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案教学反思(通用20篇)
浏览
1715范文
964《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设计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态度价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
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2、看了课题,你脑中有何问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
(2)形近字辨析,组词。
(3)生字描红。
2、检查读书情况。
(1)、自由读书,做到正确、流利、初带感情。(教育学生把书读熟、读透)适当讲解煮书的古训。
(2)、同位检查读书情况。
3、分段。
按老师给出的提示为文章分段。
第一段(13)励志学画的原因。
第二段(46)励志学画的经过。
第三段(78)励志学画的结果。
三、交流预习所得,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交流收获。(识记的字词、自己的理解、收集的资料——————)
2、质疑并小组间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理解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2、理解励志
上节课有同学说励志就是立志(下边板书)那么我们把励志改为立志行不行?这个问题不先回答,等这节课快结束时再告诉老师好吗?
二、问题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问题:为什么励志、怎么励志、结果怎样?
2、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提示:浏览就是快速的看)
3、黑板出示:徐悲鸿的志向: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齐读)
4、质疑:为什么徐悲鸿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一下文章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引导学生理解:用因为——————所以———————说:因为徐悲鸿刻苦努力,得到老师的看重,所以受到外国学生的嫉妒,受到了侮辱。(让学生理解徐悲鸿当时刻苦努力)
2、学法指导:
(1)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很不礼貌下加了着重号,说说你为什么加?
a、强调:外国人不礼貌除了嫉妒徐悲鸿的才能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极端贫穷落后,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让人看不起。关于当时的历史老师让同学们课下收集了。
b、你能把很不礼貌读出来吗?
c、你读的仅是不礼貌,还不是很不礼貌。同位间讨论一下,想想当时
外国学生是怎么想的,什么表情,什么语气,一会找个同学表演一下。
(2)、引导:那个外国学生仅仅针对的是徐悲鸿一个人说的吗?
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拿笔画出重点的词句来。
2、交流
(1)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a、怎样理解更
b、他具体又是如何做的呢?作者写了几个方面?
(2)学习:勤奋
a、抓住:每逢——————就——————、一画就是一整天、很大提高等理解。
b、是呀,一画一整天,真像一匹不疲倦的骏马。每逢节假日别人玩去了,可他却画个不停,你能想象他平时是如何学习的吗?
(3)生活:清苦
a、理解清苦十分清苦是穷得不能再穷了,苦得不能再苦了。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b、抓住:只、小阁楼、经常、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理解。
c、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引导省钱买绘画用品,也是为了学习)
d、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1921年,法国国家美术展开幕——————(教参115页)
3、以读代讲。
(1)同学们请端起书,(饱含深情地)徐悲鸿为了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读—————
(2)板书:震惊。怎样理解它?(体会外国学生的前后态度)刚才是哪位同学表演的外国学生?现在在请你表演一下,现在应如何读这位外国学生的话?
(3)同学们,从徐悲鸿的身上你看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了吗?
