()

6、这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第二次结网失败了,蜘蛛又是怎样做的呢?一共这样做了几次?

7、每次失败后,蜘蛛都是重新开始,但为什么没有每次都一样的写呢?(具体写和概括写)后面的几次结网是怎么写的?(就这样……)(就是用这个词来概括写的)

8、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蜘蛛?(出示相关词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读好这些词语

9、师:我还想用这句格言来赞颂它:(出示:有志者事竟成。)你还想到哪些格言来赞颂它?

10、感情朗读

1、王子看到了这样一只不灰心的蜘蛛有什么反应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生答:他感动极了。从哪看出他感动?

3、看插图:你看他攥紧了拳头,神情庄重的样子,你想此时他是什么心情吗?他心理在想什么?

4、看来你们已经能体会布鲁斯这时候的心情了,能读好这节吗?

5、布鲁斯为什么如此感动?

6、他是怎么做的?(招集动员)

7、说话练习:布鲁斯已经信心十足了,可是那些受尽战争迫害的士兵和人民还意志消沉,请你想像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说才能让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们来参加第八次抵抗?(出示句式:士兵们,我的兄弟们___________士兵们,我的兄弟们,让我们一起来干第八次吧!)

8、王子最后成功了吗?

(出示: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1、如果王子的第八次抵抗又失败了,会怎样做呢?(学生明白,王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放弃)

2、再次出示词语、格言(生齐读)

1、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举例科学家的故事

2、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类似的事情呢?交流

3、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取得最后的成功。

1、搜集关于坚持不懈的故事。

2、搜集几条关于坚持不懈的名人名言。

七战七败 几乎失信心

蜘蛛结网 受到启发

我也要干第八次 终获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中注重学生词语和有关名言的结累,感受蜘蛛的品质和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对于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词,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地去体会感受。如:唉声叹气、不断地、重新、一连、终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才会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再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我觉得这样做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最后让学生想像练习说布鲁斯的动员演说,无疑也是让学生对课文中蜘蛛的品质和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1947 字

+ 加入清单

1、欣赏、学唱《外婆的澎湖湾》

2、欣赏《天亮了》韩红

3、欣赏《感恩的心》

4 、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1、通过欣赏学习《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四首歌曲,使学生深刻感受要怀着干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让学生充分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能学会《外婆的澎湖湾》,并动情演绎《外婆的澎湖湾》 。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2、《外婆的澎湖湾》歌唱、动情演绎。教具准备:电子琴、《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的flash动画课件(充分利用网上现有资源)。

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进教室(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课前调动学生的情感。 “同学们,今天老师站在这里,心里呀又激动又胸有成竹,还有心里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zhui)惴惴不安,谁知道为什么?” “ ”师生互动“谁能帮帮我,别让我惴惴不安,给想个办法,(有什么办法)。谁能?” “ ”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我只有胸有成竹了,谢谢同学们。好了我们上课!”

二、师生问好!

(啦啦歌)1 5 1 5 1 5 3 5 1 3 3 3 2 2 2 2 1 2 32老师老师老师您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1 5 1 5 1 5 3 5 1 3 3 3 2 2 2 2 1 2 3 1 ‖同学同学同学们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三、新课教授:

导入。(屏幕出现和蔼可亲的外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婆了,外婆没有变,一如往日的和谐温暖亲切,慈爱的看着我。在老家的厨房煮好饭,默默地等着我,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温情,一样的依赖,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容颜,(哦,不,应该说是更加的年轻了,梦见外婆真好。)同时,我也想起那首歌唱外婆的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想听吗?(2分)

播放《外婆的澎湖湾》flash(2分)

提问:

a、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外婆吗?

b、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外婆的澎湖湾》?

配乐朗诵:放伴奏《外婆的澎湖湾》她读得真棒,让我们带着对外婆的感激之情一起来学习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1)随琴唱乐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2分半)

(2)随琴完整演唱乐谱(1分半)

(3)加入歌词演唱

(4)有感情演唱

(5)随mtv伴奏有感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5分)

歌曲学完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曲是表现了谁和谁之间的爱?

是的,这首歌曲非常好的表现了我和外婆之间隔代亲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其实,歌曲的创作和写文章一样,都是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有一年3.15晚会上,晚会最开始的那首歌名叫――《天亮了》,这是歌手韩红自己创作并演唱的。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并用这个故事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

2分播放《天亮了》flash 2分

请同学们说一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是的,我第一次听这首歌并不很痛,然而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呢,我每听一次就会不由得哭一次,听了这首歌我就觉得人世间再苦再难比起小子灏来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潘子灏生活在韩红的关爱之中,但是,留在他心灵的创伤却并没有愈合。让我们为他祈祷,祝福他天天开心,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上节课,我让大家查一下另一首歌曲《感恩的心》的创作背景,谁起来说一下?