(4)谁能看着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5)自由阅读,重温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四、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1、课题的励志能改成立志吗?(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
2、理解励志(黑板):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3、总结: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4、同学们,学到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结束新课。
齐读名言:
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简短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述了一个母亲为儿子独立生活的本事,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地描述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我这堂课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经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感知课文主要资料;经过抓住描述母亲语言、心理活动描述的句子,还原感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经过自由辩驳的形式,发现文中母亲“愿意”与“不愿意”两种矛盾心境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交叉描述的作用;经过互文阅读的方法,自主建构,感悟“让儿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述母亲语言、心理描述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难点是他们能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我把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为三大板块:一是围绕“残忍吗”展开讨论,质疑母爱,引发认知冲突;二是经过辨析“愿意吗”抓住句子,品悟母亲内心;三是再论“残忍吗”,体会情感变化,感悟母爱真谛。
课堂上,我期望能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经过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在此选取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在预习反馈时,根据我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般会把课文主要资料概括为“儿子生病了,曾作为医生的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他学会了看病。”我设计了“给‘让’换个更恰当的词,并说说理由。”这一问题,从学生提出可换成“要”、“叫”、“教”,再逐个反对,到最终一致确定换成“逼”字最恰当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走进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语言表达与内心感受的关系。我随即抓住文中“母亲‘逼’儿子自我去看病”的一段对话描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点评”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赏析水平,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经过质疑、讨论与补充,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行朗读训练时,自然真情流露,语气、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本文中母亲的矛盾心理贯穿故事的始终,透过心理活动描述(母亲内心的独白)来反映她矛盾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为了突破“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围绕“母亲愿意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这个问题发表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证明自我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这种打破教学常规的学习方式立刻引起了孩子们浓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很快找到文中描述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根据自我的理解加以诠释,据理力争,思维碰撞不断迸发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还能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文本透露的情感,他们不仅仅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那独特的爱子方式,更感悟到母爱的真谛,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堂课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辩论的时候,可能在准备时间上还不够充分,造成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缺少有力的证据,加上语言组织本事的欠缺,整个辩论过程学生虽然热情高涨,语言表达却略显苍白。其次,我自我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没能把握好课堂生成点,对一些精彩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进取的评价,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这样一闪而过,留下了遗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在拓展思维的同时重视学生语言表达本事的培养,争取多向名师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2: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下册用数学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无怨无悔地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向前进,一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很有必要反思一番。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摸清底细,熟知学生水平。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数学学习的基础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每一节数学课之前,我总是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上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不局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位置”,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说谁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等,然后让说中的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说的是否一致。又如:在上“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动手实践,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人民币的计算》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在用20元钱买物品时,都列算式为:12+3+5,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5+5+5+5。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这样呢?”她说:“我最喜欢小人书了,所以我想把20钱都用在买小人书上,所以买了4本下人书。”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道题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小小商店》时,我就模拟超市布置物品,然后让一些学生当收银员,一些学生当顾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相当好。通过此游戏,确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又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知识,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真可谓一举三得。
5、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时,我通过猜一猜的小游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多一些”,什么是“少一些”,怎样算“多得多、少得少”等,同时也加深了对数的认识。
6、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时间》课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合理的一天作息时间表,请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
7、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我虽然参加过了新课程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
2、像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由于身兼一年级班主任之职,所以有时会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的。
3、一年级这个班学生基础差异大是令我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学前班(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但家长的想法跟不上时代(有溺爱孩子的成分)。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一年级教材难,孩子能学多少算多少,以后再长大点就会知道的。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过问,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家长不跟教师配合共同帮组学生。如:帮助学生制作简单的学具、批改家庭作业,老师显得很无奈,这样的局面怎么办?
篇3:一年级数学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案
挂图出示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学习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这一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这无异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习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是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在矛盾中建立统一,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
篇4:初中美术教案教学反思
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具体归纳如下:
一、课堂参与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学生对习题讲评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学生总认为讲习题是在对答案,无聊,没新意,因此在课堂上你总会见到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百无聊懒的逍遥者们痛不欲生的场面。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教学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想学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愉悦在其中。
二、拓展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习题讲评,对我来说初衷简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目的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点拨和拓展,比如,我在讲字音辨析题时,首先会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这类题一般都会哪些字词上设置陷阱。此时,同学们通过探究、分析得知,原来大都是些多音字和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字。那么,针对此种情况,我便会让学生对此题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地毯式”攻略——找出所有多音字,并将所得数字号,标于题旨左侧空旷处,以便课下查证,进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还会就个别字词进行特别点拨、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记忆,达到发散思维,落实新知的目的。
通过此上例证,不难看出,用“拓展迁移法”讲题,首先讲题速度明显下降;其次,习题课的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仍需坚持,因为“放弃一定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我特制订如下措施,来调和其间矛盾:
1、变学生被动的“得”为主动的“取”。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参与课堂。具体过程:就有代表性的题旨,提问一学生,让其阐释自己的答题步骤及方法,过程中其余学生仔细倾听,后各抒己见,表述自我观点,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探究得结果。如斯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点到为止,不再深究。对于有些问题,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做到面面到,但都是点而不透,留下楔子,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如前面提到的字音辨析,我引导学生使其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做下标记,对涉及到的多音字,课下查证,并以书面形式总结归纳。采取如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节约了时间,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3、为了保证第二点的实效性,还必须加大对学生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此我会于课堂教学开始前的5—8分钟到教室,只要是在教室坐的同学都是检查对象,个个检查,并根据同学们的具体作答情况提出不同层面上的批评意见,争取尽己力保证习题讲评课的初衷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再认识,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那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细致,谨小慎微,付出比往昔更大的努力,如此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实现梦的渴望。
篇5:凡卡教学反思简短 凡卡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考虑到本课篇幅较长,我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时认真朗读课文,课堂中就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学生说到:“我认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请全班同学帮他解决。同学们结合课文里的具体情节来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饿等多种因素使凡卡无法回到乡下。这更烘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带着疑问理解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终抓住文章的主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地交流读书体会。
二、异曲同工,发展创造性思维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形式。
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以做梦结束,似喜似悲,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思考探讨。我说:“凡卡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有想到爷爷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运将怎样呢?”学生的回答都带着明显的同情。“那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么文章结尾又有什么含义呢?”有的学生回答:“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学生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针对这一悬念式的结尾,我再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理论联系实际,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篇6:《全神贯注》教学反思与评价 全神贯注教案详案
在《全神贯注》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师课前出示名言,引导学生朗读、质疑、谈对课题的理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了“朗读比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按自己的理解去读,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拓展运用,延伸课外”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罗丹的雕塑作品,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再次激起学生对罗丹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赠送名言书签,学生读书签上的名言,感受老师寄予的希望,进一步融洽师生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全文作了巧妙而有意义的总结。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意蕴深远、极富创意。一颗红心里写上“全神贯注”四个大字,中间套有一颗小红心写上“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八个小字,一个箭头横穿过两颗红心,指向右边“成功”二字。这
些都是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继续发扬的。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发现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激情,尽管我在课堂上及时作了指导,但效果还是不明显。特别是在“把你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中,不管是自由朗读,还是比赛朗读,听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读声,根本没有把罗丹工作时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工作作风表达出来。
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教师的对话,训练语感,陶冶情感。而事实上,学生这样的朗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了“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学生看插图想象”这一环节。之后再引导学生齐读,这一次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明显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体现。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深思,教师要善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同时,可以请家长配合,营造讲普通话的家庭氛围。长此下去,学生不但乐于朗读,还能善于朗读。
相同的是:
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重视教规律,教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师自通,而是伴随着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十二个学期的循序渐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努力当中习得的呀!
为孩子们服务不应是一句空话,要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言素养与能力考虑。现在强调多读,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语言训练,也不排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条理是怎样清晰的,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有些什么特色,以及教给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标点运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这样咀嚼,训练,有些东西像过眼烟云,飘然而过,又怎样沉淀,内化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呢?当然,这一切训练要从读书活动中自然渗透。
现在,我们有些课上得热热闹闹,在书还没有读熟的时候就大谈“感悟”“体验”,一篇没学好就要带多篇。尤其是公开课,好像不弄出点新花样就愧对了这公开课一样,好像像常规课那样扎扎实实地读书、读词、造句、写字,教读书方法,课上得平实了,就愧对了观众一样。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得到了些什么呢?或者说,除情感上有所激动以外,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收获大吗?
学习语言的确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熏陶、训练、实践的过程,决不可以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这是规律,也是科学。读读背背,圈点勾画,比较鉴别,翻翻查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重视语言品味的做法是应该提倡而决不能抛弃的。它与繁琐的分析与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如:怎样理解词语?教给学生对每一个语素要咀嚼,分解组合,更联系语境,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再如,读书时抓住重点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词,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如,段与段之间是什么联系,主要内容怎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都要渗透训练。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会提高得更快。该教时就要教,公开课不教,课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钱到培优班里去学,这又是何故呢?
这节课与前几年上的课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如,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就读哪一句,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由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所决定,不必一个模式,一种腔调,你能猜出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吗等等。
老师有给学生个性化读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但其中也不乏老师的点拨与鼓励。再如,这节课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理解,受到熏陶。在读中去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老师完全成了参与读,参与对话中的一员。
这也使我体会到,新课标精神下的语文课堂,给了老师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课堂上的生成是与与预设不同的,需要老师不露声色,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篇7:《全神贯注》教学反思与评价 全神贯注教案详案
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此刻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于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本事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本事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于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于教师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于教师的眼中仅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一样方面的本事差异,所以于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我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教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提高,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一样。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明白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到达。”(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于教师的课就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情趣,训练学生学语文的本事,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异曲同工。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资料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篇8:三年级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教材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教师一直按部就班地以同一个节奏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久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性也会因此而逐渐消失掉。教材是拿来用的,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得到长足发展,让学生的言语生命更加的润泽,充满创造的活力,创造性使用教材,只要逻辑清晰,目标科学而明确,教师还是应该鼓起勇气,去积极地实践。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就已经揭示了主题——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简单的语言,却氤氲着令人心动的情感美——这种情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给予人的美好馈赠。但这种情感美的传达,又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本身来完成的;表现出情感美的,是语言文字,是细腻生动的语言文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还有父亲深情地介绍树林里的鸟的句子,都将读者带进了故事中,和“我”一起疑惑,和“父亲”一起发现、懂得和享受。
我是早自习才告诉学生今天要上这篇课文的,小朋友们在早自习自由读了这篇文章,课上我们又齐读了三次,文章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学生们初次接触难度不小。在第一节课上,我花了二十分钟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组词、积累四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组词对学生来说小菜一碟,但是个别词语意思的理解却有难度,如“幽深、兀立、惊愕、凝神静气”等。
每当我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茫然,这节课上,小涵飞快地举手说:讲了父亲和鸟。小宇说:讲了父亲和我去看鸟。小宣说:黎明时候,父亲和我去树林里看鸟的故事。其他同学默不作声。后来告诉他们要讲清主要内容,就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大家才有所头绪。
重难点解析: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很喜欢鸟?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很了解鸟?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许多相关句子,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对于句子里的含义有些却不明了。如:“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文中少有对树林和鸟的正面描写,都是通过父亲的一举一动来“暗示”的,这就更需要学生深入语言文字身处去探寻了。而这,正是此文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学生对于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还是不太熟练,问大家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回到上文找答案,只是当我把问题分解了一步步问的时候才得出答案。但知道了这个层面,对于“父亲此时也是最快活”的原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时因为父亲了解鸟,爱护鸟的原因。
课文的课后题第三题,说说加点词的理解,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来其中的感受和原因。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却是很明白的,因此理解起来不算难,只是语言的组织能力相对较弱。
篇9: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1.关注预习习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篇10: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篇11:小班音乐游戏大苹果教案 小班《大苹果》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常见的水果替换原歌词,并唱出来。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歌唱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准备一棵智慧树(树上有许多水果:苹果,橘子,枣子,葡萄,香蕉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智慧乐园玩一玩吧!出发…… 瞧!这是什么?(智慧树)
师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
师:小朋友们,这可是一棵神奇的树,它会变魔术呢。看:变!变!变!这是什么呀?(苹果)
2.幼儿唱第一遍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快乐的苹果歌吧!