同学说创作背景

请欣赏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的享受着每个人的关爱,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关爱、师生的关爱以及像子灏这样得到的陌生人的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请会这首歌的同学一起轻声唱并一起做手语。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我们的家人、朋友和他人。 “孩子们,我们都是幸运儿,就是有或多或少的一点不如意,比起潘子灏来又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学会感受幸福,感受爱,更要学会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欣赏《让世界充满爱》(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了《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以及《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明白了要用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请同学们爱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好了,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送学生出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音乐,教研,设计,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第二册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1、完整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能边唱边表演,并能自编动作。

3、为歌曲自由配伴奏。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能富有表情的表演唱。

2、唱准休止符。

3、自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看屏幕(定格)。

这些小朋友她们表演的是什么?这些小鸭子好像在干什么?(注意说完整话)

2、完整的欣赏歌舞《数鸭子》。

3、(1)这群小鸭子多可爱呀!谁听到了这群小鸭子在什么地方游泳呢?

(2)快,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鸭子?

(3)为什么不是按顺序1、2、3……来数,而是2、4、6、7、8这么数,说明了什么?

二、授新

1、老师范唱歌曲《数鸭子》。

2、学生跟琴完整听唱歌曲。

3、强调本课的休止符,唱准旋律。

(1)手指着书上的格子,一拍一次指读。

(2)指读,休止符在心里读“停”。

(3)请学生演唱“咕嘎”,纠正错误的,对的给予鼓励。

(4)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看屏幕,注意模仿动作。

5、学生跟琴自由创编动作。

6、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7、全体同学跟音乐边唱边自由表演动作。

三、我们学了三角铁和双响筒请学生在这两种小乐器中任选一种为歌曲写伴奏谱,可以模仿《一对好朋友》。

2、师在黑板上演示双响筒的画法“t”,三角铁的画“ ”。

3、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怎样敲击。

4、请同学到场地中间按自己画的示意图用乐器敲击为同学们伴奏。

5、请学生边敲边唱,没有乐器的同学边唱边跳。

1、《数鸭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很多孩子学前就会唱,在教学中加快学唱的时间,为后面的配器延长时间,使学生可以充分准备。

2、让学生为歌曲写伴奏谱是本课教学中教师的尝试,孩子们的反馈超出老师的预料,他们大胆而又比较优秀的完成了老师的教学尝试。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尝试奠定了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上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的教学新理念。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个导演,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体会、品味。比如在学生朗读“突然,一阵大风吹过,丝断了,网破了。”这一句时,教师没有指出哪些词该重读,哪些词该轻读。而只是说“这位同学的风刮得不够大。谁能再把风刮得大些。”这样的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尽力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当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终于能把网“读”破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时,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能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而决定再干第八次时,我是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特别是最后让学生自己书写名言,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书写自己所受到的体会时,一次创造性活动也就开始了。从学生们书写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阅读文章后的独特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二年级,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教研,设计,全文共 313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上王老师课的时候是在小暑假,科目是创新思维训练,当时我一直在想研究生为什么要上这门课。终究也没有想清楚,当时的我看来,这门课不过是谈一些打破旧有的思维进行创新等比较大和空的话。不过在上课的过程中却和我预想的有所不同,课程内容中穿插了各种不同的案例来谈创新思维,比如思维导图等方法。这些都让一个看起来大和空的内容轻松着陆,再加之王老师本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实践,所以讲起来更加具有说服力。课程中穿插的实践训练更让这门课更加精彩,比如创作诗歌,有创新的自我介绍,创新作品等。但真正的了解这门课的用意是在开学后的课堂上,王老师及其他老师强调的,要求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虽然对于上课所讲的内容并不能如数家珍的想起来,但实践课上有关创新思维的训练却对日后的创新起了比较大的启迪意义。我想这应该是老师真正的用意吧,“钓胜于鱼”。于此,在上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对王老师以何种方式上课更加感兴趣,并会去想为什么老师要采用这种方式。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一门课,曾经在这门课上也花了不少功夫,所以在教学上起了一个比较大的指导作用。但在四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要将这些理论完美的与教学实践融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至少这些理论在我进行教学的时候总会无时无刻的想起,有时会生搬硬套,有时也能恰到好处。不过有了这段教学经历之后,教学设计在我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去记一些经典的理论或名词术语。更多的是去了解文字背后的真意,而且想去追究为何要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成效,以现有的教学条件可以实现不,难度在哪里?再次回到校园来学习教学设计,我本身也有比较高的期待,而且我已经觉得和本科时期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只是没想到我们的方式是以一场谈话开始。王老师先让大家各自谈了自己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并了解了每个同学的一些情况,之后介绍了自己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并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定义给我们做了分享。本堂课让王老师对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针对大多数学生无教学经历,所以我们的开课方式变为每个同学准备一章,先进行教学设计,之后用设计好的课开展真实的教学。