3.幼儿唱第二遍,并随着歌曲做相应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那你们还想看智慧树变魔术吗?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见过的其它水果。并帮助幼儿用新的水果名称及特征替换原歌词。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变换水果名称创编歌曲:橘子、香蕉…… 根据水果颜色创编歌曲:红苹果、黄橘子……根据水果味道创编歌曲:酸橘子、甜苹果……根据水果大小特征创编歌曲:小枣子、大苹果……
请小朋友摘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把它唱到歌里去,也可以唱给同伴听。
把自己创编的歌唱给客人老师听。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次音乐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材的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智慧树变魔术贯穿了整节活动,使幼儿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2.活动过程设计巧妙,环节连接合理。
3.老师的教态活泼,与幼儿建立了平等,融洽的关系,所以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总结这次的音乐教学活动,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缺憾。
1.在拓展幼儿思维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本次音乐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在说一说、变一变、唱一唱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从水果的颜色、大小、味道方面进行替换,但由于我没有引导幼儿对歌词的替换模式进行总结,所以幼儿在创编歌曲的环节上有点乱,不能根据规律替换歌词。
2.歌曲的表演空间没有充分利用。
3.只注重了活动总目标的达成,没有提醒幼儿在歌唱活动中表达欢快情绪。
我将以这次研究课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使自己在音乐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篇12:《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3:小鱼的梦教案反思 小鱼小鱼教学反思
(一)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
1.认真备课,准备比较充分。为了上好这节课,从中积累经验,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备课时,我积极向语文组长邱老师、同年级的刘老师请教,听取意见,多次修改教案,并在一班试讲。在教学语言上,我力求做到亲切、生动、能贴近和吸引孩子,在每个教学环节以及过渡语言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做到自然衔接。
2. 常规方面,比照上一次公开课来说,进步很大,孩子们上课认真、专注,完全被我营造的甜美的课堂氛围所吸引,发言积极,大胆想象,课堂效果较好。
(二)感到遗憾的地方
1.在朗读指导上,读的次数比较多,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即甜美地读课文,加上表情和想象读出味道。下来反思可能在于读的方式少了一些,除了个性读、品读,还可加上教师的引读,男女生互读等;另外在于教师的范读和朗读指导上弱了。
2.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欠缺教学机智。例如,我问:“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回答:“天上的星星像绿色的叶子”,这并不符合比喻的特征,即实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的特征,此处,我虽然知道孩子说得不准确,却没有立即抓住这个课堂生成,适当点拨一些比喻的知识,处理欠妥。另外,在教学最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拖了一点尾巴,比较遗憾。
(一)亮点:
1.语言亲切
2.评价语较好,适时、恰当点拨
3.生充分想象,想的较多,较广,思维活跃
4.指导随文识词,比较落实
5.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正音
(二)不足:
1.读文时更深入一些,朗读的指导不落实
2.在指导写字时,再细一些,关键笔画标示出来
3.表演读,最好在随文时就相机指导
优点
1.准备充分,课前钻研有深度
2.常规方面,平时训练加强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很大
3.设计的趣味性,课件为效果服务,游戏巩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适当;
4.教态亲切、自然,语调甜美
5.朗读的指导,读的次数,读读讲讲,边读边想,体会儿歌意境(画面、老师的语言、想象),随文识字。
1.朗读的指导,讲读的结合弱了一些;问题设计的引领上,价值性上多钻研(个性化读、悟)
2.读通、读顺的检查,反馈,可请四个同学读四句话,其他同学听,评价
3.自读第一句:你觉得小鱼玩得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时间长、好累啊、玩得高兴)抓住“一天”品读,干嘛玩了一天还要玩呢?引读,他累了,就在——池塘妈妈怀里睡,问题不加思索就回答的就不要问。
4.读的方式单一,引读可避免此缺陷。
5.你从哪里看出他做的梦是甜甜的梦?
6.比喻想象要合理,他盖的是真的珍珠被吗?把……比作……,他真的做的是摇篮吗?
7.自读、自找、自悟,入情入境
《小鱼的梦》是一首语言清新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情趣,洋溢着愉悦的儿歌,也是一篇丰富积累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想象力的好教例。#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1.上课开始,我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字:梦,渗透识字教学;我用亲身经验说了自己曾做过的一个梦,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有很多,顿时话匣子就打开了,学生都特别感兴趣。这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是比较重要的,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本课的生字量多,要让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又要避免枯燥乏味,所以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训练和游戏,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由整体感知课文,再抽出词,最后才是生字,无形中减缓了坡度。