对于当众讲课本身而言,我并不畏惧。但对于讲好课,我从来都很紧张。当众讲课这样的状态对我来说可能并不新鲜,但要做到讲的有吸引力却是一个每次讲课都会遇到的难题。所以每次讲课时我总觉的自己还有很多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本门课上,我的讲课被安排到了开头,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我是有教学经验的,讲课应该顺手拈来。但我从来都不这么认为,因为讲好课的一个前提是自己对所讲内容十分清楚,并能够融会贯通。当然对所讲内容的清晰程度还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等的把握同样也是讲好课的关键。除此之外,教师本身的肢体语言,语速,普通话是否标准,形象等同样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选择讲的内容是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因为它包含着学习者的需求,也引发了我们要采用何种方式展开教学。内容看起来不是很复杂,如果只是照搬书上的条条框框来讲,意义并不是很大。所以一开始我想弄清楚书上是如何来组织本节内容的,内在的线索是什么?看了很多次后我了解的仍然不能说服自己,由此在讲课时并不顺畅。但讲完课后,王老师一句话就给了我思路:不要迷信课本。于是我开始自我追问:

1.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分析呢?(反映了教学的需求,要因材施教,让教学更加有效率);

2.学习者各不相同,但能不能归类呢?(在校与否?健全个体or特殊人群?年龄的差别,性别差异,性格的差别,学习风格的差别,学习基础的差别,优劣势不同,不同家庭背景,城乡差别等);

3.分情况讨论理清内在逻辑(从年龄来分,是否成熟是一个关键点,未成熟之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要把握每个阶段自身的生理特征,并且要把握其阶段性不逾越。另外未成熟前又可分为入学前和入学后。对于成人来讲心智都已完备,我们主要把握其学习的特点和主要面对的社会角色与任务;对于在校与否可以想到,学校主要采用的是班级教学制,而在学校之外可能会存在很多情况属于个别化教学;在班级教学制中我们默认以年龄来组班,认为他们有相同的特点,但也有按不同学习基础的分层次教学来组班的情况;在以年龄和学习基础组班的班级授课中,我们虽然抓住了共性,但不排除每个人性格不同,学习风格、自身特点均有差异。有的喜欢结伴学习,有的则喜欢独立思考;有的性格开朗,有的则沉默寡言。如何把握共性又能利用特性,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让每个学习者均可以又适当的发展。而通过城乡差别也可把握学习者的基础和相关特点。)

4.总结可知,我们分析的学习者主要是健全群体,而且针对班级教学制的学习者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于此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这样的自我对话,我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思路,弥补了讲课时思路的不足。通过此次展示我发现讲课时不能太纠结于最后讲课的成效,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去准备,出现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而准备的过程不能拘泥于书本,要融合自己的思考来看待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快找到思路。

其实在我的观察之中,我发现大家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做ppt之中,而真正所做的思考却很不到位,这点在讲课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分享、展示是最大化吸纳知识、最便捷看到别人优点的途径

这堂课上通过每个同学集中准备一小块知识然后按序展示的方式让大家各自得到锻炼,同时又让大家更快捷的获取了不同的信息。而在此过程中也让各自看到了彼此的优点,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梁肱伟能很好的把握上课的节奏,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林津没有讲课,但却深刻的为大家呈现了她准备讲的内容;乔丹丹总能将内容准备的比较全面;庄艳晓、黄飘飘则能用理科生的思维把内容讲的简化而清晰;刘梦声音比较洪亮,能将自己在电视编导方面的优势体现于讲课之中;小玉的讲课表现的自然流畅。梁泽明能将自己的看法融入进去。

总体来讲,大家对于所讲内容思考的整体不够深入,流于讲课,经不起别人的质疑与追问。习惯于说条条框框却不能向别人呈现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做。坚持自己的看法却没有落实清楚所坚持的看法本身是否正确。不能讲的深入全面,又不能把自己掌握的很透彻的展现出来。ppt没有与教学的特点挂起钩来。