3.坚持以读为本,落实语感训练。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比如听录音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小组合作读,同桌读等,展示了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懂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这一部分地教学我充分体现多读少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采用生生对比读的方式充分朗读,从量中读出质来,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感悟,突破难句“天上星星落下来,为他盖床珍珠被”和“风儿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摇篮推”的理解。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很愿意在同学中展示自己。
4.坚持激励。在课堂上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激励学生,激励他们的进步,激励他们的成长。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激励的眼神,都使学生们兴致昂然。
5.我在引导学生想象“小鱼会梦见什么?”这一问题时,播放了《摇篮曲》,既与课文内容相关,又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铺垫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受到了美,也尽情表达着美。可以这样说:“课堂不仅流动着美,也流动着真情。”
不足之处:
1.作为教者,自己本身要读懂教材,要深挖教材,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针对本篇课文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应考虑可否将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的时间调整一下,让理解课文、朗读课文的时间更多一些。
3.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运用课堂40分钟。
上了这一课,我更深地感受到,课堂要充满活力,师生的创造是很重要的。而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正为师生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去运用。
篇14:初中地理教案教学反思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篇15:大班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大班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首先,让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谈谈放鞭炮是怎样的,然后说说卷炮仗的方法。因为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孩子对螺旋队形并不是很熟悉,即使有这类似的队形但绝大多数孩子是盲目跟从的,那第一个难题就是要通过探索先理解螺旋线的原理,在理解这一原理后再来学习用动作表现螺旋形队形,我觉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活动最终的目标是由体育活动变成音乐活动,那如何在理解音乐特点的前提下,用卷炮仗动作表现音乐,是孩子学习的第二个难点。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这个活动的关键。
用卷炮仗的动作和音乐来玩游戏,是孩子们很有兴趣的活动方式。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随着音乐,感受音乐的基本节奏,然后把歌词带入到节奏中来学唱,这种效果是很不错的。《卷炮仗》的音乐旋律节奏平稳,行进感较强,他们很快就把握住了旋律的基本节奏。如何让孩子很直观的了解螺旋形,我选择把自己当成一块"毛巾"需要孩子来吧我拧干,两手张开,一边一个孩子来"拧",让他们看看我的侧面手臂和手掌是呈什么样的状态。接着,让每个孩子都试着帮旁边的好朋友"拧毛巾"。然后再向他们提出,现在我们站起来一起来玩卷炮仗的游戏。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逐步熟悉音乐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先一边唱歌一边和他们玩。再基本熟悉这个游戏后,随着钢琴伴奏我们一起唱起了歌,在歌声中一步一步地卷成了一个紧紧的大炮仗。最后,随着"嘭"的一声巨响,我们的"大炮仗"点燃了。
卷炮仗是孩子们很喜欢的音乐游戏,它采用了集体合作走螺旋队形的方式来表现炮仗的外形特点。其实在"卷"的过程中,老师会不停地提示他们:"手拉好,一个跟着一个,卷紧一点。"但随着炮仗越卷越大,他们的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这时螺旋队形就很容易出现拥挤、碰撞、队形散乱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还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参与游戏,要想将炮仗"卷"成功只有真正理解这个游戏是靠大家的合作来进行的才行。
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的结合,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进行指导,在娱乐中学习,才能使游戏玩得更加丰富精彩。
篇16:母亲河教案大班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救黄河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4、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第一环节:“知黄河、颂黄河”
1、黄河知识知多少?(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组内讨论交流展示)
2、诗文欣赏: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俗语、谚语、成语、文章、图片)等
3、诗歌诵读: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自写或小组合写的一首歌颂赞美黄河的诗。
4、第一环节小结
第二环节:“忧黄河、救黄河”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我们的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原因探究:
2、黄河: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现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科学院、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看到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3、小记者采访:愤怒的咆哮的母亲河,我们怎样才能让她平静下来呢?请采访一下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如何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4、广告设计:每位同学设计一句广告词,呼吁全社会拯救黄河,改造黄河。
广告要求:围绕“忧”“救”两个主题,用文字的形式表现。要求形式新颖,效果强烈。
第二环节小结
1、体验反思:
由黄河,的母亲河,你还想到了什么?
2、黄河心声:每位同学说一句祝愿黄河的话。
1、总结存储:
2、拓展延伸:
(1)想象作文:以“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对黄河的感情,写出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3)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学后反思
篇17:《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反思简短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及反思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1课时。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
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
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
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习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
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
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1、出示中心句: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
(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
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
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
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
(食用、药用、他用……)
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
“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
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
大自然、科学。
1、再现中心句,齐读: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
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
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篇18:大班冬爷爷的礼物教学反思 小班冬爷爷的礼物教案活动反思
一、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我们所倡导的,根据《多样玩纸》主题系列活动,在幼儿认识多样纸张种类的基础上,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随手可取的"广告纸"作为此次探索对象,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玩广告纸》。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幼儿能乐意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广告纸落下时的不同现象2、能积极表达、交流探索中观察到的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乐于探究,发现广告纸落下时的不同现象,我主要通过三次操作活动,以抛出问题来推动幼儿探究,从而达到此目的。
活动难点在于制作"丫"字形广告纸。我通过儿歌、语言提示、幻灯演示法让幼儿在视、听、说的过程中掌握制作的方法,让幼儿更易于接受,从而突破难点。
二、环节评析:
、第一环节:认识广告纸的作用,了解广告纸的用途【评析】: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广告纸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活动开始,我出示广告纸,围绕广告纸的作用、用途和幼儿进行交流,孩子们踊跃的说出"广告纸可以用来看信息,可以让我们去买上面的东西"等。在用途上,很多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出"妈妈用广告纸折装骨头的小盒子,小朋友用广告纸折纸飞机、小船等"。幼儿在轻松的谈话氛围中共享彼此的生活经验。
、第二环节:第一次探索活动--广告纸制成的纸球和纸片是怎么落下来的,落下来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评析】: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利用广告纸来做物体下落的游戏,在认识游戏材料纸球和纸片后,我提出第一次的探索要求:试试让纸球和纸片落下来,看看它们是怎么落下来的?落下来的样子是怎样的?在此过程中,幼儿表现的非常感兴趣,通过亲身的实践与交流,在玩玩、看看、说说的过程中发现了纸张与纸球下落过程中现象的不同,他们能正确地用语言说出纸片是歪歪扭扭的落下来,纸球是直直的落下来,并结合身体动作将下落现象表现出来。
、第三环节:第二次探索活动--纸球和纸片同时放手,谁更快落下来【评析】: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在第一次探索活动的基础上,我又抛出了第二个探索要求:纸球和纸片同时放手,谁更快落下来,从观察现象到观察特性,探索目的的层层递进,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与材料交互,在多次反复比较探索,发现了同时放手,纸片和纸球下落速度的不同,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既兴奋又欣喜,这种主动参与发现法,强化了幼儿细致的观察习惯,也培养了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第四环节:尝试制作、玩耍"丫"字形广告纸【评析】: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进行创造,体验创造的乐趣;本环节是活动的难点,我以神秘的口吻让广告纸裁成的小纸片变魔术,孩子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在示范制作"丫"字形广告纸的过程中,我结合儿歌、语言提示、幻灯演示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丫"字形广告纸的制作方法,并让幼儿猜猜丫字形广告纸落下来的样子,孩子们在好奇和兴奋中发现"丫"字形广告纸旋转下落的现象,激发了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丫"字形广告纸的欲望。幼儿通过自己制作、玩耍"丫"字形广告纸,既体验到制作成功的乐趣,又发现了广告纸的另一种落下方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
、第五环节:师幼用记录表的形式画出三种形状的广告纸落下来的样子,并结合音乐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
【评析】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本环节我和幼儿共同回忆三张广告纸落下的样子,在我示范画出纸片是呈 落下来后,幼儿先后画出了纸球是呈 落下来,"丫"字形广告纸呈 落下来,再次激发幼儿对已获得经验的回忆和表述,最后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表现三种形状广告纸落下的样子,使原来较单一的科学探究活动显得更有趣,更深刻,使各项环节活动得以升华。
三、个人反思成功之处:
可以用四个字来体现:近、新、小、实(一)、近就是远近的近本次活动的材料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是孩子经常接触和熟悉的,而且取材非常的便捷,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做活动前的准备。
(二)、新就是创新的新1、常用东西的创新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变废为宝,一物多玩,小小的一张广告纸不仅服务了整个活动,而且也潜意识的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知道一种东西可从多面去认识、去看待。
篇19:詹天佑教案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案第一课时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十一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师板书课题
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教师概括,课件展示: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自己喜欢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
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⑴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⑵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演示: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后,课件展示。)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教师放映片断: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在许多年后,来到长城,远望京张铁路,感慨万千(电影《詹天佑》片断),激情引发,让学生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练笔:
将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准备爱国英雄事迹展。
篇20: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