虽然这个环节让大家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学习到了别人的优势,但这个的弊端也很明显,每个人都在准备自己的内容,对别人所讲可能根本无从顾及,所以在讲完后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评点与讨论,这样对于教学设计很难产生一个宏观的把控。如果能在每次讲完后共同分析与讨论,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成效。

珠海教学实践-----珍贵的教学观摩机会

本学期珠海的公共课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摩机会,能够让我们亲临现场仔细观察老师们的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反思教师们的教学设计。我们十几年的学生经历一直在亲历教学,可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开展教学还仅仅是开始,对老师们教学设计的反思无疑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思路。不管是亲历或间接参与教学,思考一刻也不能少。

针对本门课,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及时记录当时的感受,总是期望自己想的足够全面和完美才动笔,最后自己的感受要么消失,要么改变。所以,我期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记录平时的一点一滴,通过积累与对比,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升级。自己的认识与表现总会存在问题,敢于直面大家的指正,才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在此也感谢王老师,在课上分享自己做科研的一些经验,去珠海的路上给我们分享他的想法与自己学习的感悟。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也期望受王老师写博客的影响,自己能持续思考,正向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工作以来,深知多读书能够提升得更快,可总是思想大于行动,琐事占去了大部分业余时间,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还要读完,太艰难了。看到晁校长推荐给老师们的共读书目时,我也满怀希望地买了书,希望能够在优秀的小伙伴的带领下,坚持读完书,并有所感悟。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这本书理论性较强,没有《语文读出来》“好读”,要专心致志、坐得下来才能读进去。看到第三章:《传承创新: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明白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历史研究,了解了李怀源老师的探索历程,知道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特征、依据、实施策略、人文关怀和未来发展。读了这一章,我有三点体会想跟大家分享。

一、进行教学研究可以从理论实践入手

李怀源老师在探索历程当中,介绍了当时选定这个研究课题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他觉得采用单元教学方式很好,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自己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可能“创造历史”了。后来才知道,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是前人已经尝试过的,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李老师有些失落,觉得自己并没有创新,但是后来,随着视野越来越开阔,就坦然了,他告诉大家,教育的创新,不只是理论的创新,更不是提法的创新,而是教学实践的创新。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实践前人的理论,比如创造性地实践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这才是更有意义的创新。这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了一个醒儿,进行教学研究,并不是需要大家去提出新的教育理论,去创造新的提法,而是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适合当今学生的理论进行实践,就是很好的研究。

二、融整本书阅读于课堂

李老师研究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而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是从古至今一直在强调的事情。

叶圣陶提倡让学生读整本的书,提倡用整本书作为教材,他说过:“试问,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但是,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中,还没有“法定”的整本书教材。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试图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教材上,把教科书课文融合在一起,同时引进整本书。在教学上,改变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养成习惯。

三、语文学习要体现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有兴趣。不把识字等同于机械重复的抄写,不把学词语简化为用词造句,不把句式训练僵化为扩句、缩句、修改病句,不把语言积累当作死记硬背,不把阅读当成条条框框或者脑筋急转弯,不把口语交际当作鹦鹉学舌,不把作文弄得无病呻吟……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既要有学科知识,又要有学生观念,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和期待,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这让我想起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生识字时,会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够记住,学生编了好多字谜和儿歌;句式训练时,思考扩句、缩句、修改病句的目的,让学生把句子写得具体又生动,用到的是扩句,很快知道句子主要讲了什么,用到的是缩句,找到作文和日记中的病句进行修改,这是学习修改病句的主要应用。口语交际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讨论产生价值,比如:班干部该不该实行轮流制,学生经过辩论,最后一致同意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我们就把班干部轮流制实行到了学期末……

一线教师不缺少教学经验,缺的是从一线课堂上生长出的教学理论,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小学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影响到自己的课堂,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书就如一扇窗,阅读一本书就如打开一扇窗,只有打开这扇窗,才能看到窗外的世界。近期,在滨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推荐下,我拜读了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单元教学理论与实务》,通过阅读,我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新的认知,为我们下一步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再实践打开了一扇窗。现将读后的感受梳理如下:

一、理论联系实践

读了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单元教学理论与实务》一书,我惊喜的发现李老师在书中关于整体单元教学思想与我们博兴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李玉峰老师提出的单元模块整合教学不谋而合,关于单元整合教学,我们博兴小语人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已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了六年有余,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李怀源老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单元教学理论与实务》这本书,为我们单元整体教学的再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

二、阅读收获盘点

1、单元模块整体教学中,李老师利用现行教材,巧妙地将每个单元课文分成7个教学板块,每个模块进行时间限定为2课时,基本用14课时就能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这种单元模块整体教学有效地控制了教师讲解的时间,保证了学生“练”的时间。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解决了我们平时教学中总感觉语文课上时间不够用这一难题;不仅如此,李老师和他的团队还依据教材特点寻找了适合的整合点。这个整合点指向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在听说读写中用,在课堂上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在生活中用,只有运用,才能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在读单元整体教学总体构想这部分时,我感受到单元整体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的整体,它强调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各部分之间又在一个整体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以现行统编(人教版)教科书主题单元为依托,以单元语文要素或关键能力为主线,依照单元内各板块内容的承载功能,将单元内的几篇课文、语文园地的各板块、口语交际、写话(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遴选、重组和整合优化,着力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链接,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实践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校本化与师本化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三、读书的再思考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想当然的去考虑问题,更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努力去寻找理论依据,寻找已经有理论支撑的经验,所以,读书对我而言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其次,只有老师热爱读书,才能更好的做好孩子们阅读的领路人,推广者,才能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小学,教研,全文共 2041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曾经对单篇的课文从不同维度设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总体感觉学生还是以完成单篇课文的学习为目标,更侧重于对篇目的个性化学习,一册书学完,学生精疲力尽,对单元要素的把握不够明细。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尚未形成结构化知识,尚未构建起整册教材的知识模型,可想而知,学生又怎能灵活运用方法,形成技能呢。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所推行的整体单元教学理念,打破逐篇课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把单元课文语文园地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组织实施教学。其实在此前也曾接触整体教学的理念和做法,只是感觉理念新颖,在教学中具体执行起来不知如何落地。李老师在书中深入的解读了语文整体教学理念,系统清晰的呈现了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李老师将单元整体教学在模块教学中落实。

李老师设计的“单元整体教学”将每个单元课文分为7个教学模块: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与习作、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检测。每个模块进行时间大概限定为2课时,基本用1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样我们的老师就会清晰如何做到“课时压缩”。如何使得语文教学从只“教课本”走向“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这个李老师已经进行了探索,还提供的了各个年级的教学案例,这本书就是很好教学扶手,帮助我们解决根本问题。受其启发,我开始尝试探索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单元整体教学,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深度理解,并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一、设置整体预习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预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学生的预习往往浮在表层,大致是读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感知主要内容,或思考下课后题等等,学生对课文的思索基本上处于浅层思考。李老师的“单元预习理解”模块设置单元整体预习单,从不同纬度引领学生对单元课文内容、主题、写法等等进行横向的梳理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文本。

例如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单元预习单。

通过整体预习单的设置,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对主要内容的梳理,发现作者选择某一时段的景物进行细致地描绘,寄托着作者特有的情愫。这便是写景类文章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方法”在预习中也进行了重点落实,将四篇课文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句子整合在一起,体会静态描写是对事物静止态的描写,一般着眼于事物的外形、颜色等的描写,动态描写则是对事物的运动变化态的描写,一般着眼于对事物声音、变化姿态的描写。在预习中将单元篇目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单元要素的深入把握。

一、单元横向关联深入领悟表达

部编语文采用双线结构进行编排,每单元表达要素是必须落实的重点之一。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二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在“领悟表达”这一模块的教学中,首先引领学生体会《太阳》一课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表达作用,再品读体会《松鼠》一课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对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得出《太阳》一课语言平实、准确,而《松鼠》一课语言生动。为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写作做好铺垫。

二、积累运用与文本教学巧妙整合

部编语文设置的口语交际、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侧重于对单元知识的拓展积累与应用,故而在教学中不能将其与课文教学割裂开来,如何讲这些训练点与课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非常值得深思。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别从“口语交际:演讲”与“习作:多彩的活动”两个层面设计了表达任务,虽然看似与课文毫无关联,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首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完全可以按照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演讲,使其自主搜集演讲稿,或直接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将课文作为演讲案例宣传爱国情。演讲的基本要求便是要声情并茂,将语篇阅读与演讲活动结合起来,那么不仅可利用学生在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使其实现动情演讲,还可于无形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认识,深化学生的阅读印象。再从“习作:多彩的活动”来说,学生是否可以抓住关键场景记录多彩的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质量。对于这一写作问题,利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仿写,使其认真分析课文是如何记录开国大典活动的,由此帮助学生确定叙述活动的顺序、画面与表达方式,通过读写整合活动帮助学生确定作文大纲,使其积极写作、自主表达。除此之外,在描写多彩活动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描写相关人员,而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写作任务。对此,利用《灯光》《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塑造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书面语言,使其从中总结写作技巧,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写作。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对整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压缩了学习“教材”时间,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内外拓展延伸。助推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